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1450A - 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1450A
CN112681450A CN202011479529.8A CN202011479529A CN112681450A CN 112681450 A CN112681450 A CN 112681450A CN 202011479529 A CN202011479529 A CN 202011479529A CN 112681450 A CN112681450 A CN 112681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ng
fog
forest
flux
metal 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795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文平
黄家辉
刘春梅
郑希玲
温林生
陈琦
刘苑秋
张令
刘晓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47952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814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81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14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包括金属网,其构建成圆柱立体结构,以作为收集主体;聚集器,其安装在收集主体的底端,用于汇聚金属网所截获的雾水。通过由金属网构建成圆柱立体结构,相比平面结构,立体装置更加稳固,同时,不易受到风向的影响。平面结构对于雾水收集的风向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但是立体结构就不会有这样的顾忌,立体结构通过增大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凝结效果也会比平面结构更加优秀。金属网易变温,更有利于水汽凝结,同时韧性高不易形变,同时防锈,在试验阶段表现出优良的效果,同样可以收集到雾水。本装置装置具有如下的特点:静态(反映环境雾水的真实值)、立体(减少人工维修、降低风向影响)、经济性。

Description

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早在上个世纪的欧洲,就已经有前人通过一些方式来捕获雾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学者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雾水收集装置来截获雾水,虽然样式各不相同,但是雾水装置大体都可以归为以下几种:静态装置与动态装置、平面结构(2D)装置与立体结构(3D)装置以及新材料。
人们在起始阶段收集雾水的目的,大部分是通过合理收集并利用雾水来补充匮乏的淡水资源。在科学研究上,学者们在开始最关心的是雾水的化学成分组成,从而体现环境质量(或者说环境的污染情况)。
所有的雾水收集装置可以分为两种,静态装置与动态装置。动态装置通过文献可以总结它们的共同的特点:动态装置为了提高雾水的收集效率,都会通过发动机来抽取环境附近的空气和水分,从而显著的提高装置收集雾水的效率;而静态装置,都是在自然风力下通过网格、丝线、或者吸水材料来收集雾水,不像动态装置借助外力来提升雾水的收集效率,静态雾水收集装置收集效率虽然较低,但是如果要真实的反映采集环境周围雾水量,静态雾水采集器会更合适(2008,迪丽努尔·塔力甫)。所以收集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应该使用静态装置,才能使收集到的量更加接近真实值。
其次,所有雾水收集装置可以通过它们的主体结构,将它们分为两类: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这里不考虑新材料的影响,只考虑装置结构,因为新材料(如钡盐、钛金属化合物,或者辐射冷凝器等)和动态装置的目的是一样的,新材料可能通过涂抹在装置表面的方式,来提高雾水收集效率,反映的并不是森林雾水截留通量的真实值。同时通过新材料来收集雾水,材料费用会大幅增加。
在2018年,就有文献对于雾水收集装置做了大量的总结与详细描述(2018,LuisaCaldas)。这篇文献其实并没有对立体结构的装置进行举例和描述,反而对平面结构的装置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进行举例和详细的描述,文章中详细描述了平面结构的缺点:强风对于平面结构实在是影响巨大,这种影响被称为船帆效应,使用这种结构是需要定期维修的。在强风的作用下,平面结构的网状物部分,很容易破损(因为使用的网多为塑料材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以及解现有雾水收集装置平面结构需经常维修更换、立体结构所收集的雾水不能反应真实值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包括:
金属网,其构建成圆柱立体结构,以作为收集主体;
聚集器,其安装在收集主体的底端,用于汇聚金属网所截获的雾水。
进一步地,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还包括:
收集瓶,其安装在聚集器的底端,用于收集雾水。
进一步地,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还包括:
挡雨盖,其安装在收集主体的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网设置有三层,三层网围成三个同心圆柱的立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还包括骨架,所述骨架由两块从中间不完全裁开的矩形板相互卡住,每块板子四个角具有挂钩,用于连接挡雨盖和聚集器;两块板子的一端,由中心处向两端裁开缝隙,供金属网插入,裁开的一端朝下。
进一步地,所述聚集器为漏斗,在漏斗的上口顶部设置有四个孔,以供骨架挂钩连接;漏斗的下口和收集瓶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还包括支架部分,所述支架部分包括两横臂和一直立杆,两横臂分别为上横臂和下横臂;上横臂的一端固定在直立杆顶部,两者垂直,另一端设置有上圆环,在上圆环中连接有链条,以和挡雨盖上的四个孔相连接;下横臂的一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直立杆中,另一端安装有下圆环,下圆环用于托住漏斗的下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圆环和下圆环的圆心所在直线和直立杆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下横臂的一端通过螺丝可拆卸地安装在直立杆中,以调节上、下横臂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网为不锈钢网,目数为50-70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由金属网构建成圆柱立体结构,相比平面结构,立体装置更加稳固,同时,不易受到风向的影响。平面结构对于雾水收集的风向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但是立体结构就不会有这样的顾忌,立体结构通过增大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凝结效果也会比平面结构更加优秀。而在现有技术中,大部分通过网来收集雾水的装置,网的材料是聚丙烯或者尼龙(塑料为主),本方案在进行详细的结构研发时,网的材质不仅要适合水汽凝结,同时为了起到支撑作用,需要较强的韧性、更不易形变两个特征,在研发的初始阶段,塑料网太容易形变,同时易破损。经过大量的研究后,装置的收集网替换为金属网,金属网易变温,更有利于水汽凝结,同时韧性高不易形变,同时防锈,在试验阶段表现出优良的效果,同样可以收集到雾水,收集的雾水则会汇聚成水珠,水珠通过重力作用则会跌落汇集在聚集器中。同时在山区,风速和风向在一场降雨中变化多端,平面结构的装置的收集大大受到影响,但是立体结构的装置则不会。
本实施例提供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具有如下的特点:静态(反映环境雾水的真实值)、立体(减少人工维修、降低风向影响)、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矩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骨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横臂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金属网;2、聚集器;3、收集瓶;4、挡雨盖;5、塑料板;51、挂钩;52、缝隙;6、直立杆;7、上横臂;8、下横臂;9、上圆环;10、链条;11、下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信号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说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阅图1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主要包括金属网1和聚集器2。其中,该金属网1构建成圆柱立体结构,以作为收集主体;聚集器2则安装在收集主体的底端,用于汇聚金属网所截获的雾水。
通过由金属网1构建成圆柱立体结构,相比平面结构,立体装置更加稳固,同时,不易受到风向的影响。平面结构对于雾水收集的风向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但是立体结构就不会有这样的顾忌,立体结构通过增大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凝结效果也会比平面结构更加优秀。而在现有技术中,大部分通过网来收集雾水的装置,网的材料是聚丙烯或者尼龙(塑料为主),本方案在进行详细的结构研发时,网的材质不仅要适合水汽凝结,同时为了起到支撑作用,需要较强的韧性、更不易形变两个特征,在研发的初始阶段,塑料网太容易形变,同时易破损。经过大量的研究后,装置的收集网替换为金属网,金属网易变温,更有利于水汽凝结,同时韧性高不易形变,同时防锈,在试验阶段表现出优良的效果,同样可以收集到雾水,收集的雾水则会汇聚成水珠,水珠通过重力作用则会跌落汇集在聚集器中。同时在山区,风速和风向在一场降雨中变化多端,平面结构的装置的收集大大受到影响,但是立体结构的装置则不会。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具有如下的特点:静态(反映环境雾水的真实值)、立体(减少人工维修、降低风向影响)、经济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上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还包括收集瓶3,其安装在聚集器2的底端,用于收集雾水,以便于收集取样;该装置还包括以挡雨盖4,其安装在收集主体的顶端,以遮挡雨水,保证所收集到环境雾水的真实值。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上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还包括骨架,该骨架由两块从中间不完全裁开的矩形塑料板5相互卡住,每块塑料板5四个角具有挂钩51,用于连接挡雨盖4和聚集器2;两块塑料板5的一端,由中心处向两端裁开缝隙52,供金属网插入,裁开的一端朝下。通过如此设计骨架结构,可以使得这个装置的立体结构更为地紧凑稳固,即便是在强风的作用下,也不容易发生破损,同时也便于更换金属网。
具体地,上述的聚集器2为漏斗,在漏斗的上口顶部设置有四个孔,以供骨架挂钩51连接;漏斗的下口和收集瓶3相连接。上述的金属网1设置有三层,三层金属网围成三个同心圆柱的立体结构,三层金属网结构一是可以增加整个装置的稳固性,二是可以加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雾水的收集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网为不锈钢网,目数为50-70目,优选为60目,60目的不锈钢网最适合水汽凝结。
作为本实施例的再一种优选,上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还包括支架部分,该支架部分包括两横臂和一直立杆6,两横臂分别为上横臂7和下横臂8;上横臂7的一端固定在直立杆6顶部,两者垂直,另一端设置有上圆环9,在上圆环9中连接有链条10,以和骨架上部的四个挂钩51相连接;下横臂8的一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直立杆中,另一端安装有下圆环11,下圆环11用于拖住漏斗的下口,以保证漏斗的稳固性;其中,上圆环9和下圆环11的圆心所在直线和直立杆6平行,以保证装置的稳固性。具体地,下横臂8的一端通过螺丝可拆卸地安装在直立杆6中,以调节上、下横臂之间的距离。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内容的实质所做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金属网,其构建成圆柱立体结构,以作为收集主体;
聚集器,其安装在收集主体的底端,用于汇聚金属网所截获的雾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收集瓶,其安装在聚集器的底端,用于收集雾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雨盖,其安装在收集主体的顶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网设置有三层,三层网围成三个同心圆柱的立体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骨架,所述骨架由两块从中间不完全裁开的矩形板相互卡住,每块板子四个角具有挂钩,用于连接挡雨盖和聚集器;两块板子的一端,由中心处向两端裁开缝隙,供金属网插入,裁开的一端朝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集器为漏斗,在漏斗的上口顶部设置有四个孔,以供骨架挂钩连接;漏斗的下口和收集瓶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部分,所述支架部分包括两横臂和一直立杆,两横臂分别为上横臂和下横臂;上横臂的一端固定在直立杆顶部,两者垂直,另一端设置有上圆环,在上圆环中连接有链条,以和挡雨盖上的四个孔相连接;下横臂的一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直立杆中,另一端安装有下圆环,下圆环用于托住漏斗的下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圆环和下圆环的圆心所在直线和直立杆平行。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臂的一端通过螺丝可拆卸地安装在直立杆中,以调节上、下横臂之间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网为不锈钢网,目数为50-70目。
CN202011479529.8A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 Pending CN1126814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79529.8A CN112681450A (zh)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79529.8A CN112681450A (zh)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1450A true CN112681450A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48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79529.8A Pending CN112681450A (zh)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8145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9890A (zh) * 2021-10-15 2022-01-21 东华大学 一种空气集水模拟测试仪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0289A (zh) * 2006-12-20 2007-07-18 南京大学 雾水收集器及其应用方法
KR101252691B1 (ko) * 2011-11-08 2013-04-09 부경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안개를 이용하여 물을 생산하는 장치
CN103630424A (zh) * 2013-11-22 2014-03-12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雾水收集装置
CN204202921U (zh) * 2014-11-13 2015-03-11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收集雾水的装置
CN106284509A (zh) * 2016-08-23 2017-01-04 苏州科技大学 一种高盐高热湿南海海岛的淡水收集装置
CN108458890A (zh) * 2018-02-09 2018-08-28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一种森林空气中大型真菌孢子的简易收集装置及方法
US20200095753A1 (en) * 2018-09-24 2020-03-26 Honda Motor Co., Ltd. Mist collection arrangeme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0289A (zh) * 2006-12-20 2007-07-18 南京大学 雾水收集器及其应用方法
KR101252691B1 (ko) * 2011-11-08 2013-04-09 부경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안개를 이용하여 물을 생산하는 장치
CN103630424A (zh) * 2013-11-22 2014-03-12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雾水收集装置
CN204202921U (zh) * 2014-11-13 2015-03-11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收集雾水的装置
CN106284509A (zh) * 2016-08-23 2017-01-04 苏州科技大学 一种高盐高热湿南海海岛的淡水收集装置
CN108458890A (zh) * 2018-02-09 2018-08-28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一种森林空气中大型真菌孢子的简易收集装置及方法
US20200095753A1 (en) * 2018-09-24 2020-03-26 Honda Motor Co., Ltd. Mist collection arrangemen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9890A (zh) * 2021-10-15 2022-01-21 东华大学 一种空气集水模拟测试仪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13349U (zh) 一种新型害虫诱捕器
CN112681450A (zh) 一种森林雾水截留通量收集装置
CN103967076B (zh) 军用便携式仿生空气取水装置
CN112919569A (zh) 一种海上淡水收集装置
CN107389377B (zh) 一种在表层水体中进行微塑料采样的网具
CN208091759U (zh) 一种适用于河流-湖库缓冲区悬浮颗粒物采集装置
CN111011327B (zh) 一种用于昆虫捕捉并对翅膀大小筛选的生物研究辅助装置
CN202714108U (zh) 一种投射式虫情测报灯
CN210181251U (zh) 一种基于抽拉式弧形板的气象监测用雨水采样器
CN209356692U (zh) 一种便于收纳的海洋气象监测用降水取样装置
CN208201832U (zh) 一种无动力单向海洋垃圾收集装置
CN209211424U (zh) 一种可调节深度的藻类采集器
CN104019848B (zh) 一种利用成像技术的虫情监测系统
CN207829063U (zh) 一种沙漠戈壁用集水装置
CN205719665U (zh) 一种干旱半干旱区降尘采样装置
CN115201415A (zh) 一种工业污染环境监测设备
AU2021101238A4 (en) Dust Fall Sampling Device for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CN208768528U (zh) 一种立体式绿化景观生态架
CN208456774U (zh) 一种立体化多扇轮风力发电机
CN207408128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森林掉落物收集装置
CN206684017U (zh) 一种平板腐蚀测试池
CN105680144A (zh) 一种实现增强集中器信号的天线固定装置
CN209449516U (zh) 一种农业用虫情检测装置
CN213650736U (zh) 一种环保用具有防异味功能的垃圾桶
CN203492626U (zh) 滴灌棉田棉蚜发生量快速监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2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