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15274A - 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15274A
CN112715274A CN202011607010.3A CN202011607010A CN112715274A CN 112715274 A CN112715274 A CN 112715274A CN 202011607010 A CN202011607010 A CN 202011607010A CN 112715274 A CN112715274 A CN 112715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te
holes
preparation
symbiotic
termi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070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ming Green Ear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ming Green Ear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ming Green Ear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ming Green Ear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0701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152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15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52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30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捕集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透气保湿泥土预制的白蚁穴中,并采用透气膜进行封盖;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15%,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0%~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进行培养60~7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该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可用于大规模蚁菌属鸡枞菌的全仿野生种植生产活动、开展基于白蚁养殖的白蚁营养和活性物质资源的利用活动和开展农业秸秆类纤维素的生物分解利用活动;该共生种苗的成功率和成活率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白蚁属于蜚蠊目等翅亚目昆虫,与蟑螂是近亲。绝大多数白蚁仅能利用枯死的植物资源,对于植物生长并不造成直接破坏。培菌白蚁亚科Macrotermitinae的白蚁和蚁巢伞属Termitomyces具有严格的共生关系。包括大白蚁属Macrotermes、土白蚁属Odontotermes、钩白蚁属Ancistrotermes、小白蚁属Microtermes。白蚁通过去除杂菌,分泌鸡枞菌必须的营养成分,决定着鸡枞菌是否能够健康生长。白蚁成虫肠道内可包含鸡枞菌的分生孢子,随同白蚁分飞扩散。同样白蚁的幼虫极为脆弱,需要鸡枞菌的小白球体作为食物才能更好的发育成工蚁、兵蚁和繁殖蚁个体。培菌白蚁类群能够很好的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白蚁取食因真菌发酵过而低毒但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植物材料,给白蚁的共生肠道微生物提供碳源,白蚁厌氧的肠道微生物可以固定生物成长需要的重要元素氮,即将空气中的惰性氮气转化为可用于合成蛋白质的铵态和硝态氮。内共生菌为白蚁自身提供营养的同时,白蚁排出的经过肠道微生物处理的食物残渣还能给鸡枞菌提供碳源和氮源,能够很好的满足鸡枞菌的生长需要。每年分飞季节过后,用于培养繁殖蚁的菌圃被白蚁遗弃,其中的鸡枞菌菌丝体因未被白蚁采收而过量生长,最终促成子实体生长,部分浅土层的子实体个体随着菌圃连接地面的蚁道生长出地面。
由于鸡枞菌与白蚁,白蚁与内共生菌的多重共生关系复杂,人工模拟相应的环境不具有可行性。尽管鸡枞菌的共生环境条件苛刻,但其自然生长的环境通常较为普通,在人为干扰较多的地区仍然能够生长。在一些种植特定作物的农田也会长出鸡枞菌,比如,在没有施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的玉米地和甘蔗地中,丰富的秸秆在干枯后可被白蚁取食,在这种食物资源丰富的农地里也会生长出大量鸡枞菌。
鸡枞菌的人工种植技术已经得到了众多研究,菌种和菌丝体也较容易获得。其培养基的成分已经被多次报道,通过采集白蚁巢进行培养促生的民间方法也被一些爱好者进一步发展,但是对野外蚁巢的采集行为是具有破坏性的,并不是可持续的鸡枞菌养殖技术。一些研究人员还设计了精细的室内装置来培养白蚁-鸡枞菌。但是科学家们对鸡枞菌生长环境及其与白蚁共生关系的了解并不充分,至今没有报道能大面积成功培殖鸡枞菌的技术。白蚁的食物来源和生活史也经过科学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白蚁使用以数量取胜的生态策略,野外种群密度极高,人为提供食物的情况下也较容易滋生,有研究人员还通过提供白蚁食物,在野外成功养殖白蚁巢进而促产鸡枞菌。虽然研究人员尝试了从分飞成虫的角度入手,接种培育白蚁菌圃,进而培育鸡枞菌,但他们分飞新建巢的养殖条件并没有优化过程,会出现各种问题,如:1)不区分雌雄成虫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配对不均衡,每个蚁巢的繁殖力不一致;2)操作中涉及对蚁巢解剖和移植的操作,费时费力,无法大规模操作;3)对土壤的消毒过程会产生毒害白蚁的毒素,也久忽视了白蚁自身超强的抑菌能力;4)提供的枯叶类食物更是富含有毒的植物次生代谢物,直接伤害白蚁的健康成长;5)因缺少对白蚁繁殖行为的了解,使得大规模制作受到限制;6)相关的专利申请材料中也未表明成功率等重要评价指标,而是仅使得个例来判断成功于否,不具有科学性。直到现在,如何大规模经济高效的扩大白蚁的种群密度的技术并未见报道,其限制因素在于,白蚁具有较长的饲养周期下,不容易获得最优化的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该种苗可自主活动采食、生长、并在移植和地表管理下可长成大型鸡枞菌生长点,即鸡枞菌窝。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白蚁的分飞成虫并在洁净环境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透气保湿的壤土制白蚁穴中,并采用透气膜进行封盖;
(c)将白蚁穴放置于21~28℃的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15%,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0%~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进行培养60~70天,既得所述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
白蚁通过营造地下巢穴的能力极强,发明人前期发现白蚁通过其高效的抗菌肽能很好的控制蚁巢环境的稳定,并主动帮助共生系统抑制杂菌;此外,白蚁的成虫在分飞前会取食母巢内的小白蚁球菌,携带了鸡枞菌的繁殖体,分生孢子,这使得不灭菌的情况下,全仿野生养殖白蚁具有了可行性。但白蚁生存的野外条件较不稳定,过旱、过涝都不适合白蚁生存,白蚁天敌多包括各种蚂蚁等、白蚁新生巢活动能力有限,微环境内食物资源可获得性受限制等的问题。因此需要从白蚁新建巢的微环境优化入手,提高白蚁-鸡枞菌种苗成活率。发明人在多年的白蚁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充分研究了解了白蚁的生物学、行为学、生活史和蚁巢生长发育规律,已经成功培育多种白蚁种类的人工巢,并移植到野外,通过合适的田间管理,已经能够成功的生产鸡枞菌。整个过程不需要过多的菌种制备技术和繁杂的移巢接种等操作,仅需要培育期间的自动微环境控制技术;得到一种从白蚁生物学的角度简便大量的制备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方法。
优选地,所述白蚁穴为直径为5~10cm、高度为5~11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0.5~2.5cm,深度为1~5cm的圆形孔。
优选地,所述白蚁穴由壤土压制而成,并且所述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0%~60%、含水率为10%~20%。通过孔隙率的具体限定,使得白蚁穴具有优异的透气和保湿性能,能够更好的保障白蚁的生长发育。
优选地,所述步骤(a)中,收集的成虫为直接从巢中飞出后从空中掉落到洁净收集容器和工具中的个体,不使用已经落地粘附地表污物的个体,室内脱翅环境、人员和工具保持清毒洁净。
优选地,所述步骤(b)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3:1。
优选地,所述步骤(b)中,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10只。
优选地,所述步骤(c)中,所述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
优选地,所述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所述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0~100):(0~10);所述食物添加量和添加频率为1~2g/次,2周/次。
优选地,所述培养温度为22~28℃。
优选地,所述白蚁选自大白蚁属Macrotermes、土白蚁属Odontotermes和钩白蚁属Ancistrotermes中的任意一种。更优选地,所述白蚁为土白蚁属Odontotermes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云南土白蚁Odontotermes yunnanensis,海南土白蚁Odontotermes hainanensis,大白蚁属Macrotermes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云南大白蚁Macrotermes yunnanensis,土垅大白蚁Macrotermes annandalei或钩白蚁属小头钩白蚁Ancistrotermes dimorphus;生长的菌丝和小白球主要属于每种白蚁对应的共生蚁菌属Termitomyces真菌。
优选地,所述透气膜为无毒的选择性透过膜,材质为聚乙烯,可选择性的透过氧气而保持水分,最优为具有保鲜特性聚乙烯保鲜膜。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所述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由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发明提供的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可用于大规模蚁菌属鸡枞菌的全仿野生种植生产活动、开展基于白蚁养殖的白蚁营养和活性物质资源的利用活动和开展农业秸秆类纤维素的生物分解利用活动;本发明制备共生种苗的成功率和成活率较高,为开展白蚁相关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重要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黑翅土白蚁的分飞成虫并在洁净环境下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4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7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5cm,深度为5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60%、含水率为17.5%;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5%,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9%;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5:5;食物添加量1.0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采用如下方法对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和成功率进行计算,由于白蚁活动在不透明的白蚁穴内,开穴容易造成感染,不适用全部破坏性的解剖观察,以抽样解剖估算总500巢的成活/成功率。以最后30天中,以所有种苗中白蚁外出取食活性发生的比例计算成活率的计算;成功率以抽样解剖的40-50个白蚁穴中,以白蚁穴内产生直径1.5-3cm菌圃,白蚁具有卵、幼虫、工蚁、兵蚁、蚁王、蚁后各个品级和龄期时为成功标准,计算成功率;
通过计算得到,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为98%,成功率为9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云南土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10cm、高度为11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5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0%、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5%,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9%;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5:5;食物添加量1.0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2%,成功率为84%。
实施例3
本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云南大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7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5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5%、含水率为15%;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5%,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5:5;食物添加量1.5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8%,成功率为92%。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云南大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2: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磁性成虫数量为4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7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2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0%、含水率为15%;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5:5;食物添加量1.5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2%,成功率为86%。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黄翅大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2: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磁性成虫数量为4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7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0%、含水率为15%;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8%;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15%,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5:5;食物添加量1.5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6%,成功率为88%。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黑翅土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2: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磁性成虫数量为4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5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5%、含水率为15%;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5%;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5.5%~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8:2;食物添加量1.0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0%,成功率为80%。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云南土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2: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磁性成虫数量为4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5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5%、含水率为15%;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7.5%;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5%~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9:1;食物添加量1.1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2%,成功率为82%。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小头钩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4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10cm、高度为11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45%、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5%;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0:10;食物添加量0.5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80%,成功率为60%。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小头钩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2.5: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雌性成虫数量为5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5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0.5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5%、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5%,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5:5;食物添加量1.0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4%,成功率为82%。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土垅大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2: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雌性成虫数量为4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5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0%、含水率为15.5%;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8:2;食物添加量1.5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4%,成功率为86%。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土垅大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5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5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60%、含水率为15%;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2%,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5:5;食物添加量1.5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6%,成功率为92%。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云南大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5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2.5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30%、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2%,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5.5%;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食物添加量1.5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50%,成功率为40%。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海南土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6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5%、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5:5;食物添加量1.0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0%,成功率为84%。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小头钩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3: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雌性成虫数量为6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5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2.5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30%、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0:10;食物添加量1.0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54%,成功率为20%。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云南大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5:3,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雌性成虫数量为5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7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3cm,深度为4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45%、含水率为15%;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9:1;食物添加量1.0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74%,成功率为74%。
实施例16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云南大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3cm、高度为5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35%、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7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5%~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9:1;食物添加量1.5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0%,成功率为65%。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黑翅土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7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5%、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2%,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8.5%;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18%,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7:3;食物添加量1.0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6%,成功率为92%。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黑翅土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7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5%、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2%,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8.5%;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18%,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7:3;食物添加量1.5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97%,成功率为91%。
对照例1
本对照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黑翅土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5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40%、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食物添加量和添加频率为1.0g/次,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30%,成功率为10%。
对照例2
本对照例为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云南土白蚁的分飞成虫并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PE保鲜膜进行封盖,其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每个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只;白蚁穴为由壤土压制而成的直径为6cm、高度为7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1.5cm,深度为3cm的圆形孔;白蚁穴的孔隙率为40%、含水率为20%;
(c)将白蚁穴放置于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并在22~28℃下进行培养60天,既得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中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100:0;食物添加量1.0g/次,添加频率为2周/次。
以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上述制备方法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计算结果为成活率为60%,成功率为34%。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捕集白蚁的分飞成虫并在洁净环境下进行脱翅处理;
(b)将雌雄成虫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白蚁穴中,并采用透气膜进行封盖;
(c)将白蚁穴放置于21~28℃的室内环境中并控制白蚁穴的含水率为10%~15%,当白蚁穴有成熟工蚁出现时,调节白蚁穴的含水率至10%~20%;待成熟工蚁外出白蚁穴出现后,向白蚁穴中添加食物进行培养60~70天,既得所述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蚁穴为直径为5~10cm、高度为5~11cm的圆柱状,并且顶部压制有直径为0.5~2.5cm,深度为1~5cm的圆形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蚁穴由壤土压制而成,并且所述白蚁穴的孔隙率为50%~60%、含水率为10%~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雌雄成虫的比例为1:1~3: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白蚁穴中放入的单一性别的成虫数量为3~10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所述培养期间白蚁穴的含水率波动范围为10%~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物为植物秸秆和脲素,所述植物秸秆与脲素的质量比为(90~100):(0~10);所述食物添加量1~2g/次,和添加频率为每2周1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温度为22~2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蚁选自大白蚁属Macrotermes、土白蚁属Odontotermes和钩白蚁属Ancistrotermes中的任意一种。
10.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
CN202011607010.3A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27152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07010.3A CN112715274A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07010.3A CN112715274A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5274A true CN112715274A (zh) 2021-04-30

Family

ID=75610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07010.3A Pending CN112715274A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1527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096846A (zh) * 2024-09-29 2024-12-10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一种可规模化接种生产高活力白蚁鸡枞菌共生巢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3363A (zh) * 2012-08-30 2012-11-21 张学西 一种人工繁殖鸡枞菌的方法
CN104255297A (zh) * 2014-09-25 2015-01-07 兴义市太阳雨食用菌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种鸡枞菌的人工种植方法
CN107493972A (zh) * 2017-09-26 2017-12-22 张学西 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方法
CN109548564A (zh) * 2019-01-10 2019-04-02 张学西 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
CN110036987A (zh) * 2019-06-03 2019-07-23 昆明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 利用人工培育蚁巢菌圃栽培鸡枞菌的方法
CN111183850A (zh) * 2020-02-27 2020-05-22 会泽山珍种植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白蚁实现鸡枞菌规模化培育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3363A (zh) * 2012-08-30 2012-11-21 张学西 一种人工繁殖鸡枞菌的方法
CN104255297A (zh) * 2014-09-25 2015-01-07 兴义市太阳雨食用菌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种鸡枞菌的人工种植方法
CN107493972A (zh) * 2017-09-26 2017-12-22 张学西 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方法
CN109548564A (zh) * 2019-01-10 2019-04-02 张学西 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
CN110036987A (zh) * 2019-06-03 2019-07-23 昆明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 利用人工培育蚁巢菌圃栽培鸡枞菌的方法
CN111183850A (zh) * 2020-02-27 2020-05-22 会泽山珍种植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白蚁实现鸡枞菌规模化培育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096846A (zh) * 2024-09-29 2024-12-10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一种可规模化接种生产高活力白蚁鸡枞菌共生巢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50921B (zh) 松杉锯末发酵料熟料菌棒脱袋覆土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
CN108432596B (zh) 一种基于农业废弃物的抗病虫栽培基质及制备方法
CN103704024B (zh) 杂木屑发酵料熟料菌棒脱袋覆土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
CN103385220B (zh) 丽蚜小蜂的规模繁殖方法
CN103271095B (zh) 防治果树再植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防病方法
CA2924786C (en) Hydroponic method utilizing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CN101138332A (zh) 一种与白蚁共生种植鸡枞的方法及蚁生鸡枞的配套种植法
CN103650922A (zh) 玉米秸秆发酵料熟料菌棒脱袋覆土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
CN107396751B (zh) 草原黑蘑人工栽培方法
CN112273228B (zh) 一种云南松菌根苗的培育方法
CN104585137A (zh) 田间利用茴香蚜虫繁殖瓢虫防治烟草害虫的方法
CN104756698A (zh) 一种头花蓼的增产栽培方法
CN105493894A (zh) 一种桑树套种草菇的栽培方法
CN107056510A (zh) 一种林下种植金蝉套种羊肚菌的方法
CN104126414A (zh) 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08935341B (zh) 一种菜粉蝶绒茧蜂的饲养方法
CN104803800A (zh) 利用蝇蛆大规模处理猪粪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Scrase et al. Biology and technology of mushroom culture
CN105660190B (zh) 灵芝与林蛙互补共生立体栽培养殖方法
CN112715274A (zh) 一种白蚁-鸡枞菌共生种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18872637A (zh) 一种秸秆蚁解培菌方法
CN108522212B (zh) 一种抗病虫秸秆栽培基质营养块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CN106614393A (zh) 一种载体植物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112840949B (zh) 一种猪苓人工栽培方法
CN104920007B (zh) 一种草莓和双孢蘑菇互生栽培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