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64300A - 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64300A
CN112564300A CN202011396560.5A CN202011396560A CN112564300A CN 112564300 A CN112564300 A CN 112564300A CN 202011396560 A CN202011396560 A CN 202011396560A CN 112564300 A CN112564300 A CN 1125643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main
coil
chip
wireless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965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64300B (zh
Inventor
边越峰
郭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9656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643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64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64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64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643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8Overvolta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其中,无线充电接收端包括:主控制器、主线圈、从线圈、主充电芯片和从充电芯片;主充电芯片与主线圈连接,用于控制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建立第一充电连接,以基于主线圈进行充电;从充电芯片与从线圈连接,用于控制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建立第二充电连接,以基于从线圈进行充电;主控制器分别与主充电芯片和从充电芯片连接,用于在基于主线圈充电过程中,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建立第二充电连接,以基于从线圈进行充电,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无线充电在触发OVP后,需要重新摆放电子设备位置才能激活无线充电的问题。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文件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子设备,特别是手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保护功能还不完善,典型的无线充电过压保护(OverVoltage Protection,OVP)方案是在整流输出上增加电流泄放的路径,该路径通常由MOS管(金属(Metal)-氧化物(Oxide)-半导体(Semiconductor)场效应晶体管)开关和电阻组成。当用户将手机快速放到充电座上和快速挪动正在无线充电的手机时,会触发OVP,此时手机控制端会控制MOS管导通,从而将过剩的能量泄放到GND。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在现有的无线充电OVP方案中,当用户将手机快速放到充电座上或者将手机在充电座上快速挪动时,充电座的无线充电输出端会产生幅值较高的电压,如果该电压超过了OVP的门限值,则会触发手机端的无线充电芯片(Integrated Circuit,IC)的过压保护功能,并发送指令到无线充电的发射(Transmit,TX)端(位于充电座上),使无线充电停止工作,用户需要重新摆放手机在充电座上的位置才能激活无线充电,恶化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无线充电在触发OVP后,需要用户重新摆放电子设备在充电座上的位置才能再次激活无线充电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包括:主控制器、主线圈、从线圈、主充电芯片和从充电芯片;
所述主充电芯片与所述主线圈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建立第一充电连接,以基于所述主线圈进行充电;所述从充电芯片与所述从线圈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建立第二充电连接,以基于所述从线圈进行充电;
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主充电芯片和从充电芯片连接,用于在基于所述主线圈充电过程中,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所述从充电芯片建立所述第二充电连接,以基于所述从线圈进行充电。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适用于包含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触发主充电芯片控制所述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过程中,获取所述主充电芯片的充电状态;
在所述充电状态为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状态监测模块,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触发主充电芯片控制所述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过程中,获取所述主充电芯片的充电状态;
充电连接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状态为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端。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与无线充电发射端通过线圈耦合传输充电电能实现充电,其中无线充电接收端包括主控制器、主线圈、从线圈、主充电芯片和从充电芯片;主充电芯片与主线圈连接,用于控制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建立第一充电连接,以基于主线圈进行充电;从充电芯片与从线圈连接,用于通过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建立第二充电连接,以基于从线圈进行充电;主控制器分别与主充电芯片和从充电芯片连接,用于在基于主线圈充电过程中,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建立第二充电连接,以基于从线圈进行充电。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双线圈切换,当主线圈触发OVP停止无线充电时,直接开启从线圈的无线充电功能,无需用户再次挪动无线充电接收端就可以快速恢复正常无线充电,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端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的模块组成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文件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目前,在典型的无线充电OVP保护方案中,当用户将手机快速放到充电座上或者将手机在充电座上快速挪动时,充电座的无线充电输出端会产生幅值较高的电压,如果该电压超过了OVP的门限值,则会触发手机端的无线充电IC的过压保护功能,并发送指令到无线充电的TX端,使无线充电停止工作,用户需要重新摆放手机在充电座上的位置才能激活无线充电,恶化用户体验。
为解决该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双线圈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如图1所示,以手机的无线充电为例,即在原线圈(主线圈)旁增加一个小型的线圈(从线圈)用作续流,当主线圈充电IC(主充电IC)触发OVP停止充电时,通过控制从充电IC启动从线圈无线充电,从线圈正常启动后重置主线圈充电IC的OVP保护标志位,待重置完成后触发主充电IC打开主线圈的充电功能,待主线圈充电正常启动后,关断从线圈的无线充电功能以备下一次OVP时续流动作。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一,该无线充电接收端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中,用于为电子设备中的电池进行充电。如图2所示,该无线充电接收端100包括:主控制器101、主线圈102、从线圈103、主充电芯片104和从充电芯片105;其中:
主充电芯片104与主线圈102连接,用于控制主线圈102与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建立第一充电连接,以基于主线圈102进行充电;从充电芯片105与从线圈103连接,用于控制从线圈103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建立第二充电连接,以基于从线圈103进行充电;
主控制器101分别与主充电芯片104和从充电芯片105连接,用于在基于主线圈102充电过程中,主充电芯片104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105建立第二充电连接,以基于从线圈103进行充电。
其中,主控制器101可以集成在电子设备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中;主充电芯片104为通过控制主线圈102(作为副线圈)从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具体为设置在其上的原线圈)汲取电能为电子设备中电池充电的核心芯片;从充电芯片105为通过控制从线圈103(作为副线圈)与从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具体为设置在其上的原线圈)汲取电能为电子设备中电池充电的核心芯片。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主充电芯片104、从充电芯片105的结构以及充电原理并不做限定。主线圈102与从线圈103的相对位置不做限定,在一具体实施中,主线圈102与从线圈103以同一圆心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例如主线圈102可以位于从线圈103的外部(如图1中所示),也可以位于从线圈103的内部。
具体地,在充电过程中,主控制器101会优先选择触发主充电芯片104控制主线圈102与从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建立充电连接(即第一充电连接),从而基于主线圈102进行充电操作;在基于主线圈进行充电时,基于从线圈的充电功能处于关闭状态,这里所谓的关闭状态只是针对“充电功能”的关闭,从充电芯片105仍可通过控制从线圈103与从无线充电发射端106连接进行信息交互。
同时,在基于主线圈102进行充电时,主控制器101会实时监测主充电芯片104是否触发过压保护OVP。所谓OVP,是指在针对线圈耦合产生的耦合电流进行整流输出时,在输出端上增加电流泄放的路径,该路径由MOS开关和电阻组成。当用户将手机快速放到充电座上和快速挪动正在无线充电的手机时,会触发OVP,此时充电芯片会控制MOS管导通,从而将过剩的能量泄放到GND。与此同时,相应的充电芯片会启动设置OVP保护标志位,以停止线圈的充电功能。例如,充电芯片会通过耦合线圈向无线充电发射端(如充电座)发送指令,以指示无线充电发射端停止充电工作。主控制器101在监测到主充电芯片104触发过压保护OVP后,会触发从充电芯片105建立第二充电连接,即控制从线圈103与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建立充电连接,以基于从线圈103进行充电。例如,主控制器101会控制从充电芯片105开启充电功能,同时控制从充电芯片105通过从线圈103向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发送指令,以指示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启动充电工作,与从线圈103建立的第二充电连接,从而基于从线圈10执行充电过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与无线充电发射端通过线圈耦合传输充电电能实现充电,并利用双线圈切换,当主线圈触发OVP停止无线充电时,直接开启从线圈的无线充电功能,而无需用户再次挪动无线充电接收端就可以快速恢复正常无线充电,既可以避免引入用户操作的繁琐,同时通过无线充电接收端主动切换从线圈进行充电较用户手动操作触发恢复充电更节省充电恢复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无线充电接收端100还包括:与主控制器101连接的计时器107;
主控制器101,用于在主充电芯片104触发过压保护时,启动计时器107进行第一时长倒计时,并在第一时长倒计时结束后触发建立第二充电连接。
对应处理逻辑为:主充电芯片104触发OVP后,将过剩的能量泄放到GND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在这段时间内,过剩的能量没有卸放完全,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105控制建立第二充电连接,利用从线圈103进行充电很可能会受到过剩能量的影响。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在无线充电接收端100中增设计时器107,通过在主充电芯片104触发OVP后,立即启动计时器107进行第一时长倒计时,以对过剩的能量泄放所需的时间进行把控。该第一时长可以认为是过剩能量完全泄放的最短时长。在第一时长倒计时结束后,再触发建立第二充电连接,可以保证利用从线圈103进行充电的过程不会受到过剩能量的影响。
通过设置第一时长倒计时启动从线圈103的方案,既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用户手动挪动无线充电接收端以恢复主线圈103充电功能时的操作繁琐;更可以避免由于对过剩能量卸放时间把握不准确而出现的缺陷,如在短时间内执行恢复操作,很可能出现过剩能量卸放不完全而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是再次触发OVP,或者如在长时间后执行恢复操作,造成充电时间延长,影响充电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主控制器101,还用于在触发建立第二充电连接时,启动计时器107进行第二时长倒计时;如果在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之前第二充电连接建立,则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
其中,上述充电连接建立指两个充电端启动建立连接,并进入正常充电状态;相反,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可包括:正在连接和连接失败两种状态。
对应处理逻辑为:主控制器101在触发建立第二充电连接时,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第二充电连接建立,从线圈103执行充电操作;另一种是第二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如在规定时间内一直处于正在连接或者连接失败),从线圈103无法执行充电操作。而从线圈103作为附属线圈充电只是在主线圈102无法正常充电时起到过渡续流充电的作用,核心重点还是要尽快恢复主线圈102的充电功能。而要恢复主线圈102的充电功能首先要清除主充电芯片104的过压保护状态。原则上,只要主充电芯片104在触发OVP后没有损毁,在过剩能量卸放完全后,就可以清除主充电芯片104的过压保护状态,重启主线圈102的充电功能。
而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并不能保证每次主充电芯片104触发OVP后,从线圈103都能够正常启动充电功能。因此,为保证续流充电稳定,且用户无感知操作,在触发建立第二充电连接时,主控制器101会启动计时器107进行第二时长倒计时;该第二时长可以认为是建立充电连接成功所需的最长时长。如果在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之前第二充电连接建立,则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以便进行后续的用户无感知恢复充电。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主控制器101,还用于在清除主充电芯片104的过压保护状态后,触发主充电芯片104重新建立第一充电连接;并在第一充电连接重新建立后,基于主线圈102进行充电,同时触发从充电芯片105关闭基于从线圈103的充电功能。
对应处理逻辑为:在清除主充电芯片104的过压保护状态后,为保证充电过程不间断,此时可以先不关闭基于从线圈103的充电功能,而是主控制器101先执行触发主充电芯片104重新建立第一充电连接;并在第一充电连接重新建立后,基于主线圈102进行充电的操作完成时,触发从充电芯片105关闭基于从线圈103的充电功能,从而确保不间断充电。
具体地,主控制器101在触发重新建立第一充电连接时,会先控制主充电芯片104开启充电功能,由于此时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已启动充电工作,可与主线圈102建立第一充电连接,从而基于主线圈102执行充电过程。但由于此时主线圈102与从线圈103同时处于充电工作状态,会给无线充电发射端106造成混淆,因此在控制主线圈102成功开启充电功能后,应尽快触发从充电芯片105关闭基于从线圈103的充电功能,以保证充电状态稳定。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主控制器101,还用于如果在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时,第二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在基于输出提醒信息指示用户调整无线充电接收端100发生位置变动后,清除主充电芯片104的过压保护状态,并触发主充电芯片104重新建立第一充电连接,以基于主线圈102进行充电。
对应处理逻辑为:主控制器101在触发建立第二充电连接时,如果在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时,第二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表征从充电芯片105和/或从线圈103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实现充电功能,此时应该及时恢复主线圈102的充电功能。同时,也要提示用户无线充电接收端100存在故障。本申请实施例利用用户操作来触发清除主充电芯片104的过压保护状态,并对该故障向用户进行提示。即:当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时,如果第二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主控制器101可输出提醒信息指示用户调整无线充电接收端100的位置,该提醒信息可以是以铃声、震动、语音、指示灯闪烁等任一种或多种方式做出的提示。用户在收到提醒后,既可以及时手动调整无线充电接收端100的位置,向主控制器101传递清除主充电芯片104的过压保护状态的指令,同时也可以知晓基于从线圈103的充电功能发生故障、需要及时维修。
具体地,主控制器101在接收到无线充电接收端100的位置变动信号后,会清除主充电芯片104的过压保护状态,并触发主充电芯片104重新建立第一充电连接,以基于主线圈102进行充电。例如,主控制器101会控制主充电芯片104开启充电功能,同时控制主充电芯片104通过主线圈102向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发送指令,以指示无线充电发射端106启动充电工作,与主线圈102建立的第一充电连接,从而基于主线圈102执行充电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待基于从线圈的充电连接建立后,可以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恢复主线圈的无线充电功能;在主线圈充电功能成功开启后,断开从线圈的无线充电功能,从而恢复以主线圈充电的过程状态。且在充电期间,即使触发充电IC的OVP,也会尽最大化实现无线充电不间断。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该方法适用于包含以上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2,在电子设备触发主充电芯片控制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过程中,获取主充电芯片的充电状态。
S204,在充电状态为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举例说明,设过压保护的电压门限值为V,当电子设备基于无线充电接收端中的主线圈进行充电时,如果主线圈接收的输入电压大于电压门限值V,则主充电芯片会触发过压保护OVP,关闭自身充电功能,同时通过主线圈向无线充电发射端(如充电座)下发关闭充电功能的指令,使基于主线圈的充电过程停止。同时,电子设备在监测到充电芯片触发了过压保护OVP后,会触发无线充电接收端中的从充电芯片开启充电功能,并控制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向无线充电发射端(如充电座)下发启动充电功能的指令,使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建立第二充电连接,从而基于从线圈进行充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端与无线充电发射端通过线圈耦合传输充电电能实现充电,并利用双线圈切换,当主线圈触发OVP停止无线充电时,直接开启从线圈的无线充电功能,而无需用户再次挪动无线充电接收端就可以快速恢复正常无线充电,既可以避免引入用户操作的繁琐,同时通过无线充电接收端主动切换从线圈进行充电较用户操作触发恢复充电更节省充电恢复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上述步骤S204具体可包括:
S204-2,在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启动第一时长倒计时,并在第一时长倒计时结束后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具体地,主充电芯片触发OVP后,将过剩的能量泄放到GND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在这段时间内,过剩的能量没有卸放完全,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控制建立第二充电连接,利用从线圈进行充电很可能会受到过剩能量的影响。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在主充电芯片触发OVP后,立即启动第一时长倒计时,以对过剩的能量泄放所需的时间进行把控。该第一时长可以认为是过剩能量完全泄放的最短时长。在第一时长倒计时结束后,再触发从充电芯片控制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可以保证利用从线圈进行充电的过程不会受到过剩能量的影响。
进一步地,上述无线充电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建立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时,启动第二时长倒计时;
如果在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之前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建立。
具体地,在触发建立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时,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充电连接建立,从线圈执行充电操作;另一种是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从线圈无法执行充电操作。而从线圈作为附属线圈充电只是在主线圈无法正常充电时起到过渡续流充电的作用,核心重点还是要尽快恢复主线圈的充电功能。而要恢复主线圈的充电功能首先要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原则上,只要主充电芯片在触发OVP后没有损毁,在过剩能量卸放完全后,就可以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重启主线圈的充电功能。
而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并不能保证每次主充电芯片触发OVP后,从线圈都能够正常启动充电功能。因此,为保证续流充电稳定,且用户无感知操作,在触发建立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时,可进行第二时长倒计时;该第二时长可以认为是建立充电连接成功所需的最长时长。如果在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之前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建立,则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以便进行后续的用户无感知恢复充电。
进一步地,上述无线充电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后,触发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主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执行充电过程;
在主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重新建立后,触发从充电芯片关闭基于从线圈的充电功能。建立
具体地,待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后,为保证充电过程不间断,此时可以先不关闭基于从线圈的充电功能,而是先执行触发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主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来执行充电过程;同时,在该充电连接重新建立后,触发从充电芯片关闭基于从线圈的充电功能,从而确保不间断充电。
进一步地,上述无线充电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如果在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时,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在基于输出提醒信息指示用户调整无线充电接收端发生位置变动后,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并触发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主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执行充电过程。
具体地,在触发建立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时,如果在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时,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表征从充电芯片和/或从线圈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实现充电功能,此时应该及时恢复主线圈的充电功能。同时,也要提示用户无线充电接收端存在故障。本申请实施例利用用户操作触发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并对该故障向用户进行提示。即:当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时,如果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可输出提醒信息指示用户调整无线充电接收端的位置,该提醒信息可以是以铃声、震动、语音、指示灯闪烁等任一种或多种方式做出的提示。用户在收到提醒后,既可以及时手动调整无线充电接收端的位置,以传递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的指令,同时也可以知晓基于从线圈的充电功能发生故障、需要及时维修。
电子设备在接收到无线充电接收端的位置调整操作后,会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并触发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主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以基于主线圈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待基于副线圈的充电连接建立后,同时可以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恢复主线圈的无线充电功能;在主线圈充电功能成功开启后,断开从线圈的无线充电功能,从而恢复以主线圈充电的过程状态。且在充电期间,即使触发充电IC的OVP,也会尽最大化实现无线充电不间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充电装置,或者该无线充电装置中的用于执行上述无线充电的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无线充电装置执行无线充电的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中包括以上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种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
状态监测模块301,用于在电子设备触发主充电芯片控制所述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过程中,获取主充电芯片的充电状态;
充电连接模块302,用于在充电状态为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上述充电连接模块302,用于在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启动第一时长倒计时,并在第一时长倒计时结束后触发从充电芯片控制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上述装置还包括:
状态清除模块,用于在建立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时,启动第二时长倒计时;如果在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之前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
进一步地,上述充电连接模块302,还用于在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后,触发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主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执行充电过程;在主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重新建立后,触发从充电芯片关闭基于从线圈的充电功能。
进一步地,上述状态清除模块,还用于如果在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时,从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在基于输出提醒信息指示用户调整无线充电接收端发生位置变动后,清除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并触发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主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执行充电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在利用双线圈切换进行无线充电时,当主线圈触发OVP停止无线充电时,直接开启从线圈的无线充电功能,而无需用户再次挪动无线充电接收端就可以快速恢复正常无线充电,既可以避免引入用户操作的繁琐,同时通过无线充电接收端主动切换从线圈进行充电较用户操作触发恢复充电更节省充电恢复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能够实现图4至图5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图2至图3中任一种所示的无线充电接收端。
可选的,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400,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存储在存储器4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4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401执行时实现上述无线充电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移动电子设备和非移动电子设备。
图8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电子设备5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501、网络模块502、音频输出单元503、输入单元504、传感器505、显示单元506、用户输入单元507、接口单元508、存储器509、以及处理器5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5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5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8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510,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触发主充电芯片控制所述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过程中,获取所述主充电芯片的充电状态;
在所述充电状态为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可选的,处理器510,还用于在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启动第一时长倒计时,并在所述第一时长倒计时结束后,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可选的,处理器510,还用于在建立所述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时,启动第二时长倒计时;
如果在所述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之前所述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
可选的,处理器110,还用于在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后,触发所述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所述主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执行充电过程;
在所述主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重新建立后,触发所述从充电芯片关闭基于所述从线圈的充电功能。
可选的,处理器110,还用于在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后,触发所述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所述主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执行充电过程;
在所述主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重新建立后,触发所述从充电芯片关闭基于所述从线圈的充电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利用双线圈切换进行无线充电时,当主线圈触发OVP停止无线充电时,直接开启从线圈的无线充电功能,而无需用户再次挪动无线充电接收端就可以快速恢复正常无线充电,既可以避免引入用户操作的繁琐,同时通过无线充电接收端主动切换从线圈进行充电较用户操作触发恢复充电更节省充电恢复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5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5041和麦克风5042,图形处理器5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506可包括显示面板5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5061。用户输入单元507包括触控面板5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5072。触控面板5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5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5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存储器5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处理器5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510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无线充电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无线充电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器、主线圈、从线圈、主充电芯片和从充电芯片;
所述主充电芯片与所述主线圈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建立第一充电连接,以基于所述主线圈进行充电;所述从充电芯片与所述从线圈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建立第二充电连接,以基于所述从线圈进行充电;
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主充电芯片和从充电芯片连接,用于在基于所述主线圈充电过程中,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所述从充电芯片建立所述第二充电连接,以基于所述从线圈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还包括: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的计时器;
所述主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启动所述计时器进行第一时长倒计时,并在所述第一时长倒计时结束后触发建立所述第二充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还用于在触发建立所述第二充电连接时,启动所述计时器进行第二时长倒计时;如果在所述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之前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建立,则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还用于在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后,触发所述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并在所述第一充电连接重新建立后,基于所述主线圈进行充电,同时触发所述从充电芯片关闭基于所述从线圈的充电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还用于如果在所述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时,所述第二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在基于输出提醒信息指示用户调整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发生位置变动后,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并触发所述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所述第一充电连接,以基于所述主线圈进行充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圈与所述从线圈以同一圆心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7.一种无线充电方法,适用于包含所述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触发主充电芯片控制所述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过程中,获取所述主充电芯片的充电状态;
在所述充电状态为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充电状态为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包括:
在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启动第一时长倒计时,并在所述第一时长倒计时结束后,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建立所述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时,启动第二时长倒计时;
如果在所述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之前,所述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后,触发所述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所述主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执行充电过程;
在所述主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重新建立后,触发所述从充电芯片关闭基于所述从线圈的充电功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在所述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时,所述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在基于输出提醒信息指示用户调整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发生位置变动后,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并触发所述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所述主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执行充电过程。
12.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中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端,所述装置包括:
状态监测模块,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触发主充电芯片控制所述主线圈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过程中,获取所述主充电芯片的充电状态;
充电连接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状态为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连接模块,用于在所述主充电芯片触发过压保护时,启动第一时长倒计时,并在所述第一时长倒计时结束后,触发从充电芯片通过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进行充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状态清除模块,用于在建立所述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时,启动第二时长倒计时;如果在所述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之前所述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连接模块,还用于待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后,触发所述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所述主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执行充电过程;在所述主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重新建立后,触发所述从充电芯片关闭基于所述从线圈的充电功能。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清除模块,还用于如果在所述第二时长倒计时结束时,所述从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未建立成功,则在基于输出提醒信息指示用户调整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发生位置变动后,清除所述主充电芯片的过压保护状态,并触发所述主充电芯片重新建立所述主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充电连接执行充电过程。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
1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的步骤。
19.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的步骤。
CN202011396560.5A 2020-12-03 2020-12-03 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5643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6560.5A CN112564300B (zh) 2020-12-03 2020-12-03 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6560.5A CN112564300B (zh) 2020-12-03 2020-12-03 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64300A true CN112564300A (zh) 2021-03-26
CN112564300B CN112564300B (zh) 2023-05-26

Family

ID=75047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96560.5A Active CN112564300B (zh) 2020-12-03 2020-12-03 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6430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11694A1 (en) * 2015-01-19 2016-07-21 Anpe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Bidirectional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bidirectional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N106208417A (zh) * 2016-08-26 2016-12-07 无锡市瀚为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及快速识别无线充电接收端个数的方法
CN109591646A (zh) * 2018-12-19 2019-04-09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适用于lcl/lcc拓扑无线充电系统的车载端并联保护电路
CN110518707A (zh) * 2019-08-14 2019-11-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无线充电方法
CN110707828A (zh) * 2018-07-09 2020-01-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无线充电的实现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10971010A (zh) * 2019-12-16 2020-04-07 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式无线充电系统及其充电使用方法
CN111277027A (zh) * 2018-12-04 2020-06-12 恩智浦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的动态调节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11694A1 (en) * 2015-01-19 2016-07-21 Anpe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Bidirectional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bidirectional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N106208417A (zh) * 2016-08-26 2016-12-07 无锡市瀚为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及快速识别无线充电接收端个数的方法
CN110707828A (zh) * 2018-07-09 2020-01-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无线充电的实现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11277027A (zh) * 2018-12-04 2020-06-12 恩智浦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的动态调节
CN109591646A (zh) * 2018-12-19 2019-04-09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适用于lcl/lcc拓扑无线充电系统的车载端并联保护电路
CN110518707A (zh) * 2019-08-14 2019-11-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无线充电方法
CN110971010A (zh) * 2019-12-16 2020-04-07 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式无线充电系统及其充电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64300B (zh) 2023-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6916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real-time image in instant messaging
EP3780328B1 (en) Reverse charging device
CN107547755B (zh) Usb接口保护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3956792A (zh) 一种控制移动终端充电温升的方法及装置
CN102299992A (zh) 一种终端控制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4194067B (zh) 汽车电池智能管理方法、系统及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2917130A (zh) 一种防止触摸屏智能手机误操作的方法及系统
CN107834640B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终端
CN104135053A (zh) 电量共享方法和装置
CN106981696B (zh) 一种用于电池的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及充电器
CN106532876B (zh) 供电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2399362A (zh) 业务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侧设备
CN102917324A (zh) 在移动通信中管理无线连接的方法及移动通信系统
CN104659754A (zh) 自适应电池保护
US20210249890A1 (en) Charging method and devic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821475B (zh) 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564300B (zh) 无线充电接收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026684B (zh) 接口控制方法、接口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13167027A2 (zh) 一种电源开关电路及终端
CN112311035A (zh)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控制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224441B (zh) 非电源设备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4142543A (zh) 电池充放电回路、充电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US20220247198A1 (en) Charg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device
CN112243256A (zh) 无线网络分享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7732992B (zh) 终端设备电源管理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