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4734B - 用于无线通信的使用共相矩阵进行波束成形的适应性共相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线通信的使用共相矩阵进行波束成形的适应性共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4734B
CN112534734B CN201880096295.3A CN201880096295A CN112534734B CN 112534734 B CN112534734 B CN 112534734B CN 201880096295 A CN201880096295 A CN 201880096295A CN 112534734 B CN112534734 B CN 1125347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ces
phase
transmission
matrix
wireless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62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34734A (zh
Inventor
强永全
A·阿法纳
龙建国
A·诺亚
杜昭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12534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34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7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phase diversity (e.g. phase swee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于使用无线通信的共相矩阵进行波束成形的共相以用于的网络节点、无线设备和方法。在一个示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对传输进行波束成形中的共相的网络节点。该网络节点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该存储器包含可由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将网络节点配置为:获取与无线设备相关联的共相信息;基于所述共相信息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以及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

Description

用于无线通信的使用共相矩阵进行波束成形的适应性共相
技术领域
涉及无线通信,尤其是对通过有源天线系统的波束成形的传输应用共相。
背景技术
有源天线系统(AAS)是包括在第四代长期演进(4G LTE)和第五代新无线电(5GNR)标准中的几种技术之一,其通过使用全维度多输入多输出(FD-MIMO)和大规模MIMO来帮助提高无线网络的性能和容量。如图1所示,一些AAS系统由具有M行、N列的二维天线元件阵列和K个极化(其中在交叉极化的情况下K=2)组成。
AAS中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是基于一组预定义的预编码矩阵W。预编码矩阵指示(PMI)可以由具有下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令(DL CSI-RS)的无线设备选择,也可以由具有上行链路(UL)参考信号的网络节点选择,网络节点例如长期演进(LTE)中的eNodeB(eNB)、新无线电(NR)中的g Node B(gNB)等。预编码矩阵W可以进一步描述为例如如下的两级预编码结构:
W=W1W2 (1)
其中,W1是第一级预编码结构,其可以描述为一个码本,并且基本上由一组二维波束网格(GoB)组成。W1可以表征为:
其中,wh和wv是分别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过采样离散傅立叶变换(DFT)中选取的预编码向量,其可以用以下表示
其中,O1、O2分别是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过采样率。
预编码矩阵的第二级(表示为W2)用于在二维GoB的组内波束选择以及两个极化之间的相关联的共相。因此,AAS性能可能不仅取决于码本W1,还可能取决于W2的共相矩阵。
闭环共相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化组织)中,闭环共相在类型为“CLASS A”和“TypeI-Single Panel”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被加以定义。即:
对于单层传输,作为单个共相矩阵。传输层可以指在传输过程中使用的空间层,其中空间层的数量可能受到网络节点和/或无线设备处的天线数量的限制。
对于双层传输,作为单个共相矩阵,其中/>是共相因子,该因子可以由无线设备报告的宽带或子带共相指数l决定,其表示为:
共相基于无线设备的共相指数报告。这种安排带来的一个问题可能是,共相是固定的,并且可能导致两个传输层之间的不平衡,例如传输层之间的功率或增益不平衡。例如,是针对第一传输层而不是第二传输层进行优化的,因此在应用共相矩阵之后,第一传输层可能比第二传输层具有更好的性能特性(例如,增益),从而导致整体性能差。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对第二传输层施加惩罚,以补偿共相矩阵对第一传输层的“偏袒”(即,与第二传输层相比,向第一传输层提供至少一个更好的性能特性)。
发明内容
一些实施例有利地提供了用于对传输进行波束成形的共相的方法、系统、无线设备和网络节点。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用于使用无线通信的共相矩阵进行波束成形的共相的网络节点、无线设备、系统和方法。
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对交叉极化天线阵列的传输进行波束成形中的共相的网络节点。该网络节点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包含可由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将网络节点配置为:获取与无线设备相关联的共相信息;基于该共相信息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以及将该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
根据这个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共相信息是从与无线设备相关联的共相指数报告中获得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共相指数报告指示用于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的共相因子的值。在一些实施例中,共相信息是基于与无线设备相关联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获得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一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第一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第一传输层与第二传输层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二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第二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是通过在基础矩阵上相位旋转生成的,用从共相信息获得的共相因子形成该基础矩阵。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单层传输的基础矩阵由2×1向量形成,其第一元素等于1,其第二元素等于共相因子。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双层传输的基础矩阵由2×2矩阵形成,第一列的第一元素等于1,第一列的第二元素等于共相因子,第二列的第一元素等于1,第二列的第二元素为共相因子的负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于两层传输的情况下,对于偶数层数,将该多于两层分为双层组,对于奇数层数,将该多于两层分为双层组加一个附加层,其中,对每个双层组生成至少两个矩阵。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为两层传输生成两个共相矩阵,则第二矩阵的列与第一矩阵的互换的列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要为两层传输生成四个共相矩阵,则第三矩阵的列对应于第一矩阵的互换的列,并且第四矩阵的列对应于第二矩阵的互换的列。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包括: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相应矩阵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相应资源结构的一个。该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下述中的一个:至少两个物理资源块(PRB)和至少两个资源元素(RE)。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对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无线设备透明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是由网络节点随机选择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向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无线设备指示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为网络节点和无线设备两者预先选择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的用于对交叉极化天线阵列的传输进行波束成形中的共相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与无线设备相关联的共相信息;基于共相信息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以及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
根据这个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共相信息是从与无线设备相关联的共相指数报告中获得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共相指数报告指示用于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的共相因子的值。在一些实施例中,共相信息是基于与无线设备相关联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获得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一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第一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第一传输层与第二传输层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二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第二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是通过在基础矩阵上相位旋转生成的,用从共相信息获得的共相因子形成该基础矩阵。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单层传输的基础矩阵由2×1向量形成,其第一元素等于1,其第二元素等于共相因子。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双层传输的基础矩阵由2×2矩阵形成,第一列的第一元素等于1,第一列的第二元素等于共相因子,第二列的第一元素等于1,第二列的第二元素为共相因子的负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于两层传输的情况下,对于偶数层数,将该多于两层分为双层组,对于奇数层数,将该多于两层分为双层组加一个附加层,其中,对每个双层组生成至少两个矩阵。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为两层传输生成两个共相矩阵,则第二矩阵的列与第一矩阵的互换的列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要为两层传输生成四个共相矩阵,则第三矩阵的列对应于第一矩阵的互换的列,并且第四矩阵的列对应于第二矩阵的互换的列。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包括: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相应矩阵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相应资源结构的一个。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下述中的一个:至少两个物理资源块(PRB)和至少两个资源元素(RE)。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对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无线设备透明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是由网络节点随机选择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向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无线设备指示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为网络节点和无线设备两者预先选择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
根据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接收传输的无线设备。该无线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包含可由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将无线设备配置为:提供共相信息和发送用于确定共相信息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一个;接收至少一次传输,该传输基于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基于所提供的共相信息和所发送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那一个;以及处理该至少一次传输。
根据这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共相信息指示用于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的共相因子的值。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一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第一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第一传输层与第二传输层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二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第二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相应矩阵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相应资源结构的一个相关联。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下述中的一个:至少两个物理资源块(PRB)和至少两个资源元素(RE)。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是对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无线设备透明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包含可由处理器执行的进一步指令,以配置无线设备以接收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相对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粒度的指示。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线设备接收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共相信息和发送用于确定共相信息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一个。该方法还包括:接收至少一次传输,该传输基于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基于所提供的共相信息和所发送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那一个。该方法还包括处理该至少一次传输。
根据这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共相信息指示用于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的共相因子的值。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一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第一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第一传输层与第二传输层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二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第二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相应矩阵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相应资源结构的一个相关联。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下述中的一个:至少两个物理资源块(PRB)和至少两个资源元素(RE)。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是对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无线设备透明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相对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粒度的指示。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考虑时的详细描述,将更容易理解当前实施例及其伴随的优点和特征,其中:
图1是二维交叉极化天线元件阵列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用于波束成形的共相的示例性系统;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在共相网络节点中生成和应用共相矩阵的的示例性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无线设备中用于基于共相矩阵促进传输的示例性过程的流程图;以及
图5是示出半闭环共相相对于现有的闭环共相和现有的半开环共相的性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通过提供一种共相方法和布置,至少部分地,通过提供对无线设备可能是透明(例如在资源结构(如物理资源块(PRB)或颗粒度)上透明)并且可以与使用无线通信标准(如3GPP版本13和更低版本)运行的无线设备一起使用的适应性共相,以帮助解决现有系统的至少一些问题。例如,如下所述的半开环共相,遭受了固定共相的困扰,这可能导致一个或多个问题。
半开环共相
在3GPP中,专门针对双层传输具体描述半开环(“semiOpenLoop”)如下:
对于双层传输:
其中是由网络节点(例如,基站、eNB、gNB等)对来自传输层映射的第i个符号矢量确定的共相因子。也就是说:
如果imod2=0
如果imod2=1
然而,尽管网络节点可以确定半开环共相中的共相因子,但该共相因子不是基于无线设备的共相指数报告。相反,半开环共相中的共相因子是基于两个固定的共相因子,以根据资源结构(例如,资源元素(RE))的粒度来切换。这些共相因素可能导致的一些问题是:
1)共相因子取决于特定无线通信标准(例如3GPP版本14)的半开环共相的无线设备功能。因此,共相因子可能无法用于在某些无线通信标准(例如3GPP版本13及更低版本)上运行的无线设备。
2)共相因子相当于具有两个固定的共相因子0°和90°,这可能无法适应两个极化的相位差。
与依赖于固定共相的现有系统不同,本公开教导了基于共相信息的适应性共相。在一个或多个示例中,利用获得的共相因子,以资源结构粒度(例如PRB或资源元素(RE)粒度)以交替方式执行共相。此外,所提供的共相方法/过程适应于两个极化的真实或实际相位差,即“适应性”可以对应于考虑到实际相位差,其可以是指示的,也可以是基于共相信息的。此外,所提供的共相方法/过程有助于平衡传输层之间的信道质量,以实现更高的整体波束成形增益和更好的整体性能。
在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之前,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实施例主要在于与用于波束成形的共相相关的设备部件和处理步骤的组合。因此,在附图中在适当的地方已经用常规符号表示了部件,仅示出了与理解实施例相关的那些具体细节,以避免将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细节与本公开的内容混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受益于本文的描述。
如本文所使用的,关系术语,如“第一”、“第二”、“顶部”和“底部”等,可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元素与另一实体或元素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暗示这样的实体或元素之间的任何物理或逻辑关系或顺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仅出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旨在限制本文所描述的概念。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该”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将进一步理解的是,当在本文中使用术语“包括”、“组成”、“包含”和/或“构成”时,其仅指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和/或部件和/或它们的组。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网络节点”可以是包含在无线电网络中的任何种类的网络节点,其可以进一步包括基站(BS)、无线电基站、基站收发机(BTS)、基站控制器(BSC)、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演进型节点B(eNB或eNodeB)、Node B、多标准无线电(MSR)无线电节点(例如MSR BS)、中继节点、控制中继的施主节点、无线电接入点(AP)、传输点、传输节点、远程无线电单元(RRU)、远程无线电头(RRH)、分布式天线系统(DAS)中的节点等。
术语“无线设备”可以是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设备端点、移动端点、设备端点、传感器设备、目标设备、设备到设备的无线设备、用户设备(UE)、机器型无线设备或能够进行机对机通信的无线设备、配备无线设备的传感器、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计算机、家电、汽车、智能手机、嵌入式笔记本电脑(LEE)、笔记本电脑安装设备(LME)、USB加密狗和客户驻地设备(CPE),以及本领域中已知的可以进行无线电或无线信号通信的其他设备等。
指示通常可以显式地和/或隐式地指示其代表和/或指示的信息。例如,隐式指示可以基于用于传输的位置和/或资源。例如,显式指示可以基于参数化,该参数化具有:一个或多个参数、和/或一个或多个指数或指示、和/或表示信息的一个或多个比特模式。尤其可以认为,如本文所述的控制信令,基于已利用的资源序列,隐式指示了控制信令的类型。
可以认为对于蜂窝通信,提供有至少一个上行链路(UL)连接和/或信道和/或载波以及至少一个下行链路(DL)连接和/或信道和/或载波,例如,其可经由和/或限定小区,由网络节点(特别是基站、gNB或eNodeB)提供。上行链路方向可以指从终端到网络节点(例如基站、gNB和/或中继站)的数据传输方向。下行链路方向可以指从网络节点(例如基站、gNB和/或中继节点)到终端的数据传输方向。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可以关联于不同的频率资源(例如载波和/或频谱带)。小区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上行链路载波和至少一个下行链路载波,它们可以具有不同的频带。网络节点(例如基站,gNB或eNodeB)可以被适配为提供和/或限定和/或控制一个或多个小区,例如PCell和/或LA小区。
配置终端或无线设备或节点可以涉及指示和/或使无线设备或节点改变其配置,例如,至少一种设置和/或注册条目和/或操作模式。终端或无线设备或节点可以被适配为配置其自身,例如,根据终端或无线设备的存储器中的信息或数据来配置。由另一设备或节点或网络来配置节点或终端或无线设备,可以指和/或包括由另一设备或节点或网络向无线设备或节点传输信息和/或数据和/或指令,例如,分配数据(其也可以是和/或包括配置数据)和/或调度数据和/或调度授权。配置终端可以包括向终端发送分配/配置数据,指示要使用哪个调制和/或编码。终端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和/或用于调度数据,和/或配置成使用调度和/或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例如用于传输,和/或使用调度和/或分配的下行链路资源例如用于接收。可以用分配或配置数据调度和/或提供上行链路资源和/或下行链路资源。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将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和相关领域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并且除非本文明确地定义,否则将不会以理想化或过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
在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中,连接术语“与……通信”等可以用于表示电通信或数据通信,其可以通过,例如,物理接触、感应、电磁辐射、无线电信号、红外信号或光学信号等方式实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多个部件可以相互操作,并且可以进行修改和变化以实现电通信和数据通信。
现在参考附图,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在图2中示出了用于波束成形的共相的示例性系统。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有源天线系统(AAS)中进行用于波束成形的共相。系统10包括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12和一个或多个无线设备14,它们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网络、路径和/或链路,使用一个或多个通信协议(例如基于LTE或NR的协议)相互通信。
网络节点12包括发射机16和接收机18,用于与无线设备14、其他网络节点12和/或系统10中的其他实体进行通信。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发射机16和接收机18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或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代替。
网络节点12包括处理电路20。处理电路20包括处理器22和存储器24。除了传统的处理器和存储器之外,处理电路20还可以包括用于处理和/或控制的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或处理器内核和/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或ASIC(特定应用集成电路)。处理器22可以被配置为访问存储器24(例如,向其写入和/或从其读取),该存储器24可以包括任何类型的易失性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高速缓冲存储器和/或缓冲存储器和/或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或ROM(只读存储器)和/或光学存储器和/或EPROM(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这样的存储器24可以被配置为存储可由处理器22执行的代码和/或其他数据,例如与通信有关的数据,例如节点的配置和/或地址数据等。
处理电路20可以被配置为控制本文所述的任何方法和/或过程,和/或使例如网络节点12执行这种方法、信令和/或过程。处理器22对应于用于执行本文所述的网络节点12功能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2。网络节点12包括存储器24,该存储器24被配置为存储本文所述的数据、程序软件代码和/或其他信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存储器24被配置为存储共相代码26。例如,共相代码26包括指令,当被处理器22执行时,该指令使处理器22针对网络节点12执行本文所述的信令。
无线设备14包括发射机28和接收机30,用于与网络节点12、其他无线设备14和/或系统10中的其他实体进行通信。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发射机28和接收机30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或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代替。
无线设备14包括处理电路32。处理电路32包括处理器34和存储器36。除了传统的处理器和存储器之外,处理电路32还可以包括用于处理和/或控制的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或处理器内核和/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或ASIC(特定应用集成电路)。处理器34可以被配置为访问存储器36(例如,向其写入和/或从其读取),该存储器36可以包括任何类型的易失性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高速缓冲存储器和/或缓冲存储器和/或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或ROM(只读存储器)和/或光学存储器和/或EPROM(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这样的存储器36可以被配置为存储可由处理器34执行的代码和/或其他数据,例如与通信有关的数据,例如节点的配置和/或地址数据等。
处理电路32可以被配置为控制本文所述的任何方法和/或过程,和/或使例如无线设备14执行这种方法、信令和/或过程。处理器34对应于用于执行本文所述的无线设备14功能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4。无线设备14包括存储器36,该存储器36被配置为存储本文所述的数据、程序软件代码和/或其他信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存储器36被配置为存储处理代码38。例如,处理代码38包括指令,当被处理器34执行时,该指令使处理器34针对无线设备14执行本文所述的过程。
还请注意,本文描述的由无线设备14或网络节点12执行的功能可以分布在多个无线设备14和/或网络节点12上。换句话说,可以预期的是,本文描述的网络节点12和无线设备14的功能不限于由单个物理设备执行,并且实际上,其可以在本地或跨网络云(例如回程网络、核心网络和/或互联网)分布在几个物理设备之间。
图3是在网络节点中用于生成和应用共相矩阵的共相代码的示例性过程的流程图。如本文所述(方框S100),处理电路20被配置为获取与无线设备14相关联的共相信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如下所述的至少一个共相因子。因此,该信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共相因子。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共相信息是从无线设备14、另一个网络节点12和/或核心网络获得的。
获得至少一个共相因子
对于使用诸如3GPP版本13之类的无线标准运行的无线设备14,可以由网络节点12使用无线设备的共相指数报告来获得至少一个共相因子。对于使用诸如低于版本13的3GPP版本之类的无线设备标准运行的无线设备14,可以在网络节点12(例如,eNB、gNB、基站等)处,通过使用从无线设备14接收到的上行链路(UL)参考信号(例如,探测参考信号或PUSCH解调参考信号)估计至少一个共相因子。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12使用无线设备特定参考信号来估计至少一个共相因子。例如,网络节点12可以基于从无线设备14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来估计共相因子。
如本文所述(方框S102),处理电路20被配置为基于共相信息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例如,可使用下面描述的半闭环共相来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或一组共相矩阵。
半闭环共相
在一个示例中,半闭环共相方法可以包括:通过在由获得的共相因子构成的基础矩阵上引入额外的相位旋转,生成一组共相矩阵,其中,该基础矩阵由下述表示:
在1-层传输中:
在2-层传输中:
其中Nc是要应用的相位旋转总数,W2 (i)是相关联的第i个共相矩阵。
在一个例子中,对Nc=2,如下给出两个共相矩阵::
在另一个示例中,对Nc=4,如下给出四个共相矩阵:
在有两个以上的传输层的情况下,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传输层被分为若干个2-层组,也可能包括一个1-层组。针对2-层情况和1-层情况的共相矩阵生成相应地应用于每个传输层组。
尽管本文讨论了两个共相矩阵,但本公开同样适用于两个以上共相矩阵的生成和使用。例如,所生成的共相矩阵的数量可以基于和/或对应于无线设备14所报告的系数因子的数量。在另一个示例中,所生成的共相矩阵的数量可以基于和/或对应于传输层的数量。
处理电路20被配置为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方框S104)。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资源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物理资源块(PRB)、至少两个资源元素(RE)和/或至少两个其他基于无线通信协议的用于至少两个无线电资源的结构。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预先定义的粒度交替地应用所生成的共相矩阵(例如,交替地应用于相应的资源结构,例如PRB或RE,从而将一个共相矩阵应用于一个PRB,而将另一共相矩阵应用于另一个PRB,其中该模式继续用于一个或多个PRB)。例如,如果粒度是根据PRB的,W2 (i)被应用于第i个调度PRB中的RE。如果粒度是根据RE的,W2 (l)被应用于多个调度PRB中的第i个RE。
在构成预编码矩阵时,如果应用了根据PRB或根据RE的粒度,则W2 (i)可以根据PRB或RE的指数进行选择,例如:
在偶数PRB上:
W2=W2 (0)
在奇数PRB上:
W2=W2 (1)
需要注意的是,可以为网络节点和无线设备两者预定义应用两个或更多个共相矩阵的顺序,或者如果共相对无线设备是透明的,则可以由网络节点随机选择该顺序。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每个共相矩阵可以应用于相应的资源结构,例如PRB。例如,如果生成四个共相矩阵(即,W2 (0)、W2 (1)、W2 (2)、W2 (3)),则每个共相矩阵应用于四个PRB中的相应PRB,从而W2 (0)应用于第一个PRB,W2 (1)应用于第二个PRB,W2 (2)应用于第三个PRB,W2 (3)应用于第四个PRB。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将共相矩阵应用于PRB的至少一部分RE或全部RE。
图4是无线设备14中处理代码38的示例性过程的流程图,其用于促进基于共相矩阵的传输。如本文所述(方框S106),处理电路32被配置为下述中的一个:提供共相信息和发出用于确定共相信息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如本文所述(方框S108),处理电路32被配置为:接收基于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的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的至少一次传输,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基于所提供的共相信息和所发出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那一个。如本文所述(方框S110),处理电路32被配置为处理至少一次传输。
对无线设备14的透明性
对于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上的下行链路(DL)波束成形,借助解调参考信号(例如,传输模式(TM)8、TM9和TM10),无线设备14可以利用物理资源块(PRB)内的DMRS执行信道估计。在一个或多个示例中,利用本文所述的共相和根据PRB的粒度,可以将单个共相应用于一个PRB中的所有RE。可以作为信道估计的一部分来估计共相,从而可能对无线设备的信道估计和解调几乎没有影响。
两个共相矩阵中的传输层平衡示例
在双层传输的情况下,第一共相矩阵的第一列(即W2 (0))用于第一传输层。例如,对于Nc=2,给出如下两个共相矩阵:
W2 (0)的第一列(最左侧),即用于第一传输层。第二共相矩阵的第二列(即W2 (1))用于第二传输层。用上面的示例,W2 (1)的第二列(最右侧),即/>用于第二传输层。如果第一共相矩阵的第一列的共相“偏袒”偶数PRB中的第一传输层,则第二共相矩阵的第二列偏袒奇数PRB中的第二层。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列用于第一层传输,这可能对第二层造成干扰,而第二列用于第二层传输,这可能对第一层造成干扰。在一个或多个示例中,“偏袒”可以与增益相关,以使得第一共相矩阵的第一列的共相“偏袒”第一传输层,可以指的是第一列的第一共相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第一共相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在上述示例中,两个传输层可以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平衡,因为第一共相矩阵的第一列(最左侧)例如在增益方面偏袒或有利于第一传输层,而第二共相矩阵的第二列(最右侧)则例如在增益方面偏袒或有利于第二传输层。换句话说,基于共相矩阵的应用,各个传输层的总体增益和/或其他传输特性可以彼此相等或在各自的预定量内。
在有两个以上传输层的情况下,则可通过每层组2-层共相来相对于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改善每个层组的传输层平衡。例如,如果将第一和第二共相矩阵应用于第一层组,并且将第三和第四共相矩阵应用于第二层组,那么每层组的层平衡可以得到改善。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生成的共相矩阵的数量可以对应于传输层的数量。
性能
图5是示出与现有的闭环共相和现有的半开环共相相比的,以根据PRB的粒度的半闭环共相(本文所述)的一个或多个示例的性能的示意图。在具有64个天线端口(64Tx,其中阵列具有4×8×2天线元件的配置)的扩展行人A模型(EPA5)信道中,图5示出了,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吞吐率(每秒比特数(bps))和以dB为单位的信噪比(SINR)方面,本文所述的半闭环共相比现有的闭环共相和现有的半开环共相性能更好。与现有的共相相比,半闭环共相的这种性能提升,至少部分可能是由于半闭环共相能够通过共相切换来实现层平衡以及通过获得的共相因子适应实际的相位差。
因此,与依赖于可能导致传输层之间的不平衡(例如,增益不平衡)的固定共相的现有系统不同,本公开的教导有利地提供了动态和/或适应性的共相,例如通过获得并使用共相因子来确定要应用的共相矩阵,从而有助于平衡传输层。例如,将共相矩阵的第一列应用于第一传输层,并且将共相矩阵的第二列用于第二传输层。如果第一列的共相偏袒偶数PRB的第一传输层,则第二列可以偏袒奇数PRB的第二传输层,从而有助于平衡两个传输层的至少一个特性(例如,增益)。在一些实施例中,“偏袒”可以对应于提供更高的增益。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基于更新的共相因子来更新共相因子。
资源结构通常可以表示时域和/或频域中的结构,特别是表示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资源结构可以包括和/或由资源元素组成,和/或,资源结构的时间间隔可以包括和/或由一个或多个符号时间间隔组成,和/或,资源结构的频率间隔可以包括和/或由一个或多个子载波组成。资源元素可以被认为是资源结构的一个示例。时隙或迷你时隙或物理资源块(PRB)或其部分,可以被视为资源结构的其他示例。资源结构可以与特定信道(例如PUSCH或PUCCH)相关联,特别是小于时隙或PRB的资源结构。
频域中的资源结构的示例包括带宽或频带或带宽部分。带宽部分可以是无线电节点可用的进行通信的带宽的一部分,例如,缘于电路和/或配置和/或规定和/或标准。带宽部分可以被配置或可配置给无线电节点。在一些变体中,带宽部分可以是无线电节点用于进行通信(例如,发送和/或接收)的带宽的部分。带宽部分可以小于带宽(其可以是由设备的电路/配置定义的设备带宽,和/或系统带宽,例如RAN的可用带宽)。可以认为带宽部分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块或资源块组,特别是一个或多个PRB或PRB组。带宽部分可以涉及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载波。资源池或区域或组通常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特别是两个或大于二的二的倍数个)资源或资源结构。资源或资源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元素(特别是两个或大于二的二的倍数个),或一个或多个PRB或PRB组(特别是两个或大于二的二的倍数个),其频率可以是连续的。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本文描述的概念可以体现为方法、数据处理系统和/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文描述的概念可以采取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所有这些在本文中通常被称为“电路”或“模块”。此外,本公开可以采取在有形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该存储介质在介质中体现了可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利用任何合适的有形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硬盘、CD-ROM、电子存储设备、光学存储设备或磁性存储设备。
本文参考方法、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图示和/或框图描述了一些实施例。将理解的是,流程图图示和/或框图的每个框以及流程图图示和/或框图中的框的组合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可以将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机器,从而使得经由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创造了用于实现流程图和/或框图的一个或多个框中指定的功能/动作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还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器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或存储介质可以指示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以特定方式运行,使得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品,该指令装置实现流程图和/或框图的一个或多个框中指定的功能/动作。
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加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以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过程,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了步骤,来实现流程图和/或框图的一个或多个框中指定的功能/动作。
应当理解的是,框中指出的功能/动作可以不按照操作图中所指出的顺序发生。例如,取决于所涉及的功能/动作,连续示出的两个框实际上可以基本上同时执行,或者有时可以以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些方框。尽管一些图示包括通信路径上的箭头,以示出通信的主要方向,但应理解的是,通信可以在与所描绘的箭头相反的方向上发生。
用于执行本文所述概念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诸如或C++)来编写。然而,用于执行本公开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也可以用常规的过程编程语言(诸如“C”编程语言)来编写。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且部分地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在后一种情况下,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的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使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通过互联网)。
结合以上描述和附图,本文已经公开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将理解的是,逐字地描述和说明这些实施例的每个组合和子组合将是不恰当地重复和混淆的。因此,所有实施例都可以以任何方式和/或组合来组合,并且本说明书(包括附图)应被解释为构成对本文所述实施例的所有组合和子组合以及制作和使用它们的方式和过程的完整书面描述,并应支持对任何此类组合或子组合的权利要求。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本文描述的实施例不限于上文已经具体示出和描述的实施例。此外,除非上面提到了相反的说明,否则应该注意到,所有附图均未按比例绘制。在不脱离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以上教导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

Claims (43)

1.一种网络节点(12),用于在有源天线系统(AAS)中对交叉极化天线阵列的传输进行适应性共相,所述网络节点(12)包括处理电路(20),所述处理电路(20)包括处理器(22)和存储器(24),所述存储器(24)包含可由所述处理器(22)执行的指令,以将所述网络节点(12)配置为:
获取与无线设备相关联的共相信息;
基于所述共相信息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以及
将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下述中的一个:至少两个物理资源块(PRB)和至少两个资源元素(RE);其中,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对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无线设备透明的;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是由所述网络节点(12)随机选择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所述共相信息是从与所述无线设备(14)相关联的共相指数报告中获得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所述共相指数报告指示用于生成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的共相因子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所述共相信息是基于与所述无线设备(14)相关联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获得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的中第一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所述第一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所述第一传输层与所述第二传输层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是通过在基础矩阵上相位旋转生成的,用从所述共相信息获得的共相因子形成所述基础矩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用于单层传输的所述基础矩阵由2×1向量形成,所述向量的第一元素等于1,所述向量的第二元素等于共相因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用于双层传输的所述基础矩阵由2×2矩阵形成,第一列的第一元素等于1,所述第一列的第二元素等于所述共相因子,第二列的第一元素等于1,所述第二列的第二元素为所述共相因子的负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在多于两层传输的情况下,对于偶数层数,将所述多于两层分为双层组,对于奇数层数,将所述多于两层分为双层组加一个附加层,其中,对每个双层组生成至少两个矩阵。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如果为两层传输生成两个共相矩阵,则第二矩阵的列与第一矩阵的互换的列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如果要为两层传输生成四个共相矩阵,则第三矩阵的列对应于第一矩阵的互换的列,并且第四矩阵的列对应于第二矩阵的互换的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将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对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所述无线设备(14)是透明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将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是由所述网络节点(12)随机选择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向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所述无线设备(14)指示将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粒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为所述网络节点(12)和所述无线设备两者预先选择将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
16.一种网络节点(12)用于在有源天线系统(AAS)中对交叉极化天线阵列的传输进行适应性共相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S100)与无线设备相关联的共相信息;
基于所述共相信息生成(S102)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以及
将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S104)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下述中的一个:至少两个物理资源块(PRB)和至少两个资源元素(RE);其中,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对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无线设备透明的;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是由所述网络节点(12)随机选择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相信息是从与所述无线设备(14)相关联的共相指数报告中获得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相指数报告指示用于生成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的共相因子的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相信息是基于与所述无线设备(14)相关联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获得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一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所述第一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所述第一传输层与所述第二传输层不同。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二矩阵的第二列为所述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所述第二矩阵的第一列为所述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是通过在基础矩阵上相位旋转生成的,用从所述共相信息获得的共相因子形成所述基础矩阵。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单层传输的所述基础矩阵由2×1向量形成,所述向量的第一元素等于1,所述向量的第二元素等于共相因子。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双层传输的所述基础矩阵由2×2矩阵形成,第一列的第一元素等于1,所述第一列的第二元素等于所述共相因子,第二列的第一元素等于1,所述第二列的第二元素为所述共相因子的负数。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多于两层传输的情况下,对于偶数层数,将所述多于两层分为双层组,对于奇数层数,将所述多于两层分为双层组加一个附加层,其中,对每个双层组生成至少两个共相矩阵。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为两层传输生成两个共相矩阵,则第二矩阵的列与第一矩阵的互换的列对应。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要为两层传输生成四个共相矩阵,则第三矩阵的列对应于第一矩阵的互换的列,并且第四矩阵的列对应于第二矩阵的互换的列。
2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对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所述无线设备(14)是透明的。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是由所述网络节点(12)随机选择的。
3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向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所述无线设备(14)指示将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粒度。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为所述网络节点(12)和所述无线设备(14)两者预先选择将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
32.一种无线设备(14),其用于从用于在有源天线系统(AAS)中进行适应性共相的网络节点(12)接收传输,所述无线设备(14)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包括处理器(34)和存储器(36),所述存储器(36)包含可由所述处理器(34)执行的指令,以将所述无线设备(14)配置为:
提供共相信息和发送用于确定共相信息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一个;
接收至少一次传输,所述传输基于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基于所提供的共相信息和所发送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一个,并且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下述中的一个:至少两个物理资源块(PRB)和至少两个资源元素(RE);其中,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对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无线设备透明的;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是由所述网络节点(12)随机选择的;以及
处理所述至少一次传输。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无线设备(14),其中,所述共相信息指示用于生成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的共相因子的值。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无线设备(14),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一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所述第一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所述第一传输层与所述第二传输层不同。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无线设备(14),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二矩阵的第二列为所述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所述第二矩阵的第一列为所述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无线设备(14),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对接收所述至少一次传输的所述无线设备是透明的。
3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无线设备(14),其中,所述存储器(36)包含可由所述处理器(34)执行的进一步指令,以配置所述无线设备(14)以接收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相对于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粒度的指示。
38.一种用于无线设备(14)从用于在有源天线系统(AAS)中进行适应性共相的网络节点(12)接收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共相信息和发送用于确定共相信息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一个(S106);
接收(S108)至少一次传输,所述传输基于应用于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至少两个共相矩阵,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基于所提供的共相信息和所发送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的一个,并且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下述中的一个:至少两个物理资源块(PRB)和至少两个资源元素(RE);其中,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是对接收至少一次传输的无线设备透明的;将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应用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顺序是由所述网络节点(12)随机选择的;以及
处理(S110)所述至少一次传输。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相信息指示用于生成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的共相因子的值。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一矩阵的第一列为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所述第一矩阵的第二列为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所述第一传输层与所述第二传输层不同。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中的第二矩阵的第二列为所述第二传输层提供的增益高于所述第二矩阵的第一列为所述第一传输层提供的增益。
4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对接收所述至少一次传输的所述无线设备(14)是透明的。
43.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至少两个共相矩阵关于所述至少两个资源结构中的一个的粒度的指示。
CN201880096295.3A 2018-08-02 2018-08-02 用于无线通信的使用共相矩阵进行波束成形的适应性共相 Active CN112534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IB2018/055826 WO2020026004A1 (en) 2018-08-02 2018-08-02 Adaptive co-phasing for beamforming using co-phasing matric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4734A CN112534734A (zh) 2021-03-19
CN112534734B true CN112534734B (zh) 2023-08-18

Family

ID=63490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6295.3A Active CN112534734B (zh) 2018-08-02 2018-08-02 用于无线通信的使用共相矩阵进行波束成形的适应性共相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88525B2 (zh)
EP (1) EP3830971A1 (zh)
CN (1) CN112534734B (zh)
WO (1) WO2020026004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74273B1 (en) * 2007-03-30 2013-02-12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beamforming
CN107005290A (zh) * 2014-11-10 2017-08-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2d有源天线阵列操作
CN107342799A (zh) * 2017-08-28 2017-11-10 南京科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mu‑mimo预编码矩阵构造方法及装置
CN107438957A (zh) * 2016-03-31 2017-12-05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指示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预编码器参数的方法和设备
CN108141257A (zh) * 2015-10-05 2018-06-0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考虑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波束成形产生的有效下行链路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57589A2 (en) * 2006-11-07 2008-05-15 Brn Phoenix, Inc. Aas direct signaling framing methodologies to support high capacity wireless links
JP2013543341A (ja) * 2010-11-05 2013-1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ダブル・コードブックを用いて通信システムでベスト・コンパニオン・プリコーディング行列インデックスをレポートするための方法、移動端末、基地局、およびシステム
US20120207243A1 (en) * 2011-02-11 2012-08-16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Precoder Selection For Precoder Cycling
US9735844B2 (en) * 2011-05-09 2017-08-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hannel feedback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s
US9660784B2 (en) * 2012-03-14 2017-05-23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inter-transmission point phase relationship feedback for joint transmission CoMP
US8976884B2 (en) * 2012-12-20 2015-03-10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array channel feedback
EP3220679B1 (en) * 2013-04-03 2019-01-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ceiving and sending reference signal,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WO2014198037A1 (en) 2013-06-13 2014-1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wo-dimensional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2d-dft) based codebook for elevation beamforming
US10075218B2 (en) 2015-11-05 2018-09-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D-MIMO based multicasting in vehic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7131566A1 (en) * 2016-01-29 2017-08-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eamforming using an antenna array
ES2937399T3 (es) 2016-08-12 2023-03-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Libros de códigos multi-haz con sobrecarga adicionalmente optimizad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74273B1 (en) * 2007-03-30 2013-02-12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beamforming
CN107005290A (zh) * 2014-11-10 2017-08-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2d有源天线阵列操作
CN108141257A (zh) * 2015-10-05 2018-06-0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考虑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波束成形产生的有效下行链路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07438957A (zh) * 2016-03-31 2017-12-05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指示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预编码器参数的方法和设备
CN107342799A (zh) * 2017-08-28 2017-11-10 南京科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mu‑mimo预编码矩阵构造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4734A (zh) 2021-03-19
US11588525B2 (en) 2023-02-21
EP3830971A1 (en) 2021-06-09
WO2020026004A1 (en) 2020-02-06
US20210218445A1 (en) 2021-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8209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uplink MIMO
KR102404935B1 (ko) 개선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csi 보고를 위한 코드북
CN108023624B (zh)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1349537B2 (en) Codebook subset restriction for full-dimension MIMO
RU2726850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выборе под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CN108476049B (zh) 用于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方法和装置
CN108352882B (zh) 用于csi报告的csi-rs端口选择的方法和系统
US10419090B2 (en) Method for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feedback and apparatus
US9843409B2 (e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ethod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220167399A (ko) Pusch를 통한 반영구적 csi 피드백
RU2676268C1 (ru)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ое кодирование передачи из одномерной антенной решетки, которая включает в себя совместно поляризованные антенные элементы, выровненные по одной линии в единственном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м измерении решетки
WO2019220188A1 (en) Adaptive downlink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u-mimo) precoding using uplink signal subspace tracking for active antenna systems (aas)
US2020004480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dicating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inform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EP3469725B1 (en) Beam man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KR20150121185A (ko) 이동국, 기지국 및 통신 제어 방법
US10659130B2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hannel information obtaining method
US11159290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KR102489182B1 (ko) 통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US20220303076A1 (e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N112534734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使用共相矩阵进行波束成形的适应性共相
EP3427396B1 (en) A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for selecting codebook
KR20240022460A (ko) Csi 보고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20230169089A (ko) 조합 계수들에 기반한 csi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KR20230135079A (ko) Csi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CN108886425A (zh) 一种混合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终端设备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