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3336A - 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3336A
CN112733336A CN202011585019.9A CN202011585019A CN112733336A CN 112733336 A CN112733336 A CN 112733336A CN 202011585019 A CN202011585019 A CN 202011585019A CN 112733336 A CN112733336 A CN 112733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dangerous area
area
working face
impact danger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850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33336B (zh
Inventor
李康
王建
赵志鹏
闫瑞兵
刘永红
刘昆轮
王建国
王雪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hua Xinjiang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hua Xinjiang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hua Xinjiang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hua Xinjiang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8501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333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33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33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333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33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7/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use in mines or tunnels, not covered elsewher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288Event detection in seismic signals, e.g. microseismic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10Numerical model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包括工作面回采前,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预划分,得到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工作面回采期间,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对比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与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得到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最终冲击危险区域。本申请能够通过对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危险区域精准确定,指导现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冲措施,降低冲击地压灾害的威胁,提高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水平。

Description

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一些煤矿由于历史开采原因,或者矿井采掘布局不合理,形成遗留煤柱、上覆残采煤层空间结构,对其它煤层开采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已有很多矿井受遗留煤柱、残采煤层形成的不均衡空间结构的影响,冲击地压频发,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成为很多矿井多煤层开采期间、很长一段时间反复遇到的难题。
普遍认为,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区域具有较强烈冲击致灾性,但又很难预测冲击发生的时机及区域,造成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的影响下冲击危险区域划分,有些危险区域划分结果与回采期间冲击地压发生规律不符,造成不符的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上覆残采煤层形成的不均衡空间结构,对其它煤层的影响有些具有规律性,有些不具有规律性,与现场实际不完全认识的条件改变有关,形成的冲击危险区域具有局部变化、异常性特征。为了更好的确定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影响下的冲击危险区域精准划分,更针对性的指导现场防冲实践,有必要提供一种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危险区域精准划分问题,避免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危险区域漏划、误划,有针对性指导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地压防治。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包括:工作面回采前,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预划分,得到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工作面回采期间,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对比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与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得到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最终冲击危险区域。当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与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存在差异性冲击危险区域时,则上覆残采不均衡结构下冲击危险区域,应根据判定,增加实测确定的冲击危险区域,从而获得上覆残采不均衡结构下动态的冲击危险区域。
可选地,工作面回采前,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预划分,得到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包括:工作面回采前,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进行评价,并对冲击危险区域进行初步划分,得到初步划分区域;模拟工作面煤层的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的影响范围、峰值位置,得到模拟划分区域;根据模拟划分区域对初步划分区域进行微调,得到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
可选地,根据模拟划分区域对初步划分区域进行微调,得到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包括:根据模拟划分区域得到应力集中系数大于第一预定系数的高应力集中区域;将初步划分区域与高应力集中区域的并集作为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
可选地,工作面回采期间,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包括:工作面回采期间,实时获取煤体的实时应力值;根据所述实时应力值计算应力集中程度或者应力突变量;根据应力集中程度或者应力突变量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将煤体应力集中程度大于第二预定系数的高应力集中区域,或者应力突变量大于预定突变量的大应力突变量区域作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可选地,工作面回采期间,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包括:工作面回采期间,获得微震事件;把微震事件投影至工作面采掘平面图上,得到随时间变化的微震事件能量曲线和频次曲线;根据微震事件能量和频次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微震事件集中分布区域;将相邻两天的微震事件能量或者频次的升降幅度大于预定幅度,且持续时间超过预定天数的微震事件集中分布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或者,将微震事件能量在预定数值以上的微震事件发生频次超过预定频次的微震事件集中分布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或者微震事件发生在同一区域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时,将该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可选地,工作面回采期间,获得微震事件之后还包括:对微震事件的微震实测数据进行层析成像反演,得到波速云图;根据波速云图中的波速或者波速梯度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波速区域;将大于非采动影响时波速预定倍数的波速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或者,将波速梯度超过预定梯度的波速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可选地,工作面回采期间,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包括:工作面回采期间,获取工作面的冲击危险性指数;根据冲击危险性指数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将冲击危险性指数大于预定数值的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可选地,对比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与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得到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最终冲击危险区域包括:对比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与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判断动态冲击危险区域是否位于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区域;若是,将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作为最终冲击危险区域;若否,将动态冲击危险区域与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的并集作为最终冲击危险区域。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如上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如上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通过采前对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进行预划分,回采期间对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然后对比两次的划分结果调整冲击危险区域,得到最终冲击危险区域,可实现对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危险区域精准确定,指导现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冲措施,降低冲击地压灾害的威胁,提高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残采煤层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数值模拟煤体应力曲线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实测煤体应力曲线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微震事件能量频次曲线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微震数据波速反演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PASAT探测布置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地震波CT探测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针对解决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危险区域漏划、误划,实现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危险区域精准划分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本申请能够通过对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危险区域精准确定,指导现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冲措施,降低冲击地压灾害的威胁,提高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水平,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工作面回采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影响下的工作面进行评价和初步划分,得到初步划分区域。
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典型的结构如图2为例,由于B4煤层开采过程留有部分区域的残采煤层,当开采B4煤层的下层B2煤层后,受上覆残采煤层的影响,以残采结构分界面为界,B2煤层工作面一侧为上覆煤层的实体下,一侧在上覆煤层的采空区下,由于B4煤层残采煤层形成的空间结构影响,B2煤层第二个工作面开采过程,将受该结构影响,冲击危险区域将发生改变。B4煤层开采期间实践也证明,受上覆残采煤层影响,工作面冲击危险性高,发生冲击地压的概率大大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上述煤层开采形成的空间结构,工作面回采前,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冲击危险性预评价,该步骤具体包括采用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推荐的综合指数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冲击危险区分为4类,分别为: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弱冲击地压危险区、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区、强冲击地压危险区。
S20,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初步划分区域校正和微调,得到预划分冲击危险区。
当数值模拟煤体应力集中程度高的区域,一般可把应力集中系数大于第一预定系数(例如1.5)的区域定义为高应力集中区域,对比综合指数法确定的冲击危险区域的范围,进行校核,当高应力集中区域大于预划分区域,则在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基础上,增加数值模拟确定的高应力集中区域,叠加后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为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
如图3所示,工作面回采前,在综合指数法冲击危险区域预划分进一步开展了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I010203工作面向I010405开切巷推进过程的演化特征,根据模拟结果,距I010405开切巷100-60m,I010203工作面煤体应力缓慢升高;距I010405开切巷60-30m,I010203工作面煤体应力快速升高;距I010405开切巷+30至-30m,I010203工作面煤体应力逐渐降低,当进入采空区下方30m后,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减弱,进行了冲击危险区域范围微调整。
通过综合指数法对采前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工作面进行初步划分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初步划分区域校正和微调,得到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预划分冲击危险区。
S30、工作面回采期间,基于实测的冲击危险性划定流程,获取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具体包括S301-303。
S301、根据煤体应力监测实测得到的煤体应力集中程度或者煤体应力突然量,确定具有应力集中程度高、或者煤体应力突然变化的区域;
安装煤体应力计进行监测,获得不同区域的煤体应力监测数据;
分析不同区域的煤体应力集中程度,计算应力变化率;应力集中程度一般表示为k,实测应力集中系数计算方法:
k=σt0
其中,σt为实时煤体应力值;σ0为初始安装应力值。
应力增量为:Δσ=σt1t1,Δt=t1-t2,δσ=(σt1t1)/(t1-t2)
其中,t为监测天数,单位为天;Δσ为应力增量,δσ为应力变化速度。
将煤体应力集中程度大于第二预定系数(也可为1.5)的高应力集中区域,或者应力突变量大于预定突变量(例如,1MPa/d)的大应力突变量区域作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例如,将煤体应力集中程度大于1.5,或者煤体应力变化增量大于1MPa/d的区域,确定为煤体应力监测确定的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回采期间,获得的煤体应力分析结果与回采前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进行对比,煤体应力集中范围和集中程度在空间、时间维度,应力集中程度与集中区域在采前预划定冲击危险区域之外,判定采前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需要动态调整,调整后的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包含了煤体应力确定的冲击危险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回采期间,如图4所示,当780m位置的煤体应力计距离工作面120m,即距离I010405开切巷位置150m时,煤体应力开始明显逐渐升高,随工作面推进煤体应力缓慢升高,当距离I010405开切巷位置130m时,煤体应力快速升高,属于采前预评价划定冲击危险区域,煤体应力演化已实现采前预判,本实施例中,煤体应力变化规律属于采前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的正常演化范畴,属于采前预划分区域范围、应力演化预期与回采期间实测冲击危险区域一致的一种情况。
S302、微震监测获得微震事件,把微震事件投影至工作面采掘平面图,将连续2天及以上微震事件集中分布的区域、105J及以上微震事件频繁发生区域,微震数据层析反演的波速异常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具体地:
S3021、回采期间,绘制随时间变化的微震事件能量和频次曲线,根据监测曲线的变化,与前一天比较,当微震事件能量或者频次升高或降低幅度大于50%时,判定围岩活动出现异常,异常持续时间超过2天时,微震事件集中区域划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其中,预定幅度为50%,预定天数为2-3天,预定数值为105J。
在一实施例中,回采期间,通过微震监测I010203工作面里程800-700m范围内的活动曲线如图5所示,通过分析,微震频次自800m开始增加,工作面推进至750m时,微震事件频次及能量达到峰值,随工作面推进,微震频次能量呈缓慢降低。I010203工作面过该结构区域微震事件频次变化主要有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微震事件上升阶段:距I010405开切巷100-60m微震频次能量呈缓慢增加的区域,围岩活动增强,冲击危险性不断升高;
(2)微震事件峰值阶段:距I010405开切巷20m,直至进入I010405开切巷10m后,该阶段主要微震能级整体提升,频次及能量达到峰值,围岩活动也处于最频繁的时候,冲击危险性整个过程处于最高水平;
(3)微震事件降低阶段:过I010405开切巷50m范围,I010203工作面中下部进入I010405采空区下方,微震事件能量频次呈降低的趋势开始缓慢减少,反映了围岩活动的减弱,冲击危险性不断降低。
S3022、回采期间,每天投影围岩所发生的微震事件,当监测到连续若干天集中在同一区域,判定该区域围岩活动异常,可增补其它手段进一步验证,如煤体应力监测、地震波CT探测进行校正,当其它手段不具备时,从提高安全系数角度,直接判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例如,微震事件连续三天集中在同一区域,超过预设时长(2天)时,将该区域直接判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S3023、进一步的,能量大于105J的微震事件,根据矿井微震事件发生水平,可投影次高能级微震事件,高能事件或次高能级事件集中区域,划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其中,预定频次可以为10次。例如,能量大于105J的微震事件,频次为11次,大于10次,则该区域判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S3024、进一步的,为更直观的反映回采过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的动态变化,利用层析成像技术,以ARAMIS M/E微震监测系统的后处理软件HESTIA软件为例,利用该软件的层析成像功能直接计算生产波速云图,判定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回采期间,通过现场微震实测数据进行层析成像反演,如图6所示,颜色越深,波速越大。当工作推进至距W1145(I010405)开切巷150m,波速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工作面前方中部区域,工作面前方70m范围,在上覆残采煤层结构区域波速有所升高。与采前冲击危险区域划分结果对比,在上顺槽出现异常冲击危险区域,类似该区域的冲击危险区域划分则需要借助微震波速反演进行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划定。
S303、根据地震波CT探测得到的冲击危险性指数C值分布,根据C值划定不同等级冲击危险区域,C值大于0.5的区域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PASAT-M探测工作面内煤岩异常体主要基于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该技术根据地震波走时或地震波场观测数据对地球介质进行反演,获取探测区域内部介质的波速等地震波参量,最后得到清晰的、不重叠的分布图形。
为利用震动波波速对煤岩体应力状态及冲击危险性进行评价,引入波速异常系数的概念,为评价波速梯度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引入波速梯度系数的概念,为综合反映波速和波速梯度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模型为:
Figure BDA0002865420740000081
式中:C为冲击地压危险性指数,a、b分别为两因子的权重系数,各取0.5。CG为波速梯度系数,Gp为探测点的纵波波速梯度,Gp c为现场条件下探测区域煤岩体极限纵波波速梯度,Vp为探测点纵波波速值,Vp 0为探测区域内纵波波速平均值,Vp c为探测区域煤岩体极限纵波波速值,CA波速异常系数。
该模型C值最大为1,最小值则取决于实测数据。若C为负值,表明该区域处于卸压状态,且C值越小,卸压程度越大。判别方法C<0.25,为无冲击危险;0.25≤C<0.5,为弱冲击危险;0.5≤C<0.75,为中等冲击危险;0.75≤C≤1,为强冲击危险。
探测布置。通常分别在轨道巷和皮带巷布置激发点和接收点,震波射线覆盖区域即为有效探测区域。为提高数据覆盖密度,在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两平巷之间的联络巷或采场巷道增设激发点,如图7所示。
探测时机。通常情况下,在工作面推采至距离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结构区域100m、50m、20m,进入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结构20m分别开展探测,根据现场矿压显现强度、综合监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探测时机。
探测结果。根据地震波CT探测得到的冲击危险性指数C值分布,根据C值划定不同等级冲击危险区域,C值大于0.5的区域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需要,在工作面两巷道布置PASAT M便携式微震仪进行煤体地震波CT探测。回采期间,I010203工作面向I010405推进过程,根据冲击危险区域划分结果,开展了不同位置的地震波CT探测(PASAT M便携式微震仪)探测,以揭示煤体应力与冲击危险的演化过程,并为推进过程的动态防治提供依据,如图8所示,与采前冲击危险区域划分结果对比,能明显看出一致的冲击危险区域,可判定为规律性冲击危险区域,后续评价时可按规律性划分方法进行划定;同时,在上顺槽出现异常冲击危险区域,类似该区域的冲击危险区域划分则需要开展地震波CT探测进行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划定。
S40,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与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得到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确定冲击危险区域。具体包括S401-403。
S401、采前冲击危险区域划分结果与回采期间煤体监测数据分析得到的应力集中区域、应力集中程度、突然量进行对比,确定具有应力集中程度高、或者煤体应力突然变化的区域。判断煤体应力集中的区域是否发生在采前划定的冲击危险区域,煤体应力实测区域是否发生在划定的冲击危险区域,应力集中程度是否属于采前预划定冲击危险区域的正常演化范畴。
开展煤体应力监测结果对比,还包括工作面距离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结构区域不同时间段、不同距离,煤体应力升高或降低的演化过程,分别与采前划定冲击危险区域的演化规律是否一致,当出现采前划定冲击危险区域之外的冲击危险区域,进行调整并增补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进一步判断煤体应力集中程度是否在采前划定冲击危险区域的时空正常演化过程规律,再比较煤体应力是否发生突然急剧的变化,以煤体应力集中范围、集中程度、突然量为对比内容,进行动态的冲击危险区域评判,确定具有应力集中程度高、或者煤体应力突然变化的区域为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结构动态增补冲击危险区域。
S402,和/或,采前冲击危险区域划分结果与回采期间微震监测围岩剧烈活动区域、围岩活动强度、大能量微震事件频发区域、微震数据层析成像反演结果进行对比。
判断围岩活动剧烈区域是否发生在采前划定的冲击危险区域,进一步围岩活动产生的微震事件是否属于采前划定冲击危险区域的时空演化过程规律,再关注大能量事件是否发生采前划定的易发生大能量事件的区域。
把微震事件投影至工作面采掘平面图,将连续2天及以上微震事件集中分布的区域、105J及以上微震事件频繁发生区域,微震数据层析反演的波速异常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回采期间,绘制随时间变化的微震事件能量和频次曲线,根据监测曲线的变化,与前一天比较,当微震事件能量或者频次升高或降低幅度大于50%以上时,判定围岩活动出现异常,持续时间超过2天时,微震事件集中区域划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开展微震监测结果对比,还包括工作面距离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结构区域不同时间段、不同距离,微震数据层析成像分析其围岩活动演化过程引起的冲击危险异常区域,分别与采前划定冲击危险区域的演化规律是否一致,当出现采前划定冲击危险区域之外的冲击危险区域,进行调整并增补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确定连续若干天集中在某一区域,或者某一区域高能量事件发生次数相比更高的区域,层析反演波速异常区域为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结构动态增补冲击危险区域。
S403,和/或,距离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结构不同距离开展若干次地震波CT探测,分别与采前冲击危险区域划分结果进行对比,或与上一次探测结果进行对比,判断煤体冲击危险的区域是否发生在采前划定的冲击危险区域,进一步判断煤体冲击危险区域是否在采前划定冲击危险区域的时空演化过程规律基础上发展而来,进一步与前一次探测结果进行对比,根据C值进行动态的冲击危险区域评判,确定C值大于0.5的区域为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结构动态增补重点冲击危险区域。
开展地震波CT探测结果对比,还包括工作面距离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结构区域不同时间段、不同距离,若干次探测结果获得的冲击危险异常区域,分别与采前划定冲击危险区域的演化规律是否一致,当出现采前划定冲击危险区域之外的冲击危险区域,进行调整并增补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对比上述S10-40所确定的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危险区域,是经过2层煤开采过程多个工作面实践获得的较适合的该结构的冲击危险划分方法,较好的指导了现场防冲实践工作。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判定上覆残采不均衡结构下冲击危险区域,除规律性冲击危险区域,现场不可避免存在由于地质条件变化、开采条件局部影响下冲击危险区域不可预知的区域,针对采前无法预知的冲击危险区域,则可通过采前预判方法加之选择某现场实测方法综合确定。
现场实测验证了上覆不均衡结构对其下方煤层开采的影响,工作面推进位置与不均衡结构区,相距200-100m过程,不均衡结构对工作面围岩应力影响尚未形成叠加作用,工作面围岩应力主要表现为采动应力与侧向应力作用特征;相距100-50m过程,接近不均衡结构区过程,以局部集中至整体叠加影响为主要特征;相距50-0m过程,不均衡结构影响分化显著,以I010203(W1145)开切巷、I010203(W1145)上顺槽边界效应明显分区,实测验证了不均衡结构对冲击危险的作用。
通过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现有综合指数法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上覆残采不均衡结构冲击危险区域的方法,是后续能够有效、有针对性开展防冲工作与否的根本,是能否实现冲击地压动力灾害治理的基础,是最终保障矿井安全开采的前提。因此,合理、可靠的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空间结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能够保证上覆残采煤层不均衡结构冲击地压有效和有针对性控制的预期。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执行上述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上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
执行如上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的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存储器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非易失性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
存储器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可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输出装置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当被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
上述产品可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但不限于:
(1)移动通信设备:这类设备的特点是具备移动通信功能,并且以提供话音、数据通信为主要目标。这类终端包括:智能手机(例如iPhone)、多媒体手机、功能性手机,以及低端手机等。
(2)超移动个人计算机设备:这类设备属于个人计算机的范畴,有计算和处理功能,一般也具备移动上网特性。这类终端包括:PDA、MID和UMPC设备等,例如iPad。
(3)便携式娱乐设备:这类设备可以显示和播放多媒体内容。该类设备包括:音频、视频播放器(例如iPod),掌上游戏机,电子书,以及智能玩具和便携式车载导航设备。
(4)服务器: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服务器的构成包括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服务器和通用的计算机架构类似,但是由于需要提供高可靠的服务,因此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要求较高。
(5)其他具有数据交互功能的电子装置。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移动终端(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面回采前,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预划分,得到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
工作面回采期间,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对比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与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得到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最终冲击危险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面回采前,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预划分,得到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包括:
工作面回采前,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进行评价,并对冲击危险区域进行初步划分,得到初步划分区域;
模拟工作面煤层的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的影响范围、峰值位置,得到模拟划分区域;
根据模拟划分区域对初步划分区域进行微调,得到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模拟划分区域对初步划分区域进行微调,得到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包括:
根据模拟划分区域得到应力集中系数大于第一预定系数的高应力集中区域;
将初步划分区域与高应力集中区域的并集作为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面回采期间,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包括:
工作面回采期间,实时获取煤体的实时应力值;
根据所述实时应力值计算应力集中程度或者应力突变量;
根据应力集中程度或者应力突变量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
将煤体应力集中程度大于第二预定系数的高应力集中区域,或者应力突变量大于预定突变量的大应力突变量区域作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面回采期间,对上覆煤层残采不均衡结构影响下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包括:
工作面回采期间,获得微震事件;
把微震事件投影至工作面采掘平面图上,得到随时间变化的微震事件能量曲线和频次曲线;
根据微震事件能量和频次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微震事件集中分布区域;
将相邻两天的微震事件能量或者频次的升降幅度大于预定幅度,且持续时间超过预定天数的微震事件集中分布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或者,将微震事件能量在预定数值以上的微震事件发生频次超过预定频次的微震事件集中分布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或者微震事件发生在同一区域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时,将该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面回采期间,获得微震事件之后还包括:
对微震事件的微震实测数据进行层析成像反演,得到波速云图;
根据波速云图中的波速或者波速梯度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波速区域;
将大于非采动影响时波速预定倍数的波速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或者,将波速梯度超过预定梯度的波速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面回采期间,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得到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包括:
工作面回采期间,获取工作面的冲击危险性指数;
根据冲击危险性指数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区域动态划分;
将冲击危险性指数大于预定数值的区域确定为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比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与动态冲击危险区域,得到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最终冲击危险区域包括:
对比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与动态冲击危险区域;
判断动态冲击危险区域是否位于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区域;
若是,将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作为最终冲击危险区域;
若否,将动态冲击危险区域与预划分冲击危险区域的并集作为最终冲击危险区域。
9.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执行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
CN202011585019.9A 2020-12-28 2020-12-28 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7333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5019.9A CN112733336B (zh) 2020-12-28 2020-12-28 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5019.9A CN112733336B (zh) 2020-12-28 2020-12-28 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3336A true CN112733336A (zh) 2021-04-30
CN112733336B CN112733336B (zh) 2023-04-07

Family

ID=75607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85019.9A Active CN112733336B (zh) 2020-12-28 2020-12-28 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3333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11379A (zh) * 2022-10-28 2022-12-23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动态划分方法及装置
CN116755143A (zh) * 2023-06-12 2023-09-15 中国矿业大学 基于微震系统探测概率的矿山微震能量-频次补偿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01743A1 (en) * 2010-07-03 2012-01-05 Raytheon Company Mine Personnel Carrier Integrated Information Display
CN103728655A (zh) * 2013-12-24 2014-04-16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回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采前预评价方法
CN104239691A (zh) * 2014-08-21 2014-12-24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危险性实测综合评价方法
CN104653226A (zh) * 2014-12-26 2015-05-2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应力梯度的煤矿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
CN105785471A (zh) * 2016-02-14 2016-07-2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矿井预开采煤层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CN106777772A (zh) * 2017-01-09 2017-05-3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煤岩动力系统的矿井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方法
CN109915139A (zh) * 2019-04-01 2019-06-21 安徽理工大学 均衡能量诱发塑性破坏且防治动力破坏的硬煤层开采方法及实验装置
CN111222254A (zh) * 2020-01-22 2020-06-02 西安科技大学 基于应力叠加法的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等级划分方法和系统
CN111967141A (zh) * 2020-07-21 2020-11-20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危险静态评估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计算设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01743A1 (en) * 2010-07-03 2012-01-05 Raytheon Company Mine Personnel Carrier Integrated Information Display
CN103728655A (zh) * 2013-12-24 2014-04-16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回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采前预评价方法
CN104239691A (zh) * 2014-08-21 2014-12-24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危险性实测综合评价方法
CN104653226A (zh) * 2014-12-26 2015-05-2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应力梯度的煤矿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
CN105785471A (zh) * 2016-02-14 2016-07-2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矿井预开采煤层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CN106777772A (zh) * 2017-01-09 2017-05-3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煤岩动力系统的矿井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方法
CN109915139A (zh) * 2019-04-01 2019-06-21 安徽理工大学 均衡能量诱发塑性破坏且防治动力破坏的硬煤层开采方法及实验装置
CN111222254A (zh) * 2020-01-22 2020-06-02 西安科技大学 基于应力叠加法的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等级划分方法和系统
CN111967141A (zh) * 2020-07-21 2020-11-20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危险静态评估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计算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铸锋: ""龙煤南山矿冲击地压的预警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11379A (zh) * 2022-10-28 2022-12-23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动态划分方法及装置
CN116755143A (zh) * 2023-06-12 2023-09-15 中国矿业大学 基于微震系统探测概率的矿山微震能量-频次补偿方法
CN116755143B (zh) * 2023-06-12 2023-11-07 中国矿业大学 基于微震系统探测概率的矿山微震能量-频次补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3336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33336B (zh) 冲击危险区域确定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Xiao et al. Rock mass failure mechanisms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rockbursts in tunnels
Feng et al. Sectional velocity model for 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on in tunnels
CN103306722B (zh) 一种冲击危险区的微震多维信息综合区域探测评价方法
Dey et al. Prediction of blast-induced overbreak from uncontrolled burn-cut blasting in tunnels driven through medium rock class
CN109598102B (zh) 煤矿冲击地压危险程度的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5785436A (zh) 一种矿用微震监测方法
Esmailzadeh et al. Prediction of rock mass rating using TSP method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Semnan Rooziyeh spring conveyance tunnel
CN113189644B (zh) 一种微震震源定位方法及系统
Li et al. Discrimination of different blasting and mine microseismic waveforms using FFT, SPWVD and multifractal method
Mohamad et al. Simulation of blasting induced ground vibration by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N116203619A (zh) 基于空间互相关多地震动参数的区域地震滑坡模拟方法
CN114415116A (zh) 一种煤矿开采监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15511379B (zh) 一种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动态划分方法及装置
Hu et al. A new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bench blasting-induced ground vibrations: A case study
Iwaki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motion variability in broadband ground‐motion simulations
CN104281785A (zh) 一种基于置信水平预测爆破振动速度的方法及装置
Liu et al. A new method for predicting nonlinear structural vibrations induced by ground impact loading
CN108226998A (zh) 基于tsp系统和岩体随机不连续面三维网络的地质超前预测方法
CN114961713A (zh) 一种确定动压巷道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时机的方法及系统
Heidarzadeh et al. A methodology for damage evaluation of underground tunnels subjected to static loading using numerical modeling
CN110208861B (zh) 一种构造软煤发育区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4977606A (zh) 一种缝洞型储层地震数值模型建立方法
Kudelas et al. Critical distance of the seismic waves’ impact in disintegration of rock blasting
CN102877845B (zh) 一种确定断层区采煤机自动割煤轨迹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