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56973A -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56973A
CN112556973A CN202011376153.8A CN202011376153A CN112556973A CN 112556973 A CN112556973 A CN 112556973A CN 202011376153 A CN202011376153 A CN 202011376153A CN 112556973 A CN112556973 A CN 1125569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iring
boss
parachute
slotted
umbrel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761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56973B (zh
Inventor
洪淼
季享文
刘清波
赵鸽
高春鹏
张玮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IC Aerospace Life Support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AVIC Aerospace Life Support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VIC Aerospace Life Support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AVIC Aerospace Life Support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7615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569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56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69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56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69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9/00Aerodynamic testing; Arrangements in or on wind tunnels
    • G01M9/02Wind tunnels
    • G01M9/04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包括救生伞、躯干假人、整流罩、支杆、天平体,连接杆和凸台限位块,支杆一端放置于地面,另一端与天平体连接,整流罩与支杆另一端连接,使天平体位于整流罩内,躯干假人位于天平体一侧,躯干假人一端与救生伞连接,另一端与天平体连接;连接杆中间设计有凸台限位块,凸台限位块外形与躯干假人外形相适配,连接杆一端与天平体螺纹连接,另一端与躯干假人螺纹连接后,使躯干假人与凸台限位块外周表面相接触;风挡是一个翼型结构的整流罩,风挡上端面封闭,并在上端面开孔,下端面开口,支杆从孔中伸出;当风速达到预定风速后,救生伞进入气流开始充气、张满,完成救生伞开伞程序试验。

Description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风洞试验技术领域,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和航空降落伞理论,具体为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大量特种军用飞机的井喷式发展,对于救生伞的安全救生性能提出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低速不利姿态的安全救生性能。合理的开伞程序是救生伞在应急离机环境下有效开伞的保证。为了验证救生伞在低空不利姿态的开伞程序,需要开展大量低空低速空投假人试验,受大气环境不稳定、有限的载机投放条件等因素影响,救生伞所呈现的开伞程序无法定性分析,试验结果无法精准指导救生伞开伞程序优化设计。另外救生伞处于负压开伞环境边界条件的开伞程序验证难以实现。
相比空投试验,风洞试验具有试验条件可控、短期内可以获取大量试验结果、方便近距离观察物-伞运动情况等优点,利用风洞开展常规和极端工况下的救生伞开伞程序验证试验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试验手段。目前,在风洞试验中用于救生伞开伞程序试验的装置,主要考虑满足试验载荷的基本刚强度和伞包的连接需求,其支撑件通常采用框架式支撑架。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是:
1)基于框架式支撑的试验装置,影响试验段的流场品质。
2)体积庞大,引起大堵塞比,影响风洞运行效率;
3)缺少必要的假人,无法建立模拟假人-救生伞系统处于负压开伞环境的工况,致使救生伞缺少边界条件验证试验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通过建立模拟假人-救生伞系统处于负压开伞环境的工况,促使救生伞开伞程序验证结果更加全面,精准,为救生伞开伞程序优化设计提供重要支撑。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包括救生伞、躯干假人、整流罩、支杆、风挡、天平体,连接杆和凸台限位块,所述整流罩为空心结构,气动外形按照低阻化原则设计,刚强度大于试验风速下其自身迎风面产生的气动载荷,所述支杆一端放置于地面,另一端与所述天平体连接,所述整流罩与所述支杆另一端连接,使所述天平体位于所述整流罩内,所述躯干假人位于所述天平体一侧,所述躯干假人一端与救生伞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天平体连接;所述连接杆中间设计有凸台限位块,所述凸台限位块外形与所述躯干假人外形相适配,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天平体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躯干假人螺纹连接后,使所述躯干假人与所述凸台限位块外周表面相接触;所述风挡是一个翼型结构的整流罩,所述风挡上端面封闭,并在上端面开孔,孔直径大于所述支杆的直径,下端面开口,所述支杆从孔中伸出;安装好后的风挡高度不大于躯干假人最底部;翼面与支杆上设置的螺纹孔通过沉头螺钉紧固连接;当风速达到预定风速后,救生伞进入气流开始充气、张满,完成救生伞开伞程序试验。
上述方案中,所述风挡顺气流表面两侧还开有线性分布的沉头孔(16),翼面弦长按照大于3.5倍支杆直径设计。
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杆为两根,为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均为异型螺杆,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的两端均设计外螺纹,中间还设计凸台限位块一和凸台限位块二;所述躯干假人在质心原点和原点上方各开一个通孔,通孔内开有内螺纹,所述上连接杆一端与穿过天平体上通孔通过双螺母紧固,另一端穿过躯干假人上通孔通过螺母紧固;所述下连接杆一端与穿过天平体下通孔通过双螺母紧固,另一端穿过躯干假人下通孔通过螺母紧固;所述凸台限位块一和凸台限位块二与所述躯干假人外形适配。
上述方案中,所述整流罩还包括减少天平体气流干扰的开缝球头整流罩、开缝圆柱整流罩和圆柱整流罩,所述开缝球头整流罩下端与所述开缝圆柱整流罩一端连接,所述开缝圆柱整流罩的另一端与所述圆柱整流罩的一端连接,所述圆柱整流罩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杆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开缝球头整流罩是一个减少天平体气流干扰的空心球头结构的整流罩,其外径与支杆外径相同,表面中心位置处开缝隙一,缝隙一的开缝的宽度大于上连接杆的凸台宽度,开缝长度小于开缝球头整流罩总高,开缝球头整流罩下部设置第一空心圆柱凸台,其外径小于开缝圆柱整流罩的内径,开缝球头整流罩套入开缝圆柱整流罩,结合部位用沉头定位销紧固。
上述方案中,所述开缝圆柱整流罩是一个减少天平体气流干扰的空心圆柱结构的整流罩,下部还设计有第二空心圆柱凸台,表面中心位置处有开缝隙二(13);所述开缝圆柱整流罩外径与支杆外径相同,其下部空心圆柱凸台外径小于圆柱整流罩内径,开缝圆柱整流罩套入圆柱整流罩,结合部位用沉头定位销紧固。
上述方案中,所述圆柱整流罩是一个减少天平体气流干扰的空心圆柱结构的整流罩,圆柱整流罩下部设计细牙的内螺纹,与所述支杆上设置的外螺纹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杆是带有一定锥度的金属支撑件,结构为空心杆状,顶部端面中心处设计凸台一,凸台一形状为矩阵片状,凸台中心区域设计四个矩阵分布的对称通孔;支杆外表面两侧的中心处分别设计内螺纹孔;支杆底部设计凸台,凸台为圆饼状,凸台直径大于支杆直径,最底部带有圆弧,圆弧直径与圆形试验段等直径,在凸台裸露区域设计四个圆周分布的对称通孔;所述支杆上端面矩阵片状凸台大小和天平体下端面矩阵片状凸台相等,支杆和天平体的两者凸台面孔位同心;支杆底部圆形凸台与试验段通过螺杆紧固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天平体是一个异型结构,所述天平体上端为矩阵片状凸台一,中部为实心杆状,下端为矩阵片状凸台二,上端矩阵片状凸台一中心线位置处上下各开一个螺纹孔,下端矩阵片状凸台中心区域设计四个矩阵分布的对称通孔,上端和下端的孔平面相互垂直,使所述天平体通过所述矩阵片状凸台一与所述圆柱整流罩连接,所述矩阵片状凸台二与所述支杆上端连接。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含伞包、供养瓶替代件的救生伞背带披挂于木制躯干假人上,主伞按照空投状态进行包装并装入伞包中,在伞包两侧的外封包叶片根部对称开四个穿绳孔,穿绳孔矩形分布;
步骤二:将750kg锦丝套带按照上下两个通道,分别穿过外封包布的孔,同时穿过伞包内封包叶片栓于天平枝杆上并系紧,按照主伞封包程序先进行内封包叶片包装,采用750kg锦丝套依次穿过伞包封包袢,进行强连接封包;
步骤三:整理好弹簧引导伞和引导伞连接绳并套接,预留出引导伞连接绳的末端绳环,在风洞试验段加强框两侧的立柱上分别系留等长的安全绳,安全绳采用750kg锦丝套带,然后两股安全绳与引导伞连接绳的末端绳环连接,随后按照引导伞封包方式,按“Z”字形叠入伞包,再将封包插针依次穿过封包袢进行封包;开伞方式采用手拉封包插针进行开包;
步骤四:当试验段风速达到预定风速后,手动拉开封包插针,引导伞弹出伞包,进入气流开始充气,张满,完成试验;
步骤五:垂直试验段方位架设高速摄像机拍摄试验全过程;从高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中,判读引导伞张满时间,并从画面中分析伞系统拉直过程典型技术特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使救生伞开伞程序验证结果更加全面,精准,同时也可减少空投试验量,缩减空投试验费,节约救生伞研制成本,有效解决了现有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存在模拟工况不丰富、气动干扰大、安装效率低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风洞试验装置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风挡、支杆之间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图2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开伞试验结果示意图。
其中,1-躯干假人、2-开缝球头整流罩、3-开缝圆柱整流罩、4-圆柱整流罩、5-支杆、6-风挡、7-上连接杆、8-下连接杆、9-天平体、10-第一空心圆柱凸台、11-开缝隙一、12-第二空心圆柱凸台、13-开缝隙二、14-凸台一、15-通孔、16-沉头孔、17-凸台限位块一、18-凸台限位块二、19-矩阵片状凸台一、20-矩阵片状凸台二、21-螺纹孔、22-对称通孔、23-背带、24-伞包、25-主伞、26-引导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躯干假人1、开缝球头整流罩2、开缝圆柱整流罩3、圆柱整流罩4、支杆5、风挡6、上连接杆7、下连接杆8、天平体9、第一空心圆柱凸台10、开缝隙一11、第二空心圆柱凸台12、开缝隙二13、凸台一14、通孔15、沉头孔16、凸台限位块一17、凸台限位块二18、矩阵片状凸台一19、矩阵片状凸台二20、螺纹孔21、对称通孔22、背带23、伞包24、主伞25、引导伞26。
躯干假人1是一个用于连接上连接杆7和下连接杆8的人体躯干木模,躯干假人1的躯干尺寸与军标所述的人体侧面样板尺寸一致,气动外形近似人体躯干。保证救生伞背带系统可以贴身披挂,近似人体穿戴背带系统状态,并保证躯干假人1的刚强度大于试验风速下引导伞的试验载荷和其自身迎风面产生的气动载荷之和;躯干假人1在质心原点和原点上方各开1个通孔。为救生伞背带系统披挂提供了良好载体,试验真实度高。
开缝球头整流罩2是一个减少天平体9气流干扰的空心球头结构的整流罩,开缝球头整流罩2气动外形根据低阻化原则设计,刚强度大于试验风速下其自身迎风面产生的气动载荷;开缝球头整流罩2下部设计空心圆柱凸台,表面中心位置处开缝。
开缝圆柱整流罩3是一个减少天平体9气流干扰的空心圆柱结构的整流罩,开缝圆柱整流罩3气动外形根据低阻化原则设计,刚强度大于试验风速下其自身迎风面产生的气动载荷;开缝圆柱整流罩3下部设计空心圆柱凸台,表面中心位置处开缝。
圆柱整流罩4是一个减少天平体9气流干扰的空心圆柱结构的整流罩,圆柱整流罩4根据气动外形低阻化原则设计,刚强度大于试验风速下其自身迎风面产生的气动载荷;圆柱整流罩3下部设计细牙的内螺纹。
支杆5是一个空心杆状结构,气动外形根据低阻化原则设计,刚强度大于试验风速下引导伞的试验载荷和躯干假人1迎风面产生的气动载荷之和,支杆5上端设计细牙的外螺纹,支杆5顶部端面中心处设计凸台,凸台形状为矩阵片状,凸台中心区域设计四个矩阵分布的对称通孔;支杆5外表面两侧的中心处分别设计内螺纹孔;支杆5底部设计凸台,凸台为圆饼状,凸台直径大于支杆5直径,最底部带有圆弧,圆弧直径与圆形试验段等直径,在凸台裸露区域设计四个圆周分布的对称通孔。
风挡6是一个翼型结构的整流罩,风挡6上端面封闭,并在上端面开孔,孔直径大于支杆5的直径,下端面开口;风挡6顺气流表面两侧开线性分布的沉头孔。刚强度大于试验风速下自身迎风面积的气动载荷。减少支柱气流扰动,为救生伞系统开伞过程提供良好的气流环境。
上连接杆7和下连接杆8均为异型螺杆,上连接杆7和下连接杆8的两端均设计外螺纹,中间设计凸台限位块;两者刚强度均大于试验风速下引导伞的试验载荷和躯干假人1迎风面产生的气动载荷之和。为假人安装提供了良好的连接方式,无需再用辅助绳进行捆绑,干扰试验程序。
天平体9是一个异型结构,天平体9上端为矩阵片状凸台,天平体9中部为实心杆状,下端为矩阵片状凸台,上端矩阵片状凸台中心位置处上下各开一个孔,下端矩阵片状凸台中心区域设计四个矩阵分布的对称通孔,上端和下端的孔平面相互垂直。
所述躯干假人1采用松木材料。外廓尺寸按照模拟救生伞系统在不同百分位人体设计穿戴情况设计。躯干假人1是一个用于连接上连接杆7和下连接杆8的人体躯干木模,躯干假人1的躯干尺寸与军标所述的人体侧面样板尺寸一致,气动外形近似人体躯干。保证救生伞背带系统可以贴身披挂,近似人体穿戴背带系统状态,并保证躯干假人1的刚强度大于试验风速下引导伞的试验载荷和其自身迎风面产生的气动载荷之和;
所述开缝球头整流罩2与支杆5外径相同,采用金属件,开缝球头整流罩2开缝的宽度大于上连接杆7的凸台宽度,开缝球头整流罩2开缝长度小于开缝球头整流罩2总高,开缝球头整流罩2下部空心圆柱凸台外径小于开缝圆柱整流罩3的内径,开缝球头整流罩2套入开缝圆柱整流罩3,结合部位用沉头定位销紧固。
所述开缝圆柱整流罩3外径与支杆5外径相同,开缝圆柱整流罩3宽度大于上连接杆7和下连接杆8的凸台宽度,开缝圆柱整流罩3开缝长度贯穿总长,开缝圆柱整流罩3下部空心圆柱凸台外径小于圆柱整流罩4内径,开缝圆柱整流罩3套入圆柱整流罩4,结合部位用沉头定位销紧固。
所述圆柱整流罩4的外径与支杆5外径相同,圆柱整流罩4通过内螺纹配合与支杆5连接。
所述支杆5带有一定锥度的支撑件,材料选用刚度好的金属件。支杆5上端面矩阵片状凸台大小和天平体9下端面矩阵片状凸台相等,支杆5和天平体9的两者凸台面孔位同心。支杆5底部圆形凸台与试验段通过螺杆紧固连接。
所述风挡6采用玻璃钢或者复合材料。翼面外廓尺寸大于3.5倍支杆5直径设计。翼面连续曲面坐标点按照成熟机翼气动外形进行设定。翼面与支杆5的螺纹孔通过沉头螺钉紧固连接。安装好后的风挡6高度不大于躯干假人1最底部。
所述上连接杆7材料采用金属件,一端与穿过天平体9上通孔通过双螺母紧固,另一端穿过躯干假人上通孔通过螺母紧固。中间位置设计限位用的矩形凸台,确保躯干假人1后背与支杆5留有间隙,方便救生伞背带系统披挂于躯干假人1上。
所述下连接杆8材料采用金属件,一端与穿过天平体9下通孔通过双螺母紧固,另一端穿过躯干假人下通孔通过螺母紧固。同上连接杆7技术特征一样,中间位置设计限位用的矩形凸台,确保躯干假人1后背与支杆5留有间隙。
在图1和图2中,在试验段入口处将支杆5与试验段通过螺杆紧固连接,按照气流方向将风挡6套入支杆5,对齐风挡6和支杆5安装孔,通过沉头螺钉紧固。天平体9与支杆5通过螺杆紧固连接,上连接杆7一端穿过天平体9上孔,用双螺母紧固连接,下连接杆8一端穿过天平体9下孔,用双螺母紧固连接。将躯干假人1的上孔和下孔分别穿过上连接杆7和下连接杆8,移动躯干假人1使得躯干假人1后背贴紧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的限位矩阵凸台,用螺母分别紧固躯干假人1。将圆柱整流罩4套入支杆5并拧紧,开缝圆柱整流罩3穿过上连接件7和下连接杆8,套入圆柱整流罩4,结合部位用沉头螺钉紧固,开缝半球头整流罩3穿过上连接杆7,套入开缝圆柱整流罩3,结合部位用沉头螺钉紧固。
按照图4所示,所述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方法,技术特征在于:
步骤一:将背带23含伞包、供氧瓶替代件披挂于躯干假人1上,主伞25按照空投状态进行包装并装入伞包24中,在伞包两侧的外封包叶片根部对称开四个穿绳孔矩形分布。
步骤二:将750kg锦丝套带按照上下两个通道,分别穿过外封包布的孔,同时穿过伞包24内封包叶片,栓于支杆5上并系紧。按照主伞封包程序先进行内封包叶片包装,采用750kg锦丝套依次穿过伞包封包袢,进行强连接封包。
步骤三:整理好弹簧引导伞26和引导伞连接绳并套接,预留出引导伞连接绳的末端绳环。在风洞试验段加强框两侧的立柱上分别系留等长的安全绳采用750kg锦丝套带,然后两股安全绳与引导伞连接绳的末端绳环连接。随后按照引导伞封包方式,按“Z”字形叠入伞包,再将封包插针依次穿过封包袢进行封包。开伞方式采用手拉封包插针进行开包。
步骤四:当试验段风速达到预定风速后,手动拉开封包插针,引导伞弹出伞包,进入气流开始充气,张满,完成试验。
步骤五:垂直试验段方位架设高速摄像机拍摄试验全过程。从高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中,判读引导伞张满时间,并从画面中分析伞系统拉直过程典型技术特征。
实施例
2017年成功开展某型飞机配套轻型救生伞伞衣面积为:引导伞0.64m2,救生伞48m2风洞试验,试验效果显著。按照救生伞配套3号规格的背带、包装体积为600mm×400mm×130mm高度×宽度×厚度、假人-救生伞系统攻角为90°等设计参数,设计出第50百分位躯干木模,Φ180mm支杆,长度820mm风挡等部件,完成相关设计部件的紧固连接,完成救生伞的包装、折叠、披挂,试验结果显示救生伞开伞程序正常。并获取了引导伞的张满时间:0.42-0.63s,数据规律符合该伞开伞特性。
2019年为了验证某型救生伞2年封包存放后开伞程序是否正常。以同样思路设计了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试验效果显著。为该型救生伞C转S提供了有效支撑。

Claims (10)

1.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试验装置包括救生伞、躯干假人(1)、整流罩、支杆(5)、风挡(6)、天平体(9),连接杆和凸台限位块,所述整流罩为空心结构,气动外形按照低阻化原则设计,刚强度大于试验风速下其自身迎风面产生的气动载荷,
所述支杆(5)一端放置于地面,另一端与所述天平体(9)连接,所述整流罩与所述支杆(5)另一端连接,使所述天平体(9)位于所述整流罩内,所述躯干假人(1)位于所述天平体(9)一侧,所述躯干假人(1)一端与救生伞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天平体(9)连接;
所述连接杆中间设计有凸台限位块,所述凸台限位块外形与所述躯干假人(1)外形相适配,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天平体(9)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躯干假人(1)螺纹连接后,使所述躯干假人(1)与所述凸台限位块外周表面相接触;
所述风挡(6)是一个翼型结构的整流罩,所述风挡(6)上端面封闭,并在上端面开孔,孔直径大于所述支杆(5)的直径,下端面开口,所述支杆(5)从孔中伸出;安装好后的风挡(6)高度不大于躯干假人(1)最底部;翼面与支杆(5)上设置的螺纹孔通过沉头螺钉紧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挡(6)顺气流表面两侧还开有线性分布的沉头孔(16),翼面弦长按照大于3.5倍支杆(5)直径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为两根,为上连接杆(7)和下连接杆(8),上连接杆(7)和下连接杆(8)均为异型螺杆,上连接杆(7)和下连接杆(8)的两端均设计外螺纹,中间还设计凸台限位块一(17)和凸台限位块二(18);所述躯干假人(1)在质心原点和原点上方各开一个通孔,通孔内开有内螺纹,所述上连接杆(7)一端与穿过天平体(9)上通孔通过双螺母紧固,另一端穿过躯干假人上通孔通过螺母紧固;所述下连接杆(8)一端与穿过天平体(9)下通孔通过双螺母紧固,另一端穿过躯干假人下通孔通过螺母紧固;所述凸台限位块一(17)和凸台限位块二(18)与所述躯干假人(1)外形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罩还包括减少天平体(9)气流干扰的开缝球头整流罩(2)、开缝圆柱整流罩(3)和圆柱整流罩(4),所述开缝球头整流罩(2)下端与所述开缝圆柱整流罩(3)一端连接,所述开缝圆柱整流罩(3)的另一端与所述圆柱整流罩(4)的一端连接,所述圆柱整流罩(4)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杆(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缝球头整流罩(2)是一个减少天平体(9)气流干扰的空心球头结构的整流罩,其外径与支杆(5)外径相同,表面中心位置处开缝隙一(11),缝隙一(11)的开缝的宽度大于上连接杆(7)的凸台宽度,开缝长度小于开缝球头整流罩(2)总高,开缝球头整流罩(2)下部设置第一空心圆柱凸台(10),其外径小于开缝圆柱整流罩(3)的内径,开缝球头整流罩(2)套入开缝圆柱整流罩(3),结合部位用沉头定位销紧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缝圆柱整流罩(3)是一个减少天平体(9)气流干扰的空心圆柱结构的整流罩,下部还设计有第二空心圆柱凸台(12),表面中心位置处有开缝隙二(13);所述开缝圆柱整流罩(3)外径与支杆(5)外径相同,其下部空心圆柱凸台外径小于圆柱整流罩(4)内径,开缝圆柱整流罩(3)套入圆柱整流罩(4),结合部位用沉头定位销紧固。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整流罩(4)是一个减少天平体(9)气流干扰的空心圆柱结构的整流罩,圆柱整流罩(3)下部设计细牙的内螺纹,与所述支杆(5)上设置的外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5)是带有一定锥度的金属支撑件,结构为空心杆状,顶部端面中心处设计凸台一(14),凸台一(14)形状为矩阵片状,凸台中心区域设计四个矩阵分布的对称通孔(15);支杆(5)外表面两侧的中心处分别设计内螺纹孔;支杆(5)底部设计凸台,凸台为圆饼状,凸台直径大于支杆(5)直径,最底部带有圆弧,圆弧直径与圆形试验段等直径,在凸台裸露区域设计四个圆周分布的对称通孔;所述支杆(5)上端面矩阵片状凸台大小和天平体(9)下端面矩阵片状凸台相等,支杆(5)和天平体(9)的两者凸台面孔位同心;支杆(5)底部圆形凸台与试验段通过螺杆紧固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平体(9)是一个异型结构,所述天平体(9)上端为矩阵片状凸台一(19),中部为实心杆状,下端为矩阵片状凸台二(20),上端矩阵片状凸台一(19)中心线位置处上下各开一个螺纹孔(21),下端矩阵片状凸台中心区域设计四个矩阵分布的对称通孔(22),上端和下端的孔平面相互垂直,使所述天平体(9)通过所述矩阵片状凸台一(19)与所述圆柱整流罩(4)连接,所述矩阵片状凸台二(20)与所述支杆(5)上端连接。
10.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含伞包、供养瓶替代件的救生伞背带披挂于木制躯干假人上,主伞按照空投状态进行包装并装入伞包中,在伞包两侧的外封包叶片根部对称开四个穿绳孔,穿绳孔矩形分布;
步骤二:将750kg锦丝套带按照上下两个通道,分别穿过外封包布的孔,同时穿过伞包内封包叶片栓于天平枝杆上并系紧,按照主伞封包程序先进行内封包叶片包装,采用750kg锦丝套依次穿过伞包封包袢,进行强连接封包;
步骤三:整理好弹簧引导伞和引导伞连接绳并套接,预留出引导伞连接绳的末端绳环,在风洞试验段加强框两侧的立柱上分别系留等长的安全绳,安全绳采用750kg锦丝套带,然后两股安全绳与引导伞连接绳的末端绳环连接,随后按照引导伞封包方式,按“Z”字形叠入伞包,再将封包插针依次穿过封包袢进行封包;开伞方式采用手拉封包插针进行开包;
步骤四:当试验段风速达到预定风速后,手动拉开封包插针,引导伞弹出伞包,进入气流开始充气,张满,完成试验;
步骤五:垂直试验段方位架设高速摄像机拍摄试验全过程;从高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中,判读引导伞张满时间,并从画面中分析伞系统拉直过程典型技术特征。
CN202011376153.8A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 Active CN1125569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6153.8A CN112556973B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6153.8A CN112556973B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56973A true CN112556973A (zh) 2021-03-26
CN112556973B CN112556973B (zh) 2022-05-17

Family

ID=75045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76153.8A Active CN112556973B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5697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7097A (zh) * 2021-12-21 2022-04-26 泰州市佳源机带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调节平稳性减速伞的降落测试装置
CN116380398A (zh) * 2023-06-06 2023-07-04 成都流体动力创新中心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侧风效应气动力风洞试验装置及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18219A (ja) * 2008-07-14 2010-01-28 Daicel Chem Ind Ltd 緊急脱出装置を使用したときの評価方法
CN104568370A (zh) * 2014-12-11 2015-04-29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超声速着陆器快速开伞风洞试验装置
CN105092132A (zh) * 2015-09-18 2015-11-25 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救生伞动态开伞力多方向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8106807A (zh) * 2017-12-19 2018-06-01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测量高速风洞降落伞模型开伞特性的试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18219A (ja) * 2008-07-14 2010-01-28 Daicel Chem Ind Ltd 緊急脱出装置を使用したときの評価方法
CN104568370A (zh) * 2014-12-11 2015-04-29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超声速着陆器快速开伞风洞试验装置
CN105092132A (zh) * 2015-09-18 2015-11-25 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救生伞动态开伞力多方向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8106807A (zh) * 2017-12-19 2018-06-01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测量高速风洞降落伞模型开伞特性的试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ITROCIRCUS: "Wind Tunnel With No Walls Dummy Parachute Launch", 《优酷视频HTTP://V.YOUKU.COM/V_SHOU/ID_XMTQZNZG4MZK0MA==.HTML》 *
余莉等: "降落伞开伞过程的试验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柳松杨等: "仿真躯干假人在评价救生伞开伞动载中的应用", 《医用生物力学》 *
江桂清: "降落伞风洞试验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航空学报》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7097A (zh) * 2021-12-21 2022-04-26 泰州市佳源机带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调节平稳性减速伞的降落测试装置
CN114397097B (zh) * 2021-12-21 2024-06-04 泰州市佳源机带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调节平稳性减速伞的降落测试装置
CN116380398A (zh) * 2023-06-06 2023-07-04 成都流体动力创新中心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侧风效应气动力风洞试验装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56973B (zh) 202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56973B (zh) 一种救生伞开伞程序风洞试验装置
US20240051669A1 (en) High altitude parafoils
CN103274053A (zh) 一种无人机作业飞行器用的伸缩装置及其作业方法
CA218940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nding a wing
US9162761B2 (en) Partially-inflated rigid-structure glider
US4068810A (en) Combination motorcycle and hang-glider
CN105539805B (zh) 一种飞艇气囊地面快速安全充气装置
CN105329447B (zh) 一种前缘气室自动成形冲压翼伞
CN1337342A (zh) 一种内囊充气式翼伞飞机
Smith et al. Parafoil recovery subsystem for the Genesis space return capsule
CN112224422B (zh) 发射式降落伞动态试验装置
US11673640B2 (en) Method of loading a bladder into an outer envelope of an inflatable kite
CN204096089U (zh) 直升机逃生系统及逃生用人用冲伞炮和直升机用冲伞炮
Gratton The weightshift-controlled microlight aeroplane
Zell et al. Structural Testing of Parachutes in the National Full-Scale Aerodynamics Complex 80-by 120-foot Wind Tunnel at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CN218986945U (zh) 一种伞骨充气式降落伞
CN219406901U (zh) 一种用于降落伞开伞器上的开伞拉力供给装置
Y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of Water Rocket Launch and Its Design
KR20230040866A (ko) 패러글라이더의 캐노피 익단 와류 감소장치
CN2538669Y (zh) 气囊伞气动力减速系统
SLEEMAN JR et al. Status of research on parawing lifting decelerators.
RU2017651C1 (ru) Воздухоплав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Mc Hatton et al. Aerodynamic and de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tage canopy and suspension-line reefing systems for a twin-keel all-flexible parawing
Webb Further test results of parachutes with automatic inflation modulation/A. I. M.
SHEN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improving high angle of attack performance and flap effectiveness of a configuration with delta wing by spanwise blow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u Zhangshu

Inventor after: Wang Yingyi

Inventor after: Zhang Weipeng

Inventor after: Yu Qiang

Inventor after: Zhao Ge

Inventor before: Hong Miao

Inventor before: Ji Xiangwen

Inventor before: Liu Qingbo

Inventor before: Zhao Ge

Inventor before: Gao Chunpe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Weipe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