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11127A - 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11127A
CN112611127A CN202011423648.1A CN202011423648A CN112611127A CN 112611127 A CN112611127 A CN 112611127A CN 202011423648 A CN202011423648 A CN 202011423648A CN 112611127 A CN112611127 A CN 1126111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lng
condenser
refrigeration
genera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236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11127B (zh
Inventor
何阳东
范峻铭
孟伟
杨光
诸林
李璐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eep Combustion Ga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Ga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eep Combustion Ga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Ga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eep Combustion Ga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Ga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eep Combustion Ga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142364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111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11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11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11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111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2Compression-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3/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 F02B63/04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for electric 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1/00Apparatus for supplying engines with non-liquid fuels, e.g. gaseous fuels stored in liquid form
    • F02M21/02Apparatus for supplying engines with non-liquid fuels, e.g. gaseous fuels stored in liquid form for gaseous fuels
    • F02M21/0203Apparatus for supplying engines with non-liquid fuels, e.g. gaseous fuels stored in liquid form for gaseous fu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gaseous fuel
    • F02M21/0209Hydrocarbon fuels, e.g. methane or acetylene
    • F02M21/0212Hydrocarbon fuels, e.g. methane or acetylene comprising at least 3 C-Atoms, e.g.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 propane or but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1/00Apparatus for supplying engines with non-liquid fuels, e.g. gaseous fuels stored in liquid form
    • F02M21/02Apparatus for supplying engines with non-liquid fuels, e.g. gaseous fuels stored in liquid form for gaseous fuels
    • F02M21/0203Apparatus for supplying engines with non-liquid fuels, e.g. gaseous fuels stored in liquid form for gaseous fu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gaseous fuel
    • F02M21/0215Mixtures of gaseous fuels; Natural gas; Biogas; Mine gas; Landfill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30Use of alternative fuels, e.g. biofu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燃气发电单元、LNG换热单元、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LNG换热单元中经循环介质传递冷能给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降低电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凝入口温度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凝入口温度,从而提高电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冷凝效果从而提高了两者的制冷能力,实现了LNG携带冷能的回收,提高了LNG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将通过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回收利用燃气发电单元形成的高温烟气以及高温缸套水,实现燃气发电制冷与余热回收制冷的耦合,实现系统冷输出最大化,进一步提高了LNG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现阶段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大部分有用能被作为废弃物直接排放,未得到合理以及有效的利用。例如,LNG气化过程所释放的冷能直接被海水或空气带走,造成冷能能量的白白损失。又如,燃气热泵制冷机中的燃气发动机余热通常通过散热器直接排放至室外环境中,导致整个机组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燃气发电单元、LNG换热单元、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所述LNG换热单元与所述燃气发电单元相连接,流入LNG换热单元的LNG通过LNG换热单元加热后流入燃气发电单元;所述LNG换热单元分别与电制冷单元和余热回收制冷单元相连接,所述LNG换热单元中的部分循环介质通过电制冷单元循环至LNG换热单元,部分循环介质通过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循环至LNG换热单元;所述燃气发电单元分别与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以及电制冷单元相连接,所述燃气发电单元产生的烟气以及缸套水传输至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
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LNG换热单元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燃气发电单元相连接;所述换热器与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第一冷凝器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电制冷单元中的第二冷凝器形成第二循环回路。
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的循环介质和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循环介质均为丙烷或者丁烷。
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包括高压发生单元、低压发生单元、吸收器、第一冷凝器以及第一蒸发器;所述吸收器分别与所述高压发生单元以及所述低压发生单元相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单元与所述低压发生单元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以及吸收器依次连接;所述吸收器、高压发生单元以及低压发生单元形成第三循环回路,所述吸收器、高压发生单元、低压发生单元、第一冷凝器以及第一蒸发器形成第四循环回路。
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高压发生单元与燃气内燃机的烟气出口相连接,所述低压发生单元与所述燃气内燃机的套缸形成换热回路。
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吸收器流出的循环液体的浓度小于吸收器流入的循环液体的浓度。
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中,述制电冷单元包括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以及第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与燃气发电单元相连接,所述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以及第二蒸发器形成回路。
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电制冷单元还包括减压阀,所述减压阀位于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
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燃气发电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燃气内燃机、发电机以及电路集成板,所述燃气内燃机与所述LNG换热单元和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相连接,所述电路集成板与所述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相连接。
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电制冷单元连接外部电源,当电价处于波谷时段时,所述电制冷单元通过外部电源供能。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燃气发电单元、LNG换热单元、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LNG换热单元中经循环介质传递冷能给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降低电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凝入口温度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凝入口温度,从而提高电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冷凝效果从而提高了两者的制冷能力,实现了LNG携带冷能的回收,提高了LNG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将通过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回收利用燃气发电单元形成的高温烟气以及高温缸套水,实现燃气发电制冷与余热回收制冷的耦合,实现系统冷输出最大化,进一步提高了LNG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LNG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还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燃气发电单元、LNG换热单元、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以及电制冷单元;所述LNG换热单元与所述燃气发电单元相连接;所述燃气发电单元分别与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相连接,LNG换热单元分别与电制冷单元和余热回收制冷单元相连接。LNG通过LNG换热单元气化后流入燃气发电单元;并且LNG换热单元中的循环介质为LNG气化提供热量而降温,降温后的循环介质部分通过电制冷单元循环至LNG换热单元,部分通过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循环至LNG换热单元。这样通过降温后的循环介质可以降低电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凝入口温度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凝入口温度,从而提高电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冷凝效果,从而提高了两者的制冷能力,实现了LNG携带冷能的回收,提高了LNG的利用率。
此外,燃气发电单元通过燃烧天然气产生电能、高温烟气以及高温缸套水,电能传输给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以为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提供电能;高温缸套水传输至余热回收制冷单元,通过余热回收制冷单元降温后回路到燃气发电单元,以实现缸套水的循环利用;燃气发电单元产生的高温烟气传输至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吸收高温烟气中的热量后将高温烟气排出。这样经过LNG换热单元气化得到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转换为电能,一部分通过高温烟气以及高温缸套水形成热能,并通过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对高温烟气携带的热能和高温缸套水携带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从而提高了天热气的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LNG换热单元包括换热器4,所述换热器4与燃气发电单元相连接;所述换热器4与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第一冷凝器11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所述换热器4与所述电制冷单元中的第二冷凝器13形成第二循环回路,其中,供给给换热器4的LNG可以是瓶、罐装形式,也可是管输LNG形式等。LNG经过换热器4气化为天然气,循环介质吸收LNG冷能能量,由气态循环介质变成液态并在电制冷单元的第二冷凝器13和余热回收制冷单元的第一冷凝器11中释放该冷能,实现LNG冷能的利用;并且液态循环介质在第一冷凝器11和第二冷凝器13吸热后转为气态循环介质,回流到换热器4以实现循环介质的循环利用,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的循环介质和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循环介质可以均为丙烷或者丁烷等。
在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换热器4内与LNG进行换交互后的循环介质可以按照电制冷单元的第二冷凝器13和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第一冷凝器11所需要冷能,换句话说,经过换热器4液化后的循环介质部分流入第一冷凝器11,部分流入第二冷凝器13,以为第一冷凝器11和第二冷凝器13提供冷源。由此,所述换热器4的循环介质出口可以分别与第一冷凝器11的冷凝入口和第二冷凝器13的冷凝入口相连接,并且换热器4的循环介质出口与第一冷凝器11的冷凝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量控制阀,以及换热器4的循环介质出口与第二冷凝器13的冷凝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二流量控制阀,通过第一流量控制阀控制流入第一冷凝器11的循环介质的流量,通过第二流量控制阀控制流入第二冷凝器13的循环介质的流量。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燃气发电单元可以燃气内燃机1、发电机2以及电路集成板3,所述燃气内燃机1与发电机2相连接,发电机2与电路集成板3相连接,电路集成板3与电制冷单元、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以及用户端相连接,通过电路集成板3将电能传输至电制冷单元、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以及用户端。所述电路集成板3根据电制冷单元和余热回收制冷单元的用电需求为电制冷单元和余热回收制冷单元提供电能,并且当发电机2产生的电能大于电制冷单元和余热回收制冷单元所需的电能时,可以将剩余电能供给给用户端,避免多余电能浪费,从而可以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所述用户端可以为用户端电网母线,电路集成板3与用户端电网母线相连接,以将电能传输至电网中。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制冷单元连接外部电源,以使得外部电源和燃气发电单元作为电制冷单元的两个供能端,并基于两个供能端所提供的电能的成本来确定电制冷单元所采用的供能端,其中,电制冷单元所采用的供能端为两个供能端所提供的电能的成本低的供能端,这样基于电能的成本来确定电制冷单元所采用的供能端,可以降低制冷成本,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经济竞争力。在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由于当电价处于波谷时段时,燃气发电单元提供的电能的成本高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能成本,从而可以采用外部电源作为供能端,当电价处于波峰时段时,燃气发电单元提供的电能的成本低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能成本,从而可以采用燃气发电单元作为供能端。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在采用外部电源作为供能端时,可以控制燃气内燃机1停止工作。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制冷单元包括压缩机12、第二冷凝器13以及第二蒸发器14,所述压缩机12、第二冷凝器13以及第二蒸发器14形成回路。第二冷凝器13与LNG换热单元相连接,并且与LNG换热单元形成第二循环回路。可以理解的是,LNG换热单元中的换热器4与第二冷凝器13之间形成循环回路,流入换热器4的气态循环介质与流入换热器4的LNG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的循环介质转换为液体循环介质;液体循环介质部分流入第二冷凝器13,作为第二冷凝器13的冷凝剂为流入第二冷凝器13的传输介质提供冷能;液体循环介质经过第二冷凝器13转换为气态循环介质,气态循环介质回流到换热器4,以实现循环介质的循环利用。
此外,压缩机12与外部电源以及电路集成板3相连接,以通过外部电源以及电路集成板3为压缩机12提供电能;压缩机12与第二冷凝器13相连接,通过压缩机12压缩的传输介质传输至第二冷凝器13,在第二冷凝器13中与流入第二冷凝器13的循环介质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的循环介质流出第二冷凝器13,并回流到LNG换热单元(即,回流到换热器4);经过第二冷凝器13的传输介质通过减压阀15传输至第二蒸发器14,与流入第二蒸发器14的冷冻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冷冻水传输至外部设备以为外部设备提供冷源;流经第二蒸发器14的传输介质回流到压缩机12,以形成传输介质沿压缩机12、第二冷凝器13以及第二蒸发器14形成回路的循环。本实施例通过采用LNG换热单元液化后的循环介质作为第二冷凝器13的冷源,使得第二冷凝器13的出口温度比采用常规冷却水作为冷凝剂的温度低,相应的,经过第二冷凝器13流入第二蒸发器14的传输介质的温度低,使得第二蒸发器14的循环介质入口流入的循环介质的温度低,从而可以提高制冷能力。同时,也带动第二蒸发器14的循环介质出口流出的循环介质的温度低,而温度低的循环介质流入压缩机12,节约降低压缩机12能耗,从而减少压缩机12所需电能,从而提高了制冷单元所需能量。
在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流入压缩机12内为低温低压传输介质,压缩机12将低温低压传输介质压缩至高温高压传输介质,并将高温高压传输介质传输至第二冷凝器13,高温高压传输介质在第二冷凝器13中与流入第二冷凝器13的循环介质进行热交换,使得循环介质气化后回流到LNG换热单元;高温高压传输介质经过第二冷凝器13转换为低温高压传输介质;低温高压传输介质经过减压阀转换为低温低压传输介质;低温低压传输介质在第二蒸发器14中与流入第二蒸发器14中的冷冻水进行热交换,吸收冷冻水中的热量后传输至压缩机12。在本实施例中,流入第二蒸发器14的冷冻水的温度可以为14摄氏度,经过第二蒸发器14后可以降至7摄氏度,并可以供给酒店、小型工业园区等用能单位。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包括包括高压发生单元、低压发生单元、吸收器9、第一冷凝器11以及第一蒸发器10;所述吸收器9分别与所述高压发生单元和所述低压发生单元相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单元与所述低压发生单元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11、第一蒸发器10以及吸收器9依次连接;所述吸收器9、高压发生单元以及低压发生单元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所述吸收器9、高压发生单元、低压发生单元、第一冷凝器11以及第一蒸发器10形成第二循环回路。所述高压发生单元与燃气发电单元的烟气出口相连接,所述低压发生单元与所述燃气发电单元的的套缸形成换热回路,这样通过燃气发电单元形成的高温烟气为高压发生单元提高热源,通过缸套形成的高温缸套水为低压发生单元提供热源,实现了燃气发电单元产生的余热的双重回收,从而可以提高天然气利用率。
所述高压发生单元包括,高压发生器5和高温热交换器6;所述低压发生单元包括低压发生器8和低温热交换器7。所述高温热交换器6分别与吸收器9、高压发生器5以及低压发生器8相连接,吸收器9流出的循环介质通过高温热交换器6预热后流入高压发生器5,高压发生器5对循环介质进行解析,解析后的循环介质回流到高温热交换器6,并通过高温热交换器6流入低压发生器8;所述高压发生器5与所述低压发生器8相连接,高压发生器5对循环介质解析得到的过热制冷剂蒸汽流入低压发生器8。所述低温热交换器7分别与低压发生器8以及吸收器9相连接,低压发生器8与第一冷凝器11相连接;吸收器9流出的循环介质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预热后流入低压发生器8,低压发生器8对低温热交换器7以及高温热交换器6流入的循环介质进行解析,解析后的循环介质回流到低温热交换器7,并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回流到吸收器9;低压发生器8对低温热交换器7以及高温热交换器6流入的循环介质解析得到的过热制冷剂蒸汽,以及高压发生器5流入的过热制冷剂蒸汽流入第一冷凝器11。
第一冷凝器11与LNG换热单元相连接,并且与LNG换热单元形成第一循环回路。可以理解的是,LNG换热单元中的换热器4与第一冷凝器11之间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流入换热器4的气态循环介质与为流入换热器4的LNG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的循环介质转换为液体循环介质;液体循环介质部分流入第一冷凝器11,作为第一冷凝器11的冷凝剂为流入第一冷凝器11的传输介质提供冷能;液体循环介质经过第一冷凝器11转换为气态循环介质,气态循环介质回流到换热器4,以实现循环介质的循环利用。本实施例通过采用LNG换热单元液化后的循环介质作为第一冷凝器11的冷源,使得第一冷凝器11的出口温度比采用常规冷却水作为冷凝剂的温度低,相应的,经过第一冷凝器11流入第一蒸发器的传输介质的温度低,使得第一蒸发器的循环介质入口流入的循环介质的温度低,从而可以提高制冷能力。同时,也带动第一蒸发器的循环介质出口流出的循环介质的温度低,而温度低的循环介质流入压缩机12,节约降低压缩机12能耗,从而减少压缩机12所需电能,从而提高了制冷单元所需能量。
吸收器9分别与低温热交换器7和高温热交换器6相连接,吸收器9流出的循环液体部分流入低温热交换器7,部分流入高温热交换器6,其中,流入高温热交换器6的循环液体经过高温热交换器6预热后流入高压发生器5,通过高压发生器5进行解析,并且在高压发生器5对循环液体进行解析时,流入高压发生器5的高温烟气为高压发生器5提供热源,即高温烟气用于为高压发生器5加热;流入低温热交换器7的循环液体经过低温热交换器7预热后流入低压发生器8,通过低压发生器8进行解析,并且在低压发生器8对循环液体进行解析时,流入低压发生器8的高温缸套水为低压发生器8提供热源,即高温缸套水用于为低压发生器8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高压发生器5通过对流入的循环液体进行解析,得到第一循环液体和过热制冷剂蒸汽;低压发生器8通过对流入的循环液体进行解析,得到第二循环液体和过热制冷剂蒸汽,其中,流入高压发生器5和低压发生器8的循环液体的浓度相同,流入高压发生器5的第一循环液体的浓度小于高压发生器5流出的循环液体的浓度,流入低压发生器8的第二循环液体的浓度小于低压发生器8流出的循环液体的浓度,并且高压发生器5流出的第一循环液体的浓度低于低压发生器8流出的第二循环液体的浓度。在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循环液体、第一循环液体以及第二循环液体均为溴化锂溶液。
高压发生器5流出的第一循环液体流入高温热交换器6,并通过高温热交换器6以及减压阀流入低压发生器8,通过低压发生器8对第一循环液体进行进一步解析,以得到第二循环液体;高压发生器5流出的过热制冷剂蒸汽通过低压发生器8流入第二冷凝器13。低压发生器8流出的第二循环液体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回流到吸收器9,通过吸收器9对第二循环液体进行稀释;低压发生器8形成的过热制冷剂蒸汽以及高压发生器5流入低压发生器8的过热制冷剂蒸汽流入第一冷凝器11,并在第一冷凝器11中进行冷凝。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器9流出的溴化锂溶液的浓度小于吸收器9流入的溴化锂溶液的浓度。
流入第一冷凝器11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在第一冷凝器11中冷凝,冷凝所释放的热量被流入第一冷凝器11的循环介质吸收,使得流入第一冷凝器11的循环介质由液态转换为气态。换句话说,流入第一冷凝器11的循环介质为过热制冷剂蒸汽冷凝提供冷源,过热制冷剂蒸汽通过吸收循环介质携带的冷量而液化,即第一冷凝器11流出的循环介质为气态循环介质,第一冷凝器11流入的循环介质为液态循环介质。
过热制冷剂蒸汽在第一冷凝器11中冷凝后的冷凝水,通过减压阀流入第一蒸发器10,第一蒸发器10与流入第一蒸发器10的冷冻水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的冷凝水转换为水蒸气,水蒸气流入吸收器9以通过水蒸气稀释流入吸收器9的第二循环液体,以得到吸收器9流出的循环液体。此外,在第一蒸发器10内,冷凝水稀释冷冻水的热量转换为水蒸气,冷冻水释放热量而降低温度,以得到流入第一蒸发器10的冷冻水降温,从而通过第一蒸发器10可以为外部设备提供冷源。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第一蒸发器10流入的冷冻水的温度可以为14摄氏度,第一蒸发器10流出的冷冻水的温度可以在7摄氏度-14摄氏度之间。在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第一蒸发器10流出的冷冻水供给制冷单元中第二蒸发器14,实现冷冻输送水管道的整合,最终由制冷单元中的第二蒸发器14生产的冷能供给酒店用户以及小型工业园区等使用。
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通过吸收高温烟气和高温缸套水提供的热量,并通过高压发生器5、低压发生器8、高温热交换器6以及低温热交换器7形成的循环回路将高温烟气和高温缸套水提供的热量传递给过热制冷剂蒸汽,并通过LNG换热单元流出的液体循环介质作为第一冷凝器11的冷源,使得第一冷凝器11的出口温度比采用常规冷却水作为冷凝剂的温度低,相应的,经过第一冷凝器11流入第一蒸发器的传输介质的温度低,使得第一蒸发器的循环介质入口流入的循环介质的温度低,从而可以提高制冷能力。同时,也带动第一蒸发器的循环介质出口流出的循环介质的温度低,而温度低的循环介质流入压缩机12,节约降低压缩机12能耗,从而减少压缩机12所需电能,从而提高了制冷单元所需能量。同时,第一蒸发器10流出的水蒸气流入吸收器9,用于稀释流入吸收器9的第二循环液体,实现了循环液体的浓度变化循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燃气发电单元、LNG换热单元、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LNG换热单元中经循环介质传递冷能给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单元,降低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凝入口温度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凝入口温度,从而提高电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冷凝器的冷凝效果从而提高了两者的制冷能力,实现了LNG携带冷能的回收,提高了LNG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将通过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回收利用燃气发电单元形成的高温烟气以及高温缸套水,实现燃气发电制冷与余热回收制冷的耦合,实现系统冷输出最大化,进一步提高了LNG的利用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燃气发电单元、LNG换热单元、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所述LNG换热单元与所述燃气发电单元相连接,流入LNG换热单元的LNG通过LNG换热单元加热后流入燃气发电单元;所述LNG换热单元分别与电制冷单元和余热回收制冷单元相连接,所述LNG换热单元中的部分循环介质通过电制冷单元循环至LNG换热单元,部分循环介质通过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循环至LNG换热单元;所述燃气发电单元分别与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以及电制冷单元相连接,所述燃气发电单元产生的烟气以及缸套水传输至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NG换热单元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燃气发电单元相连接;所述换热器与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中的第一冷凝器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电制冷单元中的第二冷凝器形成第二循环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的循环介质和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循环介质均为丙烷或者丁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包括高压发生单元、低压发生单元、吸收器、第一冷凝器以及第一蒸发器;所述吸收器分别与所述高压发生单元以及所述低压发生单元相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单元与所述低压发生单元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以及吸收器依次连接;所述吸收器、高压发生单元以及低压发生单元形成第三循环回路,所述吸收器、高压发生单元、低压发生单元、第一冷凝器以及第一蒸发器形成第四循环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发生单元与燃气内燃机的烟气出口相连接,所述低压发生单元与所述燃气内燃机的套缸形成换热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流出的循环液体的浓度小于吸收器流入的循环液体的浓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制冷单元包括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以及第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与燃气发电单元相连接,所述压缩机、第二冷凝器以及第二蒸发器形成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制冷单元还包括减压阀,所述减压阀位于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发电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燃气内燃机、发电机以及电路集成板,所述燃气内燃机与所述LNG换热单元和所述余热回收制冷单元相连接,所述电路集成板与所述电制冷单元以及余热回收制冷单元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基于LNG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制冷单元连接外部电源,当电价处于波谷时段时,所述电制冷单元通过外部电源供能。
CN202011423648.1A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 Active CN1126111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23648.1A CN112611127B (zh)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23648.1A CN112611127B (zh)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11127A true CN112611127A (zh) 2021-04-06
CN112611127B CN112611127B (zh) 2022-08-23

Family

ID=75229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23648.1A Active CN112611127B (zh)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1112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7753A (zh) * 2021-08-23 2021-12-28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然气冷热联产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95139A1 (de) * 2006-08-22 2008-03-05 Werner Schmidt Energieversorgungssystem
CN101435367A (zh) * 2008-12-05 2009-05-20 同济大学 多能源产出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KR101680515B1 (ko) * 2016-04-25 2016-11-28 (주)귀뚜라미 하이브리드 초소형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
CN205876409U (zh) * 2016-07-28 2017-01-11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lng发电制冷的数据中心一体化供能装置
CN106764414A (zh) * 2016-12-27 2017-05-31 常州大学 一种lng气化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CN109539375A (zh) * 2018-12-29 2019-03-29 山东大学 一种含生活热水废热回收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及方法
CN111811164A (zh) * 2020-06-03 2020-10-23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然气冷热联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95139A1 (de) * 2006-08-22 2008-03-05 Werner Schmidt Energieversorgungssystem
CN101435367A (zh) * 2008-12-05 2009-05-20 同济大学 多能源产出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KR101680515B1 (ko) * 2016-04-25 2016-11-28 (주)귀뚜라미 하이브리드 초소형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
CN205876409U (zh) * 2016-07-28 2017-01-11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lng发电制冷的数据中心一体化供能装置
CN106764414A (zh) * 2016-12-27 2017-05-31 常州大学 一种lng气化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CN109539375A (zh) * 2018-12-29 2019-03-29 山东大学 一种含生活热水废热回收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及方法
CN111811164A (zh) * 2020-06-03 2020-10-23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然气冷热联产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7753A (zh) * 2021-08-23 2021-12-28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然气冷热联产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11127B (zh) 202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9118B (zh) 能够大幅提升余热温度、紧凑型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02213504B (zh) 一种lng用于空调的系统
US7762103B2 (en) Absorption cooling system
CN201705400U (zh) 利用余热制冷方式提高冷却效率的电厂冷却系统
CN103727703A (zh) 一种再利用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CN101509716A (zh) 利用余热制冷方式提高冷却效率的电厂冷却系统
CN105841395A (zh) 冷量利用的热电冷汽暖淡六联产系统
CN108645247A (zh) 一种综合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换冷系统及方法
CN101672545A (zh) 带涡流管制冷制热装置
CN113739444A (zh) 一种冷热联供的蒸汽热泵系统
WO2022121484A1 (zh) 一种基于气电互补的制冷系统
CN112611127B (zh) 一种基于lng的制冷系统
CN114353037A (zh) 一种蓄热式蒸汽供应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酒厂
CN1137359C (zh) 一种适于大温差、可充分利用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CN214065353U (zh) 一种基于气电互补的制冷系统
CN113587471B (zh) 一种双级压缩与吸收式高温热泵复合的冷热联供系统
CN115560494A (zh) 一种二次利用余热的制冷系统
CN107702429B (zh)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能效提升装置及方法
CN207065920U (zh) 一种lng动力船的bog利用系统
CN104595707B (zh) 一种液化天然气冷量的增益回收利用系统
CN201074907Y (zh) 高效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
CN107588575A (zh) 一种基于多级太阳能集热器的冷热电多联供系统
CN112611128A (zh) 一种基于lng的冷热联产系统
CN103822402B (zh) 供冷供暖供热水系统
JPS6187908A (ja) 発電及び冷凍又はヒ−トポンプサイクルの複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