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73350A - 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73350A
CN112473350A CN202011344628.5A CN202011344628A CN112473350A CN 112473350 A CN112473350 A CN 112473350A CN 202011344628 A CN202011344628 A CN 202011344628A CN 112473350 A CN112473350 A CN 112473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rification
liquid
tank
precipitation tank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446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超
秦小兵
叶翔
邓良德
齐洪广
戴荣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rystal Energy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rystal Energy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rystal Energy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rystal Energy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4462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733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73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733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77Liquid phase processes
    • B01D53/78Liquid phase processes with gas-liquid conta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净化装置,包括塔身、静置部和引流部。塔身内设置有净化腔和沉淀槽,塔身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塔身还设置有进气口、溢流口和至少一个喷淋口,沉淀槽位于净化腔的下方,净化腔分别与沉淀槽、出气口和进气口相连通,溢流口与沉淀槽相连通,喷淋口设置在进气口的上侧,用于朝净化腔喷洒净化液;静置部设置在沉淀槽中,静置部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第二流通孔用于使净化液从下方通过静置部;引流部安装在沉淀槽中,引流部包括汇流件,汇流件呈斜面状。通过设置引流部,大多数净化液不会直接落入沉淀槽中,且沉淀槽中已有的净化液在静置部的作用下流动性更低,有效提高了净化液中的固体杂质的沉淀效率。

Description

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尤其涉及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净化液从喷淋口喷入净化腔,并在与需净化的空气接触后落入沉淀槽中,由于不断有净化液落入,导致沉淀槽中的净化液总是浑浊不清,降低了净化液中夹杂的固体杂质沉淀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净化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固体杂质的沉淀效率。
本发明的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化装置,包括:
塔身,所述塔身内设置有净化腔和沉淀槽,所述塔身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塔身还设置有进气口、溢流口和至少一个喷淋口,所述沉淀槽位于所述净化腔的下方,所述净化腔分别与所述沉淀槽、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气口相连通,所述溢流口与所述沉淀槽相连通,所述喷淋口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上侧,用于朝所述净化腔喷洒净化液;
静置部,所述静置部设置在所述沉淀槽中,所述静置部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所述第二流通孔用于使所述净化液从下方通过所述静置部;
引流部,所述引流部安装在所述沉淀槽中,所述引流部包括汇流件,所述汇流件呈斜面状,用于引导所述净化液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孔。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设置引流部,大多数净化液不会直接落入沉淀槽中,且沉淀槽中已有的净化液在静置部的作用下流动性更低,有效提高了净化液中的固体杂质的沉淀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还包括循环泵,所述喷淋口与所述溢流口相连通,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喷淋口与所述溢流口之间,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与所述溢流口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喷淋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还包括第一液位监测件,所述第一液位监测件安装在所述沉淀槽内,所述第一液位监测件设置在所述溢流口的上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所述塔身的下侧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所述沉淀槽相连通,所述排污口设置在所述溢流口的下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还包括蓄液部,所述蓄液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蓄液腔,所述蓄液腔分别与所述溢流口和所述喷淋口相连通,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蓄液腔与所述喷淋口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所述蓄液部还包括第二液位监测件,所述第二液位监测件安装在所述箱体上,用于监测所述蓄液腔内所述净化液的液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所述蓄液部还包括pH计,所述pH计安装在所述箱体上,用于监测所述净化液的酸碱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还包括填充层,所述填充层安装在所述喷淋口与所述进气口之间,用于延长所述净化液的在所述净化腔内的流动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所述填充层设置有多个,任一所述填充层的上侧至少有一个所述喷淋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所述填充层为规整填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位于上方的所述规整填料的孔隙小于位于下方的所述规整填料的孔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净化装置,还包括干燥层,所述干燥层设置在所述喷淋口与所述出气口之间,用于吸附所述净化液。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蓄液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塔身100、净化腔110、沉淀槽120、喷淋口130、进气口140、出气口150、溢流口160、排污口170、循环泵180、第一液位检测件190、静置部200、第一流通孔210、第二流通孔220、引流部300、汇流件310、引流件320、蓄液部400、第二液位监测件410、补水口411、pH计420、中和物质添加口421、第二排污口430、箱体440、填充层510、干燥层5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下面参考图1至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净化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实施例的净化装置,包括塔身100、静置部200和引流部300。
其中,塔身100内设置有净化腔110和沉淀槽120,塔身100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150,塔身100还设置有进气口140、溢流口160和至少一个喷淋口130,沉淀槽120位于净化腔110的下方,净化腔110分别与沉淀槽120、出气口150和进气口140相连通,溢流口160与沉淀槽120相连通,喷淋口160设置在进气口140的上侧,用于朝净化腔110喷洒净化液;静置部200设置在沉淀槽120中,静置部200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210和第二流通孔220,第二流通孔220用于使净化液从下方通过静置部200;引流部300安装在沉淀槽120中,引流部300包括汇流件310,汇流件310呈斜面状,用于引导净化液通过第一流通孔210。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首先,需净化的气体由进气口140通入净化腔110,并在净化腔110中因气压而上浮,此时设置在进气口140上侧的喷淋口130开始朝净化腔110喷洒净化液,净化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会向下滴落,在净化液滴落的过程中会与需净化的气体相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需净化的气体中所夹杂的固体杂质,如粉尘等,会混杂在净化液上,并随净化液一起下落,由此实现对需净化气体的净化。
当混杂有固体杂质的净化液落入沉淀槽120时,大部分净化液会滴落在汇流件310上,并在汇流件310的引导下流入设置在静置部200上的第一流通孔210,有小部分净化液则直接落入第一流通孔210中。此时,所有的净化液一定会通过第一流通孔210,进入到沉淀槽120中,使沉淀槽120中的净化液的液位不断上涨,在液位上涨的过程中,净化液会从下部开始接触到静置部200,并经第二流通孔220穿过静置部200,直至到达溢流孔所在的位置。之后液位不再上涨,多余的净化液从溢流孔中流出塔身100。
具体地,如图1所示,塔身100呈塔状,其内部设置有内腔,内腔分为净化腔110和沉淀槽120两部分,沉淀槽120设置在内腔的底部,沉淀槽120上方的部分则为净化腔110。塔身100上设置有出气口150、进气口140、溢流口160和喷淋口130,其中出气口150设置在塔身100的顶部,与净化腔110连通,用于排出净化后的气体;进气口140和喷淋口130同样与净化腔110连通,但二者设置在塔身100的侧壁上,进气口140用于朝净化腔110中通入需要净化的气体,而喷淋口130则用于朝净化腔110喷洒净化液,如水或者具有一定酸碱性的特殊溶液等,为实现净化液与需净化的气体相接触,故塔身100需设置在进气口140的上侧;而溢流口160则设置在沉淀槽120内,用于排出多余的净化液,控制沉淀槽120中的净化液的液位。
静置部200设置在沉淀槽120中,且位于溢流口160的下方,静置部200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210和第二流通孔220,第一流通孔210与第二流通孔220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在静置部200上的分布可以呈矩阵排列的矩形通孔状,也可以呈同圆心的圆形通孔状等,即第一流通孔210与第二流通孔220均可以使净化液穿过静置部200。
引流部300包括了汇流件310,汇流件310呈斜面状,其最上端固定在沉淀槽120的内壁上,且位于溢流孔的上方,其最下端则设置在第一流通孔210附近,即净化液滴落在汇流件310上后,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汇流件310的引导流入第一流通孔210。
可以理解的是,刚从第一流通孔210流入沉淀槽120后的净化液会发生较剧烈的流动,混杂在这些净化液上的固体杂质也因此使得净化液比较浑浊,而这些净化液在经过静置部200时,因被第二流通孔220的侧壁限制,净化液的波动会逐渐平复,即在静置部200的作用下,静置部200附近的净化液会更加平静,而混杂在净化液上的固体杂质也会更加容易沉淀至沉淀槽120的底部。当净化液通过第二流通孔220由下至上地穿过静置部200后,大多数的固体杂质均沉淀至沉淀槽120底,故从溢流口160流出的净化液较为清澈。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固体杂质在沉淀槽120中的沉淀效率,且从溢流口160流出的净化液更加清澈,使得净化液流出溢流口160后可以二次利用。
进一步地,引流部300还包括了引流件320,此时引流部300可以呈漏斗状,即汇流件310呈圆台的侧面状,也可以呈“Y”状,即汇流件310呈倾斜的长方形状等,而引流件320的形状能够根据汇流件310的形状做适应性改变。引流件320的上端与汇流件310的下端相连接,其主体穿过第一流通孔210,伸入到沉淀槽120的底部,可以理解的是,净化液在汇流件310的引导下流入第一流通孔210后,会在引流件320的引导下流入沉淀槽120的底部。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效降低了后流入的净化液对位于静置部200处的净化液所产生的影响,且使得所有进入沉淀槽120的净化液均会经过沉淀槽120的底部,优化了静置部200的静置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循环泵180,喷淋口130与溢流口160相连通,循环泵180设置在喷淋口130与溢流口160之间,循环泵180的进水口与溢流口160连通,循环泵180的出水口与喷淋口130连通。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喷淋口130与溢流口160相连通,在喷淋口130与溢流口160之间设置有循环泵180,当净化液从溢流口160流出后,在循环泵180的作用下,这些净化液能够从溢流口160输送至喷淋口130处,再从喷淋口130喷洒在净化腔110中,与需净化的气体再次接触,以此往复。
具体地,如图1所示,喷淋口130与溢流口160可以通过管道等相连通,而循环泵180则安装在二者之间,作为净化液从溢流口160向上输送至喷淋口130的动力源,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这样的设计,喷入净化腔110的净化液能够被重复利用,有效节约了净化液,降低了净化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液位监测件190,第一液位监测件190安装在沉淀槽120内,第一液位监测件190设置在溢流口160的上侧。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液位监测件190为一种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的液位传感器,第一液位监测件190安装在沉淀槽120的内壁上,用于监测沉淀槽120内净化液的液位,将溢流口160所在高度设置为第一预设液位,当第一液位监测件190监测到沉淀槽120中的液位高于第一预设液位时,会发出警告,并使需净化的气体不再继续从进气口140通入净化腔110,同时使喷淋口130不再继续朝净化腔110喷洒净化液。通过这样的设计,当溢流口160发生堵塞而导致净化液无法排出塔身100的情况发生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净化装置进行修复,且及时停止净化装置的运行,避免了塔身100内腔底部的净化液的液位过高的情况发生。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塔身100的下侧设置有排污口170,排污口170与沉淀槽120相连通,排污口170设置在溢流口160的下侧。
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混杂在净化液上的固体杂质沉淀在沉淀槽120底部后,会逐渐堆积,使得沉淀槽120中的净化液的容积减小,故在塔身100的下侧设置与沉淀槽120连通的排污口170,打开排污口170时,净化液会从排污口170处泄出沉淀槽120,在此过程中,固体杂质会在净化液的带动下一同流出沉淀槽120,从而实现了对沉淀在沉淀槽120底部的固体杂质的清理。
进一步地,沉淀槽120的底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排污口170与沉淀槽120连通处即沉淀槽120底面最低处,通过这样的设计,固体杂质能够更好地排出沉淀槽120。
进一步地,在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时,打开排污口170,排空沉淀槽120内的净化液,防止因净化液结冰而导致沉淀槽120内壁受损。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蓄液部400,蓄液部400包括箱体440,箱体440内设置有蓄液腔,蓄液腔分别与溢流口160和喷淋口130相连通,循环泵180设置在蓄液腔与喷淋口130之间。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净化液从溢流口160流出沉淀槽120后,流入箱体440内的蓄液腔中,此时循环泵180开始工作,将蓄液腔内的净化液运输至喷淋口130处,使之从喷淋口130喷入净化腔110,实现循环。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箱体440上设置有蓄液孔,蓄液孔与蓄液腔连通,而蓄液孔与溢流口160通过导管或直接贴合等方式连通,沉淀槽120内的净化液的液位到达溢流口160所在高度时,净化液经溢流口160流至蓄液孔处,并通过蓄液孔流入蓄液腔中。循环泵180开始工作的时间可以预先设定,即可以使循环泵180在蓄液腔中的净化液的液位高于第二预设液位时开始运转,确保净化液的循环不会间断。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箱体440上还设置有补水口411,能够通过补水口411向蓄液腔添加净化液,从而及时弥补因气体从出气口150排出时携带有部分水汽,或打开设置在沉淀槽120底部的排污口170等原因而流失的净化液的容积。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箱体440上还设置有中和物质添加口421,能够通过中和物质添加口421向蓄液腔添加中和物质,即当需净化的气体为酸性气体时,添加碱性物质,当需净化的气体为碱性气体时,添加酸性物质,从而实现对净化液的酸碱性的控制。
进一步地,从溢流口160流出的净化液中无法避免地携带有未沉淀的固体杂质,当这些固体杂质沉淀在蓄液腔底部后,会逐渐堆积,使得蓄液腔中的净化液的容积减小,故在箱体440的底部设置有与蓄液腔连通的第二排污口430,打开第二排污口430时,净化液会从第二排污口430处泄出蓄液腔,在此过程中,固体杂质会在净化液的带动下一同流出蓄液腔,从而实现了对沉淀在蓄液腔底部的固体杂质的清理。
进一步地,蓄液腔的底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第二排污口430与蓄液腔连通处即蓄液腔底面最低处,通过这样的设计,固体杂质能够更好地排出蓄液腔。
进一步地,在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时,打开第二排污口430,排空蓄液腔内的净化液,防止因净化液结冰而导致蓄液腔内壁受损。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蓄液部400还包括第二液位监测件410,第二液位监测件410安装在箱体440上,用于监测蓄液腔内净化液的液位。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液位监测件410为一种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的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监测件410安装在蓄液腔的内壁上,用于监测蓄液腔内净化液的液位,当蓄液腔内的净化液的液位低于第二预设液位时,第二净化液监测件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在收到该警报后,从补水口411处向蓄液腔中补充净化液。
进一步地,蓄液部400与供液装置相连通,供液装置的供液管道与蓄液腔连通,当蓄液腔内的净化液的液位低于第二预设液位时,第二净化液监测件向供液装置发出电信号,控制供液装置开始运行,使供液装置通过供液管道朝蓄液腔中添加净化液,当蓄液腔中的净化液的液位高于第三预设液位时,第二净化液监测件向供液装置发出电信号,控制供液装置停止运行,中断供水。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预设液位高于第二预设液位。通过这样的设计,极大程度地延长了净化装置的自动运行时间,有效提高了净化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蓄液部400还包括pH计420,pH计420安装在箱体440上,用于监测净化液的酸碱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pH计420安装在蓄液腔的内壁上,用于监测蓄液腔内净化液的pH,当净化液的pH不在预设酸碱范围内时,pH计420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在收到该警报后,从中和物质添加口421处向蓄液腔中添加相应的中和物质,如当pH计监测到蓄液腔内净化液偏酸性时,中和物质此时可以为片碱等碱性物质,当pH计监测到蓄液腔内净化液偏碱性时,中和物质此时可以为硝酸等酸性物质。
进一步地,在箱体440上安装有显示屏,显示屏与pH计420电性连接,pH计420监测蓄液腔内净化液后,将蓄液腔的pH显示在显示屏上,通过显示屏,工作人员能及时观测到蓄液腔内净化液的酸碱性,并依此向蓄液腔中添加适量的中和物质。
进一步地,蓄液部400分别与碱性物质供给装置和酸性物质供给装置连通,当pH计420监测到蓄液腔内净化液偏酸性时,会向碱性物质供给装置发送电信号,控制碱性物质供给装置向蓄液腔添加一定量的碱性物质,直到pH检测件监测到蓄液腔内净化液的酸碱性在预设酸碱范围内。同理,当pH计420监测到蓄液腔内净化液偏碱性时,会向酸性物质供给装置发送电信号,控制酸性物质供给装置向蓄液腔添加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直到pH检测件监测到蓄液腔内净化液的酸碱性在预设酸碱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填充层510,填充层510安装在喷淋口130与进气口140之间,用于延长净化液的在净化腔110内的流动时间。
具体地,如图1所示,填充层510为一种填料,可以为拉西环、鲍尔环等,也可以是规整填料等,安装在净化腔110内,位于喷淋口130与进气口140之间。当净化装置运行时,从进气口140通入净化腔110的需要净化的气体上升,喷淋液朝净化腔110喷洒净化液,填充层510的设置有效增加了二者的接触时间,使得净化液能够与需要净化的气体充分接触,有效提高了净化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填充层510设置有多个,任一填充层510的上侧至少有一个喷淋口130。
具体地,在净化腔110内设置有多个填充层510,分别安装在净化腔110内不同高度处,每个填充层510之间存在一定间隔,间隔可以均等,也可以不等,在两两相邻的填充层510之间都设置有至少一个喷淋口130,在位于最上方的填充层510的上方也设置有至少一个喷淋口130,保证任一填充层510的上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喷淋口130,从而使得填充层510能发挥其作用。多个填充层510的设计进一步加剧了净化液与需要净化的气体的混合,有效提高了净化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填充层510为规整填料。
具体地,填充层510为一种规整填料,可以为波纹型,也可以为格栅型等。规整填料有着比表面积大、压降小、流体分布均匀及传质效率高等优点,保证了净化液与需净化的气体的充分混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位于上方的规整填料的孔隙小于位于下方的规整填料的孔隙。
具体地,安装在净化腔110内不同高度处的各填充层510的比表面积与各填充层510在净化腔110内高度呈正相关,即越高的填充层510,其比表面积越大,该填充层510上的孔隙也越细密;越低的填充层510,其比表面积越小,该填充层510上的孔隙也越大。可以理解的是,下层的填充层510选用比表面积小的规整填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体积较大的固体杂质堵塞孔隙的情况发生,而上层的填充层510选用比表面积大的规整填料,则进一步增强了净化液与需净化的气体之间的混合效果,提高了净化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干燥层520,干燥层520设置在喷淋口130与出气口150之间,用于吸附净化液。
具体地,如图1所示,干燥层520为至少一层丝网,安装在净化腔110内,设置在最上端的喷淋口130与出气口15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需净化的气体经过净化液的净化,会携带有一定的水蒸气或水雾,干燥层520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液化水蒸气,将水雾吸附在干燥层520表面。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2)

1.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塔身,所述塔身内设置有净化腔和沉淀槽,所述塔身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塔身还设置有进气口、溢流口和至少一个喷淋口,所述沉淀槽位于所述净化腔的下方,所述净化腔分别与所述沉淀槽、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气口相连通,所述溢流口与所述沉淀槽相连通,所述喷淋口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上侧,用于朝所述净化腔喷洒净化液;
静置部,所述静置部设置在所述沉淀槽中,所述静置部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所述第二流通孔用于使所述净化液从下方通过所述静置部;
引流部,所述引流部安装在所述沉淀槽中,所述引流部包括汇流件,所述汇流件呈斜面状,用于引导所述净化液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循环泵,所述喷淋口与所述溢流口相连通,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喷淋口与所述溢流口之间,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与所述溢流口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喷淋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液位监测件,所述第一液位监测件安装在所述沉淀槽内,所述第一液位监测件设置在所述溢流口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身的下侧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所述沉淀槽相连通,所述排污口设置在所述溢流口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液部,所述蓄液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蓄液腔,所述蓄液腔分别与所述溢流口和所述喷淋口相连通,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蓄液腔与所述喷淋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液部还包括第二液位监测件,所述第二液位监测件安装在所述箱体上,用于监测所述蓄液腔内所述净化液的液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液部还包括pH计,所述pH计安装在所述箱体上,用于监测所述净化液的酸碱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充层,所述填充层安装在所述喷淋口与所述进气口之间,用于延长所述净化液的在所述净化腔内的流动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设置有多个,任一所述填充层的上侧至少有一个所述喷淋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为规整填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上方的所述规整填料的孔隙小于位于下方的所述规整填料的孔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干燥层,所述干燥层设置在所述喷淋口与所述出气口之间,用于吸附所述净化液。
CN202011344628.5A 2020-11-26 2020-11-26 净化装置 Pending CN1124733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44628.5A CN112473350A (zh) 2020-11-26 2020-11-26 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44628.5A CN112473350A (zh) 2020-11-26 2020-11-26 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73350A true CN112473350A (zh) 2021-03-12

Family

ID=74934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44628.5A Pending CN112473350A (zh) 2020-11-26 2020-11-26 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7335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94382B2 (en)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the separation of sulphur dioxide from a gas
CN209423325U (zh) 一种高效喷淋塔
CN103476480B (zh) 清洁来自铝生产电解槽的废气的装置和方法
EP2816287B1 (en) Powder discharge system
CN103230729A (zh) 橡胶加工领域的废气净化系统
US20220387907A1 (en) Improved filter system for removing and/or neutralizing undissolved oil, grease, and salts and/or abraded metal particles on and in emulsions containing water
CN214182529U (zh) 净化装置
CN112473350A (zh) 净化装置
US2008024103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paration of sulphur dioxide from a gas
CN203253312U (zh) 用于橡胶加工领域废气处理的脱硫净化塔
CN116036781A (zh) 尾气处理装置
CN206799201U (zh) 一种烟气脱硫废水蒸发浓缩处理装置
CN206325341U (zh) 一体化卧式除雾器
CN210674723U (zh) 一种硫酸裂解酸性气体净化和后处理系统
CN109990306B (zh) 锅炉排污扩容器
CN211004981U (zh) 一种喷漆废水循环处理系统
CN210689229U (zh) 一种油田立式加热炉自动供水设备
RU2017105188A (ru) Газоочистной блок очистки электролизных газов с газоочистным модулем, содержащим фильтр рукавный и реактор
CN221333382U (zh) 除尘装置
KR100919817B1 (ko) 엘리미네이터를 용이하게 청소할 수 있는 배출가스습식정화장치
CN207025056U (zh) 一种分体式扁嘴立式净化塔
CN219333667U (zh) 尾气处理装置
CN211189725U (zh) 一种橡胶切割用喷淋洗涤塔
CN216295743U (zh) 一种烟气喷淋除臭装置
CN202251026U (zh) 一种防止空气进入泵的装置及一种光伏湿制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