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8898A - 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8898A
CN112738898A CN202110001876.8A CN202110001876A CN112738898A CN 112738898 A CN112738898 A CN 112738898A CN 202110001876 A CN202110001876 A CN 202110001876A CN 112738898 A CN112738898 A CN 1127388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user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radio resource
resourc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018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K·沃拉尔
S·K·帕拉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Technologies Oy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Technologies O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Technologies Oy filed Critical Nokia Technologies Oy
Publication of CN112738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88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using different networks or channels, e.g. using out of band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4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 H04W12/041Key generation or deriv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4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 H04W12/043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using a trusted network node as an anch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4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simultaneous multiple data streams, e.g.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P], carrier aggregation [CA] 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用于电信系统的电信方法,所述电信系统包含与主节点(204)和辅节点(206)处于双连接的用户设备(202)。所述方法包括:在辅节点的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210)处或在用户设备处产生用于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将所述配置信息从所述辅节点或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给所述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210);以及,将所述配置信息从所述主节点发送给所述用户设备或所述辅节点中的、从其接收到所述配置信息的一方之外的另一个。

Description

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
本申请是优先权日为2013年05月21日、国际申请日为2014年3月27日、国际申请号为PCT/EP2014/000850、国家申请号为201480029403.7、发明名称为“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信系统的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电信系统包括与主节点和辅节点进行双连接的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小小区是能够在住宅和企业环境下提供蜂窝服务的低功率、低成本的基站,其具有几十米的典型覆盖范围。这些小小区具有自动配置和自我优化的能力,从而能够进行简单的即插即用部署,并且被设计成自动地将其自身融合到现有的宏蜂窝网络中。小小区,通常被称为微微小区或城市小区(metro cell),通常使用用户宽带互联网连接,例如DSL、电缆等,作为到宏蜂窝网络的回程。对小小区之间以及小小区和宏小区之间的非理想(具有几毫秒至几十毫秒的单向延迟)的回程的支持被认为是典型的部署场景。
用来应对高业务量区域(例如,热点区域)中所需要的容量的小小区部署,是当前研究的领域。用来应对高业务量区域中所需的容量的一种提案是对用户设备提供双连接支持。对双连接支持允许用户设备(UE)同时被连接至宏小区和小小区,或实际上同时被连接至两个小小区。换句话说,UE在一个时刻可以被连接至多于一个小区,或者在一个时刻UE可以由多于一个小区服务。对双连接支持被认为是在需要时实现业务分流的一种方式。
然而,双连接支持提出了与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平面架构相关的几个问题。
希望提供以下RRC架构,该RRC架构简化UE实现/操作,又避免对通过开放接口进行协议间通信的需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用于电信系统的电信方法,所述电信系统包括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与主节点和辅节点处于双连接,所述方法包括:在辅节点的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实体处或在用户设备处产生用于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将所述配置信息从辅节点或用户设备发送给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以及,将所述配置信息从主节点发送到所述用户设备或所述辅节点中的、从其接收到所述配置信息的一方之外的另一个。
所提出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平面架构简化了UE实现/操作,同时避免了对跨协议通信规范的需求,在考虑到跨设备商的操作时,跨协议通信规范被认为是繁琐的,其中跨协议层通信通常被留作特定于设备商的宏小区eNB实现。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用户设备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处产生配置信息。
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可以将来自辅节点的配置信息包括在发送给用户设备的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中。
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可以被利用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和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电资源控制连接,从主节点发送到用户设备。
当从主节点接收到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时,用户设备可以利用主节点的安全和传输信道参数对其进行解码。
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可以将来自户设备的配置消息包括在发送给辅节点的上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使用层2和/或层1协议经由辅节点将配置信息从主节点发送给用户设备,或者使用层2和/或层1协议经由用户设备将配置信息发送给辅节点。
可以将配置信息在透明容器中从辅节点或用户设备发送到主节点,其中所述透明容器可以被转发给用户设备和辅节点中的另一个,而主节点不对透明容器中的配置信息进行解码。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主节点急于安全密钥对配置信息执行加密和/或完整性检查。加密和/或完整性检查可以通过主节点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执行。
配置信息可以被使用修改的X2通信协议从辅节点发送到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
可以随同配置发送标识,以通知、标识配置信息的来源。
主节点可以是宏小区节点,而辅节点是小小区节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电信系统,所述电信系统包括:主节点,所述主节点包括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实体;辅节点,所述辅节点包括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以及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与主节点和辅节点处于双连接,其中所述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可操作为产生用于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并且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用户设备可操作为产生配置信息,并且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并且,所述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可操作为将接收到的配置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设备或所述辅节点中的、从其接收到所述配置信息的一方之外的另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电信系统的主节点,所述电信系统包括与主节点和辅节点处于双连接的用户设备,所述主节点包括: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实体,所述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可操作为从辅节点的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或从用户设备接收用于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并且可操作为将接收到的配置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设备或所述辅节点中的、从其接收到所述配置信息的一方之外的另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电信系统的辅节点,所述电信系统包括与主节点和辅节点处于双连接的用户设备,所述辅节点包括: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实体,所述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可操作为产生用于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并且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用于随后到所述用户设备的传输,并且可操作为经由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电信系统的用户设备,所述电信系统包括主节点和辅节点,其中所述用户设备与主节点和辅节点处于双连接,并且所述用户设备可操作为经由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实体接收来自第二节点的用于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并且可操作为产生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到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用于随后到辅节点的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可操作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
在随附的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中阐述了本发明的的各个具体方面和优选方面。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仅以示例方式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各种装置和/或各种方法中的一些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包含小小区集群和宏小区的电信网络的示例;
图2示出了所提出的控制平面架构;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平面架构;
图4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平面架构;
图5示出了层2/层1的替代架构配置;以及
图6示出了来自辅小区/辅助小区处的虚拟RRC的低协议层控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包含宏小区12和小小区集群14的异构电信网络10。小小区集群14包含第一小小区16、第二小小区18、第三小小区20、第四小小区22和第五小小区24。所述小小区在地理上分布,从而提供位于宏小区12内的覆盖区域。用户设备(未示出)可以漫游穿越网络10。当用户设备位于宏小区12内时,可以通过关联无线链路在用户设备和宏小区基站26之间建立通信。如果用户设备在地理上位于小小区16、18、20、22和24中的一个小小区内,那么可以通过关联的无线链路在用户设备和关联的小小区的基站之间建立通信。当然,能够理解的是,图1仅仅示出了示例异构网络,而且可以提供多个宏小区、可以提供多于五个或少于五个的小小区、并且可以提供多个小小区集群。
如上所述,在宏小区12内,提供了多个小小区基站,所述多个小小区基站提供多个小小区16、18、20、22和24。所述小小区在其附近为用户提供了本地通信覆盖。当用户设备进入到小小区(诸如第一小小区16)的范围之中时,当小小区的基站检测到该用户设备已经进入到范围之中时,在宏小区的基站26和小小区的基站28之间将发生切换。同样,当用户设备进入到不同的小小区的范围之中时,当新的小小区的基站检测到该用户设备已经进入到范围之中时,可以在当前的小小区的基站和新的小小区的基站之间发生切换。
为了应对高业务量区域中所需要的能力,可以为图1的电信网络10中的用户设备提供双连接支持。也就是说,用户设备可以被连接到宏小区12和小小区16二者。同样,还需要理解的是,用户设备可以被双连接到小小区16和其它的小小区18至24中的任何一个。
图2示出了所提出的控制平面架构,在该控制平面架构中用户设备(UE)被双连接到宏小区和小小区。
在图2A中,UE 100被双连接到宏小区102和小小区104。宏小区102有时被称作锚eNB,且小小区有时被称作锚eNB。在UE 100中维护RRC实体106,而且在宏小区eNB 102中维护RRC实体108。经由宏小区102所提供的无线电资源来发送和接收RRC信令。在图2A的控制平面架构中,小小区104不包含RRC实体。因此,小小区104需要使用层2/层1协议将控制平面/配置信息传递给宏小区102,宏小区随后必须接着使用RRC通信协议将该配置信息传递给UE 100。
图2A中所提出的架构具有的缺点是,其需要一组新的规范,用于位于宏eNB 102处的RRC实体108与位于小小区104处的层2协议之间的跨协议层的通信。这种跨协议的规范在3GPP规范TS 36.331v11.3.0中所定义的现有LTE规范中并没有提供。
在图2B中,UE 110被双连接到宏小区112和小小区114。在UE 110中维护RRC实体116,在宏小区eNB 112中维护有时被称为锚RRC实体的RRC实体118,并且在小小区eNB 114中维护有时被作为辅助RRC实体的RRC实体120。在图2B的控制平面架构中,双连接所涉及的每个节点/小区都维护一个RRC实体,该RRC实体与UE 110中的RRC实体116进行部分交互。
在图2B中,可以经由在其中维护相应功能的小区的无线电资源发送/接收RRC信令。例如,用于小小区114的、物理无线电资源配置相关的参数可以通过小小区114进行控制或从小小区114进行信令指示,而其它的参数通过宏小区112进行控制或从宏小区112进行信令指示。
在图2C中,UE 130被双连接到宏小区132和小小区134。在宏小区eNB 112中维护RRC实体138,而在小小区eNB 114中维护RRC实体140。UE 130维护对应于宏小区132的第一RRC实体142和对应于小小区134的第二RRC实体144。
在图2C的控制平面架构中,在UE 130和网络中维护双连接所涉及的每个节点/基站的RRC实体。RRC实体能够彼此相关或彼此独立。使用小区的无线电资源用于RRC发送/接收信令的机制与结合图2B所描述的那些机制类似。
在图2B和图2C的控制平面架构中,位于宏小区和小小区上的RRC实体联合提供用于低协议层操作的必要的低层参数配置。小小区处的RRC实体控制由该小小区所控制的功能和低层协议参数,而宏小区处的RRC实体控制全局的UE功能。因此,位于小小区处的RRC实体被视为辅RRC实体,而位于宏小区处的RRC被视为主RRC实体。从功能方面来看,图2B和图2C的控制平面架构的操作相似,唯一的不同在于UE处的RRC协议建模。在图2B中将RRC建模为单个RRC实体,而在图2C中将RRC建模为两个RRC实体。
图2B和图2C的控制平面架构具有的缺点是,它们需要复杂的安全架构,假定来自宏eNB和小小区eNB的RRC信号需要利用独立产生的多组密钥来进行保护。这还增加了UE侧的复杂度。
如上所述,图2A、2B和2C所提出的控制平面架构具有多个严重的缺陷。因此希望提供以下RRC架构,该RRC架构消除图2A、2B和2C中用于双连接的RRC协议层支持的控制平面架构中所发现的各种问题。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平面架构200。在图3中,UE 202提供有两个服务基站。UE 202被双连接到宏小区204(锚eNB)和小小区206(辅助eNB)。能够理解的是,虽然图3示出UE连接到宏小区和小小区,但是UE也可以被双连接到第一小小区和第二小小区。
宏小区204和小小区206都将具有用于UE 202的在双连接期间使用的RRC协议功能/配置信息。然而,UE 202仅仅具有与多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小区进行通信的一个RRC协议实体/层,在图3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小区是宏小区204。在图3中,UE 202具有与宏小区204的RRC连接。所述RRC连接在UE 202中维护的RRC实体208和宏小区204上维护的RRC实体210之间建立。
换句话说,小小区206必须经由宏小区204将其配置信息传递给UE 202。考虑到这种情况,宏小区204可以被认为是电信网络的主小区/节点,而小小区206被认为是电信网络的辅小区/节点。
因为小小区206不将RRC配置信息直接传递给UE 202,所以小小区206中的RRC实体212可以将认为是UE 202的虚拟RRC实体。
宏小区中的RRC实体210和小小区中的虚拟RRC实体212可以通过小小区和宏小区之间的Xx接口214进行通信。该接口214可以是X2接口的修改后的版本,或者可以是LTE规范中当前未定义的新接口,或者可以是其它的回程链路。
在小小区206具有要发送给UE 202的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小小区206可以产生用于UE 202的配置信息,并且将该配置信息转发给宏小区RRC实体210。所述配置信息可以是RRC配置信息并且可以包括小小区的层3、层2、层1配置。换句话说,位于小小区(辅助)eNB上的虚拟RRC协议层(实体)可以产生与小小区相关的、包含低层协议参数配置的RRC配置信息,并且可以将该配置信息发送给宏小区204的RRC实体210。
能够在透明容器中将配置信息发送给宏小区204的RRC实体210。也就是说,宏小区RRC实体212将不对透明容器中的消息进行控制,并且将不对透明容器中传送的配置信息进行解码。RRC实体212仅仅将该配置信息转发给UE。
宏小区的RRC实体212可以将用于发送给UE的配置信息封装在RRC配置消息中。RRC实体212通过Uu接口216将从小小区的虚拟RRC实体212传送的配置信息发送给UE 202。Uu接口216可以是S1通信接口或可以是任何其它适合的无线电接口。
可以基于宏小区eNB的安全密钥在宏小区204处执行对配置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对配置信息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可以通过位于锚eNB(层L2)上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执行。
当UE 202从宏小区RRC实体212接收到配置信息/RRC配置消息时,UE 202利用宏小区eNB的用于消息解码的安全和传输信道参数来对其进行解码。
在上述架构中,位于小小区处的RRC协议可以被视为对UE的虚拟RRC层。然而,小小区的低层(例如,层2/层1)由位于小小区处的虚拟RRC直接控制。因此,在图3的实施例中,消除了针对为跨协议通信提供附加规范的需求,因为控制器、图3的实施例中的虚拟RRC实体和层2协议两者均位于同一基站上、即图3的实施例中的小小区上。
图4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平面架构201。在图4的实施例中,控制信息的产生与结合图3的上述描述相同,并且相似的特征共用相同的参考标号。
然而,在图4中,从宏小区RRC实体210到UE 202的配置信息的传输可以另外采用经由小小区eNB 206的传输路径218。
换句话说,小小区的虚拟RRC实体212可以产生配置信息并且该配置信息可以通过Xx接口214被发送给宏小区的RRC实体210。RRC实体随后可以将该配置信息经由小小区通过传输路径218发送给UE 202。传输路径218可以是S1通信接口或任何其它适合的无线电接口。
小小区206通过传输路径218接收来自宏小区的RRC实体210的配置信息,并且在层2/层1实体219处从配置信息提取层2/层1协议信息,并且将该层2/层1协议信息发送给UE202。
UE 202包含与宏小区204相关联的第一层2/层1协议实体220,以及与小小区206相关联的第二层2/层1协议实体。第二层2/层1协议实体222接收传输路径218上的来自小小区206的层2/层1协议信息,并且在必要时进行解码。虽然图4示出UE 202具有第一层2/层1协议实体和第二层2/层1协议实体,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两个层2/层1协议实体的功能可以被合并到单个层2/层1协议实体中。
因为层2/层1协议信息、而不是RRC配置信息在传输路径218上被从小小区206发送给UE 202,所以消除了对提供针对跨协议通信的附加规范的需求。
通过针对来自宏小区RRC实体的配置信息提供该附加传输路径,可以为配置信息的传输提供发送分集,这在所述配置信息在不同的传输路径上经历不同的传输质量时可能是有益的。
还应该理解的是,在图3和图4的实施例中,可以与配置信息一起发送小区标识符,从而对配置信息所涉及的对应小区进行标识。
虽然参考从网络到UE的下行链路传输对图3和图4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各个实施例同样适用于从UE到网络的上行链路传输。换句话说,UE可以产生配置,并且所述配置可以经由宏小区被发送给小小区。
图5示出了用于图3和图4的实施例的层2/层1的替代架构配置。图3和图4中的层2/层1协议架构可以采用图5A、5B、5C和5D中示出的架构选择中的任何一种。
图5A示出了用于宏小区300和小小区302的层2/层1架构。宏小区300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304、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实体306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实体308。小小区302包括PDCP实体310、RLC实体312和MAC实体314。在图5A的实施例中,宏小区300的PDCP实体304和小小区302的PDCP实体310都通过S1通信接口接收来自核心网的EPS承载相关的信息。
图5B示出了用于宏小区320和小小区322的层2/层1架构。类似于图5A,宏小区320包括PDCP实体324、RLC实体326和MAC实体328。小小区322包括PDCP实体330、RLC实体332和MAC实体334。然而,在图5B的实施例中,宏小区320的PDCP实体324通过S1通信接口接收信息,而小小区322的PDCP实体330经由宏小区320的高层RRC协议,通过Xn接口接收信息,所述Xn接口可以是经过修改的X2接口。
图5C示出了用于宏小区340和小小区342的层2/层1架构。在图5C中,宏小区340包括第一PDCP实体344和第二PDCP实体346、RLC实体348和MAC实体350。小小区342包括RLC实体352和MAC实体354。在图5C的实施例中,宏小区340的第一和第二PDCP实体344、346通过S1通信接口接收信息。小小区342的RLC实体352通过Xn接口、从宏小区340的第二PDCP实体346接收信息,所述Xn接口可以是经过修改的X2接口。
图5D示出了用于宏小区360和小小区362的层2/层1架构。在图5D中,宏小区360包括第一PDCP实体364和第二PDCP实体366、第一RLC实体368和第二RLC实体370、以及MAC实体372。小小区362包括RLC实体374和MAC实体376。以虚线示出了RLC实体374,这是因为在小小区处的这个RLC可能不执行全部的RLC协议功能/过程,并且因此可以被认为充当RLC的子集。在图5D的实施例中,宏小区360的第一和第二PDCP实体364、366通过S1通信接口接收信息。小小区362的RLC实体374通过Xn接口、从宏小区360的第二PDCP实体370接收信息,所述Xn接口可以是经过修改的X2接口。
图5示出了低层协议控制如何能够在图3和图4的实施例的架构中被实现。
图6示出了如何通过小小区的虚拟RRC实体控制图3和图4的小小区的低协议层。虚拟RRC实体可以直接控制小小区的PDCP实体、RLC实体和MAC实体中的每一个。假定这里的跨协议层通信都发生在同一个节点内部,则不需要为这种跨协议层通信提供附加的控制规范。这种跨协议层通信被留作小小区的eNB处的具体实现。
为了区分对应于宏小区的RRC消息和小小区的RRC消息,所述消息或信息也可以利用小区特定的标识进行标记。这可以采用隐含指示或明确指示的形式。如果用于小小区的消息和参数与宏小区的不同,那么小区特定的标识通过消息或参数自身进行隐含指示。
本发明可以在其它的具体装置和/或方法中实现。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要考虑为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特别是,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定,而不是由本文的说明书和附图指定。落入权利要求的等同意义和等同范围中的所有变化都被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电信系统的电信方法,所述电信系统包含与主节点和辅节点处于双连接的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辅节点的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处产生用于所述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
将所述配置信息从所述辅节点发送到所述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以及
将所述配置信息从所述主节点发送到所述用户设备;
其中,当所述用户与所述主节点和所述辅节点正在建立双连接时,所述用户设备:
具有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协议层;并且
不具有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用于所述配置信息的RRC协议层;以及
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在透明容器中被从所述辅节点发送至所述主节点,并且其中所述透明容器被转发至所述用户设备,而所述主节点不解码所述透明容器中的所述配置信息;
其中当从所述主节点接收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时,所述用户设备利用所述主节点的安全和传输信道参数,对所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进行解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节点的所述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将来自所述辅节点的配置信息包括在发送到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被利用所述主节点的所述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和所述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电资源控制连接从所述主节点发送到所述用户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节点的所述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将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包括在发送到所述辅节点的上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层2和/或层1协议、经由所述辅节点将所述配置信息从所述主节点发送到所述用户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所述主节点基于安全密钥对所述配置信息执行加密和/或完整性检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信息被使用修改的X2通信协议从所述辅节点发送到所述主节点的所述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节点是宏小区节点并且所述辅节点是小小区节点。
9.一种电信系统,包括:
主节点,其包括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
辅节点,其包括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以及
用户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主节点和所述辅节点建立双连接;
其中:
所述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可操作为产生用于所述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到所述主节点的所述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
所述用户设备可操作为产生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到所述主节点的所述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
所述主节点的所述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可操作为将接收到的配置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设备或辅节点中的、从其接收到所述配置信息的一方之外的另一方;
所述用户设备:
具有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协议层;并且
不具有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用于所述配置信息的RRC协议层;
所述辅节点被配置为在透明容器中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主节点;以及
所述主节点被配置为将所述透明容器转发至所述用户设备,而不解码所述透明容器中的所述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被配置为:当从所述主节点接收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时,利用所述主节点的安全和传输信道参数,对所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进行解码。
10.一种电信系统的主节点,所述电信系统包括与所述主节点和辅节点处于双连接的用户设备,所述主节点包括:
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可操作为从所述辅节点的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接收用于所述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并且可操作为将接收到的配置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设备;
其中,当所述用户与所述主节点和所述辅节点正在建立双连接时:
所述主节点具有与所述用户设备通信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协议层;并且
所述用户设备不具有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用于配置信息的RRC协议层;以及
其中所述主节点被配置为:(i)在透明容器中接收所述配置信息;并且(ii)将所述透明容器转发至所述用户设备,而不解码所述透明容器中的所述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被配置为:当从所述主节点接收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时,利用所述主节点的安全和传输信道参数,对所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进行解码。
11.一种电信系统的辅节点,所述电信系统包括与所述辅节点和主节点处于双连接的用户设备,所述辅节点包括:
虚拟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可操作为产生用于所述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到所述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以用于随后到所述用户设备的传输;
其中,当所述用户与所述主节点和所述辅节点正在建立双连接时,所述辅节点不具有与所述用户设备通信的用于所述配置信息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协议层;以及
其中所述辅节点被配置为在透明容器中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主节点,并且其中所述透明容器被配置为被转发至所述用户设备,而所述主节点不解码所述透明容器中的所述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被配置为:当从所述主节点接收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时,利用所述主节点的安全和传输信道参数,对所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进行解码。
12.一种电信系统的用户设备,所述电信系统包括主节点和辅节点,其中:
所述用户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主节点和所述辅节点建立双连接,
所述用户设备可操作为经由所述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接收来自所述辅节点的用于所述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
当所述用户与所述主节点和所述辅节点正在建立所述双连接时,所述用户设备不具有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用于配置信息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协议层;以及
所述配置信息被配置为在透明容器中被从所述节点发送至所述主节点,并且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被配置为接收所述透明容器,而所述主节点不解码所述透明容器中的所述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被配置为:当从所述主节点接收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时,利用所述主节点的安全和传输信道参数,对所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进行解码。
13.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存储在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并且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可操作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14.一种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包括:
与所述主节点和所述辅节点建立双连接;以及
经由所述主节点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实体接收来自所述辅节点的用于所述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
其中当所述用户与所述主节点和所述辅节点正在建立所述双连接时,所述用户设备不具有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用于配置信息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协议层;以及
其中所述配置信息被配置为在透明容器中被从所述节点发送至所述主节点,以及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透明容器,而所述主节点不解码所述透明容器中的所述配置信息;以及
当从所述主节点接收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时,利用所述主节点的安全和传输信道参数,对所述下行链路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进行解码。
15.一种具有存储在其上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110001876.8A 2013-05-21 2014-03-27 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 Pending CN1127388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3360009.8 2013-05-21
EP13360009.8A EP2806689B1 (en) 2013-05-21 2013-05-21 A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rimary node, secondary node and use equipment
CN201480029403.7A CN105230073A (zh) 2013-05-21 2014-03-27 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9403.7A Division CN105230073A (zh) 2013-05-21 2014-03-27 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8898A true CN112738898A (zh) 2021-04-30

Family

ID=486263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01876.8A Pending CN112738898A (zh) 2013-05-21 2014-03-27 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
CN201480029403.7A Pending CN105230073A (zh) 2013-05-21 2014-03-27 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9403.7A Pending CN105230073A (zh) 2013-05-21 2014-03-27 电信方法、电信系统、主节点、辅节点和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9344B2 (zh)
EP (1) EP2806689B1 (zh)
JP (1) JP6219500B2 (zh)
KR (1) KR101804033B1 (zh)
CN (2) CN112738898A (zh)
WO (1) WO20141875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1822B2 (ja) * 2014-03-25 2021-03-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
WO2016165127A1 (en) * 2015-04-17 2016-10-20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ultiple conectivity in millimeter wave system
WO2017166300A1 (zh) 2016-04-01 2017-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和装置
WO2018186782A1 (en) * 2017-04-07 2018-10-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port of rrc messages in dual connectivity communication
WO2020029074A1 (zh) * 2018-08-07 2020-02-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芯片和通信系统
US11611917B2 (en) 2019-07-23 2023-03-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supporting handove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2312495A (zh) * 2019-07-23 2021-02-0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切换的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98054A1 (en) * 2009-04-23 2011-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pe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07933B1 (ko) * 1998-11-11 2005-05-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교환기간핸드오프시스템
US7046678B2 (en) * 2000-02-18 2006-05-16 At & T Corp. Channel efficiency based packet scheduling for interactive data in cellular networks
US8942706B2 (en) * 2005-08-30 2015-0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obust 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ing for HSDPA
CN101043714A (zh) * 2006-03-21 200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用户设备的移动性管理的方法及系统
EP1903820B1 (en) 2006-09-20 2019-12-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andover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384865B1 (ko) * 2007-01-09 2014-04-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충돌 해결을 위한 랜덤 액세스 방법
US9392504B2 (en) * 2007-06-19 2016-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livery of handover command
EP2028900A1 (en) 2007-08-21 2009-02-2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Handover of a user equipment with forwarding and reusing a user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US9338811B2 (en) * 2009-03-06 2016-05-10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lective access to wireless network resources us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US8867428B2 (en) * 2009-04-13 2014-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lit-cell relay application protocol
US8615013B2 (en) * 2010-05-18 2013-12-24 Agere Systems Llc Packet scheduling with guaranteed minimum rate in a traffic manager of a network processor
GB2474077B (en) * 2009-10-05 2013-07-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radio access functionality of a wireless commumication unit
CN102792600B (zh) * 2010-01-11 2015-05-20 黑莓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信道干扰管理和扩展pdcch的系统和方法
KR20140116554A (ko) * 2010-02-12 2014-10-02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다중 사이트 간의 데이터 분할
EP2381719A1 (en) * 2010-04-23 2011-10-26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Configuration determination
US8989140B2 (en) * 2010-06-28 2015-03-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ity in a multi-point HSDP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934439B2 (en) * 2010-07-15 2015-01-13 Rivada Network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ynamic spectrum arbitrage based on a geographical area
CN105357773B (zh) 2011-07-15 2020-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宽带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932908B (zh) * 2011-08-12 2016-03-2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用户设备在从小区组中的从小区上的上行传输的方法
ES2636014T3 (es) * 2012-03-23 2017-10-05 Mediatek Inc. Métodos para configuración de agregación de portador multipunto y reenvió de datos
US9628251B2 (en) * 2012-11-29 2017-04-18 Mediatek, Inc. UE measurement enhancement in adaptive TDD configuration networks
US9173147B2 (en) * 2013-01-18 2015-10-27 Blackberry Limited Communicating data using a local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node
KR20140107088A (ko) * 2013-02-27 2014-09-0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스몰셀 환경에서 단말의 버퍼상태보고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98054A1 (en) * 2009-04-23 2011-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pe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0073A (zh) 2016-01-06
EP2806689A1 (en) 2014-11-26
KR101804033B1 (ko) 2017-12-01
US10779344B2 (en) 2020-09-15
JP2016522638A (ja) 2016-07-28
US20160113052A1 (en) 2016-04-21
EP2806689B1 (en) 2016-07-20
WO2014187515A1 (en) 2014-11-27
JP6219500B2 (ja) 2017-10-25
KR20160009056A (ko) 2016-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82381B2 (en) Implementing radio access network slicing in a mobile network
CN102405610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中继节点的方法
US905544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alizing integrity protection
US10779344B2 (en)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rimary node, secondary node and user equipment
KR20180004393A (ko) 이중 연결 상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EP2910047B1 (en) Optimized user equipement relaying
KR20190036555A (ko) 셀 구성 방법 및 장치
KR20170128758A (ko) 단말의 듀얼 커넥티비티 구성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9479336A (zh) 用于连接管理的系统和方法
EP3515004B1 (e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system for sending rrc signaling
US2023008312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6169190B2 (ja) トラフィック・オフロード
US20230328814A1 (en) Method and node for communica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CN11439053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户设备到网络中继的适配层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EP3311599B1 (en) Ultra dense network security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US20230086337A1 (en) Methods,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WO2016101617A1 (zh) 一种切换流程中安全信息的处理方法、接入网关及基站
CN117998442A (zh) 由第一用户设备或第一网络节点执行的方法及相应设备
CN116508356A (zh) 密钥生成方法及装置
D'Aria et al. Document Title: Feedback from RAN constrai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