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9568B - 连接系统、耦接系统和用于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系统、耦接系统和用于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9568B
CN112689568B CN201980059506.0A CN201980059506A CN112689568B CN 112689568 B CN112689568 B CN 112689568B CN 201980059506 A CN201980059506 A CN 201980059506A CN 112689568 B CN112689568 B CN 1126895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plug
unit
axis
sem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95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89568A (zh
Inventor
马里奥·塞巴斯蒂安·科斯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F Holland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AF Holland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F Holland GmbH filed Critical SAF Holland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2689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89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58Auxiliary devices
    • B60D1/62Auxiliary devices involving supply lines, electric circuits, or the like
    • B60D1/64Couplings or join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01Traction couplings or h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ype
    • B60D1/015Fifth wheel coup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3/00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s; Road trains
    • B62D53/04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s; Road trains comprising a vehicle carrying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other vehicle's load by having supporting means for the front or rear part of the other vehicle
    • B62D53/08Fifth wheel traction couplings
    • B62D53/12Fifth wheel traction couplings engaging automatically
    • B62D53/125Fifth wheel traction couplings engaging automatically with simultaneous coupling of the service l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58Auxiliary devices
    • B60D1/60Covers, caps or guards, e.g. comprising anti-theft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3/00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s; Road trains
    • B62D53/04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s; Road trains comprising a vehicle carrying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other vehicle's load by having supporting means for the front or rear part of the other vehicle
    • B62D53/08Fifth wheel traction couplings
    • B62D53/0807Fifth wheel traction couplings adjustable coupling saddles mounted on sub-frames; Mounting plates therefor
    • B62D53/0821Lifting saddles, i.e. to lift the trailer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3/00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s; Road trains
    • B62D53/04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s; Road trains comprising a vehicle carrying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other vehicle's load by having supporting means for the front or rear part of the other vehicle
    • B62D53/08Fifth wheel traction couplings
    • B62D53/0842King pins
    • B62D53/085King pins fitted with anti-coupling devices, pivotal or retractable king pins, e.g. to prevent the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系统、耦接系统和用于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的方法,用于商用车辆的连接系统包括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第一插接单元适于固定到半拖车单元的转动件并具有第一耦接部,该转动件以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半拖车单元上,第二插接单元包括第二耦接部和至少一个用于附接到商用车辆的耦接板的安装部,其中,第一和第二耦接部适于沿耦接轴线耦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耦接轴线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并与旋转轴线间隔开,并且第一耦接部能够相对于转动件沿耦接轴线位移,且/或第二耦接部能够相对于安装部沿耦接轴线位移,以接合或脱离各自相对的耦接部。

Description

连接系统、耦接系统和用于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系统、耦接系统和用于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连接系统和装配有这种连接系统的耦接系统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特别地,电能和气动或液压能在牵引车与附接到该牵引车的拖车,尤其是半拖车之间交换,其中,为了能够将牵引车的相应的电气和液压或气动管线与半拖车上的各自对应的管线建立连接,存在相应的线路系统和插接系统。因此,已经尝试将相应的插接系统布置在耦接板的区域中,该插接系统在半拖车与牵引车的耦接过程期间在电力和气动或液压管线之间建立连接。然而,在已知的系统中,已经表明,在耦接过程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或特别是在半拖车相对于牵引车的位置倾斜的情况下,可能损坏连接系统的各个部件,特别是由于在耦接过程期间牵引车和拖车之间作用的较大力而引起的连接系统卡住时。另外,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连接系统非常复杂,并且在第五轮的区域中占据了太多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了现有技术的这些缺点的连接系统以及耦接系统和用于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用于商用车辆的连接系统包括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其中,第一插接单元适于固定至半拖车单元的转动件并具有第一耦接部,该转动件以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半拖车单元上,其中,第二插接单元包括第二耦接部和至少一个用于附接到商用车辆的耦接板的安装部,其中,第一耦接部和第二耦接部适于沿耦接轴线相互耦接,所述耦接轴线基本平行于旋转轴线并与所述旋转轴线间隔开,并且其中,第一耦接部能够相对于转动件沿着耦接轴线位移,且/或第二耦接部能够相对于安装部沿着耦接轴线位移,以接合各自相对的耦接部或与之脱离。因此,连接系统包括两个插接单元,其中一个被设计成固定在半拖车上,且其中一个被设计成固定在牵引车上,尤其是固定在牵引车的第五轮的耦接板上。第一插接单元被固定到半拖车单元的转动件,其中,转动件被布置为能够相对于半拖车围绕旋转轴线枢转或旋转。有利地,转动件是半拖车的转盘。优选地,旋转轴线居中地位于半拖车单元的主销中,其中,转动件通过以下方式补偿牵引车相对于半拖车的枢转位置:转动件围绕旋转轴线旋转并将第一插接单元与第二插接单元相对地布置,使得插接单元可以沿着或平行于耦接轴线彼此连接。耦接轴线是如下轴线,两个插接单元沿着该轴线彼此连接。换句话说,耦接轴线是如下轴线,耦接区域沿着该轴线朝向彼此运动以建立连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设想,耦接轴线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且与旋转轴线间隔开。在当前情况下,基本上平行意味着可以提供阻尼安装,尤其是通过耦接部的橡胶元件或相应的可弹性变形的部件实现的阻力安装,该阻尼安装一方面可以补偿和阻尼振动,并且另一方面可以补偿两个插接单元相对于彼此的略微枢转或扭动的布置。在当前情况下,耦接轴线相对于旋转轴线枢转几度,尤其是小于5°的布置被认为是基本上平行的。这也允许在连接系统的操作中(即,在插接单元的耦接状态下),可以通过耦接部的阻尼安装来补偿在牵引车和半拖车的组合行驶期间产生的振动。特别地,将插接单元的耦接部定义为相应插接单元的如下区域,在该区域中存在用于建立电气或流体连接的接触销或接触元件或管端。有利地,耦接部被设计为单个部件,其可相对于相应插接单元的其余部分位移,并且特别地被设计为插接头。耦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即,第一插接单元上的第一耦接部或者形成或固定在第二插接单元上的第二耦接部)适于沿耦接轴线位移。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设想,耦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可相对于转动件或相对于安装部沿耦接轴线位移以接合各自的相对的耦接部。第二耦接部被安装在安装部上,其中该安装部被设计为插接单元的固定到耦接板的一部分。在第二耦接部可沿耦接轴线移动的情况下,第二耦接部中的安装部具有用于引导第二耦接部的容纳几何形状。耦接部的当前布置的优点在于,因为它们仅沿着耦接轴线位移以便彼此接合,并且耦接轴线相对于旋转轴线平行地对准,所以发生了耦接部相对于彼此的一维平移运动,以便使它们彼此接合。这意味着对于可位移的耦接部而言,特别简单且稳健的引导装置就足够了,这增大了插接系统的稳健性并减少了安装空间的需求。因此,由于第二插接单元相对于耦接板或相对于耦接板的表面或滑动面进行垂直运动或者可以通过在该表面或滑动面上的相应运动而与第一插接单元接合,所以第二插接单元可以完全布置在耦接板的下方。此外,这种布置允许插接单元处的连接过程与牵引车和半拖车的耦接过程分隔开。以此方式,可以在将连接系统耦接在一起之前建立半拖车与牵引车的完全耦接,这尤其是在耦接错误的情况下避免了对连接系统的损坏。
优选地,第一耦接部在转动件上的支承和第二耦接部在安装部上的支承基本上不允许相对于耦接轴线的任何横向位移。这意味着两个耦接部只能分别沿耦接轴线以被引导的方式位移。在本文中,基本上没有相对于耦接轴线的横向位移意味着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振幅小于1cm的阻尼安装仍被认为是没有相对于耦接轴线的横向分量的安装。而且,通过耦接部的支承,可以允许耦接部围绕耦接轴线在几度的范围内,优选地最多10°的旋转运动。特别优选地,第一和/或第二耦接部以间隙配合的方式固定到转动件上或安装部上的相应的接合几何形状。上述的耦接部的阻尼安装能够补偿插接单元相对于彼此的振动和轻微的未对准。
有利地,第一插接单元包括多个相对于耦接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一端口,其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电气端口和至少两个第一流体端口。第一插接单元上的电气端口和流体端口被布置并固定在耦接部上,并且优选地具有沿耦接轴线基本不变的横截面,这允许第一端口与第二插接单元上的相应的第二端口被推到一起或两者产生重叠。由于电气端口和流体端口分别被设计为用于相对于耦接轴线的纵向的或平行的仅一次耦接运动,因此它们可以被非常简单地设计。特别优选地,可以将标准部件用于端口所处的区域,该标准部件相应地固定到或集成在耦接部中。
类似于第一插接单元上的第一端口的布置,第二插接单元也包括多个相对于耦接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端口,其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电气端口和至少两个第二流体端口。因此,在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上均设置有可分别彼此连接的至少两个电气端口和至少两个流体端口。有利地,第二流体端口被设计为气动或液压压力耦接器,其中可以与各自相对的流体端口建立流体密封的连接。
优选地,第一耦接部和/或第二耦接部分别接合提升单元,该提升单元被设计为使相应的耦接部沿耦接轴线位移。在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耦接部和第二耦接部可以分别沿耦接轴线位移,其中相应的提升单元作用在这两个耦接部中的每者上,并且沿耦接轴线将力传递到相应的耦接部,以使它们朝向相对的耦接部位移或相互远离。提升单元有利地被设计为气动或液压缸,这实现了特别紧凑的设计。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提升单元可以被设计为连杆机构,或者被设计为装配有提升单元的由电动马达驱动的相应机械部件。作为电动马达的替代,还优选将提升单元连接到紧固系统,该紧固系统将主销紧固在其在耦接板的容纳部中固定的位置中。特别地,一旦耦接板中的主销的紧固机构完全关闭,则提升单元有可能产生相应的力,其中,例如可能触发由复位元件驱动的执行单元,以便将力传递到各自连接的沿耦接轴线位移的耦接部。
此外,第二插接单元的安装部优选地被设计成稳定元件,特别是被设计成金属板件,并且以材料锁合和/或形状配合的方式固定到或能够固定到耦接板。特别地,第二插接单元的固定部分实现了第二耦接部相对于第五轮的耦接板的正确定位。为此目的,安装部特别是具有基本U形的几何形状,在每种情况下,该几何形状在U形的侧向腿部处形成了耦接部与耦接板之间的间隔,特别是与其中主销进入耦接板的区域之间的间隔。特别优选地,安装部被设计成简单的金属板件,该金属板件例如通过成型或折叠来制造,这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并通过成型实现了材料强度的相应提高。可以通过材料结合(例如通过焊接)和/或通过形状锁合(特别是通过螺栓连接或铆接或者通过相应的凹口)将安装部固定到耦接板和耦接板上的安装元件。已经发现,特别是将安装部可拆卸地固定到耦接板有利于连接系统的维护,并且仍然可以在连接系统和耦接板之间传递较大的力,且甚至可以局部地加强耦接板。在替代实施例中,安装部可以在容纳部的区域中一体地布置在耦接板上,其中,在该实施例中,安装部优选地形成耦接板的所谓的张紧带(也称为桥接件)。
有利地,安装部具有凹口形式的引导件,第二耦接部在引导件中被引导且被紧固以防止相对于耦接轴线的横向位移。特别优选地,在第二耦接部被设计成能够沿耦接轴线位移的情况下,安装部中的第二耦接部的引导件被设计成凹口,第二耦接部插入到凹口中并被紧固以防止相对于耦接轴线的横向位移。安装部的这种特别简单的设计使得可以实现第二耦接部的能够以特别节省空间的方式沿耦接轴线位移的安装。特别优选地,形成为凹口的引导件的形状是矩形的。
此外,第一耦接部优选地具有楔形接合几何形状,该楔形接合几何形状被设计为与耦接板上的容纳部的楔形的变窄的导向面接合,其中,楔形接合几何形状形成在与第一耦接部一体地制成的部件上。有利地,第一耦接部被一体地设计在外部具有楔形几何形状的部件上。这样的优点在于,第一插接单元的设计特别紧凑,其使得转动件在耦接时能够正确地对准,并且在较小的安装空间中牢固地连接到第二插接单元。由于第一耦接部的第一插接部被布置在第一耦接部的优选为梯形的底侧上,因此第一插接部与接合到第五轮耦接板的V形接合几何形状的表面充分地间隔开,并且润滑剂和异物堆积在该表面上。
有利地,第一端口被保持在第一插接部中,第一插接部被布置在第一耦接部上的凹口中,第二耦接部具有突起形式的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在耦接状态下以重叠长度彼此接合,该重叠长度是楔形接合几何形状的平行于耦接轴线的最大延伸量的0.3到0.5倍。第一插接部作为凹口的设计保护了触点和端口元件不受环境影响,尤其是在耦接期间不受侧向力的影响。此外,布置在耦接板上的第二耦接部装配有突起形式的第二插接部,该第二插接部被设计为以重叠长度接合在第一插接部中。第二插接部被设计为以间隙配合的方式接合在第一插接部中。有利地,重叠长度是第一耦接部的平行于耦接轴线的总长度的大约0.3至0.8倍,并且特别地至少是平行于耦接轴线测量的楔形接合几何形状的长度的一半。这确保了插接部的牢固连接并保护了连接区域不受异物的侵害。
优选地,第一插接部和/或第二插接部具有以垂直于耦接轴线的方式截取的基本矩形的横截面。特别优选地,由于一方面可以通过耦接部上的楔形接合几何形状来实现转动件相对于耦接板的正确位置,且另一方面插接部与耦接部一体地形成或可以作为标准部件形状锁合地固定在耦接部中,因此第一耦接部实现了功能集成。特别地,实现了第一耦接部相对于耦接板并因此相对于第二耦接部的对准的楔形接合几何形状以及第一端口的标准部件的使用的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安装空间,且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系统的制造成本。优选地,耦接部具有布置在楔形接合几何形状内的凹口,第二插接部可以插入其中,并且特别是形状锁合地固定在其中。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基本矩形的横截面是特别地基本上布置在矩形内的第一插接的分布,其中,在矩形横截面之外仍然可以布置固定装置,例如,凸耳或类似相应的不同于矩形的凹口。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别设计为用于商用车辆的耦接系统,该耦接系统包括耦接板和半拖车单元,该耦接板具有容纳部,该容纳部具有变窄成楔形的导向面,半拖车单元具有转动件,该转动件以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并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偏心地布置的接合几何形状,其中,第一插接单元在合几何形状处或在相对于接合几何形状的一定距离处固定到转动件,其中,第二插接单元在邻近和/或邻接容纳部的位置处固定到耦接板,其中,第一插接单元和/或第二插接单元具有可沿耦接轴线位移的耦接部,其中,第一耦接部和第二耦接部被设计为用于平行于耦接轴线的耦接,其中,耦接轴线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除了上述连接系统以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提供了一种耦接系统,其中,该耦接系统尤其是指在牵引车上和在半拖车上的第五轮耦接器的部件,并且其中,具有上述特征的耦接系统集成在该第五轮耦接器中。如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耦接板具有带有变窄成楔形的导向面的容纳部。第二插接单元以直接邻近或邻接该容纳部的方式固定,第二插接单元优选地布置在耦接板的下方和容纳部的下方,并且特别通过安装部固定到耦接板。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分别具有耦接部,这些耦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可沿耦接轴线位移。第一插接单元本身设置有楔形接合几何形状,以便通过耦接板的容纳部相应地对准。替代优选地,在转动件上的楔形接合部分被形成为与第一插接单元相距一定距离或被固定在相对于该第一插接单元的一定距离处,由此可以实现,没有可能导致损坏的较大的力作用在插接单元的区域中。特别优选地,楔形接合几何形状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用于控制自动转向轴的转向楔。该转向楔有利地使转动件相对于耦接板对准,使得第一插接单元与第二插接单元相对地布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插接单元可以被设计成与转动件的底侧是齐平的(即,不向下突起),这降低了对第一插接单元的机械损坏的风险。如上所述,有利的是,该耦接轴线基本平行于半拖车上的转动件的旋转轴线,以便实现固定到耦接系统的连接系统的特别紧凑的设计,并因此降低了耦接系统的整体安装空间需求。此外优选地,由于特别是第二插接单元在紧邻耦接板的容纳部的位置处的安装空间需求较小,因此该容纳部优选地能够以不受环境影响的方式布置,特别是不受旋涡状异物和液体的影响的方式布置。
有利地,第二插接单元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被设计为金属板件并且以材料锁合和/或形状配合的方式固定到耦接板,该安装部桥接容纳部,使得其形成耦接板的局部加强。有利地,安装部被设计为基本U形的部件,该部件被固定在其下方的耦接板上,使得其桥接耦接板的容纳部,即,连接并支撑容纳部的两侧。在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安装部也可以与耦接板一体地形成,并且特别是已经在铸造过程期间与耦接板的其它加强肋一起被制造。在这种情况下,与耦接板一体形成的安装部具有相应的凹口或相应的引导部,以用于第二耦接部的固定或引导安装。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单元的方法,其中,牵引车具有耦接板,并且半拖车单元具有主销和以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方式安装的转动件,其中,相对于旋转轴线偏心地布置的第一插接单元形成或固定在转动件上,其中,耦接板具有容纳部和第二插接单元,该容纳部具有变窄成楔形的导向面,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半拖车单元相对于耦接板在横向于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位移,使得主销插入到容纳部中,并且转动件通过与容纳部的接合而围绕旋转轴线旋转并对准,其中,第一插接单元枢转到与第二插接单元相对的位置;
b)将主销紧固在耦接板的容纳部中;
c)通过使第一插接单元的第一耦接部和/或第二插接单元的第二耦接部沿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的耦接轴线在各自相对的插接单元的方向上位移,将第一和第二插接单元相互耦接;
d)沿耦接轴线产生耦接部彼此之间的至少部分的重叠。
在此所述的方法的决定性优点在于,半拖车单元首先被耦接并紧固到牵引车上,特别是被紧固到牵引车的耦接板上,其中,主销特别是通过形状配合和相应的额外紧固装置被紧固在耦接板的容纳部中以将牵引车紧固到半拖车上。在这种状态下,由于半拖车单元上的转动件的枢转,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上的耦接部已经彼此对准,使得存在共同的耦接轴线,耦接部可以沿该耦接轴线相互靠近,以便最终能够接合以传输电能和流体能。该方法的最后步骤是沿耦接轴线产生耦接部的部分重叠,通过该部分重叠实现了在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上的相应线路之间的电连接和相应的流体连接,特别是气动或液压连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优选地规定,仅在主销已紧固到容纳部之后才将第一和第二插接单元耦接在一起。这可以确保,在错误的耦接操作时或在牵引车和半拖车上的相应耦接器处于异常倾斜位置而进行耦接时,不会损坏插接部件,特别是不会损坏两个插接单元的耦接部。由于主销最初紧固在容纳部中,因此排除了两个插接单元相对于彼此的横向位移,并且可以在插接单元的耦接部之间进行安全、接触友好且低磨损的耦接过程。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将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说明中给出。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系统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部件的耦接板的视图。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耦接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半拖车单元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示出了连接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以剖视图示出了连接系统1,该连接系统具有第一插接单元6和第二插接单元8。有利地,第一插接单元6被设计为固定到半拖车单元4(参见图5),并具有第一电气端口66A和第一流体端口66B。第一端口66A、66B布置在插接部67中,其中,该插接部67有利地具有基本矩形的基本形状。此外,还示出了第二插接单元8,其包括第二耦接部82和安装部84,其中,该耦接部82能够相对于安装部84沿耦接轴线K位移。安装部84具有凹口形式的引导件85,第二耦接部82在该引导件中被引导。引导件85防止第二耦接部82相对于耦接轴线K横向地位移。有利地,安装部84被设计为U形金属板件,并在(上图的右侧和左侧所示的)其远端处具有用于固定到耦接板2(参见图4)的安装区域。在该优选实施例中,安装部84形成有用于与耦接板2螺纹连接的凸缘部。进一步优选地,安装部84形成为U形部件,以便通过耦接板2上的凸缘部中的支撑来实现第二耦接部82与第一插接单元6的第一耦接部62之间的足够间隔。
图2以立体图再次示出了图1所示的实施例,其中,除了连接系统1之外,还示出了半拖车单元4的主销41。旋转轴线D居中地贯穿主销41,并且耦接轴线K相对于该旋转轴线平行地偏移。被示出在旋转轴线D和耦接轴线K之间的直线中的箭头表示第一插接单元6如何与转动件42一起布置,使得第一插接单元能够围绕旋转轴线D旋转。固定有第一插接单元6的转动件42在该视图中未示出(参见图5)。有利地,第二耦接部82具有突起形式的第二插接部87,第二插接部87用于接合在凹口形式的第一插接部67中(参见图5)。这样的优点在于,被设计成突起的第二插接部87也可以在安装部84上的凹口内被引导,从而能够实现第二插接单元8的特别简单的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耦接板2的仰视图。有利地,耦接板2具有容纳部22,主销41可以插入到该容纳部中。进一步优选地,耦接板2的容纳部22具有基本V形的截面,在该截面中设置有V形的变窄的导向面24。第一插接单元6的楔形接合几何形状64(参见图2)接合在这些导向面24中,由此,当第一插接单元6插入到容纳部22中时,第一插接单元6与转动件42一起进入围绕旋转轴线D的正确旋转位置,并且一旦主销41完全插入到容纳部22中,第一插接单元就与第二插接单元8相对地且相对应地对准。如图3所示,第二插接单元8由此布置在容纳部22的导向面24的区域中,并且桥接和加强容纳部22。由此,第二插接单元8的安装部84设置有可拧紧到耦接板2上的凸缘部。替代地,也优选地将安装部84焊接到耦接板2上,或者将焊接连接与形状配合和力配合连接组合。有利地,图3所示的第二插接单元8具有已在图1和2中示出的特征。
图4示出了已在图3中示出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以说明第二插接单元8的布置。可以看出,第二插接单元8布置在容纳部22中,使得第五轮耦接器2和第二插接单元8的组合所需的总安装空间特别小。特别地,第二插接单元8仅可忽略地扩大了耦接板2和第二插接单元8的组合所占据的总体积。特别地,相对于第五轮耦接器在车辆后部的布置,第二插接单元8没有从耦接板2朝向附图右下方伸出。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插接单元8的第二耦接部82被示出在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处,主销41可以经过第二插接单元8插入到容纳部22中。
图5示出了半拖车单元4的优选实施例,其中,半拖车单元具有主销41和以能够围绕由主销41定义的旋转轴线D旋转的方式布置的转动件42。转动件42相对于半拖车单元4的周围区域布置,其中,这些周围区域可以固定到半拖车的车架上(未示出)。第一插接单元6附接到转动件42,该第一插接单元6具有楔形接合几何形状64和插接部67,在插接部67中存在第一端口66A和66B(参见图1)。第一端口66A和66B被设计为用于沿着耦接轴线K耦接,耦接轴线K以能够围绕旋转轴线D与转动件42一起旋转的方式布置,并且相对于旋转轴线D平行地或大致平行地对准。被设计成突起的第二插接部87接合在被设计成凹口的第一插接部67中,由此图2示出了在该接合之前不久的状态。
图6公开了在从第二插接单元8的方向看时的连接系统1的优选实施例的视图。示出了布置在第二耦接部22中的第二端口86A和86B。图6所示的实施例基本上具有已在图1和2中示出的连接系统1的优选实施例的特征。
附图标记列表
1连接系统
2耦接板
4半拖车单元
6第一插接单元
8第二插接单元
22容纳部
24导向面
41主销
42转动件
62第一耦接部
64接合几何形状
66A第一电气端口
66B第一流体端口
67第一插接部
82第二耦接部
84安装部
85引导件
86A第二电气端口
86B第二流体端口
87第二插接部
D旋转轴线
K耦接轴线

Claims (16)

1.一种用于商用车辆的连接系统(1),其包括第一插接单元(6)和第二插接单元(8),
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单元(6)适于固定至半拖车单元(4)的转动件(42)并具有第一耦接部(62),所述转动件以能够围绕旋转轴线(D)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半拖车单元(4)上,其中,所述转动件是所述半拖车单元(4)的转盘,
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单元(8)包括第二耦接部(82)和至少一个用于附接至所述商用车辆的耦接板(2)的安装部(84),
其中,所述第一耦接部(62)和所述第二耦接部(82)适于沿着耦接轴线(K)相互耦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耦接轴线(K)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D),并与所述旋转轴线(D)间隔开,并且
所述第一耦接部(62)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动件(42)沿着所述耦接轴线(K)位移,且/或所述第二耦接部(82)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部(84)沿着所述耦接轴线(K)移动,以接合各自相对的所述耦接部(62、82)或与之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系统(1),
其中,所述第一耦接部(62)在所述转动件(42)上的支承和所述第二耦接部(82)在所述安装部(84)上的支承基本上不允许相对于所述耦接轴线(K)的任何横向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系统(1),
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单元(6)包括多个以平行于所述耦接轴线(K)的方式延伸的第一端口(66A、66B),
其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电气端口(66A)和至少两个第一流体端口(66B)。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系统(1),
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单元(8)包括多个以平行于所述耦接轴线(K)的方式延伸的第二端口(86A、86B),
其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电气端口(86A)和至少两个第二流体端口(86B)。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系统(1),
其中,相应的提升单元接合所述第一耦接部(62)和/或所述第二耦接部(82),所述提升单元被设计为使相应的所述耦接部(62、82)沿所述耦接轴线(K)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系统(1),
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单元(8)的所述安装部(84)被设计为稳定元件,并且能够以材料锁合和/或形状配合的方式固定至所述耦接板(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系统(1),
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单元(8)的所述安装部(84)被设计为金属板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系统(1),
其中,所述安装部(84)具有凹口形式的引导件(85),所述第二耦接部(82)在所述引导件中被引导并且被紧固以防止相对于所述耦接轴线(K)的横向位移。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系统(1),
其中,所述第一耦接部(62)具有楔形接合几何形状(64),所述楔形接合几何形状被设计为与所述耦接板(2)的容纳部(22)的楔形的变窄的导向面(24)接合,
其中,所述楔形接合几何形状(64)形成在与所述第一耦接部(62)一体地制成的部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系统(1),
其中,所述第一端口(66A、66B)被保持在第一插接部(67)中,
其中,所述第一插接部(67)被布置在所述第一耦接部(62)上的凹口中,
其中,所述第二耦接部(82)具有突起形式的第二插接部(87),
其中,在耦接状态下,所述第一插接部(67)和所述第二插接部(87)以重叠长度相互接合,所述重叠长度至少是所述楔形接合几何形状(64)的平行于所述耦接轴线(K)的最大延伸量的0.3至0.5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系统(1),
其中,所述第一插接部(67)和/或所述第二插接部(87)具有以垂直于所述耦接轴线(K)的方式截取的基本矩形的横截面。
12.一种耦接系统,其包括耦接板(2)和半拖车单元(4),
其中,所述耦接板(2)具有容纳部(22),所述容纳部具有变窄成楔形的导向面(24),
其中,所述半拖车单元(4)具有以能够围绕旋转轴线(D)旋转的方式安装的转动件(42),所述转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D)偏心地布置的接合几何形状(64),其中,所述转动件是所述半拖车单元(4)的转盘,
其中,第一插接单元(6)在所述接合几何形状(64)处或在相对于所述接合几何形状(64)的一定距离处固定到所述转动件(42),
其中,第二插接单元(8)以与所述容纳部(22)相邻和/或邻近的方式固定到所述耦接板(2),
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单元(6)具有能够沿耦接轴线(K)位移的第一耦接部(62)和/或所述第二插接单元(8)具有能够沿耦接轴线(K)位移的第二耦接部(82),
其中,所述第一耦接部(62)和所述第二耦接部(82)被设计为用于平行于所述耦接轴线(K)的耦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耦接轴线(K)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D)。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耦接系统,
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单元(8)具有安装部(84),所述安装部被设计为金属板件并且以材料锁合和/或形状配合的方式固定至所述耦接板(2),
其中,所述安装部(84)桥接所述容纳部(22),使得所述安装部形成所述耦接板(2)的局部加强。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耦接系统,其中,所述耦接系统用于商用车辆。
15.一种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单元(4)的方法,
其中,所述牵引车具有耦接板(2),并且所述半拖车单元(4)具有主销(41)和以能够围绕旋转轴线(D)旋转的方式安装的转动件(42),
其中,所述转动件是所述半拖车单元(4)的转盘,
其中,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D)偏心地布置的第一插接单元(6)形成或固定在所述转动件(42)上,
其中,所述耦接板(2)具有容纳部(22)和第二插接单元(8),所述容纳部具有变窄成楔形的导向面(24),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使所述半拖车单元(4)相对于所述耦接板(2)在横向于所述旋转轴线(D)的方向上位移,使得所述主销(41)插入到所述容纳部(22)中,并且所述转动件(42)通过与所述容纳部(22)的接合而围绕所述旋转轴线(D)旋转并对准,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单元(6)枢转到与所述第二插接单元(8)相对的位置;
b) 将所述主销(41)紧固在所述耦接板(2)的所述容纳部(22)中;
c) 通过使所述第一插接单元(6)的第一耦接部(62)和/或所述第二插接单元(8)的第二耦接部(82)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D)的耦接轴线(K)在各自相对的所述插接单元(6、8)的方向上位移,将所述第一插接单元(6)和所述第二插接单元(8)相互耦接;
d) 沿所述耦接轴线(K)产生所述耦接部(62、82)彼此之间的至少部分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
其中,仅在所述主销(41)已紧固在所述容纳部(22)中之后,才将所述第一插接单元(6)和所述第二插接单元(8)耦接在一起。
CN201980059506.0A 2018-09-14 2019-08-21 连接系统、耦接系统和用于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的方法 Active CN1126895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122577.6 2018-09-14
DE102018122577.6A DE102018122577B4 (de) 2018-09-14 2018-09-14 Verbindungssystem, Kuppl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Verbindung eines Zugfahrzeugs mit einem Auflieger
PCT/EP2019/072349 WO2020052924A1 (de) 2018-09-14 2019-08-21 Verbindungssystem, kuppl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verbindung eines zugfahrzeugs mit einem auflieg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9568A CN112689568A (zh) 2021-04-20
CN112689568B true CN112689568B (zh) 2023-11-24

Family

ID=67766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9506.0A Active CN112689568B (zh) 2018-09-14 2019-08-21 连接系统、耦接系统和用于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5268B2 (zh)
EP (1) EP3849827B1 (zh)
CN (1) CN112689568B (zh)
DE (1) DE102018122577B4 (zh)
WO (1) WO20200529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14310A1 (de) * 2021-06-02 2022-12-08 Saf-Holland Gmbh Steckkupplungssystem und Sattelkupplungsanordnung mit Steckkupplungssystem
CN116706632B (zh) * 2023-08-04 2023-11-17 江苏速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气连接器、连接装置及卡车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1604U (ja) * 1982-05-29 1983-12-03 株式会社ナブコ トラクタ・トレ−ラの配管配線自動接続装置
EP1900620A1 (en) * 2006-09-15 2008-03-19 Fontaine International Europe Limited A plug in coupling arrangemet for a tractor and a trailer
EP2455241A1 (de) * 2010-11-18 2012-05-23 ConWys AG Anhängersteckdose für Kraftfahrzeuge
WO2018051320A1 (en) * 2016-09-19 2018-03-22 Iveco S.P.A. Interconnection system between a tractor and a trail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369497B (zh) 1973-03-06 1974-09-02 Kalmar Verkstads Ab
EP0084712A2 (en) 1981-12-03 1983-08-03 Hockney Engineering Pty. Limited Fluid activated switch
DE102004024333B4 (de) * 2004-05-14 2019-05-16 Jost-Werke Deutschland Gmbh Steckverbindungen
WO2008038313A1 (en) * 2006-09-28 2008-04-03 Armando Bizzotto Electro-pneumatic coupling group for trailer trucks
DE102007020770A1 (de) * 2007-05-03 2008-11-13 Bubenzer Bremsen Gerhard Bubenzer Ing. Gmbh Kupplungsvorrichtung
DE102008014572B4 (de) 2008-03-13 2013-06-27 Jost-Werke Gmbh Steckerelement zum Verbinden von Versorgungsleitungen für Fahrzeugteile
DE102008001349B4 (de) * 2008-04-23 2011-02-24 Jost-Werke Gmbh Steckerkonsole für ein Anhängerfahrzeug eines Lastzuges
US8505949B2 (en) 2009-04-10 2013-08-13 Saf-Holland, Inc. Automatic pneumatic/electrical coupler system for 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 vehicles
US9085208B1 (en) 2014-11-10 2015-07-21 Gary Riibe Means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 vehicle electrical system to a trailer
DE102018117584A1 (de) * 2018-07-20 2020-01-23 Jost-Werke Deutschland Gmbh Steckkupplungssystem sowie kupplungssystem
CH719507A2 (de) * 2022-03-16 2023-09-29 Alligator Ag Kupplungseinrichtung für Versorgungsleitungen insbesondere zum Fördern von Medien von einer Sattelzugmaschine zu einem Sattelanhäng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1604U (ja) * 1982-05-29 1983-12-03 株式会社ナブコ トラクタ・トレ−ラの配管配線自動接続装置
EP1900620A1 (en) * 2006-09-15 2008-03-19 Fontaine International Europe Limited A plug in coupling arrangemet for a tractor and a trailer
EP2455241A1 (de) * 2010-11-18 2012-05-23 ConWys AG Anhängersteckdose für Kraftfahrzeuge
WO2018051320A1 (en) * 2016-09-19 2018-03-22 Iveco S.P.A. Interconnection system between a tractor and a trail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9568A (zh) 2021-04-20
EP3849827A1 (de) 2021-07-21
US11945268B2 (en) 2024-04-02
WO2020052924A1 (de) 2020-03-19
EP3849827B1 (de) 2023-04-05
US20210284258A1 (en) 2021-09-16
DE102018122577A1 (de) 2020-03-19
DE102018122577B4 (de) 2023-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19256B2 (en) Coupling plate
CN112689568B (zh) 连接系统、耦接系统和用于将牵引车连接到半拖车的方法
JP5290373B2 (ja) 差込接続
JP5407835B2 (ja)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の取り付け構造
EP1900620B1 (en) A plug in coupling arrangement for a tractor and a trailer
CA2719079C (en) Plug element for connecting supply lines for vehicle parts
EP3623181B1 (en) Automated trailer coupling arrangement
CN101432156B (zh) 用于连接供给管线的连接系统
US11805718B2 (en) Docking apparatus having a docking receptacle and a docking insert,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a vehicle
US20120068437A1 (en) Coupler head of a coupling device for mechanically connecting two units, particularly vehicle units
CN103415421B (zh)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刮水装置的刮水片转接器
EP3515797B1 (en) Interconnection system between a tractor and a trailer
CN103620287A (zh) 壳形套筒联接器及其应用
US7900743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vehicle and utility vehicle therewith
US20220135152A1 (en) Primary coupl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primary coupling device
US11313100B2 (en) Hydraulic system for a vehicle as well as a vehicle with such a hydraulic system
CN113942584B (zh) 一种梁搭接加强结构和后围白车身梁
JP5418200B2 (ja)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の取り付け構造
JP4891751B2 (ja) 電装カプラーの着脱装置
US20220281539A1 (en) Adapter arrangement for a semitrailer train arrangement
KR102304293B1 (ko) 퀵 체인지 디바이스
MX2014005768A (es) Ensamble para producir un sistema de limpiarabrisas y un dispositivo de conexion que incluye tal ensamble.
US11548572B2 (en) Coupling system
KR20220131088A (ko) 이동체 및 이동체 조립 방법
CN214420222U (zh) 汽车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