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3959A - 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3959A
CN112653959A CN201910965272.8A CN201910965272A CN112653959A CN 112653959 A CN112653959 A CN 112653959A CN 201910965272 A CN201910965272 A CN 201910965272A CN 112653959 A CN112653959 A CN 112653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earphone
wireless
logic level
proc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652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绍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6527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539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53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39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25Accumulators or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1/00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1/00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 A45C2011/001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for portable audio devices, e.g. headphones or MP3-p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无线耳机的充电方法,耳机盒包括设置有用于收纳无线耳机的收纳槽的盒体、设置在收纳槽内的第一引脚、设置在收纳槽内的第二引脚和设置在盒体的第一处理器;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不同,第二引脚用于在无线耳机收纳于收纳槽内时,通过无线耳机与第一引脚连接以使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与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第一处理器用于判断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是否与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若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则确定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无需在无线耳机中额外设置其他传感器即可实现无线耳机的入盒检测。

Description

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耳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耳机由于其完全消除了传输线的不便烦恼,使用和携带时更自由,因而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无线耳机的耗电量一般都比较大,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对无线耳机进行收纳保护以及充电的耳机盒,无线耳机在不使用时可收放在耳机盒内。
相关技术中,通常在耳机中设置第一传感器,并在耳机盒中设置第二传感器,通过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之间的通讯确定耳机是否收放在耳机盒内。然而,耳机本身的空间有限,设置第一传感器会占用耳机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可以无需在无线耳机上设置额外传感器的情况下,对无线耳机是否收纳在耳机盒内进行检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盒,用于收纳无线耳机,所述耳机盒包括:
盒体,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无线耳机的收纳槽;
第一引脚,设置在所述收纳槽内;
第二引脚,设置在所述收纳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引脚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与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不同,所述第二引脚用于在所述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内时,通过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一引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与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以及
第一处理器,设置在所述盒体上,所述第一处理器与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
判断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是否与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
若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与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则确定所述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装置,包括:
无线耳机,设置有检测端口,所述检测端口用于与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连接;和
耳机盒,所述无线耳机可收纳在所述耳机盒内,所述耳机盒为如上所述的耳机盒。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
在无线耳机装入耳机盒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无线耳机的连接断开,所述耳机盒为如上所述的耳机盒;
在所述无线耳机从所述耳机盒中取出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无线耳机建立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耳机盒设置两个逻辑电平不同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通过无线耳机使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连通,通过判断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是否相同确定无线耳机是否收纳在收纳槽内,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无需在无线耳机中额外设置其他传感器即可实现无线耳机的入盒检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耳机盒沿P-P方向的第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耳机盒沿P-P方向的第二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耳机盒沿P-P方向的第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为无线耳机充电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无线耳机和移动终端的通信应用场景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耳机盒20可被配置为收纳无线耳机的耳机盒。其中,无线耳机指的是被设计为可直接装在用户耳朵中的非常小的耳机。无线耳机可以称为挂耳式耳机或耳塞式耳机,其包括装在用户外耳内表面而不插入到耳道中的小型耳机,以及插入在耳道本身中的入耳式耳机,有时称为耳道式耳机。无线耳机可以为蓝牙耳机,蓝牙耳机可以通过蓝牙通信信号与移动终端建立连接,以传输移动终端的声音信号。需要说明的是,无线耳机并不限于蓝牙耳机,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耳机。
耳机盒20包括盒体诸如盒体100,盒体100可由塑料、陶瓷、纤维复合材料、其他合适的材料、或这些材料的任意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形成。盒体100可使用一体式配置形成,在该一体式配置中,一些或全部盒体100被加工或模制成单一结构,或者可使用多个结构(例如,内框架结构、形成外部外壳表面的一种或多种结构等)形成。盒体100可以作为耳机盒20的载体,可以承载耳机盒20的器件,诸如处理器、电源等。
盒体100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收纳槽120,收纳槽120可以用于收纳无线耳机40。收纳槽120的大小和形状可被设计成匹配无线耳机的大小和形状。收纳槽120可以为规则形状,比如圆柱体结构或长方体结构,收纳槽120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
例如,盒体100可以设置有两个收纳槽120,分别为第一收纳槽和第二收纳槽,第一收纳槽可以用于收纳一对无线耳机中的一个耳机比如左耳耳机,第二收纳槽可以用于收纳槽无线耳机中的另一个耳机比如右耳耳机。其中,第一收纳槽的大小形状与左耳耳机的大小形状相适配,第二收纳槽的大小形状可以与右耳耳机的大小形状相适配。
盒体100具有形成收纳槽120的底壁诸如底壁140和侧壁诸如侧壁160,侧壁160围设在底壁140的周缘以形成收纳槽120。
底壁140设置有多个引脚,多个引脚可以设置在底壁140的表面,也可以设置在底壁140的内部,还可以部分设置在底壁140的内部,部分凸出设置在底壁140的表面。引脚为可导电的导体,比如引脚可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形成的,引脚可以用于检测、充电和通讯。引脚也可以替换为导线,引脚本身的阻值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例如,底壁140可以设置有第一引脚诸如第一引脚200、第二引脚诸如第二引脚300和第三引脚诸如第三引脚400。第一引脚200、第二引脚300和第三引脚400间隔设置,且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相邻设置。其中,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之间的间距可以比第三引脚400和第一引脚200或第二引脚300之间的间距大。
结合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为低电平,诸如可以通过直接将第一引脚200的一端接地实现。
比如,第一引脚200具有第一端201和第二端202,第一端201接地(或者说与接地线连接),而由于第一端201接地,此时第二端202的电压值为零,即第一引脚200的输出电平为低电平。第二端202用于与无线耳机连接,比如无线耳机放置到收纳槽120内时,无线耳机的检测端口可以与第二端202接触,并实现电连接。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逻辑电平为一种可以产生信号的状态,通常由信号与地线之间的电位差来体现。地线为在电系统或电子设备中,接大地、接外壳或接参考电位为零的导线。一般情况下,低电平的电压值范围为0至0.25V,高电平的电压值范围为3.5至5V。需要说明的是,高电平和低电平的电压值范围可以根据实际电路设计进行调整,在此并不予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也可以为高电平,或者第二引脚300悬空设置,此时第二引脚300为不接收任何信号,其逻辑电平既不为高电平,也不为低电平。
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不同,比如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为低电平时,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为高电平;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为高电平时,第二引脚300为低电平;第一引脚200为悬空设置时,第二引脚300可以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
例如,可以将第二引脚300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诸如第一电源500连接,第二引脚300的另一端用于与无线耳机连接。比如,第二引脚300具有第三端301和第四端302,第三端301与第一电源500连接,第一电源500可以为直流电压源,比如输出电压为5V的直流电压源,此时由于第三端301与直流电压源连接,第三端301的电压值301等于直流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值,比如5V,即第三端301的逻辑电平为高电平。第一电源500的输出电压经过第二引脚300会损失一部分的压降,此时第四端302的电压值略小于第三端301的电压值,但第四端302的电压值仍属于高电平的范围内,即第四端302的逻辑电平为高电平。
当无线耳机放置在收纳槽120内时,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同时与无线耳机的一个端口连接,使得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通过无线耳机的一个端口连接,进而使得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相同,比如均为低电平或者均为高电平。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耳机装置包括耳机盒20以及无线耳机40,其中耳机盒20为如图1和图2所示的耳机盒20,在此不再赘述。
无线耳机40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检测端口诸如检测端口41,检测端口41可以包括两个子端口,比如检测端口41包括第一端口411和第二端口411,第一端口411的输出电压可以为高电平或低电平。检测端口41可以用于与耳机盒20连接,以使耳机盒20内部的电路通过检测端口41连通。耳机盒20也可以通过检测端口41向无线耳机充电或传输信号。检测端口41可以设置在无线耳机40的表面,也可以设置在无线耳机40的内部,还可以部分设置在无线耳机40的表面,部分设置在无线耳机40的内部。
当无线耳机40放入耳机盒20中、且第一端口411的输出电压为低电平时,第一端口411可以同时与第一引脚200的第二端202和第二引脚300的第四端302连接,使得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通过第一端口411连通,此时由于第二端202的电压值为零,在第二端202和第四端302连通的情况下,第四端302的电压值等于第二端202的电压值,第三端301的电压值也等于零,即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从原先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可以理解的是,当无线耳机40未放入耳机盒20内时,第三端301和第四端302的电压值维持在高电平;当无线耳机40放入耳机盒20内时,第三端301和第四端302的电压值分别等于第二端202的电压值,即第三端301和第四端302的电压值发生变化,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脚200可以悬空设置,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可以为低电平,诸如可以采用下拉电阻接地的方式实现。当无线耳机40放入耳机盒20中、且第一端口411的输出电压为高电平时,第一端口411将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连通,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从低电平被上拉至高电平,第一引脚200与第一端口411连接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也从原先的没有接入电平信号上拉至高电平,此时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与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均变为高电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脚200可以为高电平,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可以为低电平,诸如可以采用下拉电阻接地的方式实现。当无线耳机40放入耳机盒20中、且第一端口411的输出电压为高电平时,第一端口411将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连通,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从低电平被上拉至高电平,第一引脚200与第一端口411连接后,此时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与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均变为高电平。
如图2和图4所示,耳机盒20还包括第一处理器诸如第一处理器600,第一处理器600用于作为耳机盒20的控制中心,对耳机盒20内部的器件进行控制。第一处理器600可以设置在盒体100上,比如第一处理器600可以设置在盒体100的表面或盒体100的内部。第一处理器600与第二引脚300连接,第一处理器600用于获取与第一引脚200连通后的第二引脚300的电压值,并根据获取到的电压值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入盒检测操作,出盒检测操作或充电操作等。例如,第一处理器600可以判断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是否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相同,当判断出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相同时,则可以确定无线耳机40已收纳于收纳槽120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可以根据第三端301或者第四端302获取。第一处理器600可以与第三端301连接,获取第三端301的电压值,以得到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第一处理器600也可以与第四端302连接,获取第四端302的电压值,以得到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600还可以用于在确定无线耳机40已经被放入到收纳槽120后,控制耳机盒20发出入盒提示信息,以示意用户该无线耳机40已成功放入收纳槽120内。比如第一处理器600可以控制耳机盒20发出第一提示音,以用于提醒用户无线耳机40已放入耳机盒20内,用户接收到该第一提示音之后,可以将耳机盒20的盖子闭合,以将无线耳机40封闭在盒体100内。
当判断结果为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是否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不同时,可能存在多种情况。例如是无线耳机40未放入收纳槽120中、或者是无线耳机40未放入收纳槽120的预设位置,进而导致第二引脚300没有与第一引脚200连通。以上仅为对判断结果为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是否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不同所存在的情况进行举例,并不能理解为对判断结果为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是否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不同所存在的可能情况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耳机盒20设置逻辑电平不同的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通过无线耳机使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连通,通过判断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与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是否相同确定无线耳机40是否收纳在收纳槽120内,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无需在无线耳机40中额外设置其他传感器即可实现无线耳机40的入盒检测。
如图5所示,图5为图1所示耳机盒沿P-P方向的第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间隔设置,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引脚200与第三引脚400之间的间距,使得无线耳机40放入收纳槽120内时,第一端口411可以同时覆盖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进而使得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同时与第一端口411连接。其中,第一引脚200与第三引脚400之间的间距可以与第一端口411和第二端口412之间的间距相同,确保耳机盒40盒和无线耳机40的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可以与第三引脚400设置为不同的结构,比如可以在底壁140中开设凹槽,并将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设置在凹槽内,第三引脚400可以凸出设置在底壁140的表面,使得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与第三引脚400之间存在高度差。相应地,无线耳机40的第一端口411和第二端口412可以设置为具有高度差的台阶结构,第一端口411相比于第二端口412更凸出于无线耳机40的表面。放置无线耳机40时,第一端口411可以放置到凹槽内,使得第一端口411与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有效接触,第二端口412与第二端口412有效接触。凹槽可以辅助用户放置无线耳机40时进行定位,确保无线耳机40和耳机盒20的连接。
如图6所示,图6为图1所示耳机盒沿P-P方向的第二种剖面结构示意图。第一引脚200设置在环形结构,比如圆环结构,第一引脚200包设在第三引脚400的周缘设置,第三引脚400可以为圆形结构或者其他结构(比如矩形结构)。第一引脚200设置有第一通孔诸如第一通孔203,第二引脚300穿设在第一通孔203中,且第二引脚300与第一引脚200之间具有缝隙。对应地,无线耳机40的第一端口411设置为环形结构,第一端口411的环形结构可同时覆盖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第二端口412可设置为圆形结构或其他结构(比如矩形结构),第一端口411围设在第二端口412的周缘。当无线耳机40放置到收纳槽120时,第一端口411的位置与第一引脚200的位置对应,并覆盖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使得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连通;第二端口412与第三引脚300的位置对应,使得第二端口200与第三引脚300电性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的引脚结构可以保证耳机盒20和无线耳机40的良好接触连接。
如图7所示,图7为图1所示耳机盒沿P-P方向的第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第一引脚200设置为圆形结构或者其他结构(比如矩形结构),第一引脚200设置有第二通孔诸如第二通孔204,第二通孔204可以位于第一引脚200的中心位置或其他位置。第二引脚300穿设在第二通孔204中,且第二引脚300与第一引脚200之间具有缝隙。第三引脚400围设在第二引脚300的周缘设置,且第三引脚400和第二引脚300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比如,第三引脚400可以为环形结构(比如圆环结构),环形结构400的第三引脚400可以环设在第二引脚300的外侧。对应地,无线耳机40的第一端口411设置为圆形结构或其他结构(比如矩形结构),第二端口412环设在第二端口411的外侧。第一端口411可同时覆盖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当无线耳机40放置到收纳槽120时,第一端口411的位置与第一引脚200的位置对应,并覆盖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使得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连通;第二端口412与第三引脚300的位置对应,使得第二端口200与第三引脚300电性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的引脚结构可以保证耳机盒20和无线耳机40的良好接触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耳机盒20的多个收纳槽120内的引脚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第一收纳槽可以为图6所示的引脚结构,第二收纳槽可以为图7所示的结构。
如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耳机盒20还可以包括移动件700和驱动机构800。移动件700可以设置在盒体100上且与盒体100可移动连接,第二引脚300设置在移动件700上,驱动机构800可以用于驱动移动件700移动,以改变第二引脚300在盒体100上的位置。比如,盒体100可以设置有一滑动槽,该滑动槽可设置在底壁140上,移动件700可以与滑动槽可移动连接,驱动机构800可以驱动移动件700在滑动槽中移动,改变移动件700在底壁140的位置,进而改变第二引脚300在盒体100上的位置,使得第二引脚300与无线耳机40的第一端口411相对应。
其中,驱动机构800与第一处理器600电性连接,第一处理器600还用于当无线耳机40收纳于收纳槽120内、且检测到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与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不同时,控制驱动机构800驱动移动件700移动以使得第二引脚300与无线耳机40的第一端口411相对应,并判断调整位置后的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是否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相同,若调整后的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相同,则确定无线耳机40收纳于收纳槽120中。
例如,当无线耳机40收纳于收纳槽120内且第一处理器600检测到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不同时,第一处理器600控制驱动机构800驱动移动件700移动,使得第二引脚300的位置发生改变,第二引脚300在位置改变的过程中,第一处理器600实时获取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当检测到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相同时,则第一处理器600控制驱动机构800停止工作,以使移动件700停止移动。
请继续参阅图4,耳机盒20还包括开关,开关的一端接地,开关的另一端与第一处理器600连接,第一处理器600用于控制第一开关断开或闭合。第一处理器600在确定无线耳机40收纳于耳机盒20、且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为低电平时,控制开关闭合,使得开关的另一端接地,使得第二引脚300的第三端301接地,以提高第二引脚300的电流驱动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当无线耳机40放入耳机盒20中、且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为低电平时,第二引脚300连接到地线,第三端302的电压值变为低电平,第一处理器600检测到无线耳机40已收纳于收纳槽120中。在给无线耳机40进行充电前,第一处理器600通过控制开关闭合,使第三端302直接接地,这样就不影响耳机盒20给无线耳机40充电时的充电能力。
第一电源500为直流电压源VCC,第一电源300通过上拉电阻R1连接到第一处理器600,上拉电阻R1可以稳定第一电源500的输出电压,以免电压过高引起接入瞬间损坏器件。
当无线耳机40放置在耳机盒20内时,耳机盒20还可以用于为无线耳机40充电。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为无线耳机充电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耳机盒20还设置有用于提供电信号的第二电源诸如第二电源900,第二电源900可以设置在盒体100上,例如第二电源900可以设置在盒体100的表面,诸如第二电源900可以设置在用于底壁140表面上,当无线耳机40放置在收纳槽120内时,第二电源900通过多个引脚与检测端口41电性连接,并通过检测端口41为无线耳机40充电。再例如第二电源900可以设置在盒体100的内部,比如第二电源900可以嵌入设置在底壁140内或侧壁160内。
当第一引脚200的初始逻辑电平为低电平时,第二电源900的负极可以与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连接。第二电源900的正极与第三引脚400连接。当无线耳机40收纳在收纳槽120时,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同时与第一端口411连接,第三引脚400与第二端口412连接。其中,第一端口411与无线耳机40的电池诸如电池42的负极连接,第二端口412与电池42的正极连接。当无线耳机40收纳在收纳槽120,第二电源900可以通过第一引脚200、第二引脚300和第三引脚400为电池42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引脚200为悬空设置时,第二电源900的正极可以与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连接,第二电源900的负极可以与第三引脚400连接。。当无线耳机40收纳在收纳槽120时,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同时与第一端口411连接,第三引脚400与第二端口412连接。其中,第一端口411与无线耳机40的电池诸如电池42的正极连接,第二端口412与电池42的负极连接。当无线耳机40收纳在收纳槽120,第二电源900可以通过第一引脚200、第二引脚300和第三引脚400为电池42充电。
第一处理器600在控制第二电源900为电池42充电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取电池42的当前电量值,并判断当前电量值是否小于预设值,当确定当前电量值小于预设值时,则调整第二电源42为电池42充电的速率,比如提高第二电源42为电池42充电的速率。若当前电量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值,第一处理器600可以减小第二电源900的充电速率,或者不操作,或者维持当前的充电速率等。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速率的调整方式并不限于此,比如也可以为用户控制第二电源900的充电速率,比如在用户急需要用到无线耳机40且无线耳机40的电量低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发送提高充电速率的指令,第一处理器600接收到该指令后,第一处理器600可以控制第二电源900增加无线耳机40的充电速率,以为无线耳机40快速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盒体100还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指示器,指示器可以设置在盒体100的外表面,其中外表面指的时从盒体100的外部观察,盒体100中从外部可见的一面。指示器可以用于指示第二电源900和/或无线耳机40的电量状态,使得用户可以在盒体100的外表面直观地了解到第二电源900和/或无线耳机40的电量状态。例如,盒体100可以包括三个指示器,一个指示器用于指示第二电源900的电量状态,另外两个指示器用于指示无线耳机40的电量状态。其中一个指示器可以包括多个指示灯(比如四个指示灯),当第二电源900或无线耳机40的电量为0%-25%时,四个指示灯的其中一个指示灯处于亮灯状态,其他三个指示灯处于熄灯状态;当第二电源900或无线耳机40的电量为25%-50%时,四个指示灯的其中两个指示灯处于亮灯状态,其他两个指示灯处于熄灯状态;当第二电源900或无线耳机40的电量为50%-75%时,四个指示灯的其中三个指示灯处于亮灯状态,其他三个指示灯处于熄灯状态;当第二电源900或无线耳机40的电量为75%-100%时,四个指示灯全部处于亮灯状态。再例如,一个指示器也可以只包括一个指示灯,该指示灯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以指示第二电源900或无线耳机40几种不同的电量状态。
耳机盒20还可以包括第一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与第一处理器600电连接,第一控制电路可以通过开关与第三引脚400电连接。其中,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第三引脚400输出第一预设电平信号,第一预设电平信号用于与无线耳机40进行通讯。比如,第一预设电平信号可以为用于指示无线耳机40发送电池42的电量值,或者是指示无线耳机40发送电池42是否充电成功等信息。
例如,当第二电源900在为无线耳机40充电的过程中,第一处理器600可以控制第二电源900停止为无线耳机40充电,并控制第一控制电路通过开关与第三引脚400电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控制第三引脚400输出第一预设电平信号,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为预先编设形成的电压信号,比如第一预设电平信号可以为预先编设形成的一段电平变化信号。第一预设电平信号可以通过检测端口41输入至无线耳机40的处理器中,无线耳机40的处理器接收到第一预设电平信号后,可以对第一预设电平信号做出响应,以将对应的信息传输至第一处理器600。比如将电池42当前的电量值(诸如当前电量为25%或当前电量为100%等),或者电池42当前是否充电成功等信息反馈给第一处理器600。相对于额外增设通讯模块,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控制电路控制第三引脚400输出第一预设电平信号,通过第三引脚400与第二端口412之间的电连接进行第一预设电平信号的传递,以在无需额外增设通讯模块的情况下,实现无线耳机40和耳机盒之间的通讯。
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耳机盒20还可以包括盖体诸如盖体1000,盖体1000可以与盒体100连接。盖体1000可以与盒体100可转动连接以使盖体1000可以在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切换,盖体1000的打开状态指的是使收纳槽120裸露在外的状态,闭合状态指的是使收纳槽120封闭在盒体100内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当盖体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在盖体1000和盒体100的闭合位置处,盖体1000被对齐在一个或多个收纳槽120上方,从而将放置在收纳槽120内的无线耳机40封闭在盒体内;当盖体1000处于打开状态时,收纳槽120被暴露在外界,使得用户可以在收纳槽120内取出或重新放置无线耳机40。
需要说明的是,盖体1000也可以与盒体可拆卸连接。当用户需要取出无线耳机40时,使盖体1000与盒体100分离,以使得收纳在收纳槽120内的无线耳机40裸露在外部,用户可以将裸露在外部的无线耳机40从收纳槽120内取出。当用户需要将无线耳机40隐藏在耳机盒20内时,可以将盖体1000与盒体100连接,盖体1000可以将无线耳机40封闭在耳机盒20内部。
盖体1000设置有盖传感器诸如盖传感器1010,盖传感器1010可以用于检测盖体1000何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及盖体1000何时处于闭合状态。盖传感器1010可以与第一处理器600电性连接,以使得第一处理器600可以从盖传感器1010接收到指示盖体1000何时处于打开状态和何时处于闭合状态的信号。例如,盖传感器1010可以在检测到盖体1000何时处于打开状态后即刻生成打开信号并将其发送给第一处理器600。第一处理器600可以被配置为与无线耳机40进行通信,以在第一处理器600接收到打开信号时,触发无线耳机40打开其无线通信装置比如蓝牙通信装置,使其可自动与移动终端自动建立连接,以供用户使用。盖传感器1010可以在检测到盖体1000何时闭合状态后即刻生成闭合信号并将其发送给第一处理器600。第一处理器600可以在接收到闭合信号时,触发无线耳机40关闭以节省无线耳机40的电量。其中,盖传感器1010可以为任何类型的机械或电子开关,包括但不限于瞬时开关、电容传感器、磁性传感器或光学传感器等。
无线耳机40可以设置有扬声器,扬声器可以通过声音发射端发出声音信号。耳机盒20可以用于接收该声音信号,并根据该声音信号的类型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入盒检测操作,出盒检测操作或充电操作等。对应地,盒体100还设置有第一声音接收器,第一声音接收器可以用于接收无线耳机40发出的预设声音信号。第一声音接收器可以为麦克风或其他声音接收器件。第一声音接收器可以设置在盒体100上,例如第一声音接收器可以设置在盒体100的表面,或者设置在盒体100的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声音接收器设置在盒体100内部时,可以在盒体100表面开设声音接收孔,使得无线耳机40所发出的预设声音信号可以通过声音接收孔传输至第一声音接收器,以提高第一声音接收器的声音接收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600可以被配置为在检测到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与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不同时,控制第一声音接收器处于工作状态,并判断第一声音接收器是否接收到预设声音信号,当第一声音接收器接收到预设声音信号时,则判断无线耳机40收纳于收纳槽120。
例如,第一处理器600在检测到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与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不同时,可以控制一个或多个第一声音接收器启动,第一声音接收器启动后可以对预设声音信号进行接收。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启动声音接收器进行预设声音信号的接收,防止因无线耳机40的检测端口41未与耳机盒20的引脚对应放置,导致第一处理器600检测到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与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不同的情况。再例如,第一处理器600也可以在检测到第二引脚300的电压值发生变化时,控制第一声音接收器启动,以防止第二引脚300损坏导致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与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不同的情况,进一步提高无线耳机40入盒检测的准确度。
耳机盒20还可以包括转动件和第二驱动机构,转动件设置在收纳槽120内,比如转动件可以设置在用于形成收纳槽120的底壁上。转动件与盒体100可转动连接,比如转动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盒体100可转动连接,第二驱动机构可以驱动转动件围绕第一连接件转动,以使放置在收纳槽120内的无线耳机40跟随转动件转动。第二驱动机构还与第一处理器600电性连接,第一处理器600可以用于控制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转动件转动。
转动件设置有一个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可以用于定位无线耳机40的声音发射端是否与第一声音接收器对应.该定位结构可以为机械结构或者电子结构,比如定位结构可以为形成在转动件上的定位柱,定位结构可以为传感器,比如光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可以用于发射光信号。第一处理器600还可以用于当无线耳机40收纳于收纳槽120内、且第一声音接收器未接收到预设声音信号时,检测该定位结构是否位于预设位置;若该定位结构未位于预设位置,则控制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转动件转动以使得定位结构转动至预设位置,进而使得无线耳机40的声音发射端与第一声音接收器相对应。
例如,耳机盒20可以设置有与第一处理器600电连接的检测器,检测器可以用于检测定位结构是否位于预设位置,当检测器检测到定位结构未位于预设位置时,可以向第一处理器600发送第一指令,第一处理器600接收到第一指令后,控制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转动件转动至预设位置。比如在第二驱动机构转动过程中,检测器可以实时对定位结构的位置进行检测,当检测到定位结构已转动至预设位置时,检测器可以向第一处理器600发送第二指令,第一处理器600接收到第二指令后,控制第二驱动机构停止工作以使转动件停止转动。此时,定位结构位置该预设位置,无线耳机40的声音接收端与第一声音接收器相对应,以缩小无线耳机40的声音接收端与第一声音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提高无线耳机40的入盒检测准确度。
无线耳机40还可以包括第三处理器,扬声器与第三处理器电性连接,第三处理器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控制扬声器发出不同类型的预设声音信号。
例如,当无线耳机40收纳在收纳槽120时,第三处理器控制扬声器发出第一预设声音信号,第一预设声音信号可以通过声音发射端向外传输,以使第一预设声音信号可以传输至耳机盒20的声音接收器中。
当无线耳机40离开收纳槽120时,第三处理器可以控制扬声器间隔性地发出第四预设声音信号,比如第三处理器可以在预设时间段内控制扬声器间隔性地发出第四预设声音信号,在声音接收器未接收到第四预设声音信号的次数超过预设次数时,则确定无线耳机40已收纳槽120中取出。
当无线耳机40的电量过低或者无线耳机40的充电端口与耳机盒20的供电端口电性连接时,第三处理器可以控制无线耳机40发出第二预设声音信号,以触发耳机盒20为无线耳机40充电。当无线耳机40需要增大或减小耳机盒20为无线耳机40充电的充电速率时,第三处理器可以控制无线耳机40发出第三预设声音信号,耳机盒20接收到第三预设声音信号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充电速率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三处理器还可以用于在声音接收器未接收到第一预设声音信号时,控制扬声器调整第一预设声音信号的强度。比如,声音接收器未接收到第一预设声音信号时,通过无线耳机40与耳机盒20之间的通信,向无线耳机40发送第一声音接收器200未接收到第一预设声音信号的信息,第三处理器可以在接收到该信息时做出相应的操作,比如增加扬声器发出第一预设声音信号的强度,提高第一预设声音信号的响度。
无线耳机40佩戴在用户耳朵中进行其它声音信号的播放,比如音乐或视频播放时,此时无线耳机40如果发出预设声音信号会对其它声音信号的播放产生干扰,进而影响到用户的收听体验。
无线耳机40还可以包括佩戴检测器,佩戴检测器可以用于对无线耳机40是否处于佩戴状态进行检测,佩戴状态指的是无线耳机40佩戴在用户耳朵中的状态。佩戴检测器可以为电容式检测器或光感式检测器(比如接近传感器)。
佩戴检测器与第三处理器电性连接,以获取佩戴检测器的检测信息,第三处理器用于在无线耳机40处于未佩戴状态或者说未处于佩戴状态时,根据预设条件控制扬声器发出预设声音信号,其中预设条件指的是以上所述的任一条件。例如,在用户将无线耳机40佩戴在耳朵上时,佩戴检测器检测到无线耳机40处于佩戴状态时,则向第三处理器发送第一检测指令,第一检测指令为无线耳机40处于佩戴状态的指令,第三处理器接收到第一检测指令后,则控制扬声器41不发出任一预设声音信号;在用户没有将无线耳机40佩戴在耳朵上时,佩戴检测器检测到无线耳机未处于佩戴状态,则向第三处理器发送第二检测指令,第二检测指令为未处于佩戴状态的指令,第三处理器接收到第二检测指令后,则控制扬声器41可以在预设条件下发出相应的预设声音信号(比如第一预设声音信号、第二预设声音信号、第三预设声音信号或第四预设声音信号)。
无线耳机40还设置有声音接收器,声音接收器可以用于接收用户发出的声音信号,比如声音接收器可以为麦克风,用户可以通过声音接收器进行录音或与其它用户进行通话等。
无线耳机40还设置有第二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可以通过开关与第二端口412连接,用于控制第二端口412输出第二预设电平信号,第二预设电平信号用于与耳机盒20建立通讯。比如,耳机盒20将第一预设电平信号通过检测端口41传输至第三处理器,第三处理器接收到第一预设电平信号后,对第一预设电平信号做出响应,响应的方式可以是将第二预设电平信号通过第三引脚300传输至第一处理器600,以将无线耳机40的情况告知耳机盒20。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预设电平信号和第二预设电平信号的传输,建立耳机盒20和无线耳机40之间的通讯。其中,第二预设电平信号可以为预设时间段内的一段电平变化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电平信号也可以由无线耳机40单独传输给耳机盒20,并不需要在第三处理器接收到第一预设电平信号后才进行发送。比如,无线耳机40可以通过传输第二预设电平信号告知耳机盒20是否已充电,是否已佩戴,是否已与外部设备建立连接等。
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无线耳机和移动终端的通信应用场景图。无线耳机40还设置有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可以用于与其它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比如无线耳机4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诸如移动终端60进行通信。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蓝牙模块、无线保真通信模块等。其中,移动终端60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电子设备。
无线耳机4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60进行无线通信,其中无线耳机40的无线通信操作可由耳机盒20发起,耳机盒20可根据无线耳机40的状态而指示无线耳机40是否与移动终端60建立连接。例如,在耳机盒20的第一控制电路和检测端口41建立连接的情况下,当无线耳机40从耳机盒20中取出时,耳机盒20可以向第三处理器发送第一预设电平信号,第一预设电平信号携带有指示无线耳机40与移动终端60建立通信连接的指令,第三处理器接收到该指令后,控制无线通信模块处于工作状态并向移动终端60发起无线配对,移动终端60接收到该无线配对后可以与无线耳机40建立无线通信连接,以实现移动终端60与无线耳机40的无线通信,进而通过无线耳机40实现移动终端60的接听电话或收听音乐的功能。在无线耳机40装入耳机盒20中时,耳机盒20可以向第三处理器发送第三预设电平信号,第三预设电平信号携带有用于指示断开无线耳机40与移动终端60的通信连接的指令,第三处理器接收到该指令后,控制无线通信模块处于关闭状态以断开无线耳机40和移动终端60的连接,节省无线耳机40的功耗。
在其他实施例中,替代性地,也可以由移动终端60对移动终端60与无线耳机40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操作。例如,移动终端60可以包括第二处理器,第二处理器可以用于对移动终端60的无线连接状态进行操作。例如,在移动终端60与无线耳机40的无线通信模块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当无线耳机40装入耳机盒20时,无线耳机40可以向第二处理器发出无线耳机40已入盒的指令,第二处理器接收到无线耳机40已入盒的指令后,控制移动终端60断开与无线耳机40的连接,比如直接断开移动终端60和无线耳机40的连接或者是直接关闭移动终端60的无线连接开关(比如蓝牙开关)。在无线耳机40从耳机盒20取出时,无线耳机40可以向第二处理器发出无线耳机40已出盒的指令,第三处理器接收到无线耳机40已出盒的指令后,控制移动终端60与无线耳机40建立连接,比如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等。
如图12所示,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的充电方法,该无线耳机的充电方法应用在如图1至图11任一附图所示的耳机盒20,耳机盒20的结构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该无线耳机的充电方法包括:
101,检测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和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是否相同。
例如,当无线耳机40未放入耳机盒20时,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和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300不同,比如第一引脚200为高电平,第二引脚300为低电平或者悬空状态;或者第一引脚200为低电平,第二引脚300为高电平或者悬空状态;或者第一引脚200为悬空设置时,第二引脚300为高电平或低电平。当用户将无线耳机40放入耳机盒20中时,无线耳机40的第一端口411将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300连通,使得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和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耳机盒20可以通过检测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和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是否相同,判断无线耳机40是否放入耳机盒20中。
102,若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和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则确定所述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
例如,第一处理器600检测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并判断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是否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相同,当检测结果为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相同时,则确定无线耳机40已经被收纳在收纳槽120中。如果检测结果为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不同时,可能存在多种情况。例如是无线耳机40未放入收纳槽120中、或者是无线耳机40未放入收纳槽120的预设位置导致第一引脚200和第二引脚400未连接。以上仅为对检测结果为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不同所存在的情况进行举例,并不能理解为对检测结果为第二引脚300的逻辑电平与第一引脚200的逻辑电平不同所存在的可能情况的限定。
103,控制所述第二电源为所述无线耳机充电。
例如,第一处理器600在确定无线耳机40已收纳于收纳槽120内时,控制控制第二电源900输出电信号,第二电源900输出的电信号经第一引脚200、第二引脚300和第三引脚400传输至检测端口41,以为无线耳机40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103,控制所述第二电源为所述无线耳机充电,还可以包括:
获取所述无线耳机的当前电量值;
当所述当前电量值小于预设值时,调整所述第二电源为所述无线耳机充电的速率。
例如,第一处理器600在控制第二电源900为无线耳机40充电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取无线耳机40的当前电量值,并判断当前电量值是否小于预设值,当确定当前电量值小于预设值时,则调整第二电源42为无线耳机40充电的速率,比如提高第二电源42为无线耳机40充电的速率。若当前电量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值,第一处理器600可以减小第二电源900的充电速率,或者不操作,或者维持当前的充电速率等。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速率的调整方式并不限于此,比如也可以为用户控制第二电源900的充电速率,比如在用户急需要用到无线耳机40且无线耳机40的电量低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发送提高充电速率的指令,第一处理器600接收到该指令后,第一处理器600可以控制第二电源900增加无线耳机40的充电速率,以为无线耳机40快速充电。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耳机装置、移动终端及无线耳机的充电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耳机盒,用于收纳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盒包括:
盒体,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无线耳机的收纳槽;
第一引脚,设置在所述收纳槽内;
第二引脚,设置在所述收纳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引脚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与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不同,所述第二引脚用于在所述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内时,通过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一引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与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以及
第一处理器,设置在所述盒体上,所述第一处理器与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
判断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是否与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
若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与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则确定所述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为低电平,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为高电平,当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时,所述第一引脚通过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二引脚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为低电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悬空设置,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为低电平,当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时,所述第一引脚通过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二引脚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为高电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盒还包括开关,所述开关的一端接地,所述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第一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时,控制所述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的一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引脚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为环形结构或圆形结构,所述第一引脚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引脚穿设在所述通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盒还包括第三引脚,所述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间隔设置,
所述第三引脚环设在所述第一引脚的周缘、或所述第一引脚环设在所述第三引脚的周缘。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设置有移动件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引脚设置在所述移动件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移动,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处理器连接;
所述第一处理器还用于:
若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与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不相同,则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移动件移动,以调整所述第二引脚的位置,并检测调整后的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与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是否相同;
若调整后的所述第二引脚的逻辑电平与所述第一引脚的逻辑电平相同,则确定所述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内。
8.一种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耳机,设置有检测端口,所述检测端口用于与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连接;和
耳机盒,所述无线耳机可收纳在所述耳机盒内,所述耳机盒为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耳机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端口包括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为环形结构或圆形结构,当所述无线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槽时,所述第一端口可覆盖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以使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连接。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
在无线耳机装入耳机盒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无线耳机的连接断开,所述耳机盒为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耳机盒;
在所述无线耳机从所述耳机盒中取出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无线耳机建立连接。
CN201910965272.8A 2019-10-11 2019-10-11 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26539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5272.8A CN112653959A (zh) 2019-10-11 2019-10-11 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5272.8A CN112653959A (zh) 2019-10-11 2019-10-11 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3959A true CN112653959A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42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65272.8A Pending CN112653959A (zh) 2019-10-11 2019-10-11 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53959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6111A (zh) * 2008-07-23 2008-12-03 嘉兴闻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耳机
WO2013180942A1 (en) * 2012-05-30 2013-12-05 Stealthwear, Inc. Wireless headset switching system
US20140211958A1 (en) * 2013-01-30 2014-07-3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powered through earphone interface and earphone power line
CN107172515A (zh) * 2017-05-19 2017-09-15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中检测耳机插头插入的检测电路和移动终端
CN108092356A (zh) * 2017-12-19 2018-05-2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盒、无线设备、无线耳机以及充电系统
CN207835723U (zh) * 2017-12-25 2018-09-0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耳机、充电盒以及充电系统
CN109313494A (zh) * 2017-03-09 2019-0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耳机、终端及控制方法
CN109756808A (zh) * 2018-12-14 2019-05-14 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便携电子设备、充电装置、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6111A (zh) * 2008-07-23 2008-12-03 嘉兴闻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耳机
WO2013180942A1 (en) * 2012-05-30 2013-12-05 Stealthwear, Inc. Wireless headset switching system
US20140211958A1 (en) * 2013-01-30 2014-07-3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powered through earphone interface and earphone power line
CN109313494A (zh) * 2017-03-09 2019-0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耳机、终端及控制方法
CN107172515A (zh) * 2017-05-19 2017-09-15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中检测耳机插头插入的检测电路和移动终端
CN108092356A (zh) * 2017-12-19 2018-05-2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盒、无线设备、无线耳机以及充电系统
CN207835723U (zh) * 2017-12-25 2018-09-0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耳机、充电盒以及充电系统
CN109756808A (zh) * 2018-12-14 2019-05-14 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便携电子设备、充电装置、系统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旭;: "基于WAS4732D模拟开关的耳机识别方案" *
孙涛等: "基于nRF24Z1的短距离无线传声器设计", 《电声技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06324B2 (en) Wireless headset carrying case with digital audio output port
US20230301408A1 (en) Portable listening device with wireless charging case
CN107809696B (zh) 一种与耳机盒建立交互的无线耳机
US20170295421A1 (en) Wireless earphone set
TWI435616B (zh) 用於耦接一電子裝置外殼之總成
EP3190805A1 (en) Radiofrequency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691294B (zh) 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充电盒及无线耳机设备
CN112653956B (zh) 耳机盒、耳机装置、移动终端及无线耳机的充电方法
CN110602584A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无线耳机系统
US10924839B2 (en) In-ear headphone
CN112533097A (zh) 耳机入盒检测方法、耳机、耳机盒及存储介质
CN210629797U (zh) 蓝牙耳机套件
US921937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a battery pack
CN112653957A (zh) 耳机盒、耳机装置、移动终端及无线耳机的充电方法
CN208863048U (zh) 一种无线播放设备及头戴式无线耳机系统
CN114286219A (zh) 耳机声道的配置方法、耳机组件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53959A (zh) 耳机盒、耳机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23020322A1 (zh) 无线耳机、耳机盒及无线耳机系统
EP4210345A1 (en) Wireless headphon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headphone
US20230092790A1 (en) Earphone
CN112653955B (zh) 耳机盒、耳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079837B (zh) 无线耳机、耳机收纳盒及无线耳机系统
CN216017133U (zh) 一种蓝牙耳机充电盒及耳机系统
CN212909978U (zh) 一种耳机佩戴检测结构和耳挂式耳机
CN115119106A (zh) 耳机连接方法、耳机、耳机盒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