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0732A - 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0732A
CN112530732A CN202011556726.5A CN202011556726A CN112530732A CN 112530732 A CN112530732 A CN 112530732A CN 202011556726 A CN202011556726 A CN 202011556726A CN 112530732 A CN112530732 A CN 112530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operating mechanism
acting
linkag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567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倩
王恒阳
任山波
张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5672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307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530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07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1/00Air-break switches for high tension without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1/02Details
    • H01H31/026Movable parts and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该操作机构包括联动组件、驱动件以及作用件,作用件连接于联动组件上;驱动联动组件转动,联动组件带动作用件运动,作用件用于驱动驱动件进行直线运动,以使驱动件带动隔离开关的动触头靠近或者远离静触头。该隔离开关包括上述的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结构简单,能够提高操作机构的工作可靠性。

Description

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条形熔断器式隔离开关又称条形开关,其在传统隔离开关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其电连接的熔断器,条形开关在面对大电流时,其增加的熔断器能够迅速断开,对隔离开关进行保护。条形开关因具有分断能力强、可靠性高、体积小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现有的条形开关都包括操作机构,其通过操作机构驱动动触头作用于静触头以实现合闸,或者驱动动触头远离静触头以实现分闸。然而,现有的操作机构的结构大多比较复杂,运行起来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其工作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该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结构简单,能够提高操作机构的工作可靠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操作机构,其包括联动组件、驱动件以及作用件,作用件连接于联动组件上;驱动联动组件转动,联动组件带动作用件运动,作用件用于驱动驱动件进行直线运动,以使驱动件带动隔离开关的动触头靠近或者远离静触头。该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结构简单,能够提高操作机构的工作可靠性。
可选地,联动组件上套设有弹性件,驱动件设有导向槽,作用件的一端延伸至导向槽内;驱动作用件在导向槽内走空行程,作用件自第一工作位运动至第二工作位,弹性件储能;作用件在弹性件释能的条件下自第二工作位运动至第三工作位,以推动驱动件远离静触头。
可选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弹性件套设于第二联动件上,作用件连接于第一联动件上,第二联动件设有滑槽,作用件滑动连接于滑槽内,且远离第一联动件的一端延伸至导向槽内,用于驱动驱动件靠近或者远离静触头。
可选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弹性件套设于第二联动件上,作用件连接于第二联动件上,第一联动件设有滑槽,作用件滑动连接于滑槽内,且远离第二联动件的一端延伸至导向槽内,用于驱动驱动件靠近或者远离静触头。
可选地,作用件位于第二工作位,作用件与导向槽靠近静触头的侧壁抵接。
可选地,导向槽为梯形槽、矩形槽或者三角形槽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驱动件被滑动配置于隔离开关的壳体上,且驱动件的滑动方向与驱动件与静触头的连线共线。
可选地,操作机构还包括套设于第二联动件上的压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二联动件连接、另一端与压簧件抵接。
可选地,压簧件包括第一本体和自第一本体朝向弹性件的方向延伸设置的限位凸缘,限位凸缘与第一本体围合形成限位腔,弹性件靠近第一本体的一端抵接于限位腔的腔底。
可选地,操作机构还包括手柄,手柄与第一联动件远离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转动手柄可驱动作用件在导向槽内运动以推动驱动件进行直线运动。
可选地,手柄包括第二本体和设于第二本体内的驱动槽,第一联动件靠近手柄的一端设有凸起,凸起伸入至驱动槽内;驱动手柄转动,驱动槽的槽壁作用于凸起,以使凸起在驱动槽内运动。
可选地,作用件位于第二工作位,凸起抵持于驱动槽靠近静触头的侧壁上,且位于驱动槽远离第一联动件的一侧。
可选地,驱动槽为梯形槽、矩形槽或者三角形槽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手柄的操作端设有握持环。
可选地,握持环设有加强筋。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隔离开关,该隔离开关包括上述的操作机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包括联动组件、驱动件以及作用件,作用件连接于联动组件上;驱动联动组件转动,联动组件带动作用件运动,作用件用于驱动驱动件进行直线运动,以使驱动件带动隔离开关的动触头靠近或者远离静触头。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驱动联动组件转动,联动组件可带动作用件运动,从而使得作用件作用于驱动件,进而使得驱动件进行直线运动,如此一来,可实现联动组件的转动运动作用于驱动件,进而使得驱动件实现直线平动,如此可通过驱动件带动动触头靠近静触头以使操作机构合闸,或者通过驱动件带动动触头远离静触头以使操作机构分闸。本申请提供的操作机构结构简单,且可以在联动组件和作用件的作用下实现旋转运动变为驱动件的直线平动,采用本申请的操作机构可以迅速进行分闸或者合闸运动,提高了分、合闸的速度,进而提高了操作机构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机构的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机构的状态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机构的状态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机构的状态示意图之四;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手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手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联动组件;11-第一联动件;111-凸起;12-第二联动件;121-滑槽;20-驱动件;21-导向槽;30-作用件;40-弹性件;50-压簧件;51-第一本体;52-限位凸缘;53-限位腔;60-手柄;61-第二本体;62-驱动槽;621-第一槽壁;622-第二槽壁;63-握持环;631-加强筋;210-壳体;220-动触头;230-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操作机构,其包括联动组件10、驱动件20以及作用件30,作用件30连接于联动组件10上;驱动联动组件10转动,联动组件10带动作用件30运动,作用件30用于驱动驱动件20进行直线运动,以使驱动件20带动隔离开关的动触头220靠近或者远离静触头230。
上述联动组件10上连接有作用件30,该作用件30可用于驱动驱动件20运动,从而使得驱动件20带动动触头220靠近并作用于静触头230,从而实现隔离开关的合闸,或者带动动触头220远离静触头230,从而实现隔离开关的分闸。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驱动件20是与动触头220连接的,这样,驱动件20在作用件30的作用下运动可以带动动触头220远离静触头230,以使动触头220和静触头230分闸;并且在动触头220和静触头230分闸后,还可以通过驱动作用件30反向运动以带动动触头220跟随驱动件20继续运动,从而使得动触头220继续与静触头230合闸。
本实施例通过联动组件10和作用件30的配合,可以实现联动组件10的旋转运动驱动驱动件20进行平动,如此可以使得驱动件20的运动行程更大,从而可以实现动触头220和静触头230的可靠合闸或者分闸,进而提高了操作机构的工作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包括联动组件10、驱动件20以及作用件30,作用件30连接于联动组件10上;驱动联动组件10转动,联动组件10带动作用件30运动,作用件30用于驱动驱动件20进行直线运动,以使驱动件20带动隔离开关的动触头220靠近或者远离静触头230。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驱动联动组件10转动,联动组件10可带动作用件30运动,从而使得作用件30作用于驱动件20,进而使得驱动件20进行直线运动,如此一来,可实现联动组件10的转动运动作用于驱动件20,进而使得驱动件20实现直线平动,如此可通过驱动件20带动动触头220靠近静触头230以使操作机构合闸,或者通过驱动件20带动动触头220远离静触头230以使操作机构分闸。本申请提供的操作机构结构简单,且可以在联动组件10和作用件30的作用下实现旋转运动变为驱动件20的直线平动,采用本申请的操作机构可以迅速进行分闸或者合闸运动,提高了分、合闸的速度,进而提高了操作机构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联动组件10上套设有弹性件40,驱动件20设有导向槽21,作用件30的一端延伸至导向槽21内;驱动作用件30在导向槽21内走空行程,作用件30自第一工作位运动至第二工作位,弹性件40储能;作用件30在弹性件40释能的条件下自第二工作位运动至第三工作位,以推动驱动件20远离静触头230。其中,第二工作位位于第一工作位和第三工作位之间。
其中,作用件30靠近驱动件20的一端延伸至驱动件20的导向槽21内,从而通过在导向槽21内运动以与导向槽21的槽壁抵持,进而通过作用于导向槽21的槽壁驱动驱动件20运动,如此可以使得驱动件20驱动动触头220和静触头230进行分闸或者合闸。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向槽21是用于使得作用件30在内运动,以使作用件30可以在导向槽21内走空行程,也可以作用于导向槽21的槽壁以驱动驱动件20运动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导向槽21可以是凹设于驱动件20靠近联动组件10一侧(即该导向槽21未贯穿驱动件20),也可以是贯穿设置于驱动件20上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请参照图1,当操作机构初始位置为合闸位置时,第一工作位即指作用件30在初始状态时所处的工作位(此时弹性件40不受力,处于自由状态,且动触头220作用于静触头230,隔离开关合闸)。第二工作位指弹性件40受压储能完成时所处的工作位,请参照图5。第三工作位指作用件30驱动动触头220脱离静触头230,隔离开关分闸时所处的工作位,请参照图6。
当操作机构在分闸后需要在进行合闸时,则需要驱动联动组件10进行反向转动,从而驱动作用件30自第三工作位返回至第一工作位。也就是说,操作机构的运动为往复可逆的运动,操作机构自合闸到分闸具有三个工作位(即依次经过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和第三工作位),从分闸到合闸也具有三个工作位(即依次经过第三工作位、第二工作位和第一工作位)。应理解,第一工作位为初始位置,第二工作位为弹性件40压缩储能完成时所处的位置,第三工作位为分闸或者合闸完成时所处的位置。即三个工作位为功能位,仅为相对位置,不应当被视为对三个工作位的具体位置的限定。由于分闸和合闸过程的原理相同,为便于描述与理解,下文将以操作机构的初始位置为合闸位置为例进行对应举例说明。
当需要使得动触头220和静触头230分闸时,则作用件30在导向槽21正向运动,作用件30自第一工作位朝向第二工作位运动,此时弹性件40会受压储能;作用件30运动至第二工作位,此时弹性件40储能完成;弹性件40释能,作用件30可以自第二工作位朝向第三工作位运动,此时作用件30在弹性件40的驱动作用下受力加速,进而作用件30推动驱动件20正向运动,从而使得驱动件20运动以推动动触头220远离静触头230,以实现分闸。
同理,当需要使得动触头220和静触头230合闸时,则驱动作用件30在导向槽21内反向运动,作用件30自第三工作位朝向第二工作位运动,此时弹性件40会受压储能;作用件30运动至第二工作位,此时弹性件40储能完成;弹性件40释能,作用件30可以自第二工作位朝向第一工作位运动,此时作用件30在弹性件40的驱动作用下受力加速,进而作用件30推动驱动件20反向运动,从而使得驱动件20运动以推动动触头220靠近静触头230,以实现合闸。如此一来,操作机构便可以实现先通过弹性件40储能,后通过弹性件40储能释放实现动触头220和静触头230的分闸或者合闸。
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驱动作用件30在驱动件20的导向槽21内运动,可使得作用件30自第一工作位朝向第二工作位运动,此时,弹性件40受压储能;当作用件30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弹性件40储能动作完成;此时,弹性件40释能,作用件30抵持于导向槽21的侧壁,从而推动驱动件20运动,以使作用件30运动至第三工作位,这时驱动件20推动动触头220远离或者靠近静触头230,从而使得动触头220与静触头230分闸或者合闸。本申请提供的操作机构结构简单,且可以使得动触头220和静触头230在弹性件40的作用下迅速进行分闸或者合闸运动,提高了分、合闸的速度,进而提高了操作机构的工作可靠性。
请参照图1,可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联动组件10包括第一联动件11和第二联动件12,弹性件40套设于第二联动件12上,作用件30连接于第一联动件11上,第二联动件12设有滑槽121,作用件30滑动连接于滑槽121内,且远离第一联动件11的一端延伸至导向槽21内,用于驱动驱动件20靠近或者远离静触头23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作用件30可以是独立的结构连接于第一联动件11上的,也可以是自第一联动件11朝向第二连接件延伸设置的凸起111(即作用件30也可以是第一联动件11的一部分)。
第二联动件12上设置的滑槽121是用于供作用件30在内滑动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联动件11为主动件,第二联动件12为从动件,即第二联动件12的运动时通过第一联动件11带动的。这样,当作用件30在导向槽21内滑动时,作用件30同样可以在第二联动件12的滑槽121内滑动。弹性件40套设于第二联动件12上,用于在作用件30的作用下驱动弹性件40压缩储能。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可选地,联动组件10包括第一联动件11和第二联动件12,弹性件40套设于第二联动件12上,作用件30连接于第二联动件12上,第一联动件11设有滑槽121,作用件30滑动连接于滑槽121内,且远离第二联动件12的一端延伸至导向槽21内,用于驱动驱动件20靠近或者远离静触头230。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比,区别在于作用件30和滑槽121的设置的位置。即该实施例将前述实施例的作用件30设置在了第二联动件12上,对应地,将滑槽121设置于第一联动件11上。这样,将是第一联动件11运动,从而驱动滑动连接于第一联动件11的滑槽121内的作用件30运动。由于此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基本原理相同,因此,此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可通过前述实施例推理得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作用件30位于第二工作位,作用件30与导向槽21靠近静触头230的侧壁抵接(对应至图5中,则为导向槽21的右侧壁)。这样,弹性件40在受压储能完成时,则正好是作用件30抵持于梯形槽的倾斜壁上,如此一来,当弹性件40进行储能释放时,则在弹性件40的作用下,可以增大作用件30推动驱动件20运动的行程,从而使得驱动件20带动动触头220实现更大的运动行程,进而保障有效分闸。
当然,当操作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时,作用件30距离梯形槽的倾斜壁还可以具有微小间隙。
示例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导向槽21可以为梯形槽、矩形槽或者三角形槽中的任意一种。应理解,无论导向槽21为何种形状,都应当避免对动触头220相对静触头230分闸或者相对静触头230合闸造成干涉。
为了进一步提高驱动件20平动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0被滑动配置于隔离开关的壳体210上,且驱动件20的滑动方向与驱动件20与静触头230的连线共线。例如,可在驱动件20上设有滑轨,在壳体210上设有滑槽121,且滑槽121和滑轨相适配,这样,驱动件20的运动方向将受到壳体210上的滑槽121的导向作用,进而可以提高驱动件20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3,可选地,操作机构还包括套设于第二联动件12上的压簧件50,弹性件40的一端与第二联动件12连接、另一端与压簧件50抵接。
由于该压簧件50的作用,当作用件30自第一工作位运动至第二工作位的过程中,该作用件30可推动压簧件50自第二联动件12靠近第一联动件11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一联动件11的一端运动,此时压簧件50压缩弹性件40,从而使得弹性件40受压储能。同理,当作用件30第二工作位朝向第三工作位运动时,作用件30对压簧件50的作用力解除,此时,压簧件50在弹性件40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压簧件50朝向第一联动件11运动,从而反作用于第一联动件11,以驱动第一联动件11运动。
其中,该压簧件50可以为套设于第二联动件12上的压板,也可以是滑动连接于第二联动件12一侧的压块。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照图3,压簧件50可以为包括第一本体51和自第一本体51朝向弹性件40的方向延伸设置的限位凸缘52,限位凸缘52与第一本体51围合形成限位腔53,弹性件40靠近第一本体51的一端抵接于限位腔53的腔底。
其中,上述限位凸缘52可以包括多个,多个限位凸缘52均匀分布于第一本体51的外周。例如,第一凸缘可以包括四个。
可选地,操作机构还包括手柄60,手柄60与第一联动件11远离弹性件40的一端连接,转动手柄60可驱动联动组件10转动,所述联动组件10用于驱动作用件30在导向槽21内运动以推动驱动件20进行直线运动。手柄60的设置是为了便于驱动联动组件10转动,进而驱动作用件30运动,从而使得作用件30在导向槽21内运动。例如,手柄60可以驱动第一联动件11远离第二联动件12的一端从而使得作用件30运动。
请参照图1,可选地,手柄60包括第二本体61和设于第二本体61内的驱动槽62,第一联动件11靠近手柄60的一端设有凸起111,凸起111伸入至驱动槽62内;驱动手柄60转动,驱动槽62的槽壁作用于凸起111,以使第一联动件11靠近导向槽21的一端在导向槽21内运动。
例如,请参见图4至图7,当操作机构处于合闸状态时,此时凸起111和驱动槽62的第一槽壁621抵接(此时凸起111运动至第一运动位,处于第一运动位时凸起111抵接于第一槽壁621的底端),请参见图4,此时弹性件40处于自由状态;当需要驱动作用件30在导向槽21内运动时,以使弹性件40受压储能时,则驱动槽62的第一槽壁621驱动凸起111自第一槽壁621的一端运动至第一槽壁621的另一端(即凸起111运动至第二运动位,处于第二运动位时凸起111抵接于第一槽壁621的顶端),请参见图5,此时弹性件40受压储能完成;这时,若弹性件40释能,则凸起111在弹性件40的作用力下在驱动槽62内走空行程,自第一槽壁621运动至驱动壁的第二槽壁622(即凸起111运动至第三运动位,处于第三运动位时凸起111抵接于第二槽壁622的底端),请参见图6,此时弹性件40释能结束,凸起111位于第二槽壁622靠近第一槽壁621的一端。
若需要合闸,则驱动手柄60反向转动(即与驱动操作机构分闸时的转向相反),从而可以驱动凸起111自第二槽壁622的底端运动至第二槽壁622的顶端(此时凸起111自第三运动位回转至第二运动位),如图7所示,此时弹性件40进行压缩储能;弹性件40释能时,则在弹性件40的作用下使得凸起111在驱动槽62内走空行程(此时凸起111自第二运动位回转至第一运动位),且凸起111自第二槽壁622的顶端运动至第一槽壁621底端,此时弹性件40释能完成,操作机构驱动动触头220与静触头230合闸。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手柄60具有转向的作用,即通过对手柄60进行换向可以实现操作机构的分闸或者合闸。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当手柄60处于下拉位置时,操作机构处于分闸状态;当手柄60处于上推状态时,操作机构处于合闸状态。这样,在手柄60的转向作用下可以将操作机构的合闸位置由原本的下拉位置转换为上推位置,将操作机构的分闸位置由原本的上拉位置转换为下拉位置,从而更符合技术人员的操作习惯。
在本实施例中,作用件30位于第二工作位,凸起111抵持于驱动槽62靠近静触头230的侧壁上,且位于驱动槽62远离第一联动件11的一侧(即凸起111抵接于第一槽壁621的顶端)。这样,弹性件40在受压储能完成时,则正好是凸起111抵持于驱动槽62的右侧壁上。
示例地,驱动槽62可以为梯形槽、矩形槽或者三角形槽中的任意一种。应理解,无论驱动槽62为何种形状,都应当避免对动触头220相对静触头230分闸或者相对静触头230合闸造成干涉。
该驱动槽62为三角形槽时,如图4至图7所示。其中,当驱动槽62为三角形槽时,凸起111位于第一运动位和第三运动位时,凸起111均抵接于第一槽壁621和第二槽壁622的交界处。另外,前述涉及到的底端和顶端均是以图1或者图4至7所示的方位为例进行的描述,不应当看作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应理解,上述驱动槽62的形状、导向槽21的形状、作用件30的运动路径以及动触头220的运动路径的设置应当是相互适配的。
请参照图8至图9,为了便于操作人员对手柄60的操作,可选地,手柄60设有握持环63。
需要说明的是,该握持环63用于操作人员手工握持,从而通过转动该握持环63控制手柄60的整体转动,因此,该握持环63的大小应当与人体的手部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利于操作人员握持,该握持环63为方形环。
为了增强操作人员握持时的舒适度,在本实施例中,该握持环63的外壁面和内壁面均为圆弧面。
其中,该握持环63可以是先注塑形成握持环63的本体,然后在本体上进行软胶二次注塑形成位于握持环63外周的呈圆弧状的软胶面形成的。这样,在操作人员握持时,手感更佳。
可选地,请参见图8和图9,握持环63还设有加强筋631。其中,加强筋631可以均布于握持环63的外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操作端即指远离作用件30的一端,其也是供操作人员握持的一端。该操作端设置有加强筋631是为了增强手柄60的操作端的强度,从而避免在操作人员手动扳动手柄60转动时,发生操作端出现裂缝甚至断裂的情况。当然,为了进一步加强手柄60的强度,除了在操作端的外周围绕握持孔环设加强筋631之外,在手柄60的其他地方也可以对应增设加强筋631。例如,在手柄60靠近第一联动件11的一端,这样,可以增强手柄60靠近第一联动件11处的强度,从而消除手柄60上设置的驱动槽62对手柄60强度的影响。
以操作机构的初始状态为合闸状态为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如下:
初始状态:请参见图4,此时,手柄60位于合闸位,第一联动件11上的凸起111与驱动槽62的第一槽壁621的底端抵接(凸起111位于第一运动位),作用件30位于第一工作位,弹性件40处于自由状态,驱动件20位于合闸位,动触头220和静触头230合闸。
储能状态:请再结合参照图5,操作人员握持握持环63并驱动手柄60进行转动,从而手柄60通过驱动槽62驱动第一联动件11上的凸起111运动,凸起111运动使得第一联动件11运动,从而使得作用件30在导向槽21内走空行程自第一工作位运动至第二工作位(在此过程中,凸起111同时自第一槽壁621的底端运动至第一槽壁621的顶端,即凸起111自第一运动位运动至第二运动位),此时限位凸缘52在第一联动件11的作用下朝向远离第一联动件11的方向运动,进而压缩弹性件40进行储能。
释能状态:请结合参照图5和图6,弹性件40释能,限位凸缘52在弹性件40的作用下朝向第一驱动件20运动,从而作用件30与导向槽21的槽壁抵接,进而推动驱动件20运动(此时作用件30自第二工作位运动至第三工作位,且凸起111自第二运动位运动至第三运动位,即凸起111自第一槽壁621的顶端运动至第二槽壁622的底端),驱动件20带动动触头220与静触头230分离,从而实现分闸。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该隔离开关包括上述的操作机构。
其中,上述操作机构可以安装于隔离开关的壳体210内,其中,手柄60的握持环63露出于壳体210之外。这样,通过驱动握持环63运动便可以实现控制隔离开关的分闸或者合闸。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当隔离开关呈垂直安装时,手柄60设于隔离开关的一侧,且手柄60、第一联动件11以及第二联动件12分别转动连接于壳体210上,其中,第一联动件11的转动中心位于手柄60的转动中心和第二联动件12的转动中心的中间。且手柄60、第一联动件11以及第二联动件12安装于同一水平线上(应理解,此处水平指代相对竖直来说的水平,并非绝对水平),而驱动件20滑动连接于壳体210上,且驱动件20的运动方向为竖直方向,即驱动件20的运动方向与手柄60的安装方向垂直。
还有,在本实施例中,手柄60向上推,隔离开关合闸;手柄60向下拉,隔离开关分闸。这样,更符合人的操作习惯和惯有认知。同时,由于重力是向下的,这样也可以出于安全考虑,实现动触头220向上运动为合闸,动触头220向下运动为分闸。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Claims (16)

1.一种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联动组件、驱动件以及作用件,所述作用件连接于所述联动组件上;驱动所述联动组件转动,所述联动组件带动所述作用件运动,所述作用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件进行直线运动,以使所述驱动件带动隔离开关的动触头靠近或者远离静触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上套设有弹性件,所述驱动件设有导向槽,所述作用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导向槽内;驱动所述作用件在所述导向槽内走空行程,所述作用件自第一工作位运动至第二工作位,所述弹性件储能;所述作用件在所述弹性件释能的条件下自所述第二工作位运动至第三工作位,以推动所述驱动件远离所述静触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联动件上,所述作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上,所述第二联动件设有滑槽,所述作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内,且远离所述第一联动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导向槽内,用于驱动所述驱动件靠近或者远离所述静触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联动件上,所述作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上,所述第一联动件设有滑槽,所述作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内,且远离所述第二联动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导向槽内,用于驱动所述驱动件靠近或者远离所述静触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件位于所述第二工作位,所述作用件与所述导向槽靠近所述静触头的侧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为梯形槽、矩形槽或者三角形槽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被滑动配置于所述隔离开关的壳体上,且所述驱动件的滑动方向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静触头的连线共线。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二联动件上的压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联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簧件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簧件包括第一本体和自所述第一本体朝向所述弹性件的方向延伸设置的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与所述第一本体围合形成限位腔,所述弹性件靠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腔的腔底。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第一联动件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转动所述手柄可驱动所述作用件在所述导向槽内运动以推动所述驱动件进行直线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第二本体和设于所述第二本体内的驱动槽,所述第一联动件靠近所述手柄的一端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伸入至所述驱动槽内;驱动所述手柄转动,所述驱动槽的槽壁作用于所述凸起,以使所述凸起在所述驱动槽内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件位于所述第二工作位,所述凸起抵持于所述驱动槽靠近所述静触头的侧壁上,且位于所述驱动槽远离所述第一联动件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槽为梯形槽、矩形槽或者三角形槽中的任意一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操作端设有握持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环设有加强筋。
16.一种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机构。
CN202011556726.5A 2020-12-23 2020-12-23 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Pending CN1125307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56726.5A CN112530732A (zh) 2020-12-23 2020-12-23 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56726.5A CN112530732A (zh) 2020-12-23 2020-12-23 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0732A true CN112530732A (zh) 2021-03-19

Family

ID=74976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56726.5A Pending CN112530732A (zh) 2020-12-23 2020-12-23 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3073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98535B2 (en) Circuit breaker operator
KR20140112503A (ko) 아크 접점의 분리를 가속시키기 위한 스프링을 포함하는, 차단기용 가동형 도전 유닛
CN113963978B (zh) 一种旋转开关
CN215644207U (zh) 一种接地开关与断路器联锁机构
CN214012811U (zh) 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CN112530732A (zh) 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CN210245399U (zh) 一种具有导向装置的真空断路器
US3632933A (en) Rack and gear spring charging means for reciprocating contact
KR100461682B1 (ko) 슬라이더 작동 스위치
CN110853960A (zh) 一种滑动开关
CN215869103U (zh) 操作机构
CN210200652U (zh) 用于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及断路器
CN215527494U (zh) 一种开关的操作机构
CN210296222U (zh) 真空断路器联锁机构
CN114974968A (zh) 带瞬动结构的长行程扳机开关
CN2221826Y (zh) 真空断路器分闸空气缓冲器
CN212848145U (zh) 带自锁功能的手柄按压开关
CN108878185B (zh) 两段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CN116504575B (zh) 一种隔离开关多重顺序导通的户外智能开关
CN219226206U (zh) 一种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CN218677014U (zh) 一种辅助触头组件及断路器
CN217955784U (zh) 断路器
CN220491821U (zh) 断路器及其电动控制结构
CN215869050U (zh) 一种低压断路器及其微动模块
CN213583676U (zh) 一种开关的操作手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3

Address after: No. 2000, Shenjiang South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15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Ltd.

Applicant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Ltd

Address before: No. 2000, Shenjiang South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15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