CN112771791A - 指示用户设备(ue)极化跟踪能力 - Google Patents

指示用户设备(ue)极化跟踪能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1791A
CN112771791A CN201980062955.0A CN201980062955A CN112771791A CN 112771791 A CN112771791 A CN 112771791A CN 201980062955 A CN201980062955 A CN 201980062955A CN 112771791 A CN112771791 A CN 1127717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ation
wireless terminal
downlink
access node
up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29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71791B (zh
Inventor
E·本特松
O·赞德
F·卢塞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71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1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717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17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由无线通信网络(10、30)中的无线终端(10)执行的方法(20)。在方法(20)中,基于无线终端(10)的(基本)极化跟踪能力,确定(204)无线通信网络(10、30)的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207)参考极化。基于参考极化和无线终端(10)的(瞬时)极化跟踪能力,配置(210)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还提供了由接入节点(30)执行的对应方法(40)、以及所提到的无线终端(10)和接入节点(30)。

Description

指示用户设备(UE)极化跟踪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涉及分别由无线终端和接入节点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执行的方法,以向接入节点指示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并利用该极化跟踪能力。
背景技术
与毫米波范围内的频谱带(例如,高于6GHz)相关联的3GPP 5G标准化必须应对各种挑战,诸如,在这些频带处的传输会遭受高路径损耗。这可以通过MIMO无线传输来克服,MIMO无线传输能够得到聚焦所发射的射频能量的高定向波束或空间信道。在多个方向上建立这样的空间信道使得时间/频率/代码资源的空间重用成为可能。
具有双极化天线的无线终端原则上可以在两个极化中进行通信,这可以以多种方式改善无线通信网络。但是,这样的能力可能并非在所有无线终端中都可用,特别是在缺少无线终端的极化要求的3GPP标准化的情况下。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在本领域中需要向对应的接入节点指示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以便利用该信息并相应地改善无线通信网络。
特别地,在本领域中需要由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无线终端和接入节点执行的相应方法,这些方法向接入节点指示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并且改善无线通信网络的系统性能。
本发明的这些基本目的均通过独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方法和装置来解决。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阐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由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无线终端执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确定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终端与接入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参考极化;以及基于参考极化和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配置无线终端与接入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向接入节点发送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的第一指示。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从接入节点接收用于激活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的触发。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响应于接收到触发,激活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
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可以包括专用于无线终端的至少一个极化控制下行链路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极化复用下行链路广播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至少一个极化复用下行链路广播信号可以在波束扫描期间被广播。
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可以包括极化控制导频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从接入节点接收要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的参考极化的第二指示,所述选择是根据参考极化来执行的。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根据至少在无线终端与接入节点之间有效的预定义规则来执行选择。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从接入节点接收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相对于参考极化的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的第三指示,所述配置是根据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来执行的。
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可以小于预定义阈值。
根据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由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接入节点执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配置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终端与接入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参考极化;确定无线终端与接入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以及基于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和参考极化,确定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从无线终端接收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的第一指示。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向无线终端发送用于激活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的触发。
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可以包括专用于无线终端的极化控制下行链路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可以包括极化复用下行链路广播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极化复用下行链路广播信号可以在波束扫描期间被广播。
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可以包括极化控制导频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可以根据至少在无线终端与接入节点之间有效的预定义规则来执行选择。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向无线终端发送要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的参考极化的第二指示。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确定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相对于参考极化的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以及向无线终端发送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的第三指示。
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可以小于预定义阈值。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基于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选择用于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解码配置。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基于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将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分配给极化复用空间波束。
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终端。该无线终端包含天线阵列和处理器。该天线阵列具有与相互正交的极化平面相关联的天线元件,并且该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确定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终端与接入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参考极化;以及基于参考极化和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配置无线终端与接入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
可以将无线终端配置为执行根据各个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的方法。
根据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入节点。该接入节点包括天线阵列和处理器。该天线阵列具有与相互正交的极化平面相关联的天线元件,并且该处理器被配置为:配置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终端与接入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参考极化;确定无线终端与接入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以及基于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和参考极化,确定无线终端的极化跟踪能力。
可以将接入节点配置为执行根据各个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的方法。
附图说明
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
图1例示了根据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由无线通信网络10、30中的无线终端和接入节点执行的相应方法。
图2例示了根据优选实施方式的由无线通信网络10、30中的无线终端和接入节点执行的相应方法。
图3示意性地例示了根据第三方面的无线终端。
图4示意性地例示了根据第四方面的接入节点。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尽管将在特定应用领域的背景下描述一些实施方式,但是实施方式不限于该应用领域。此外,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各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可以彼此组合。
附图应被认为是示意性表示,并且附图中示出的元素不必按比例示出。而是,各种要素被表示为使得它们的功能和一般目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图中所示或本文所述的功能块、装置、组件或其它物理或功能单元之间的任何连接或联接也可以通过间接连接或联接来实现。组件之间的联接也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来建立。功能块可以以硬件、固件、软件或其组合来实现。
在下文中,公开了网络中的无线通信技术。例如,该网络可以是包括多个小区的蜂窝网络,其中各个小区由一个或更多个BS定义。示例网络架构包括3GPP LTE架构。根据3GPPLTE,无线信道是根据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N)定义的。类似的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应用于各种3GPP指定架构,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宽带码分多路复用(WCDMA)、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GPRS)、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EDGE)、增强型GPRS(EGPR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和高速分组接入(HSPA)以及相关联的蜂窝网络的对应架构。特别地,这样的技术可以被应用于3GPP NB-loT或eMTC网络和3GPP新无线电(NR)网络中。此外,相应的技术可以容易地应用于各种非3GPP指定架构,例如蓝牙、卫星通信、IEEE 802.1 1x Wi-Fi技术等。
图1例示了根据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由无线通信网络10、30中的无线终端10和接入节点30执行的相应方法20;40。
这些方法20;40的关键思想是可以预期配备有双极化天线的无线终端10跟踪由接入节点30定义的任意极化。
在图1的左手侧示出了由无线终端10执行的方法20,并且在图1的右手侧示出了由接入节点30执行的方法40。
在步骤404中,接入节点30配置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
如图1所示,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可以包括专用于无线终端10的至少一个极化控制下行链路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另外地或另选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极化复用下行链路广播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特别地,可以在波束扫描期间广播至少一个极化复用下行链路广播信号。特别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可以包括极化控制导频信号(诸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至少一个极化。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极化或极化状态可以指传播的电磁波的性质,并且更具体地,可以指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的平面中的电场矢量的方向。换句话说,极化或极化状态表示传播波的电场相对于波的传播方向的特定横向(或垂直)振荡方向。另选地,极化或极化状态可以被定义为与天线元件相关联的信号功率与相互正交的极化平面相关联的比率。命名为极化状态反映了波的极化会发生变化,例如由于信道中的极化效应。
如本文所使用的,极化控制可以指无线网络的无线电节点(诸如,无线终端或接入节点)发送和接收具有指定极化状态的无线电信号的性质或能力。
如本文所使用的,极化复用或极化分割复用(polarization divisionmultiplex)可以指共享空间波束或信道的两个极化控制信号具有相互正交的极化状态的情况。
如将在下面阐述的,无线终端10可以直接使用已经存在的CSI-RS下行链路导频来定义参考极化。
在步骤405中,接入节点30就其自身而言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参考极化。
可以根据至少在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有效的预定义规则来执行选择405。
例如,如果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单个下行链路极化,诸如极化控制CSI-RS导频信号的下行链路极化,则可以根据预定义默认规则来选择405该单个下行链路极化作为参考极化。
例如,如果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两个下行链路极化,则可以根据预定义规则来选择405这两个下行链路极化中的任一个作为参考极化,诸如,第一下行链路极化或第二下行链路极化。
在步骤204中,无线终端10确定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后一步骤需要(即,基于)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极化跟踪可以指无线网络的无线电节点(诸如,无线终端或接入节点)确定接收到的极化控制信号的极化状态并配置与之相关的发送信号的极化状态(例如,与接收到的信号的极化状态匹配)的性质或能力。
如本文所使用的,极化跟踪能力通常可以指无线终端执行与接收到的极化控制信号相关的极化跟踪的性质或能力。换句话说,无线终端可以被配备为执行极化跟踪,这可能需要双极化天线。
例如,无线终端10可以尽最大努力确定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换句话说,
如本文所使用的,接入节点可以指无线通信网络的服务无线电节点。特别地,该术语可以指3G、4G或5G基站(通常缩写为NB、eNB或gNB)。
如本文所使用的,无线终端可以指包括无线电接口的移动装置,通过该无线电接口可以建立和维持到无线通信网络(特别是到蜂窝网络)的无线电连接。此类移动装置的示例包括用户设备(UE)、智能电话和膝上型计算机。
如本文所使用的,下行链路通信可以指接入节点与至少一个无线终端之间朝向至少一个无线终端的通信。
如本文所使用的,下行链路极化可以指作为下行链路通信的一部分的极化控制信号的极化。
在步骤207中,无线终端10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参考极化。参考极化表示这样的极化状态:相对于该极化状态可以测量或确定所有其它极化。由接入节点30和无线终端10选择的参考极化(参见以上步骤405)理想地彼此对应。
可以根据至少在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有效的预定义规则来执行选择207。
例如,如果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单个下行链路极化,则可以选择207该单个下行链路极化作为参考极化。
例如,如果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两个下行链路极化,则可以选择207这两个下行链路极化中的任一个作为参考极化,诸如第一下行链路极化或第二下行链路极化。
根据预定义规则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207、405参考极化的实施方式不需要任何对应的信令。
在步骤210中,无线终端10配置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该步骤基于参考极化和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
如图1所示,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专用无线电信号。
在步骤410中,接入节点30确定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
如本文所使用的,极化跟踪能力可以指无线终端瞬时地(即,在普遍情况下)对接收到的极化控制信号进行极化跟踪的性质或能力。例如,这可能取决于到达角AoA、分离角AoD和天线性质(受到传输信道的限制),或者这可能取决于无线终端的发送功率电平(与硬件实现有关)。接入节点可能能够观察到此性质,如下面更详细地说明的。
在给定极化跟踪能力的情况下,无线终端10可以例如直接选择207现有下行链路导频信号(诸如,CSI-RS)的下行链路极化作为参考极化,并且将该参考极化配置210为上行链路极化。
如本文所使用的,上行链路通信可以指接入节点与无线终端之间朝向该接入节点的通信。
如本文所使用的,上行链路极化可以指作为上行链路通信的一部分的极化控制信号的极化。
在步骤411中,接入节点30确定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该步骤基于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和参考极化。
例如,接入节点30可以形成所确定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与所选择的参考极化的差异,并且如果所形成的差异小于给定阈值,则确定411无线终端10具有极化跟踪能力。换句话说,如果无线终端10调整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以对应于由接入节点30定义的给定参考极化,则该无线终端10具有极化跟踪能力。
涉及方法步骤204、207和210以及404、405、410和411的实施方式使接入节点30能够间接确定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而无需任何显式信令。
在另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假定或强制指定预期具有极化跟踪能力的任何无线终端10被激活,并尽最大努力确定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这将不需要额外信令,并且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所确定的上行链路极化,接入节点30可以间接地确定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
图2例示了根据优选实施方式的由无线通信网络10、30中的无线终端10和接入节点30执行的相应方法20;40。
如图1中那样,在图2的左手侧示出了由无线终端10执行的方法20,并且在图2的右手侧示出了由接入节点30执行的方法40。
在步骤201中,无线终端10可以将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的第一指示发送到接入节点30。
如图2所示,可以经由专用无线电信号来传送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的第一指示。
在步骤401中,接入节点30可以从无线终端10接收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的第一指示。
涉及方法步骤201和401的实施方式使无线终端10能够显式地向接入节点30发信号通知其具有极化跟踪能力。
另选地或附加地,接入节点30可能已经先验地知道该能力。例如,无线终端10支持的规范发布可以指示该能力。
无论如何,接入节点30然后知道,在有利的情况下,它可以预期无线终端10跟踪极化控制信号的极化。
附加地或另选地,在步骤402中,接入节点30可以向无线终端10发送用于激活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的触发。
如图2所示,可以经由至少一个极化控制专用无线电信号和/或至少一个极化控制广播无线电信号来传送用于激活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的触发。
在步骤202中,无线终端10可以从接入节点30接收用于激活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的触发。
在步骤203中,响应于接收到202触发,无线终端10可以激活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
涉及方法步骤402、202和203的实施方式使接入节点30能够强制或请求具有(指示)极化跟踪能力的无线终端10实际使用该功能。例如,由于电池效率的原因,无线终端10可以通过关闭与双极化之一相关联的通信功能来不使用极化跟踪能力。
此时,执行方法20;40的上面提到的方法步骤404、405和204。
在步骤406中,接入节点30可以将要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的参考极化的第二指示发送到无线终端10。
如图2所示,可以经由专用无线电信号来传送要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的参考极化的第二指示。
例如,如果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多个下行链路极化,则接入节点30可以选择405多个下行链路极化中的特定一个作为参考极化,并且可以向无线终端10指示这一点。
特别地,如果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两个下行链路极化,则可以选择405两个下行链路极化中的任一个(诸如,第一下行链路极化或第二下行链路极化),并将其指示给无线终端10。
特别地,如果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三个下行链路极化,则可以选择405三个下行链路极化中的任一个(诸如,第三下行链路极化),并且将其指示给无线终端10。例如,三个下行链路极化中的其余两个可以用于估计信道和/或计算预编码矩阵。
在步骤206中,无线终端10可以从接入节点30接收要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的参考极化的第二指示。
此时,根据接收到的参考极化来执行方法20的上面提到的选择步骤20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10可以接收一个导频信号(例如,CSI-RS),并将接收到的复共轭下行链路信号用作预编码器。然后,在接入节点30处接收到的信号将是其发送的信号的复共轭。知道这一点,接入节点30可以相应地对原始信号进行预编码。该实施方式简单并且需要很少的资源,但同时限于单式旋转信道矩阵(例如,视距)。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10可以接收两个导频信号,每个下行链路极化一个导频信号(y1和y2),无线终端10可以根据导频信号估计信道矩阵H。接入节点30可以进一步向无线终端10指示406:它应从两个导频之一中选择207参考极化,并使用预编码器W=H-TH-1y1或W=H-TH-1y2之一。另选地,预编码器可能是y1和y2两者的函数,W=H-TH-1f(y1,y2)。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10可以接收三个导频信号:每个下行链路极化一个导频信号(y1和y2),无线终端10可以根据导频信号估计信道矩阵H;以及第三导频y3,其也可以被接入节点30配置404为定义期望的上行链路极化,并且因此可以被无线终端10选择207为参考极化。然后,无线终端10可以使用预编码器W=H-TH-1y3。在波束扫描期间,两个第一导频y1和y2可以被广播,而第三导频y3可以是专用的。
涉及方法步骤406和206的实施方式使接入节点30能够强制或请求具有(指示)极化跟踪能力的无线终端10选择下行链路极化的选择的特定参考极化。
根据无线终端10的天线配置和前端设计,如果在与终端的坐标系对齐的非任意极化中执行传输,则可以减少无线终端10的当前消耗。
在步骤408和409中,接入节点30可以确定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相对于参考极化的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并且可以将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的第三指示发送给无线终端10。
如本文所使用的,极化偏移量可以指两个给定极化状态之间的差异,例如,就相应无线电波的电场矢量的方向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的平面上的中间角而言,或与这种中间角相关联的任何其它量。
如图2所示,可以经由专用无线电信号来传送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的第三指示。
在步骤209中,无线终端10可以从接入节点30接收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相对于参考极化的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的第三指示。可以根据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来执行配置210。
特别地,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可以小于预定义阈值。例如,预定义阈值可以是最大极化偏移量的很小百分比,优选地为最大极化偏移量的10%,更优选地为5%,最优选地为1%。换句话说,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和参考极化可以彼此对应。
涉及方法步骤408、409和209的实施方式使接入节点30能够将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定义为对应于相对于参考极化的特定偏移量值。因此,即使由于极化效应而使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极化发生变化,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也会一致地变化。例如,假设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包括两个上行链路极化,则这两个上行链路极化都可能受到相同的极化效应,因此它们可以一致地旋转,从而彼此保持相对极化偏移量。
例如,可以相对于相同的参考极化分配不同的层流或不同的无线终端10。
在步骤412A中,接入节点30可以基于在步骤411中确定的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来选择用于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解码配置。
涉及方法步骤412A的实施方式使接入节点30能够简化其解码,并且因此基于仅极化(P-MIMO)来优化层分离。根据接入节点的坐标系发送其层流的无线终端10可以使接入节点30能够在接收侧部署更简单的解码器,这减轻了接入节点30的负担。
另选地,在步骤412B中,接入节点30可以基于在步骤411中确定的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将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分配给极化复用空间波束。
涉及方法步骤412B的实施方式使接入节点30能够定义配备有双极化天线并因此能够在两种极化下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的极化。
使用相邻空间波束的无线终端10很可能由于波束重叠或反射而彼此干扰,因此可以被分配给正交极化。这可以减少无线终端10之间的干扰,从而改善系统性能。这种改善应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中的任一者,即使两个干扰的无线终端中的仅一个具有极化跟踪能力也是如此。
在基于极化的MU-MIMO的情况下,可以将不同的无线终端10分配给关于不同极化的同一空间波束。各个无线终端10使用的极化可以由接入节点30定义,从而可以保证正交性。
图3示意性地例示了根据第三方面的无线终端10。
所示的无线终端10包括天线阵列101和处理器102。
天线阵列101具有与相互正交的极化平面相关联的天线元件。换句话说,天线阵列101是双极化的。
处理器102被配置用于执行方法步骤204、207和210。
在步骤204中,基于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确定无线通信网络10、30的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
在步骤207中,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参考极化。
在步骤210中,基于参考极化和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配置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
另外,无线终端10可以被配置用于执行根据各个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的方法,特别是方法步骤201、202、203、206和209中的任一个。
因此,以上关于第一方面的方法20描述的技术效果和优点同样应用于具有对应特征的无线终端10。
图4示意性地例示了根据第四方面的接入节点30。
所示的接入节点30包括天线阵列301和处理器302。
天线阵列301具有与相互正交的极化平面相关联的天线元件。换句话说,天线阵列301是双极化的。
处理器302被配置用于执行方法步骤404、405、410和411:
在步骤404中,配置无线通信网络10、30的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
在步骤405中,从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参考极化。
在步骤410中,确定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
在步骤411中,基于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和参考极化,确定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
另外,接入节点30可以被配置用于执行根据各个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的方法,特别是方法步骤401、402、406、408、409和412A或412B中的任一个。
因此,以上关于第二方面的方法40描述的技术效果和优点同样应用于具有对应特征的接入节点30。
当然,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本质特征的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在此所阐述的方式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发明。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所例示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应被认为是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所附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均旨在包含在其中。

Claims (29)

1.一种由无线通信网络(10、30)中的无线终端(10)执行的方法(20),所述方法(20)包括:
-基于所述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确定(204)所述无线通信网络(10、30)的所述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
-从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207)参考极化;以及
-基于所述参考极化和所述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配置(210)所述无线终端(10)与所述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20),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接入节点(30)发送(201)所述无线终端(10)的所述极化跟踪能力的第一指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20),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接入节点(30)接收(202)用于激活所述无线终端(10)的所述极化跟踪能力的触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20),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202)所述触发,激活(203)所述无线终端(10)的所述极化跟踪能力。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20),
-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专用于所述无线终端(10)的至少一个极化控制下行链路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20),
-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至少一个极化复用下行链路广播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20),
-所述至少一个极化复用下行链路广播信号是在波束扫描期间广播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20),
-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极化控制导频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20),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接入节点(30)接收(206)要从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的所述参考极化的第二指示,所述选择(207)是根据所述参考极化来执行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20),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选择(207)是根据至少在所述无线终端(10)与所述接入节点(30)之间有效的预定义规则来执行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20),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接入节点(30)接收(209)所述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相对于所述参考极化的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的第三指示,所述配置(210)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来执行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01所述的方法(20),
-所述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小于预定义阈值。
13.一种由无线通信网络(10、30)中的接入节点(30)执行的方法(40),所述方法(40)包括:
-配置(404)所述无线通信网络(10、30)的无线终端(10)与所述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
-从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405)参考极化;
-确定(410)所述无线终端(10)与所述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以及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和所述参考极化,确定(411)所述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40),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无线终端(10)接收(401)所述无线终端(10)的所述极化跟踪能力的第一指示。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40),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无线终端(10)发送(402)用于激活所述无线终端(10)的所述极化跟踪能力的触发。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
-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专用于所述无线终端(10)的极化控制下行链路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
-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极化复用下行链路广播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40),
-所述极化复用下行链路广播信号是在波束扫描期间广播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
-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包括极化控制导频信号的至少一个极化。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
-所述选择(405)是根据至少在所述无线终端(10)与所述接入节点(30)之间有效的预定义规则来执行的。
21.根据权利要求13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无线终端(10)发送(406)要从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的所述参考极化的第二指示。
22.根据权利要求13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408)所述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相对于所述参考极化的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以及
-向所述无线终端(10)发送(409)所述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的第三指示。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40),
-所述至少一个极化偏移量小于预定义阈值。
24.根据权利要求13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无线终端(10)的所述极化跟踪能力,选择(412A)用于所述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解码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13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无线终端(10)的所述极化跟踪能力,将所述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分配(412B)给极化复用空间波束。
26.一种无线终端(10),所述无线终端(10)包括:
-天线阵列(101),所述天线阵列具有与相互正交的极化平面相关联的天线元件,以及
-处理器(102),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ο基于所述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确定(204)所述无线通信网络(10、30)的所述无线终端(10)与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
ο从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207)参考极化;以及
ο基于所述参考极化和所述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配置(210)所述无线终端(10)与所述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终端(10),
-所述无线终端(10)被配置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接入节点(30),所述接入节点(30)包括
-天线阵列(301),所述天线阵列具有与相互正交的极化平面相关联的天线元件,以及
-处理器(302),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ο配置(404)所述无线通信网络(10、30)的无线终端(10)与所述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
ο从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极化中选择(405)参考极化;
ο确定(410)所述无线终端(10)与所述接入节点(30)之间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通信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以及
ο基于所述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极化和所述参考极化,确定(411)所述无线终端(10)的极化跟踪能力。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接入节点(30),
-所述接入节点(30)被配置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4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80062955.0A 2018-09-28 2019-09-26 指示用户设备(ue)极化跟踪能力 Active CN1127717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E1830272 2018-09-28
SE1830272-9 2018-09-28
PCT/EP2019/076007 WO2020064914A1 (en) 2018-09-28 2019-09-26 Indicating user equipment (ue) polarization tracking capacity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1791A true CN112771791A (zh) 2021-05-07
CN112771791B CN112771791B (zh) 2024-03-15

Family

ID=68072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2955.0A Active CN112771791B (zh) 2018-09-28 2019-09-26 指示用户设备(ue)极化跟踪能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09497B2 (zh)
EP (1) EP3844894A1 (zh)
JP (1) JP7203962B2 (zh)
CN (1) CN112771791B (zh)
WO (1) WO20200649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05285A1 (en) 2020-08-28 2023-07-05 ISCO International,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larization adjusting in time-division duplexing (tdd) or 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 (fdd)
US20240031001A1 (en) * 2020-12-04 2024-01-25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Configuring a polarization type
WO2023174624A1 (en) * 2022-03-14 2023-09-21 Sony Group Corporatio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angular positioning
US11476585B1 (en) 2022-03-31 2022-10-18 Isco International, Llc Polarization shifting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US11502404B1 (en) 2022-03-31 2022-11-15 Isco International,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interference and controlling polarization shifting to mitigate the interference
US11476574B1 (en) 2022-03-31 2022-10-18 Isco International,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riving polarization shifting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US11509071B1 (en) 2022-05-26 2022-11-22 Isco International, Llc Multi-band polarization rotation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US11515652B1 (en) 2022-05-26 2022-11-29 Isco International, Llc Dual shifter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polarization rotation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US11509072B1 (en) 2022-05-26 2022-11-22 Isco International, Llc Radio frequency (RF) polarization rotation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US11956058B1 (en) 2022-10-17 2024-04-09 Isco International,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bile device 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 (SINR) improvement via polarization adjusting/optimization
US11949489B1 (en) 2022-10-17 2024-04-02 Isco International,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IMO) beam isolation via alternating polariz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9270A1 (en) * 2001-12-14 2003-10-23 Jyri Hamalainen Transceiver method in a radio system and a radio system
CN101272169A (zh) * 2007-03-21 2008-09-24 阿尔卡特朗讯 用于确定mimo传输技术的方法、基站和移动终端
CN103875190A (zh) * 2011-08-11 2014-06-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跟踪波束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35958A (zh) * 2015-07-03 2018-02-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设备、无线电网络节点及其中执行的方法
US20180063693A1 (en) * 2016-09-01 2018-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 capability reporting for dual-polariz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11824B1 (en) * 1998-06-24 2002-06-25 Conexant Systems, Inc. Polarization-adaptive antenna transmit diversity system
KR100873485B1 (ko) * 2007-06-11 2008-12-1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편파 추적 장치
US8693970B2 (en) * 2009-04-13 2014-04-08 Viasat, Inc. Multi-beam active phased array architecture with independant polarization control
EP2797240B1 (en) 2013-04-26 2019-08-14 BlackBerry Limited Antenna polarization optimiz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9270A1 (en) * 2001-12-14 2003-10-23 Jyri Hamalainen Transceiver method in a radio system and a radio system
CN101272169A (zh) * 2007-03-21 2008-09-24 阿尔卡特朗讯 用于确定mimo传输技术的方法、基站和移动终端
CN103875190A (zh) * 2011-08-11 2014-06-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跟踪波束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35958A (zh) * 2015-07-03 2018-02-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设备、无线电网络节点及其中执行的方法
US20180063693A1 (en) * 2016-09-01 2018-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 capability reporting for dual-polariz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64914A1 (en) 2020-04-02
US20220038170A1 (en) 2022-02-03
JP2022501928A (ja) 2022-01-06
CN112771791B (zh) 2024-03-15
US11909497B2 (en) 2024-02-20
JP7203962B2 (ja) 2023-01-13
EP3844894A1 (en) 2021-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71791B (zh) 指示用户设备(ue)极化跟踪能力
KR102345772B1 (ko) 기지국 제어 빔 관리
JP7461421B2 (ja) ビーム変更命令受信の失敗中のフォールバックビーム選択手順
KR101728292B1 (ko) 배향 기반 빔 선택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160149630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receiving device, and sending device
WO2016000092A1 (zh) 异构网络中的通信方法、宏基站、微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7888240B (zh) 一种波束扫描和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WO2014194525A1 (zh) 传输导频信号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EP3487203B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CN112106317B (zh) 用于波束管理的方法和终端
CN111919393B (zh) 包括控制电路的装置、操作装置的方法
WO2021032300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determining beamforming direction
JP2021524704A (ja) Mimo無線通信における偏波分割多重化の制御
KR102474104B1 (ko) 통신 디바이스로부터의 빔 보고
WO201919504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llimeter-wave mimo mode selection
EP3678398A1 (en) Access point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938452B2 (en) Base station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 data stream towards a user entity
WO201716825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sharing csi-rs resource
CN117200841A (zh) 波束极化方向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039347A (zh) 参考信号资源的发送及其配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ony Grou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ony Corp.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