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67808B - 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67808B
CN112467808B CN202011422651.1A CN202011422651A CN112467808B CN 112467808 B CN112467808 B CN 112467808B CN 202011422651 A CN202011422651 A CN 202011422651A CN 112467808 B CN112467808 B CN 1124678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ve
reactive power
capacity
power control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226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67808A (zh
Inventor
唐挺
马明
梁晓兵
王义勇
金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2265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678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67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67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67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678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50Controlling the sharing of the out-of-phase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8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eliminating or compensating reactive power in networks
    • H02J3/1821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eliminating or compensating reactive power in networks using shunt compensators
    • H02J3/1835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eliminating or compensating reactive power in networks using shunt compensators with stepless control
    • H02J3/184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eliminating or compensating reactive power in networks using shunt compensators with stepless control wherein at least one reactive element is actively controlled by a bridge converter, e.g. activ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30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根据预置风速信息计算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合成尾流风速和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根据有功功率分别计算系统无功需求量和机组的约束无功容量;根据约束无功容量分别获取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并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基于以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优先,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为辅的原则,根据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对风电场机组进行综合稳态无功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同时提供足够的无功补偿容量和较快的响应速度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电场无功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大部分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因此风电主要采取大规模集中式开发,远距离高电压输送的发展模式,使风电在送端电网大量汇集,逐步形成了高比例风电送出系统。高比例风电送出系统的电网强度较弱,电网对风电场并网点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由于风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强,尤其是当风速快速波动时,风电场有功功率大幅变化,导致风电送出线路的无功损耗增加,若不及时采取合理的无功电压控制手段,可能威胁风电场并网点电压的稳定性。某风电基地曾观测到风电场并网点电压在10s内平均波动超过6kV,甚至在2s内电压波动超过5kV。
在风速波动过程中,目前主要利用无功补偿设备平抑风电场并网点电压的波动;电容器可满足大容量无功补偿的需求,但是投切速度较慢。而静止无功补偿器受电压影响较大,在稳态运行时大量投入,在暂态过程中电压跌落期间可能导致较大的无功缺额,电压恢复期间也可能造成电压过冲现象。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无功补偿控制技术无法同时提供足够的无功补偿容量和较快的响应速度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预置风速信息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合成尾流风速和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
根据所述有功功率分别计算系统无功需求量和机组的约束无功容量,所述约束无功容量包括在功率因数约束下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在机组安全约束下的第二约束无功容量;
根据所述约束无功容量分别获取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并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基于以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优先,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为辅的原则,根据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所述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所述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所述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对风电场机组进行综合稳态无功控制。
可选的,所述根据预置风速信息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合成尾流风速和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包括:
采用预置Jensen模型计算风电场下游风力发电机的尾流风速,所述预置Jensen模型表达为: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21
其中,vw(x)为所述尾流风速,v0为风电场上游风机的自由风速,vw0为上游风机的背风面风速,rrot为上游风机半径,r(x)为上游风机对下游风机投影的半径;
通过所述尾流风速计算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在不同角度投影覆盖约束下的合成尾流风速;
根据所述合成尾流风速计算各个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根据预置功率因数和所述有功功率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计算过程表达为:
Qgci=Pgitan(arccosζ);
其中,ζ为所述预置功率因数,Qgci和Pgi分别为第i台双馈风电机组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所述有功功率。
可选的,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在预置机组安全约束下,根据所述有功功率分别计算定子侧无功容量和网侧无功容量,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为所述定子侧无功容量和所述网侧无功容量之和。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约束无功容量分别获取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并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包括:
在所述约束无功容量中获取最小值作为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和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所述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所述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静止无功补偿器的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预置风速信息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合成尾流风速和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有功功率分别计算系统无功需求量和机组的约束无功容量,所述约束无功容量包括在功率因数约束下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在机组安全约束下的第二约束无功容量;
第三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约束无功容量分别获取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并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稳态无功控制模块,用于基于以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优先,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为辅的原则,根据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所述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所述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所述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对风电场机组进行综合稳态无功控制。
可选的,所述第一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采用预置Jensen模型计算风电场下游风力发电机的尾流风速,所述预置Jensen模型表达为: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31
其中,vw(x)为所述尾流风速,v0为风电场上游风机的自由风速,vw0为上游风机的背风面风速,rrot为上游风机半径,r(x)为上游风机对下游风机投影的半径;
通过所述尾流风速计算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在不同角度投影覆盖约束下的合成尾流风速;
根据所述合成尾流风速计算各个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根据预置功率因数和所述有功功率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计算过程表达为:
Qgci=Pgitan(arccosζ);
其中,ζ为所述预置功率因数,Qgci和Pgi分别为第i台双馈风电机组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所述有功功率。
可选的,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在预置机组安全约束下,根据所述有功功率分别计算定子侧无功容量和网侧无功容量,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为所述定子侧无功容量和所述网侧无功容量之和。
可选的,所述第三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约束无功容量中获取最小值作为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和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所述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所述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静止无功补偿器的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包括:根据预置风速信息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合成尾流风速和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根据有功功率分别计算系统无功需求量和机组的约束无功容量,约束无功容量包括在功率因数约束下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在机组安全约束下的第二约束无功容量;根据约束无功容量分别获取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并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基于以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优先,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为辅的原则,根据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对风电场机组进行综合稳态无功控制。
本申请提供的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利用了静止无功补偿器采用晶闸管控制电抗器和电容器,响应速度快,以及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不易受到电压跌落的影响的原理,将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结合进行稳态无功控制,既可以避免静止无功补偿器受电压影响,又能够提升控制的响应速度。因此,本申请能够解决现有无功补偿控制技术无法同时提供足够的无功补偿容量和较快的响应速度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场并网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场和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及系统无功需求量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应用例提供的双馈风电场并网系统仿真模型;
图6为本申请应用例提供的考虑尾流效应时不同双馈风电机组风速的仿真结果图;
图7为本申请应用例提供的不同双馈风电机组有功出力的仿真结果图;
图8为本申请应用例提供的双馈风电场有功出力与系统无功需求的仿真结果图;
图9为本申请应用例提供的分别考虑机组安全约束和功率因数约束时双馈风电机组无功容量的仿真结果图;
图10为本申请应用例提供的本申请方法与不采用时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发出无功功率的仿真对比结果图;
图11为本申请应用例提供的本申请方法与不采用时风电场并网点电压的仿真结果图;
图12为本申请应用例提供的本申请提到的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暂态无功出力仿真对比结果图;
图13为本申请应用例提供的本申请提到的方案一与方案二的时风电场并网点暂态电压的仿真对比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的实施例,包括:
步骤101、根据预置风速信息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合成尾流风速和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
进一步地,采用预置Jensen模型计算风电场下游风力发电机的尾流风速,预置Jensen模型表达为: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61
其中,vw(x)为尾流风速,v0为风电场上游风机的自由风速,vw0为上游风机的背风面风速,rrot为上游风机半径,r(x)为上游风机对下游风机投影的半径;
通过尾流风速计算双馈风力发电机在不同角度投影覆盖约束下的合成尾流风速;
根据合成尾流风速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
预置风速信息主要是指除下游风力发电机的尾流风速以外的其他风速数据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就可以计算得到尾流风速。在风电场中,风电机组可能面临上游多个风机不同角度的投影覆盖,因此,需要考虑这些不测因素对尾流风速的影响,得到的合成尾流风速才更加准确。本申请实施例中双馈风电机组采用最大功率进行跟踪控制。
具体的,上游风机对下游风机投影的半径r(x)可以表示为:
r(x)=rrot+tanα·x;
其中,x为沿风向上游风机至下游风机的距离,α为投影的顶点因子,对于未受到上游风机影响的自由风,tanα=0.04,否则,tanα=0.08。
在投影覆盖影响下的合成尾流风速为: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71
其中,vi为任意风机i的合成尾流风速,vw(xki)为经过上游风机k流向风机i的风速,可以根据上述尾流风速的计算公式求得,vi0为是风机i的自由风速,n为风机总数,βk为投影重合区域Ashad_ik占风机i转动区域Arot_i的比例,具体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72
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73
其中,k1为风轮机相关系数,vi为风机i的合成尾流风速,Cp为风能利用系数,用于表示叶尖速比λ与桨距角β的函数。当λ为最优叶尖速比λopt且β=0时,Cp达到最大风能利用系数Cpmax
步骤102、根据有功功率分别计算系统无功需求量和机组的约束无功容量,约束无功容量包括在功率因数约束下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在机组安全约束下的第二约束无功容量。
求取系统无功需求量的具体过程为:将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求和,得到风机的总有功功率,即风电场的有功功率,具体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74
请参阅图3,根据潮流方程可以求得风电场并网点电压的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75
其中,UG为电网电压,Uacc为风电场并网点电压,Pw和Qw分别为风电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XL为输电线路电抗。风电场并网点电压由风电场的有功功率Pw和无功功率Qw以及输电线路电抗XL决定,并且与Qw成正比,与Pw成反比。当风速上升时,风电场的有功功率增加,如果风电场的无功功率保持不变,风电场并网点电压将会下降。为维持风电场并网点电压不变,风电场应该补偿更多的无功功率。假设风电场并网点电压目标值为Uob,那么通过上式可以得到系统无功需求量: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81
进一步地,第一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根据预置功率因数和有功功率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计算过程表达为:
Qgci=Pgitan(arccosζ);
其中,ζ为预置功率因数,Qgci和Pgi分别为第i台双馈风电机组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有功功率。
根据《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双馈风电机组可运行在±0.95功率因数范围内,因此,当风速波动使有功功率变化时,双馈风电机组可以发出与有功功率对应的无功功率,支撑风电场并网点电压,在预置功率因数ζ约束下,第i台双馈风电机组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即为Qgci。本实施例中的ζ=0.95。
第二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在预置机组安全约束下,根据有功功率分别计算定子侧无功容量和网侧无功容量,第二约束无功容量为定子侧无功容量和网侧无功容量之和。
双馈风电机组在采取无功控制时,不仅受到功率因数的约束,还受到转子电流和网侧变流器容量的约束,即机组自身安全约束。据此可得双馈风电机组定子侧和网侧变流器的无功容量分别为: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82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83
其中,Usm为定子电压幅值,Imax为转子电流允许最大值,Rs和Xs分别为定子电阻和电抗,Xm为激磁电抗,s为转差率,Pg为双馈风电机组的总有功功率,Sgac是网侧变流器的容量,一般为双馈风电机组额定容量的30%。因此,在预置机组安全约束下,双馈风电机组的第二约束无功容量为:
Qgc=Qgscc+Qsc
除了计算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还需要计算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91
其中,usvc为静止无功补偿器的端电压,Bsvcm为静止无功补偿器的导纳最大值。
步骤103、根据约束无功容量分别获取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并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进一步地,根据约束无功容量分别获取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并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包括:
在约束无功容量中获取最小值作为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第二约束无功容量和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静止无功补偿器的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在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第二约束无功容量中选取最小值作为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92
按照上述求得定子侧无功容量和网侧无功容量进行分配,计算定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93
其中,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94
为第i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095
为第i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Qgscci为第i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网侧变流器无功容量,Qsci为第i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定子侧无功容量。
系统无功需求量减去所有风电机组的无功出力,可得静止无功补偿器的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101
可以根据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和端电压计算导纳参考值: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102
步骤104、基于以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优先,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为辅的原则,根据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对风电场机组进行综合稳态无功控制。
双馈风电机组和静止无功补偿器跟踪以上的这些无功控制参考值,即可发出无功功率支撑风电场并网点电压。
考虑到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受电压跌落影响的程度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比两种稳态无功控制方案对暂态无功出力的影响:方案一,优先利用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方案二,优先利用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在暂态过程中,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增发无功功率需要一定的响应时间,因此暂态过程初期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出力决定了电压跌落程度;在暂态过程后期,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都能根据电压跌落程度和无功容量上限增发无功功率,使两种方案电压恢复水平基本一致。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故障发生时刻电压跌落前后双馈风电机组或静止无功补偿器无功出力的减少量定义为动态无功落差,以动态无功落差作为稳态无功控制方案选择的依据。
作出系统无功需求量曲线、机组安全约束下的风电场无功容量曲线、功率因数约束下的风电场无功容量曲线和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A点表示风电场额定有功出力,B-G点分别对应各曲线在风电场额定有功出力条件下的无功功率取值,静止无功补偿器的额定无功容量按补偿风电场额定有功出力时系统的一半无功需求来配置,即AD=AG/2。
双馈风电机组一般运行在中低风速,假设风电场有功出力对应A1点,此时系统无功需求为A1G1。对于方案一,优先利用双馈风电机组进行无功补偿,由于功率因数约束下的无功容量小于机组安全约束下的无功容量,即A1E1<A1F1,因此双馈风电机组发出无功功率A1E1,静止无功补偿器发出无功功率为E1G1。当电压降低至0.9pu时,由于A1E1<A1B1,因此保持A1E1不变,而静止无功补偿器发出的无功功率减小为0.81E1G1,动态无功落差为0.19E1G1
对于方案二,优先利用静止无功补偿器进行无功补偿,发出无功功率为A1D1,双馈风电机组发出无功功率为D1G1。当电压降低至0.9pu时,由于D1G1<A1B1,因此风电场发出的无功功率保持D1G1不变,而静止无功补偿器发出的无功功率减小为0.81A1D1,动态无功落差为0.19A1D1=0.19DG>0.19EG>0.19E1G1
综合可知方案一和方案二相比,静止无功补偿器发出的无功功率更少,由于静止无功补偿器发出的无功功率与电压平方成正比,而风电场发出的无功功率在中低风速下基本不受电压降低的影响,因此在电压跌落时方案一的动态无功落差更小,更适合于风速波动下的无功控制。这也是本申请优先利用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进行控制的原因。
为了便于理解,提供本申请实施例对应的应用例,其中,DFIG表示双馈风电机组,SVC表示静止无功补偿器。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如图5所示。其中风电场通过25kV/220kV的升压变压器和300km的输电线路接入电网。风电场由108台1.5MW的双馈风电机组构成,在仿真中采用容量加权的方法等值成9台机组。三条集电馈线与风电场并网点相连,每条集电馈线上接有3台等值双馈风电机组。相邻两台双馈风电机组的距离为0.6km。双馈风电机组的额定风速为15m/s。静止无功补偿器通过8kV/25kV的升压变压器连接风电场,在额定电压下其无功补偿范围为-7.6~21.4MVar。风电场并网点电压的允许范围为0.97-1.07pu,控制目标值为1.02pu。
风速采用四种风进行模拟,包括基本风、阵风、渐变风和随机风。设置风电场的输入风速从45°方向接近一号机组(#1),初始值为11m/s,然后在4s内快速上升至15m/s,根据尾流效应模型可求得#1至#9机组的风速,由于空间对称性本发明只给出#1、#5和#9机组的风速,如图6所示。上游风机风速与风电场输入风速相同,而下游风机受到尾流效应的影响,风速上升幅度比较小。
由于双馈风电机组的有功功率与风速成正比,因此各台机组的有功功率也逐渐上升,如图7所示。其中,#1机组的有功功率从0.66pu快速上升到0.94pu左右,#5机组和#9机组则分别上升到0.39pu和0.29pu。风电场的总有功功率如图8所示,由于6台上游风机的有功功率占比较大,使风电场的有功功率从0.5pu提升到0.68pu左右,相应的系统无功需求从0.1pu增加到0.14pu。若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不及时采取无功控制手段调整无功出力,风电场并网点电压将因无功补偿容量不足而降低至0.93pu左右,如图11所示。可见,在风速快速波动过程中,可能导致风电场并网点电压越限,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需及时采取无功控制手段。
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随着有功功率动态变化,如图9所示。可见功率因数约束下无功容量与有功功率成正比,机组安全约束下无功容量与有功功率成反比。上游机组有功功率变化幅度大,机组安全约束下的无功容量快速下降,可能低于功率因数约束下的无功容量,因此制定无功控制策略时根据两者大小设置无功控制参考值是有必要的。本应用例中所有机组都以功率因数约束下的无功容量作为无功控制参考值。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稳态无功协调控制策略,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跟踪无功控制参考值,增发无功功率,如图10所示。相比未采取无功协调控制,无功功率增加0.05pu左右,基本满足系统的无功需求。因此,在采取无功协调控制后,风电场并网点电压在整个风速波动过程中大于0.98pu,如图11所示,提升了电压稳定水平,证明了所提无功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为了验证稳态无功控制方案对暂态无功电压的影响,在电网侧设置故障,如图5所示。故障电阻10Ω,故障持续时间100ms。故障期间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发出的无功功率如图12所示,可见当稳态过程中优先利用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即静止无功补偿器发出的无功功率越大,在暂态过程中动态无功落差越大,风电场并网点电压越低。相比优先利用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风电场并网点电压降低0.07pu左右,如图13所示。因此在风速快速波动过程中,优先利用双馈风电机组进行无功控制可以提升暂态无功电压支撑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利用了静止无功补偿器采用晶闸管控制电抗器和电容器,响应速度快,以及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不易受到电压跌落的影响的原理,将双馈风电机组与静止无功补偿器结合进行稳态无功控制,既可以避免静止无功补偿器受电压影响,又能够提升控制的响应速度。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解决现有无功补偿控制技术无法同时提供足够的无功补偿容量和较快的响应速度的技术问题。
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装置的实施例,包括:
第一计算模块201,用于根据预置风速信息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合成尾流风速和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
第二计算模块202,用于根据有功功率分别计算系统无功需求量和机组的约束无功容量,约束无功容量包括在功率因数约束下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在机组安全约束下的第二约束无功容量;
第三计算模块203,用于根据约束无功容量分别获取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并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稳态无功控制模块204,用于基于以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优先,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为辅的原则,根据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对风电场机组进行综合稳态无功控制。
进一步地,第一计算模块201具体用于:
采用预置Jensen模型计算风电场下游风力发电机的尾流风速,预置Jensen模型表达为:
Figure BDA0002823176970000131
其中,vw(x)为尾流风速,v0为风电场上游风机的自由风速,vw0为上游风机的背风面风速,rrot为上游风机半径,r(x)为上游风机对下游风机投影的半径;
通过尾流风速计算双馈风力发电机在不同角度投影覆盖约束下的合成尾流风速;
根据合成尾流风速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
进一步地,第一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根据预置功率因数和有功功率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计算过程表达为:
Qgci=Pgitan(arccosζ);
其中,ζ为预置功率因数,Qgci和Pgi分别为第i台双馈风电机组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有功功率。
进一步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在预置机组安全约束下,根据有功功率分别计算定子侧无功容量和网侧无功容量,第二约束无功容量为定子侧无功容量和网侧无功容量之和。
进一步地,第三计算模块203具体用于:
在约束无功容量中获取最小值作为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第二约束无功容量和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静止无功补偿器的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通过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全称:Read-OnlyMemory,英文缩写: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全称:Random Access Memory,英文缩写: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用预置Jensen模型计算风电场下游风力发电机的尾流风速,所述预置Jensen模型表达为:
Figure FDA0003389106550000011
其中,vw(x)为所述尾流风速,v0为风电场上游风机的自由风速,vw0为上游风机的背风面风速,rrot为上游风机半径,r(x)为上游风机对下游风机投影的半径;
通过所述尾流风速计算双馈风力发电机在不同角度投影覆盖约束下的合成尾流风速;
根据所述合成尾流风速计算各个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
根据所述有功功率分别计算系统无功需求量和机组的约束无功容量,所述约束无功容量包括在功率因数约束下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在机组安全约束下的第二约束无功容量,所述第一约束无功容量根据预置功率因数和所述有功功率计算得到,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根据所述有功功率计算得到;
在所述约束无功容量中获取最小值作为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和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所述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所述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静止无功补偿器的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基于以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优先,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为辅的原则,根据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所述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所述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所述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对风电场机组进行综合稳态无功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根据所述预置功率因数和所述有功功率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计算过程表达为:
Qgci=Pgitan(arccosζ);
其中,ζ为所述预置功率因数,Qgci和Pgi分别为第i台双馈风电机组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所述有功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在预置机组安全约束下,根据所述有功功率分别计算定子侧无功容量和网侧无功容量,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为所述定子侧无功容量和所述网侧无功容量之和。
4.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采用预置Jensen模型计算风电场下游风力发电机的尾流风速,所述预置Jensen模型表达为:
Figure FDA0003389106550000021
其中,vw(x)为所述尾流风速,v0为风电场上游风机的自由风速,vw0为上游风机的背风面风速,rrot为上游风机半径,r(x)为上游风机对下游风机投影的半径;
通过所述尾流风速计算双馈风力发电机在不同角度投影覆盖约束下的合成尾流风速;
根据所述合成尾流风速计算各个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有功功率;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有功功率分别计算系统无功需求量和机组的约束无功容量,所述约束无功容量包括在功率因数约束下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在机组安全约束下的第二约束无功容量,所述第一约束无功容量根据预置功率因数和所述有功功率计算得到,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根据所述有功功率计算得到;
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在所述约束无功容量中获取最小值作为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和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
根据所述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所述分配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计算静止无功补偿器的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
稳态无功控制模块,用于基于以双馈风电机组的无功容量优先,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无功容量为辅的原则,根据所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功控制参考值、所述分配定子侧无功控制参考值、所述网侧无功控制参考值和所述补偿无功控制参考值对风电场机组进行综合稳态无功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根据所述预置功率因数和所述有功功率计算各个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计算过程表达为:
Qgci=Pgitan(arccosζ);
其中,ζ为所述预置功率因数,Qgci和Pgi分别为第i台双馈风电机组的第一约束无功容量和所述有功功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的计算过程为:
在预置机组安全约束下,根据所述有功功率分别计算定子侧无功容量和网侧无功容量,所述第二约束无功容量为所述定子侧无功容量和所述网侧无功容量之和。
CN202011422651.1A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4678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22651.1A CN112467808B (zh)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22651.1A CN112467808B (zh)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67808A CN112467808A (zh) 2021-03-09
CN112467808B true CN112467808B (zh) 2022-02-15

Family

ID=74801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22651.1A Active CN112467808B (zh)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678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12484B (zh) * 2022-12-08 2024-02-20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提供电网主动支撑能力的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4023B (zh) * 2011-01-31 2014-07-09 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馈型机组风电场的无功电压控制系统
CN103259269B (zh) * 2013-04-11 2015-01-14 东北电力大学 基于双馈感应风机无功发生能力的风电场无功优化配置方法
CN103515967B (zh) * 2013-09-17 2015-08-12 清华大学 风电场无功补偿的配置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67808A (zh) 2021-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A frequency regulation strategy for wind power based on limited over-speed de-loading curve partitioning
CN102354992B (zh) 风电场无功功率控制方法
Fu et al.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 in inertial and primary frequency regulations
CN105308312B (zh) 风力发电厂控制器
CN110535153B (zh) 混合储能系统dc/ac变换器协调控制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Utilisation of kinetic energy from wind turbine for grid connections: a review paper
CN108493960A (zh) 一种基于规则的储能参与风电调频控制方法
CN105633974B (zh) 一种实时区域电压协调控制方法
CN108933443B (zh) 一种风电场功率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936146A (zh) 一种基于改进灵敏度算法的风电场协调优化控制方法
CN111027179B (zh) 一种计及辅助调频服务的双馈风电场的等值建模方法
Meegahapola et al. Capability constraints to mitigate voltage fluctuations from DFIG wind farms when delivering ancillary services to the network
CN112467808B (zh) 一种风电场的稳态无功控制方法及装置
Chen et al. Virtual inertia coordination control strategy of DFIG-based wind turbine for improved grid frequency response ability
Fadaeinedjad et al. Using STATCOM to mitigate voltage fluctuations due to aerodynamic aspects of wind turbines
Youssef et al. Wind energy facts applications and stabilization schemes
Sanchez et al. Dynamic model of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s with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generator and full-size power converter for large-scale power system stability studies
Li et al. A novel power control scheme for distributed DFIG based on cooperation of 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grid-side converter
Cui et al. Inertia and primary frequency modulation strategy for a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based on supercapacitor energy storage control
Zhao et al. Transient voltage and transient frequency stability emergency coordinated control strategy for the multi-infeed HVDC power grid
Senapati et al. Lagrange interpolating polynomial–based deloading control scheme for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s
Abaci et al. Voltage stability improvement with coordinated ULTC–STATCOM controller and VSC-HVDC in high wind penetration cases
CN111092443A (zh) 一种风电场内dfig和svc无功紧急协调控制方法
Yang et al. Real-Time Reactive Power Regulation Capacity Assessment of DFIG Wind Farms
CN112736991A (zh) 一种双馈风电场新型主动电压控制策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