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7379B - 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87379B
CN112587379B CN202011480466.8A CN202011480466A CN112587379B CN 112587379 B CN112587379 B CN 112587379B CN 202011480466 A CN202011480466 A CN 202011480466A CN 112587379 B CN112587379 B CN 1125873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rod
rotating shaft
rod
support rod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804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87379A (zh
Inventor
武琳蓓
史若楠
王夏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148046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873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87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7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87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7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00Appliances for aid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to walk abou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01Constructive details
    • A61H2201/0173Means for preventing injuri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前支撑杆滑动配合在设置于握持部前端的空腔中,空腔中设有与前支撑杆上端配合的压缩弹簧,连接杆中设有转轴,转轴上设有副支撑杆,副支撑杆与前支撑杆重合并在转轴与连接杆之间配合设有第一扭簧,通过前支撑杆沿握持部前端的滑动行程以触发第一扭簧驱动转轴转动并使副支撑杆向前伸出,还包括用于调整驱动前支撑杆沿空腔移动以触发第一扭簧所需力度的调节机构和用于提高副支撑杆支撑稳定性的支撑机构;本发明不仅可避免患者在行走训练中前倾倒地或降低前倾倒地产生的损伤,且体积小巧并与常规助行器无异,便于患者携带、转运,十分适合患者户外恢复训练,提高患者对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Description

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康复器材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这一“富贵病”也越来越普遍的出现。高血压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此时若不及时治疗并改善饮食锻炼习惯,则极有可能发展至脑梗产生中风。中风患者在治疗后,不仅导致麻木不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的后遗症,而且因肌力减退导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临床实践表明,适度并合理的锻炼对于运动功能障碍具有极大的改善恢复效果,针对于中风患者步态行走的恢复训练,现有技术中即存在各种助行器以辅助训练。
最为常见的助行器通常包括两个倒置的U形支撑架和用于连接两个U形支撑架的连接杆(即图1中去除两根副支撑杆)。患者握持U形支撑架顶部的握持部,将该助行器抬起并放置于躯干前侧后,再通过手部按压助行器并向前迈步行走,以通过助行器辅助支撑人体部分重量,保持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此类助行器随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操作,但是在训练中由于中风患者手部肌力同样较为虚弱,自身平衡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其在按压助行器向前行走过程中以U形支撑架上的前支撑杆为基点向前方倾倒。一旦产生前倾,患者一方面不具备足够的腰腹力量以向后俯仰矫正,另一方面因连接杆的阻挡也无法通过迅速向前迈步停止前倾,故往往使患者头部着地,造成患者头部严重撞击地面而受伤。
为解决上述助行器易导致的前倾事故,现有技术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防跌倒助行器。如CN201920851233.0公开的一种康复训练行走助行器。此类通过增大助行器底盘的体积或重量使得助行器本身重心更加稳定,不容易前倾。但是此类助行器仅适用于室内,不便在复杂地形的室外实施,从而大大降低了患者的使用积极性,进而错过最佳康复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不仅可避免患者在行走训练中前倾倒地或降低前倾倒地产生的损伤,且体积小巧并与常规助行器无异,便于患者携带、转运,十分适合患者户外恢复训练,提高患者对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方案为: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包括间隔平行分布的两个U形支撑架和连接在两个U形支撑架前部的连接杆,U形支撑架具有位于顶部的握持部、连接在握持部前端的前支撑杆以及连接在握持部后端的后支撑杆;
前支撑杆滑动配合在设置于握持部前端的空腔中,空腔中设有与前支撑杆上端配合的压缩弹簧,连接杆中设有转轴,转轴上设有由连接杆上的穿孔中穿出的副支撑杆,副支撑杆与前支撑杆重合并在转轴与连接杆之间配合设有第一扭簧,通过前支撑杆沿握持部前端的滑动行程以触发第一扭簧驱动转轴转动并使副支撑杆向前伸出,还包括用于调整驱动前支撑杆沿空腔移动以触发第一扭簧所需力度的调节机构和用于提高副支撑杆支撑稳定性的支撑机构;
调节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空腔中的推板、设置在握持部前端的螺纹孔以及配合安装在螺纹孔中的顶紧螺栓,推板的下沿与压缩弹簧的上端固连,推板的上沿与顶紧螺栓转动配合;
支撑机构包括折叠块,折叠块的形状为凸字形,折叠块的头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销,副支撑杆的下端为圆弧形并设有U形槽,U形槽两侧的槽壁上分别开设有供固定销转动配合的轴孔,在固定销上还设有用于维持折叠块与副支撑杆呈直线状态的第二扭簧,折叠块的肩部在折叠块受力绕固定销转动后与前支撑杆下端前侧限位配合使折叠块和前支撑杆呈L形。
优选的,在握持部前端的顶部设有与螺纹孔相连的沉头孔。
优选的,推板的上沿设有球腔底座,顶紧螺栓上设有钢球,钢球嵌入球腔底座中并与球腔底座转动配合。
优选的,副支撑杆下端的截面为半圆形,固定销位于副支撑杆下端圆心的下方位置。
优选的,在连接杆中间隔设有两根可转动并可沿连接杆轴向移动的转轴;两根转轴相互远离端部的周部分别设有所述副支撑杆,副支撑杆由开设于连接杆上的穿孔中穿出,任一转轴和连接杆之间分别设有第一扭簧,任一转轴的端部和对应侧的前支撑杆之间还分别设有用于压制或释放第一扭簧弹性势能的控制件,控制件包括固定在转轴端部位置的销轴和设置在前支撑杆上以供销轴插接并滑动配合的滑槽,销轴偏心固定在转轴的端部,滑槽具有沿前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直线段和相接于直线段下端的异形段,直线段的宽度与销轴的轴径相对应,以使销轴位于直线段中时第一扭簧维持形变状态积蓄弹性势能并使副支撑杆与前支撑杆重合,异形段具有与销轴沿转轴中心的转动轨迹相对应的部分,以使销轴进入异形段中时第一扭簧释放弹性势能以将副支撑杆弹出;两根转轴相互靠近端部的端面上还分别偏心设有凸台,两根转轴上的凸台相互顶触以使任一转轴上的销轴均插接于对应的滑槽内,凸台高度大于滑槽的深度设置并在两根转轴之间设有拉簧,以在其中一根转轴转动使凸台交错后,由拉簧将另一根转轴上的销轴由对应的滑槽中拉出。
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结构形式小巧并与现有常规助行器相似。利于在户外较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步态康复训练,患者接受度高,可明显提高患者对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中风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效果。
本发明在常规助行器连接杆内设有转轴,转轴的两端设有穿出连接杆的副支撑杆。副支撑杆在正常的步态恢复训练中与前支撑杆重合,不改变常规助行器的基本结构,利于患者快速适应使用,且不会因副支撑杆向前伸出导致的本发明重心前移,使本发明实施过程中更易导致患者前倾的问题。副支撑杆在患者锻炼实施过程产生前倾的情况下由第一扭簧驱动快速弹出,通过副支撑杆下端与地面之间的反作用力阻止患者继续前倾头部直接着地,或对患者的前倾至头部着地的倒伏过程产生缓冲作用,降低头部着地后产生的撞击力度并减轻损伤。
本发明中副支撑杆的弹出由前支撑杆启动。在患者产生前倾后,本发明中的后支撑杆翘起,使患者身体的大部分重量通过握持部压在前支撑杆上,而前支撑杆通过压缩弹簧滑动设置在握持部的前端,使得前支撑杆克服压缩弹簧的弹力而相对握持部前端向上滑动,在滑动过程中通过控制件自动触发接触转轴的限位,从而使转轴在第一扭簧作用下迅速转动,进而使副支撑杆随转轴迅速转动并由与前支撑杆的重合位快速弹出,对患者的前倾进行支撑或降低损伤。由此可见,本发明中对于副支撑杆的弹出是由患者的前倾动作实现自然触发的,本发明的防跌倒或降低跌倒损伤的效果不需要患者前倾过程中通过其它操作以触发或开启副支撑杆,使得副支撑杆的弹出更为迅速有效,其防跌倒或降低跌倒损伤的效果更具有保障。
因本发明中副支撑杆的弹出因患者前倾过程中自身大部分重力作用于前支撑杆上以触发,本发明中具有用于调整控制件的触发力度的调节机构,经该调节机构调节后,可使本发明适用于不同体重的患者使用。在前倾状态下能顺利将副支撑杆弹出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避免在正常康复训练中副支撑杆过于灵敏的伸出的情况。而由于前支撑杆在患者前倾和正常康复训练中所受力的大小差距过于明显,故通过该调节机构可快速有效方便的将本发明调整至上述符合患者体重的“专人专用”的状态。
本发明的副支撑杆的下端还设有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在副支撑杆着地后即与副支撑杆形成稳定的L形结构,从而提高了副支撑杆的着地面积,大大提高了副支撑杆着地后的稳定性,有利于完全避免患者前倾后的头部着地,实现彻底的“防跌倒”效果。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连接杆内具有相互隔绝的两根转轴,两根副支撑杆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转轴上。两根转轴之间设有凸台和拉簧,使得在其中一根转轴转动的情况下,另一根转轴即产生转动。从而在患者偏向一侧前倾过程中,通过对应的前支撑杆和握持部前端的相对运动关系即可同时驱动两根副支撑杆伸出,对患者的前倾进行阻止或缓冲,进而使得本发明除正向前倾外,还可对偏向前倾过程进行阻止和减伤,从而全面地对患者采用本发明进行的康复训练进行安全防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握持部前端及对应机构部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C向剖视图;
图6为图4中D-D向剖视图;
图7为本发买那个实施例2的握持部前端及对应机构部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转轴相背于对应侧前支撑杆一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的前支撑杆下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支撑机构触发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记:1、后支撑杆,2、纵向加强杆,3、橡胶把手,4、握持部,401、空腔,402、销孔,403、沉头孔,404、螺纹孔,5、横向加强杆,6、连接杆,601、穿孔,7、前支撑杆,8、副支撑杆,801、U形槽,9、压缩弹簧,10、转轴,11、轴承,12、第一扭簧,13、定位销,14、销轴,15、滑槽,1501、直线段,1502、异形段,16、拉簧,17、凸台,18、推板,19、球腔底座,20、钢球,21、顶紧螺栓,22、固定销,23、折叠块,2301、头端,2302、肩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包括间隔平行分布的两个倒置的U形支撑架和连接在两个U形支撑架前部的连接杆6。U形支撑架具有倒凵字形的握持部4,在握持部4的前端设有前支撑杆7,在握持部4的后端设有后支撑杆1(后支撑杆1与握持部4焊接固定或通过弯折方式一体加工成型)。握持部4的横杆位置设有供患者手部握持的橡胶把手3,握持部4的两根竖杆之间连接有纵向加强杆2,两个握持部4靠近前部的位置还连接有横向加强杆5,连接杆6连接在两个握持部4的前端之间,以通过纵向加强杆2、横向加强杆5以及连接杆6维持本发明结构的稳定性。前支撑杆7和后支撑杆1的下端均套设有橡胶脚垫,提高本发明的防滑能力。本发明的以上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助行器结构相同,不再进行赘述。
与常规助行器不同的是,首先,本发明中还具有两根副支撑杆8,两根副支撑杆8在本发明的常规使用中与前支撑杆7呈如图1所示的重合状态,在患者产生前倾后两根副支撑杆8自动以连接杆6为中心转动以实现两根副支撑杆8下端朝向前方迅速并自动弹出,通过副支撑杆8下端和地面之间的反作用力阻止患者持续前倾着地以达到防跌效果,或提供缓冲以降低着地后与地面的撞击力度。其次,由于患者前倾前期自身重量大部分压在两根前支撑杆7上,使前支撑杆7在患者前倾中和患者正常的恢复训练中受力明显不同,具有明显变化,故本发明中利用两根前支撑杆7受力变化及受力后状态的不同作为副支撑杆8弹出的触发条件,使得本发明中两根副支撑杆8的伸出以患者前倾作为条件触发,不需要患者采取其它控制机构实现,从而提高了副支撑杆8伸出的及时性,进而保证了副支撑杆8防跌倒或降低跌倒损伤的效果。以下通过两个实施例对本发明此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握持部4的前端具有沿竖向分布的空腔401,前支撑杆7的上端插设在该空腔401内,且前支撑杆7可沿空腔401的长度方向灵活滑动。空腔401内壁和前支撑杆7外壁之间可设置线轨线槽结构(图中未示出),以提高前支撑杆7滑动的灵活性并避免前支撑杆7产生转动。在空腔401中设置有压缩弹簧9,压缩弹簧9的下端固连或顶触于前支撑杆7的上端,而前支撑杆7与握持部4的前端具有限位结构以避免其由空腔401中被压缩弹簧9顶出。通过以上设置方式,使得前支撑杆7在患者正常康复训练中因地面反馈的反作用力较小和压缩弹簧9弹力的综合作用而插入空腔401中的深度对应较小;而在前倾过程中,因前支撑杆7承受了患者大部分重量,使其可克服压缩弹簧9的弹力而插入空腔401中的深度对应较大,从而使本实施例可通过前支撑杆7插入空腔401的深度自动判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是否达到前倾状态,进而自动在前倾状态下触发副支撑杆8的弹出。
连接杆6为管状并具有贯穿的中空内腔,连接杆6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握持部4的前端位置。在连接杆6中设有一根转轴10,转轴10的两端分别通过控制件与对应侧的前支撑杆7锁止配合,使转轴10不能转动。在转轴10与连接杆6内壁之间设有轴承11,该轴承11的外圈与连接杆6内壁配合,轴承11的内圈与转轴10上的小直径段配合,以使转轴10在解除与前支撑杆7的锁止状态后可在外力作用下以自身中心线转动。转轴10的中部另具有小直径段,在其上套设有第一扭簧12,该第一扭簧12呈形变状态并积蓄有弹性势能,由该弹性势能构成用于在转轴10解除与前支撑杆7的锁止状态后驱动转轴10转动的外力。转轴10两端的底部还分别设有副支撑杆8,副支撑杆8由开设于连接杆6上的穿孔601中穿出。如图6所示,穿孔601为条形孔并沿连接杆6的周向分布,穿孔601的两端分别供副支撑杆8限位配合。图6中的副支撑杆8位于穿孔601的右端,此时的副支撑杆8与前支撑杆7重合。当转轴10与前支撑杆7间的锁止状态解除,第一扭簧12驱动转轴10转动后,副支撑杆8也同时产生转动并向前伸出,最终通过穿孔601的左端阻挡限位,使副支撑杆8弹出并保持一定的伸出角度。
结合图2及图4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控制件包括固定在转轴10端部位置的销轴14和设置在前支撑杆7上以供销轴14插接并滑动配合的滑槽15。销轴14为圆柱形并偏心固定在转轴10的端面上,销轴14上远离转轴10的端部为光滑的球形,以降低销轴14与滑槽15滑动配合过程中的摩擦力。前支撑杆7朝向转轴10的一侧加工有平面,滑槽15即开设于该平面上。如图5所示的,滑槽15具有沿前支撑杆7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直线段1501和相接于直线段1501下端的异形段1502。直线段1501的宽度与销轴14的轴径相对应,销轴14插入直线段1501中后,即通过销轴14和直线段1501构成用于阻挡转轴10转动的锁止副,通过该锁止副不仅使转轴10不能转动,而且使得第一扭簧12维持形变状态积蓄弹性势能。直线段1501的上端封闭,以通过直线段1501上端对于销轴14的阻挡作用形成前述的前支撑杆7和握持部4之间的限位结构。异形段1502为圆形,且异形段1502的范围大于销轴14沿转轴10中心转动的运动轨迹,以使销轴14进入异形段1502后即解除前述锁止副,从而使转轴10可在第一扭簧12作用下迅速转动。此时的销轴14与异形段1502之间仅存在滑动配合,不存在任何的阻挡接触配合,从而可使转轴10在第一扭簧12作用下迅速转动,并使副支撑杆8随转轴10快速由图6中穿孔601的右端转动至穿孔601的左端,与前支撑杆7形成特定角度的夹角,最终通过其下端着地后的反作用力产生防跌倒或降低跌倒损伤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与常规助行器相同,患者双手抓牢握持部4后将本实施例抓起并向前放置一定距离,然后保持双手按压在握持部4上向前挪动双腿行走,如此往复循环实现康复训练的目的。在训练中患者产生前倾的初期,两根后支撑杆1翘起,患者全身重量大部分压在两根前支撑杆7上。此时的握持部4受到巨大压力而克服压缩弹簧9的阻力下沉,使销轴14由上向下移动并由直线段1501的下端滑入异形段1502中。转轴10的锁止状态即被解除,在第一扭簧12的弹性势能作用下带动副支撑杆8转动,使副支撑杆8向前伸出,防跌并减轻损伤。
为将副支撑杆8回位复原,只需将本实施例放倒,使两根后支撑杆1着地,然后同时下压两根副支撑杆8驱动转轴10克服第一扭簧12阻力而转动。当副支撑杆8转动至与前支撑杆7重合后,转轴10上的销轴14即转动至与直线段1501重合的位置,此时压缩弹簧9所积累的弹性势能即推动前支撑杆7由空腔401中向外伸出,使销轴14自动滑入直线段1501内,重新达到转轴10转动的锁止状态。为了便于销轴14由异形段1502中进入直线段1501内,本实施例中的异形段1502与直线段1501的相接位置为圆滑的过渡曲线。
本实施例中的直线段1501具有一定的长度,以缓冲并适应恢复训练中前支撑杆7与地面接触产生的的正常范围的反作用力。为了进一步适应体重不同人群的使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调整驱动前支撑杆7沿空腔401移动以触发第一扭簧12所需力度的调节机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主要具有以下区别:1、本实施例中的任一根前支撑杆7均可在伸入空腔401特定长度,触发对应的控制件以解除对应的副支撑杆8,而另外一根前支撑杆7未伸入空腔401中足够长度以使其对应的控制件未作用情况下控制两根副支撑杆8均向前弹出。2、本实施例中用于调节本实施例副支撑杆8的触发力度,以适应不同体重患者使用的调节机构与实施例1不同。3、本实施例中的副支撑杆8下端设有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可提高副支撑杆8在着地后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防跌效果。以下针对上述三点区别进行详细说明:
区别1:如图7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在空心的连接杆6内间隔设有两根转轴10,而非如实施例1中的在连接杆6内设置一根连续完整的转轴10。本实施例中两根转轴10的外端均通过控制件与对应侧空腔401内的前支撑杆7配合。两根转轴10的内端之间设有拉簧16,该拉簧16处于拉伸形变状态,具有将两根转轴10相互拉近的趋势。如图8所示,在两根转轴10的内端均设有偏心分布的凸台17。图7中的两个凸台17相互抵触,维持拉簧16的拉伸形变状态,并使两根转轴10外端位置的销轴14均插接配合在对应侧的滑槽15内。而当其中一根前支撑杆7相对滑入对应的空腔401内,使对应侧转轴10上的销轴14由其上滑槽15的直线段1501滑入异形段1502后,对应的转轴10即在第一扭簧12作用下产生转动。该转轴10的转动一方面使对应的副支撑杆8转动并伸出,另一方面使两个凸台17错位,失去两个凸台17之间的相互支撑的效果,从而使另一根转轴10在拉簧16作用下朝向连接杆6中部方向移动,并使其上的销轴14直接由对应侧滑槽15内的直线段1501中脱出后,在自身第一扭簧12作用下产生转动从而将另一根副支撑杆8打开伸出。
通过以上技术效果,在患者使用本实施例进行康复训练并产生前倾后,即使因自身单侧肌肉肌力衰减或由单侧障碍物阻挡使前倾偏向一侧,两根后支撑杆1和其中一根前支撑杆7均翘起后,也可由唯一撑地的前支撑杆7触发两根副支撑杆8分别弹出。此时患者在自身应激反应的作用下反方向倾卧,即仍可由两根伸出的副支撑杆8和两根前支撑杆7配合进行支撑,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在侧前倾状态下的防跌和减缓损伤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侧向倾斜的过程中,因两根转轴10上的凸台17在周向方向上的相互阻挡作用,使在后打开的副支撑杆8的打开角度小于在前打开的副支撑杆8。但是两根副支撑杆8打开角度的不同不仅不影响副支撑杆8的防跌或减缓损伤效果,而是对该效果的进一步加强。这是由于在前倾过程中,两根副支撑杆8因打开角度不同而导致同一时间内仅一根副支撑杆8着地,在大角度打开的副支撑杆8着地后,其与两根前支撑杆7组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阻挡前倾的趋势并对前倾产生缓冲。如果此时不能完全阻挡前倾趋势,则在患者前倾的惯性作用下使先着地的副支撑杆8翘起并使打开角度较小的副支撑杆8着地,使后着地的副支撑杆8再次与两根前支撑杆7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患者前倾的缓冲效果,利于及时防跌或减轻跌倒后的碰撞伤害。
如图10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的穿孔601仍为条形并沿连接杆6的周向分布,但该穿孔601具有一定的宽度,使任一转轴10均可在拉簧16作用下向连接杆6中部移动特定的距离,达到转轴10上的销轴14在副支撑杆8移动至紧贴穿孔601宽度方向的内侧后即由滑槽15中脱出的作用。同时图10中穿孔601宽度方向的左端也形成了转轴10沿连接杆6长度方向相连接杆6中部方向运动的阻挡限位,使两凸台10交错后拉簧16可同时将两根转轴10上的销轴14拉出对应的滑槽15。为了实现转轴10在连接杆6中的灵活滑动和转动。本实施例中的转轴10上处安装第一扭簧12的位置设置小直径段外,在轴承11安装位置同样设置有小直径段。该轴承11的外圈与连接杆6内壁固连,内圈上设有与转轴10上的小直径段上的滑键配合的键槽,使转轴10不仅可相对连接杆6灵活转动,而且通过键槽滑键间的配合沿连接杆6长度方向灵活滑动。
本实施例中凸台17的顶部为光滑的圆弧面,两侧为光滑的斜面。如此结构不仅便于两根转轴10在其中一根转动而另一根静止状态下的凸台17顶部顶触部分的快速分离,从而通过拉簧16迅速带动静止状态的转轴10平移进而产生转动。而且在本发明的两根副支撑杆8均伸出后,通过分别内压两根副支撑杆8,即可使两个凸台17顺利重新达到顶部相互顶触的初始状态。
区别2:如图11所示的,支撑机构包括一个形状为凸字形的折叠块23。折叠块23的头端230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销22,固定销22分别转动配合在开设于副支撑杆8的下端U形槽801的槽壁上的轴孔内。在固定销22上套设有第二扭簧(图中未示出),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使副支撑杆8下端和折叠块23之间呈如图11所示的竖直状态,使折叠块23也与前支撑杆7重合,避免其翻出。而在副支撑杆8着地过程中个,该折叠块23首先着地,并在地面的反向作用力作用下绕固定销22产生转动至如图12所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使副支撑杆8下端与地面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副支撑杆8的防跌效果。
本实施例中副支撑杆8下端为半圆形,以避免对折叠块23的转动产生干涉。固定销22位于副支撑杆8下端圆心的下方位置,使折叠块23的肩部2302不与副支撑杆8下端接触,不产生不必要摩擦的情况下。折叠块23的肩部2302在折叠块23受力绕固定销22转动后与前支撑杆7下端前侧限位配合使折叠块23和前支撑杆7呈L形,通过折叠块23肩部2302和前支撑杆7下端前侧的限位配合提高了折叠块23着地后的稳定性。
区别3: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调节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空腔401中的推板18、设置在握持部4前端的螺纹孔404以及配合安装在螺纹孔404中的顶紧螺栓21。推板18的上沿设有球腔底座19,顶紧螺栓21上设有钢球20,钢球20嵌入球腔底座19中并与球腔底座19转动配合。在图9所示状态下,压缩弹簧9所的长度较长,对于前支撑杆7相对上移过程中产生的推力作用较小,使本实施例更适用于体重较小的患者。在将该顶紧螺栓21继续下旋后,由推板18进一步压缩压缩弹簧9的长度,使其对支撑杆上端产生较大的推力,使本实施例更适用于体重较大的患者。
为避免紧顶螺栓外露导致其在患者前倾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本实施例中在握持部4前端的顶部设有与螺纹孔404相连的沉头孔403,使紧定螺栓的螺栓头始终处于沉头孔403中。在需要调节时,采用螺丝刀等工具插入沉头孔403内拧动紧顶螺栓的螺栓头上的刻槽即可。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进行结合和组合,如前述的转轴10的个数、调节机构的结构、支撑机构的结构进行组合以得出未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Claims (4)

1.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包括间隔平行分布的两个U形支撑架和连接在两个U形支撑架前部的连接杆(6),U形支撑架具有位于顶部的握持部(4)、连接在握持部(4)前端的前支撑杆(7)以及连接在握持部(4)后端的后支撑杆(1),其特征在于:
前支撑杆(7)滑动配合在设置于握持部(4)前端的空腔(401)中,空腔(401)中设有与前支撑杆(7)上端配合的压缩弹簧(9),连接杆(6)中设有转轴(10),转轴(10)上设有由连接杆(6)上的穿孔(601)中穿出的副支撑杆(8),副支撑杆(8)与前支撑杆(7)重合并在转轴(10)与连接杆(6)之间配合设有第一扭簧(12),在转轴(10)的端部和对应侧的前支撑杆(7)之间还设有用于压制或释放第一扭簧(12)弹性势能的控制件,控制件包括固定在转轴(10)端部位置的销轴(14)和设置在前支撑杆(7)上以供销轴(14)插接并滑动配合的滑槽(15),销轴(14)偏心固定在转轴(10)的端部,滑槽(15)具有沿前支撑杆(7)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直线段(1501)和相接于直线段(1501)下端的异形段(1502),直线段(1501)的宽度与销轴(14)的轴径相对应,以使销轴(14)位于直线段(1501)中时第一扭簧(12)维持形变状态积蓄弹性势能并使副支撑杆(8)与前支撑杆(7)重合,异形段(1502)具有与销轴(14)沿转轴(10)中心的转动轨迹相对应的部分,以使销轴(14)进入异形段(1502)中时第一扭簧(12)释放弹性势能以将副支撑杆(8)弹出,通过前支撑杆(7)沿握持部(4)前端的滑动行程以触发第一扭簧(12)驱动转轴(10)转动并使副支撑杆(8)向前伸出,
还包括用于调整驱动前支撑杆(7)沿空腔(401)移动以触发第一扭簧(12)所需力度的调节机构和用于提高副支撑杆(8)支撑稳定性的支撑机构;
调节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空腔(401)中的推板(18)、设置在握持部(4)前端的螺纹孔(404)以及配合安装在螺纹孔(404)中的顶紧螺栓(21),推板(18)的下沿与压缩弹簧(9)的上端固连,推板(18)的上沿与顶紧螺栓(21)转动配合;
支撑机构包括折叠块(23),折叠块(23)的形状为凸字形,折叠块(23)的头端(230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销(22),副支撑杆(8)的下端为圆弧形并设有U形槽(801),U形槽(801)两侧的槽壁上分别开设有供固定销(22)转动配合的轴孔,在固定销(22)上还设有用于维持折叠块(23)与副支撑杆(8)呈直线状态的第二扭簧,折叠块(23)的肩部(2302)在折叠块(23)受力绕固定销(22)转动后与前支撑杆(7)下端前侧限位配合使折叠块(23)和前支撑杆(7)呈L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握持部(4)前端的顶部设有与螺纹孔(404)相连的沉头孔(4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推板(18)的上沿设有球腔底座(19),顶紧螺栓(21)上设有钢球(20),钢球(20)嵌入球腔底座(19)中并与球腔底座(19)转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副支撑杆(8)下端的截面为半圆形,固定销(22)位于副支撑杆(8)下端圆心的下方位置。
CN202011480466.8A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 Active CN1125873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80466.8A CN112587379B (zh)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80466.8A CN112587379B (zh)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7379A CN112587379A (zh) 2021-04-02
CN112587379B true CN112587379B (zh) 2022-08-23

Family

ID=75195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80466.8A Active CN112587379B (zh)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8737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8341A (zh) * 2018-06-27 2018-12-07 河南科技大学第附属医院 一种可防止跌倒的助步器
CN109549823A (zh) * 2019-01-31 2019-04-02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骨科神经康复辅助保护装置
CN208958688U (zh) * 2018-05-31 2019-06-11 祁丽 医疗用康复拐杖
CN211750866U (zh) * 2020-01-04 2020-10-27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一种骨科护理用助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958688U (zh) * 2018-05-31 2019-06-11 祁丽 医疗用康复拐杖
CN108938341A (zh) * 2018-06-27 2018-12-07 河南科技大学第附属医院 一种可防止跌倒的助步器
CN109549823A (zh) * 2019-01-31 2019-04-02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骨科神经康复辅助保护装置
CN211750866U (zh) * 2020-01-04 2020-10-27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一种骨科护理用助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7379A (zh) 2021-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45200A (en) Isometric exercising device
US5533953A (en) Riding-type exerciser
WO1996016701A1 (en) Weight-bar support structure with retractable arms
WO1996016701A9 (en) Weight-bar support structure with retractable arms
US6447433B1 (en) Weight-bar support structure with retractable arms
CN213220774U (zh) 一种老年康复锻炼装置
CN212118929U (zh) 一种脑卒中患者用肢体康复器械
CN112587379B (zh) 一种中风患者用下肢肌肉恢复训练装置
CN112587381B (zh) 一种中风患者用步行恢复训练工具
CN112587380B (zh) 一种中风患者用防跌倒助行器
CN109908548B (zh) 一种关节外科术后恢复训练装置
CN112774124B (zh) 一种骨科用可调节训练强度的腿部辅助康复护理装置
CN211301912U (zh) 一种四可控气弹簧结构调节扶手双模式的跑步机
CN210131079U (zh) 防跌倒减重助行器
US6824505B1 (en) Buffer of a damping mechanism of an exercise machine
CN109350917B (zh) 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
CN113499566A (zh) 一种骨科用膝关节康复辅助设备
CN2899772Y (zh) 多功能拐杖
CN221061175U (zh) 一种辅助行走装置
CN215535406U (zh) 一种儿童脊柱康复牵伸装置
CN213964274U (zh) 一种按摩器
CN212700473U (zh) 一种具有辅助推力的轮滑鞋
CN219398875U (zh) 一种体育锻炼用拉力器
CN215021726U (zh) 一种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无意识病人肢体康复装置
CN113476789B (zh) 一种用于户外广场锻炼的跑步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