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66170A - 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66170A
CN112466170A CN202011110871.0A CN202011110871A CN112466170A CN 112466170 A CN112466170 A CN 112466170A CN 202011110871 A CN202011110871 A CN 202011110871A CN 112466170 A CN112466170 A CN 112466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action
teacher
family
student
par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108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克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11087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661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66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6617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5/00Electrically-operated educational appliances
    • G09B5/08Electrically-operated educational appliances providing for individual 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o a plurality of student stations
    • G09B5/14Electrically-operated educational appliances providing for individual 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o a plurality of student stations with provision for individual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0Education
    • G06Q50/205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or guidan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7/00Electrically-operated teach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working with questions and answers
    • G09B7/02Electrically-operated teach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working with 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the type wherein the student is expected to construct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ich is presented or wherein the machine gives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presented by a stud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lectrically Operated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教育平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包括:获取家庭端触发的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据所述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所述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并将所述家庭互动报告实时发送至教师端;将所述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所述学生家长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若获取到所述教师端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则将所述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根据家长与学生的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教师寄语信息生成对应的鼓励称号,并将所述鼓励称号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和所述教师端。本申请具有对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学相长的整体效果。

Description

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教育平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场景引入了“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互联网+教育”的场景中,大都采用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应的产品,能够使教师和学生跨地域沟通和教学,也有助于提升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仍存在有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的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的上述发明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家校合育交互方法,所述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包括:
获取家庭端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
根据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并将所述家庭互动报告发送至教师端;
将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
当接收到所述教师端根据所述互动消息和所述评价数据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时,则将所述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以便引导家长根据所述家庭互动报告和所述教师寄语信息教导学生;
根据家长与学生的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教师寄语信息生成对应的鼓励称号,并将所述鼓励称号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和所述教师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家庭端触发家长学生互动记录,能够让家长在家中和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从而能够增强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获取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能够让学生对家长的行为进行评价,让家长了解自身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根据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学生家长评价数据生成对应的家庭互动报告,以及将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家庭端,能够通过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日常和学生的沟通水平,以家长自身的进步,带动学生的进步;在教师通过教师端获取到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学生家长评价数据后,能够了解学生和家长日常的情况,能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育家长,从而提升了教育效果。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获取家庭端触发的互动记录,具体包括:
从预设的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取至少一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按序将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发送至所述家庭端;
获取每道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的答案选择信息,根据所述答案选择信息向所述家庭端发送对应的互动话术信息;
将每道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以及对应的所述答案选择信息和所述互动话术信息作为所述互动记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预设家长学生互动题库,能够使教师能够根据每个班级或者每个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设置对应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并通过选择至少一个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发送至家庭端,能够使得家长能够根据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与学生沟通,能够使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选择家长学生互动题目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引导;通过答案选择信息,向家庭端发送对应的互动话术信息,能够提升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效果,能够通过尊重学生的感受的方式,便于对学生的引导的同时,也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融洽。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从预设的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取至少一个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端的历史互动记录及所述家庭端对应的学生属性信息;
根据所述历史互动记录和所述学生属性信息在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取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家庭端的历史互动记录和学生属性信息,匹配选择对应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能够自动获取与学生相匹配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提升了家长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效果,也提升了互动交流的效率。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在所述获取家庭端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之前,所述家校合育交互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家庭端发送身份验证请求,所述身份验证请求包括家长身份验证请求和学生身份验证请求;
根据所述家长身份验证请求,获取家长生物验证信息,并对所述家长生物验证信息进行校验,得到第一校验结果;
根据所述学生身份验证请求,获取学生生物验证信息,并对所述学生生物验证信息进行校验,得到第二校验结果;
若所述第一校验结果和所述第二校验结果均通过,则选取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学生和家长进行互动之前,验证学生的身份和家长的身份,当学生的身份和家长的身份均验证通过后,才向家庭端触发家长学生互动题目,能够使互动交流的记录具有真实性,便于教师在获取到家长与学生的互动记录后,对该学生的家长进行相应的引导。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根据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互动记录中获取每道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与其他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之间预设的逻辑分组,并从每个所述逻辑分组对应的所述答案选择信息中生成互动反馈信息;
从预设的互动报告语句库中,获取每个所述互动反馈信息的互动报告语句;
从所述评价数据中获取学生反馈信息,根据所述学生反馈信息生成家长情况引导方案;
将所述互动报告语句和所述家长情况引导方案组成所述家庭互动报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根据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之间的逻辑,对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的题目进行分组,并根据得到的逻辑分组生成对应的互动反馈信息,能够快速且准确地从互动报告语句库中匹配出对应的互动报告语句,从而提升了生成家长情况引导方案的效率和与该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的关联性。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教师端触发所述教师寄语信息,具体还包括:
接收所述教师端触发的互动行为信息,并将所述互动行为信息发送至所述家庭端;
当接收到所述家庭端根据所述互动行为信息触发的互动动作记录,则将所述互动动作记录发送至所述教师端;
接收所述教师端根据所述互动动作记录触发的教师评语信息,并将所述教师评语信息和所述互动消息及所述评价数据作为所述教师寄语信息;
根据家长与学生的所述互动记录和学生对家长的所述评价数据生成班级执行报告和学校执行报告,并将所述班级执行报告和所述学校执行报告发送至对应的教师端和校长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教师端触发互动行为信息,能够让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互动,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与家长沟通的习惯,并能够通过教师评语信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和肯定。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在当接收到所述家庭端根据所述互动行为信息触发的互动动作记录的步骤之后,所述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具体还包括:
获取互动动作记录种类;
根据所述互动动作记录种类向所述家庭端发送互动兑换积分,用于提供给学生兑换与预设的人员进行互动的商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互动动作记录种类,能够生成对应的互动兑换积分,且通过生成互动兑换积分,以及对互动兑换积分的使用,能够让学生给预设的人员买东西,并让学生用该互动兑换积分与他人互动,能够获得他人肯定;也有助于理财知识,培养学生的财商,以家庭教育的知识培养。
本申请的上述发明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的上述目的三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家校合育交互系统,所述家校合育交互系统包括家庭端、教师端和校长端,其中:
家庭端:用于家长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以及学生对家长进行评价,并将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发送至所述教师端;
教师端:用于接收所述家庭端的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以便教师对所述家庭端对应的家长进行引导;
校长端:用于获取每个所述教师端和每个所述家庭端的数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家庭端和教师端的交互,能够实现家长和学生根据家庭端中的内容进行互动,并将互动的结果发送至教师端,从而实现增加了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在教师根据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情况,对家长进行引导,从而通过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的方式,提升家长日常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校长端获取每个教师端和家庭端的数据,能够对每个班级的家长和学生的交互情况进行监控。
本申请的上述目的四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家校合育交互装置,所述家校合育交互装置包括:
互动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家庭端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并将所述家庭互动报告发送至教师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
寄语收发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教师端根据所述互动消息和所述评价数据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时,则将所述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以便引导家长根据所述家庭互动报告和所述教师寄语信息教导学生;
鼓励称号发送模块,用于根据家长与学生的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教师寄语信息生成对应的鼓励称号,并将所述鼓励称号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和所述教师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家庭端触发家长学生互动记录,能够让家长在家中和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从而能够增强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获取学生家长评价数据,能够让学生对家长的行为进行评价,让家长了解自身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根据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学生家长评价数据生成对应的家庭互动报告,以及将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家庭端,能够通过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日常和学生的沟通水平,以家长自身的进步,带动学生的进步;在教师通过教师端获取到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学生家长评价数据后,能够了解学生和家长日常的情况,能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育家长,从而提升了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获取家庭端触发家长学生互动记录,能够让家长在家中和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从而能够增强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家长可根据所述家庭互动报告和所述教师寄语信息教导学生,教师可通过家长学生的互动信息及执行报告与家长有效沟通,融洽家校关系;
2、通过获取学生家长评价数据,能够让学生对家长的行为进行评价,让家长了解自身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根据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学生家长评价数据生成对应的家庭互动报告,以及将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家庭端,能够通过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日常和学生的沟通水平,以家长自身的进步,带动学生的进步;
3、在教师通过教师端获取到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学生家长评价数据后,能够了解学生和家长日常的情况,能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育家长,从而提升了教育效果;
4、通过家庭端和教师端的交互,能够实现家长和学生根据家庭端中的内容进行互动,并将互动的结果发送至教师端,从而实现增加了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在教师根据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情况,对家长进行引导,从而通过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的方式,提升家长日常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校长端获取每个教师端和家庭端的数据,能够对每个班级的家长和学生的交互情况进行监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家校合育交互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家校合育交互方法中步骤S10的实现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家校合育交互方法中步骤S11的实现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的另一实现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家校合育交互方法中步骤S20的实现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家校合育交互方法中步骤S40的实现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的另一实现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家校合育交互装置的一原理框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一示意图。
图中,1、家庭端;2、教师端;3、校长端;10、互动数据获取模块;20、第一发送模块;30、第二发送模块;40、寄语收发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家校合育交互系统,包括:
家庭端1:用于家长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以及学生对家长进行评价,并将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
教师端2:用于接收家庭端1的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以便教师对家庭端1对应的家长进行引导;
校长端3:用于获取每个教师端2和每个家庭端1的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家校合育是指家庭、学校合作共育/协同共育的简称。其中,家校合育中的“家”是指家庭,“校”是学校及幼儿园的统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应用于上述家校合育交互系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0:获取家庭端1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家庭端1是指用于家长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互动的客户端。互动记录是指家长向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后的记录。评价记录是指学生对其家长的日常教导行为进行评价的结果。
具体地,目前学生教育问题突出,甚至时有发生学生极端行为案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家长、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没能形成良好的配合,特别是,家长往往不能科学与学生形成沟通。因此,通过在教师向家庭端1布置家长与学生沟通的任务后,将需要家长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内容发送至该教师管辖的各个班级的各个学生的家庭端1中。
进一步地,在家长通过家庭端1获取到教师布置的沟通交流的任务后,根据家庭端1中沟通交流的内容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记录沟通交流的结果,形成互动记录。
进一步地,由于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尤其是幼儿年龄较小,什么都不懂,没有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通过家庭端1中的家长评价的题目,与学生沟通交流,在通过学生与家长对评价进行协商确认后,将评价结果上传至家庭端1中,得到评价数据。通过让家长学会尊重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话语权,也能够通过自我评判的方式改变家长的在日常对学生的教导方式。
可选的,可以在获取家长端1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之前,通过对家长需要掌握的科学育儿知识以及根据具体场景引导家长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互动话术,以嵌入式的方式精准触发呈现在家庭端1,使家长能够根据该交流的方式以及互动话术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助于提高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跟实际情况的关联性,从而更加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以及促进家庭教育的效果。
S20:根据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并将家庭互动报告发送至教师端2。
在本实施例中,家庭互动报告是指用于反馈学生和家长沟通结果的报告。
具体地,根据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的内容,自动生成该家庭互动报告,并将该家庭互动报告显示于对应的家庭端1后,将该家庭互动报告发送至教师端2。使家长能够根据该家庭互动报告及时调整对学生的引导方式。
S30:将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2。
具体地,将该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发送至对应的教师端2,使教师能够查看到家长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完成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对家长教导孩子的方式。
S40:当接收到教师端2根据互动消息和评价数据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时,则将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以便引导家长根据家庭互动报告和教师寄语信息教导学生。
在本实施例中,教师寄语信息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情况触发的评价。
具体地,在将该互动消息和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2后,教师可以根据该互动消息和评价数据及时调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方式,并将调整过后的方案以教师寄语信息的方式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以便教师引导家长结合该家庭互动报告和教师寄语信息教导学生,并与学生之间产生有效地沟通。
S50:根据家长与学生的互动记录和教师寄语信息生成对应的鼓励称号,并将鼓励称号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和教师端2。
在本实施例中,鼓励称号是指用于表示每个家庭端和每个教师端对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情况生成的称号数据。
具体地,根据每个家长与学生的互动记录中,判断出每个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完成情况,且该完成情况包括完成的次数是否达到规定的次数,以及每一次完成的时间是否及时等,判断该完成情况。同时,在教师端2获取到家长与学生的互动记录并发送对应的教室寄语信息后,生成对应的“阳光好学生”等鼓励称号,并将该鼓励称号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和教师端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家庭端1触发家长学生互动记录,能够让家长在家中和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从而能够增强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获取学生家长评价数据,能够让学生对家长的行为进行评价,让家长了解自身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根据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学生家长评价数据生成对应的家庭互动报告,以及将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家庭端1,能够通过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日常和学生的沟通水平,以家长自身的进步,带动学生的进步;在教师通过教师端2获取到家长学生互动记录和学生家长评价数据后,能够了解学生和家长日常的情况,能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育家长,从而提升了教育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步骤S10中,即获取家庭端1触发的互动记录,具体包括:
S11:从预设的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取至少一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在本实施例中,家长学生互动题目是指家长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标准化题目。家长学生互动题库是指存储有所有家长学生互动题目的数据库。
具体地,教师可以预先获取标准化的互动问答题目,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互动问答题目进行增加、删减或者修改,作为该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并存储于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并进行标记,该标记的方式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标记,或者是根据管辖的班级中,学生的情况分类设置不同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后,进行对应的标记。
进一步地,在接收到家庭端1触发的开始进行沟通交流的消息后,从对应的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获取至少一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获取十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其中,具体获取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可以是根据家长和学生历史的互动交流情况确定,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或该学生的家长的实际情况,在该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择对应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且教师在选择时,可以是按照标准化题目和自定义的题目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是全部为自定义的题目。
S12:按序将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发送至家庭端1。
具体地,在将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时,按照顺序,逐个将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发送至家庭端1,即在将第一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发送至家庭端1,并从家庭端1接收到该家长学生互动题目的答案后,则将下一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发送至该家庭端1,直至此次交流互动的所有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均回答完毕。
S13:获取每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的答案选择信息,根据答案选择信息向家庭端1发送对应的互动话术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答案选择信息是指家庭端1中触发的针对家庭学生互动题目的答案进行选择作答的结果。互动话术信息是指用于提供给家长根据每个答案选择信息与学生沟通的话术。
具体地,在家长针对该家长学生互动题目进行询问学生时,学生根据该题目进行回答,在家长根据该回答的内容,并在家庭端1中选择对应的答案选项后,将该答案选项作为该答案选择信息。
进一步地,在获取到该答案选择信息后,将该答案选择信息对应的互动话术信息发送至家庭端1,供家长根据该互动话术信息与学生沟通,且每道答案选择信息可对应一种或多种互动话术信息。
例如,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为“孩子,你能按照我们约定的时间看电视或玩手机吗”,该家长学生互动题目的答案选项为“能”、“有时能”以及“不能”,每个答案选项对应的互动话术信息为“能”-“太棒了,我们坚持好吗”;“有时能”-(1)哦,太好了!我也注意到你有时一到约定时间就主动关掉手机了。那做不到的时候是什么困扰你了呢(注意:认真倾听,只问“还有吗”,直到学生回答“没有了”)(2)谢谢你告诉我这些,我们一起努力好吗;“不能”-(1)哦,看起来这件事确实有点难度,你觉得有哪些困难呢(注:家长认真倾听,不打断,不指责,不评论,只问“还有吗”,直到学生回答“没有了”)(2)谢谢你告诉我这些,我们一起考虑一下好吗,你有什么想法呢(注:认真倾听,只问“还有吗”,直到学生回答“没有了”)(3)很好!谢谢你跟我们一起解决问题,我们下周的这个时候,在一起讨论好吗
S14:将每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以及对应的答案选择信息和互动话术信息作为互动记录。
具体地,将每一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以及对应的答案选择信息和互动话术信息作为互动记录。
其中,获取评价数据时,也可以使用步骤S11-S14的方法,从预设的题库中选择至少一个评价的题目,按序发送至家庭端1,在获取到对应的评价结果后,向家庭端1发送对应的互动的话术,并将评价结果和互动的话术作为该评价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步骤S11中,即从预设的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取至少一个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具体包括:
S111:获取家庭端1的历史互动记录及家庭端1对应的学生属性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历史互动记录是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家长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数据。学生属性数据是指用于标识每个家庭端1对应的学生的个人属性的信息。
具体地,该学生属性信息包括该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有学生、家长和/或教师填写的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等数据。
进一步地,在每一次获取到互动记录后,将该互动记录进行存储。在每一次需要获取家长学生互动题目时,从数据库中获取该家庭端1的历史的历史互动记录以及该学生的学生属性信息。
S112:根据历史互动记录和学生属性信息在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取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具体地,在获取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之前,将该历史互动记录和学生属性信息发送至教师端2,在教师通过教师端2获取到该历史互动记录和学生属性信息后,根据该历史互动记录和学生属性信息,选择对应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或者,根据学生属性信息,从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匹配对应数量的题目,使得该题目符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此,在设置该家长学生互动题库时,将每一道家长互动题目使用学生属性信息的可选数据进行标记,例如性别、年龄段、以及可选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等,使得可以根据学生属性信息快速匹配出对应的题目;进一步地,将匹配出的题目和历史互动记录发送至教师端2,并通过教师根据历史互动记录,对匹配出的题目进行选择,将选择的结果作为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步骤S10之前,家校合育交互方法还包括:
S101:向家庭端1发送身份验证请求,身份验证请求包括家长身份验证请求和学生身份验证请求。
在本实施例中,身份验证请求是指用于验证与家庭端1绑定的用户的身份的请求。家长身份验证请求是指用于验证与家庭端1绑定的家长的身份的请求。学生身份验证请求是指用于验证与家庭端1绑定的学生的身份的请求。
具体地,在获取到家庭端1触发的需要进行互动或者对家长进行评价的请求时,向家庭端1发送由家长身份验证请求和学生身份验证请求组成的身份验证请求。
S102:根据家长身份验证请求,获取家长生物验证信息,并对家长生物验证信息进行校验,得到第一校验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家长生物验证信息是指用于验证是否为家庭端1绑定的家长的人员的生物信息。
具体地,向家庭端1发送该家长身份验证请求,并开启安装有家庭端1的通信设备的生物识别功能,例如手机的摄像头、指纹识别和/或声纹识别功能,将获取得到的用户的面部图像、指纹数据以及声纹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作为该家长生物验证信息,并对该家长生物验证信息进行校验,得到用于判断该家长生物验证信息是否属于该家庭端1绑定的家长的第一校验结果。
S103:根据学生身份验证请求,获取学生生物验证信息,并对学生生物验证信息进行校验,得到第二校验结果。
具体地,向家庭端1发送该学生身份验证请求,并开启安装有家庭端1的通信设备的生物识别功能,例如手机的摄像头、指纹识别和/或声纹识别功能,将获取得到的用户的面部图像、指纹数据以及声纹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作为该学生生物验证信息,并对该学生生物验证信息进行校验,得到用于判断该学生生物验证信息是否属于该家庭端1绑定的学生的第二校验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02和步骤S103的执行顺序不做限定,若第一次校验的结果为学生,则第二次只需要校验是否为家长即可,同理,若第一次校验的结果为家长,则第二次只需要校验是否为学生即可。
S104:若第一校验结果和第二校验结果均通过,则选取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具体地,在第一校验结果和第二校验结果均通过,则选取家长学生互动题目。需要说明的是,在发送用于评价家长的题目时,需要判定具体的家长,即需要判定该家长是父亲或母亲,在判定该家长是父亲或者母亲后,根据父亲或者母亲历史的评价记录,发送对应的评价的题目,在存储时,也个根据父亲或者母亲分别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存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步骤S20中,即根据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具体包括:
S21:根据互动记录中获取每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与其他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之间预设的逻辑分组,并从每个逻辑分组对应的答案选择信息中生成互动反馈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逻辑分组是指根据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之间的逻辑,对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的题目分组的结果。互动反馈信息是指反映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情况的信息。
具体地,根据每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反映的内容,例如是否能自律地学习、是否能够主动帮忙承担家务以及是否能做到完成作业后仔细检查等,对本次互动记录中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进行分组,即查看家庭端1接收的每个家长学生互动题目所属的逻辑分组。其中,由于存在每道家长互动题目反映的内容相似,例如是否能自律的学习以及是否能做到完成作业后仔细检查,为了提升互动反馈信息与本次家长学生的交流情况的关联程度,则每个逻辑分组内可以包括相同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进一步地,根据每个逻辑分组内的家长学生互动题目的答案选择信息,生成该互动反馈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每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以选择题为主,因此可以对每一个答案选项设置对应的分值,例如,如“能”以及“可以”等正向的答案选项,设置最高的分值,如“有时能”以及“基本可以”等中性的答案选项,则设置中等的分值,如“不能”以及“不可以”等负面的答案选项,则可以设置最低的分值,且该最低的分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0分或者负分。
进一步地,根据每个互动情况中的答案选择信息,计算每个逻辑分组的得分,并根据该得分所在的分数区间,获取对应的互动反馈信息。应理解的,每个逻辑分组根据不同的分数区间,预先设置有不同情况的互动反馈信息。
S22:从预设的互动报告语句库中,获取每个互动反馈信息的互动报告语句。
具体地,互动报告语句是指用于提供给家长以对家长在日常对学生的引导方式提供建议的方案。
具体地,预先根据每个逻辑分组的每个互动反馈信息,关联对应的语句,组成该互动报告语句库,进一步地,在互动报告语句库中,根据步骤S21获取的互动反馈信息,匹配出对应的互动报告语句。
S23:从评价数据中获取学生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反馈信息生成家长情况引导方案。
在本实施例中,学生反馈信息是指反应学生对于家长的评价的情况的信息。家长情况引导方案是指用于引导家长对学生的行为的方案。
具体地,在获取到评价数据后,根据评价数据中选择的答案选项,根据每个答案选项匹配预设的学生反馈信息,例如,评价的问题为“孩子,我们能耐心回答你提出的各种问题吗”,评价数据中,选择了“不能”,则学生反馈信息可以是“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够耐心”,并可以生成用于帮助家长提升与学生沟通时的耐心的家长情况引导方案。
S24:将互动报告语句和家长情况引导方案组成家庭互动报告。
具体地,将互动报告语句和家长情况引导方案作为家庭互动报告发送至家庭端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步骤S40中,即教师端2触发教师寄语信息,具体还包括:
S41:接收教师端2触发的互动行为信息,并将互动行为信息发送至家庭端1。
在本实施例中,互动行为信息是指教师布置的,用于让学生从行动上与家长进行互动的任务信息。
具体地,在教师布置好学生与家长在行动上的互动任务后,例如,“为家长捶背”或“给家长倒水”等,并将该互动任务作为互动行为信息发送至每一个家庭端1。
S42:当接收到家庭端1根据互动行为信息触发的互动动作记录,则将互动动作记录发送至教师端2。
在本实施例中,互动动作记录是指记录有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的数据。
具体地,该互动动作记录可以以文字形式记载,也可以是通过视频拍摄的方式进行录制,在本实施例中,互动动作记录具体为视频拍摄的方式记载的视频文件。
进一步地,将互动动作记录发送至教师端2,或发布在教师端2与家庭端1共同的公共平台上。
S43:接收教师端2根据互动动作记录触发的教师评语信息,并将教师评语信息和互动消息及评价数据作为教师寄语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教师评语信息是指教师针对互动动作记录撰写的评价信息。
具体地,在教师获取到互动动作记录后,根据互动动作记录的完成情况撰写对应的教师评语信息,并将教师评语信息和互动消息及评价数据作为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家庭端1。
S44:根据家长与学生的互动记录和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生成班级执行报告和学校执行报告,并将班级执行报告和学校执行报告发送至对应的教师端2和校长端3。
在本实施例中,班级执行报告是指由校长端3对应的校长管辖的每个行政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家庭完成的互动和评价的情况。学校执行报告是指由校长端3对应的校长管辖的学校中的每个班级的学生家庭完成的互动和评价的情况。
具体地,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行政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对互动行为信息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对每一个学生评优,并将该行政班级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生成班级完成报告,在获取到该学校内的每一个行政班级的班级完成报告后,生成对应的学校完成报告,并将评优的结果发送至对应的校长端3,校长可以根据每个行政班级的评优情况对该班级和/或教师评优,同时将每个行政班级的班级完成报告以及学校完成报告发送至教师端2和校长端3,以便校长和教室能够获取到每一个行政班级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步骤S40之后,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具体还包括:
S60:获取互动动作记录种类。
在本实施例中,互动动作记录种类是指学生和家长之间行为互动的种类。
具体地,根据教师在教师端2触发互动动作信息,获取该互动动作记录种类。其中,教师在教师端2触发的互动动作信息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互动动作记录种类,在接收到学生或者家长通过家庭端1触发的互动动作记录后,获取该互动动作记录具体的互动动作记录种类。
S70:根据互动动作记录种类向家庭端1发送互动兑换积分,用于提供给学生兑换与预设的人员进行互动的商品。
具体地,在教师端2获取到该家庭端1的互动动作记录种类后,根据该种类,生成对应的互动兑换积分,学生可以通过该互动兑换积分,兑换用于与预设的人员进行互动的商品,例如,兑换与家长或同学一起看电影的电影票或兑换赠予他人的礼品等。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家校合育交互装置,该家校合育交互装置与上述实施例中家校合育交互方法一一对应。如图8所示,该家校合育交互装置包括互动数据获取模块10、第一发送模块20、第二发送模块30和寄语收发模块40。各功能模块详细说明如下:
互动数据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家庭端1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
第一发送模块20,用于根据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并将家庭互动报告发送至教师端2;
第二发送模块30,用于将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2;
寄语收发模块40,用于当接收到教师端2根据互动消息和评价数据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时,则将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以便引导家长根据家庭互动报告和教师寄语信息教导学生;
鼓励称号发送模块50,用于根据家长与学生的互动记录和教师寄语信息生成对应的鼓励称号,并将鼓励称号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和教师端2。
可选的,互动数据获取模块10包括:
题目选择子模块,用于从预设的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取至少一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按序发送子模块,用于按序将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发送至家庭端1;
话术显示子模块,用于获取每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的答案选择信息,根据答案选择信息向家庭端1发送对应的互动话术信息;
数据获取子模块,用于将每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以及对应的答案选择信息和互动话术信息作为互动记录。
可选的,题目选择子模块包括:
属性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家庭端1的历史互动记录及家庭端1对应的学生属性信息;
匹配单元,用于根据历史互动记录和学生属性信息在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取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可选的,家校合育交互装置还包括:
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家庭端1发送身份验证请求,身份验证请求包括家长身份验证请求和学生身份验证请求;
第一验证模块,用于根据家长身份验证请求,获取家长生物验证信息,并对家长生物验证信息进行校验,得到第一校验结果;
第二验证模块,用于根据学生身份验证请求,获取学生生物验证信息,并对学生生物验证信息进行校验,得到第二校验结果;
题目发送模块,用于若第一校验结果和第二校验结果均通过,则选取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可选的,第一发送模块20包括:
反馈信息生成子模块,用于根据互动记录中获取每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与其他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之间预设的逻辑分组,并从每个逻辑分组对应的答案选择信息中生成互动反馈信息;
互动数据获取子模块,用于从预设的互动报告语句库中,获取每个互动反馈信息的互动报告语句;
引导方案生成子模块,用于从评价数据中获取学生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反馈信息生成家长情况引导方案;
第一发送子模块,用于将互动报告语句和家长情况引导方案组成家庭互动报告。
可选的,寄语收发模块40还包括:
互动任务收发子模块,用于接收教师端2触发的互动行为信息,并将互动行为信息发送至家庭端1;
交互记录收发子模块,用于当接收到家庭端1根据互动行为信息触发的互动动作记录,则将互动动作记录发送至教师端2;
评语收发子模块,用于接收教师端2根据互动动作记录触发的教师评语信息,并将教师评语信息和互动消息及评价数据作为教师寄语信息;
报告发送子模块,用于根据家长与学生的互动记录和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生成班级执行报告和学校执行报告,并将班级执行报告和学校执行报告发送至对应的教师端2和校长端3。
可选的,家校合育交互装置还包括:
种类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互动动作记录种类;
积分生成模块,用于根据互动动作记录种类向家庭端1发送互动兑换积分,用于提供给学生兑换与预设的人员进行互动的商品。
关于家校合育交互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家校合育交互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9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历史交互记录和评价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家校合育交互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家庭端1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
根据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并将家庭互动报告发送至教师端2;
将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2;
当接收到教师端2根据互动消息和评价数据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时,则将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以便引导家长根据家庭互动报告和教师寄语信息教导学生;
根据家长与学生的互动记录和教师寄语信息生成对应的鼓励称号,并将鼓励称号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和教师端2。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家庭端1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
根据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并将家庭互动报告发送至教师端2;
将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2;
当接收到教师端2根据互动消息和评价数据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时,则将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以便引导家长根据家庭互动报告和教师寄语信息教导学生;
根据家长与学生的互动记录和教师寄语信息生成对应的鼓励称号,并将鼓励称号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和教师端2。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 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包括:
获取家庭端(1)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
根据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并将所述家庭互动报告发送至教师端(2);
将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2);
当接收到所述教师端(2)根据所述互动消息和所述评价数据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时,则将所述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以便引导家长根据所述家庭互动报告和所述教师寄语信息教导学生;
根据家长与学生的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教师寄语信息生成对应的鼓励称号,并将所述鼓励称号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和所述教师端(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家庭端(1)触发的互动记录,具体包括:
从预设的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每次选取一道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按序将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发送至所述家庭端(1);
获取每道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的答案选择信息,根据所述答案选择信息向所述家庭端(1)发送对应的互动话术信息;
将每道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以及对应的所述答案选择信息和所述互动话术信息作为所述互动记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预设的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取至少一个家长学生互动题目,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家庭端(1)的历史互动记录及所述家庭端(1)对应的学生属性信息;
根据所述历史互动记录和所述学生属性信息在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库中选取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家庭端(1)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之前,所述家校合育交互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家庭端(1)发送身份验证请求,所述身份验证请求包括家长身份验证请求和学生身份验证请求;
根据所述家长身份验证请求,获取家长生物验证信息,并对所述家长生物验证信息进行校验,得到第一校验结果;
根据所述学生身份验证请求,获取学生生物验证信息,并对所述学生生物验证信息进行校验,得到第二校验结果;
若所述第一校验结果和所述第二校验结果均通过,则选取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互动记录中获取每道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与其他所述家长学生互动题目之间预设的逻辑分组,并从每个所述逻辑分组对应的所述答案选择信息中生成互动反馈信息;
从预设的互动报告语句库中,获取每个所述互动反馈信息的互动报告语句;
从所述评价数据中获取学生反馈信息,根据所述学生反馈信息生成家长情况引导方案;
将所述互动报告语句和所述家长情况引导方案组成所述家庭互动报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教师端(2)触发所述教师寄语信息,具体还包括:
接收所述教师端(2)触发的互动行为信息,并将所述互动行为信息发送至所述家庭端(1);
当接收到所述家庭端(1)根据所述互动行为信息触发的互动动作记录,则将所述互动动作记录发送至所述教师端(2);
接收所述教师端(2)根据所述互动动作记录触发的教师评语信息,并将所述教师评语信息和所述互动消息及所述评价数据作为所述教师寄语信息;
根据家长与学生的所述互动记录和学生对家长的所述评价数据生成班级执行报告和学校执行报告,并将所述班级执行报告和所述学校执行报告发送至对应的教师端(2)和校长端(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当接收到所述家庭端(1)根据所述互动行为信息触发的互动动作记录的步骤之后,所述家校合育交互方法具体还包括:
获取互动动作记录种类;
根据所述互动动作记录种类向所述家庭端(1)发送互动兑换积分,用于提供给学生兑换与预设的人员进行互动的商品。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的步骤。
9.一种家校合育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校合育交互系统包括家庭端(1)、教师端(2)和校长端(3),其中:
家庭端(1):用于家长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以及学生对家长进行评价,并将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发送至所述教师端(2);
教师端(2):用于接收所述家庭端的互动记录和评价数据,以便教师对所述家庭端对应的家长进行引导;
校长端(3):用于获取每个所述教师端(2)和每个所述家庭端(1)的数据。
10.一种家校合育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家校合育交互装置包括:
互动数据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家庭端触发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记录及学生对家长的评价数据;
第一发送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家庭互动报告,并将所述家庭互动报告发送至教师端(2);
第二发送模块(30),用于将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评价数据发送至教师端(2);
寄语收发模块(40),用于当接收到所述教师端(2)根据所述互动消息和所述评价数据触发的教师寄语信息时,则将所述教师寄语信息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以便引导家长根据所述家庭互动报告和所述教师寄语信息教导学生;
鼓励称号发送模块(50),用于根据家长与学生的所述互动记录和所述教师寄语信息生成对应的鼓励称号,并将所述鼓励称号发送至对应的家庭端(1)和所述教师端(2)。
CN202011110871.0A 2020-10-16 2020-10-16 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ithdrawn CN1124661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10871.0A CN112466170A (zh) 2020-10-16 2020-10-16 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10871.0A CN112466170A (zh) 2020-10-16 2020-10-16 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66170A true CN112466170A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33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10871.0A Withdrawn CN112466170A (zh) 2020-10-16 2020-10-16 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6617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56826A (zh) * 2022-09-13 2022-12-09 杭州中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家庭教育模式优良指数的测评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56826A (zh) * 2022-09-13 2022-12-09 杭州中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家庭教育模式优良指数的测评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effernan The principal and school improvement: Theorising discourse, policy, and practice
Dang Learner autonomy: A synthe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urgess Beyond cultural competence: Transform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through Aboriginal community-controlled cultural immersion
Weerasinghe et al. Facilitating deep learning through self-explanation in an open-ended domain
CN112466170A (zh) 家校合育交互方法、系统、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ebbané et al. Learning by teaching: Key challenges and design implications
Jahan Postmethod pedagogy and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practices in Bangladesh
McCusk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cogniz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modeled after the TPACK framework
Rahman et al. Elementary students navigating the demands of giving engineering design peer feedback (fundamental)
Hairston Employees' attitude toward e-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in industry environments
Aubrey-Smith et al. From EdTech to PedTech: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about digital technology
KR20220049890A (ko) 온라인 상호작용 학습지도 시스템
Lee et al. Can ChatGPT be a debate partner? Developing ChatGPT-based application “DEBO” for debate education, findings and limitations
Deeley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echnology-Infused Instruction: A Qualitative Descriptive Study
Orcutt Teaching presence and intellectual climate in a structured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Guarcello Blended learning and bottlenecks in 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ystem: An empirical look at the importance of demographic and performance analytics
Teague Discourse during change: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tion theory and positioning theory on change management processes
Ford The beliefs of secondary teachers on personalized learning for students through the use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Sobolewski-McMahon THE INFLUENCES OF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PRACTICAL RATIONALITY ON INSTRUCTIONAL DECISION MAKING REGARDING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MATHEMATICAL PRACTICES
Bonaccorso Video case materi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dd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Self-Efficacy on Employee Experiences: A Case Study on Workplac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Learning Programs
Top From invitation to integration: A model for why learning assistants are valued by members of communities within institutions
Varchmin Mathematical Student Discourse and Participation by Gender in Middle School
Moss Raise your voice: experiences of silent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Patel-Desai Stud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Stoichiomet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9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