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1222A - 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及延迟定位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及延迟定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1222A
CN112511222A CN202011194493.9A CN202011194493A CN112511222A CN 112511222 A CN112511222 A CN 112511222A CN 202011194493 A CN202011194493 A CN 202011194493A CN 112511222 A CN112511222 A CN 112511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resistor
triode
puls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44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振刚
顾庆昌
魏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Cabl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Eigh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Cabl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Eigh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Cabl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Eigh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Cabl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Eigh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19449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112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511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12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9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data signal
    • H04B10/0793Network aspects, e.g. central monitoring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由本地单元、远程单元组成;被测光纤链路处于本地单元与远程单元之间;本地单元位于系统中心主机端,包括本地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和本地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光脉冲发射装置是计时信号的起始点;远程单元位于分系统端;远程单元包括远程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和远程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本发明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本装置采用高精度窄脉冲产生技术、返回脉冲信号精确恢复技术、时差数字转换技术、一体化壳体设计技术等多种设计思想构建完成,实现高精度、小型化、便捷式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测量的技术目的。

Description

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及延迟定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信号传输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光纤进行信号传输时与电信号传输一样,也存在传输延迟问题,在一般的传输系统中对信号传输延迟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重要通讯系统中要求收发分置,站点间距不小于50公里,属长距离光纤信号传输,且该系统对信号传输时延要求很高,偏差不超过20ns,如果超出,则会导致收发波束错乱,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须将收发站点的传输延迟精确测量出来,提供给主机由主机进行时序修正。
光时域反射技术工作原理类似于雷达,光时域反射仪对光纤链路发出脉冲信号,信号在光纤链路中遇到连接器、接合点、断点、或其它类似事件时产生散射和反射。其中反射信号返回到发射端,光时域反射仪测算返回信号与发射信号的时间差,并重复进行,然后将结果进行平均并以轨迹的形式显示出来,这个轨迹就描绘了整段光纤链路的时延以及距离信息;其中距离信息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获得。
d=c×t/2η
其中:c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t是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总时延;
η是被测光纤折射率(一般由光纤生产商来标明)。
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是通过光时域反射技术,其主要用于光缆线路工程施工或光缆线路维护工作中,存在技术复杂、体积大,不能在线监测、不满足特殊通讯环境使用要求的问题。
采用光时域反射技术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1)体积过大,不能便携式应用;
(2)不能实现连续在线测试功能。
(3)测量精度不够,不能满足系统要求。
(4)环境适应性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体积小巧、能在线测试、测量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强的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
由本地单元、远程单元组成;
被测光纤链路处于本地单元与远程单元之间;
本地单元位于系统中心主机端,包括本地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和本地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
光脉冲发射装置是计时信号的起始点;
光脉冲发射装置包括:脉冲发生电路、脉冲整形电路、激光驱动电路、激光器和波分复用器;;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脉冲放大电路、脉冲触发电路、脉冲整形电路、时间数字转换电路、微控制器和通讯电路;
远程单元位于分系统端;
远程单元包括远程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和远程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波分复合器、探测器、脉冲放大电路、脉冲整形电路和脉冲发生电路;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脉冲整形电路、激光驱动电路和激光器和波分复合器。
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方法,本地单元脉冲发生电路产生激励脉冲提供给激光发射电路,同时提供给数字转换电路,作为启动计时信号;
发射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器耦合进传输光纤,传输到远程单元后,经波分复用器耦合进远程单元接收端;
远程单元接收端接收信号,由远程单元电光转换电路转换成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器再次耦合进传输光纤,返回本地单元;
本地单元接收电路完成光电转换后,触发微控制器中断,微控制器给出停止信号,时间间隔测量完成;
微控制器将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的转换结果读出,通过通讯接口将测量结果输出给系统主机。
所述远程单元完成光脉冲信号的接收和回传工作;
远程单元接收到光脉冲信号后,首先转换成电信号,该电信号经差分放大并转换成单端信号,单端信号经放大、整形后送给窄脉冲产生电路,用于触发恢复窄脉冲信号,窄脉冲信号经放大整形后由转换芯片完成单端到差分的转换,再由高速激光驱动芯片完成光脉冲的发射回传。
脉冲发生电路采用高精度窄脉冲产生方法产生;
脉冲发生电路包括四个三极管,四个三极管分别为: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
电路中包括四个调节电阻,四个调节电阻分别为:第一调节电阻RC1、第二调节电阻RC2、第三调节电阻RC3、第四调节电阻RC4
第一调节电阻RC1、第二调节电阻RC2、第三调节电阻RC3和第四调节电阻RC4的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用于调节四个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使每个三极管都偏置在临界雪崩状态;
第一调节电阻RC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相连接;
第二调节电阻RC2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相连接;
第三调节电阻RC3的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相连接;
第四调节电阻RC4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相连接;
包括四个跨接电阻,四个跨接电阻分别为第一跨接电阻RCE1、第二跨接电阻RCE2
第三跨接电阻RCE3和第四跨接电阻RCE4
第一跨接电阻RCE1跨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二跨接电阻RCE2跨接在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三跨接电阻RCE3跨接在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四跨接电阻RCE4跨接在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包括四个接地电阻,四个接地电阻分别为第一接地电阻RE1、第二接地电阻RE2、第三接地电阻RE3、第四接地电阻RE4
第一接地电阻RE1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一跨接电阻RCE1连接;
第一接地电阻RE1另一端接地;
第二接地电阻RE2一端与第二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二跨接电阻RCE2连接;
第二接地电阻RE2另一端接地;
第三接地电阻RE3一端与第三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三跨接电阻RCE3连接;
第三接地电阻RE3另一端接地;
第四接地电阻RE4一端与第四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四跨接电阻RCE4连接;
第四接地电阻RE4另一端接地;
包括四个储能电容,四个储能电容分别为第一储能电容C1、第二储能电容C2、第三储能电容C3、第四储能电容C4;
第一储能电容C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二储能电容C2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三储能电容C3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四储能电容C4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
电阻RC、RCE、RE构成各三极管的直流回路,上部四个电容C1-C4为储能电容。
包括四个信号耦合电容,四个信号耦合电容分别为第一信号耦合电容Ci1;第二信号耦合电容Ci2、第三信号耦合电容Ci3和第四信号耦合电容Ci4;
第一信号耦合电容Ci1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二信号耦合电容Ci2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三信号耦合电容Ci3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四信号耦合电容Ci4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负载电阻RL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
电阻RC1下端与Q1集电极相连,RC2下端与Q2集电极相连,RC3下端与Q3集电极相连,RC4下端与Q4集电极相连;
RC1、RC2、RC3、RC4上端同时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
储能电容C1左端与地连接,右端与Q1集电极相连;
C2左端与Q1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2集电极相连;
C3左端与Q2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3集电极相连;
C4左端与Q3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4集电极相连;
耦合电容Ci1上端与Q1基极相连,Ci2上端与Q2基极相连,Ci3上端与Q3基极相连,Ci4上端与Q4基极相连;
Ci1、Ci2、Ci3、Ci4下端同时与VI信号输入端相连;
电阻RCE1左端与Q1基极相连,右端与Q1发射极连接;
RCE2左端与Q2基极相连,右端与Q2发射极连接;
RCE3左端与Q3基极相连,右端与Q3发射极连接;
RCE4左端与Q4基极相连,右端与Q4发射极连接;
电阻RE1上端与Q1发射极连接;
RE2上端与Q2发射极连接;
RE3上端与Q3发射极连接;
RE4上端与Q4发射极连接;
RE1、RE2、RE3、RE4下端均接地;
负载电阻RL上端与Q4发射极连接,下端接地。
当触发脉冲信号VI通过四个耦合电容Ci同时耦合进四个三极管基极时,四个三极管基极电流增加使得工作点发生变化,引起四个三极管同时雪崩击穿,产生极速增加的雪崩电流,各储能电容C所储存的电荷迅速通过Q1、Q2、Q3、Q4和负载电阻RL放电,在负载电阻RL上形成一个正极性的窄脉冲。由于整个电路的引线电感和三极管内部分布电容的存在,使得雪崩电流逐渐增大,增大的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前沿,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电容C上的电荷越来越小,放电电流越来越小,此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后沿。
高精度窄脉冲产生电路是利用三极管工作在雪崩区的雪崩倍增效应,结合并行充电串行放电来实现;
电路中上端四个电阻用于调节各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使每个管子都偏置在临界雪崩状态;
当各三极管基极同时加载触发脉冲信号后,各三极管基极电流增加使得工作点发生变化,引起各三极管同时雪崩击穿,产生极速增加的雪崩电流,各储能电容C所储存的电荷迅速通过Q1、Q2、Q3、Q4和负载电阻RL放电,在负载电阻RL上形成一个正极性的窄脉冲;
由于整个电路的引线电感和三极管内部分布电容的存在,使得雪崩电流逐渐增大,增大的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前沿,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电容C上的电荷越来越小,放电电流越来越小,此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后沿。
返回脉冲信号采用精确恢复方法;
返回脉冲信号电路包括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五电阻R15;
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五电阻R15一端并联后与输入信号Vin相连接;
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一电容C11相连接;
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接地;
第十一电容C11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3一端和比较器U的P2端相连;
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相连接;
第十五电阻R15另一端与第十一电容C11一端、电阻R14一端及比较器U的P3端同时相连接;
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四电阻R14另一端接地;
比较器U的P2端相连;
比较器U的P2端为信号输入负向端,P3端为信号输入正向端,P4端为接地端,P6端为比较信号输出端,P7端为电源端;
信号Vin输入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由电阻R11、R12分压衰减后,经耦合电容C11耦合至比较器U的IN-端(P2),即信号V1;另一路则不经衰减,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后输出至比较器U的IN+端(P3),即信号V2;电阻R13用于调节比较器U输入端偏置电压;电阻R15与电容C11组成延迟网络;电阻R12在承担分压功能的同时作为U的P2端阻抗匹配电阻,电阻R14为U的P3端阻抗匹配电阻。
电阻R1左端与输入信号Vin相连,右端与电阻R2下端及电容C1左端同时相连,电容C1右端、电阻R3下端与比较器U的P2端同时相连,电阻R3上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电阻R左端与输入信号Vin相连,右端与电容C、电阻R4上端及比较器U的P3端同时相连,电容C、电阻R4下端均接地。
比较器U的P2端为信号输入负向端,P3端为信号输入正向端,P4端为接地端,P6端为比较信号输出端,P7端为电源端。
返回脉冲信号是通过设置定比例时点比较器实现,信号输入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过衰减变小,另一路则不经衰减,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分别送入电压比较器的正、负输入端;
比较器的转态发生于正、负输入端信号相对大小改变的时刻,转态时点不受输入信号幅度变化的影响,始终保持于输入信号达到某一固定高度比例时发生;
设Vin=g(t),则V1=f×g(t),V2=g(t-tdd),其中f为衰减率,tdd为RC延时单元的延迟时间;
V2-V1=g(t-tdd)-f×g(t),当比较器处于临界状态时,即V2-V1=0时为比较器转态时刻;
由于输入信号的上升时间极短,且接近线性,故在Vin信号上升阶段可设Vin=a×t,a为斜率常数,由下式可求得临界t值:
Figure BDA0002753614640000091
当比例(L1/L2或H1/H2)确定后,则恢复脉冲的前沿就被固定,且与输入信号Vin的幅度无关。
所述时间数字转换电路采用时差数字转换方法;
所述时差数字转换方法为:通过计算起始、终止信号的时延,从而得到被测光路传输延迟;
以信号通过内部门电路的传输延时来进行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的;
测量过程中,通过计算出开始信号和结束信号之间所经过的逻辑门的个数,从而精确的计算出Start信号与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测量由Start信号触发而开始,接收到Stop信号而停止;
由粗值计数器的计数值计算出Start信号和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测量中,门电路的延时时间受到电源电压、环境温度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不重复性;
在每次测量前,利用微控制器对电源电压、环境温度进行采集,然后测量一个已知的时间间隔,测量完成后修订补偿参数,利用该补偿参数对后续测量结果进行补偿修正,从而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本装置采用高精度窄脉冲产生技术、返回脉冲信号精确恢复技术、时差数字转换技术、一体化壳体设计技术等多种设计思想构建完成,实现高精度、小型化、便捷式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测量的技术目的。
本发明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在光接口上采用FC插拔式结构,插拔方便而且不会出错,平时不用时可将FC光纤连接器取下;该装置在电信号及电源接口上均采用标准USB接口形式,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本地单元工作原理框图;
图2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远程单元工作原理框图;
图3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高精度窄脉冲产生电路图
图4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比例比较电路图;
图5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定比例信号示意图;
图6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绝对时间测量系统框架;
图7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本地单元壳体效果图;
图8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远程单元壳体效果图。
附图中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图中:
11、本地单元盖板 12、本地单元通信口
13、本地单元壳体 14、本地单元光口
21、远程单元盖板
23、远程单元壳体
24、远程单元光口
25、远程单元电源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附图1-8可知,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
由本地单元、远程单元组成;
被测光纤链路处于本地单元与远程单元之间;
本地单元位于系统中心主机端,包括本地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和本地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
光脉冲发射装置是计时信号的起始点;
光脉冲发射装置包括:脉冲发生电路、脉冲整形电路、激光驱动电路、激光器和波分复用器;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脉冲放大电路、脉冲触发电路、脉冲整形电路、时间数字转换电路、微控制器和通讯电路;
远程单元位于分系统端;
远程单元包括远程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和远程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波分复合器、探测器、脉冲放大电路、脉冲整形电路和脉冲发生电路;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脉冲整形电路、激光驱动电路和激光器和波分复合器。
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方法,本地单元脉冲发生电路产生激励脉冲提供给激光发射电路,同时提供给数字转换电路,作为启动计时信号;
发射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器耦合进传输光纤,传输到远程单元后,经波分复用器耦合进远程单元接收端;
远程单元接收端接收信号,由远程单元电光转换电路转换成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器再次耦合进传输光纤,返回本地单元;
本地单元接收电路完成光电转换后,触发微控制器中断,微控制器给出停止信号,时间间隔测量完成;
微控制器将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的转换结果读出,通过通讯接口将测量结果输出给系统主机。
所述远程单元完成光脉冲信号的接收和回传工作;
远程单元接收到光脉冲信号后,首先转换成电信号,该电信号经差分放大并转换成单端信号,单端信号经放大、整形后送给窄脉冲产生电路,用于触发恢复窄脉冲信号,窄脉冲信号经放大整形后由转换芯片完成单端到差分的转换,再由高速激光驱动芯片完成光脉冲的发射回传。
脉冲发生电路采用高精度窄脉冲产生方法产生;
脉冲发生电路包括四个三极管,四个三极管分别为: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
电路中包括四个调节电阻,四个调节电阻分别为:第一调节电阻RC1、第二调节电阻RC2、第三调节电阻RC3、第四调节电阻RC4
第一调节电阻RC1、第二调节电阻RC2、第三调节电阻RC3和第四调节电阻RC4的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用于调节四个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使每个三极管都偏置在临界雪崩状态;
第一调节电阻RC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相连接;
第二调节电阻RC2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相连接;
第三调节电阻RC3的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相连接;
第四调节电阻RC4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相连接;
包括四个跨接电阻,四个跨接电阻分别为第一跨接电阻RCE1、第二跨接电阻RCE2
第三跨接电阻RCE3和第四跨接电阻RCE4
第一跨接电阻RCE1跨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二跨接电阻RCE2跨接在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三跨接电阻RCE3跨接在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四跨接电阻RCE4跨接在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包括四个接地电阻,四个接地电阻分别为第一接地电阻RE1、第二接地电阻RE2、第三接地电阻RE3、第四接地电阻RE4
第一接地电阻RE1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一跨接电阻RCE1连接;
第一接地电阻RE1另一端接地;
第二接地电阻RE2一端与第二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二跨接电阻RCE2连接;
第二接地电阻RE2另一端接地;
第三接地电阻RE3一端与第三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三跨接电阻RCE3连接;
第三接地电阻RE3另一端接地;
第四接地电阻RE4一端与第四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四跨接电阻RCE4连接;
第四接地电阻RE4另一端接地;
包括四个储能电容,四个储能电容分别为:第一储能电容C1、第二储能电容C2、第三储能电容C3和第四储能电容C4;
包括四个储能电容,四个储能电容分别为第一储能电容C1、第二储能电容C2、第三储能电容C3、第四储能电容C4;
第一储能电容C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二储能电容C2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三储能电容C3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四储能电容C4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
电阻RC、RCE、RE构成各三极管的直流回路,上部四个电容C1-C4为储能电容。
包括四个信号耦合电容,四个信号耦合电容分别为第一信号耦合电容Ci1;第二信号耦合电容Ci2、第三信号耦合电容Ci3和第四信号耦合电容Ci4;
第一信号耦合电容Ci1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二信号耦合电容Ci2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三信号耦合电容Ci3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四信号耦合电容Ci4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负载电阻RL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
电阻RC1下端与Q1集电极相连,RC2下端与Q2集电极相连,RC3下端与Q3集电极相连,RC4下端与Q4集电极相连;
RC1、RC2、RC3、RC4上端同时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
储能电容C1左端与地连接,右端与Q1集电极相连;
C2左端与Q1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2集电极相连;
C3左端与Q2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3集电极相连;
C4左端与Q3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4集电极相连;
耦合电容Ci1上端与Q1基极相连,Ci2上端与Q2基极相连,Ci3上端与Q3基极相连,Ci4上端与Q4基极相连;
Ci1、Ci2、Ci3、Ci4下端同时与VI信号输入端相连;
电阻RCE1左端与Q1基极相连,右端与Q1发射极连接;
RCE2左端与Q2基极相连,右端与Q2发射极连接;
RCE3左端与Q3基极相连,右端与Q3发射极连接;
RCE4左端与Q4基极相连,右端与Q4发射极连接;
电阻RE1上端与Q1发射极连接;
RE2上端与Q2发射极连接;
RE3上端与Q3发射极连接;
RE4上端与Q4发射极连接;
RE1、RE2、RE3、RE4下端均接地;
负载电阻RL上端与Q4发射极连接,下端接地。
当触发脉冲信号VI通过四个耦合电容Ci同时耦合进四个三极管基极时,四个三极管基极电流增加使得工作点发生变化,引起四个三极管同时雪崩击穿,产生极速增加的雪崩电流,各储能电容C所储存的电荷迅速通过Q1、Q2、Q3、Q4和负载电阻RL放电,在负载电阻RL上形成一个正极性的窄脉冲。由于整个电路的引线电感和三极管内部分布电容的存在,使得雪崩电流逐渐增大,增大的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前沿,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电容C上的电荷越来越小,放电电流越来越小,此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后沿。
高精度窄脉冲产生电路是利用三极管工作在雪崩区的雪崩倍增效应,结合并行充电串行放电来实现;
电路中上端四个电阻用于调节各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使每个管子都偏置在临界雪崩状态;
当各三极管基极同时加载触发脉冲信号后,各三极管基极电流增加使得工作点发生变化,引起各三极管同时雪崩击穿,产生极速增加的雪崩电流,各储能电容C所储存的电荷迅速通过Q1、Q2、Q3、Q4和负载电阻RL放电,在负载电阻RL上形成一个正极性的窄脉冲;
由于整个电路的引线电感和三极管内部分布电容的存在,使得雪崩电流逐渐增大,增大的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前沿,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电容C上的电荷越来越小,放电电流越来越小,此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后沿。
返回脉冲信号采用精确恢复方法;
返回脉冲信号电路包括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五电阻R15;
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五电阻R15一端并联后与输入信号Vin相连接;
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一电容C11相连接;
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接地;
第十一电容C11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3一端和比较器U的P2端相连;
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相连接;
第十五电阻R15另一端与第十一电容C11一端、电阻R14一端及比较器U的P3端同时相连接;
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四电阻R14另一端接地;
比较器U的P2端相连;
比较器U的P2端为信号输入负向端,P3端为信号输入正向端,P4端为接地端,P6端为比较信号输出端,P7端为电源端;
信号Vin输入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由电阻R11、R12分压衰减后,经耦合电容C11耦合至比较器U的IN-端(P2),即信号V1;另一路则不经衰减,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后输出至比较器U的IN+端(P3),即信号V2;电阻R13用于调节比较器U输入端偏置电压;电阻R15与电容C11组成延迟网络;电阻R12在承担分压功能的同时作为U的P2端阻抗匹配电阻,电阻R14为U的P3端阻抗匹配电阻。
电阻R1左端与输入信号Vin相连,右端与电阻R2下端及电容C1左端同时相连,电容C1右端、电阻R3下端与比较器U的P2端同时相连,电阻R3上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电阻R左端与输入信号Vin相连,右端与电容C、电阻R4上端及比较器U的P3端同时相连,电容C、电阻R4下端均接地。
比较器U的P2端为信号输入负向端,P3端为信号输入正向端,P4端为接地端,P6端为比较信号输出端,P7端为电源端。
返回脉冲信号是通过设置定比例时点比较器实现,信号输入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过衰减变小,另一路则不经衰减,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分别送入电压比较器的正、负输入端;
比较器的转态发生于正、负输入端信号相对大小改变的时刻,转态时点不受输入信号幅度变化的影响,始终保持于输入信号达到某一固定高度比例时发生;
设Vin=g(t),则V1=f×g(t),V2=g(t-tdd),其中f为衰减率,tdd为RC延时单元的延迟时间;
V2-V1=g(t-tdd)-f×g(t),当比较器处于临界状态时,即V2-V1=0时为比较器转态时刻;
由于输入信号的上升时间极短,且接近线性,故在Vin信号上升阶段可设Vin=a×t,a为斜率常数,由下式可求得临界t值:
Figure BDA0002753614640000181
当比例(L1/L2或H1/H2)确定后,则恢复脉冲的前沿就被固定,且与输入信号Vin的幅度无关。
所述时间数字转换电路采用时差数字转换方法;
所述时差数字转换方法为:通过计算起始、终止信号的时延,从而得到被测光路传输延迟;
以信号通过内部门电路的传输延时来进行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的;
测量过程中,通过计算出开始信号和结束信号之间所经过的逻辑门的个数,从而精确的计算出Start信号与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测量由Start信号触发而开始,接收到Stop信号而停止;
由粗值计数器的计数值计算出Start信号和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测量中,门电路的延时时间受到电源电压、环境温度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不重复性;
在每次测量前,利用微控制器对电源电压、环境温度进行采集,然后测量一个已知的时间间隔,测量完成后修订补偿参数,利用该补偿参数对后续测量结果进行补偿修正,从而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发明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本装置采用高精度窄脉冲产生技术、返回脉冲信号精确恢复技术、时差数字转换技术、一体化壳体设计技术等多种设计思想构建完成,实现高精度、小型化、便捷式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测量的技术目的。
本发明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在光接口上采用FC插拔式结构,插拔方便而且不会出错,平时不用时可将FC光纤连接器取下;该装置在电信号及电源接口上均采用标准USB接口形式,使用便捷。
本产品采用全金属结构,力学性能、散热性能好,包含本地和远程两个单元,结构紧凑,体积小巧,同时进行了军品级环境性能设计,环境适应性好,整个壳体通过铣切加工而成,美观、精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本地单元、远程单元组成;
被测光纤链路处于本地单元与远程单元之间;
本地单元位于系统中心主机端,包括本地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和本地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
光脉冲发射装置是计时信号的起始点;
光脉冲发射装置包括:脉冲发生电路、脉冲整形电路、激光驱动电路、激光器和波分复用器;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脉冲放大电路、脉冲触发电路、脉冲整形电路、时间数字转换电路、微控制器和通讯电路;
远程单元位于分系统端;
远程单元包括远程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和远程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波分复合器、探测器、脉冲放大电路、脉冲整形电路和脉冲发生电路;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脉冲整形电路、激光驱动电路和激光器和波分复合器。
2.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
本地单元脉冲发生电路产生激励脉冲提供给激光发射电路,同时提供给数字转换电路,作为启动计时信号;
发射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器耦合进传输光纤,传输到远程单元后,经波分复用器耦合进远程单元接收端;
远程单元接收端接收信号,由远程单元电光转换电路转换成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器再次耦合进传输光纤,返回本地单元;
本地单元接收电路完成光电转换后,触发微控制器中断,微控制器给出停止信号,时间间隔测量完成;
微控制器将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的转换结果读出,通过通讯接口将测量结果输出给系统主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程单元完成光脉冲信号的接收和回传工作;
远程单元接收到光脉冲信号后,首先转换成电信号,该电信号经差分放大并转换成单端信号,单端信号经放大、整形后送给窄脉冲产生电路,用于触发恢复窄脉冲信号,窄脉冲信号经放大整形后由转换芯片完成单端到差分的转换,再由高速激光驱动芯片完成光脉冲的发射回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脉冲发生电路采用高精度窄脉冲产生方法产生;
脉冲发生电路包括四个三极管,四个三极管分别为: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
电路中包括四个调节电阻,四个调节电阻分别为:第一调节电阻RC1、第二调节电阻RC2、第三调节电阻RC3、第四调节电阻RC4
第一调节电阻RC1、第二调节电阻RC2、第三调节电阻RC3和第四调节电阻RC4的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用于调节四个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使每个三极管都偏置在临界雪崩状态;
第一调节电阻RC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相连接;
第二调节电阻RC2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相连接;
第三调节电阻RC3的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相连接;
第四调节电阻RC4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相连接;
包括四个跨接电阻,四个跨接电阻分别为第一跨接电阻RCE1、第二跨接电阻RCE2
第三跨接电阻RCE3和第四跨接电阻RCE4
第一跨接电阻RCE1跨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二跨接电阻RCE2跨接在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三跨接电阻RCE3跨接在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四跨接电阻RCE4跨接在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包括四个接地电阻,四个接地电阻分别为第一接地电阻RE1、第二接地电阻RE2、第三接地电阻RE3、第四接地电阻RE4
第一接地电阻RE1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一跨接电阻RCE1连接;
第一接地电阻RE1另一端接地;
第二接地电阻RE2一端与第二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二跨接电阻RCE2连接;
第二接地电阻RE2另一端接地;
第三接地电阻RE3一端与第三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三跨接电阻RCE3连接;
第三接地电阻RE3另一端接地;
第四接地电阻RE4一端与第四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四跨接电阻RCE4连接;
第四接地电阻RE4另一端接地;
包括四个储能电容,四个储能电容分别为第一储能电容C1、第二储能电容C2、第三储能电容C3、第四储能电容C4;
第一储能电容C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二储能电容C2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三储能电容C3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四储能电容C4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
包括四个信号耦合电容,四个信号耦合电容分别为第一信号耦合电容Ci1;第二信号耦合电容Ci2、第三信号耦合电容Ci3和第四信号耦合电容Ci4;
第一信号耦合电容Ci1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二信号耦合电容Ci2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三信号耦合电容Ci3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四信号耦合电容Ci4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负载电阻RL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精度窄脉冲产生电路是利用三极管工作在雪崩区的雪崩倍增效应,结合并行充电串行放电来实现;
电路中上端四个电阻用于调节各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使每个管子都偏置在临界雪崩状态;
当各三极管基极同时加载触发脉冲信号后,各三极管基极电流增加使得工作点发生变化,引起各三极管同时雪崩击穿,产生极速增加的雪崩电流,各储能电容C所储存的电荷迅速通过Q1、Q2、Q3、Q4和负载电阻RL放电,在负载电阻RL上形成一个正极性的窄脉冲;
由于整个电路的引线电感和三极管内部分布电容的存在,使得雪崩电流逐渐增大,增大的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前沿,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电容C上的电荷越来越小,放电电流越来越小,此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后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返回脉冲信号采用精确恢复方法;
返回脉冲信号电路包括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五电阻R15;
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五电阻R15一端并联后与输入信号Vin相连接;
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一电容C11相连接;
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接地;
第十一电容C11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3一端和比较器U的P2端相连;
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相连接;
第十五电阻R15另一端与第十一电容C11一端、电阻R14一端及比较器U的P3端同时相连接;
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四电阻R14另一端接地;
比较器U的P2端相连;
比较器U的P2端为信号输入负向端,P3端为信号输入正向端,P4端为接地端,P6端为比较信号输出端,P7端为电源端;
信号Vin输入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由电阻R11、R12分压衰减后,经耦合电容C11耦合至比较器U的IN-端(P2),即信号V1;另一路则不经衰减,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后输出至比较器U的IN+端(P3),即信号V2;电阻R13用于调节比较器U输入端偏置电压;电阻R15与电容C11组成延迟网络;电阻R12在承担分压功能的同时作为U的P2端阻抗匹配电阻,电阻R14为U的P3端阻抗匹配电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返回脉冲信号是通过设置定比例时点比较器实现,信号输入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过衰减变小,另一路则不经衰减,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分别送入电压比较器的正、负输入端;
比较器的转态发生于正、负输入端信号相对大小改变的时刻,转态时点不受输入信号幅度变化的影响,始终保持于输入信号达到某一固定高度比例时发生;
设Vin=g(t),则V1=f×g(t),V2=g(t-tdd),其中f为衰减率,tdd为RC延时单元的延迟时间;
V2-V1=g(t-tdd)-f×g(t),当比较器处于临界状态时,即V2-V1=0时为比较器转态时刻;
由于输入信号的上升时间极短,且接近线性,故在Vin信号上升阶段可设Vin=a×t,a为斜率常数,由下式可求得临界t值:
Figure FDA0002753614630000061
当比例(L1/L2或H1/H2)确定后,则恢复脉冲的前沿就被固定,且与输入信号Vin的幅度无关。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数字转换电路采用时差数字转换方法;
所述时差数字转换方法为:通过计算起始、终止信号的时延,从而得到被测光路传输延迟;
以信号通过内部门电路的传输延时来进行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的;
测量过程中,通过计算出开始信号和结束信号之间所经过的逻辑门的个数,从而精确的计算出Start信号与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测量由Start信号触发而开始,接收到Stop信号而停止;
由粗值计数器的计数值计算出Start信号和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测量中,门电路的延时时间受到电源电压、环境温度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不重复性;
在每次测量前,利用微控制器对电源电压、环境温度进行采集,然后测量一个已知的时间间隔,测量完成后修订补偿参数,利用该补偿参数对后续测量结果进行补偿修正,从而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CN202011194493.9A 2020-10-30 2020-10-30 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及延迟定位方法 Pending CN1125112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4493.9A CN112511222A (zh) 2020-10-30 2020-10-30 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及延迟定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4493.9A CN112511222A (zh) 2020-10-30 2020-10-30 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及延迟定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1222A true CN112511222A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54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4493.9A Pending CN112511222A (zh) 2020-10-30 2020-10-30 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及延迟定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1122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8215A (zh) * 2014-12-30 2015-03-2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一种光纤延迟线的延迟时间测量电路
CN105680828A (zh) * 2014-11-16 2016-06-15 徐云鹏 一种基于雪崩三极管的超宽带脉冲产生电路
CN106877842A (zh) * 2017-02-14 2017-06-20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大幅度皮秒级窄脉冲发生电路
CN109039453A (zh) * 2018-10-31 2018-12-1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一种传输光纤延时的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CN111443262A (zh) * 2020-05-26 2020-07-24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南平供电公司 基于握手对时的opgw光纤偏振检测系统及对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0828A (zh) * 2014-11-16 2016-06-15 徐云鹏 一种基于雪崩三极管的超宽带脉冲产生电路
CN104458215A (zh) * 2014-12-30 2015-03-2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一种光纤延迟线的延迟时间测量电路
CN106877842A (zh) * 2017-02-14 2017-06-20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大幅度皮秒级窄脉冲发生电路
CN109039453A (zh) * 2018-10-31 2018-12-1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一种传输光纤延时的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CN111443262A (zh) * 2020-05-26 2020-07-24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南平供电公司 基于握手对时的opgw光纤偏振检测系统及对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振刚;: "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测试技术研究" *
王源;秦开宇;: "脉冲自触发高精度测距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8921B (zh) 一种测量物体距离的装置及方法
CN205992055U (zh) 一种激光测距装置
CN108828537B (zh) 一种激光测高仪综合测试系统及其综合测试方法
CN101777891A (zh) 超快边沿阶跃脉冲发生方法及其发生器
CN110007156A (zh) 用于长空气间隙放电的瞬态强电场测量系统
CN108072504A (zh) 基于高速单光子探测器的光纤断点定位及长度测量方法
CN101696896A (zh)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的光电装置
CN102200671B (zh) 一种光模块的消光比调试装置及调试方法
CN112511222A (zh) 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及延迟定位方法
CN107132543A (zh) 一种超高速精准测距系统
US4052611A (en) High speed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 link
CN108490445B (zh) 一种基于脉冲宽度检测的红外测距方法及装置
CN114089319B (zh) 一种vcsel器件的纳秒级liv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09405851A (zh) 基于自准直指零仪和光纤陀螺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5300263A (zh) 基于低压脉冲反射法的电线长度单端测量系统
CN204086537U (zh) 一种光开关实现内外光路补偿的光纤式无源激光测距装置
CN104061862A (zh) 基于位置传感器的远距离位移测量系统
CN205657695U (zh) 一种光模块校准系统
CN111781474A (zh) 一种时间同步的局部放电双端定位装置及其方法
CN102135468A (zh) 光插回损测试仪
CN101504313B (zh) 一种光电探测器读出电路的设计方法
CN209496138U (zh) 一种脉冲式激光望远镜测距系统
CN202221476U (zh) 一种望远镜的激光测距电路装置
CN204086538U (zh) 一种双波长激光器实现光路补偿的无源式激光测距装置
CN114236342A (zh) 一种盖革模式的雪崩光电二极管性能指标测试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