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70839B - 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70839B
CN112670839B CN202010166452.2A CN202010166452A CN112670839B CN 112670839 B CN112670839 B CN 112670839B CN 202010166452 A CN202010166452 A CN 202010166452A CN 112670839 B CN112670839 B CN 1126708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id
arc extinguishing
phase
arc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64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70839A (zh
Inventor
王巨丰
郭克竹
庞智毅
李心如
张奇星
段小嬿
彭斐
杨倩颖
张清河
王嬿蕾
黄萍
王国锋
徐宇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ning Chaofu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ning Chaofu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ning Chaofu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ning Chaofu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70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0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70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08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7/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17/42Means for obtaining improved distribution of voltage; Protection against arc discharges
    • H01B17/46Means for providing an external arc-discharge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7/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17/42Means for obtaining improved distribution of voltage; Protection against arc discharges
    • H01B17/48Means for obtaining improved distribution of voltage; Protection against arc discharges over chains or other serially-arranged ins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00Details of spark gaps
    • H01T1/02Means for extinguishing arc
    • H01T1/0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arc u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00Details of spark gaps
    • H01T1/02Means for extinguishing arc
    • H01T1/0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arc u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T1/1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arc u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with extinguishing fluid evolved from solid material by heat of ar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4/00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 H01T4/02Deta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 Y04S40/126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Circuit Breakers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 Actuator (AREA)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及系统,属于防雷灭弧监控领域,系统包括安装在杆塔上的固相灭弧装置、安装在固相灭弧装置上的监测装置、安装在杆塔下方电气设备箱内的中继器装置和远程客户端,所述监测装置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远程客户端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本发明能够实时监视固相防雷装置实际运行状况,便于相关数据量的采集;通过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容易得到实际运行数据的支持,间接地提高了装置的可靠程度,减少了人工维护的时间成本,提前放电功能使得绝缘子并联空气间隙处能够提前闪络,从而使灭弧时间也提前,避免了绝缘子处发生闪络,便于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后期的维护、升级改造。

Description

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雷灭弧监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中,当固相装置安装至杆塔后,其运行状态无从得知。这对固相装置实际运行过程中,相关数据量的采集难以进行。由此,固相装置由于缺乏实际运行数据的支持,间接地降低了装置的可靠程度,增加了人工维护的时间成本。为此,需要针对该问题开发一套广域固相装置监控系统,以便实时采集相关固相装置运行数据。这对固相装置的后期维护、升级改进,有着重大意义。与此同时,由于雷击过电压发生时将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干扰,该监控系统必须具备抵御高强度电磁冲击的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固相灭弧装置无法远程监控状态数据和触发参数的技术问题。通过远程检测固相灭弧装置的状态数据,可以实现对一个地区的多个固相灭弧装置进行监管,为人工及时更换或者维修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经过采集每次触发的雷电大小和触发的电流大小,可以为后续改进提供数据的支持。
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固相灭弧装置上设置监测装置,固相灭弧装置设置在杆塔上,在杆塔下方的电气设备箱内安装中继器装置;
步骤2:当雷电弧被引入到固相灭弧装置时,监测装置采集雷电弧数据、固相灭弧装置的状态数据、触发电流和固相灭弧装置的定位数据,并标注时间发送给中继器装置;
步骤3:中继器装置接收监测装置传入的数据后,打包传给服务器或者远程客户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一个中继器装置与若干个监测装置无线连接,中继器装置与远程客户端和/或服务器无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相灭弧装置上设置有引弧杆,引弧杆竖直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上,引弧杆的底端连接入固相灭弧装置的灭弧筒内和触发端上。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的固相灭弧装置上还设置有预电离模块,预电离模块外设置有触发磁场感应线圈,并与预电离模块连接,雷云逼近输电线路时,雷云产生下行先导,场强发生变化,触发磁场感应线圈感应场强变化,并把场强变化信号传给预电离模块,预电离模块接收到场强变化信号后,激活产生提前放电脉冲,放电脉冲电离空气电子,引弧杆的周围产生自由电子,引弧杆吸引雷电弧。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的监测装置包括固相检测探头、监测控制模块和检测发送天线,固相检测探头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上,并与监测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检测发送天线与监测控制模块连接,并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固相检测探头用于检测引弧杆上的雷电弧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电弧触发电流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灭弧装置触发成功次数和检测固相灭弧装置的状态情况数据并传给监测控制模块,监测控制模块把检测的数据和采集的时间标签打包经过检测发送天线发给中继器装置,固相检测探头与监测控制模块光耦隔离器,隔离高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的继器装置包括中继接收天线、中继控制模块和中继发送天线,中继接收天线与检测发送天线无线连接,中继控制模块把中继接收天线接收的数据经过中继发送天线传给服务器或者远程客户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固相灭弧装置的状态数据包括固相灭弧装置被触发的次数及每次触发的对应触发端的电流,触发电流为雷电弧的电流。
一种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在杆塔上的固相灭弧装置、安装在固相灭弧装置上的监测装置、安装在杆塔下方电气设备箱内的中继器装置和远程客户端,所述监测装置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远程客户端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所述固相灭弧装置上设置有引弧杆,引弧杆竖直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上,引弧杆的底端连接入固相灭弧装置的灭弧筒内和触发端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相灭弧装置上还设置有预电离模块,预电离模块外设置有触发磁场感应线圈,并与预电离模块连接,雷云逼近输电线路时,雷云产生下行先导,场强发生变化,触发磁场感应线圈感应场强变化,并把场强变化信号传给预电离模块,预电离模块接收到场强变化信号后,激活产生提前放电脉冲,放电脉冲电离空气电子,引弧杆的周围产生自由电子,引弧杆吸引雷电弧,监测装置包括固相检测探头、监测控制模块和检测发送天线,固相检测探头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上,并与监测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检测发送天线与监测控制模块连接,并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固相检测探头用于检测引弧杆上的雷电弧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电弧触发电流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灭弧装置触发成功次数和检测固相灭弧装置的状态情况数据并传给监测控制模块,监测控制模块把检测的数据和采集的时间标签打包经过检测发送天线发给中继器装置,固相检测探头与监测控制模块光耦隔离器,隔离高电压。
所述固相灭弧装置包括外壳、转盘、增压气丸和转轴,所述转轴设置在转盘的中心带动转盘转动,所述外壳套设在转盘的外侧,所述增压气丸嵌套设置在转盘的圆形侧边上,所述外壳与转盘圆形侧边相对位置设置有滑槽,滑槽内套设置有灭弧筒,灭弧筒与滑槽相对滑动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灭弧筒与转盘相对端设置有卡位轴,灭弧筒的两侧边设置有凸边,所述凸边卡设在滑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卡位轴设置在一侧凸边前端的,另一侧凸边的上设置有弹簧卡槽和挤压弹簧,所述挤压弹簧一端固定在凸边上,另一端固定弹簧卡槽的底部,凸边卡套在弹簧卡槽内,可伸缩设置,弹簧卡槽随着灭弧筒移动在滑槽内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卡位轴上设置有滑轮,所述转盘的侧边上设置有运动导行装置,所述挤压弹簧挤压灭弧筒,卡位轴紧贴在运动导行装置上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导行装置设为锯齿型结构的运动导边,卡位轴紧贴在锯齿边上运动,增压气丸设置在运动导边的一侧,且斜线设置,锯齿型结构的运动导边的一个齿下设置一排倾斜的增压气丸,且增压气丸放置倾斜方向与齿的方向平行,卡位轴沿着运动导边上的齿上滑动,灭弧筒上设置的气体流通通道与增压气丸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导行装置设置为运动导槽,所述运动导槽设置为波浪槽结构,卡位轴设置在运动导槽内,运动导槽的一侧设置有波浪形设置的增压气丸,卡位轴沿着运动导槽滑动,灭弧筒上设置的气体流通通道与增压气丸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的宽度比灭弧筒的直径大,增压气丸上设置有突出的卡片,增压气丸触发把卡片炸弯,灭弧筒运动到下一个增压气丸。
在装置外壳上端设计了一个滑槽,滑槽的宽度略大于灭弧筒外径,滑槽的长度与装置外壳的厚度相同。将原先的固定式灭弧筒设计为可移动式灭弧筒,其中灭弧筒为一中空的圆柱体结构,中空部分为气流通道;灭弧筒上端有一凸起部位,凸起部位能够嵌套在滑槽中,使得灭弧筒能沿着滑槽的方向来回滑动。灭弧筒上表面还设有一卡位点,卡位点与灭弧筒之间的连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卡位点与灭弧筒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二种,卡位点与灭弧筒之间通过一轴连接,轴垂直固定在灭弧筒上表面,卡位点套在轴上,并且卡位点与轴之间的连接为转动连接,卡位点能够以轴为圆心转动。
现有的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气丸转盘中的气丸为单层排布,存弹容量有限,改进后转盘结构可以设置多层气丸排布形式。并且,装置设计了多种气丸切换方式、灭弧筒与转盘配合切换方式,如下:
第一种,在气丸转盘侧面分布有锯齿状的凸起结构,此种情况下,装置外壳内表面(卡位点附近)上需装设弹簧,弹簧将卡位点挤向锯齿状的凸起结构,使得卡位点能够沿着该锯齿状结构与转盘相对运动,而卡位点真实的移动方向是沿着外壳上的滑槽方向来回移动。通过这种转动机制,灭弧筒能够依次对准不同位置上的气丸,触发位上的气丸被触发后,又能按照指定的触发顺序触发下一发。
第二种,在气丸转盘侧面分布有波浪状的滑轨,滑轨的宽度略大于灭弧筒上卡位点的直径;滑轨有一定的深度,其深度也略大于卡位点的高度;卡位点伸入滑轨内。当转盘绕中心轴转动时,卡位点就在滑轨内不断移动;由于灭弧筒受到外壳两侧滑槽的限制,卡位点真实的移动方向是沿着外壳上的滑槽方向来回移动。在波浪状滑轨的限制下,灭弧筒能够依次对准不同位置上的气丸,触发位上的气丸被触发后,又能按照指定的触发顺序触发下一发。
进一步说明,通过“轴”的连接方式来连接卡位点与灭弧筒,能减小卡位点与滑轨之间的摩擦,使得卡位点在滑轨内的移动更加顺畅,保证装置的可靠转动。
进一步说明,上述第二种滑轨式转动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展,可以将波浪状的滑轨转角设计为不同的角度,此时转盘上每层气丸之间相邻距离也应该对应发生改变。当滑轨转角较大时,每层气丸排布得较为稀疏;当滑轨转角较小时,每层气丸排布得较为紧凑。
进一步说明,该装置通过螺杆可固定连接在杆塔横杆上,装置并联安装在绝缘子两端。
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够实时监视固相防雷装置实际运行状况,便于相关数据量的采集;通过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容易得到实际运行数据的支持,间接地提高了装置的可靠程度,减少了人工维护的时间成本,提前放电功能使得绝缘子并联空气间隙处能够提前闪络,从而使灭弧时间也提前,避免了绝缘子处发生闪络,便于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后期的维护、升级改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固相灭弧装置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灭弧筒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转盘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灭弧效果和普通气体发生器灭弧效果对比图。
图8是本发明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第一种结构的三种形状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第二种结构的四种形状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第三种结构的两种形状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固相灭弧装置增压气丸第四种结构的四种形状剖面图。
图12为本发明弹簧挤压方向原理图。
图中:101-雷电弧;102-引弧杆;103-固相灭弧装置;104-预电离模块;105-固相检测探头;106-监测控制模块;107-检测发送天线;108-中继接收天线;109-中继控制模块;110-中继发送天线;111-远程用户端;1-外壳;2-转盘;3-增压气丸;4-转轴;5-滑槽;6-卡位轴;7-固相灭弧筒;8-气体流通通道;9-弹簧卡槽;10-挤压弹簧;11-凸边;12-运动导边;13-运动导槽;11A-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A-包裹层;13A-气丸底座;14A-气丸;15A-喷气孔;16A-底壁;11B-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B-限位框;13B-套筒;14B-气丸底座;15B-气丸;16B-喷气孔;17B-密封圈垫;18B-底座支撑件;11C-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C-限位桶;13C-套筒;14C-气丸底座;15C-气丸;16C-喷气孔;17C-底壁;18C-密封圈垫;11D-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D-上框体;13D-套筒;14D-气丸底座;15D-气丸;16D-下框体;17D-喷气孔;18D-密封圈垫;19D-框体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发明的这些方面。
根据上述的原理说明和参阅图1对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设置监测装置,固相灭弧装置103设置在杆塔上,在杆塔下方的电气设备箱内安装中继器装置。一个中继器装置与若干个监测装置103无线连接,中继器装置与远程客户端和/或服务器无线连接。
固相灭弧装置103上设置有引弧杆102,引弧杆102竖直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引弧杆102的底端连接入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灭弧筒内和触发端上。
固相灭弧装置103上还设置有预电离模块104,预电离模块104外设置有触发磁场感应线圈,并与预电离模块104连接,雷云逼近输电线路时,雷云产生下行先导,场强发生变化,触发磁场感应线圈感应场强变化,并把场强变化信号传给预电离模块104,预电离模块104接收到场强变化信号后,激活产生提前放电脉冲,放电脉冲电离空气电子,引弧杆102的周围产生自由电子,引弧杆102吸引雷电弧。
监测装置包括固相检测探头105、监测控制模块106和检测发送天线107,固相检测探头105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并与监测控制模块106连接,所述检测发送天线107与监测控制模块106连接,并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固相检测探头105用于检测引弧杆102上的雷电弧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电弧触发电流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灭弧装置103触发成功次数和检测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状态情况数据并传给监测控制模块106,监测控制模块106把检测的数据和采集的时间标签打包经过检测发送天线107发给中继器装置,固相检测探头105与监测控制模块106光耦隔离器,隔离高电压。继器装置包括中继接收天线108、中继控制模块109和中继发送天线110,中继接收天线108与检测发送天线107无线连接,中继控制模块109把中继接收天线108接收的数据经过中继发送天线110传给服务器或者远程客户端。
首先监测装置应安装于固相装置上,主模块应独立安装于杆塔下方的电气设备盒内。
监测装置上电启动后,即自动收集对应位置的全球定位数据,收集完成后保存到本地。
步骤2:当雷电弧被引入到固相灭弧装置103时,监测装置采集雷电弧数据、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状态数据、触发电流和固相灭弧装置103的定位数据,并标注时间发送给中继器装置。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状态数据包括固相灭弧装置103被触发的次数及每次触发的对应触发端的电流,触发电流为雷电弧的电流。若检测到线路上产生过电压,则先启动提前放电功能,引导电弧进入固相引弧杆。
若电弧进入引弧杆,且固相装置被触发,则自动记录连续触发次数以及瞬时触发电流,并发送触发时的全球定位坐标、触发电流、触发成功总次数、连续触发次数、装置状态等数据。
若电弧进入引弧杆,但装置未被触发,则自动记录为触发失败,随即发送触发失败时的全球定位坐标、触发电流、触发失败次数、装置状态等数据。
统计单个固相装置的总触发次数,即监测装置启动后,固相装置的实时总触发次数。统计单个固相装置的连续触发次数,即一段时间内(可人为设定),固相装置被多次触发的次数。统计单个固相装置的触发失败次数,即一段时间内(可人为设定),引弧杆接收到过电压信号,但固相装置未触发的次数,此时触发失败次数也会被发送至主模块。收集单个固相装置的全球定位坐标,以便监控者知晓被触发固相装置的位置。在固相装置触发瞬间,监测装置可采集触发电流值,若固相装置连续触发多次,则取最后一次触发的电流数据,并发送至主模块。
若固相装置损毁,则监测装置标定固相装置为异常状态,并自动发送至主模块。
自动复位功能,由于监测装置属于弱电设备,在实际监控过程中,难免会遭到高强度的电磁干扰或其他意外情况。为此,在控制程序内设置了自动复位程序,当芯片运行错误时,监测装置、主模块都会自动复位。由此可从根本上提高监控系统的可靠程度,而无需人为的干预。一旦装置复位,则总触发计数值归零,全球定位数据重新获取。
步骤3:中继器装置接收监测装置传入的数据后,打包传给服务器或者远程客户端。远程客户端可以为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服务器可以为云端服务器等。远程客户端主要是为管理人员进行监管和查看状态数据,什么时候需要维修需要更换等。
系统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在杆塔上的固相灭弧装置103、安装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的监测装置、安装在杆塔下方电气设备箱内的中继器装置和远程客户端,所述监测装置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远程客户端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所述固相灭弧装置103上设置有引弧杆102,引弧杆102竖直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引弧杆102的底端连接入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灭弧筒内和触发端上。为了避免高电压对监测装置的影响,监测装置的外侧用绝缘层进行包裹,然后与外部的高压检测的部件均安装有光耦部件,减少高电压的影响。为了促使线路过电压进入固相装置引弧杆,故加入提前放电功能,以提高固相装置工作效率,在雷击过电压闪络发生前的一瞬间,通过相关传感器,检测到对应区域内电场强度的急剧变化,并于雷击过电压建弧完成之前启动提前放电模块,在引弧杆处瞬间生成自由电子,引导过电压闪络进入固相装置内部。提前放电功能的引弧效果主要与放电电流参数有关。
本监控系统结合了多种传感器技术,与广域无线网络相配合,实现了远程监控固相装置参数的功能,并且具备了小型化、智能化的特点。整套监控装置可主要分为4G模块、主模块和若干监测装置,在广域无线网络的信号覆盖范围内,各个监测装置负责采集对应的单个固相装置相关数据,并在固相装置触发后发送至主模块处,再由4G模块进行数据的整理,最后上传至互联网平台,以实现对多个固相装置运行情况的远程监控。
如图1所示,所述固相灭弧装置103上还设置有预电离模块104,预电离模块104外设置有触发磁场感应线圈,并与预电离模块104连接,雷云逼近输电线路时,雷云产生下行先导,场强发生变化,触发磁场感应线圈感应场强变化,并把场强变化信号传给预电离模块104,预电离模块104接收到场强变化信号后,激活产生提前放电脉冲,放电脉冲电离空气电子,引弧杆102的周围产生自由电子,引弧杆102吸引雷电弧,监测装置包括固相检测探头105、监测控制模块106和检测发送天线107,固相检测探头105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并与监测控制模块106连接。所述检测发送天线107与监测控制模块106连接,并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固相检测探头105用于检测引弧杆102上的雷电弧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电弧触发电流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灭弧装置103触发成功次数和检测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状态情况数据并传给监测控制模块106,监测控制模块106把检测的数据和采集的时间标签打包经过检测发送天线107发给中继器装置,固相检测探头105与监测控制模块106光耦隔离器,隔离高电压。
当固相装置需要进行人工检修/维护时,可通过操作监测装置上的按键使其进入待机模式,根据相应的指示灯提示,确定监测装置进入待机模式后,即可进行检修与维护。此时数据仍然被保存于监测装置中不会丢失。
历史触发数据收集功能:即日志记录功能(可导出为TXT)。若有固相装置被触发,则在互联网平台上逐条记录对应时间点信息,可在手机屏幕滑动查阅。点击对应条目可查看对应触发数据详情(APP端)。
(2)可用不同颜色代表各个定位点固相装置的基本状态。例如,绿色无触发动作,黄色有触发动作(使用者查看后变回绿色),红色表示固相装置故障或异常。且使用者点击对应坐标点后可以看到单个装置的历史集总状态信息(APP端)。
针对不同类型的过电压,监测装置可智能判断过电压类型(如雷电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等),并发送至主模块(监测装置端)。
系统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固相灭弧装置102包括外壳1、转盘2、增压气丸3和转轴4,所述转轴4设置在转盘2的中心带动转盘转动,所述外壳1套设在转盘2的外侧。所述增压气丸3嵌套设置在转盘2的圆形侧边上,所述外壳1与转盘2圆形侧边相对位置设置有滑槽5,滑槽5内套设置有固相灭弧筒7,固相灭弧筒7与滑槽5相对滑动设置。
如图4-6所示,在装置外壳上端设计了一个滑槽5,滑槽5的宽度大于固相灭弧筒7外径,如果斜线上设置三个的增压气丸3,滑槽5的宽度大概大固相灭弧筒7外径的两个增压气丸3的长度。滑槽5的长度与装置外壳的厚度相近。将原先的固定式灭弧筒设计为可移动式固相灭弧筒7,其中灭弧筒为一中空的圆柱体结构,中空部分为气流通道8;固相灭弧筒7上端有一凸起凸边11,凸起部位能够嵌套在滑槽5中,使得灭弧筒能沿着滑槽5的方向滑动。
所述固相灭弧筒7与转盘2相对端设置有卡位轴6,固相灭弧筒7的两侧边设置有凸边11,所述凸边11卡设在滑槽5内。所述卡位轴6设置在一侧凸边11前端的,另一侧凸边11的上设置有弹簧卡槽9和挤压弹簧10,所述挤压弹簧10一端固定在凸边11上,另一端固定弹簧卡槽9的底部,凸边11卡套在弹簧卡槽9内,可伸缩设置,弹簧卡槽9随着固相灭弧筒7移动在滑槽5内滑动。所述卡位轴6上设置有滑轮,所述转盘的侧边上设置有运动导行装置,所述挤压弹簧10挤压固相灭弧筒7,卡位轴6紧贴在运动导行装置上运动。
现有的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气丸转盘2中的气丸为单层排布,存弹容量有限,改进后转盘结构可以设置多层气丸排布形式。并且,装置设计了多种气丸切换方式、灭弧筒与转盘配合切换方式,如下:
第一种,如图5、11所示,在气丸转盘2侧面分布有锯齿状的凸起结构,此种情况下,装置外壳内表面上需装设弹簧(挤压弹簧10),挤压弹簧10将卡位点(卡位轴6)挤向锯齿状的凸起结构,使得卡位点能够沿着该锯齿状结构与转盘相对运动,而卡位点真实的移动方向是沿着外壳上的滑槽方向来回移动。通过这种转动机制,固相灭弧筒7能够依次对准不同位置上的气丸,触发位上的气丸被触发后,又能按照指定的触发顺序触发下一发。如图4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卡位点移动方向,卡位点的移动带动固相灭弧筒7的移动,灭弧筒依次对准气丸A、B、C、D、E、F,触发位上的气丸依次触发产生强气流,强气流将电弧截断并熄灭。
第二种,如图5所示,在气丸转盘2侧面分布有波浪状的运动导槽13,滑轨的宽度略大于固相灭弧筒7上卡位点的直径;滑轨有一定的深度,其深度也略大于卡位点的高度;卡位点伸入滑轨内。当转盘绕中心轴(转轴4)转动时,卡位点就在滑轨内不断移动;由于灭弧筒受到外壳两侧滑槽的限制,卡位点真实的移动方向是沿着外壳上的滑槽方向来回移动。在波浪状运动导槽13的限制下,灭弧筒能够依次对准不同位置上的气丸,触发位上的气丸被触发后,又能按照指定的触发顺序触发下一发。
滑轨式转动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展,可以将波浪状的运动导槽13转角设计为不同的角度,此时转盘上每层气丸之间相邻距离也应该对应发生改变。如图5所示,当滑轨转角较大时,每层气丸排布得较为稀疏,图中箭头方向为卡位点移动方向,卡位点的移动带动固相灭弧筒7的移动,灭弧筒依次对准气丸G、H、I、J、K,触发位上的气丸依次触发产生强气流,强气流将电弧截断并熄灭。如图5所示,当运动导槽13转角较小时,每层气丸排布得较为紧凑,图中箭头方向为卡位点移动方向,卡位点的移动带动固相灭弧筒7的移动,灭弧筒依次对准气丸L、M、O、P、Q,触发位上的气丸依次触发产生强气流,强气流将电弧截断并熄灭。
所述运动导行装置设为锯齿型结构的运动导边12,卡位轴6紧贴在锯齿边上运动,增压气丸3设置在运动导边12的一侧,且斜线设置,锯齿型结构的运动导边12的一个齿下设置一排倾斜的增压气丸3,且增压气丸3放置倾斜方向与齿的方向平行,卡位轴6沿着运动导边12上的齿上滑动,固相灭弧筒7上设置的气体流通通道8与增压气丸3相对。所述运动导行装置设置为运动导槽13,所述运动导槽13设置为波浪槽结构,卡位轴6设置在运动导槽13内,运动导槽13的一侧设置有波浪形设置的增压气丸3,卡位轴6沿着运动导槽13滑动,固相灭弧筒7上设置的气体流通通道8与增压气丸3相对。所述滑槽5的宽度比固相灭弧筒7的直径大,增压气丸3上设置有突出的卡片,增压气丸3触发把卡片炸弯,固相灭弧筒7运动到下一个增压气丸3。
固相灭弧筒7上表面还设有一卡位轴6,卡位轴与固相灭弧筒7之间的连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卡位轴6与固相灭弧筒7上表面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第二种,卡位点与灭弧筒之间通过一轴连接,轴垂直固定在固相灭弧筒7上表面,卡位轴6套在轴上,并且卡位点与轴之间的连接为转动连接,卡位轴6能够以轴为圆心转动,如图2所示通过“轴”的连接方式来连接卡位轴6与固相灭弧筒7,能减小卡位轴6与运动导槽13之间的摩擦,使得卡位点在滑轨内的移动更加顺畅,保证装置的可靠转动。
如图8所示,所述增压气丸3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包裹层12A、气丸底座13A、气丸14A和喷气孔15A,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设置在气丸底座13A上,所述气丸14A设置在气丸底座13A的一侧,所述包裹层12A包裹在气丸底座13A和气丸14A的外侧,并贴合设置,所述包裹层12A与气丸14A的贴合处设置有喷气孔15A,所述包裹层12A设置为硬质层,所述气丸14A的基础压力和包裹层12A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14A破裂的临界压力。
气丸底座13A和气丸14A嵌套到包裹层12A内,包裹层将其包裹起来。并且实现气丸底座13A和气丸14A与包裹层12A的紧密嵌套,可以对包裹层2内壁厚度进行处理,使其不会发生偏移或者膨胀等。气丸14A的巨大气压被包裹层12A所束缚,气丸14A内的所有产气材料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均在包裹层12A承受所有的压力。包裹层12A的顶端设计有触发信号输入口,触发信号输入口上设置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用于气丸14A接收雷电触发信号;包裹层12A设的喷气孔15A,气体从这个未包裹的喷气孔15A喷出且喷射方向可控,通过设的喷气孔15A的孔径变小,同时根据需要设置的位置,实现与原有的爆轰方式对比实现了方向可控的情况。包裹层12A使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铝钢等。
气丸14A在接收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输入的触发信号后,气丸14A内迅速产生气体,由于包裹层12A的强度很好,远远大于了气丸14A产生的气体的压强,使包裹层12A不会破裂而产生爆轰情况。气丸4内产生的气体压强大于气丸4的表层,最大承受压力后,气丸4产生的气体均只能从喷气孔15A喷出,从而喷射的气体的压强增大,同时根据喷气孔15A的设置大小和位置实现喷气方向可控的操作。并且在气丸14A燃烧过程,内部气体压强增大,使得燃烧的速度更快,灭弧的反应时间更短。
喷气孔15A设置在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的对立端,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与气丸14A接触设置。通过把喷气孔15A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设置在对立端,使得气丸14A结构内的火药燃烧完全后气压才会瞬间压到喷气孔5的材料束缚层,使得气丸14A内的产气材料燃烧的更加完全,气体压强更大,可以熄灭更高电压输电产生的电弧,使得灭弧的效果更好。
气丸14A包括材料束缚层、火药和固氧或者液氧,所述火药和固氧或者液氧混合密封放置在材料束缚层内,材料束缚层增量压力小于火药破裂的临界压力。
火药在被点燃后,固氧或者液氧提供燃烧的氧气,并且温度升高,固氧或者液氧均会气化,提供一个附加气体压强,形成二次增压的效果,使气体压强增大更快。在火药基本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压强会比材料束缚层破裂的临界压力大,使得喷气孔5处的材料束缚层破裂,气体从喷气孔5喷出进行灭弧。
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通过设置若干根发热电阻丝与气丸内部的火药接触设置,若干根发热电阻丝并联设置,且与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连接。通过发热电阻丝并联设置,实现了多点点火的效果,可以减短反应时间,即可减短灭弧的反应时间,灭弧更快。
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输入电流信号,电阻丝发热,气丸内的火药燃烧产生高压气体,包裹层12A对高压气体轴向和经向约束,高压气体的压力大于喷气孔处的材料束缚层弯矩,高压气体从喷气孔喷出,设置喷气孔15A的位置控制喷气方向。气丸4接收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的电信号时,会触发产生大量的灭弧气体;高强度包裹层12A对气流进行径向约束和轴向约束,包裹层12A内的增量压力迅速增大;由于出气口处强度远小于包裹层12A的强度,并且喷气孔15A的孔径变小,会产生很大的弯矩,当气丸14A的基础压力和包裹层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时,气流从未包裹的出气口喷射,出气口喷射方向可控,喷射气流集中且强烈,灭弧效果大大提升。通过提高密封强度,使气丸14A内的材料充分燃烧产生更大的临界释放气压,在建弧的同时产生高速灭弧气流,作用于电弧通道,阻断后续工频电弧建弧过程,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熄灭工频电弧,其熄弧时间远远小于断路器动作时间。其中灭弧单元的产气直接影响灭弧效果。
包裹层12A设置为圆筒结构,圆筒结构内壁与气丸底座13A和气丸14A紧密贴合,圆筒结构底部设置为开口结构,圆筒结构底部侧边设置有底壁16A,套入气丸底座13A和气丸14A后,使用机械挤压底壁16A向内折合,与侧壁成90°,喷气孔15A设置在圆筒结构顶部,包裹层12A上设置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的输入口,在安装时,实用把气丸底座13A和气丸14A一起套入包裹层12A的内筒内,然后通过挤压机器进行挤压底壁16A向内折合。底壁16A主要是固定气丸底座13A,在产生高压气体时,会产生一个前后的张力,由底壁16A进行固定,底壁16A的厚度比圆筒结构的另一端的厚度厚。设置为圆筒结构具有安装方便,加工简单,可以大大的节省加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包裹层12A设置为箱体结构,箱体结构上设置有扣合盖,扣合盖通过设置的卡扣与箱体结构扣合设置。把气丸底座13A和气丸14A放入箱体结构内,其中箱体结构内设置的内部结构与气丸底座13A和气丸14A的结构相同,可以为圆柱形、方形或者凸头结构等,可以在对箱体结构进行加工时开模设置。套入气丸底座13A和气丸14A后,把扣合盖盖上,然后使用卡扣扣住,方便安装,直接通过手工就可以完成安装,加工速度快,经济小于高的优点。
喷气孔15A的大小为5-8mm,所述气丸14A产生的气体从喷气孔喷出。气流从未包裹的喷气孔15A喷射,喷气孔15A喷射方向可控,喷射气流集中且强烈,灭弧效果大大提升。普通原来的喷射孔一般为十几个毫米,使得喷射范围过大,喷射的时间变短,灭弧的效果不好。根据弯矩计算公式:M=θgEI/L,θ为转矩,EI为转动刚度,L为杆件的有效计算长度。θ为转矩和EI为转动刚度均相同时,L变短后,使得弯矩变大,即喷出的气体的压强变大,并且喷气孔16A较小,相同气体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喷完,也就是灭弧的时间较长,达到灭弧气体压强增大,灭弧时间增长,达到更好的灭弧的效果。
包裹层12A和材料束缚层为同类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包裹层12A的厚度与火药的量成正比。由于防雷装置长期装在输电线上,会有太阳晒和雨淋的情况,如果使用不同的金属会使得材料束缚层与径向套件或者包裹层之间形成点位差,形成电位差之后就会容易出现腐蚀的情况,从而大大的减短了防雷装置的使用寿命,使用同类金属材料可以有效的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如图9所示,所述增压气丸3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限位框12B、套筒13B、气丸底座14B、气丸15B和喷气孔16B,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设置在气丸底座14B上,所述气丸底座14B与气丸15B连接设置,所述套筒13B套设在气丸15B的外侧,所述限位框12B卡套在套筒13B和气丸底座14B的外侧,所述限位框12B上设置有喷气孔16B,所述气丸15B的基础压力和限位框12B的增量压力或者和套筒13B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15B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限位框12B和套筒13B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气丸15B嵌套到套筒13B内,套筒13B将气丸15B侧边包裹起来,限位框12B顶端与气丸底座14B紧密接触设置,底部与气丸15B底部紧密接触设置或者与套筒13B底部紧密接触设置。套筒13B对气丸15B进行径向紧密嵌套包裹,对套筒13B内壁厚度进行处理,使其不会发生偏移或者膨胀等。气丸15B的巨大气压被套筒13B所束缚,气丸15B内的所有产气材料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均在套筒13B承受所有的压力。在竖直方向上限位框12B对气丸15B内产生的高压强的气体进行上下端限位,使得上下端不发生膨胀或者爆裂等。限位框12B的顶端设计有触发信号输入口,触发信号输入口上设置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用于气丸15B接收雷电触发信号。限位框12B设的喷气孔16B,气体从这个未包裹的喷气孔16B喷出且喷射方向可控,通过设的喷气孔16B的孔径变小,同时根据需要设置的位置,实现与原有的爆轰方式对比实现了方向可控的情况。限位框12B和套筒13B使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铝钢等。
气丸15B在接收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输入的触发信号后,气丸15B内迅速产生气体,由于套筒13B和限位框12B的强度很好,远远大于了气丸15B产生的气体的压强,使套筒13B和限位框12B不会破裂而产生爆轰情况。气丸15B内产生的气体压强大于气丸15B的表层最大承受压力后,气丸15B产生的气体均只能从喷气孔16B喷出,从而喷射的气体的压强增大,同时根据喷气孔16B的设置大小和位置实现喷气方向可控的操作。并且在气丸15B燃烧过程,内部气体压强增大,使得燃烧的速度更快,灭弧的反应时间更短。
套筒13B设置为圆筒结构,所述圆筒结构由若干个可拆卸的圆箍组成,圆箍与圆箍之间可拆卸连接。圆箍与圆箍通过螺纹或者卡扣连接,从而可以根据需要灭弧的输电线的电压的高低,设置相应长短的气丸15B,当气丸15B宽度或者直径一定时,需要灭弧的输电线的电压越高,气丸15B的长度越长,使得灭弧的气体的压强越高,灭弧的时间越长,灭弧效果更好,可以灭更高电压输电线产生的电弧。同时也可以方便套筒13B的安装,根据气丸15B的长短,进行连接圆箍的个数,一般气丸15B的长度为圆箍长度的整数倍。
套筒13B设置为圆桶结构,圆桶结构底部设置有圆桶喷气口,所述圆桶喷气口的中心与喷气孔16B的中心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圆桶结构的底部设置为桶底结构,然后桶底结构开设圆桶喷气口,圆桶喷气口与喷气孔16B重合。
限位框12B、套筒13B和材料束缚层为同类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限位框12B和套筒13B的厚度与火药的量成正比。由于防雷装置长期装在输电线上,会有太阳晒和雨淋的情况,如果使用不同的金属会使得材料束缚层与径向套件或者包裹层之间形成点位差,形成电位差之后就会容易出现腐蚀的情况,从而大大的减短了防雷装置的使用寿命,使用同类金属材料可以有效的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如图10所示,所述增压气丸3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C、限位桶12C、套筒13C、气丸底座14C、气丸15C和喷气孔16C,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C设置在气丸底座14C上,所述气丸底座14C与气丸15C连接设置,所述套筒13C套设在气丸15C的外侧,所述限位桶12C卡套在套筒13C和气丸底座14C的外侧,所述限位桶12C上设置有喷气孔16C,所述气丸15C的基础压力和限位桶12C的增量压力和/或套筒13C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15C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限位桶12C和套筒13C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气丸15C嵌套到套筒13C内,套筒13C将气丸15C侧边包裹起来,限位桶12C顶端与气丸底座14C紧密接触设置,底部与气丸15C底部紧密接触设置或者与套筒13C底部紧密接触设置。套筒13C对气丸15C进行径向紧密嵌套包裹,对套筒13C内壁厚度进行处理,使其不会发生偏移或者膨胀等。气丸15C的巨大气压被套筒13C所束缚,气丸15C内的所有产气材料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均在套筒13C承受所有的压力。在竖直方向上限位桶12C对气丸15C内产生的高压强的气体进行上下端限位,使得上下端不发生膨胀或者爆裂等。限位桶12C的顶端设计有触发信号输入口,触发信号输入口上设置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C,用于气丸15C接收雷电触发信号。限位桶12C设的喷气孔16C,气体从这个未包裹的喷气孔16C喷出且喷射方向可控,通过设的喷气孔16C的孔径变小,同时根据需要设置的位置,实现与原有的爆轰方式对比实现了方向可控的情况。限位桶12C和套筒13C使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铝钢等。
气丸15C在接收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C输入的触发信号后,气丸15C内迅速产生气体,由于套筒13C和限位桶12C的强度很好,远远大于了气丸15C产生的气体的压强,使套筒13C和限位桶12C不会破裂而产生爆轰情况。气丸15C内产生的气体压强大于气丸5的表层最大承受压力后,气丸15C产生的气体均只能从喷气孔16C喷出,从而喷射的气体的压强增大,同时根据喷气孔C16的设置大小和位置实现喷气方向可控的操作。并且在气丸15C燃烧过程,内部气体压强增大,使得燃烧的速度更快,灭弧的反应时间更短。
如图11所示,所述增压气丸3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D、上框体12D、套筒13D、气丸底座14D、气丸15D、下框体16D和喷气孔17D,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D设置在气丸底座14D上,所述气丸底座14D与气丸15D连接设置,所述套筒13D套设在气丸15D的外侧,所述上框体12D与下框体16D可拆卸连接,且上框体12D与下框体16D卡套在套筒13D和气丸底座14D的外侧,所述喷气孔17D设置在下框体16D上,所述气丸15D的基础压力和上框体12D与下框体16D的增量压力和/或套筒13D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15D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上框体12D、下框体16D和套筒13D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气丸15D嵌套到套筒13D内,套筒13D将气丸15D侧边包裹起来,上框体12D顶端内侧与气丸底座14D紧密接触设置,下框体16D内侧与气丸15D底部紧密接触设置或者与套筒13D底部紧密接触设置。套筒13D对气丸15D进行径向紧密嵌套包裹,对套筒13D内壁厚度进行处理,使其不会发生偏移或者膨胀等。气丸15D的巨大气压被套筒13D所束缚,气丸15D内的所有产气材料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均在套筒13D承受所有的压力。在竖直方向上上框体12D和下框体16D对气丸15D内产生的高压强的气体进行上下端限位,使得上下端不发生膨胀或者爆裂等。上框体12D的顶端设计有触发信号输入口,触发信号输入口上设置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D,用于气丸15D接收雷电触发信号。下框体16D设有的喷气孔17D,气体从这个未包裹的喷气孔17D喷出且喷射方向可控,通过设的喷气孔17D的孔径变小,同时根据需要设置的位置,实现与原有的爆轰方式对比实现了方向可控的情况。限位桶12D和套筒13D使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铝钢等。
气丸15D在接收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D输入的触发信号后,气丸15D内迅速产生气体,由于套筒13D、上框体12D和下框体16D的强度很好,远远大于了气丸15D产生的气体的压强,使套筒13D、上框体12D和下框体16D不会破裂而产生爆轰情况。气丸15D内产生的气体压强大于气丸15D的表层最大承受压力后,气丸15D产生的气体均只能从喷气孔17D喷出,从而喷射的气体的压强增大,同时根据喷气孔17D的设置大小和位置实现喷气方向可控的操作。并且在气丸15D燃烧过程,内部气体压强增大,使得燃烧的速度更快,灭弧的反应时间更短。
如图7所示,上述气丸与现有的产气器件的效果对比,曲线S1为普通气体发生器的灭弧效果的时间和气体压强关系图,曲线S2表示本发明装置的灭弧效果的时间和气体压强关系图。通过对比可以知道,普通气体发生器开始灭弧需要的反应时间为t2,而使用本申请的装置需要的反应时间为t1,t2大于t1。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对比为,本申请装置设置的套筒和限位桶,气丸的基础压力和套筒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破裂的临界压力,同时气丸的基础压力和上框体和下框体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破裂的临界压力,使得气丸在被点燃的那一刻产生气体而上框体2和下框体不会发生形变,气体压强迅速升高,而普通的气体发生器在产生气体时会发生一定形变,体积增大,使得气体压强升高没有本申请的气体的压强高。根据燃速与压力的关系:压力越大,燃速越大,使得本装置的气丸4内燃烧的速度会比普通气体发生器内的燃料燃烧的速度更快,从而本装置的喷气的时间会比普通气体发生器的喷气时间块,及灭弧反应时间快。
同时对比灭弧的压强和灭弧的时间,在曲线S1普通气体发生器的爆轰瞬间的最大压强为P1,且达到该压强的时间段非常的短,只有爆轰的那一刻而已,使得灭弧的效果不好。而本申请装置中,在灭弧时达到P1压强的时间为t1-t3这一段时间,也成为高压灭弧时间,时间t1-t3大于了普通气体发生器整个灭弧的全部时间,因此使得灭弧的效果非常好,对更大电压传输线产生的电弧均可以灭。造成上述的原因为,本装置的气体只能从喷气孔喷出,而普通气体发生器的是直接爆轰多个方向进行喷射,使得时间高压灭弧的时间非常的短。而本装置的高压强气体从喷气孔喷出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为t1-t3,因此灭弧的气体压强高,喷射气体的时间长,使得灭弧的效果更好,可以对特殊场合和更高的电压等级的电弧进行喷灭。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杆塔上的固相灭弧装置(103)、安装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的监测装置、安装在杆塔下方电气设备箱内的中继器装置和远程客户端,所述监测装置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远程客户端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所述固相灭弧装置(103)上设置有引弧杆(102),引弧杆(102)竖直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引弧杆(102)的底端连接入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灭弧筒内和触发端上;
所述固相灭弧装置(103)上还设置有预电离模块(104),预电离模块(104)外设置有触发磁场感应线圈,并与预电离模块(104)连接,雷云逼近输电线路时,雷云产生下行先导,场强发生变化,触发磁场感应线圈感应场强变化,并把场强变化信号传给预电离模块(104),预电离模块(104)接收到场强变化信号后,激活产生提前放电脉冲,放电脉冲电离空气电子,引弧杆(102)的周围产生自由电子,引弧杆(102)吸引雷电弧,监测装置包括固相检测探头(105)、监测控制模块(106)和检测发送天线(107),固相检测探头(105)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并与监测控制模块(106)连接,所述检测发送天线(107)与监测控制模块(106)连接,并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固相检测探头(105)用于检测引弧杆(102)上的雷电弧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电弧触发电流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灭弧装置(103)触发成功次数和检测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状态情况数据并传给监测控制模块(106),监测控制模块(106)把检测的数据和采集的时间标签打包经过检测发送天线(107)发给中继器装置,固相检测探头(105)与监测控制模块(106)光耦隔离器,隔离高电压;
所述固相灭弧装置(103)包括外壳(1)、转盘(2)、增压气丸(3)和转轴(4),所述转轴(4)设置在转盘(2)的中心带动转盘转动,所述外壳(1)套设在转盘(2)的外侧,所述增压气丸(3)嵌套设置在转盘(2)的圆形侧边上,所述外壳(1)与转盘(2)圆形侧边相对位置设置有滑槽(5),滑槽(5)内套设置有灭弧筒(7),灭弧筒(7)与滑槽(5)相对滑动设置;所述灭弧筒(7)与转盘(2)相对端设置有卡位轴(6),灭弧筒(7)的两侧边设置有凸边(11),所述凸边(11)卡设在滑槽(5)内;所述卡位轴(6)设置在一侧凸边(11)前端的,另一侧凸边(11)的上设置有弹簧卡槽(9)和挤压弹簧(10),所述挤压弹簧(10)一端固定在凸边(11)上,另一端固定弹簧卡槽(9)的底部,凸边(11)卡套在弹簧卡槽(9)内,可伸缩设置,弹簧卡槽(9)随着灭弧筒(7)移动在滑槽(5)内滑动;
所述卡位轴(6)上设置有滑轮,所述转盘的侧边上设置有运动导行装置,所述挤压弹簧(10)挤压灭弧筒(7),卡位轴(6)紧贴在运动导行装置上运动,所述运动导行装置设为锯齿型结构的运动导边(12)或者运动导槽(13),卡位轴(6)紧贴在锯齿边上运动,增压气丸(3)设置在运动导边(12)的下侧,且斜线设置,锯齿型结构的运动导边(12)的每个齿下均设置一排倾斜的增压气丸(3),且增压气丸(3)放置倾斜方向与齿的方向平行,卡位轴(6)沿着运动导边(12)上的齿上滑动,灭弧筒(7)上设置的气体流通通道(8)与增压气丸(3)相对设置;
所述运动导槽(13)设置为波浪槽结构,卡位轴(6)设置在运动导槽(13)内,运动导槽(13)的下侧设置有波浪形设置的增压气丸(3),卡位轴(6)沿着运动导槽(13)滑动,灭弧筒(7)上设置的气体流通通道(8)与增压气丸(3)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设置监测装置,固相灭弧装置(103)设置在杆塔上,在杆塔下方的电气设备箱内安装中继器装置;
步骤2:当雷电弧被引入到固相灭弧装置(103)时,监测装置采集雷电弧数据、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状态数据、触发电流和固相灭弧装置(103)的定位数据,并标注时间发送给中继器装置;
步骤3:中继器装置接收监测装置传入的数据后,打包传给服务器或者远程客户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一个中继器装置与若干个监测装置(103)无线连接,中继器装置与远程客户端和/或服务器无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固相灭弧装置(103)上设置有引弧杆(102),引弧杆(102)竖直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引弧杆(102)的底端连接入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灭弧筒内和触发端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固相灭弧装置(103)上还设置有预电离模块(104),预电离模块(104)外设置有触发磁场感应线圈,并与预电离模块(104)连接,雷云逼近输电线路时,雷云产生下行先导,场强发生变化,触发磁场感应线圈感应场强变化,并把场强变化信号传给预电离模块(104),预电离模块(104)接收到场强变化信号后,激活产生提前放电脉冲,放电脉冲电离空气电子,引弧杆(102)的周围产生自由电子,引弧杆(102)吸引雷电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监测装置包括固相检测探头(105)、监测控制模块(106)和检测发送天线(107),固相检测探头(105)设置在固相灭弧装置(103)上,并与监测控制模块(106)连接,所述检测发送天线(107)与监测控制模块(106)连接,并与中继器装置无线连接,固相检测探头(105)用于检测引弧杆(102)上的雷电弧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电弧触发电流大小数据,检测固相灭弧装置(103)触发成功次数和检测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状态情况数据并传给监测控制模块(106),监测控制模块(106)把检测的数据和采集的时间标签打包经过检测发送天线(107)发给中继器装置,固相检测探头(105)与监测控制模块(106)光耦隔离器,隔离高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继器装置包括中继接收天线(108)、中继控制模块(109)和中继发送天线(110),中继接收天线(108)与检测发送天线(107)无线连接,中继控制模块(109)把中继接收天线(108)接收的数据经过中继发送天线(110)传给服务器或者远程客户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固相广域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固相灭弧装置(103)的状态数据包括固相灭弧装置(103)被触发的次数及每次触发的对应触发端的电流,触发电流为雷电弧的电流。
CN202010166452.2A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2670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50610 2019-10-16
CN201910985061.0A CN110581441A (zh)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灭弧筒可变移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0839A CN112670839A (zh) 2021-04-16
CN112670839B true CN112670839B (zh) 2022-06-07

Family

ID=68814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5061.0A Pending CN110581441A (zh)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灭弧筒可变移动装置
CN202010166007.6A Withdrawn CN112670835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脉冲气体力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的开关
CN202020297465.9U Active CN211405005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超强气体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装置
CN202010166028.8A Withdrawn CN112670837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超强气流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的自动开关
CN202020296982.4U Active CN211428573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超强气流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的自动开关
CN202010166019.9A Withdrawn CN112670836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超强气体极快速横向切断短路故障电流开关
CN202010166006.1A Withdrawn CN112670834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脉冲气体力切除短路故障开关
CN202010166001.9A Active CN112670833B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灭弧筒可变移动装置
CN202010166442.9A Withdrawn CN112670838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超强气体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的方法及装置
CN202020297461.0U Active CN211238812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脉冲气体力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的开关
CN202020296945.3U Active CN211428572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气体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开关的断开系统
CN202010166452.2A Active CN112670839B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及系统
CN202020297321.3U Active CN211405004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脉冲气体力切除短路故障开关
CN202010165983.XA Withdrawn CN112670832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气体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开关的断开方法及系统
CN202020297575.5U Active CN211265971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超强气体极快速横向切断短路故障电流开关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5061.0A Pending CN110581441A (zh)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灭弧筒可变移动装置
CN202010166007.6A Withdrawn CN112670835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脉冲气体力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的开关
CN202020297465.9U Active CN211405005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超强气体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装置
CN202010166028.8A Withdrawn CN112670837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超强气流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的自动开关
CN202020296982.4U Active CN211428573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超强气流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的自动开关
CN202010166019.9A Withdrawn CN112670836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超强气体极快速横向切断短路故障电流开关
CN202010166006.1A Withdrawn CN112670834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脉冲气体力切除短路故障开关
CN202010166001.9A Active CN112670833B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灭弧筒可变移动装置
CN202010166442.9A Withdrawn CN112670838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超强气体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的方法及装置
CN202020297461.0U Active CN211238812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脉冲气体力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的开关
CN202020296945.3U Active CN211428572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气体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开关的断开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97321.3U Active CN211405004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脉冲气体力切除短路故障开关
CN202010165983.XA Withdrawn CN112670832A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气体极快速切断短路故障电流开关的断开方法及系统
CN202020297575.5U Active CN211265971U (zh) 2019-10-16 2020-03-11 一种基于超强气体极快速横向切断短路故障电流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5) CN11058144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1947B (zh) * 2021-12-03 2023-01-24 湖南汇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载波防雷装置
CN117672729A (zh) * 2022-09-01 2024-03-08 西安中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激励源保护装置
CN116088394B (zh) * 2023-03-03 2023-12-26 青岛前海智能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弱电设备控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2828B (zh) * 2014-11-13 2016-05-04 王巨丰 一种能防御连续闪络或多次闪络的灭弧防雷间隙装置
CN204375986U (zh) * 2014-12-31 2015-06-03 四川中光防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接地装置与系统及其电晕电流测试探头
CN106451077B (zh) * 2016-08-28 2018-05-08 王巨丰 雷电诱导型固相灭弧防雷器
CN108258580A (zh) * 2017-12-28 2018-07-06 苏州闪联高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防直击雷和防雷击电脉冲的提前放电避雷器
CN207817074U (zh) * 2018-02-06 2018-09-04 宁夏中科天际防雷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雷电监测安全防护检测系统
CN108847578B (zh) * 2018-06-29 2021-02-05 宁夏中科天际防雷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古建筑微波防雷方法及系统
CN109361151A (zh) * 2018-11-07 2019-02-19 南宁超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多响应坠落式离心抛射灭弧装置
CN109360697B (zh) * 2018-11-07 2023-09-12 南宁超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双重触发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装置
CN210350368U (zh) * 2019-10-16 2020-04-17 南宁超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灭弧筒可变移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0833A (zh) 2021-04-16
CN211405004U (zh) 2020-09-01
CN211428573U (zh) 2020-09-04
CN112670835A (zh) 2021-04-16
CN112670837A (zh) 2021-04-16
CN112670838A (zh) 2021-04-16
CN211265971U (zh) 2020-08-14
CN112670834A (zh) 2021-04-16
CN112670833B (zh) 2021-12-10
CN112670832A (zh) 2021-04-16
CN211238812U (zh) 2020-08-11
CN112670836A (zh) 2021-04-16
CN211405005U (zh) 2020-09-01
CN211428572U (zh) 2020-09-04
CN112670839A (zh) 2021-04-16
CN110581441A (zh) 2019-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70839B (zh) 一种固相广域监控方法及系统
CN110038240A (zh) 一种燃气浓度自动探测报警与抑爆灭火联动系统
CN103480102A (zh) 用于隧道内智能巡检设备上的干粉灭火装置及方法
CN207409106U (zh) 一种输电线路防树障与外破的主动探测预警装置
CN210447913U (zh) 一种油品检测车用防爆装置
CN210350368U (zh) 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的灭弧筒可变移动装置
CN110652679A (zh) 一种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断路器故障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3316444B (zh) 一种定向爆喷阻燃抑爆器
CN106249071A (zh) 自动告警的智能避雷系统
CN106178788A (zh) 自动灭火除尘器
CN206762077U (zh) 民用突发事件应急防卫用灭火器
CN220070560U (zh) 一种探测启动泄压一体灭火装置
CN205941725U (zh) 一种跌落式避雷器的自动告警系统
CN205941724U (zh) 自动告警的智能避雷系统
CN206178052U (zh) 一种带有跌落式避雷器的避雷装置的自动告警系统
CN116808481A (zh) 一种探测启动泄压一体灭火装置及安装和灭火方法
CN205941723U (zh) 一种带有跌落式避雷器的避雷装置的自动告警系统
CN116747471A (zh) 一种探测启动泄压一体灭火装置及灭火和泄压方法
CN203525169U (zh) 用于隧道内智能巡检设备上的干粉灭火装置
CN219811792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开关柜壳体
CN219626112U (zh) 一种打火现象检测及告警并实时播放视频系统
KR102653557B1 (ko) 에너지 저장장치의 화재방지 시스템
CN110824303B (zh) 一种利用提前放电来消除档距中央直接闪络的方法
CN101297993B (zh) 无源热敏感灭火启动器
CN117065268A (zh) 一种自动消防系统及风力发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