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2703B - 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 - Google Patents

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2703B
CN112442703B CN201910836032.8A CN201910836032A CN112442703B CN 112442703 B CN112442703 B CN 112442703B CN 201910836032 A CN201910836032 A CN 201910836032A CN 112442703 B CN112442703 B CN 1124427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late
plate
electrode
tower
si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360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2703A (zh
Inventor
梁尚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83603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427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42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2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2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2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33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e.g. sunlight

Landscapes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提出了一种无污染、小体积、大功率、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对水进行电解,电解出的氢气与氧气自动分开、输出的装置。本发明采用了发明人首创的技术:引导式无隔膜氢·氧气分离与收集技术,符合尖端释放电子原理的——极针阵列电解技术,横向大面积动态供电技术等。大幅度降低了电解槽的内部损耗;与光伏、风电等电源的动态匹配效果极佳;实现了低品质的电能回收并转化成氢能储存或输送。使可再生能源具备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能力。独特简单的结构设计,更容易用无污染的材料大规模制造,它是由夹板组件(7)、标准分离塔(4‑1)、端子分离塔(4‑2)、框架(5‑1)等零部件装配而成。

Description

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是一种无污染、小体积、大功率、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等)对水进行电解,并能将电解出的氢气与氧气自动分开,独立输出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零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尤为迫切。但是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随机性等缺点,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能在零污染的条件下大规模将可再生能源转化、储存和运输,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变的十分困难。
传统能源的转化、存储与运输方式是:蓄电池、抽水储能电站、电网输送。
蓄电池的缺点:各种化学液体、固体金属难以回收利用,易污染环境。由于能量的储存密度与体积成正比,因此大规模储存难以实现,且造价昂贵,与化石能源相比没有优势。
抽水储能电站:转化效率低、建造维护成本高、受地形限制,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可能。
电网输送:对电的质量要求高,要求电压电流十分稳定,对于电网要求范围以外的电能根本无法利用。
氢气是人类最理想的能源,可再生、零污染、能量密度高、储存运输(包括管道输送)技术成熟。可是传统工业制氢,大多使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技术方式,不环保得不偿失。传统电解水制氢技术落后,效率低、体积大、成本高,根本无法大规模生产,替代化石能源更是无从谈起。
发明内容
一、本发明的目的:
为了解决目前可再生能源——储能能耗高、污染大、体积大、效率低的难题。本发明——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提出了一种无污染、小体积、大功率、高效率,将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水电等,转换为高纯度氢·氧气的装置,目的是要把可再生能源转换为氢能,让不能大规模利用的电能,能以氢气的方式大规模储存,利用传统燃气网络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运输。为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铺平道路,最终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目的。
本人经过对上一项发明——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氧)装置(专利号:ZL200810172947.5),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它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电解槽的构造不合理、电阻较大、造成电解效率低;②与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源的匹配不佳,造成电解效率不高;③整体结构不合理,造成电解槽的内部工作空间利用小;针对这三个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在叙述本发明之前首先对说明书附图作如下说明:附图1为集气窗的构造;附图2为标准电极板和端子电极板的构造;附图3为单面电极板的构造;附图4为分离塔的构造;附图5为框架的构造;附图6为夹板的构造;附图7为夹板组件的构造;附图8为本发明的剖视原理图;附图9为局部剖视总装图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附图2、…、及附图9来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具体结构、装配细节及工作原理:
本发明的构成:它是由集气窗(1-7)、三种电极板[标准电极板(2-6)、端子电极板(2-7)、单面电极板(3-1)]、电极板构成的三种分离塔[标准分离塔(4-1)、端子分离塔(4-2)、单面分离塔(4-3)]、框架(5-1)、夹板(6-1)、夹板组件(见附图7)等零件部构成。
①集气窗(1-7):是由单个集气罩(1-4)按照收集面(1-1)与夹边(1-6)边线之间的夹角〔导流角(1-8)〕,应在大于零度(0°)小于九十度(90°)的条件下叠加。在集气窗的两侧制有夹边(1-6),两夹边(1-6)之间制有均匀分布的加强筋(1-5)构成。四十五度(45°)为最佳导流角。
②、集气罩(1-4):是由收集面(1-1)与弯钩面(1-3)结合成光滑的曲面构成,它的横向剖切面(1-2)形似鱼钩(或L)状。
iii、集气窗(1-7)的作用:是将各个集气罩(1-4)下方隐藏的极针电解出的氢气(或氧气),产生的气泡,在各自集气罩(1-4)收集面(1-1)的作用下,引导向上运动形成汇集的气流,为进一步收集创造条件。
II、标准电极板和端子电极板的具体结构: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2来详细叙述标准双面电极板和端子双面电极板的具体结构
i、电极板的分类:根据电极板的外形可分为两种,标准电极板(2-6)和端子电极板(2-7)。端子电极板(2-7)除了有一个外形突出的接线端子(2-8),还有接线端子正面与背面制有用于密封的两条对称筋(2-9)。除上述两点与标准双面电极板不同之外,其余结构与标准电极板(2-6)完全相同。接线端子(2-8)的主要作用是连接集成开关(集成开关的结构及原理将在下一份申请中叙述)。目的是实现电解槽动态匹配电源,让电解槽可以自动动态调节。
ii、标准电极板的结构:在标准电极板(2-6)两面的肩部以下区域,均用相同的一排(或一列)极针为单位,叠加制成对称的极针阵列(2-4)。其作用是:增加尖端在单位时间内释放电子的数量,扩展电极板的工作表面积,降低电流通过时的电阻,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周围所制的绝缘边(2-5),是电解槽与框架装配时用于密封的工艺边。
iv、极针与电极板:极针是用直径较小的抗腐蚀导电金属制成,极针的表面可以制成螺纹状,也可以制成多棱状,其目的是进一步增大导电面积,提高尖端释放电子的能力,更符合欧姆电阻定理与导体尖端释放电子的工作原理;极针分为左极针(2-3)和右极针(2-2),它们与电极板成一定夹角,是对称布局在电极板(2-1)的两个面上。极针与电极板之间的夹角应大于零度(0°),小于九十度(90°)最佳角度为四十五度(45°)。
单面电极板的结构(见说明书附图2、附图3、附图6):单面电极板(3-1)的外形与标准电极板(2-6)的外形完全相同,它只有一面有极针阵列(3-4),另一面制有与极针阵列(3-4)位置相对、面积相等、电阻很小的导电层(3-2)。导电层(3-2)上制有四个导电铜螺柱(3-3),可供以后安装夹板(6-1)使用。导电层(3-2)的作用是:使通过的电流快速均匀的分布到整个电极板上,绝缘边(3-5)是装配时用于密封的工艺边。
分离塔:是由集气窗(1-7)和三种电极板组合而成。分离塔的作用是:极针阵列对水进行电解,集气窗(1-7)对电解后产生的氢(氧)气进行引导分离,进而达到收集与输送的目的。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附图2、附图3及附图4来详细叙述分离塔的具体结构及装配细节:
分离塔共分为:①标准双面分离塔(4-1)(简称:标准分离塔)、②端子双面分离塔(4-2)(简称:端子分离塔)、③单面分离塔(4-3)三种,它们统称为——分离塔。装配
时,只要将集气窗(1-7)扣住极针阵列热熔连结边框即可。集气窗(1-7)比要覆盖的极针阵列多两层集气罩(1-4),装配时集气窗(1-7)多出来的两层,放在极针阵列最下方。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电解槽进水时,引起电解液的翻滚,将电解出的氢(氧)气泡带出集气窗(1-7)外。电极板上部露出的极针阵列,由于隐藏在电解槽上部的气室内,已被隔板隔离,因此不需要集气窗(1-7)全部罩住。端子分离塔与单面分离塔,在集气窗(1-7)的装配方法上与标准分离塔装配方法相同,这里就不在叙述。
框架的作用是固定分离塔,利用电解液的水平面、分离塔的电极板、框架的隔板,形成独立的气室。框架和分离塔结合构成了独立的电解室以及气体输出的通道。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5来详细叙述框架的具体结构 :
框架(5-1)的外形是一个矩形,内部下边是一个矩形腔(5-2),上部是用隔板(5-11)分开的两个独立气室(5-7)、(5-8),气室的形状与隔板(5-11)形状相同,隔板(5-11)正面的气室与背面的气室,是以Z轴为中心的对称图形。气室的梯形斜面叫——导流面(5-4)。导流面与两侧相接的面成流线型曲面,目的是让气体流动的更加顺畅。下部的矩形腔(5-2),是电解液的离子交换区,矩形腔(5-2)与上部隔板两侧梯形的气室连通,构成电解时产生气体(氢或氧)向上运动的通道。隔板的正面凹台(5-3)与隔板的背面凹台的形状对称相同,可与电极板的绝缘边紧密结合。框架两面装上电极板后,其上部形成两个独立的气室(5-7)、(5-8),隔板正面的气室(5-7)通过小孔(5-6)与框架上部右侧的腰形孔(5-5)相通,形成气体输出通道;隔板背面的气室(5-8)通过小孔(5-9)与框架左边的腰形孔(5-10)相通,形成气体输出的通道。框架上的腰形孔(5-5)、(5-10),不但是气体输出的通道,也是电解时产生泡沫与气体在重力作用下完成分离的地方。
夹板构成的具体结构(见附图6、附图3):
夹板(6-1)上制有两个凹槽,一个大凹槽(6-6),另一个是大凹槽上制的小凹槽(6-10)。小凹槽上制有过孔(6-2),小凹槽(6-10)与单面电极板(3-1)上的导电层(3-2)配合,大凹槽与单面电极板背面配合。当单面分离塔的电极板上的导电铜螺柱穿过孔(6-2)时,夹板上所制的两个凹槽,应与单面电极板上所制的导电层之间加胶密封,并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铜螺母固定。夹板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制有腰形凹槽(6-3)、(6-8),以它们的两个半圆为圆心,分别制有两个与连体双管接头(6-4)、(6-7),相对应的两组过孔(6-5)、(6-9),最后将两个连体双管接头分别对准腰形槽(6-3)、(6-8)上的过孔灌胶压实即可。
夹板组件是固定单面分离塔,对电解槽两端进行密封,使电解槽形成一个整体的重要部件。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3、附图4、附图6、附图7来叙述它的具体结构:
夹板组件是由:单面分离塔(4-3)、夹板(6-1)及连体双管头(6-4)(6-7)构成的。夹板(6-1)上大凹槽(6-6)平面可与单面分离塔(4-3)的电极板(3-1)配合,小凹槽(6-10)平面与单面电极板上的导电层(3-2)配合,当单面电极板的导电铜螺柱(3-3)穿过过孔(6-2)时,夹板(6-1)上所制的两个凹槽平面应与单面电极板及导电层平面紧密贴合,其贴合面用胶填充后将其与夹板用导电性能好的铜螺母固定而成。
将三分之二的标准分离塔,放入左右两端的夹板组件、之间,紧靠标准分离塔的后边,再放入三分之一的端子分离塔,将放好后的分离塔之间用框架隔开,这时所有分离塔的电极板都卡在框架的凹台内密封贴合,再将框架与框架之间的结合面紧密贴合,将其熔焊形成一个整体,达到高强度密封的目的。密封好的电解槽,其框架顶部两侧的腰形孔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腰形通道。设计腰型孔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作为氢气(或氧气)的通道。二是,含有大量泡沫的氢气(或氧气)进入通道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泡沫会产生自然沉淀形成电解液,从腰形通道下方两侧的管接头排出,实现电解槽内部的泡沫分离。
IX、工作原理: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8来详细说明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的工作原理:
电流通由过夹板组件的正极单面分离塔→电解液→分离塔→电解液→负极单面分离塔。中间的分离塔(是指:标准分离塔或端子分离塔)在电解液中两面的极针阵列,分别产生氢气和氧气由电极板自然分开。左右夹板组件之间只有一个框架构成的电解槽叫——单室电解槽。每增加一个分离塔(指标准分离塔或端子分离塔)和一个框架——叫做一个标准单位,电解槽就增加一层——即增加两个气室和两个极针阵列,它的固有电压就增加一个标准单位的固有电压,可根据电源电压来决定电解槽所需的叠加层数。两个相邻的分离塔,是以相同的一排(或一列)极针为单位叠加构成极针阵列,包括它们的集气窗位置都一一对应;根据欧姆电阻定律及尖端释放电子的原理知道:引导电流横向大面积导电,对应极针尖端释放电子,能让普通材料制作的电极电阻更小。
电解槽工作时,加入的电解液必须淹没隔板超过至少三分之一虚线(5)的安全位置,以免电解液过少,起不到隔离与密封作用,造成氢氧气混合发生危险。下面以右边正极左边负极的接线方式来说明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的工作原理。也可根据需要,颠倒正负极接线方式,使排气方式颠倒。
氢气收集、输出的工作方式——处于电解面同一方向的极针阵列,电解水产生的氢气经过各自极针阵列上的集气窗,由它的集气罩层层收集,分别进入各自独立的气室(1),并行输出,进入腰形通道(3),进行内部泡沫沉淀分离。分离后的气体由腰形通道(3)两端的双连管接头上的上接头输出,沉淀电解液从下接头输出。
氧气收集、输出的工作方式——处于电解面同一方向的极针阵列,电解水产生的氧气经过各自极针阵列上的集气窗,由它的集气罩层层收集,分别进入各自独立的气室(2),并行输出,进入腰形通道(4),进行内部泡沫沉淀分离。分离后的气体由腰形通道(4)两端的双连管接头上的上接头输出,沉淀电解液从下接头输出。

Claims (4)

1.一种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其特征在于,由集气窗(1-7)、三种电极板、电极板构成的三种分离塔、框架(5-1)、夹板(6-1)、夹板组件零件部构成;所述三种电极板为标准电极板(2-6)、端子电极板(2-7)、单面电极板(3-1),所述三种分离塔为标准分离塔(4-1)、端子分离塔(4-2)、单面分离塔(4-3);
所述标准电极板(2-6)两面的肩部以下区域均用相同的一排或一列极针为单位,叠加制成对称的极针阵列(2-4),装配时,将所述集气窗(4-4)扣住所述极针阵列(2-4)热熔连结边框;
所述端子电极板(2-7)除了有一个外形突出的接线端子(2-8),还有与所述接线端子(2-8)正面与背面制有用于密封的两条对称筋(2-9),其余结构与所述标准电极板(2-6)完全相同;所述单面电极板(3-1)的外形与所述标准电极板(2-6)的外形完全相同,有一面有极针阵列(3-4),另一面制有与所述极针阵列(3-4)位置相对、面积相等、电阻很小的导电层(3-2);所述导电层(3-2)上制有四个导电铜螺柱(3-3);
所述框架(5-1)的外形是一个矩形,内部下边是一个矩形腔(5-2),上部是用隔板(5-11)分开的两个独立第一和第二气室(5-7)、(5-8);下部的所述矩形腔(5-2)为电解液的离子交换区,所述矩形腔(5-2)与上部所述隔板(5-11)两侧梯形的气室连通,构成电解时产生气体向上运动的通道;所述隔板(5-11)的正面凹台(5-3)与所述隔板(5-11)的背面凹台的形状对称相同,与电极板的绝缘边紧密结合;所述框架(5-1)上有腰形孔(5-5)、(5-10);所述框架(5-1)两面装上电极板后,其上部形成两个独立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气室(5-7)、(5-8),所述隔板(5-11)正面的气室(5-7)通过第一小孔(5-6)与所述框架(5-11)上部右侧的所述腰形孔(5-5)相通,形成气体输出通道;所述隔板(5-11)背面的气室(5-8)通过第二小孔(5-9)与所述框架(5-1)左边的所述腰形孔(5-10)相通,形成气体输出的通道;
所述夹板组件是由所述单面分离塔(4-3)、所述夹板(6-1)、连体双管头组成;所述夹板(6-1)上大凹槽(6-6)平面可与所述单面分离塔(4-3)的电极板配合,小凹槽(6-10)平面与所述单面电极板(3-1)上的所述导电层(3-2)配合,当所述单面电极板(3-1)的所述导电铜螺柱(3-3)穿过过孔(6-2)时,所述夹板(6-1)上所制的两个凹槽平面应与所述单面电极板(3-1)及所述导电层(3-2)平面紧密贴合,其贴合面用胶填充后将其与所述夹板(6-1)用导电性能好的铜螺母固定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窗(1-7)由单个集气罩(1-4)按照收集面(1-1)与夹边(1-6)边线之间夹角大于零度小于九十度的条件下叠加、所述集气窗(1-7)的两侧制有夹边(1-6)、两所述夹边(1-6)之间制有均匀分布的加强筋(1-5)构成;所述集气罩(1-4)是由所述收集面(1-1)与弯钩面(1-3)结合成光滑的曲面构成,所述集气罩(1-4)横向剖切面(1-2)为L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5-7)和所述第二气室(5-8)的形状与所述隔板(5-11)的形状相同,所述隔板(5-11)正面的气室与背面的气室是以Z轴为中心的对称图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设置有梯形斜面,所述梯形斜面为导流面(5-4),所述导流面(5-4)与两侧相接的面成流线型曲面。
CN201910836032.8A 2019-08-27 2019-08-27 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 Active CN1124427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36032.8A CN112442703B (zh) 2019-08-27 2019-08-27 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36032.8A CN112442703B (zh) 2019-08-27 2019-08-27 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2703A CN112442703A (zh) 2021-03-05
CN112442703B true CN112442703B (zh) 2024-05-17

Family

ID=74733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36032.8A Active CN112442703B (zh) 2019-08-27 2019-08-27 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42703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66138Y (zh) * 1993-07-08 1994-05-25 何学智 氢氧分离电解槽
JP3087206U (ja) * 2001-09-25 2002-07-26 イーアンドイ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大容量ブラウンガス発生装置
TWM314206U (en) * 2006-12-26 2007-06-21 Shi-Ping Shiu Multi-slot type electrolytic slot to separate hydrogen and oxygen
KR100835929B1 (ko) * 2008-02-20 2008-06-09 모진희 가스 발생장치
CN101550552A (zh) * 2009-05-20 2009-10-07 王可全 氢氧混合气体发生器
CN101724853A (zh) * 2008-10-24 2010-06-09 梁尚安 太阳能水电解制氢(氧)装置
CN101849037A (zh) * 2007-12-03 2010-09-29 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复极式氧阴极离子膜电解单元槽
CN103628083A (zh) * 2013-09-29 2014-03-12 孙金良 多功能氢氧分离发生器
CN107419290A (zh) * 2017-07-03 2017-12-01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电解盐水制备纯氢气、氧气的系统及方法
CN107893238A (zh) * 2017-10-27 2018-04-10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含碳浆料氧化液制氢用电解器
CN108411325A (zh) * 2018-06-02 2018-08-17 南通安思卓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系统
CN209162209U (zh) * 2018-02-27 2019-07-26 深圳市创辉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无膜氢氧分离电解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66138Y (zh) * 1993-07-08 1994-05-25 何学智 氢氧分离电解槽
JP3087206U (ja) * 2001-09-25 2002-07-26 イーアンドイ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大容量ブラウンガス発生装置
TWM314206U (en) * 2006-12-26 2007-06-21 Shi-Ping Shiu Multi-slot type electrolytic slot to separate hydrogen and oxygen
CN101849037A (zh) * 2007-12-03 2010-09-29 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复极式氧阴极离子膜电解单元槽
KR100835929B1 (ko) * 2008-02-20 2008-06-09 모진희 가스 발생장치
CN101724853A (zh) * 2008-10-24 2010-06-09 梁尚安 太阳能水电解制氢(氧)装置
CN101550552A (zh) * 2009-05-20 2009-10-07 王可全 氢氧混合气体发生器
CN103628083A (zh) * 2013-09-29 2014-03-12 孙金良 多功能氢氧分离发生器
CN107419290A (zh) * 2017-07-03 2017-12-01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电解盐水制备纯氢气、氧气的系统及方法
CN107893238A (zh) * 2017-10-27 2018-04-10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含碳浆料氧化液制氢用电解器
CN209162209U (zh) * 2018-02-27 2019-07-26 深圳市创辉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无膜氢氧分离电解装置
CN108411325A (zh) * 2018-06-02 2018-08-17 南通安思卓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2703A (zh) 2021-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29818B (zh)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
CN104577262A (zh) 一种液路内置型铝空气燃料电池单体及电池堆
CN107579264A (zh) 一种可逆燃料电池阴极流场结构及可逆燃料电池
CN100376055C (zh) 一种使电解液穿过多孔电极的液流电池
CN105720283A (zh) 一种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2268450U (zh) 一种液流电池的电极框
CN203521531U (zh) 一种新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
KR101145714B1 (ko) 표면 처리된 카본 펠트 전극을 가지는 레독스 플로우 이차 전지
CN209104279U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
CN103545539A (zh) 三维网状石墨泡沫或网状玻璃碳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
CN204947013U (zh) 一种液流电池电堆进液板、电堆结构及电堆和液流电池系统
CN112442703B (zh) 塔式无膜动态电解槽
CN101724853B (zh) 太阳能水电解制氢(氧)装置
CN210420193U (zh) 基于分布式光热电解水制氢装置及氢燃料电池系统
CN208400945U (zh) 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
CN110093618A (zh) 基于分布式光热电解水制氢装置及氢燃料电池系统以及工作方法
CN106611863B (zh) 一种液流电池电堆中防止双极板腐蚀的结构
CN201117728Y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复合端板
CN205115613U (zh) 一种模拟工业电解水操作的测试用电解槽
CN111584914B (zh) 一种低成本中性液流电池堆
CN208440709U (zh) 一种氢能机水电解反应装置
CN109755606B (zh) 一种均匀流场板燃料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CN202297802U (zh) 氢气发生器
CN221052005U (zh) 一种制氢高效电极板
KR20120029289A (ko) 플라즈마로 표면 처리된 카본 펠트 전극을 가지는 레독스 플로우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