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93254A - 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93254A
CN112493254A CN202011397374.3A CN202011397374A CN112493254A CN 112493254 A CN112493254 A CN 112493254A CN 202011397374 A CN202011397374 A CN 202011397374A CN 112493254 A CN112493254 A CN 112493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ulture medium
seeds
phenoxyethanol
titanium diox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973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春华
朱永杰
王素琴
李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cheng Guolian Henan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cheng Guolian Hena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cheng Guolian Henan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cheng Guolian Hena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9737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932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93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932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animals or substances produced by, or obtained from,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or animals, e.g. enzymes or fermentates
    • A01N63/20Bacteria; Substances produced thereby or obtained therefrom
    • A01N63/22Bacill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1/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oxygen or sulfur compounds
    • A01N31/08Oxygen or sulfur directly attached to an aromatic ring system
    • A01N31/14Eth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59/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elements or inorganic compounds
    • A01N59/16Heavy metals; Compound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animals or substances produced by, or obtained from,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or animals, e.g. enzymes or fermentates
    • A01N63/20Bacteria; Substances produced thereby or obtained therefrom
    • A01N63/22Bacillus
    • A01N63/23B. thuringien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animals or substances produced by, or obtained from, microorganisms, viruses, microbial fungi or animals, e.g. enzymes or fermentates
    • A01N63/30Microbial fungi; Substances produced thereby or obtained therefr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Vir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yc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otan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微生物菌剂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为:准备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微量元素、二氧化钛以及份苯氧乙醇做原料;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制成混合的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混合得到混合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微量元素粉料以及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的混合料与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其中的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在经过加热处理后相互结合可以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使得微生物菌剂的灭虫效果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园林生态平衡,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Description

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菌剂领域,具体是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害虫是指危害农作物及其产品的昆虫和螨类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除了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的严重损失外,还是传播植物病的媒介。园林病虫的发生存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无树不虫、无树不病,园林病虫是园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中也具有病虫的许多自然控制作用,通常状态下绿化植物、病虫害和天敌处于一和平衡状态。但城市生态相对脆弱,自然调节力有限,城市园林对周围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城市园林的健康生长受多种因索影晌,不合理地管护、天气的异常变动、城市空气的染以及其它人为的干扰随时会打破已形成的平衡状态,诱发园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并发展为自然灾害。园林病虫暴发成灾是一种不难常见现象,是受到一些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的结果。因此应客观地认识和看待园林病虫害的发生,遵循其客观规律,科学地去进行治理。
我国园林病虫害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自80年以后才得到迅速发展,通过普查,初步摸清了我国园林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掌握了大多数园林病虫的发生规律,也找到了许多有效地治理措施。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繁多,其病虫害更是多种多样,我国园林害虫中成灾病虫数百种。园林病虫害危害方式多样,例如害虫可咬食根及幼苗、蚕食叶片、蛀食枝干、嫩梢、叶片,吸食汁液和产卵危害等;病害可危害根、茎、叶、花或整个植株,产生黄化、斑点、腐烂、畸形等症状,并可形成黑点、霉层、粉状物等,从而造成植株生长衰弱,甚至死亡,观赏价值降低,影响市容市貌和城市生态环境园林病虫害区域性很强,总之,园林病虫害危害非常严重。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化倍受重视,公园、社区、景点等各种绿化蓬勃发展,城市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持续増长,大力建设生态家园已成各城市共同追求随着绿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的绿化物种的引进以及绿化布局的多样性,原本种类繁多、发分散的园林植物病虫害危害吏加严重,种类不断增加,且呈现出了许多新的态势,病虫害发生此起彼伏,新问题层出不穷。
但园林植保却相对薄弱,落后于绿化发展步伐,很多绿化工程单位忙于工程建改,疏于病虫苫治理。部分病虫的传播、蔓延,使园林植物遭受着严重危害,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以及绿化工作的成效。因此,如何有效地对病害虫进行处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管理人员常常通过微生物菌剂对病害虫进行处理,从而降低病害虫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但是,现有的杀虫型微生物菌剂的组分和制备方法大多相似,效果也都相当,差异不大,对病害虫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灭杀,但是灭虫效果一般,还达不到令人蚂蚁的灭虫要求。
在现有的微生物菌剂中,还未出现过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与微生物菌剂原料相互作用的微生物制剂,所以本发明通过在微生物制剂原料中添加二氧化钛和苯氧乙醇来提高微生物菌剂的灭虫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微生物菌剂中含有二氧化钛和苯氧乙醇,二者结合可以显著的提高微生物菌剂的灭虫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20~40份的枯草芽孢杆菌、30~50份的白僵菌、10~30份的苏云金芽孢杆菌、10~20份的微量元素、15~25份的二氧化钛、15~25份的苯氧乙醇;
其中,所述微量元素包括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且三者的重量比为7:8:5。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25~35份的枯草芽孢杆菌、35~45份的白僵菌、15~25份的苏云金芽孢杆菌、12~18份的微量元素、18~22份的二氧化钛、18~22份的苯氧乙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30份的枯草芽孢杆菌、40份的白僵菌、20份的苏云金芽孢杆菌、15份的微量元素、20份的二氧化钛、20份的苯氧乙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
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按照重量组分准备原料,将原料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2~35℃下培养20~30h,得到活化种子;
(b)将步骤(a)中的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并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和震荡,可以得到一级种子;
(c)将步骤(b)中的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5~10%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50%以上,罐压0.3~0.5Mpa,温度30~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
(d)将步骤(c)中的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5~10%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50%以上,罐压0.3~0.5Mpa,温度30~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5~4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
(e)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
(f)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进行加热,得到混合料;
(g)将步骤(d)、步骤(e)、步骤(f)中得到的物料与100-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b)中的固体斜面培养基的转速为160~200r/min。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b)中的固体斜面培养基的培养温度为40~50℃,培养时间为20~30h。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f)中的加热温度为40~5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中含有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微量元素、二氧化钛以及苯氧乙醇,其中的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在经过加热处理后相互结合可以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使得微生物菌剂的灭虫效果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园林生态平衡,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中含有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微量元素、二氧化钛以及苯氧乙醇,其中的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在经过加热处理后相互结合可以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使得微生物菌剂的灭虫效果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园林生态平衡,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实施例1
准备20份枯草芽孢杆菌、30份白僵菌、10份苏云金芽孢杆菌、且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还有10份由重量比为7:8:5的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所组成的微量元素、15份二氧化钛、15份苯氧乙醇;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3℃下培养25h,得到活化种子;将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以转速180r/min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并且在45℃下震荡25h,可以得到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3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以40~50℃进行加热,得到混合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微量元素粉料以及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的混合料与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2
准备25份枯草芽孢杆菌、35份白僵菌、15份苏云金芽孢杆菌、且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还有12份由重量比为7:8:5的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所组成的微量元素、18份二氧化钛、18份苯氧乙醇;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3℃下培养25h,得到活化种子;将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以转速180r/min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并且在45℃下震荡25h,可以得到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3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以40~50℃进行加热,得到混合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微量元素粉料以及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的混合料与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3
准备28份枯草芽孢杆菌、38份白僵菌、18份苏云金芽孢杆菌、且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还有13份由重量比为7:8:5的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所组成的微量元素、19份二氧化钛、19份苯氧乙醇;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3℃下培养25h,得到活化种子;将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以转速180r/min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并且在45℃下震荡25h,可以得到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3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以40~50℃进行加热,得到混合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微量元素粉料以及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的混合料与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4
准备30份枯草芽孢杆菌、40份白僵菌、20份苏云金芽孢杆菌、且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还有15份由重量比为7:8:5的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所组成的微量元素、20份二氧化钛、20份苯氧乙醇;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3℃下培养25h,得到活化种子;将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以转速180r/min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并且在45℃下震荡25h,可以得到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3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以40~50℃进行加热,得到混合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微量元素粉料以及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的混合料与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5
准备33份枯草芽孢杆菌、42份白僵菌、24份苏云金芽孢杆菌、且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还有16份由重量比为7:8:5的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所组成的微量元素、21份二氧化钛、21份苯氧乙醇;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3℃下培养25h,得到活化种子;将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以转速180r/min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并且在45℃下震荡25h,可以得到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3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以40~50℃进行加热,得到混合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微量元素粉料以及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的混合料与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6
准备35份枯草芽孢杆菌、45份白僵菌、25份苏云金芽孢杆菌、且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还有18份由重量比为7:8:5的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所组成的微量元素、22份二氧化钛、22份苯氧乙醇;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3℃下培养25h,得到活化种子;将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以转速180r/min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并且在45℃下震荡25h,可以得到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3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以40~50℃进行加热,得到混合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微量元素粉料以及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的混合料与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7
准备40份枯草芽孢杆菌、50份白僵菌、30份苏云金芽孢杆菌、且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还有20份由重量比为7:8:5的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所组成的微量元素、25份二氧化钛、25份苯氧乙醇;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3℃下培养25h,得到活化种子;将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以转速180r/min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并且在45℃下震荡25h,可以得到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3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以40~50℃进行加热,得到混合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微量元素粉料以及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的混合料与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7中的组分重量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2815681880000081
Figure BDA0002815681880000091
试验例
对上述实施例1~7所制得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灭虫效果试验。
试验例1
取实施例1中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试验例2
取实施例2中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试验例3
取实施例3中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试验例4
取实施例4中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试验例5
取实施例5中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试验例6
取实施例6中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试验例7
取实施例7中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空白组
取市场上购买的普通杀虫型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将试验例1~7以及空白组的试验数据列于下表:
试验例1 试验例2 试验例3 试验例4 试验例5 试验例6 试验例7 空白组
死亡率 89% 92% 94% 99% 98% 96% 93% 75%
由表中数据可以观察出,试验例1~7中的各项测试结果的值均优于空白组,所以,本发明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相较于普通的微生物菌剂具有更好的效果。
对比例
对比例1
准备30份枯草芽孢杆菌、40份白僵菌、20份苏云金芽孢杆菌、且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还有15份由重量比为7:8:5的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所组成的微量元素、20份苯氧乙醇;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3℃下培养25h,得到活化种子;将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以转速180r/min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并且在45℃下震荡25h,可以得到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3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苯氧乙醇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以40~50℃进行加热,得到搅拌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微量元素粉料以及苯氧乙醇的搅拌料与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取上述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对比例2
准备30份枯草芽孢杆菌、40份白僵菌、20份苏云金芽孢杆菌、且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还有15份由重量比为7:8:5的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所组成的微量元素、20份二氧化钛;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3℃下培养25h,得到活化种子;将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以转速180r/min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并且在45℃下震荡25h,可以得到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3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二氧化钛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以40~50℃进行加热,得到搅拌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微量元素粉料以及二氧化钛的搅拌料与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取上述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对比例3
准备30份枯草芽孢杆菌、40份白僵菌、20份苏云金芽孢杆菌、且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还有15份由重量比为7:8:5的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所组成的微量元素;将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3℃下培养25h,得到活化种子;将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以转速180r/min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并且在45℃下震荡25h,可以得到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8%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80%,罐压0.5Mpa,温度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3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将微生物发酵粉和微量元素粉料与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取上述所制得的微生物菌剂20ml,将100条害虫放在用网格封住的容积为0.8m3小瓶中,并且在小瓶中设置仿生态环境,将小瓶置于常温室内25℃以下,用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装虫的瓶中。24小时观察检查并计算虫死亡率。
鉴定死亡的方法为:在试验小瓶中加入1~5滴5%的NaC1溶液,2min后进行观察,死虫为僵直、活虫则卷曲或扣动。
死亡率=(活虫数-试验后活虫数)÷总活虫数×100%,计算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将试验例1~2的试验数据列于下表: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
死亡率 79% 81% 76%
将对比例与试验例1~7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当将二氧化钛和苯氧乙醇从微生物菌剂中全部除去或者是除去其中一种时,微生物菌剂的灭虫效果显著下降,且实施例1~7中的每一种微生物菌剂的灭虫效果均高于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微生物菌剂灭虫的叠加效果,所以可以证明二氧化钛与苯氧乙对于本发明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所以本发明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具有更强的灭虫效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20~40份的枯草芽孢杆菌、30~50份的白僵菌、10~30份的苏云金芽孢杆菌、10~20份的微量元素、15~25份的二氧化钛、15~25份的苯氧乙醇;
其中,所述微量元素包括硫酸镁、碳酸钙和氧化铁,且三者的重量比为7: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25~35份的枯草芽孢杆菌、35~45份的白僵菌、15~25份的苏云金芽孢杆菌、12~18份的微量元素、18~22份的二氧化钛、18~22份的苯氧乙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30份的枯草芽孢杆菌、40份的白僵菌、20份的苏云金芽孢杆菌、15份的微量元素、20份的二氧化钛、20份的苯氧乙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活菌数量之比为4:4:5。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按照重量组分准备原料,将原料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中,在32~35℃下培养20~30h,得到活化种子;
(b)将步骤(a)中的活化种子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并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旋转和震荡,可以得到一级种子;
(c)将步骤(b)中的一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5~10%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50%以上,罐压0.3~0.5Mpa,温度30~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0~30h,制得二级种子;
(d)将步骤(c)中的二级种子按体积百分比5~10%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溶氧度50%以上,罐压0.3~0.5Mpa,温度30~35℃条件下种子罐培养25~45h,制得发酵菌液;将三种发酵菌液混合,并进行压滤、闪蒸,烘干,再进行研磨,过120-140目筛,得到微生物发酵粉;
(e)将微量元素加入研磨器中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20-140目筛,得到微量元素粉料;
(f)将二氧化钛与苯氧乙醇一同加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对搅拌器的外壁进行加热,得到混合料;
(g)将步骤(d)、步骤(e)、步骤(f)中得到的物料与100-120份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固体斜面培养基的转速为160~200r/min。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固体斜面培养基的培养温度为40~50℃,培养时间为20~30h。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中的加热温度为40~50℃。
CN202011397374.3A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24932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7374.3A CN112493254A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7374.3A CN112493254A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93254A true CN112493254A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69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97374.3A Pending CN112493254A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932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6956A (zh) * 2021-12-16 2022-04-05 济南约克农化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3813A (zh) * 2012-10-23 2013-10-02 辛玉江 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74141A (zh) * 2019-05-31 2019-08-02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防治烟草粉螟的生防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3813A (zh) * 2012-10-23 2013-10-02 辛玉江 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74141A (zh) * 2019-05-31 2019-08-02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防治烟草粉螟的生防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6956A (zh) * 2021-12-16 2022-04-05 济南约克农化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ssanezi et al. Overview of citrus huanglongbing spread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Brazil
CN108651104A (zh) 一种通过种植草本植物来防控香梨病虫害的方法
CN111837769B (zh) 一种防控香蕉镰刀枯萎病的病株管理方法及综合防控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香蕉的栽培方法
CN106508991A (zh) 一种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07003B (zh) 一种三角梅生根剂及其制备方法
WO2000064837A1 (de) Fadenpilz enthaltendes anorganisches düngemittel zur ernährung und schutz der pflanzen
CN109369256B (zh) 具有杀虫活性的复合微生物肥料
CN109265235B (zh) 具有杀虫活性的特种肥料
CN112493254A (zh) 一种杀虫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89843B (zh) 一种防治柑橘红蜘蛛的死亡谷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及应用
CN107980502A (zh) 一种零农药草生火龙果种植方法
CN107410367A (zh) 一种玫烟色拟青霉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一种杀虫剂
WO2020168649A2 (zh) 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方法
CN101438714B (zh) 一种球孢白僵菌真菌与绿僵菌素混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72591B (zh) 一种生态杀虫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AU688919B2 (en) New nematophage agent against nematodes of the meloidogyne genus
CN107567992A (zh) 一种水稻育苗棚室的消毒方法
CN105613259B (zh) 一种抗薯瘟病甘薯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10337927B (zh) 一种沙漠玫瑰预防病虫害的方法
CN102408995B (zh) 防治菌核病生防菌盾壳霉Chy-1C-1悬浮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06417383A (zh) 防治蔬菜害虫的厌氧微生物菌制剂
CN107114620B (zh) 一种捕食螨养殖基料及其使用方法
CN106212397B (zh) 一种烟蚜茧蜂的人工繁殖方法
CN104982461A (zh) 捕食螨与蜡蚧轮枝菌联合应用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应用方法
CN1943354A (zh) 新型玉米丢芯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1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