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55600A - 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55600A CN112455600A CN202011332970.3A CN202011332970A CN112455600A CN 112455600 A CN112455600 A CN 112455600A CN 202011332970 A CN202011332970 A CN 202011332970A CN 112455600 A CN112455600 A CN 1124556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fting
- personnel
- drift
- cushion
- prot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7/00—Vessels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17/04—Stanchions; Guard-rails ; Bulwark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4/00—Vess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ater sports or leisure; Body-suppor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ater sports or leis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7/00—Vessels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17/04—Stanchions; Guard-rails ; Bulwarks or the like
- B63B2017/045—Bulwark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包括船体,船体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防护机构,船体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二防护机构,第二防护机构由坐垫、连接环、防护带、固定环和固定螺栓组成,第一防护机构由一个防护板、两个把手和两个限位圈组成。本发明通过设置防护板能够对漂流人员的手臂进行防护,能够减少漂流人员的手臂与滑道内壁接触而出现擦伤的情况,提高了该漂流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设置限位圈能够对漂流人员的手臂进行限制,能够提高漂流人员握持把手时的稳定性,通过连接环、防护带、固定环和固定螺栓能够将漂流人员固定到坐垫上,能够减少漂流过程漂流人员与该漂流船分离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漂流船,具体为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采用钢化玻璃制作的漂流滑道也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与自然漂流滑道相比采用钢化玻璃制作的漂流滑道使用范围更广,能够减少自然环境的限制对漂流的影响。
采用钢化玻璃制作的漂流滑道的宽度相对较窄,而现有漂流船大多难以对漂流人员的手臂进行防护,漂流人员在漂流的过程中手臂容易与滑道内壁接触,从而导致手臂擦伤的情况发生。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防护机构,所述船体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二防护机构,所述第二防护机构由坐垫、连接环、防护带、固定环和固定螺栓组成,所述第一防护机构由一个防护板、两个把手和两个限位圈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坐垫固定设置在船体的内侧,所述连接环固定安装在坐垫顶部的一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带固定安装在坐垫顶部的另一侧,所述固定环穿插连接在防护带的外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螺栓螺纹连接在固定环的一侧,所述固定螺栓的一端贯穿固定环并延伸至固定环的内部且与防护带接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板固定设置在船体的顶部,所述防护板的顶部为弧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把手和两个限位圈均固定安装在防护板靠近坐垫的一侧,两个所述限位圈与两个把手之间相互交叉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通过设置防护板能够对漂流人员的手臂进行防护,能够减少漂流人员的手臂与滑道内壁接触而出现擦伤的情况,提高了该漂流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设置限位圈能够对漂流人员的手臂进行限制,能够提高漂流人员握持把手时的稳定性,通过连接环、防护带、固定环和固定螺栓能够将漂流人员固定到坐垫上,能够减少漂流过程漂流人员与该漂流船分离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漂流船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的第一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的第二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船体;2、防护板;3、把手;4、限位圈;5、坐垫;6、连接环;7、防护带;8、固定环;9、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发明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包括船体1,船体1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防护机构,船体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二防护机构,第二防护机构由坐垫5、连接环6、防护带7、固定环8和固定螺栓9组成,第一防护机构由一个防护板2、两个把手3和两个限位圈4组成。
其中,坐垫5固定设置在船体1的内侧,连接环6固定安装在坐垫5顶部的一侧,通过设置坐垫5能够便于漂流人员坐在船体1内。
其中,防护带7固定安装在坐垫5顶部的另一侧,固定环8穿插连接在防护带7的外表面,通过连接环6、防护带7、固定环8和固定螺栓9能够将漂流人员固定到坐垫5上,能够减少漂流过程漂流人员与该漂流船分离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漂流船的安全性。
其中,固定螺栓9螺纹连接在固定环8的一侧,固定螺栓9的一端贯穿固定环8并延伸至固定环8的内部且与防护带7接触,通过固定螺栓9和固定环8的相互配合能够对防护带7进行固定。
其中,防护板2固定设置在船体1的顶部,防护板2的顶部为弧形,通过设置防护板2能够对漂流人员的手臂进行防护,能够减少漂流人员的手臂与滑道内壁接触而出现擦伤的情况,提高了该漂流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其中,两个把手3和两个限位圈4均固定安装在防护板2靠近坐垫5的一侧,两个限位圈4与两个把手3之间相互交叉设置,通过设置限位圈4能够对漂流人员的手臂进行限制,能够提高漂流人员握持把手3时的稳定性。
工作时,首先将该漂流船置于玻璃滑动内,然后漂流人员进入船体1内并坐在坐垫5上,将防护带7的一端穿过连接环6后绕回再穿入固定环8内,然后拧紧固定螺栓9,通过连接环6、防护带7、固定环8和固定螺栓9能够将漂流人员固定到坐垫5上,能够减少漂流过程漂流人员与该漂流船分离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漂流船的安全性,然后漂流人员的双手分别穿过两个限位圈4后握住两个把手3,在漂流的过程中通过设置防护板2能够对漂流人员的手臂进行防护,能够减少漂流人员的手臂与滑道内壁接触而出现擦伤的情况,提高了该漂流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设置限位圈4能够对漂流人员的手臂进行限制,能够提高漂流人员握持把手3时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1),所述船体(1)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防护机构,所述船体(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二防护机构,所述第二防护机构由坐垫(5)、连接环(6)、防护带(7)、固定环(8)和固定螺栓(9)组成,所述第一防护机构由一个防护板(2)、两个把手(3)和两个限位圈(4)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5)固定设置在船体(1)的内侧,所述连接环(6)固定安装在坐垫(5)顶部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带(7)固定安装在坐垫(5)顶部的另一侧,所述固定环(8)穿插连接在防护带(7)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螺栓(9)螺纹连接在固定环(8)的一侧,所述固定螺栓(9)的一端贯穿固定环(8)并延伸至固定环(8)的内部且与防护带(7)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2)固定设置在船体(1)的顶部,所述防护板(2)的顶部为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把手(3)和两个限位圈(4)均固定安装在防护板(2)靠近坐垫(5)的一侧,两个所述限位圈(4)与两个把手(3)之间相互交叉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32970.3A CN112455600A (zh) | 2020-11-24 | 2020-11-24 | 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32970.3A CN112455600A (zh) | 2020-11-24 | 2020-11-24 | 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55600A true CN112455600A (zh) | 2021-03-09 |
Family
ID=74799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332970.3A Pending CN112455600A (zh) | 2020-11-24 | 2020-11-24 | 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455600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094412U (zh) * | 2012-12-24 | 2013-07-31 | 天津渤安汇通船舶救生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 救生艇的改良结构 |
CN106585917A (zh) * | 2016-11-29 | 2017-04-26 | 芜湖木木游乐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游客峡谷漂流的安全保护装置 |
CN109305311A (zh) * | 2018-09-18 | 2019-02-05 | 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轮船上使用的救生椅 |
CN209274846U (zh) * | 2018-08-28 | 2019-08-20 | 詹炳岳 | 一种防撞组合漂流瓶 |
US20200245745A1 (en) * | 2019-02-04 | 2020-08-06 | Kokopelli Outdoor, Inc. | Knee Support System for Paddle Watercraft |
-
2020
- 2020-11-24 CN CN202011332970.3A patent/CN11245560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094412U (zh) * | 2012-12-24 | 2013-07-31 | 天津渤安汇通船舶救生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 救生艇的改良结构 |
CN106585917A (zh) * | 2016-11-29 | 2017-04-26 | 芜湖木木游乐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游客峡谷漂流的安全保护装置 |
CN209274846U (zh) * | 2018-08-28 | 2019-08-20 | 詹炳岳 | 一种防撞组合漂流瓶 |
CN109305311A (zh) * | 2018-09-18 | 2019-02-05 | 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轮船上使用的救生椅 |
US20200245745A1 (en) * | 2019-02-04 | 2020-08-06 | Kokopelli Outdoor, Inc. | Knee Support System for Paddle Watercraft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20272484A1 (en) | Multiposition visor adaptor system | |
CN112455600A (zh) | 一种可防护漂流人员用的漂流船 | |
CN212228930U (zh) | 一种污染土壤检测仪 | |
CN219036444U (zh) | 一种具有防护机构的照明装置 | |
CN208734587U (zh) | 一种潜水泵用缓冲保护装置 | |
CN111623256B (zh) | 一种水下应急救援照明设备 | |
CN214959895U (zh) | 一种海上交通智能化监控设备 | |
CN212537553U (zh) | 一种水下应急救援照明设备 | |
CN211611366U (zh) | 船舶救生用紧急供氧装置 | |
CN209819219U (zh) | 一种可快捷固定气瓶的气瓶柜 | |
CN205985112U (zh) | 一种锂电池固定夹持装置 | |
CN112407163B (zh) | 一种防止冲出漂流滑道的漂流船 | |
CN213029917U (zh) | 一种带有定位功能的安全帽 | |
CN208306949U (zh) | 一种用于大型游艇的防护装置 | |
CN210770827U (zh) | 一种新型不锈钢导流口法兰防护套 | |
CN210950292U (zh) | 一种消防车用水管连接装置 | |
CN212584452U (zh) | 一种具有加固结构的便于安装的自密实橡胶钢管 | |
CN215527509U (zh) | 一种跳开关卡子 | |
CN219123573U (zh) | 具有弹性防护套的水晶头结构 | |
CN114758824B (zh) | 一种耐高温抗弯曲中压电缆 | |
CN214451747U (zh) | 一种卡通外形的游泳浮水救生圈 | |
CN210416982U (zh) | 一种折叠式植保无人机 | |
CN214656985U (zh) | 一种防脱节跟进护筒 | |
CN215488233U (zh) | 一种连接稳定的消防水带用消防接口 | |
CN213758211U (zh) | 心肺运动试验传感器固定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