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98534A -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98534A
CN112698534A CN202011105720.6A CN202011105720A CN112698534A CN 112698534 A CN112698534 A CN 112698534A CN 202011105720 A CN202011105720 A CN 202011105720A CN 112698534 A CN112698534 A CN 112698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touch
wiring
position detection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057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98534B (zh
Inventor
富永真克
吉田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698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8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98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8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45Insulat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48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using an active matrix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实现位置检测精度的提高。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具备:像素(PX);像素布线(27),其以横穿显示区域(AA)的方式延伸;信号供给部(12),其与像素配线(27)连接;第一位置检测电极(30α),其配置在信号供给部(12)侧的第一区域(A1);第二位置检测电极(30β),其配置在与信号供给部(12)侧相反侧的第二区域(A2);第一位置检测布线(31α),其配置为与像素配线(27)在第一区域(A1)重叠并与信号供给部(12)及第一触摸电极(30α)连接;以及第二位置检测布线(31β),其配置为以跨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的形式与像素配线(27)重叠并与信号供给部(12)及第二位置检测电极(30β)连接。

Description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显示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显示装置具备:栅极线、源极线、与上述栅极线及上述源极线连接的驱动元件、与上述驱动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与上述像素电极对应设置的彩色滤光片。一个像素电极对应一个子像素,多个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上述显示装置在像素区域内还具备沿着栅极线及源极线中的任一方延伸的配线。配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子像素的像素开口部。配线的配置间距比像素间距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1816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显示装置,具备也作为触摸传感器发挥功能的共用电极;和与共用电极通过接触孔连接的传感器配线。该传感器配线以对4个子像素配置1条的比例配置。因此,在为了实现触摸检测精度的提高而增加了共用电极的数量的情况下,存在传感器配线不足的担忧。另外,传感器配线为横穿特定的子像素的中央附近的结构,从而也存在该子像素的开口面积以横穿的传感器配线大小减小这一问题。
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技术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实现位置检测精度的提高。
解决问题的方案
(1)本申请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涉及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具备:像素;像素配线,其传送向上述像素供给的信号;信号供给部,其与上述像素配线中的一个端部连接并供给信号;显示区域,其配置有上述像素并显示图像并且以供上述像素配线横穿的方式延伸配置,上述显示区域被划分为在上述像素配线的延伸方向上位于上述信号供给部侧的第一区域和在上述延伸方向上位于与上述信号供给部侧相反侧的第二区域;第一位置检测电极,其配置在上述第一区域并与进行位置输入的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检测上述位置输入体的输入位置;第二位置检测电极,其配置在上述第二区域并与上述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检测上述输入位置;第一位置检测配线,其配置为在上述第一区域与上述像素配线并行且与上述像素配线重叠,并与上述信号供给部及上述第一位置检测电极连接;以及第二位置检测配线,其配置为以跨上述第一区域及上述第二区域的形式与上述像素配线并行且与上述像素配线重叠,并与上述信号供给部及上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
(2)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1)的基础上,具备:下层侧导电膜;配置在比上述下层侧导电膜靠上层侧的上层侧导电膜;以及位于上述下层侧导电膜与上述上层侧导电膜的中间的中间导电膜,上述第一位置检测配线由上述下层侧导电膜及上述上层侧导电膜中的一方构成,而上述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的配置在上述第一区域的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由上述下层侧导电膜及上述上层侧导电膜中的另一个构成,上述像素配线由上述中间导电膜构成。
(3)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2)的基础上,上述第一位置检测配线由上述上层侧导电膜构成,上述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的上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由上述下层侧导电膜构成。
(4)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3)的基础上,上述第二位置检测配线具有配置在上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上述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具有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由上述上层侧导电膜构成并与上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上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的一部分与上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重叠并且通过在介于之间的绝缘膜开口形成的中继接触孔连接。
(5)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4)的基础上,上述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具有第二位置检测电极非连接部,该第二位置检测电极非连接部由上述下层侧导电膜构成并配置为与上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重叠,且与上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相连。
(6)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4)的基础上,具备非位置检测配线,该非位置检测配线由上述下层侧导电膜构成并配置为在上述第二区域与上述像素配线及上述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重叠且与上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为非连接。
(7)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6)的基础上,向上述非位置检测配线供给共用电位。
(8)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4)~上述(7)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具备中间电极,该中间电极配置为与上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及上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双方重叠并由上述中间导电膜构成,上述中间电极与上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通过在介于之间的绝缘膜开口形成并构成上述中继接触孔的第一中继接触孔连接,并且与上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通过在介于之间的绝缘膜开口形成并构成上述中继接触孔的第二中继接触孔连接。
(9)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4)~上述(7)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上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与上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通过以与介于之间的多个绝缘膜连通的形式开口形成的上述中继接触孔直接连接。
(10)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4)~上述(9)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具备配置为至少与上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及上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双方重叠并遮光的遮光部。
(11)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1)~上述(10)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上述像素形成长条状并配置为其短边方向与上述延伸方向一致,上述像素配线、上述第一位置检测配线以及上述第二位置检测配线在上述像素的长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各排列配置有多个。
(12)另外,上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在上述(1)~上述(11)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具备:第三位置检测电极,其在将上述显示区域除上述第一区域及上述第二区域以外,还划分为在上述延伸方向上位于比上述第一区域靠上述信号供给部侧的第三区域时,配置在上述第三区域并与上述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检测上述输入位置;和第三位置检测配线,其配置为在上述第三区域与上述像素配线并行且与上述像素配线重叠,并与上述信号供给部及上述第三位置检测电极连接,上述第一位置检测配线以跨上述第一区域及上述第三区域的形式配置,而上述第二位置检测配线以跨上述第一区域、上述第二区域以及上述第三区域的形式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能够实现位置检测精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液晶面板的触摸电极及触摸配线等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液晶面板的像素排列的俯视图。
图3是液晶面板中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所具备的第二透明电极膜的图案的俯视图。
图5是阵列基板中的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阵列基板中的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7是阵列基板中的图2的D-D线剖视图。
图8是阵列基板中的图2的E-E线剖视图。
图9是阵列基板中的图2的F-F线剖视图。
图10是阵列基板中的图2的G-G线剖视图。
图11是切断构成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第二触摸配线的中继连接处附近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液晶面板的触摸电极及触摸配线等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液晶面板的像素排列的俯视图。
图14是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图13的D-D线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液晶面板的触摸电极及触摸配线等的放大俯视图。
图16是在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第一区域及第三区域的边界附近将第一触摸配线、第二触摸配线及第三触摸配线等沿着延伸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17是阵列基板中的第三触摸配线与第三触摸电极的连接处附近的剖视图。
图18是在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边界附近将第一触摸配线及第二触摸配线等沿着延伸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10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具备显示功能及触摸面板功能(位置输入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进行例示。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示出了X轴、Y轴及Z轴,并以使各轴方向成为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绘制。另外,将图3、图5、图6、图7、图8、图9及图10的上侧设为表侧,将上述图下侧设为背侧。
图1是液晶面板11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至少具备:形成横长的方形状并能够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面板)11;和对液晶面板11照射用于显示的光的外部光源亦即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背光源装置相对于液晶面板11配置在背侧(背面侧),具有通过对发出白色的光(白色光)的光源(例如LED等)、来自光源的光赋予光学作用并转换成面状的光的光学部件等。
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的画面的中央侧部分为供图像显示的显示区域(在图1中用单点划线围起来的范围)AA。相对于此,液晶面板11的画面中的包围显示区域AA的边框状的外周侧部分为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NAA。液晶面板11通过使一对基板20、21贴合而成。一对基板20、21中的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对置基板)20,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有源矩阵基板、元件基板)21。CF基板20及阵列基板21均通过在玻璃基板的内表面侧层叠形成各种膜而成。此外,在两基板20、21的外表面侧分别粘贴有偏光板。
如图1所示,对于CF基板20而言,短边尺寸比阵列基板21的短边尺寸短,而关于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一个端部以与阵列基板21对齐的形式贴合。因此,阵列基板21中的短边方向的另一个端部为相对于CF基板20向侧方突出并与CF基板20成为非重叠的CF基板非重叠部21A。在该CF基板非重叠部21A安装有用于供给下述的显示功能、触摸面板功能所涉及的各种信号的驱动器(信号供给部)12及柔性基板(信号供给部)13。驱动器12由在内部具有驱动电路的LSI芯片构成,相对于阵列基板21被COG(Chip On Glass)安装,对通过柔性基板13传送的各种信号进行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四个驱动器12沿着X轴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柔性基板13构成为在由具有绝缘性及可挠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构成的基材上形成有多条配线图案。柔性基板13的一端侧与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连接,另一端侧与控制基板(信号供给源)连接。从控制基板供给的各种信号经由柔性基板13传送至液晶面板11,并在非显示区域NAA中经过驱动器12的处理而向显示区域AA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区域AA被分隔为在Y轴方向上位于驱动器12侧(图1所示的下侧)的第一区域A1和在Y轴方向上位于与驱动器12侧相反侧(图1所示的上侧)的第二区域A2。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的面积比率大致相等。另外,在阵列基板21的非显示区域NAA,以在X轴方向上从两侧夹着显示区域AA的形式设置有一对栅极电路部14。栅极电路部14用于向后述的栅极配线26供给扫描信号,并以单片设置在阵列基板21上。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面板11同时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功能和基于显示的图像来检测使用者输入的位置(输入位置)的触摸面板功能,将用于发挥其中的触摸面板功能的触摸面板图案一体化(单元格化)。该触摸面板图案为所谓的投影型静电电容方式,该检测方式为自电容方式。如图1所示,触摸面板图案由在液晶面板11的板面内呈矩阵状排列配置的多个触摸电极(位置检测电极)30构成。触摸电极30配置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因此,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与能够检测输入位置的触摸区域(位置输入区域)几乎一致,非显示区域NAA与不能检测输入位置的非触摸区域(非位置输入区域)几乎一致。进而,若使用者欲基于视觉确认的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的图像来进行位置输入而将导电体亦即手指(位置输入体)靠近液晶面板11的表面(显示面),则在该手指与触摸电极30之间形成静电电容。由此,由在手指附近的触摸电极30检测出的静电电容伴随手指靠近而产生变化,变得与远离手指的触摸电极30不同,因此能够基于此来检测输入位置。
触摸电极30如图1所示,在显示区域AA中沿着X轴方向(夹着触摸配线31的像素电极24的排列方向)及Y轴方向(触摸配线31的延伸方向)各多个地呈矩阵状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触摸电极30在俯视观察时形成大致方形,一边的尺寸为数mm(例如约2mm~5mm)左右。触摸电极30在俯视观察时的大小比后述的像素PX大很多,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配置在跨各多个(例如数十左右)像素PX的范围内。在多个触摸电极30选择性地连接有设置于液晶面板11的多个触摸配线(位置检测配线)31。触摸配线31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选择性地与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触摸电极30中的特定的触摸电极30连接。此外,在图1中,用黑色圆圈图示了触摸配线31相对于触摸电极30的连接处(后述的各接触孔CH2、CH4)。进一步,触摸配线31与检测电路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驱动器12具备检测电路的情况,但除此之外也例如可以借助柔性基板13而在液晶面板11的外部具备检测电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摸配线31中的一个端部与驱动器12连接。此外,图1示意性地表示了触摸电极30的排列,但关于触摸电极30的具体的设置数量、配置、平面形状等也能够在图示以外适当地进行变更。
图2是构成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21与CF基板20的显示区域AA的俯视图,特别是包含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的边界附近的俯视图。在构成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域AA中的内表面侧,如图2所示,设置有TFT(开关元件、薄膜晶体管)23及像素电极24。TFT23及像素电极24各多个地沿着X轴方向及Y轴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并设置成矩阵状(行列状)。在这些TFT23及像素电极24的周围,配设有相互正交(交叉)的栅极配线(扫描配线)26及源极配线(像素配线、信号配线、数据配线)27。栅极配线26沿着X轴方向(第二方向)延伸,而源极配线27沿着Y轴方向(第一方向)延伸。栅极配线26的两端部与已述的各栅极电路部14(参照图1)连接,而源极配线27的一个端部与已述的驱动器12(参照图1)连接。栅极配线26和源极配线27分别与TFT23的栅电极23A和源电极23B连接,像素电极24与TFT23的漏电极23C连接。TFT23基于分别供给至栅极配线26及源极配线27的各种信号驱动,并伴随着该驱动来控制电位向像素电极264的供给。另外,TFT23为在X轴方向上与作为连接对象的像素电极24在单侧(图2的左侧)相邻的配置。
像素电极24如图2所示,在俯视观察时为横长的长条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栅极配线26的延伸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源极配线27的延伸方向)一致。像素电极24中的长边尺寸与短边尺寸的比率为3。栅极配线26介于在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电极24之间,源极配线27等介于在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电极24之间。像素电极24由平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状的主体部24A和从主体部24A沿着X轴方向突出的接触部24B构成。栅极配线26的排列间隔与像素电极24的短边尺寸为相同程度,源极配线27的排列间隔与像素电极24的长边尺寸为相同程度。因此,与假设像素电极为纵长形状的情况相比,源极配线27的排列间隔为将像素电极24的长边尺寸除以短边尺寸而得到的比率(例如约3)左右,伴随于此,在X轴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源极配线27的设置数量例如为约1/3左右。此外,与假设像素电极为纵长形状的情况相比,栅极配线26的排列间隔为将像素电极24的短边尺寸除以长边尺寸而得到的比率(例如约1/3)左右,伴随于此,在Y轴方向的每单位的栅极配线26的设置数量例如为约3倍左右。由此,由于能够削减源极配线27的设置数量,因此削减了向源极配线27供给的图像信号的数量。此外,在CF基板20侧,形成有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图示的黑矩阵(遮光部)29。黑矩阵29的平面形状为大致格子状,以便分隔相邻的像素电极24之间,且在俯视观察时与像素电极24的大部分重叠的位置具有像素开口部29A。能够通过该像素开口部29A使像素电极24的透射光向液晶面板11的外部出光。黑矩阵29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与阵列基板21侧的至少TFT23、栅极配线26以及源极配线27(也包含触摸配线31)重叠。
关于TFT23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TFT23如图2所示,具有从栅极配线26分支而成的栅电极23A。栅电极23A配置为与栅极配线26中的和源极配线27交叉的部分邻接,并沿着Y轴方向朝向作为连接对象的像素电极24侧突出并在俯视观察时形成横长的方形。向栅电极23A供给传送至栅极配线26的扫描信号。TFT23具有从源极配线27分支而成的源电极23B。源电极23B配置为与和栅极配线26交叉的部分邻接,并沿着X轴方向朝向作为连接对象的像素电极24侧突出并与栅电极23A重叠。TFT23具有配置于在与源电极23B之间隔开间隔的位置的漏电极23C。漏电极23C弯曲成在俯视观察时成折返状,一个端部与源电极23B形成对置状,而另一个端部被扩幅并且与像素电极24的接触部24B重叠配置并且连接。像素电极24的接触部24B配置为,在Y轴方向上在与TFT23侧相反侧(图2所示的上侧)的栅极配线26之间隔开间隔。TFT23具有与栅电极23A重叠并与源电极23B及漏电极23C连接的沟道部23D。沟道部23D形成比栅电极23A小一圈的横长的方形,其一个端部与源电极23B连接,另一个端部与漏电极23C连接。进而,若TFT23基于供给至栅电极23A的扫描信号而为接通状态,则供给至源极配线27的图像信号(信号、数据信号)从源电极23B经由沟道部23D向漏电极23C供给,其结果为,像素电极24被充电。
图3是液晶面板11中的像素PX的中央部附近的剖视图。液晶面板11如图3所示,具有配置在一对基板20、21间并包含伴随着电场施加而使光学特性变化的物质亦即液晶分子的液晶层(介质层)22。在构成液晶面板11的CF基板20的内表面侧的显示区域AA中,设置有呈现蓝色(B)、绿色(G)以及红色(R)的三色彩色滤光片28。彩色滤光片28以在俯视观察时与阵列基板21侧的像素电极24重叠的方式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分别呈矩阵状排列有多个。呈现相互不同的颜色的彩色滤光片28沿着源极配线27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反复排列,呈现相同颜色的彩色滤光片28沿着栅极配线26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继续排列。在该液晶面板11中,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R、G、B的彩色滤光片28和与各彩色滤光片28对置的三个像素电极24分别构成三色的像素PX。而且,在该液晶面板11中,通过沿着Y轴方向相邻的R、G、B三色的像素PX构成能够进行规定的灰度级的彩色显示的显示像素。像素PX中的X轴方向的排列间距为Y轴方向的排列间距的约3倍。黑矩阵29以将与相邻的像素电极24对置的彩色滤光片28间分隔的形式配置。在彩色滤光片28的上层侧(液晶层22侧)遍及CF基板20的大致整个区域地设置有呈实体状配置的平坦化膜OC。此外,在两基板20、21中的与液晶层22接触的最内表面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22所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
接着,参照图2~图4对共用电极25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在图2中阵列基板21所具备的共用电极25(后述的第二透明电极膜43)的图案的俯视图。在图4中,使第二透明电极膜43为阴影状来进行图示。在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域AA中的内表面侧,如图2~图4所示,共用电极25以与所有像素电极24重叠的形式形成在比像素电极24靠上层侧。共用电极25除被供给触摸信号(位置检测信号)来检测位置输入体亦即手指的输入位置的期间(传感期间)以外,始终被供给大致恒定的基准电位,并遍及显示区域AA的大致整个区域延伸。在共用电极25中的与各像素电极24重叠的部分,各多个地开口形成有沿着各像素电极2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像素重叠开口部(像素重叠缝隙、取向控制缝隙)25A。此外,像素重叠开口部25A的具体的设置个数、形状、形成范围等能够在图示之外也能够适当地变更。若伴随着像素电极24被充电而在相互重叠的像素电极24与共用电极25之间产生电位差,则在像素重叠开口部25A的开口缘与像素电极24之间,除沿着阵列基板21的板面的成分以外,还产生包含相对于阵列基板21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的成分的边缘电场(斜电场)。因此,通过利用该边缘电场,能够控制液晶层22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并基于该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来进行规定的显示。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面板11的动作模式为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模式。
进而,该共用电极25如图1及图4所示,构成已述的触摸电极30。共用电极25除已述的像素重叠开口部25A以外,还具有分隔相邻的触摸电极30之间的分隔开口部(位置检测电极间开口部)25B。分隔开口部25B由沿着X轴方向遍及共用电极25的全长地横穿并在Y轴方向分隔相邻的触摸电极30之间的第一开口部25B1;和沿着Y轴方向遍及共用电极25的全长地纵穿并在X轴方向分隔相邻的触摸电极30之间的第二开口部25B2构成,整体在俯视观察时形成大致格子状。第一开口部25B1配置为与多个栅极配线26中的、在Y轴方向介于相邻的触摸电极30之间的配置的栅极配线26重叠。第二开口部25B2配置为,与多个源极配线27中的、在X轴方向介于相邻的触摸电极30之间的配置的源极配线27重叠。共用电极25由通过上述的分隔开口部25B分割成在俯视观察时为网格状且相互电独立的多个触摸电极30构成。因此,与触摸电极30连接的触摸配线31在不同的时机(分时)向触摸电极30供给显示功能所涉及的共用信号(基准电位信号)和触摸面板功能所涉及的触摸信号。其中的共用信号在相同的时机被传送至所有触摸配线31,从而所有的触摸电极30变成基准电位而作为共用电极25发挥功能。
这里,参照图5及图6对在阵列基板21的内表面侧层叠形成的各种膜进行说明。图5及图6是阵列基板21中的TFT23附近的剖视图。在阵列基板21中,如图5及图6所示,从下层侧(玻璃基板侧)依次层叠形成有第一金属膜(下层侧导电膜)32、下层侧绝缘膜(绝缘膜)33、第二金属膜34、栅极绝缘膜(绝缘膜)35、半导体膜36、第三金属膜(中间导电膜)37、第一层间绝缘膜(绝缘膜)38、第四金属膜(上层侧导电膜)39、第二层间绝缘膜(绝缘膜)40、第一透明电极膜41、电极间绝缘膜(绝缘膜)42以及第二透明电极膜43。第一金属膜32、第二金属膜34、第三金属膜37以及第四金属膜39分别成为由从铜、钛、铝、钼、钨等中选择的一种金属材料构成的单层膜或者由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层叠膜、合金,从而具有导电性及遮光性。第二金属膜34构成栅极配线26、TFT23的栅电极23A等。第三金属膜37构成源极配线27、TFT23的源电极23B及漏电极23C等。第一金属膜32及第四金属膜39构成触摸配线31等。半导体膜36由例如使用氧化物半导体、非晶硅等半导体材料作为材料的薄膜构成,在TFT23中构成沟道部23D等。第一透明电极膜41及第二透明电极膜43由透明电极材料(例如ITO(IndiumTin Oxide)、IZO(Indium Zinc Oxide)等)构成。第1透明电极膜41构成像素电极24等。第二透明电极膜43构成共用电极25(触摸电极30)等。
下层侧绝缘膜33、栅极绝缘膜35、第一层间绝缘膜38、第二层间绝缘膜40以及电极间绝缘膜42分别由氮化硅(SiNx)、氧化硅(SiO2)等无机材料构成,下层侧绝缘膜33将下层侧的第一金属膜32与上层侧的第二金属膜34保持为绝缘状态。栅极绝缘膜35将下层侧的第二金属膜34、与上层侧的半导体膜36及第三金属膜37保持为绝缘状态。第一层间绝缘膜38将下层侧的半导体膜36及第三金属膜37、与上层侧的第四金属膜39保持为绝缘状态。第二层间绝缘膜40将下层侧的第四金属膜39与上层侧的第一透明电极膜41保持为绝缘状态。在第一层间绝缘膜38及第二层间绝缘膜40中的、与漏电极23C及像素电极24的接触部24B双方重叠的位置,如图6所示,开口形成有用于将漏电极23C及像素电极24连接的像素用接触孔CH1。电极间绝缘膜42将下层侧的第一透明电极膜41与上层侧的第二透明电极膜43保持为绝缘状态。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触摸电极30中,如图1及图2所示,显示区域AA中的在Y轴方向配置在位于驱动器12侧的第一区域A1的第一触摸电极(第一位置检测电极)30α和在Y轴方向配置在位于与驱动器12侧相反侧的第二区域A2的第二触摸电极(第二位置检测电极)30β各含有多个。第一触摸电极30α及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设置数量大致相等。相对于此,在多个触摸配线31中,与驱动器12及第一触摸电极30α连接的第一触摸配线(第一位置检测配线)31α和与驱动器12及第二触摸电极30β连接的第二触摸配线(第二位置检测配线)31β各含有多个。其中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的大部分配置在连接对象亦即第一触摸电极30α所在的第一区域A1,一部分(一个端部)被从第一区域A1朝向驱动器12引出。相对于此,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大部分以跨连接对象亦即第二触摸电极30β所在的第二区域A2和介于第二区域A2与驱动器12之间的第一区域A1的形式配置,一部分(一个端部)被从第一区域A1朝向驱动器12引出。
进而,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1β如图1及图2所示,均配置为以与源极配线27并行的形式延伸并且与源极配线27重叠。这样,与假设不区分显示区域AA而将一种触摸配线与触摸电极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1β较多,适于第一触摸电极30α及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设置数量较多的情况。通过使第一触摸电极30α及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设置数量较多,能够实现触摸检测精度的提高。而且,配置在第一区域A1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和以跨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的形式配置的第二触摸配线31β均配置为与源极配线27重叠,因此在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中能够保持像素PX的开口率较高。
图7是将阵列基板21中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1β沿着延伸方向切断的剖视图。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1β如图7所示,配置于与构成重叠对象亦即源极配线27的第三金属膜37不同的层。具体地,第一触摸配线31α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因此,第一触摸配线31α隔着第一层间绝缘膜38而相对于源极配线27重叠配置在上层侧。第二触摸配线31β包括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的部分(后述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及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和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部分(后述的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因此,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的部分隔着下层侧绝缘膜33及栅极绝缘膜35而相对于源极配线27重叠配置在下层侧,并且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部分隔着第一层间绝缘膜38而相对于源极配线27重叠配置在上层侧。此外,在图1中,用细实线图示出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1β中的、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的部分,用粗实线图示出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部分。
关于第一触摸配线31α与第一触摸电极30α的连接构造,在图2的基础上参照图8来进行说明。图8是阵列基板21中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与第一触摸电极30α的连接处附近的剖视图。第一触摸配线31α如图2所示,具有配置为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一触摸电极30α重叠并与该第一触摸电极30α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α1。第一连接部31α1以从第一触摸配线31α沿X轴方向朝侧方突出的形式形成并在俯视观察时形成方形。第一连接部31α1配置为与TFT23、栅极配线26、源极配线27、第二触摸配线31β以及像素电极24为非重叠。而且,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如图2及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31α1与由第二透明电极膜43构成的第一触摸电极30α通过以与介于之间的第二层间绝缘膜40及电极间绝缘膜42相连的形式开口形成的第一触摸电极用接触孔CH2连接。
第二触摸配线31β如图7所示,由配置在第一区域A1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44和配置在第二区域A2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45构成。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并隔着下层侧绝缘膜33及栅极绝缘膜35而相对于源极配线27重叠配置在下层侧。由此,可以说由第三金属膜37构成的源极配线27位于在第一区域A1中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与构成第二触摸配线31β并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的中间。因此,与假设源极配线由第一金属膜32及第四金属膜39中的任一个构成的情况下,即源极配线27不位于第一触摸配线31α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的中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第一触摸配线31α与第二触摸配线31β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从而能够保持触摸检测(位置检测)的灵敏度较高。
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5如图7所示,具有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并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连接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45A。该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的一部分向第一区域A1侧延出且其延出部分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连接。即,从驱动器12输出的信号在经由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传送至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之后向第二触摸电极30β供给。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隔着第一层间绝缘膜38而相对于源极配线27重叠配置在上层侧。
接下来,关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的中继连接构造,在图2的基础上参照图9进行说明。图9是切断阵列基板21中的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中继连接处附近的剖视图。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如图2所示,具有沿着X轴方向朝侧方突出并在俯视观察时形成方形的第一中继连接部44A。第一中继连接部44A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中的同驱动器12侧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相连,并位于第一区域A1中的与第二区域A2的边界附近。更详细而言,第一中继连接部44A为与分隔相邻的触摸电极30之间的分隔开口部25B中的位于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的边界的第一开口部25B1及与其重叠的栅极配线26相邻的配置。第一中继连接部44A配置为与TFT23、栅极配线26、源极配线27、第一触摸配线31α以及像素电极24为非重叠。此外,第一中继连接部44A相对于TFT23、栅极配线26、源极配线27、第一触摸配线31α以及像素电极24的平面配置与第一连接部31α1相对于TFT23、栅极配线26、源极配线27、第二触摸配线31β以及像素电极24的平面配置几乎相同。
另一方面,配置在第二区域A2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如图2所示,驱动器12侧的端部向第一区域A1侧延出,在该延出端部设置有沿X轴方向朝侧方突出并在俯视观察时形成方形的第二中继连接部45A1。第二中继连接部45A1配置为,虽然与TFT23、栅极配线26、源极配线27、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像素电极24为非重叠,但与第一中继连接部44A重叠。此外,第一触摸配线31α被调整与驱动器12侧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以使得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的延出部分为非重叠。彼此重叠的第一中继连接部44A与第二中继连接部45A1如图9所示,通过在介于之间的下层侧绝缘膜33、栅极绝缘膜35及第一层间绝缘膜38开口形成的中继接触孔CH3连接。详细而言,在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的第一中继连接部44A与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第二中继连接部45A1之间夹设有由第三金属膜37构成的中间电极46,借助该中间电极46而实现第一中继连接部44A与第二中继连接部45A1之间的连接。中间电极46在俯视时形成方形并配置为与第一中继连接部44A及第二中继连接部45A1双方重叠,并与由相同的第三金属膜37构成的源极配线27在X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伴随于此,在中继接触孔CH3中,包含有在介于中间电极46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之间的下层侧绝缘膜33及栅极绝缘膜35开口形成的第一中继接触孔CH3A和在介于中间电极46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之间的第一层间绝缘膜38开口形成的第二中继接触孔CH3B。因此,从驱动器12输出并通过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传送的信号在通过第一中继接触孔CH3A传送至中间电极46之后,通过第二中继接触孔CH3B而向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传送。这样,与假设第一区域侧配线结构部与电极连接部直接连接的情况相比,由于通过中间电极46缓和了在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产生的高低差,因此得到较高的连接可靠性,在实现产量的提高的方面上优选。
在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中继连接构造亦即第一中继连接部44A、第二中继连接部45A1以及中间电极46中,如图2所示,CF基板20所具备的黑矩阵29被重叠配置。这样,由为了连接第一中继连接部44A、第二中继连接部45A1以及中间电极46而设置于阵列基板21的各绝缘膜33、35、38的中继接触孔CH3引起的显示不均通过黑矩阵29而不易被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者视觉确认。由此,得到优异的显示品质。
关于第二触摸配线31β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连接构造在图2的基础上参照图10来进行说明。图10是阵列基板21中的第二触摸配线31β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连接处附近的剖视图。构成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5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如图2所示,具有配置为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二触摸电极30β重叠并与该第二触摸电极30β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1β1。第二连接部31β1以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沿X轴方向朝侧方突出的形式形成并在俯视观察时形成方形。第二连接部31β1配置为与TFT23、栅极配线26、源极配线27以及像素电极24为非重叠。此外,对于第二连接部31β1而言,第二连接部31β1相对于TFT23、栅极配线26、源极配线27及像素电极24的平面配置与第一中继连接部44A相对于TFT23、栅极配线26、源极配线27、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像素电极24的平面配置、第一连接部31α1相对于TFT23、栅极配线26、源极配线27、第二触摸配线31β及像素电极24的平面配置几乎相同。而且,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如图2及图10所示,第二连接部31β1与由第二透明电极膜43构成的第二触摸电极30β通过以与在介于之间的第二层间绝缘膜40及电极间绝缘膜42相连的形式开口形成的第二触摸电极用接触孔CH4连接。像这样,连接至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由与连接至第一触摸电极30α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相同的第四金属膜39构成。因此,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相对于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连接构造与第一触摸配线31α相对于第一触摸电极30α的连接构造共用化。由此,用于确保各触摸配线31α、31β相对于各触摸电极30α、30β的连接可靠性的设计变得容易。
构成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5如图7所示,在上述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的基础上,还具有未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直接连接的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第二位置检测电极非连接部)45B。即,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5为由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及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构成的层叠构造。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隔着下层侧绝缘膜33及栅极绝缘膜35而相对于源极配线27重叠配置在下层侧。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隔着下层侧绝缘膜33、栅极绝缘膜35、源极配线27以及第一层间绝缘膜38而相对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重叠配置在下层侧。而且,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靠驱动器12侧的端部与由相同的第一金属膜32构成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中的与驱动器12侧相反侧的端部相连。因此,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虽然不与重叠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直接连接,但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为相同电位。即,供给至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的信号被向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及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双方供给。彼此相连的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及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配置为在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中遍及其大致全长地与源极配线27重叠。由此,源极配线27在第一区域A1中位于第一触摸配线31α与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的中间,而在第二区域A2中位于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5中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与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的中间。因此,与假设使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为非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将在源极配线27与像素电极24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均等化。由此,在显示区域AA显示的图像中不易在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之间产生亮度差,得到优异的显示品质。此外,作为“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的名称是为了基于是否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直接连接来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进行区分而起的名称,并不意味着“相对于第二触摸电极30β非导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借助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及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而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导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具备:像素PX;源极布线(像素布线)27,其传送向像素PX供给的信号;驱动器(信号供给部)12,其与源极配线27中的一个端部连接并供给信号;显示区域AA,其配置有像素PX并显示图像并且以供源极配线27横穿的方式延伸配置,上述显示区域AA被划分为在源极配线27的延伸方向上位于驱动器12侧的第一区域A1和在延伸方向上位于与驱动器12侧相反侧的第二区域A2的;第一触摸电极(第一位置检测电极)30α,其配置在第一区域A1并在与进行位置输入的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检测位置输入体的输入位置;第二触摸电极(第二位置检测电极)30β,其配置在第二区域A2并在与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检测输入位置;第一触摸配线(第一位置检测配线)31α,其配置为在第一区域A1与源极配线27并行且与源极配线27重叠并与驱动器12及第一触摸电极30α连接;以及第二触摸配线(第二位置检测配线)31β,其配置为以跨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的形式与源极配线27并行且与源极配线27重叠并与驱动器12及第二触摸电极30β连接。
这样,若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像素PX基于从驱动器12经由源极配线27供给的信号而被充电,则在显示区域AA显示图像。第一触摸电极30α及第二触摸电极30β能够在与进行位置输入的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利用从驱动器12经由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1β供给的信号来检测位置输入体的输入位置。进而,第一触摸电极30α配置在显示区域AA中的、在源极配线27的延伸方向位于驱动器12侧的第一区域A1并且在第一区域A1与同源极配线27并行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连接,而第二触摸电极30β在源极配线27的延伸方向配置在位于与驱动器12侧相反侧的第二区域A2并且以跨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的形式与同源极配线27并行的第二触摸配线31β连接。因此,与假设不划分显示区域AA而将一种触摸配线与触摸电极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1β较多,适于第一触摸电极30α及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设置数量较多的情况。通过使第一触摸电极30α及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设置数量较多,能够实现位置检测精度的提高。而且,由于配置在第一区域A1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和以跨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的形式配置的第二触摸配线31β均配置为与源极配线27重叠,因此能够在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中保持像素PX的开口率较高。
另外,具备第一金属膜(下层侧导电膜)32;配置在比第一金属膜32靠上层侧的第四金属膜(上层侧导电膜)39;以及位于第一金属膜32与第四金属膜39的中间的第三金属膜(中间导电膜)37,第一触摸配线31α由第一金属膜32及第四金属膜39中的一方构成,而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配置在第一区域A1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44由第一金属膜32及第四金属膜39中的另一方构成,源极配线27由第三金属膜37构成。这样,在第一区域A1中由第三金属膜37构成的源极配线27位于由第一金属膜32及第四金属膜39中的一方构成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与构成第二触摸配线31β并由第一金属膜32及第四金属膜39中的另一方构成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的中间。因此,与假设源极配线由第一金属膜32及第四金属膜39中的任一个构成的情况、即源极配线27不位于第一触摸配线31α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的中间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减小在第一触摸配线31α与第二触摸配线31β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因此能够保持位置检测的灵敏度较高。
另外,第一触摸配线31α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这样,向第一触摸电极30α供给通过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传送的信号,而向第二触摸电极30β供给通过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的第二触摸配线31β传送的信号。
另外,第二触摸配线31β具有配置在第二区域A2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45,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5具有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并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连接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45A,且是其一部分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重叠并且通过在介于之间的绝缘膜亦即下层侧绝缘膜33、栅极绝缘膜35以及第一层间绝缘膜38开口形成的中继接触孔CH3连接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这样,从驱动器1412传送至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的信号被通过中继接触孔CH3而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连接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5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中继而向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连接的第二触摸电极30β供给。由于与第一触摸电极30α连接的第一触摸配线31α和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连接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均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因此能够使第一触摸配线31α相对于第一触摸电极30α的连接构造、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相对于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连接构造共用化。
另外,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5具有由第一金属膜32构成且配置为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重叠并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相连的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第二位置检测电极非连接部)45B。这样,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虽然不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直接连接,但与由相同的第一金属膜32构成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相连,从而被供给与重叠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相同的信号。源极配线27在第一区域A1位于第一触摸配线31α与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的中间,而在第二区域A2位于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5中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与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的中间。因此,与假设使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为非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中将在源极配线27与像素电极24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均等化。由此,在显示区域AA显示的图像中不易在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之间产生亮度差,得到优异的显示品质。
另外,具备中间电极46,上述中间电极46配置为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及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双方重叠并由第三金属膜37构成,中间电极46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通过在介于之间的绝缘膜亦即下层侧绝缘膜33及栅极绝缘膜35开口形成并构成中继接触孔CH3的第一中继接触孔CH3A连接,并且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通过在介于之间的绝缘膜亦即第一层间绝缘膜38开口形成并构成中继接触孔CH3的第二中继接触孔CH3B连接。这样,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经由由第三金属膜37构成的中间电极46而间接地连接。与假设第一区域侧配线结构部与电极连接部直接连接的情况相比,由于通过中间电极46缓和了在由第四金属膜39构成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产生的高低差,因此得到较高的连接可靠性,在实现产量的提高的方面上优选。
另外,具备配置为至少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及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双方重叠并遮光的黑矩阵(遮光部)29。在通过中继接触孔CH3连接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及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的重叠部位附近,处于易视觉确认由连接构造引起的显示不均的趋势。关于这一方面,黑矩阵29配置为至少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及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双方重叠,因此能够不易视觉确认由连接构造引起的显示不均。
另外,像素PX形成长条状并配置为其短边方向与延伸方向一致,源极配线27、第一触摸配线31α以及第二触摸配线31β在像素PX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各排列配置有多个。在多个源极配线27在像素PX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的结构中,与假设多个源极配线在像素PX的短边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情况相比,处于源极配线27的设置数量变少的趋势。相对于此,由于将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1β分别配置为与源极配线27重叠,因此即使源极配线27的设置数量较少也能够充分确保第一触摸配线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1β的设置数量。由此,第一触摸电极30α及第二触摸电极30β的设置数量被充分确保,能够实现位置检测精度的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变更了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144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145A的中继连接构造。此外,关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触摸配线131β中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144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145A如图11所示,通过中继接触孔CH3而直接连接。详细而言,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144的第一中继连接部144A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145A的第二中继连接部145A1通过以与介于之间的下层侧绝缘膜133、栅极绝缘膜135及第一层间绝缘膜138连通的形式开口形成的中继接触孔CH3而直接连接。这样,由于能够省略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记载的中间电极(参照图9),因此不需要采用考虑到不使中间电极相对于由与中间电极相同的第三金属膜137构成的源极配线127短路的设计。因此,在提高设计自由度的方面上变得优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144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145A通过以与介于之间的多个绝缘膜亦即下层侧绝缘膜133、栅极绝缘膜135及第一层间绝缘膜138连通的形式开口形成的中继接触孔CH3而直接连接。在假设第一区域侧配线结构部与电极连接部经由由第三金属膜137构成的中间电极而间接连接的情况下,需要采取考虑到不使中间电极相对于由第三金属膜137构成的源极配线127短路的设计。相对于此,若采用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144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145A直接连接的结构,则不需要上述那样的设计上的考虑。因此,在提高设计自由度的方面上变得优选。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12~图14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示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二触摸配线231β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触摸配线231β如图12~图14所示,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5仅由由第四金属膜239构成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245A构成而为单层构造。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电极非连接部(参照图2及图7)。此外,关于Y轴方向,图12及图13所示的下侧为驱动器侧,该图所示的上侧为与驱动器侧相反侧。由第一金属膜232构成的非触摸配线(非位置检测配线)47配置为与这种结构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5(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245A)重叠。非触摸配线47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隔着下层侧绝缘膜233及栅极绝缘膜235而相对于源极配线227重叠配置在下层侧。非触摸配线47隔着下层侧绝缘膜233、栅极绝缘膜235、源极配线227以及第一层间绝缘膜238而相对于由第四金属膜239构成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5重叠配置在下层侧。进而,非触摸配线47配置为,驱动器侧的端部相对于由相同的第一金属膜232构成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4中的与驱动器侧相反侧的端部分离,且之间隔开间隔。即,非触摸配线47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4为非连接,并与第二触摸配线231β电独立。根据这种结构,源极配线227在第一区域A1中位于第一触摸配线231α与第二触摸配线231β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4的中间,而在第二区域A2中位于第二触摸配线231β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5中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245A与非触摸配线47的中间。因此,由于能够减小在第二触摸配线231β与源极配线227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所以能够保持第二区域A2中的触摸检测(位置检测)的灵敏度较高。另外,非触摸配线47的与驱动器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向非显示区域NAA引出并借助柔性基板而接受从外部供给的共用电位的供给。即,非触摸配线47可以说是“共用配线”。这样,与假设使非触摸配线47为非设置的情况相比,在能够通过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将在源极配线227与像素电极224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均等化的显示区域AA显示的图像中,不易在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之间产生亮度差,得到优异的显示品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由第一金属膜232构成并配置为在第二区域A2中与源极配线227及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5重叠且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4为非连接的非触摸配线(非位置检测配线)47。这样,源极配线227在第一区域A1中位于第一触摸配线231α与第二触摸配线231β的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4的中间,而在第二区域A2中位于第二触摸配线231β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245中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245A与非触摸配线47的中间。因此,由于能够减小在第二触摸配线231β与源极配线227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所以能够保持第二区域A2中的触摸检测(位置检测)的灵敏度较高。
另外,向非触摸配线47供给共用电位。这样,与假设使非触摸配线47为非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将在源极配线227与像素电极224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均等化。由此,在显示区域AA显示的图像中,不易在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之间产生亮度差,得到优异的显示品质。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15~图18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表示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显示区域AA的划分、触摸配线331的结构等。此外,关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面板311中的显示区域AA如图15所示,在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的基础上,还划分出在Y轴方向位于比第一区域A1靠驱动器侧的第三区域A3。此外,关于Y轴方向,图15所示的下侧为驱动器侧,该图所示的上侧为与驱动器侧相反侧。构成显示区域AA的三个区域A1~A3从接近驱动器的一侧起按照第三区域A3、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的顺序排列。显示区域AA被等分,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及第三区域A3的面积比率大致相等。伴随于此,在触摸电极330中,除第一触摸电极330α及第二触摸电极330β以外,还包含有配置于第三区域A3的第三触摸电极(第三位置检测电极)330γ。第一触摸电极330α、第二触摸电极330β以及第三触摸电极330γ的设置数量大致相等。而且,在触摸配线331中,除第一触摸配线3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31β以外,还包含有与第三触摸电极330γ连接的第三触摸配线(第三位置检测配线)331γ。第三触摸配线331γ仅配置在第三区域A3。相对于此,第一触摸配线331α以跨第一区域A1及第三区域A3的形式配置。进一步,第二触摸配线331β以跨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以及第三区域A3的形式配置。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能够更多地确保触摸配线331的设置数量,因此能够使触摸电极330的设置数量较多,从而能够实现位置检测精度的进一步提高。而且,第一触摸配线331α、第二触摸配线331β以及第三触摸配线331γ均配置为与源极配线327重叠,因此能够在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以及第三区域A3中确保像素的开口率较高。
在图15的基础上,参照图16及图17对第三触摸配线331γ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6是在阵列基板321中的第一区域A1与第三区域A3的边界附近将第一触摸配线331α、第二触摸配线331β以及第三触摸配线331γ等沿着延伸方向切断的剖视图。图17是阵列基板321中的第三触摸配线331γ与第三触摸电极330γ的连接处附近的剖视图。第三触摸配线331γ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第三区域A3中以与源极配线327并行的形式延伸,并且配置为与源极配线327、第一触摸配线331α以及第二触摸配线331β重叠。第三触摸配线331γ的驱动器侧的端部被向非显示区域NAA引出并与驱动器连接,而其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三触摸电极330γ连接。第三触摸配线331γ由隔着第二层间绝缘膜340而相对于第四金属膜339配置在上层侧的第五金属膜48构成并为单层构造。在第五金属膜48的上层侧,如图16及图17所示,配置有用于将第五金属膜48相对于第一透明电极膜341绝缘的第三层间绝缘膜49。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第三触摸配线331γ如图17所示,通过在第三层间绝缘膜49及电极间绝缘膜342开口形成的第三触摸电极用接触孔CH5而与第三触摸电极330γ连接。此外,在图15中,将第一触摸配线331α、第二触摸配线331β以及第三触摸配线331γ中的、由第一金属膜332构成的部分用最细的实线进行图示,将由第四金属膜339构成的部分用中位的粗度的实线进行图示,将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部分用最粗的实线进行图示。
接下来,在图15及图16的基础上,参照图18对第一触摸配线331α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8是在阵列基板321中的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的边界附近将第一触摸配线331α及第二触摸配线331β等沿着延伸方向切断的剖视图。第一触摸配线331α如图15及图16所示,由配置在第一区域A1的第一区域侧第一触摸配线结构部(第一区域侧第一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50和配置在第三区域A3的第三区域侧第一触摸配线结构部(第三区域侧第一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51构成。其中的第三区域侧第一触摸配线结构部51为由第四金属膜339构成的单层构造,并隔着第二层间绝缘膜340而相对于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第三触摸配线331γ重叠配置,隔着第一层间绝缘膜338而相对于由第三金属膜337构成的源极配线327重叠配置。第一区域侧第一触摸配线结构部50由与第一触摸电极330α连接的第一触摸电极连接部(第一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50A和与第一触摸电极330α非连接的第一触摸电极非连接部(第一位置检测电极非连接部)50B构成而为层叠构造。第一触摸电极连接部50A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通过在第三层间绝缘膜49及电极间绝缘膜342开口形成的第一触摸电极用接触孔CH2而与第三触摸电极330γ连接。第一触摸电极非连接部50B由第四金属膜339构成,隔着第二层间绝缘膜340而相对于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第一触摸电极连接部50A重叠配置,隔着第一层间绝缘膜338而相对于由第三金属膜337构成的源极配线327重叠配置。第一触摸电极非连接部50B的驱动器侧的端部与第三区域侧第一触摸配线结构部51中的与驱动器侧相反侧的端部相连。
接下来,参照图15、图16及图18对第二触摸配线331β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二触摸配线331β如图15、图16及图18所示,除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344及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345以外,还具备配置在第三区域A3的第三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第三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52。第三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52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344同样地,为由第一金属膜332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三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52隔着下层侧绝缘膜333及栅极绝缘膜335而相对于由第三金属膜337构成的源极配线327重叠配置在下层侧。第三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52的驱动器侧的端部被向非显示区域NAA引出而与驱动器连接,而与驱动器侧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344中的驱动器侧的端部相连。
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345如图15及图18所示,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345A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345B由第一金属膜332构成。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345A通过在第三层间绝缘膜49及电极间绝缘膜342开口形成的第二触摸电极用接触孔CH4而与第三触摸电极330γ连接。由第一金属膜332构成的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345B隔着下层侧绝缘膜333及栅极绝缘膜335而相对于由第三金属膜337构成的源极配线327重叠配置在下层侧。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50B的驱动器侧的端部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344中的和驱动器侧相反侧的端部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及图18所示,由第四金属膜339构成的非触摸配线347配置为与上述那样的结构的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345重叠。非触摸配线347在第二区域A2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隔着第一层间绝缘膜338而相对于源极配线327重叠配置在上层侧,隔着第二层间绝缘膜340而相对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345A重叠配置在下层侧。因此,非触摸配线347配置为,与源极配线327及第二触摸配线331β电独立的配置在第二区域A2的非触摸配线347的驱动器侧的端部相对于由相同的第四金属膜339构成并配置在第一区域A1的第一触摸电极非连接部50B中的与驱动器侧相反侧的端部分离,且之间隔开间隔。即,非触摸配线347与第一触摸电极非连接部50B非连接,并与第一触摸配线331α电独立。根据这种结构,源极配线327在第三区域A3中位于第三区域侧第一触摸配线结构部51与第三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52的中间,在第一区域A1中位于第一触摸电极非连接部50B与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344的中间,在第二区域A2中位于非触摸配线347与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345B的中间。因此,由于能够减小在第二触摸配线331β与源极配线327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因此能够保持第二区域A2中的触摸检测(位置检测)的灵敏度较高。非触摸配线347的与驱动器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向非显示区域NAA引出并借助柔性基板而接受从外部供给的共用电位的供给。即,非触摸配线347可以说是“共用配线”。这样,与假设使非触摸配线347为非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及第三区域A3将在源极配线327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均等化。由此,在显示区域AA显示的图像中不易在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及第三区域A3之间产生亮度差,得到优异的显示品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第三触摸电极(第三位置检测电极)330γ,其在将显示区域AA除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以外,还划分为在延伸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区域A1靠驱动器侧的第三区域A3时,配置在第三区域A3并与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检测输入位置的;和第三触摸配线(第三位置检测配线)331γ,其配置为在第三区域A3与源极配线327并行且与源极配线327重叠,并与驱动器及第三触摸电极330γ连接,第一触摸配线331α以跨第一区域A1及第三区域A3的形式配置,而第二触摸配线331β以跨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以及第三区域A3的形式配置。这样,第一触摸电极330α、第二触摸电极330β以及第三触摸电极330γ能够在与进行位置输入的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利用从驱动器经由第一触摸配线331α、第二触摸配线331β及第三触摸配线331γ供给的信号来检测位置输入体的输入位置。其中的第三触摸电极330γ配置在显示区域AA中的、在源极配线327的延伸方向位于比第一区域A1靠驱动器侧的第三区域A3并且连接有在第三区域A3与源极配线327并行的第三触摸配线331γ。由此,由于能够更多地确保第一触摸配线331α、第二触摸配线331β以及第三触摸配线331γ,因此能够使第一触摸电极330α、第二触摸电极330β及第三触摸电极330γ的设置数量较多,从而能够实现位置检测精度的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配置在第三区域A3的第三触摸配线331γ、以跨第一区域A1及第三区域A3的形式配置的第一触摸配线331α以及以跨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以及第三区域A3的形式配置的第二触摸配线331β均配置为与源极配线327重叠,因此能够在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及第三区域A3中保持像素的开口率较高。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于通过上述描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技术范围内。
(1)也可以将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5、245、345中的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245A、345A与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345B直接连接。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省略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144、244、344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245A、345A的连接构造,但也可能为了确保冗余而使其留下。
(2)也可以将第二触摸配线31β、131β、231β、331β中的、在第二区域A2由第一金属膜32、232、332构成的部分(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45B、345B)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330β连接。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省略将第二触摸配线31β、131β、231β、331β中的、在第二区域A2由第四金属膜39、239、339或者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部分(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245A、345A)与第二触摸电极30β、330β连接的结构,但也可能为了确保冗余而使其留下。另外,也能够省略第二触摸配线31β、131β、231β、331β中的、在第二区域A2由第四金属膜39、239、339或者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部分本身。另外,也能够省略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144、244、344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245A、345A的连接构造,但也可以使其留下。
(3)也可以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144、244、344与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45A、245A、345A的连接构造配置在第二区域A2侧。在该情况下,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44、144、244、344中的与驱动器12侧相反侧的端部向第二区域A2侧延出而配置。
(4)在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可以第一触摸配线31α、231α为由第一金属膜32、232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二触摸配线31β、131β、231β为由第四金属膜39、239构成的单层构造。
(5)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中,也可以第三触摸配线331γ为由第一金属膜332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一触摸配线331α为由第四金属膜339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二触摸配线331β为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单层构造。另外,也可以第三触摸配线331γ为由第一金属膜332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一触摸配线331α为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二触摸配线331β为由第四金属膜339构成的单层构造。另外,也可以第三触摸配线331γ为由第四金属膜339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一触摸配线331α为由第一金属膜332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二触摸配线331β为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单层构造。另外,也可以第三触摸配线331γ为由第四金属膜339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一触摸配线331α为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二触摸配线331β为由第一金属膜332构成的单层构造。另外,也可以第三触摸配线331γ为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一触摸配线331α为由第一金属膜332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二触摸配线331β为由第四金属膜339构成的单层构造。另外,也可以第三触摸配线331γ为由第五金属膜48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一触摸配线331α为由第四金属膜339构成的单层构造,第二触摸配线331β为由第一金属膜332构成的单层构造。
(6)也可以构成为,栅极配线226由第一金属膜32、232、332构成,源极配线27、127、227、327由第三金属膜37、137、337构成。在该情况下,触摸配线31、331由第二金属膜34、第四金属膜39、239、339构成。
(7)也可以构成为,栅极配线226由第一金属膜32、232、332构成,源极配线27、127、227、327由第二金属膜34构成。在该情况下,触摸配线31、331由第三金属膜37、137、337、第四金属膜39、239、339构成。
(8)也可以构成为,栅极配线226由第三金属膜37、137、337构成,源极配线27、127、227、327由第二金属膜34构成。在该情况下,TFT23为在沟道部23D的上层侧配置栅电极23A的顶栅极型。在将TFT23设为顶栅极型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沟道部23D的下层侧追加由第一金属膜32、232、332构成的下层侧栅电极来采用双栅极构造。无论哪种情况,触摸配线31、331均由第一金属膜32、232、332、第四金属膜39、239、339构成。
(9)也可以将显示区域AA的划分数量设为4个以上。在该情况下,触摸电极30、330被划分为配置在显示区域AA中的四个以上的区域的四种以上,触摸配线31、331被划分为与四种以上的触摸电极30、330连接的四种以上。
(10)相对于显示区域AA在Y轴方向配置在单侧的驱动器12的数量也能够变更为三个以下或者五个以上。
(11)也可以驱动器12配置为在Y轴方向从两侧夹着显示区域AA。在该情况下,显示区域AA被划分为四个以上的偶数。
(12)构成触摸配线31、331的导电膜并不限于金属膜,也可以是透明电极膜、半导体膜的低电阻化区域。
(13)像素配线除源极配线27、127、227、327以外,也可以是栅极配线26。在该情况下,向栅极配线26供给信号的栅极电路部14成为信号供给部。
(14)也能够将显示区域AA以成为非等分的方式进行划分。例如,也可以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的面积比率稍微不同。
(15)也能够省略共用电极25的像素电极重叠开口部25A,而在像素电极24、224设置共用电极重叠开口部。另外,也能够使共用电极25由第一透明电极膜41、341构成,使像素电极24、224由第二透明电极膜43构成。
(16)也可以驱动器12相对于柔性基板13被COF(Chip On Film)安装。
(17)也可以省略栅极电路部14,而在阵列基板21、321安装具有与栅极电路部14相同的功能的栅极驱动器。另外,也能够将栅极电路部14仅设置在阵列基板21、321中的单侧的边部。
(18)也可以构成TFT23的沟道部23D的半导体膜36为多晶硅。在该情况下,优选将TFT23设为底栅极型、或者在沟道部23D的下层(设置背光源装置的一侧)具备遮光膜的顶栅极型。
(19)也可以液晶面板11、311的显示模式为IPS模式等。
(20)也可以触摸面板图案为互电容方式。
(21)也可以液晶面板11、311为反射型、半透射型。
(22)也可以液晶显示装置10的平面形状为纵长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长圆形、椭圆形、梯形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2…驱动器(信号供给部);27、127、227、327…源极配线(像素配线);29…黑矩阵(遮光部);30α、330α…第一触摸电极(第一位置检测电极);30β、330β…第二触摸电极(第二位置检测电极);31α、231α、331α…第一触摸配线(第一位置检测配线);31β、131β、231β、331β…第二触摸配线(第二位置检测配线);32、232、332…第一金属膜(下层侧导电膜);33、133、233、333…下层侧绝缘膜(绝缘膜);35、135、235、335…栅极绝缘膜(绝缘膜);37、137、337…第三金属膜(中间导电膜);38、138、238、338…第一层间绝缘膜(绝缘膜);39、239、339…第四金属膜(上层侧导电膜);44、144、244、344…第一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45、245、345…第二区域侧第二触摸配线结构部(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45A、145A、245A、345A…第二触摸电极连接部(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45B、345B…第二触摸电极非连接部(第二位置检测电极非连接部);46…中间电极;47、347…非触摸配线(非位置检测配线);330γ…第三触摸电极(第三位置检测电极);331γ…第三触摸配线(第三位置检测配线);AA…显示区域;A1…第一区域;A2…第二区域;A3…第三区域;CH3…中继接触孔;CH3A…第一中继接触孔;CH3B…第二中继接触孔;PX…像素。

Claims (12)

1.一种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像素;
像素配线,其传送向所述像素供给的信号;
信号供给部,其与所述像素配线中的一个端部连接并供给信号;
显示区域,其配置有所述像素并显示图像并且以供所述像素配线横穿的方式延伸配置,所述显示区域被划分为在所述像素配线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信号供给部侧的第一区域和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位于与所述信号供给部侧相反侧的第二区域;
第一位置检测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并与进行位置输入的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检测所述位置输入体的输入位置;
第二位置检测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第二区域并与所述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检测所述输入位置;
第一位置检测配线,其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像素配线并行且与所述像素配线重叠,并与所述信号供给部及所述第一位置检测电极连接;以及
第二位置检测配线,其配置为以跨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的形式与所述像素配线并行且与所述像素配线重叠,并与所述信号供给部及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具备:
下层侧导电膜;
上层侧导电膜,配置在比所述下层侧导电膜靠上层侧;以及
中间导电膜,位于所述下层侧导电膜与所述上层侧导电膜的中间,
所述第一位置检测配线由所述下层侧导电膜及所述上层侧导电膜中的一个构成,所述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的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由所述下层侧导电膜及所述上层侧导电膜中的另一个构成,所述像素配线由所述中间导电膜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置检测配线由所述上层侧导电膜构成,所述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的所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由所述下层侧导电膜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位置检测配线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
所述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具有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由所述上层侧导电膜构成并与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且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重叠并且通过在介于之间的绝缘膜开口形成的中继接触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具有第二位置检测电极非连接部,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非连接部由所述下层侧导电膜构成并配置为与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重叠,且与所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非位置检测配线,所述非位置检测配线由所述下层侧导电膜构成并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像素配线及所述第二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重叠,并与所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为非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非位置检测配线供给共用电位。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中间电极,所述中间电极配置为与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及所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双方重叠并由所述中间导电膜构成,
所述中间电极与所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通过在介于之间的绝缘膜开口形成并构成所述中继接触孔的第一中继接触孔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通过在介于之间的绝缘膜开口形成并构成所述中继接触孔的第二中继接触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与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通过以与介于之间的多个绝缘膜连通的形式开口形成的所述中继接触孔直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具备遮光部,所述遮光部配置为至少与所述第一区域侧第二位置检测配线结构部及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电极连接部双方重叠并遮光。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呈长条状并配置为其短边方向与所述延伸方向一致,
所述像素配线、所述第一位置检测配线以及所述第二位置检测配线在所述像素的长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各排列配置有多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检测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三位置检测电极,其在将所述显示区域除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以外,还划分为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区域靠所述信号供给部侧的第三区域时,配置在所述第三区域并与所述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并检测所述输入位置;和
第三位置检测配线,其配置为在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像素配线并行且与所述像素配线重叠,并与所述信号供给部及所述第三位置检测电极连接,
所述第一位置检测配线以跨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的形式配置,所述第二位置检测配线以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三区域的形式配置。
CN202011105720.6A 2019-10-22 2020-10-15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698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24263P 2019-10-22 2019-10-22
US62/924263 2019-10-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8534A true CN112698534A (zh) 2021-04-23
CN112698534B CN112698534B (zh) 2023-11-21

Family

ID=75491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05720.6A Active CN112698534B (zh) 2019-10-22 2020-10-15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4350B2 (zh)
CN (1) CN1126985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73082A1 (en) * 2019-02-26 2020-09-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sensing display substrate, touch-sensing display apparatus, method of operating touch sens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ouch-sensing display substrate
KR20230020612A (ko) * 2021-08-03 2023-02-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감지부와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85222A1 (en) * 2012-09-27 2014-03-27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
KR20180069289A (ko) * 2016-12-15 2018-06-25 주식회사 지2터치 터치 스크린을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US20190079620A1 (en) * 2017-09-13 2019-03-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with position inputting function
US20190204972A1 (en) * 2017-12-29 2019-07-04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36679B1 (ko) * 2016-08-31 2024-02-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CN110506308B (zh) 2017-03-30 2021-07-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7831623A (zh) * 2017-11-03 2018-03-2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85222A1 (en) * 2012-09-27 2014-03-27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
KR20180069289A (ko) * 2016-12-15 2018-06-25 주식회사 지2터치 터치 스크린을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US20190079620A1 (en) * 2017-09-13 2019-03-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with position inputting function
US20190204972A1 (en) * 2017-12-29 2019-07-04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8534B (zh) 2023-11-21
US11314350B2 (en) 2022-04-26
US20210117031A1 (en) 2021-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91253B (zh)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0585515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position inputting function
US20230341978A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position input function
CN110347281B (zh)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US10698545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position input function
CN109491536B (zh)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US11947760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position input function
CN110376807B (zh) 显示装置
US10935860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366540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500237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106072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2698534B (zh)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09754764B (zh) 显示装置
US11307701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position input function
US10955695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19031382A1 (ja) 位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US10963116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5206252B (zh)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6027598A (zh)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5206252A (zh)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