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06377B -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06377B
CN112506377B CN202011447169.3A CN202011447169A CN112506377B CN 112506377 B CN112506377 B CN 112506377B CN 202011447169 A CN202011447169 A CN 202011447169A CN 112506377 B CN112506377 B CN 112506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ically connected
signal line
transistors
i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71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06377A (zh
Inventor
林孚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4716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063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06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06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06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06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2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xchanging data with external devices, e.g. smart pens, via the digitiser sensing hardwa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组和选通电路,触控电极组包括m个触控电极,选通电路包括:m个由P型的第一晶体管构成的第一开关组,第一晶体管与第一控制信号线、第一输入信号线和触控电极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与第二控制信号线组、第二输入信号线和触控电连接;触驱动周期包括触控和显示时段,在触控时段的第i个触控子时段,第i个第一开关组的第一晶体管将第一输入信号线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显示时段,第二开关组将第二输入信号线提供的公共电压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本发明实施例提高了触控精度。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当触控显示装置长时间黑屏时,触控显示装置处于休眠唤醒模式,触控电极需要定期输入触控脉冲信号以检测是否有触控动作发生,当检测到有触控动作发生时,触控显示装置被唤醒,然后,触控显示装置进入唤醒模式并显示图像。
在现有技术中,当触控显示装置处于休眠唤醒模式时,通常采用分时触控的方式向触控电极输入触控脉冲信号。具体地,触控显示装置中的多个触控电极被划分为多个触控电极组,各触控电极组分别与一个选通电路电连接,该选通电路用于控制触控脉冲信号分时传输至触控电极组的各触控电极中。
但是,在现有的选通电路中,其包括的晶体管的性能表现较差,影响了触控脉冲信号的传输质量,进而对触控性能产生了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组,各所述触控电极组包括m个触控电极,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与多个所述触控电极组一一对应的多个选通电路;
其中,各所述选通电路包括:
m个第一开关组,所述第一开关组由P型的第一晶体管构成,m个所述第一开关组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第一控制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所述第一开关组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均与第一输入信号线电连接,m个所述第一开关组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m个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
m个第二开关组,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的控制端分别与m个第二控制信号线组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的输入端均与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的输出端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m个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
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帧驱动周期包括触控时段和显示时段,所述触控时段包括m个触控子时段;
在所述触控时段的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各所述选通电路中第i个所述第一开关组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将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线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i=1~m;
在所述显示时段,各所述选通电路中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提供的公共电压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帧驱动周期包括触控时段和显示时段,所述触控时段包括m个触控子时段;
在所述触控时段的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各选通电路中第i个第一开关组的第一晶体管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将第一输入信号线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i=1~m;
在所述显示时段,各所述选通电路中m个第二开关组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第二输入信号线提供的公共电压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显示面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选通电路中用于传输触控脉冲信号的第一开关组仅由P型的第一晶体管构成,当触控脉冲信号的脉冲电压为较高的正电压时,第一晶体管的源极电压Vs较高,相应的,栅源电压Vgs较小,而根据PMOS晶体管的导通特性可知,第一晶体管的导通也就更完全。此时,第一开关组中的第一晶体管均具有良好的导通特性,以及具有更小的导通电阻,从而降低了整个第一开关组的等效导通电阻。当触控脉冲信号经由第一开关组传输至触控电极时,就能降低其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程度,进而降低整个显示区中的触控脉冲信号压降的不均匀性,有效提高休眠唤醒模式下的触控精度,优化触控性能。
而且,基于PMOS晶体管的导通特性,触控脉冲信号的脉冲电压越高,其导通特性越好,因此,该种结构的选通电路能更好地应用在利用主动笔进行触控的触控显示面板中,不仅能够对主动笔触控的触控性能进行有效改善,还能增加其悬浮识别高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选通电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休眠唤醒模式下C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的特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选通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帧驱动周期的信号时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休眠唤醒模式下不同类型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的特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唤醒模式下不同类型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的特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休眠唤醒模式下不同类型晶体管的截止电阻的特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唤醒模式下不同类型晶体管的截止电阻的特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选通电路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时序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帧驱动周期的另一种信号时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提供端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帧驱动周期的再一种信号时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时序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帧驱动周期的又一种信号时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提供端口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选通电路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来描述开关组、控制信号线和输入信号线,但这些开关组、控制信号线和输入信号线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开关组、控制信号线和输入信号线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开关组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开关组,类似地,第二开关组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开关组。
在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阐述之前,本发明首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选通电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组1′和与多个触控电极组1′一一对应的多个选通电路2′,各触控电极组1′包括多个触控电极4′,各选通电路2′包括与多个触控电极4′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个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晶体管3′,各CMOS晶体管3′由一个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Positive channel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PMOS)晶体管5′和一个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Negative channel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NMOS)晶体管6′构成。在向触控电极4′传输触控脉冲信号的过程中,各选通电路2′中的多个CMOS晶体管3′分时导通,从而分时将触控信号线7′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传输至触控电极4′中。
当触控显示面板处于休眠唤醒模式时,传输至触控电极4′的触控脉冲信号的脉冲电压均为正电压,尤其地,对于主动笔触控来说,识别主动笔所需的触控脉冲信号的脉冲电压更高,此时,CMOS晶体管3′的源极会接受到一个更高的源极电压Vs。但是,对于CMOS晶体管3′所包括的NMOS晶体管6′而言,其源极电压Vs越高,栅源电压Vgs越小,导通就越不完全,相应地,导通电阻也就越大,进而导致CMOS晶体管3′的导通电阻也越大。
根据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休眠唤醒模式下C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的特性示意图可知,在触控脉冲信号具有不同大小的脉冲电压时,CMOS晶体管3′的导通电阻均较大,甚至在某些应用设定中,其导通电阻还会超出2.50E+03Ω,存在超出规格的风险。
尤其地,随着触控显示面板尺寸的不断增大,大尺寸面板对负载的要求更为苛刻,若CMOS晶体管3′的导通电阻较大,触控脉冲信号在经由CMOS晶体管3′传输至触控电极4′时,就会存在较大程度的衰减,进而产生横跨整个显示区域的信号的压降不均匀性,影响触控精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和围绕显示区1的非显示区2,显示区1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组3,各触控电极组3包括m个触控电极4,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非显示区2包括与多个触控电极组3一一对应的多个选通电路5。
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选通电路5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均是以m=2为例进行的示意,各选通电路5包括m个第一开关组6,第一开关组6由P型的第一晶体管7构成,例如,第一晶体管7为PMOS晶体管,m个第一开关组6中第一晶体管7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第一控制信号线CL1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第一开关组6中第一晶体管7的第一极均与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电连接,m个第一开关组6中第一晶体管7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5对应的触控电极组3中的m个触控电极4一一对应电连接。各选通电路5还包括m个第二开关组8,m个第二开关组8的控制端分别与m个第二控制信号线组9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的输入端均与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的输出端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5对应的触控电极组3中的m个触控电极4一一对应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帧驱动周期的信号时序图,图中CL1_1和CL1_2分别表示第1条和第2条第一控制信号线CL1提供的第一控制信号,9_1和9_2分别表示第1个和第2个第二控制信号线组9提供的第二控制信号,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帧驱动周期包括触控时段T1和显示时段T2,触控时段T1包括m个触控子时段t1_1~t1_m。
在触控时段T1的第i个触控子时段t1_i,各选通电路5中第i个第一开关组6的第一晶体管7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线CL1提供的第一控制信号,将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Vtp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4中,进而根据触控电极4反馈回来的检测信号,实现触控检测,i=1~m。
在显示时段T2,各选通电路5中m个第二开关组8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提供的公共电压信号Vcom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4,此时,触控电极4复用为公共电极,用于实现显示功能。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选通电路5中用于传输触控脉冲信号Vtp的第一开关组6仅由P型的第一晶体管7构成,当触控脉冲信号的脉冲电压为较高的正电压时,第一晶体管7的源极电压Vs较高,相应的,栅源电压Vgs较小,而根据PMOS晶体管的导通特性可知,第一晶体管7的导通也就更完全。此时,第一开关组6中的第一晶体管7均具有良好的导通特性,以及具有更小的导通电阻,从而降低了整个第一开关组6的等效导通电阻。当触控脉冲信号Vtp经由第一开关组6传输至触控电极4时,就能降低其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程度,进而降低整个显示区1中的触控脉冲信号Vtp压降的不均匀性,有效提高休眠唤醒模式下的触控精度,优化触控性能。
而且,基于PMOS晶体管的导通特性,触控脉冲信号Vtp的脉冲电压越高,其导通特性越好,因此,该种结构的选通电路5能更好地应用在利用主动笔进行触控的触控显示面板中,不仅能够对主动笔触控的触控性能进行有效改善,还能增加其悬浮识别高度。
进一步地,本申请发明人还对休眠唤醒模式和唤醒模式下的PMOS晶体管、NMOS晶体管和CMOS晶体管的导通特性进行了测试。
当触控显示面板处于休眠唤醒模式时,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休眠唤醒模式下不同类型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的特性示意图,可以看出,N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远大于C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其特性最差。而对于C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P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相较于CMOS晶体管较小,在不同的脉冲电压下,二者导通电阻的平均值的差值在1kΩ以上,尤其地,利用主动笔进行触控时,在下行状态下,二者导通电阻的平均值的差值达到了1.3kΩ以上。
综上,在休眠唤醒模式下,相较于NMOS晶体管和CMOS晶体管,P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更小,具有更优的特性。
当触控显示面板处于唤醒模式时,如图7所示,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唤醒模式下不同类型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的特性示意图,可以看出,当触控脉冲信号的脉冲电压在1V左右时,PMOS晶体管、NMOS晶体管和C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数值相当,当脉冲电压大于1V时,N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会远远超出C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而P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仍小于C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其特性仍然最优。
基于现有技术中选通电路所采用的这种CMOS晶体管的架构,目前所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中的低脉冲电压TVCL通常设置在0.5V,高脉冲电压TVCH通常设置在5V,上行信号为5.8V、下行信号为2.5V,基于上述测试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脉冲信号中的低脉冲电压TVCL由0.5V调整至1V,从而使其更匹配第一开关组6采用PMOS晶体管的选通电路5设计,以稳定第一开关组6的导通工作状态。
此外,本申请发明人还对PMOS晶体管、NMOS晶体管和CMOS晶体管的截止特性进行了测试,如图8和图9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休眠唤醒模式下不同类型晶体管的截止电阻的特性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唤醒模式下不同类型晶体管的截止电阻的特性示意图,可以看出,PMOS晶体管、NMOS晶体管和CMOS晶体管的截止电阻几乎都在2.0E+10以上,其截止性能都是相当的,根据测试数据来看,无论在休眠唤醒模式下还是在唤醒模式下,PMOS晶体管、NMOS晶体管和CMOS晶体管的截止性能未见明显风险问题,因此,令第一开关组6仅有PMOS晶体管形成,不会对第一开关组6的截止工作状态产生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通电阻和截止电阻的测试均是基于现有的晶体管的尺寸测量所得,不同晶体管尺寸下对应的导通电阻和截止电阻有所不同,但相互之间的数据趋势仍是类似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见图4,第一开关组6由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一晶体管7构成,以进一步减小第一开关组6的导通电阻,例如,当第一开关组6包括两个并联的第一晶体管7时,相较于现有的CMOS晶体管结构,第一开关组6的导通电阻能减小接近一半。而且,即使某个第一晶体管7发生损坏,仍能依靠其他的第一晶体管7传输或截止信号,提高第一开关组6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或者,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选通电路5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第一开关组6也可仅由一个第一晶体管7构成。此时,第一开关组6中的晶体管数量较少,与其相连的走线数量也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耦合电容。而且,在该种设置方式下,在第一开关组6的版图空间一定、不大幅度牺牲导通电阻、相较于CMOS晶体管能降低耦合电容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增大第一晶体管7的设计尺寸,提高其尺寸设计的灵活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时序控制电路10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帧驱动周期的另一种信号时序图,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L1电连接的第一时序控制电路10,第一时序控制电路10用于:在第i个触控子时段,向第i条第一控制信号线CL1提供有效脉冲信号Vtp1′,以及向除第i条第一控制信号线CL1以外的m-1条第一控制信号线CL1提供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其中,有效脉冲信号Vtp1′具有的电位均为第一开关管的导通电位(低电位),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具有的电位均为第一开关管的截止电位(高电位),并且,在第i个触控子时段的任意两个时刻,有效脉冲信号Vtp1′、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的压差相等。
也就是说,在第i个触控子时段的任意两个时刻,有效脉冲信号Vtp1′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的压差相等,有效脉冲信号Vtp1′为与触控脉冲信号Vtp进行同向变化的同驱信号,在第i个触控子时段的任意两个时刻,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的压差也相等,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也为与触控脉冲信号Vtp进行同向变化的同驱信号。
如此设置,第一晶体管7的控制极所接收到的有效脉冲信号Vtp1′或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均随着其源极接收到的触控脉冲信号Vtp进行同向变化,第一晶体管7无论处于导通状态还是截止状态,其栅源电压Vgs均能稳定维持在一个固定的电位,因而避免了由栅源电压Vgs不稳定所导致的第一晶体管7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提高了第一晶体管7的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为进一步利用性能更优的PMOS晶体管优化第二开关组8的工作特性,请再次参见图4,第二开关组8由P型的第二晶体管11构成,各第二控制信号线组9包括一条第二控制信号线CL2;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二晶体管11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第二控制信号线CL2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二晶体管11的第一极均与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二晶体管11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5对应的触控电极组3中的m个触控电极4一一对应电连接。
为进一步减小第二开关组8的导通电阻,以及避免由某个晶体管损坏导致第二开关组8无法工作的风险,请再次参见图4,第二开关组8可由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晶体管11构成。或者,为减小第二晶体管11数量,以减小耦合电容,第二开关组8可也仅由一个第二晶体管11构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提供端口17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帧驱动周期的再一种信号时序图,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与信号提供端口17电连接,信号提供端口17用于在触控时段T1向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提供触控同驱信号Vtp′,在显示时段T2向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提供公共电压信号Vcom,并且,在同一时刻,触控同驱信号Vtp′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的电位相等。而且,在触控时段T1的第i个触控子时段,各选通电路5中除第i个第二开关组8以外的m-1个第二开关组8中的第二晶体管11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触控同驱信号Vtp′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4。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和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的数量较多,两部分走线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交叠。在触控时段T1,通过令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上传输有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相同的触控同驱信号Vtp′,两部分走线上传输的信号相同,从而能够有效降低了两部分走线之间的耦合电容,相应地,也就降低了触控脉冲信号Vtp在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上传输时的压降,提高了传输质量,进而提高了触控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触控同驱信号Vtp′仅是作为触控脉冲信号Vtp的同驱信号使用,并不用于实现触控功能。具体地,在第i个触控子时段,各触控电极组3中除第i个触控电极4以外的其他m-1个触控电极4接收到触控同驱信号Vtp′后,并不会执行向驱动芯片12反馈检测信号的操作,因而这部分触控电极4不会进行触控检测,在该时段,仍然只有各触控电极组3中的第i个触控电极4进行触控检测。
进一步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时序控制电路16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帧驱动周期的又一种信号时序图,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L2电连接的第二时序控制电路16,第二时序控制电路16用于:在第i个触控子时段,向第i条第二控制信号线CL2提供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以及向除第i条第二控制信号线CL2以外的m-1条第二控制信号线CL2提供有效脉冲信号Vtp1′;其中,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具有的电位均为第二开关管的截止电位,有效脉冲信号Vtp1′具有的电位均为第二开关管的导通电位,并且,第i个触控子时段的任意两个时刻,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有效脉冲信号Vtp1′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的压差相等。
如此设置,第二晶体管11的控制极所接收到的有效脉冲信号Vtp1′或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均随着其源极接收到的触控脉冲信号Vtp进行同向变化,第二晶体管11无论处于导通状态还是截止状态,其栅源电压Vgs均能稳定维持在一个固定的电位,因而避免了由栅源电压Vgs不稳定所导致的第二晶体管11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提高了第二晶体管11的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可选地,请再次参见图13,与多个选通电路5中第二开关组8电连接的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相互电连接,并连接至同一信号提供端口17。此时,相当于多条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并联,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的等效负载电阻降低,既在触控时段T1减小了触控同驱信号Vtp′在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上传输时所产生的压降,更好的令触控同驱信号Vtp′在传输过程中保持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的同向变化,还在显示时段T2减小了公共电压信号Vcom的压降,优化了显示性能。
可选地,如图17所示,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提供端口17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芯片12,驱动芯片12具有触控信号传输通道13,触控信号传输通道13包括与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电连接的多个第一传输通道14和与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电连接的多个第二传输通道15,多个第二传输通道15为信号提供端口17,也就是说,在该种实施方式中,利用驱动芯片12中的部分触控信号传输通道13提供脉冲同驱信号和公共电压信号Vcom。
通常,驱动芯片12中会设置很多触控信号传输通道13,部分通道与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相连后,还会剩余一些闲置的通道。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这部分闲置的通道与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电连接,可以对闲置的通道进行充分利用,避免通道的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图17所示意的第一传输通道14和第二传输通道15的排布方式仅为示意性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多个第一传输通道14或多个第二传输通道15可连续排布,也可间隔排布。
进一步地,为了使触控同驱信号Vtp′在传输过程中更好地维持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的同向变化,提高触控效果,可以适当增加触控同驱信号Vtp′的驱动能力。为此,驱动芯片12中还可进一步设置与第二传输通道15电连接的转换电路,该转换电路用于控制第二传输通道15输出的信号处于增强模式或非增强模式,其中,增强模式下第二传输通道15输出的信号的驱动电流大于非增强模式下第二传输通道15输出的信号的驱动电流,从而实现对第二传输通道15所输出信号的驱动能力的灵活调控。例如,当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利用第二传输通道15输出触控同驱信号Vtp′时,可以通过转换电路控制第二传输通道15输出的信号处于增强模式,以提高触控同驱信号Vtp′的驱动能力,但当第二传输通道15不用于输出触控同驱信号Vtp′时,可以通过转换电路控制第二传输通道15输出的信号处于非增强模式,以节省功耗。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关组8也可为CMOS晶体管结构,如图18所示,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选通电路5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第二开关组8包括P型的第三晶体管18和N型的第四晶体管19,各第二控制信号线组9包括第三控制信号线CL3和第四控制信号线CL4。
其中,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三晶体管18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第三控制信号线CL3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二晶体管11的第一极均与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三晶体管18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5对应的触控电极组3中的m个触控电极4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四晶体管19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第四控制信号线CL4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四晶体管19的第一极均与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四晶体管19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5对应的触控电极组3中的m个触控电极4一一对应电连接。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该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触控显示面板,结合图3~图5,如图19所示,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该驱动方法包括:
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帧驱动周期包括触控时段T1和显示时段T2,触控时段T1包括m个触控子时段。
步骤S1:在触控时段T1的第i个触控子时段,各选通电路5中第i个第一开关组6的第一晶体管7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将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Vtp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4,i=1~m。
步骤S2:在显示时段T2,各选通电路5中m个第二开关组8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提供的公共电压信号Vcom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4。
具体地,以m=2为例,在第1个触控子时段t1_1,各选通电路5中第1个第一开关组6的第一晶体管7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的低电平,将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Vtp传输至各触控电极组3中的第1个触控电极4,利用第1个触控电极4进行触控检测;然后,在第2个触控子时段t1_2,各选通电路5中第2个第一开关组6的第一晶体管7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的低电平,将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Vtp传输至各触控电极组3中的第2个触控电极4,利用第1个触控电极4进行触控检测,从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分时触控。
在显示时段T2,各选通电路5中的第一开关组6的第一晶体管7全部截止,各选通电路5中m个第二开关组8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提供的公共电压信号Vcom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4,此时,触控电极4复用为公共电极,实现显示功能。
由于在该驱动方法所驱动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用于传输触控脉冲信号Vtp的第一开关组6仅由P型的第一晶体管7构成,结合上述分析,当第一晶体管7的源极在触控脉冲信号Vtp的作用下栅源电压Vgs较小,第一晶体管7具有更好的导通特性和更小的导通电阻,从而降低了触控脉冲信号Vtp在传输过程中的压降,提高了触控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见图12,在第i个触控子时段,第i条第一控制信号线CL1提供有效脉冲信号Vtp1′,除第i条第一控制信号线CL1以外的m-1条第一控制信号线CL1提供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其中,有效脉冲信号Vtp1′具有的电位均为第一开关管的导通电位,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具有的电位均为第一开关管的截止电位,并且,在第i个触控子时段的任意两个时刻,有效脉冲信号Vtp1′、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的压差相等。
此时,有效脉冲信号Vtp1′和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均为与触控脉冲信号Vtp进行同向变化的同驱信号,从而第一晶体管7的控制极所接收到的信号均随着其源极接收到的触控脉冲信号Vtp进行同向变化,第一晶体管7无论处于导通状态还是截止状态,其栅源电压Vgs均能稳定维持在一个固定的电位,因而避免了由栅源电压Vgs不稳定所导致的第一晶体管7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提高了第一晶体管7的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见图4,第二开关组8由P型的第二晶体管11构成,各第二控制信号线组9包括一条第二控制信号线CL2;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二晶体管11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第二控制信号线CL2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二晶体管11的第一极均与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电连接,m个第二开关组8中第二晶体管11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5对应的触控电极组3中的m个触控电极4一一对应电连接。
基于此,请再次参见图14,驱动方法还包括:在第i个触控子时段,各选通电路5中除第i个第二开关组8以外的m-1个第二开关组8中的第二晶体管11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提供的触控同驱信号Vtp′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4,在同一时刻,触控同驱信号Vtp′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的电位相等。
采用上述驱动方式,在触控时段T1,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和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上传输着的信号相同,即使第一输入信号线INPUT1和第二输入信号线INPUT2交叠,也能降低走线之间的耦合电容。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见图16,在第i个触控子时段,第i条第二控制信号线CL2提供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除第i条第二控制信号线CL2以外的m-1条第二控制信号线CL2提供有效脉冲信号Vtp1′;其中,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具有的电位均为第二开关管的截止电位,有效脉冲信号Vtp1′具有的电位均为第二开关管的导通电位,并且,第i个触控子时段的任意两个时刻,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有效脉冲信号Vtp1′与触控脉冲信号Vtp的压差相等。
如此设置,第二晶体管11的控制极所接收到的有效脉冲信号Vtp1′或非有效脉冲信号Vtp2′,均随着其源极接收到的触控脉冲信号Vtp进行同向变化,第二晶体管11无论处于导通状态还是截止状态,其栅源电压Vgs均能稳定维持在一个固定的电位,因而避免了由栅源电压Vgs不稳定所导致的第二晶体管11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提高了第二晶体管11的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如图20所示,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显示面板100。其中,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20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触控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组,各所述触控电极组包括m个触控电极,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与多个所述触控电极组一一对应的多个选通电路;
其中,各所述选通电路包括:
m个第一开关组,所述第一开关组由P型的第一晶体管构成,m个所述第一开关组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第一控制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所述第一开关组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均与第一输入信号线电连接,m个所述第一开关组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m个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
m个第二开关组,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的控制端分别与m个第二控制信号线组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的输入端均与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的输出端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m个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
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帧驱动周期包括触控时段和显示时段,所述触控时段包括m个触控子时段;
在所述触控时段的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各所述选通电路中第i个所述第一开关组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将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线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i=1~m;
在所述显示时段,各所述选通电路中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提供的公共电压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组由至少两个并联的所述第一晶体管构成,或,所述第一开关组由一个所述第一晶体管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时序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时序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第一时序控制电路用于:
在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向第i条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提供有效脉冲信号,以及向除第i条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外的m-1条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提供非有效脉冲信号;其中,所述有效脉冲信号具有的电位均为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导通电位,所述非有效脉冲信号具有的电位均为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截止电位,并且,在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的任意两个时刻,所述有效脉冲信号、所述非有效脉冲信号与所述触控脉冲信号的压差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关组由P型的第二晶体管构成,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组包括一条第二控制信号线;
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均与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m个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关组由至少两个并联的所述第二晶体管构成,或,所述第二开关组由一个所述第二晶体管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与信号提供端口电连接,所述信号提供端口用于在所述触控时段提供触控同驱信号,在所述显示时段提供所述公共电压信号,在同一时刻,所述触控同驱信号与所述触控脉冲信号的电位相等;
在所述触控时段的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各所述选通电路中除第i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以外的m-1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所述触控同驱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时序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时序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第二时序控制电路用于:在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向第i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提供非有效脉冲信号,以及向除第i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以外的m-1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提供有效脉冲信号;其中,所述非有效脉冲信号具有的电位均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截止电位,所述有效脉冲信号具有的电位均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导通电位,并且,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的任意两个时刻,所述非有效脉冲信号、所述有效脉冲信号与所述触控脉冲信号的压差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与多个所述选通电路中所述第二开关组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相互电连接,并连接至同一所述信号提供端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具有触控信号传输通道,所述触控信号传输通道包括与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线电连接的多个第一传输通道和与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的多个第二传输通道,多个所述第二传输通道为所述信号提供端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芯片包括转换电路,所述转换电路与所述第二传输通道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传输通道输出的信号处于增强模式或非增强模式,其中,所述增强模式下所述第二传输通道输出的信号的驱动电流大于所述非增强模式下所述第二传输通道输出的信号的驱动电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关组包括P型的第三晶体管和N型的第四晶体管,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组包括第三控制信号线和第四控制信号线;
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均与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m个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
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所述第四控制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极均与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m个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
12.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帧驱动周期包括触控时段和显示时段,所述触控时段包括m个触控子时段;
在所述触控时段的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各选通电路中第i个第一开关组的第一晶体管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将第一输入信号线提供的触控脉冲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i=1~m;
在所述显示时段,各所述选通电路中m个第二开关组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第二输入信号线提供的公共电压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第i条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提供有效脉冲信号,除第i条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外的m-1条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提供非有效脉冲信号;
其中,所述有效脉冲信号具有的电位均为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导通电位,所述非有效脉冲信号具有的电位均为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截止电位,并且,在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的任意两个时刻,所述有效脉冲信号、所述非有效脉冲信号与所述触控脉冲信号的压差相等。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组由P型的第二晶体管构成,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组包括一条第二控制信号线;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极分别与m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均与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电连接,m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分别与所在选通电路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组中的m个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
所述驱动方法还包括:
在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各所述选通电路中除第i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以外的m-1个所述第二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二晶体管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将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线提供的触控同驱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在同一时刻,所述触控同驱信号与所述触控脉冲信号的电位相等。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第i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提供非有效脉冲信号,除第i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以外的m-1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提供有效脉冲信号;
其中,所述非有效脉冲信号具有的电位均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截止电位,所述有效脉冲信号具有的电位均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导通电位,并且,第i个所述触控子时段的任意两个时刻,所述非有效脉冲信号、所述有效脉冲信号与所述触控脉冲信号的压差相等。
16.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2011447169.3A 2020-12-09 2020-12-09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5063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7169.3A CN112506377B (zh) 2020-12-09 2020-12-09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7169.3A CN112506377B (zh) 2020-12-09 2020-12-09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06377A CN112506377A (zh) 2021-03-16
CN112506377B true CN112506377B (zh) 2023-09-12

Family

ID=74971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7169.3A Active CN112506377B (zh) 2020-12-09 2020-12-09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063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5606B (zh) * 2021-11-30 2023-07-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5249A (zh) * 2016-12-20 2017-02-2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CN106502472A (zh) * 2017-01-04 2017-03-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6775161A (zh) * 2016-12-28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6775111A (zh) * 2017-01-10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6775126A (zh) * 2017-01-25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206388151U (zh) * 2017-01-25 2017-08-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KR20200068286A (ko) * 2018-12-05 2020-06-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피드백 제어 회로,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5249A (zh) * 2016-12-20 2017-02-2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CN106775161A (zh) * 2016-12-28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6502472A (zh) * 2017-01-04 2017-03-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6775111A (zh) * 2017-01-10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6775126A (zh) * 2017-01-25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206388151U (zh) * 2017-01-25 2017-08-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KR20200068286A (ko) * 2018-12-05 2020-06-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피드백 제어 회로,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06377A (zh)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19164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 potential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EP3163559B1 (en) Pixel circui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482148B2 (en) Power supply time sequence control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river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EP3163562B1 (en) Pixel circui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721277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driving circuit
WO2018205321A1 (zh) 显示装置及其省电方法
EP3159879A1 (en) Pixel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US10535321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of display panel
US11749189B2 (en) Charge sharing circuit with two clock signal generation units, charge sharing method, display driving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315515B2 (en) GOA circuit,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42479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CN112506377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11273495B (zh) 显示模组及其阵列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178159B (zh) 起始信号提供模组、方法和拼接显示装置
US6525708B2 (en) Display panel with dot inversion or column inversion
US11276363B2 (en) Display driving control circuit,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control method
KR20170080967A (ko) 인-셀 터치 타입의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드라이버
CN114842796B (zh) 显示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US8154501B2 (en) Data line drive circuit and method for driving data lines
CN115273767A (zh) 显示装置和驱动方法
CN114327108B (zh) 触控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10964280B2 (en) Source driver
CN114944138B (zh)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US11487387B2 (en) Method for driving display panel integrated with touch functio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5424593B (zh) 数据驱动电路、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