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84226A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84226A
CN112484226A CN201910859851.4A CN201910859851A CN112484226A CN 112484226 A CN112484226 A CN 112484226A CN 201910859851 A CN201910859851 A CN 201910859851A CN 112484226 A CN112484226 A CN 1124842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unit
unit
air conditioner
thrott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598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84226B (zh
Inventor
周宏亮
刘和成
岳宝
大森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5985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842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84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4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842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42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空调包括: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及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与压缩机的排气口及第一节流单元连通,第二换热单元及第三换热单元连接于压缩机的回气口与第一节流单元之间,其中,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分别与环境换热;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其包括第四换热单元和第五换热单元,第四换热单元与第五换热单元连通,第四换热单元与环境换热;蓄能装置,设有蓄能材料,第三换热单元及第五换热单元连接于蓄能装置并分别与蓄能材料换热。本方案提供的空调,实现了同步对房间供冷及对蓄能材料蓄能的运行模式,使用连续性更好。

Description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一种运行控制装置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设有蓄能装置,其运行模式大致为:空调以蓄能模式运行,以使蓄能装置在蓄能模式下进行蓄能,蓄能装置在蓄能模式下完成蓄能后,空调进行利用蓄能装置蓄存的能量工作,这样的结构产品的使用连续性差,难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包括: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其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及第一节流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及所述第一节流单元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三换热单元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分别与环境换热;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其包括第四换热单元和第五换热单元,所述第四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五换热单元连通,所述第四换热单元与环境换热;蓄能装置,设有蓄能材料,所述第三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五换热单元连接于所述蓄能装置并分别与所述蓄能材料换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形成有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和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在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循环回路中,第一介质经由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一节流单元做功后,第一介质通过第二换热单元将所携带的一部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房间供冷,并通过第三换热单元将所携带的另一部分冷量提供给蓄能材料实现蓄能,从而满足对房间供冷以及对蓄能材料蓄能的同步性需求,且完成蓄能后的蓄能材料也可经由第四换热单元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冷,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使蓄能材料先蓄能、再利用蓄能材料所蓄存的冷量来对房间进行供冷的方案而言,本结构实现对环境供冷的方式更具多样性,使得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运行模式更加丰富,且本结构实现了同步对房间供冷及对蓄能材料蓄能的运行模式,使得对环境供冷无须基于蓄能材料完成蓄能的前提,使用连续性更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所述第三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其中,所述第三换热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三换热单元串联于第一节流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之间,这样,经第一节流单元节流后的第一介质先经过第三换热单元再经过第二换热单元,这样,第一介质可向蓄能材料提供更低的蒸发温度,使得蓄能材料的材料利用率更高,蓄能过程也更加高效,且通过第一介质在第三换热器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蒸发后,再在第二换热单元内进一步蒸发,这样可以形成弱供冷及蓄冷,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冻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单元,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三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并联;阀门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及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相连,所述阀门部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阀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之间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之间截止,所述阀门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之间截止,且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之间导通。
在本方案中,使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三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二节流单元之间形成并联分布,利用阀门部件可选择地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与该两个并联支路之一导通,这样,当阀门部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一节流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一模式”运行,这时,第三换热单元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同时,第二换热单元向环境供冷,且根据具体需求,也可使阀门部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一节流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导通,并且使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同时处于运行状态,以使供给到蓄能材料的冷量进一步由第二介质输送到第四换热单元处释放到环境中,第二换热单元及第四换热单元同时对环境供冷,以实现供冷。
当阀门部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节流单元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二模式”运行,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二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第一节流单元及第三换热单元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环境做功,以当不需要使用蓄能装置进行储能、放能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过冷器,其具有过冷部和过热部,所述第一过冷器的过冷部与所述阀门部件及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相连,所述第一过冷器的过热部设于所述第三换热单元的出口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过冷器,可使得第一介质进入第一节流单元之前获得降温,实现第一介质过冷,保证第一节流单元工作稳定,同时可以使得第一介质循环回路的制冷系数增大,获得更好的供冷和蓄能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冷器外附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一过冷器保温的保温结构。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过冷器外设置保温结构对第一过冷器保温,可以减少第一介质的冷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以及对第一介质的过冷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单元,所述第二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第一支路,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三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并联;阀门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及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相连,所述阀门部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阀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之间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之间截止,所述阀门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之间截止,且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之间导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第一支路与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三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第二支路之间并联分布,利用阀门部件可选择地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与该两个并联支路之一导通,这样,当阀门部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一节流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导通,这时,第三换热单元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实现当不需要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对环境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且根据具体需求,也可使阀门部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一节流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导通,并且使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同时处于运行状态,以使供给到蓄能材料的冷量进一步由第二介质输送到第四换热单元处释放到环境中,第四换热单元对环境供冷,以实现同时蓄能及融冰。
当阀门部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节流单元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二模式”运行,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二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第一节流单元及第三换热单元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环境做功,在不需要使用蓄能装置进行储能、放能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过冷器,其具有过热部和过冷部,所述第二过冷器的过热部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所述第二过冷器的过冷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过冷器,可以使得第一介质经过高温的过热部后完全变成气态流入压缩机,避免压缩机进液,有效确保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同时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过冷器外附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二过冷器保温的保温结构。
在本方案中,在第二过冷器外设置保温结构对第二过冷器保温,可以减少第一介质的冷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以及对第一介质的过冷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及阀门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一回路中,其中,所述第一回路设有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回路中的第一介质的流向。
在本方案中,设置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及阀门部件形成于第一回路中,并利用换向装置控制第一回路中的第一介质的流向,可以实现第一回路中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之间进行蒸发或冷凝的切换,从而实现第二换热单元对环境供冷供热的切换,进一步通过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实现“第六模式”,使得产品的运行模式进一步丰富化,进一步丰富产品的使用功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蓄能装置包括容器体,所述蓄能材料容置于所述容器体内,其中,所述第三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体内并与所述蓄能材料接触;和/或所述第五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体内并与所述蓄能材料接触。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三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或第四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容器体内并与蓄能材料接触进行换热,这样,第三换热单元和/或第五换热单元与蓄能材料的换热更加高效,减少传热损耗,提升产品的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容器体外附设有用于对所述容器体保温的保温结构。
在本方案中,在容器体外设置保温结构对容器体保温,进而对容器体内的蓄能材料保温,减少蓄能材料不必要的热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形成有第二回路,所述第四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形成为所述第二回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回路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适配为驱动所述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流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流动,实现第二介质经由第四换热单元向环境供冷后,能高效地回到第五换热单元中从蓄能材料获取冷量,这样,第四换热单元处供冷的连续性和均匀性更好,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例如,根据需求使产品融冰供冷,具体例如,蓄能材料中蓄存有一定能量后,使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停止运行,使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如利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流动,使得蓄能材料的冷量经由第五换热单元提供给第二介质,之后,第二介质进入第四换热单元中经由第四换热单元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供冷,其中,该供冷的冷源来自于蓄能材料,以实现融冰供冷。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还包括蓄电装置;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并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和/或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压缩机电连接,并向所述压缩机供电。
在本方案中,设置蓄电装置用于储存电能,并向驱动装置和/或压缩机供电,这样可实现产品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式中实现不插电使用,突破电源线的位置制约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还包括:第一风机,用于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及所述第四换热单元换热。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及第四换热单元换热,这样,更简化了产品的组装结构,实现降低产品的成本和运行能耗。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四换热单元沿风向排列,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四换热单元这两者中的一者的表面温度高于另一者的表面温度,且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四换热单元中表面温度高的一者位于表面温度低的一者的进风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换热单元和第四换热单元中表面温度高的一者位于表面温度低的一者的进风侧,以供冷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二换热单元的蒸发温度低于第四换热单元的情况,沿第一风机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设计第四换热单元位于第二换热单元上游侧,这样,第四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内同时蒸发时,气流依次经过第四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形成两级换热,可以实现更低的出风温度,从而更进一步拓宽了对环境供冷的温度可调区间,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使用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上述论述过程可以对供热场景进行充分地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还包括: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四换热单元设于所述风道内,第一风机驱动气流沿所述风道流动。
在本方案中,利用风道可以对气流方向进行引导,更良好地控制气流依次流经第二换热单元与第四换热单元或依次流经第四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确保两级换热效果,实现更低的出风温度,从而更进一步拓宽了对环境供冷的温度可调区间,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使用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还包括:电热装置,所述第一风机还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使得所述电热装置向环境供热。
在本方案中,设置电热装置,使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换热,以使升温后的气流对环境制热,更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供热形式,使得产品功能丰富化。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还包括外壳,所述空调为一体式空调,所述外壳形成为所述一体式空调的外壳。
在本方案中,设置空调为一体式空调,这样,所包含的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等部件均容置于该一体式空调的外壳内形成一个整体式的结构,更方便于产品随处移动,产品的使用灵活性进一步提升。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一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一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二模式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二预设模式运行,使得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三模式指令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三预设模式运行,使得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四模式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运行,并控制电热装置运行,使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且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六模式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六预设模式运行,使得换向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经由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及第一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控制以至少六种模式控制空调运行,空调的运行模式更加丰富,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更具体例如,根据第一模式指令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具体例如,控制驱动装置关闭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这样,通过第一介质在第三换热器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蒸发后,再在第二换热单元内进一步蒸发,这样可以形成弱供冷及蓄冷,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冻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根据第二模式指令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具体例如,控制阀门部件切换至第二位置,使得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一节流单元之间截止,且使得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节流单元之间导通,从而实现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导通,通过控制驱动装置关闭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这样,第一介质经由第二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同时,第三换热单元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做功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对环境供冷,实现中供冷,满足用户对于使室内以一定速率降温的需求。
根据第三模式指令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这样,基于“第二预设模式”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状态,进一步控制驱动装置工作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这样,第一介质经由第二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同时,第三换热单元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做功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对环境供冷,同时,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四换热单元向环境释放,从而实现第二换热单元及第四换热单元同时对环境供冷,实现强供冷,满足用户对于室内以更高的速率降温的需求。
根据第四模式指令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具体例如,控制压缩机停止运行,并控制驱动装置驱动第二介质流通,这样,第三换热单元不对蓄能材料供能,第二换热单元也不向环境供冷,主要利用蓄能材料蓄存的能量供给到第二介质,并经由第二介质通过第四换热单元释放到环境中,实现以蓄能材料蓄存的能量作为能量源对环境供冷,以实现融冰供冷。
根据第五模式指令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运行,这时,由于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内的第一介质无需流通,该模式下可相应控制压缩机关闭,另外,控制电热装置运行,使得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换热,且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也即控制驱动装置关闭;这样,使得电热装置向环境供热的“第五模式”模式。
根据第六模式指令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制热模式运行,控制驱动装置关闭,这样,压缩机对第一介质压缩后排入第二换热单元,使第一介质的热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热,随后,第一介质经过第二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后回到压缩机实现循环,实现空调压缩制热。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装置,适用于空调,运行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运行控制装置,通过实现如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通过设置有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通过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在第一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第二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第三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第四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第五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第六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运行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压缩机,104第一换热单元,106第二换热单元,108第三换热单元,110第一节流单元,112第二节流单元,114阀门部件,116换向装置,202第四换热单元,204第五换热单元,206驱动装置,302第一风机,304第二风机,400蓄能装置,402容器体,502第一过冷器,504第二过冷器,600风道,700电热装置,800运行控制装置,802处理器,804存储器,900外壳,910底盘,920行走装置,930腔体,940通风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包括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及蓄能装置400。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102、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二换热单元106、第三换热单元108及第一节流单元110,第一换热单元104与压缩机102的排气口及第一节流单元110连通,第二换热单元106及第三换热单元108连接于压缩机102的回气口与第一节流单元110之间,其中,第一换热单元104和第二换热单元106分别与环境换热。
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包括第四换热单元202和第五换热单元204,第四换热单元202与第五换热单元204连通,第四换热单元202与环境换热。
蓄能装置400设有蓄能材料,第三换热单元108及第五换热单元204连接于蓄能装置400并分别与蓄能材料换热。
详细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供第一介质循环流通,第一介质例如为R290(丙烷)制冷剂,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二换热单元106、第三换热单元108例如为管翅式换热器,当然,也可以设置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二换热单元106、第三换热单元108为平行流换热器等其他换热器,其中换热器例如带有翅片以增加换热效率,当然也可以采用没有翅片的换热器,第一节流单元110例如为毛细管,当然也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供第二介质循环流通,第二介质例如为乙二醇水溶液作为载冷剂,蓄能材料例如为冰,冰的蓄能密度较高(约为330kJ/L),因此蓄能装置400整体尺寸可以做到更紧凑,和产品其他部件匹配性能能够得到加强。
当然,蓄能材料具有多种选择,除了冰以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选用其他类型的相变材料作为蓄能材料,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压缩机102连接第一换热单元104及第二换热单元106,且配置为对来自于第二换热单元106的制冷剂压缩处理,并将压缩处理后的制冷剂向第一换热器输送;第一节流单元110连接第一换热单元104及第三换热单元108,且配置为对来自于第一换热单元104的制冷剂节流处理,并将节流处理后的制冷剂向第三换热单元108输送,第三换热单元108与第二换热单元106连通,第三换热单元108中与蓄能材料换热后的制冷剂继续流入第二换热单元106中。
这样,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二换热单元106、第三换热单元108、压缩机102和第一节流单元110串联于同一回路,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中还设有第二风机304,第二风机304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单元104换热,在制冷工况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具体地,压缩机102对制冷剂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排入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一换热单元104作为冷凝器供制冷剂与气流换热实现对制冷剂降温后,将降温处理形成的常温高压制冷剂排入第一节流单元110,常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第一节流单元110节流后进入第三换热单元108中,第三换热单元108作为蒸发器以供制冷剂吸热,以实现对蓄能装置400内的蓄能材料降温,使得蓄能材料蓄能,第三换热单元108中与蓄能材料换热后的第一介质继续流入第二换热单元106中,第二换热单元106作为蒸发器与气流换热,以实现向环境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即可以通过第二换热单元106向环境供冷,又可以实现蓄能装置400蓄能。
在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载冷剂流入第五换热单元204并与完成蓄能后的蓄能材料换热,经换热后的载冷剂流向第四换热单元202,第四换热单元202作为蒸发器与气流换热,以实现向环境供冷。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形成有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和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在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循环回路中,第一介质经由压缩机102、第一换热单元104及第一节流单元110做功后,第一介质通过第二换热单元106将所携带的一部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房间供冷,并通过第三换热单元108将所携带的另一部分冷量提供给蓄能材料实现蓄能,从而满足对房间供冷以及对蓄能材料蓄能的同步性需求,且完成蓄能后的蓄能材料也可经由第四换热单元202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冷,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使蓄能材料先蓄能、再利用蓄能材料所蓄存的冷量来对房间进行供冷的方案而言,本结构实现对环境供冷的方式更具多样性,使得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运行模式更加丰富,且本结构实现了同步对房间供冷及对蓄能材料蓄能的运行模式,使得对环境供冷无须基于蓄能材料完成蓄能的前提,使用连续性更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节流单元110、第三换热单元108及第二换热单元106串联,其中,第三换热单元108串联于第一节流单元110与第二换热单元106之间,第二换热单元106与压缩机102的回气口连通。这样,经第一节流单元110节流后的第一介质先经过第三换热单元108再经过第二换热单元106,这样,第一介质可向蓄能材料提供更低的蒸发温度,使得蓄能材料的材料利用率更高,蓄能过程也更加高效,且通过第一介质在第三换热器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蒸发,再在第二换热单元106内进一步蒸发,这样可以实现弱供冷及蓄冷,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冻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单元112及阀门部件114,详细地,第二节流单元112具体可为毛细管,当然也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阀门部件114可以采用三通阀,第一节流单元110和第三换热单元108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二节流单元112并联,其中,第一换热单元104与阀门部件114的进口连通,第一节流单元110和第二节流单元112与阀门部件114的两个出口一一对应连通,阀门部件114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阀门部件114在第一位置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之间导通,且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节流单元112之间截止,阀门部件114在第二位置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之间截止,且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节流单元112之间导通。使第一节流单元110和第三换热单元108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二节流单元112之间形成并联分布,利用阀门部件114可选择地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该两个并联支路之一导通,这样,如图1所示,当阀门部件114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第三换热单元108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一模式”运行,这时,第三换热单元108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同时,第二换热单元106向环境供冷,进一步地,根据具体需求,也可使阀门部件114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第三换热单元108导通,并且使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同时处于运行状态,以使供给到蓄能材料的冷量进一步由第二介质输送到第四换热单元202处释放到环境中,第二换热单元106及第四换热单元202同时对环境供冷,以实现强供冷。
如图2所示,当阀门部件114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节流单元112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二模式”运行,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二节流单元112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6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第一节流单元110及第三换热单元108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环境做功,以当不需要使用蓄能装置400进行储能、放能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过冷器502,第一过冷器502其具有过冷部和过热部,第一过冷器502的过冷部与阀门部件114及第一节流单元110相连,第一过冷器502的过热部设于第三换热单元108的出口侧。设置第一过冷器502,可使得第一介质进入第一节流单元110之前获得降温,实现第一介质过冷,保证第一节流单元110工作稳定,同时可以使得第一介质循环回路的制冷系数增大,获得更好的供冷和蓄能效率。
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过冷器502外附设有用于对第一过冷器502保温的保温结构(具体例如,保温结构可为附设于第一过冷器502的外表面的保温棉或保温涂层等)。可以减少第一介质的冷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以及对第一介质的过冷效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换热单元108与第二换热单元106之间并联。详细地,第三换热单元108与第一节流单元110连通,第二换热单元106与第二节流单元112连通,第一换热器的出口同时与第一节流单元110和第二节流单元112连通,这样,一部分第一介质进入第三换热单元108蒸发以对蓄能介质蓄能,另一部分第一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6蒸发以对环境供冷,实现对蓄能材料具有更可靠的蒸发温度以确保蓄能材料利用率的同时,可以实现更低的供冷温度,使得对环境的供冷供热温度调节范围更宽泛,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功能。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节流单元112和第二换热单元106串联形成第一支路,第一节流单元110和第三换热单元108串联形成的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并联;阀门部件114与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一节流单元110及第二节流单元112相连,阀门部件114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阀门部件114在第一位置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之间导通,且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节流单元112之间截止,阀门部件114在第二位置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之间截止,且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节流单元112之间导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节流单元110和第二换热单元106串联形成的第一支路与第一节流单元110和第三换热单元108串联形成的第二支路之间并联分布,利用阀门部件114可选择地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该两个并联支路之一导通,这样,当阀门部件114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第三换热单元108导通,使空调实现蓄能,这时,第三换热单元108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实现当不需要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对环境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且根据具体需求,也可使阀门部件114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第三换热单元108导通,并且使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同时处于运行状态,以使供给到蓄能材料的冷量进一步由第二介质输送到第四换热单元202处释放到环境中,第四换热单元202对环境供冷,以实现同时蓄能及融冰。
当阀门部件114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节流单元112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二模式”运行,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二节流单元112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6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第一节流单元110及第三换热单元108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环境做功,在不需要使用蓄能装置400进行储能、放能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过冷器504,第二过冷器504具有过热部和过冷部,第二过冷器504的过热部连接于压缩机102的回气口,第二过冷器504的过冷部连接于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换热单元106之间。设置第二过冷器504,可以使得第一介质经过高温的过热部后完全变成气态流入压缩机102,避免压缩机102进液,有效确保压缩机102的运行效率,同时延长压缩机102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过冷器504外附设有用于对第二过冷器504保温的保温结构(具体例如,保温结构可为附设于第二过冷器504的外表面的保温棉或保温涂层等)。可以减少第一介质的冷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以及对第一介质的过冷效率。
实施例6: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设置第二换热单元106与第三换热单元108并联,详细地,第二换热单元106与第二节流单元112串联形成的支路,第三换热单元108与第一节流单元110串联形成的支路,压缩机102的进气口分别与第二换热单元106和第三换热单元108连通,阀门组件的进口与第一换热单元104连通,阀门组件的两个出口分别与第一节流单元110和第二节流单元112对应连通,阀门部件114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阀门部件114在第一位置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之间导通,且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节流单元112之间截止,阀门部件114在第二位置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之间截止,且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节流单元112之间导通,利用阀门部件114可选择地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4与该两个并联支路之一导通,实现单蓄冷或单供冷。
实施例7:
如图6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压缩机102、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二节流单元112、第二换热单元106及阀门部件114形成于第一回路中,其中,第一回路设有换向装置116,具体地,换向装置116为四通阀,四通阀控制第一回路中的第一介质的流向,以实现第一回路中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换热单元106之间进行蒸发或冷凝的切换,从而实现第二换热单元106对环境供冷供热的切换,进一步通过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实现“第六模式”,使得产品的运行模式进一步丰富化,进一步丰富产品的使用功能。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蓄能装置400包括容器体402,蓄能材料容置于容器体402内,举例而言,容器体402为水箱,水箱内存有蓄能材料,其中,第三换热单元108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器体402内并与蓄能材料接触,这样,第三换热单元108与蓄能材料的换热更加高效,减少传热损耗,提升产品的能效。
第五换热单元20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器体402内并与蓄能材料接触,这样,第五换热单元204与蓄能材料的换热更加高效,减少传热损耗,提升产品的能效。
举例地,第三换热单元108和第五换热单元204为具有两个流路的管翅式换热器。
具体实施例中,容器体402外附设有用于对容器体402保温的保温结构(具体例如,保温结构可为附设于容器体402的外表面的保温棉或保温涂层等)。在容器体402外设置保温结构对容器体402保温,进而对容器体402内的蓄能材料保温,减少蓄能材料不必要的热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形成有第二回路,第四换热单元202和第五换热单元204形成为第二回路的一部分,第二回路设有驱动装置206,驱动装置206适配为驱动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流动。举例而言,驱动装置206为水泵,水泵与第四换热单元202和第五换热单元204连通,并驱动第二介质在第二回路内流动,实现第二介质经由第四换热单元202向环境供冷后,能高效地回到第五换热单元204中从蓄能材料吸热或放热,这样,第四换热单元202处供冷的连续性和均匀性更好,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例如,如图4所示,根据需求使产品融冰供冷,具体例如,蓄能材料中蓄存有一定能量后,使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停止运行,使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如利用驱动装置206驱动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流动,使得蓄能材料的冷量经由第五换热单元204提供给第二介质,之后,第二介质进入第四换热单元202中经由第四换热单元202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供冷,其中,该供冷的热源来自于蓄能材料,以实现融冰供冷。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蓄电装置,蓄电装置与驱动装置206电连接,并向驱动装置206供电。这样可实现产品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式中实现不插电使用,突破电源线的位置制约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具体实施例中,蓄电装置与压缩机102电连接,并向压缩机102供电。举例而言,蓄电装置包括蓄电池,蓄电池与压缩机102电连接以启动压缩机102。这样可实现产品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式中实现不插电使用,突破电源线的位置制约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第一风机302,第一风机302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106及第四换热单元202换热。设置第一风机302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106及第四换热单元202换热,这样,更简化了产品的组装结构,实现降低产品的成本和运行能耗。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单元106和第四换热单元202沿风向排列,其中,第二换热单元106和第四换热单元202这两者中的一者的表面温度高于另一者的表面温度,且第二换热单元106和第四换热单元202中表面温度高的一者位于表面温度低的一者的进风侧。设置第二换热单元106和第四换热单元202中表面温度高的一者位于表面温度低的一者的进风侧,以供冷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二换热单元106的蒸发温度低于第四换热单元202的情况,沿第一风机302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设计第四换热单元202位于第二换热单元106上游侧,这样,气流依次经过第四换热单元202与第二换热单元106形成两级换热,可以实现更低的出风温度,从而更进一步拓宽了对环境供冷的温度可调区间,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使用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上述论述过程可以对供热场景进行充分地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风道600,第二换热单元106和第四换热单元202设于风道600内,第一风机302驱动气流沿风道600流动。利用风道600可以对气流方向进行引导,更良好地控制气流依次流经第二换热单元106与第四换热单元202或依次流经第四换热单元202与第二换热单元106,确保两级换热效果,实现更低的出风温度,从而更进一步拓宽了对环境供冷的温度可调区间,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使用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空调还包括电热装置700,第一风机302还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700换热,使得电热装置700向环境供热。设置电热装置700,使第一风机302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700换热,以使升温后的气流对环境制热,更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供热形式,使得产品功能丰富化。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空调还包括外壳900,空调为一体式空调,外壳900形成为一体式空调的外壳。设置空调为一体式空调,这样,所包含的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等部件均容置于该一体式空调的外壳900内形成一个整体式的结构,更方便于产品随处移动,产品的使用灵活性进一步提升。
更详细地,如图13所示,外壳900形成有腔体930,且外壳900的腔体930的下方还形成有底盘910,腔体930与底盘910合围出容纳空间,空调所包含的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等部件均容置于容纳空间中,底盘910上设有行走装置920,以方便空调的移动,举例地,行走装置920具体可如图13所示为滚轮,当然,也可为万向轮、履带装置等。且可以理解的是,外壳900上还设有一个或多个适于供外壳900进行吸气或排气的通风结构940,该通风结构940可具体例如风孔或格栅结构等。
如图9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10:接收模式指令;
步骤912:确定接收到的模式指令所指示的模式,并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模式控制空调运行;
其中步骤91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121: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一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一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步骤9122: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二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二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步骤9123: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三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三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步骤9124: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四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步骤9125: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302运行,并控制电热装置700运行,且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步骤9126: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六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六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控制以至少六种模式控制空调运行,空调的运行模式更加丰富,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下面对空调每种工作模式的控制方法具体说明。
步骤9121,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一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一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02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一节流单元110、第三换热单元108及第二换热单元106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具体例如,控制驱动装置206关闭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这样,通过第一介质在第三换热器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蒸发后,再在第二换热单元106内进一步蒸发,这样可以形成弱供冷及蓄冷,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冻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详细地,如图1所示,在“第一模式”的运行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工作,压缩机102启动,压缩机102对第一介质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第一介质排入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一换热单元104作为冷凝器供第一介质与气流换热实现对第一介质降温后,较高温度的气态第一介质转变为液态,之后流经第二过冷器504和阀门部件114(三通阀),在此模式下阀门部件114依次连接第一过冷器502和第一节流单元110,通过第一节流单元110节流后的第一介质在第三换热单元108中以低于0℃的蒸发温度蒸发,吸收容器体402中的热量进行制冰,之后第一介质经过第一过冷器502后流入第二换热单元106,此时第一介质仍处于两相状态,在第二换热单元106中继续蒸发吸热,通过第一风机302向外部提供冷量,之后流经第二过冷器504后完全转变为气态流入压缩机102,完成制冷循环。
且,在“第一模式”的运行模式中,驱动装置206(例如:水泵)不启动,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不工作,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换热单元106和第三换热单元108的蒸发温度基本相同,可以通过设计第二换热单元106和第三换热单元108的面积来分配供冷和蓄冰的冷量比例,当容器体402中的第二介质全部转变为固相的时候,应该切换阀门部件114或者打开驱动装置206,以切换至其它工作模式,以防止容器体402中的第二介质在第三换热单元108的持续吸热作用下温度低于第二介质的冰点,使第二介质结冰阻碍第二介质循环的运行。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步骤9121中的蓄冰过程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2:启动第一预设模式,详细地,检测到的模式指令并确定检测到的模式指令为第一模式,进而启动第一预设模式。
步骤1004:控制第二风机304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02以第一频率启动;
经过第一预设时长后,执行步骤1006:控制压缩机102的频率上升至第二频率;
步骤1002:判断蓄能介质的温度是否低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若是,则执行步骤1012,控制第二风机304关闭,且控制压缩机102关闭,否则执行步骤1010,判断压缩机102在第二频率下的运行时长是否大于等于预设蓄冷时长,若是,则执行步骤1012,控制第二风机304关闭,且控制压缩机102关闭,若否则返回步骤1006,也即控制压缩机102及第二风机304继续以当前状态运行。
这样,根据蓄能装置400的蓄能介质的温度以及压缩机102在第二频率下的运行时长控制压缩机102及第二风机304的开闭,避免蓄能材料被过度蓄能,控制更精准。
其中,以10升水作为蓄能介质为例,则:
第一预设时长的阈值为10秒~20秒,例如,第一预设时长为15秒;
预设蓄冷时长的阈值为60分钟~120分钟,例如,预设蓄冷时长为90分钟;
第一预设温度的阈值为-10C°~0C°,例如,第一预设温度为-5C°。
步骤9122: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二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二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02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二节流单元112及第二换热单元106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具体例如,控制阀门部件114切换至第二位置,使得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一节流单元110之间截止,且使得第一换热单元104与第二节流单元112之间导通,从而实现控制压缩机102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二节流单元112及第二换热单元106导通,通过控制驱动装置206关闭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这样,第一介质经由第二节流单元112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6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同时,第三换热单元108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做功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对环境供冷,实现中供冷,满足用户对于使室内以一定速率降温的需求。
详细地,如图2所示,在“第二模式”的运行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工作,压缩机102启动,压缩机102对第一介质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第一介质排入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一换热单元104作为冷凝器供第一介质与气流换热实现对第一介质降温后,较高温度的气态第一介质转变为液态,之后流经第二过冷器504和阀门部件114(例如:三通阀),在“第二模式”的运行模式下,阀门部件114连接第二节流单元112,通过第二节流单元112节流后的第一介质在第二换热单元106中蒸发吸收热量,通过第一风机302向风道600外部提供冷量,之后第一介质经过第二过冷器504完全变为气态后流入压缩机102,完成制冷循环,可以实现向外界的持续不断供冷。
在“第二模式”的运行模式中,第一介质不经过第一过冷器502、第一节流单元110和容器体402中的第三换热单元108。同时,驱动装置206不启动,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不工作。
步骤9123,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三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三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02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二节流单元112及第二换热单元106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三模式控制压缩机102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二节流单元112及第二换热单元106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这样,基于“第二模式”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状态,进一步控制驱动装置206工作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这样,第一介质经由第二节流单元112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6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同时,第三换热单元108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做功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对环境供冷,同时,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四换热单元202向环境释放,从而实现第二换热单元106及第四换热单元202同时对环境供冷,实现强供冷,满足用户对于室内以更高的速率升温或降温的需求。
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在“第三模式”的运行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工作,压缩机102启动,压缩机102对第一介质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第一介质排入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一换热单元104作为冷凝器供第一介质与气流换热实现对第一介质降温后,较高温度的气态第一介质转变为液态,之后流经第二过冷器504和阀门部件114(例如:三通阀),此时模式下阀门部件114连接第二节流单元112,通过第二节流单元112节流后的第一介质在第二换热单元106中蒸发吸收热量,通过第一风机302向风道600外部提供冷量,之后第一介质经过第二过冷器504完全变为气态后流入压缩机102,完成制冷循环,可以实现向外界的持续不断供冷。在“第三模式”的运行模式中,第一介质不经过第一过冷器502、第一节流单元110和容器体402中的第三换热单元108。
且,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工作,驱动装置206启动,第二介质循环与第一介质循环同时运行。温度较高的第二介质通过驱动装置206后进入容器体402中的第五换热单元204与容器体402中的蓄能材料进行冷量交换降温后流经第四换热单元202,通过第一风机302向风道600外供冷。第四换热单元202和第二换热单元106同时向环境供冷实现强供冷模式。通常第二换热单元106的表面温度要低于第四换热单元202的表面温度,故例如设置第四换热单元202位于第二换热单元106的进风侧,也即,设置第四换热单元202位于第一风机302和第二换热单元106之间,这样,流经第一风机302的气流先经过第四换热单元202后经过第二换热单元106,以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
步骤9124,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四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具体例如,控制压缩机102停止运行,并控制驱动装置206驱动第二介质流通,这样,第三换热单元108不对蓄能材料供能,第二换热单元106也不向环境供冷,主要利用蓄能材料蓄存的能量供给到第二介质,并经由第二介质通过第四换热单元202释放到环境中,实现以蓄能材料蓄存的能量作为能量源对环境供冷,以实现融冰供冷。
详细地,如图4所示,在“第四模式”的运行模式中,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工作,驱动装置206启动,温度较高的第二介质经由驱动装置206进入容器体402中的第五换热单元204放出冷量降低温度,温度较低的第二介质流出容器体402进入第四换热单元202,通过第一风机302向风道600外界供冷。此模式中,压缩机102停止工作,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不运行。
在向外供冷的过程中,容器体402中蓄能材料的固相与液相的比例会逐渐变小,随着固相蓄能材料的逐渐融化,在相同驱动装置206流量下,第四换热单元202向外供冷的功率在不断减小,当固相蓄能材料完全融化后,“第四模式”结束,需切换至其他模式给蓄能材料进行蓄能才能再次实现融冰供冷。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步骤9123或步骤9124中的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2:控制空调根据默认出风温度和第一风机302默认档位运行;
步骤1104:检测输入信息;
步骤1106:判断输出信息中是否包含有输入出风温度,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包含有输入出风温度,则执行步骤1108:以输入出风温度作为设定出风温度,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未包含输入出风温度,则执行步骤1110:以默认出风温度作为设定出风温度;
步骤1112:判断输出信息中是否包含有输入档位信息;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包含有输入档位信息,则执行步骤1114:控制第一风机302根据输入档位信息运行,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未包含输入档位信息,则执行步骤1116:则控制第一风机302根据第一风机302默认档位运行。
步骤1118:检测空调的出风温度;
步骤1120:判断检测的出风温度是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一预设值以上;若是,则执行步骤1122:控制驱动装置206以预设最大转速运行,否则执行步骤1124:判断检测的出风温度是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二预设值以上,若检测的出风温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二预设值以上,则执行步骤1126:控制驱动装置206的转速由当前转速增加预设差值,若检测的出风温度与设定出风温度之差小于第二预设值,则执行步骤1128:控制驱动装置206的转速由当前转速减小预设差值。
可以理解的,输入信息有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选定,输入信息中包含多个档位信息,每个档位包括与之对应的第一风机302的转速。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302运行,并控制电热装置700运行,使得第一风机302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700换热,且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更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步骤9123或步骤9124中的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及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202:蓄冰工况启动;
步骤1204:控制第二风机304以第一转速启动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02以第一频率启动;
经过第一预设时长后,执行步骤1206:控制第二风机304的转速上升至第二转速,且控制压缩机102的频率上升至第二频率;
步骤1208:判断蓄能介质的温度是否低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则执行步骤1210:控制第二风机304降速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02降频运行,若否,则返回步骤1206,也即,控制第二风机304以当前转速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02以当前频率运行;
步骤1212:判断蓄能介质的温度是否高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
若是,则返回步骤1206,也即,控制第二风机304升速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02升频运行,若否,则返回步骤1210,也即控制第二风机304以当前转速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02以当前频率运行。
与步骤1202同时进行的还有步骤1222,具体地,
步骤1222:供冷工况启动;
步骤1224:控制空调根据默认出风温度和第一风机302默认档位运行;
步骤1226:检测输入信息;
步骤1228:判断输出信息中是否包含有输入出风温度,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包含有输入出风温度,则执行步骤1230:以输入出风温度作为设定出风温度,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未包含输入出风温度,则执行步骤1232:以默认出风温度作为设定出风温度;
步骤1234:判断输出信息中是否包含有输入档位信息;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包含有输入档位信息,则执行步骤1236:控制第一风机302根据输入档位信息运行,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未包含输入档位信息,则执行步骤1238:则控制第一风机302根据第一风机302默认档位运行。
步骤1240:检测空调的出风温度;
步骤1242:判断检测的出风温度是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一预设值以上;若是,则执行步骤1244:控制驱动装置206以预设最大转速运行,否则执行步骤1242:判断检测的出风温度是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二预设值以上,若检测的出风温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二预设值以上,则执行步骤1248:控制驱动装置206的转速由当前转速增加预设差值,若检测的出风温度与设定出风温度之差小于第二预设值,则执行步骤1250:控制驱动装置206的转速由当前转速减小预设差值。
步骤9125,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302运行,这时,由于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内的第一介质无需流通,该模式下可相应控制压缩机102关闭,另外,控制电热装置700运行,使得第一风机302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700换热,且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也即控制驱动装置206关闭;这样,使得电热装置700向环境供热的“第五模式”。
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在“第五模式”的运行模式中,压缩机102和驱动装置206都停止工作,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和第二介质循环系统都停止运行,搭载在第一风机302旁的电热装置700通电,第一风机302开启,通过风道600向外供热。
步骤9126,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六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六预设模式运行,使得换向装置116控制压缩机102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二换热单元106、第二节流单元112及第一换热单元104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这样,压缩机102对第一介质压缩后排入第二换热单元106,使第一介质的热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热,随后,第一介质经过第二节流单元112、第一换热单元104后回到压缩机102实现循环,实现空调压缩制热。
详细地,如图6所示,在“第六模式”的运行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工作,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不工作,压缩机102启动,压缩机102对第一介质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第一介质排入第二换热单元106,第二换热单元106作为冷凝器供第一介质与气流换热实现对第一介质降温后,较高温度的气态第一介质转变为液态,之后流经第二节流单元112、第二过冷器504后流入第一换热单元104,通过第二风机304向外部提供热量,之后流入压缩机102,完成制热循环。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装置800,适用于空调,如图8所示,运行控制装置800包括:处理器802,处理器80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运行控制装置800,通过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具体地,运行控制装置800还包括存储器804,存储器804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0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运行控制装置800。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通过设置有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运行控制装置800,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详细地,空调还包括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及蓄能装置400,运行控制装置800与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及蓄能装置400电连接,并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工作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及蓄能装置400运行。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通过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的控制方法,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其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及第一节流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及所述第一节流单元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三换热单元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分别与环境换热;
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其包括第四换热单元和第五换热单元,所述第四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五换热单元连通,所述第四换热单元与环境换热;
蓄能装置,设有蓄能材料,所述第三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五换热单元连接于所述蓄能装置并分别与所述蓄能材料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单元、所述第三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其中,所述第三换热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二节流单元,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三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并联;
阀门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及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相连,所述阀门部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阀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之间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之间截止,所述阀门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之间截止,且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之间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过冷器,其具有过冷部和过热部,所述第一过冷器的过冷部与所述阀门部件及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相连,所述第一过冷器的过热部设于所述第三换热单元的出口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冷器外附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一过冷器保温的保温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二节流单元,所述第二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第一支路,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三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并联;
阀门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及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相连,所述阀门部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阀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之间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之间截止,所述阀门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之间截止,且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之间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二过冷器,其具有过热部和过冷部,所述第二过冷器的过热部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所述第二过冷器的过冷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过冷器外附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二过冷器保温的保温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及阀门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一回路中,其中,所述第一回路设有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回路中的第一介质的流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装置包括容器体,所述蓄能材料容置于所述容器体内,其中,
所述第三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体内并与所述蓄能材料接触;和/或
所述第五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体内并与所述蓄能材料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体外附设有用于对所述容器体保温的保温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形成有第二回路,所述第四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形成为所述第二回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回路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适配为驱动所述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电装置;
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并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和/或
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压缩机电连接,并向所述压缩机供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风机,用于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及所述第四换热单元换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四换热单元沿风向排列,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四换热单元这两者中的一者的表面温度高于另一者的表面温度,且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四换热单元中表面温度高的一者位于表面温度低的一者的进风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四换热单元设于所述风道内,第一风机驱动气流沿所述风道流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热装置,所述第一风机还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使得所述电热装置向环境供热。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外壳,所述空调为一体式空调,所述外壳形成为所述一体式空调的外壳。
19.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一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一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二模式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二预设模式运行,使得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三模式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三预设模式运行,使得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四模式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运行,并控制电热装置运行,使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且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六模式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六预设模式运行,使得换向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经由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及第一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20.一种运行控制装置,适用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2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
2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所限定的步骤。
CN201910859851.4A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4842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59851.4A CN112484226B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59851.4A CN112484226B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4226A true CN112484226A (zh) 2021-03-12
CN112484226B CN112484226B (zh) 2022-06-10

Family

ID=74919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59851.4A Active CN112484226B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842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8787A (zh) * 2019-10-10 2021-04-13 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 蓄冷剩余使用时长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46249A (ja) * 1992-06-15 1993-12-27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JPH0658577A (ja) * 1992-08-07 1994-03-01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1306804Y (zh) * 2008-10-21 2009-09-09 周凯华 具备蓄能换热及控制功能的空调器
CN104089351A (zh) * 2014-06-24 2014-10-08 曾志勇 一种带有相变蓄冷器的热管空调一体机装置和设计方法
CN105890082A (zh) * 2016-04-06 2016-08-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蓄冷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870596A (zh) * 2018-07-18 2018-11-23 芜湖锦晔双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蓄冰一体式空调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46249A (ja) * 1992-06-15 1993-12-27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JPH0658577A (ja) * 1992-08-07 1994-03-01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1306804Y (zh) * 2008-10-21 2009-09-09 周凯华 具备蓄能换热及控制功能的空调器
CN104089351A (zh) * 2014-06-24 2014-10-08 曾志勇 一种带有相变蓄冷器的热管空调一体机装置和设计方法
CN105890082A (zh) * 2016-04-06 2016-08-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蓄冷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870596A (zh) * 2018-07-18 2018-11-23 芜湖锦晔双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蓄冰一体式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8787A (zh) * 2019-10-10 2021-04-13 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 蓄冷剩余使用时长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4226B (zh) 2022-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82017B (zh) 一种集成电池包加热及降温的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US4918936A (en) Refrigerating cycle utilizing cold accumulation material
CN108224840B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1251802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3007493U (zh) 电动汽车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03349569U (zh) 空调器
EP2339276A2 (en) Refrigerator and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20120010034A (ko) 히트 펌프식 급탕장치
CN106123170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484226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KR20150043873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16114369U (zh) 一种空调器系统
CN212362559U (zh) 多元化制冷设备
KR20120042104A (ko) 전기 자동차용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CN111251801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JP688890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N116605005A (zh) 一种车用热管理系统和汽车
CN111520942A (zh) 冰箱
CN111251808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12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EP4001786B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oper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864469B (zh) 空调设备
CN110641242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的化霜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251804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10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