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45123A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45123A
CN112545123A CN202011385663.1A CN202011385663A CN112545123A CN 112545123 A CN112545123 A CN 112545123A CN 202011385663 A CN202011385663 A CN 202011385663A CN 112545123 A CN112545123 A CN 1125451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side wall
positioning
groove
wearab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856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毅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8566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451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545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512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4475 priority patent/WO202211697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连接带、连接杆和定位帽,设备主体开设有容纳槽,连接带的端部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带的端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连接杆包括杆部和第一帽体,第一帽体固定在杆部的第一端,杆部的第二端可穿过连接孔,且与定位帽可拆卸连接,在杆部的第二端穿过连接孔并与定位帽连接的情况下,连接带的端部设于容纳槽内,第一侧边缘与第一帽体限位配合,第二侧边缘与定位帽限位配合,在杆部的第二端与定位帽分离的情况下,连接带的端部可从容纳槽内移动至设备主体之外,或者,从设备主体之外移动至容纳槽内。上述方案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存在外观性能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尤其对于一种手腕上的可穿戴设备,使得用户在享受健康生活的同时还能作为配饰搭配服装,受到广大用户的普遍欢迎,但是现阶段的可穿戴设备的表带拆装为分离结构,表带与表体的连接处外露,进而使得可穿戴设备在外观的简洁些和整体性上存在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存在外观性能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所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连接带、连接杆和定位帽,其中:所述设备主体开设有容纳槽,所述连接带的端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带的端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所述连接杆包括杆部和第一帽体,所述第一帽体固定在所述杆部的第一端,所述杆部的第二端可穿过所述连接孔,且与所述定位帽可拆卸连接。
在所述杆部的第二端穿过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定位帽连接的情况下,所述连接带的端部设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第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帽体限位配合,所述第二侧边缘与所述定位帽限位配合,所述连接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容纳槽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连接带与所述设备主体连接。
在所述杆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定位帽分离的情况下,所述连接带的端部可从所述容纳槽内移动至所述设备主体之外,或者,从所述设备主体之外移动至所述容纳槽内。
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对相关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设备主体中开设容纳槽,并在连接带的端部开设有连接孔,使得设备主体与连接带相连时,连接部开设有连接孔的端部可以装配在设备主体开设的容纳槽中。用户通过杆部穿过连接孔与第一帽体配合固定连接后,可穿戴设备中的设备主体与连接带的端部的连接处能够隐藏在设备主体中,从而能够避免外露,最终能够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外观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杆和定位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7是图5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设备主体、110-容纳槽、120-第一端面、130-第二端面、140-第一侧面、141-第一定位槽;
200-连接带、210-连接孔、220-凸部;
300-连接杆、310-杆部、311-螺纹孔、320-第一帽体;
400-定位帽、410-第二帽体、420-螺纹柱;
500-封堵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考图1~图7,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所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0、连接带200、连接杆300和定位帽400。
设备主体100为可穿戴设备的主体结构,也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部分。设备主体100开设有容纳槽110,容纳槽110为设备主体100与连接带200连接的部分。连接带200可以使得用户将可穿戴设备固定在用户的佩戴部位(例如手腕)上,连接带200的端部开设有连接孔210,连接带200的端部设于容纳槽110内,连接带200的端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第一侧边缘用于与第一帽体320限位配合,第二侧边缘片用于与定位帽400限位配合。连接带200通常为柔性带(例如硅胶带、布质带等),进而能够适应用户的佩戴部分(例如手腕)。
连接杆300和定位帽400为将设备主体100与连接带200相连的构件,连接杆300包括杆部310和第一帽体320,第一帽体320固定在杆部310的第一端,杆部310的第二端可穿过连接孔210,且与定位帽400可拆卸连接。
可穿戴设备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当杆部310的第二端穿过连接孔210并与定位帽400连接时,连接带200的端部设于容纳槽110内,第一侧边缘与第一帽体320限位配合,第二侧边缘与定位帽400限位配合,连接孔210的轴线方向与容纳槽110的延伸方向一致,此时的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连接,从而便于用户将可穿戴设备穿戴于穿戴部位。
当杆部310的第二端与定位帽400分离时,此时的设备主体100与连接带200之间为分离状态,用户也处于需要更换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200的状态,在此种情况下,连接带200的端部可从容纳槽110内移动至设备主体100之外,或者,从设备主体100之外移动至容纳槽110内。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在装配的过程中,用户先将连接带200的带有连接孔210的端部安装至设备主体100的容纳槽110之内,然后将杆部310的第二端穿过连接孔210,接着将定位帽400安装在杆部310的第二端,最终使得连接带200开设有连接孔210的端部通过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分别与第一帽体320和定位帽400限位配合,进而定位在第一帽体320与定位帽400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对相关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设备主体100中开设容纳槽110,并在连接带200的端部开设有连接孔210,使得设备主体100与连接带200相连时,连接带200开设有连接孔210的端部可以装配在设备主体100开设的容纳槽110中。用户通过杆部310穿过连接孔210与第一帽体320配合固定连接后,可穿戴设备中的设备主体100与连接带200的端部的连接处能够隐藏在设备主体100中,从而能够避免外露,最终能够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外观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设备主体100可以包括第一端面120、第二端面130以及连接于第一端面120与第二端面130之间的第一侧面140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140和第二侧面相背设置,第一侧面140与第二侧面分别为安装第一帽体320与定位帽400的两个侧面。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侧面140可以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41,第二侧面可以设置有第二定位槽,第一定位槽141邻近容纳槽110的第一端,第二定位槽邻近容纳槽110的第二端,第一定位槽141和第二定位槽均与容纳槽110连通,第一帽体320位于第一定位槽141之内,定位帽400位于第二定位槽之内。在此种情况下,第一定位槽141与第二定位槽分别设置于容纳槽110的两端,从而能实现用户在安装可穿戴设备时的定位功能,在用户组装可穿戴设备时,固定有第一帽体320的杆部310可以先穿过第一定位槽141到达容纳槽110,最终使得第一帽体320能够位于第一定位槽141之内,第一定位槽141将第一帽体320固定,同时,杆部310由于与第一帽体320固定相连,杆部310也被限定,使得杆部310不能再朝向第二定位槽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用户可以将定位帽400从第二侧面朝向第一侧面140的方向安装,使得定位帽400能够位于第二定位槽之内,最终被第二定位槽限制,进而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可装配性。
与此同时,第一帽体320能够位于第一定位槽141内,进而能够避免第一帽体320过多的部分外露造成的外观影响,同时还能够避免第一帽体320凸出于设备主体100的外表面而造成抓握性能不佳的问题,当然,也有利于提升可穿戴设备的紧凑性,使其向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
同理,定位帽400能够位于第二定位槽内,进而能够避免定位帽400过多的部分外露造成的外观影响,同时还能够避免定位帽400凸出于设备主体100的外表面而造成抓握性能不佳的问题,当然,也有利于提升可穿戴设备的紧凑性,使其向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设备主体100可以包括第一端面120、第二端面130以及连接于第一端面120与第二端面130之间的第一侧面140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140和第二侧面相背设置,第一侧面140与第二侧面分别为安装第一帽体320与定位帽400的两个侧面。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容纳槽110可以开设于第一侧面140与第二侧面之间,容纳槽110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位于第一侧面140上,第二端口位于第二侧面上,连接带200的端部可自第一端口或第二端口滑入容纳槽110内或滑出容纳槽110。在此种情况下,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相连接时,连接带200进入设备主体100的方向没有限制,使得连接带200的端部从第一端口或第二端口都可以进入设备主体100的容纳槽110中,从而提升了可穿戴设备组装的便利性。
与此同时,在此种情况下,连接带200从容纳槽110的第一端口或第二端口所朝向的侧向进行装入,如图2所示,从而无需从容纳槽110的槽口转入,进而能够使得容纳槽110的槽口的宽度可以设计较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连接带200的端部被隐藏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外观性能。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设备主体100可以包括第一端面120、第二端面130以及连接于第一端面120与第二端面130之间的第一侧面140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140和第二侧面相背设置。第一侧面140与第二侧面分别为安装第一帽体320与定位帽400的两个侧面。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设备主体100可以包括围绕容纳槽110的槽口的环状封闭面,容纳槽110包括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分别位于容纳槽110的两端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第一侧面140开设有贯通第三侧壁的第一穿孔,第二侧面开设有贯通第四侧壁的第二穿孔,杆部310穿过第一穿孔伸至容纳槽110之内,定位帽400通过第二穿孔可与杆部310可拆卸相连,在此种情况下,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对连接带200的端部都有限位的作用,即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将连接带200的端部进行固定;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都和容纳槽110相连通,在连接带200的端部进入容纳槽110被固定后,带有第一帽体320的杆部310可穿过第一穿孔到达容纳槽110内并穿过容纳槽110中的连接孔210,直至第一帽体320与第一穿孔相接触,最终使得杆部310与穿过第二穿孔的定位帽400可拆卸相连,如图5所示,在此种情况下,容纳槽110为非贯通槽,从而能够使得容纳槽110的槽口所在的表面的外观面较大,有利于减少容纳槽110内的结构外露,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外观性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连接带200的端部可以为可变形端部,可变形端部使得容纳槽110的槽口可以小于该可变形端部,在连接带200的可变形端部进出容纳槽110时,可变形端部由于挤压可变形变小从而进出容纳槽110的槽口,如图6所示,在可变形端部进入容纳槽110或者从容纳槽110出来之后,由于不再受到挤压,该可变形端部可以恢复其原本的形状大小,尤其是可变形端部在进入容纳槽110恢复原本的形状大小后,可变形端部可以与容纳槽110的形状大小相契合,使得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可以更好地配合,从而可进一步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可装配性。
与此同时,由于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形实现进出容纳槽110,因此,容纳槽110的槽口的开口面积可以进一步减小,从而能够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外观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容纳槽110可以包括底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的第一端和第二侧壁的第一端与底壁相连,第一侧壁的第二端和第二侧壁的第二端形成容纳槽110的槽口,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在向着槽口的方向递减,连接带200的端部包括凸部220,凸部220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槽口的朝向方向限位配合,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沿容纳槽110的延伸方向延伸。在此种情况下,容纳槽110的槽口与凸部220限位配合,从而能够在预装配的过程中实现连接带200的端部在容纳槽110内的预定位,避免连接带200的脱落。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杆部310的第二端可以与定位帽400螺纹相连,或者,杆部310可以与定位帽400插接配合,或者,杆部310还可以与定位帽400卡扣相连,杆部310的第二端与定位帽400的连接方式多样,本申请在此不对杆部310与定位帽400的连接方式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杆部310的第二端可以开设有螺纹孔311,定位帽400可以包括第二帽体410和螺纹柱420,定位帽400的螺纹柱420可以与杆部310的第二端的螺纹孔311进行螺纹配合,最终使得设备主体100夹紧在第一帽体320与第二帽体410之间,由于螺纹配合较为常规,因此较容易制造及实现。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帽体320的外周面和第二帽体410的外周面可以设置有防滑纹,从而可以避免用户在安装或拆卸可穿戴设备的第一帽体320与第二帽体410时打滑现象的发生,进而可以提升可穿戴设备的组装的便利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封堵圈500,封堵圈500套设在连接带200的端部,且覆盖容纳槽110的槽口边缘与连接带200的端部之间形成的缝隙上,在此种情况下,封堵圈500可对设备主体100与连接带200之间的连接部分有封堵的作用,从而使得设备主体100与连接带200的连接部分更加牢固,使得可穿戴设备的一体性更加突出,从而可以提升用户体验。与此同时,能够较好地封堵容纳槽110的槽口边缘与连接带200之间的缝隙,进而避免异物通过该缝隙进入到容纳槽110内导致的卡死、腐蚀等不良现象。
为了更好地实现封堵的目的,具体的,封堵圈500可以使用橡胶的材质,橡胶材质的封堵圈500具有弹性,有利于避免可穿戴设备在拆装的过程中发生摩擦后丧失封堵的性能。当然,可以实现此功能的材料有很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设计制造时可以采用其他的材料使得封堵圈500发挥作用,本申请在此不对封堵圈500的材料做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连接带200的端部的表面可以设置有防磨层,防磨层可以提升连接带200的端部的耐磨性能,从而使得防磨层的设置有利于实现对连接带200的端部的保护作用,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时,无可避免地要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拆分与组装,在拆分与组装的过程中,连接带200的端部在进出容纳槽110时会经历多次的摩擦,在此种情况下,防磨层可以发挥自身的耐磨性能,从而缓解对设备主体100产生的磨损,从而可延长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腰带等,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可穿戴设备的具体种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100)、连接带(200)、连接杆(300)和定位帽(400),其中:
所述设备主体(100)开设有容纳槽(110),所述连接带(200)的端部开设有连接孔(210),所述连接带(200)的端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所述连接杆(300)包括杆部(310)和第一帽体(320),所述第一帽体(320)固定在所述杆部(310)的第一端,所述杆部(310)的第二端可穿过所述连接孔(210),且与所述定位帽(400)可拆卸连接,
在所述杆部(310)的第二端穿过所述连接孔(210)并与所述定位帽(400)连接的情况下,所述连接带(200)的端部设于所述容纳槽(110)内,所述第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帽体(320)限位配合,所述第二侧边缘与所述定位帽(400)限位配合,所述连接孔(210)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容纳槽(110)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连接带(200)与所述设备主体(100)连接;
在所述杆部(310)的第二端与所述定位帽(400)分离的情况下,所述连接带(200)的端部可从所述容纳槽(110)内移动至所述设备主体(100)之外,或者,从所述设备主体(100)之外移动至所述容纳槽(1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100)包括第一端面(120)、第二端面(130)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120)与所述第二端面(130)之间的第一侧面(140)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140)和所述第二侧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侧面(140)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41),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141)邻近所述容纳槽(11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定位槽邻近所述容纳槽(110)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定位槽(141)和所述第二定位槽均与所述容纳槽(110)连通,所述第一帽体(320)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41)之内,所述定位帽(400)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100)包括第一端面(120)、第二端面(130)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120)与所述第二端面(130)之间的第一侧面(140)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140)和所述第二侧面相背设置,所述容纳槽(110)开设于所述第一侧面(140)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所述容纳槽(110)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40)上,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第二侧面上,所述连接带(200)的端部可自所述第一端口或所述第二端口滑入所述容纳槽(110)内或滑出所述容纳槽(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100)包括第一端面(120)、第二端面(130)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120)与所述第二端面(130)之间的第一侧面(140)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140)和所述第二侧面相背设置,所述设备主体(100)包括围绕所述容纳槽(110)的槽口的环状封闭面,所述容纳槽(110)包括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容纳槽(110)的两端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140)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三侧壁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二侧面开设有贯通所述第四侧壁的第二穿孔,所述杆部(310)穿过所述第一穿孔伸至所述容纳槽(110)之内,所述定位帽(400)通过所述第二穿孔可与所述杆部(310)可拆卸相连,所述连接带(200)的端部为可变形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110)包括底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一端与所述底壁相连,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端形成所述容纳槽(110)的槽口,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在向着所述槽口的方向递减,所述连接带(200)的端部包括凸部(220),所述凸部(220)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所述槽口的朝向方向限位配合,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沿所述容纳槽(110)的延伸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310)的第二端与所述定位帽(400)螺纹相连,或者,所述杆部(310)与所述定位帽(400)插接配合,或者,所述杆部(310)与所述定位帽(400)卡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310)的第二端开设有螺纹孔(311),所述定位帽(400)包括第二帽体(410)和螺纹柱(420),所述螺纹柱(420)与所述螺纹孔(311)螺纹配合,所述设备主体(100)夹紧在所述第一帽体(320)与所述第二帽体(41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帽体(320)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帽体(410)的外周面设置有防滑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封堵圈(500),所述封堵圈(500)套设在所述连接带(200)的端部,且覆盖所述容纳槽(110)的槽口边缘与所述连接带(200)的端部之间形成的缝隙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200)的端部的表面设置有防磨层。
CN202011385663.1A 2020-12-01 2020-12-01 可穿戴设备 Pending CN1125451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5663.1A CN112545123A (zh) 2020-12-01 2020-12-01 可穿戴设备
PCT/CN2021/134475 WO2022116970A1 (zh) 2020-12-01 2021-11-30 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5663.1A CN112545123A (zh) 2020-12-01 2020-12-01 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5123A true CN112545123A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46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85663.1A Pending CN112545123A (zh) 2020-12-01 2020-12-01 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45123A (zh)
WO (1) WO202211697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09908A (zh) * 2021-11-26 2022-02-0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WO2022116970A1 (zh) * 2020-12-01 2022-06-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420990D0 (en) * 1984-08-17 1984-09-19 Citizen Watch Co Ltd Structure for securing watchcase
FR2583897A1 (fr) * 1985-06-25 1986-12-26 Maroni Carlo Montre comportant un boitier monte avec possibilite de rotation sur un bracelet interchangeable
CN88100988A (zh) * 1987-02-25 1988-09-07 Eta草图制造公司 表、其组装方法及表盖
US5398218A (en) * 1993-08-31 1995-03-14 Citizen Watch Co., Ltd. Connection of a band to a watch case
CN2575724Y (zh) * 2002-10-17 2003-09-24 永确公司 一种表壳与表带的简易连接装置
US20160088880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Apple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onnector
CN206671775U (zh) * 2017-03-22 2017-11-24 厦门德瑞时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更换表带的手表
CN206848702U (zh) * 2017-07-07 2018-01-05 汤文就 手表的表带连接装置
CN206975414U (zh) * 2017-07-20 2018-02-06 刘亮 手表及手表组件
CN207927932U (zh) * 2017-12-29 2018-10-02 青岛真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
CN111247490A (zh) * 2017-10-20 2020-06-05 蒙特雷布勒盖股份有限公司 表带的固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40384B (fr) * 1980-08-26 Cristalor Sa Barrette pour gond pour la fixation d'un bracelet a une boite de montre.
US7954680B2 (en) * 2007-03-01 2011-06-07 Nike, Inc. Watch band with reinforced construction
JP5131592B2 (ja) * 2008-11-10 2013-01-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時計バンドの取付構造
US9357817B2 (en) * 2013-01-31 2016-06-07 Salutron, Inc. Reversible wrist strap insert and curved cutout for centering wrist strap
EP2781973B1 (fr) * 2013-03-19 2016-01-06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Système d'attache d'un brin de bracelet à un boîtier
CN112056713B (zh) * 2019-06-11 2022-08-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CN110840024A (zh) * 2019-11-27 2020-02-28 安徽薇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智能手环及其连接带结构
CN112545123A (zh) * 2020-12-01 2021-03-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420990D0 (en) * 1984-08-17 1984-09-19 Citizen Watch Co Ltd Structure for securing watchcase
FR2583897A1 (fr) * 1985-06-25 1986-12-26 Maroni Carlo Montre comportant un boitier monte avec possibilite de rotation sur un bracelet interchangeable
CN88100988A (zh) * 1987-02-25 1988-09-07 Eta草图制造公司 表、其组装方法及表盖
US5398218A (en) * 1993-08-31 1995-03-14 Citizen Watch Co., Ltd. Connection of a band to a watch case
CN2575724Y (zh) * 2002-10-17 2003-09-24 永确公司 一种表壳与表带的简易连接装置
US20160088880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Apple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onnector
CN206671775U (zh) * 2017-03-22 2017-11-24 厦门德瑞时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更换表带的手表
CN206848702U (zh) * 2017-07-07 2018-01-05 汤文就 手表的表带连接装置
CN206975414U (zh) * 2017-07-20 2018-02-06 刘亮 手表及手表组件
CN111247490A (zh) * 2017-10-20 2020-06-05 蒙特雷布勒盖股份有限公司 表带的固定装置
CN207927932U (zh) * 2017-12-29 2018-10-02 青岛真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16970A1 (zh) * 2020-12-01 2022-06-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4009908A (zh) * 2021-11-26 2022-02-0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16970A1 (zh) 2022-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45123A (zh) 可穿戴设备
RU2435503C1 (ru) Упругая заколка для волос
RU2009120504A (ru) Слайдер
CN111965966B (zh) 一种穿戴设备
US2850783A (en) Watch band connection
CN217137022U (zh) 表带及穿戴式电子设备
CN210329616U (zh) 一种表壳与表带装配结构
US4361936A (en) Decorative cufflink
CN210350825U (zh) 充电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212590718U (zh) 一种可调节弹性表带及手表
KR20060093685A (ko) 피어싱 장신구
CN212678529U (zh) 一种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CN212808925U (zh) 一种带了表带的手表保护壳
CN211378070U (zh) 一种多用式手机保护壳
CN212574382U (zh) 一种拼接式表带及穿戴设备
CN210539320U (zh) 一种表带结构及手表
KR200427550Y1 (ko) 피어싱 장신구
CN205566442U (zh) 一种手机侧键装配结构和用于该装配结构的手机侧键
CN111887550A (zh) 穿戴设备
CN220987855U (zh) 一种节链表带用磁吸扣
KR101698416B1 (ko) 스프링에 의한 복원력을 가지는 장식용 팔찌
CN213074730U (zh) 一种含嵌扣结构的裤子纽扣
CN219479393U (zh) 按扣底座、按扣和服饰
CN210379537U (zh) 一种分体式公端组件
CN215014129U (zh) 一种手表的表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