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4634A - 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4634A
CN112684634A CN202011611256.8A CN202011611256A CN112684634A CN 112684634 A CN112684634 A CN 112684634A CN 202011611256 A CN202011611256 A CN 202011611256A CN 112684634 A CN112684634 A CN 112684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backlight module
elastic
positioning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112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亚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1125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846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84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46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电子设备,其中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扩散板,支撑组件,以及发光件。背板包括本体、及自本体周缘弯折连接的侧壁,本体与侧壁围设形成背光腔。扩散板设于侧壁上。支撑组件设于背光腔内,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件与弹性件,弹性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支撑件与本体。多个发光件设于背光腔内,当支撑组件设于相邻的两个发光件之间时,支撑件具有透光性。通过在支撑件与本体之间增设弹性件,外力可被弹性件所吸收从而减小支撑件与扩散板之间的摩擦,提高背光模组的显示性能。另外当支撑组件设于相邻的两个发光件之间时,还可使支撑件具有透光性,从而避免了背光模组因支撑件的设置从而造成的暗影,进一步提高了背光模组的显示性能。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背光模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直下式背光模组因易于大型化而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液晶电视或尺寸较大的液晶显示器中。为了更好地支撑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扩散板,通常在背板上设置支撑件来对扩散板提供足够的支撑。但支撑件的设置,又会影响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本体、及与所述本体周缘弯折连接的侧壁,所述本体与所述侧壁围设形成背光腔;
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侧壁上;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于所述背光腔内,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件与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本体,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靠近所述扩散板;以及
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件,所述多个发光件设于所述背光腔内,且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件之间的所述支撑组件中的所述支撑件具有透光性。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支撑件与本体之间增设弹性件,这样当扩散板由于自身重力下陷,或者本体上凸而使扩散板抵接支撑件时,此时外力可被弹性件所吸收使弹性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减小支撑件与扩散板之间的摩擦,进而缓解支撑件对扩散板造成的局部损伤,即减小暗点的数量与面积,最终提高了背光模组的显示性能。
另外,本申请还可根据支撑组件与发光件的位置关系而对支撑组件进行特殊的设计。例如当支撑组件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件之间时,本申请可使支撑件具有透光性,从而避免了背光模组因支撑件的设置从而造成暗影,进一步提高了背光模组的显示性能。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模组层叠设置,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线。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背光模组,可减小支撑件与扩散板之间的摩擦,进而缓解支撑件对扩散板造成的局部损伤,即减小暗点的数量与面积,最终提高背光模组与电子设备的显示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与支撑部层叠设置时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与支撑部同层设置时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标号说明:
背光模组-1,背板-10,本体-11,侧壁-12,背光腔-13,第二定位部-14,定位孔-15,凹槽-16,扩散板-20,支撑组件-30,支撑件-31,弹性件-32,弹性部-321,支撑部-322,第一定位部-33,定位柱-331,定位块-332,发光件-40,反光板-50,通孔-5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直下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D-LED)是液晶显示装置中常见的背光模组的种类之一。即背光模组具有一个矩阵式的灯条组件,发光二极管灯在电源驱动状态下,自下而上提供均匀点光源,经过扩散板和光学膜片的均匀化,最终能够提供均匀的面光源,然后均匀面光源进入液晶显示面板,呈现出电视的可视画面光。这种发光二极管灯是可以单独进行分区控制,并且实现区域调控(Local Dimming)功能,即实现画面更精细化HDR动态功能,提供给用户明暗对比度更高,更优秀的画质。
直下式背光模组因易于大型化而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液晶电视或尺寸较大的液晶显示器中。背光模组中的扩散板通常设于背板的侧壁上,但当应用于液晶电视或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上时,扩散板的面积也会相应增加,因此扩散板会由于自身重力而在局部区域下凹或下陷,这样的话就会减小局部区域的混光距离,在光学品味上,就能看到扩散板下陷下方的发光二极管的灯影,造成光学品味不良,影响背光模组的显示性能。
为了维持发光二极管到扩散板的固定混光高度,因此目前通常在整个背光模组内放置若干个支撑件来支撑扩散板。但目前的支撑件通常采用双面胶固定在背板上,因此当背光模组扩散板或背板受到外力时,外力会使扩散板与支撑件之间相互摩擦,从而对扩散板造成局部损伤,即支撑件的摩擦会在扩散板上留下暗点,从而降低了背光模组的显示性能,造成光学品味的暗点不良。另外,支撑件本身也会影响光线的传播,降低背光模组的显示性能。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请一并参考图1-图4,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包括背板10,扩散板20,支撑组件30,以及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件40。所述背板10包括本体11、及与所述本体11周缘弯折连接的侧壁12,所述本体11与所述侧壁12围设形成背光腔13。所述扩散板20设于所述侧壁12上。所述支撑组件30设于所述背光腔13内,所述支撑组件30包括支撑件31与弹性件32,所述弹性件32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件31与所述本体11,所述支撑件31背离所述弹性件32的一端靠近所述扩散板20。所述多个发光件40设于所述背光腔13内,且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件40之间的所述支撑组件30中的所述支撑件31具有透光性。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包括背板10,背板10是背光模组11的基础部件,主要用于为其他各个部件提供装设基础。背板10包括本体11与侧壁12,其中本体11可用于装设发光件40与支撑件31,侧壁12可用于装设扩散板20以及其他部件。并且,本体11与侧壁12可围设形成背光腔13,再配合扩散板20可形成封闭的背光腔13,从而有效防止漏光。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光源是从下向上射出,因此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为直下式背光模组11。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还包括扩散板20与发光件40,扩散板20装设于侧壁12上,扩散板20主要用于将发光件40发出的点光源转变为面光源,提高光源的均匀度。发光件40则用于为背光模组11提供持续的光源。可选地,发光件40包括但不限于发光二极管。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还包括支撑组件30,支撑组件30除了包括支撑件31外,还包括弹性件32。其中弹性件32具有弹性,可进行弹性形变。本实施方式可使弹性件32设于支撑件31与本体11之间,即所述弹性件32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件31与所述本体11。即从本体11到扩散板20的方向上依次为本体11、弹性件32、支撑件31、以及扩散板20。并且,本实施方式可使所述支撑件31背离所述弹性件32的一端靠近所述扩散板20。其中,“靠近”可以理解为所述支撑件31背离所述弹性件32的一端直接抵接扩散板20。或者,所述支撑件31背离所述弹性件32的一端与扩散板2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因此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通过在支撑件31与本体11之间增设弹性件32,这样当扩散板20由于自身重力下陷,或者本体11上凸而使扩散板20抵接支撑件31时,此时外力可被弹性件32所吸收使弹性件32发生弹性变形,来吸收扩散板20因为涨缩或者自重出现的偶发性的下垂幅度,或者吸收因为背板10整体内拱带来的混光距离(即图3中L1所示的大小)的波动幅度。从而减小支撑件31与扩散板20之间的摩擦,进而缓解支撑件31对扩散板20造成的局部损伤,即减小暗点的数量与面积,最终提高了背光模组11的显示性能。并且,当外力撤去后,弹性件32还可恢复原状进而带动背板10与扩散板20恢复至原状,从而提高背光模组11的结构稳定性。
另外,由于支撑件31本身设于背光腔13内便会对光线产生影响,因此本实施方式还可根据支撑组件30与发光件40的位置关系而对支撑组件30进行特殊的设计。例如当支撑组件30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件40之间时,本申请可使支撑件31具有透光性。这样支撑件31即可对扩散板20进行支撑,还不会影响光线的传播,避免了背光模组11因支撑件31的设置从而造成暗影,进一步提高了背光模组11的显示性能。
请一并参考图5,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支撑组件30设于相邻的四个所述发光件40之间时,所述支撑件31具有不透光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支撑组件30设于相邻的四个所述发光件40之间时,即当支撑组件30位于四个所述发光件40依次连接形成的四边形内时,此时可利用四个发光件40的配合,从而即使支撑件31具有不透光性,也不会造成暗影,不会影响背光模组11的显示性能。
可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支撑组件30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件40之间时,所述支撑件31的形状为片状。当支撑组件30设于相邻的四个所述发光件40之间时,所述支撑件31的形状为柱状。
上述内容从支撑件31的材质与支撑件31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讨论。而本实施方可从支撑件31的形状与支撑件31的位置关系进行讨论。请再次参考图4与图5,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支撑组件30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件40之间时,所述支撑件31的形状为片状。当支撑组件30设于相邻的四个所述发光件40之间时,所述支撑件31的形状为柱状。根据支撑件31的与发光件40的位置不同,本实施方式可使支撑件31具有不同的形状,从而降低支撑件31对光线传输的影响,提高背光模组11的显示性能。
请再次参考图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31背离所述弹性件32的一端与所述扩散板20之间的距离为0-1mm。
上述内容介绍了靠近的含义,本实施方式可使支撑件31背离所述弹性件32的一端与所述扩散板20之间的距离(即图3中L2所示的大小)为0-1mm。当所述支撑件31背离所述弹性件32的一端与所述扩散板20之间的距离为0时,即扩散板20直接抵接在支撑件31上,这样可防止扩散板20由于自身重力而下凹,保证了扩散板20的平整性,还保证了从发光件40到扩散板20之间的混光距离。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保证扩散板20下陷而又尽量减少与在支撑件31的摩擦,所述支撑件31背离所述弹性件32的一端与所述扩散板20之间的距离通常为2mm。而本实施方式还可使所述支撑件31背离所述弹性件32的一端与所述扩散板20之间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等于1mm,即支撑件31与扩散板20间隙设置。这样可进一步减小扩散板20与支撑件31的摩擦,并且本实施方式由于弹性件32的设置,可相对减小支撑件31与扩散板20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背光模组11的厚度。本实施方式以支撑件31与扩散板20间隙设置进行示意。
请再次参考图2,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1靠近扩散板20的尺寸小于支撑件31远离扩散板20的尺寸。即本实施方式可使支撑件31形成“上窄下宽”的结构,从而避免用户在观看背光模组1时看到暗影(即支撑件31的投影)。
请一并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32包括弹性部321与支撑部322,所述支撑部322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件31与所述弹性部321,所述弹性部321背离所述支撑部322的一端连接所述本体11。
本申请的弹性件32并非均具有弹性,而是部分具有弹性,并且本申请提供了两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弹性件32可包括弹性部321与支撑部322。其中,弹性部321具有弹性,用于吸收外力,并发生弹性变形。支撑部322不具有弹性,用于装设弹性部321与支撑件31,即支撑部322可以为非弹性件32部。支撑部322设于弹性部321与支撑件31的之间。也可以理解为,所述支撑部322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件31与所述弹性部321。
可选地,支撑部322与弹性部321的材质相同或不相同。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22的材质包括PC、PS、PMMA等塑料粒子。当弹性部321与与支撑部322的材质相同时,支撑部322与弹性部321可通过注塑等工艺一体成型制备而得,降低了弹性件32的制备难度。可选地,支撑部322的材质包括PC、PS、PMMA等塑料粒子。当弹性部321与与支撑部322的材质不相同时,可将制备好的弹性部321通过预埋与注塑的方法形成弹性件32,从而使弹性部321连接支撑部322。
可选地,支撑件3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PC、PS、PMMA等塑料粒子。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支撑件31、所述弹性部321、以及所述支撑部322为一体式结构。当所述支撑件31、所述弹性部321、以及所述支撑部322的材质相同时,可通过一道工艺同时制备出一体连接的支撑组件30,从而降低支撑组件30的制备难度。
请一并参考图7-图8,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组件30还包括第一定位部33,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弹性部321设于所述支撑部322的同一侧,本体11上设有第二定位部14,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4相互配合以限制所述支撑件31在远离所述本体11方向上的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通过弹性部321来连接本体11外,还可在支撑部322上增设第一定位部33,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弹性部321设于所述支撑部322的同一侧。并在本体11上增设第二定位部14,来通过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4相互配合以限制所述支撑件31在远离所述本体11方向上的运动。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定位部33与第二定位部14相互配合可限制支撑件31靠近扩散板20,而并不限制支撑件31远离扩散板20,这样支撑件31与扩散板20之间的距离只能增加,不能减小,因此可进一步降低支撑件31与扩散板20之间的摩擦,进而缓解支撑件31对扩散板20造成的局部损伤,即减小暗点的数量与面积,最终提高了背光模组11的显示性能。
至于第一定位部33与第二定位部14的具体结构,本申请介绍了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请再次参考图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33包括设于所述支撑部322的定位柱331、以及自所述定位柱331背离所述支撑部322一端的外周缘凸设的定位块332,所述第二定位部14包括开设于所述本体11上的定位孔15,所述定位柱331贯穿所述定位孔15,且所述定位块332设于所述本体11背离所述支撑件31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33可以为定位部,并且在所述定位柱331背离所述支撑部322一端的外周缘凸设有定位块332。而第二定位部14则为在本体11上开设的定位孔15。通过使定位柱331贯穿所述定位孔15,且所述定位块332设于所述本体11背离所述支撑件31的一侧。这样,当支撑件31欲朝向靠近扩散板20的方向移动时,定位块332便会卡住本体11,从而限制支撑件31的移动。但当支撑件31欲朝向远离扩散板20的方向移动时,定位块332与本体11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因此并不会限制支撑件31的移动。
请一并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32包括弹性部321与支撑部322,所述弹性部321连接所述支撑件31,所述支撑部322设于所述弹性部321的外周缘,所述支撑部322背离所述支撑件31的一端连接所述本体11。
上述内容介绍了弹性件32的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本实施方式将介绍第二中实现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32也包括弹性部321与支撑部322。其中,弹性部321具有弹性,用于吸收外力,并发生弹性变形。支撑部322不具有弹性,用于装设弹性部321与支撑件31,即支撑部322可以为非弹性件32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22与弹性部321则不是层叠设置,支撑部322与弹性部321为同层设置结构。弹性部321设于中间区域,而支撑部322设于外围区域,即弹性部321对应弹性部321的外周缘设置。随后可使弹性部321连接支撑件31,使支撑部322背离所述支撑件31的一端连接所述本体11。这样可降低支撑组件30的高度,从而降低背光模组1的厚度。
请一并参考图10-图11,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部321与所述本体11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使弹性部321与本体11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为弹性部321的弹性形变预留出变形空间,增加弹性部321的变形能力,进一步降低支撑组件30的高度,从而降低背光模组1的厚度。
请一并参考图12-图13,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与支撑部层叠设置时背光模组1的局部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与支撑部同层设置时背光模组1的局部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11还包括反光板50,所述反光板50设于所述本体11上,且所述反光板50开设有通孔51,至少部分所述弹性件32贯穿所述通孔51以连接所述本体11。
在本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11除了包括扩散板20外还包括反光板50。反光板50色设于本体11上。其中,反光板50用于反射从发光件40发出的光线,或者被扩散板20反射的光线。经过反光板50反射后,可使光线重新朝向扩散板20传播。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反光板50上开设有通孔51,从而使至少部分所述弹性件32贯穿所述通孔51以连接所述本体11,来实现支撑组件30对本体11的连接。
请再次参考图12与图1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11上设有凹槽16,所述弹性件32设于所述凹槽16内,所述反光板50连接于所述支撑部322背离所述本体11的一侧,且所述支撑部322背离所述本体11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反光板50靠近所述本体11的一侧表面齐平。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本体11上开设凹槽16。凹槽16的设置可用来装设本实施方式增设的弹性件32,使背光模组11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但虽然背光模组11的局部厚度增加,但由于支撑组件30处不设置发光件40,并不会影响背光模组11的混光距离。因此凹槽16的设置可在不影响混光距离的前提下来装设弹性件32。
另外,本实施方式还可使反光板50连接于所述支撑部322背离所述本体11的一侧,从而为对应凹槽16的反光板50处提供搭接基础。并且反光板50还可与支撑部322相互配合来防止光线从定位孔15漏出。另外,本实施方式还可使所述支撑部322背离所述本体11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反光板50靠近所述本体11的一侧表面齐平。从而使反光板50在本体11上平整设置,提高反光性能。
可选地,本申请上述提供了两种弹性件32的具体结构。因此当弹性部321与支撑部322同层设置时(如图13所示),此时反光板50可连接在设于外围的支撑部322。当弹性部321与支撑部322层叠设置时(如图12所示),此时可增加支撑部322的尺寸,使支撑件31与弹性部321在支撑部322上的正投影位于支撑部322内,从而使反光板50连接于支撑部322的凸出区域。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如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模组层叠设置,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线。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可减小支撑件与扩散板之间的摩擦,进而缓解支撑件对扩散板造成的局部损伤,即减小暗点的数量与面积,最终提高背光模组与电子设备的显示性能。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本体、及与所述本体周缘弯折连接的侧壁,所述本体与所述侧壁围设形成背光腔;
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侧壁上;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于所述背光腔内,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件与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本体,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靠近所述扩散板;以及
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件,所述多个发光件设于所述背光腔内,且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件之间的所述支撑组件中的所述支撑件具有透光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弹性部与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弹性部,所述弹性部背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本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弹性部设于所述支撑部的同一侧,本体上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相互配合以限制所述支撑件在远离所述本体方向上的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设于所述支撑部的定位柱、以及自所述定位柱背离所述支撑部一端的外周缘凸设的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开设于所述本体上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贯穿所述定位孔,且所述定位块设于所述本体背离所述支撑件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弹性部与支撑部,所述弹性部连接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弹性部的外周缘,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支撑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本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与所述本体之间具有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撑组件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件之间时,所述支撑件的形状为片状。
8.如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光板,所述反光板设于所述本体上,且所述反光板开设有通孔,至少部分所述弹性件贯穿所述通孔以连接所述本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设有凹槽,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反光板连接于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本体的一侧,且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本体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反光板靠近所述本体的一侧表面齐平。
10.如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所述弹性部、以及所述支撑部为一体式结构。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模组层叠设置,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线。
CN202011611256.8A 2020-12-29 2020-12-29 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26846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11256.8A CN112684634A (zh) 2020-12-29 2020-12-29 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11256.8A CN112684634A (zh) 2020-12-29 2020-12-29 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4634A true CN112684634A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55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11256.8A Pending CN112684634A (zh) 2020-12-29 2020-12-29 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8463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09970A (zh) * 2021-04-08 2021-07-1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器
CN115480423A (zh) * 2022-09-29 2022-12-1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3206199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20777A (en) * 2005-11-23 2007-06-01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1009452A (en) * 2008-08-28 2010-03-01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11248121A (ja) * 2010-05-27 2011-12-08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204494220U (zh) * 2015-03-30 2015-07-22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05402421U (zh) * 2016-03-17 2016-07-2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283741A (zh) * 2017-07-21 2019-01-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扩散板支承件、背光单元和电子设备
CN109739052A (zh) * 2019-02-22 2019-05-10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20777A (en) * 2005-11-23 2007-06-01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1009452A (en) * 2008-08-28 2010-03-01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11248121A (ja) * 2010-05-27 2011-12-08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204494220U (zh) * 2015-03-30 2015-07-22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05402421U (zh) * 2016-03-17 2016-07-2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283741A (zh) * 2017-07-21 2019-01-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扩散板支承件、背光单元和电子设备
CN109739052A (zh) * 2019-02-22 2019-05-10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09970A (zh) * 2021-04-08 2021-07-1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器
WO2023206199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5480423A (zh) * 2022-09-29 2022-12-1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5480423B (zh) * 2022-09-29 2024-02-2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84634A (zh) 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US9753316B2 (en) Supporting base and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US10180534B2 (en) Borderless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display module
TWI615656B (zh) 液晶顯示裝置
CN101162329B (zh)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设备
US7510317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TWI406058B (zh) 背光模組
KR10128860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US716164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103574406A (zh) 背光装置、包括该背光装置的显示设备以及固定构件
WO2009107433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0073805A1 (ja) フレーム、光源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機
TWI405009B (zh) 液晶顯示裝置
US831061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20077972A1 (zh) 显示装置
TW202037946A (zh) 背光模組
KR20210025308A (ko) 유리확산판을 구비한 표시장치
US8045086B2 (en) Lamp guide with optical member hold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3109970A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器
CN111458784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40043858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10135284A (ja) 面光源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50063783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조립 방법
WO2019184412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494586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2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