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7063A - 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37063A
CN112437063A CN202011257606.5A CN202011257606A CN112437063A CN 112437063 A CN112437063 A CN 112437063A CN 202011257606 A CN202011257606 A CN 202011257606A CN 112437063 A CN112437063 A CN 112437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ee
processing center
data processing
f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576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37063B (zh
Inventor
张银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25760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370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37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7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37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7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06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the encryption apparatus using shift registers or memories for block-wise or stream coding, e.g. DES systems or RC4; Hash functions; Pseudorandom sequence generators
    • H04L9/0618Block ciphers, i.e. encrypting groups of characters of a plain text message using fixed encryption transformation
    • H04L9/0631Substitution permutation network [SPN], i.e. cipher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stages or rounds each involving linear and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s, e.g. AES algorith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08Key distribution or management, e.g. generation, sharing or updating,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 H04L9/0861Generation of secret information including derivation or calculation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30Public key, i.e. encryption algorithm being computationally infeasible to invert or user's encryption keys not requiring secrecy
    • H04L9/3006Public key, i.e. encryption algorithm being computationally infeasible to invert or user's encryption keys not requiring secrecy underlying computational problems or public-key parameters
    • H04L9/302Public key, i.e. encryption algorithm being computationally infeasible to invert or user's encryption keys not requiring secrecy underlying computational problems or public-key parameters involving the integer factorization problem, e.g. RSA or quadratic sieve [QS] sche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orage Device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包括: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在数据融合平台的数据坞内申请第一融合数据树,将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一账户私钥、其他字段发送到数据融合平台;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关联第一融合数据树,将另一个加密数据表、另一个账户私钥、其他字段发送到数据融合平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第一加密数据表、另一个加密数据表以及其他字段,通过融合数据树建立第一加密数据表与另一个加密数据表的融合关系。融合数据可被多方取用,并在此过程中解密,获得第一数据表或另一个数据表。本发明提供的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能够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也能节约数据融合的成本,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数据融合与取用场景下,第一数据表的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第二数据表的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处理中心;由于业务要求,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数据需要与第二数据处理中心的数据进行融合,并存放到数据融合平台,并被多方取用。
为了保证融合的数据拥有存储载体,数据融合平台拥有一个数据坞,可支持在数据坞内创建融合数据树,创建后,融合数据即可存放在所述融合数据树下。同时,创建方就是所述融合数据树的树主。
如果第一数据表和第二数据表融合在第一融合数据树下,为了保证融合的确实是第一数据表与第二数据表,树主需要验证两个数据表内的部分信息,验证通过后才允许存放到融合数据树下。如果第一数据表和第二数据表融合在两棵不同的数据树下,为了保证数据树的关联性满足业务要求,树主需要验证两棵数据树的部分信息,验证通过后才允许两棵融合数据树产生关联。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保密性,数据融合过程需要对第一数据表和第二数据进行加密,以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
因此,如何加解密数据和验证数据的同源性相似度以保证数据融合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融合后的数据被方便、高效、低成本的取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能够方便的将不同数据处理中心的数据按需进行融合,并被多方取用。不仅能够降低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也能节约数据融合的成本,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
第一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应用于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包括:
向数据融合平台注册并获得第一用户账户;
使用所述用户账户,向数据融合平台的数据坞中注册并获得第一融合数据树;
向所述数据融合平台注册并获得所述融合数据树第一树节点;
对所述融合数据树的第一树节点对应生成一对公私钥;
使用所述公钥加密需要传送的第一数据表,得到第一加密数据表,发送到数据融合平台;
接收所述数据融合平台发送的是否允许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关联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的请求与信息体;
验证所述信息体与所述第一数据表的信息同源性相似程度,并将结果发送给所述数据融合平台;进一步包括:若允许关联,则返回同意;若不允许关联,则返回拒绝;
向所述数据融合平台申请获取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的相关数据;
通过多源渠道获取各个树节点对应的私钥;
使用所述各个树节点对应的私钥,解密对应的树节点,获得保存在各个对应树节点的数据表。
优选地,所述数据融合和取用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向所述数据融合平台申请,关联其数据坞内的另一棵融合数据树;一方面,能够选择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与另一棵融合数据树进行关联,以建立多棵融合数据树下数据的融合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够选择在所述另一棵融合数据树下申请创建树节点,并将所述第一加密数据表保存在所述创建的树节点内,以建立在一棵融合数据树下数据的融合关系;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第一方面,能够不通过数据融合平台,直接与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或第三方系统进行交互,获得树节点的私钥;第二方面,也能够通过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将所述私钥发送给数据融合平台,从数据融合平台获得树节点的所述私钥;第三方面,还能够通过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将所述私钥发送给数据融合平台,所述数据融合平台进行解密后,将解密后的数据表发送给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也能够将所述第一树节点私钥发送给任何可信第三方。
优选地,所述数据融合和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还包括:
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从所述数据融合平台获得对应的账户UUID、对应账户UUID的公钥、所述公钥对应的私钥以及其他字段;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为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的树主;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获得了所述融合数据树对应的融合数据树UUID、对应融合数据树UUID的公钥、所述公钥对应的私钥、第一树节点ID以及其他字段。
第二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应用于数据融合平台,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用户账户注册请求;
为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生成第一用户账户,并对应生成一对公私钥;
发送所述第一用户账户UUID、所述用户账户UUID对应的公钥、所述公钥对应的私钥以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融合数据树注册请求;
在数据坞中为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生成第一融合数据树;
为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生成对应公私钥;
发送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的UUID、所述数据树UUID对应的公钥、所述公钥对应的私钥以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树节点注册请求;
生成对应第一树节点ID;发送所述第一树节点ID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所述第一加密数据表、所述融合数据树UUID、所述第一树节点ID以及其他字段,并保存到所述第一树节点内;
接收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在第一融合数据树下创建第二树节点的申请和信息体;
发送所述信息体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接收第一数据中心返回的结果信息;进一步包括:若结果为同意,则执行生成第二树节点ID;若结果为拒绝,则不生成第二树节点ID;
发送结果给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
接收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第二树节点ID、加密数据表以及其他字段,并保存到第二树节点内;
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获取第一融合数据树内数据的申请;
发送所述第二树节点ID、另一个加密数据表以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优选地,所述数据融合和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还包括: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接收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在数据坞内创建另一个融合数据树的申请和信息体,并将另一个加密数据表保存到所述融合树下;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接收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将所述另一个融合数据树与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关联的申请和信息体,并转发信息体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进行验证。进一步包括,若验证结果为通过,则建立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与另一个融合数据树的关联关系,以建立多棵融合数据树下数据的融合关系;若验证结果为拒绝,则不建立关系;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接收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所述第二树节点的私钥,并使用所述私钥解密所述第二树节点的数据,得到所述另一个加密数据表,并发送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第三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包括:
请求单元,配置为向数据融合平台或第三方发送请求;
发送单元,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一树节点私钥、其他字段发送到数据融合平台或第三方;
验证单元,配置为验证接收到的信息体与所述第一数据表的同源性相似程度,并输出同意与拒绝的结果;
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数据融合平台或第三方的数据;
密钥生成单元,配置为使用对称或非对称加密算法生成公私钥;
加解密单元,配置为加解密第一数据表的数据字段,验签数据融合中心发送的信息体。
第四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融合平台,包括:
用户账户生成单元,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注册用户账户请求,并生成第一用户账户;
密钥生成单元,配置为使用非对称或对称加密算法生成公私钥;
加解密单元,配置为加解密第一数据表或另一数据表的字段,解密第一数据中心发送的信息体;
发送单元,配置为将第一账户UUID、融合数据树UUID、第一账户对应的公私钥以及其他字段发送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请求单元,配置为向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请求指令;
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的第一加密数据表、私钥以及其他字段;
验证单元,配置为验证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用户账户身份;
融合数据树生成单元,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注册融合数据树请求,并生成融合数据树UUID;
融合数据树树节点生成单元,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融合数据树树节点生成请求,并生成融合数据树树节点ID;
融合数据树关联单元,配置为接收数据处理中心的融合数据树关联或解除关联请求,并关联或解除关联融合数据树。
第五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融合系统,包括: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融合平台;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向数据融合平台注册并获得第一账户ID、对应所述账户的公私密钥以及其他字段;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向数据融合平台注册并获得第一融合数据树UUID、对应所述融合数据树的公私密钥以及其他字段;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向数据融合平台申请生成并获得第一融合数据树下的第一树节点ID,并对应生成一对公私钥;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使用所述公钥加密第一数据表,将所述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一融合数据树UUID、第一融合数据树第一树节点ID、其他字段发送到数据融合平台;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验证另一个数据中心是否允许关联或解除关联所述融合数据树;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通过多源渠道获取各个树节点对应的私钥,使用所述各个树节点对应的私钥,解密对应的树节点,获得保存在各个对应树节点的数据表;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向数据融合平台发送融合数据树ID、第二树节点ID以及其他字段,以请求获取融合数据树相关数据;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接收数据融合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二树节点保存的第一加密数据表、另一个加密数据表以及其他字段;使用已有的第一树节点对应的私钥解密第一树节点,以获得第一数据表的数据;使用多源渠道获取的另一个树节点对应的私钥解密对应第二树节点,以获得另一个数据表的数据;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或第三方的注册请求并生成账号;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融合数据树申请请求并生成融合数据树;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平台的关联或解除关联第一融合数据树的请求;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转发所述第二数据处理平台的所述关联或解除关联请求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对所述转发请求的判断结果;进一步包括:若同意关联,则执行关联;若不同意关联,则不执行关联;若同意解除关联,则执行解除关联;若不同意解除关联,则不执行解除关联;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平台生成融合数据树UUID下的树节点的申请,并转发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验证是否允许申请;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验证结果,根据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结果判断,进一步包括:若验证结果为同意,则生成所述树节点;若验证结果为拒绝,则不生成所述树节点;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第一加密数据表、另一个加密数据表、融合数据树UUID、树节点ID以及其他字段,并保存到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对应的树节点内;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获取融合数据树数据的请求,发送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二加密数据表、融合数据树UUID、第一树节点ID、第二树节点ID以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优选地,所述数据融合和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还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能够选择合并或覆盖的方式修改保存在所述树节点的数据,并发送给数据融合平台,进一步包括:若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选择执行合并数据,数据融合平台将在对应所述融合数据树树节点内的信息体内向下新增数据,以实现两个信息体共存;若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选择执行覆盖数据,数据融合平台将在对应树节点内的使用新的信息体替换原有的信息体,以实现仅保存最新的信息体;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能够选择使用零知识证明的方法或匹配验证的方法验证第二数据处理中心关于融合数据树的信息内容。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能够发送第一融合数据树与另一个融合数据树进行绑定或解绑的请求给数据融合平台;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需要获得另一个融合数据树树主的同意才能执行绑定或解绑操作;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能够发送删除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创建的第二树节点的请求给数据融合平台;所述数据融合平台不需要获得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的同意即可删除。
优选地,所述数据融合和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还包括:
采用RSA非加密算法,生成所述公私钥;
采用AES加密算法,使用公钥加密需要传送的数据,使用所述公钥对应私钥解密所述加密数据,进一步包括:如果公私钥配对成功,则解密密文,获得加密前的数据;否则,无法解密数据;
采用AES解密算法,使用私钥对传输数据进行签名,使用所述私钥对应的公钥验验证签名,以验证用户身份或识别传输数据的可信度。进一步包括:如果公私钥配对成功,则验签成功,可执行后续操作;否则,无法执行后续操作;
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侧的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内部结构及系统与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侧的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内部结构及系统相似,仅需将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侧的数据融合方法、内部结构及系统中的第一数据处理中心替换为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将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替换为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该方法在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对第一数据表进行加密,在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对另一个数据表进行加密,并在数据融合平台对加密后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保存,或被取用。在此过程中,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与数据融合平台传输的是加密后数据表,能够降低数据明文泄露的风险,保证数据的安全。同时,不论是数据共创场景,还是非数据共创场景,只要拥有融合数据树节点的私钥,所述树节点数据都能够在任何被完全信任或不完全信任的平台中解密;同时,数据表的适用范围更广,不仅仅限定于对用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中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融合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将第一数据表、第二数据表加密后融合的成本较高,但未加密会存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泄露的风险,因此,本说明书实施例通过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申请在数据融合中心融合数据树,将第一数据表、第二数据表加密后保存到融合数据树内。同时,在此过程中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通过零知识证明的方法验证第二数据表与第一数据表是否同源。从而,实现了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在加密环境下将两个数据表融合。
下述实施例将分别从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侧、数据融合平台侧,对数据融合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能够对应第一站点,也能够对应第二站点,即第一数据表能够为第一站点的数据,也能够为第二站点的数据,相应地,第二数据处理中心能够对应第一站点,也能够对应第二站点,即第二数据表能够为第二站点的数据,也能够为第一站点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数据处理中心侧的数据融合方法与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侧的数据融合方法相似,仅需将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侧的数据融合方法中的第一数据处理中心替换为第二数据处理中心,将第二数据处理中心替换为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以下不再赘述。
在数据的融合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通过一棵融合数据树进行融合;
第二种情况:通过关联多棵融合数据树进行融合;
现以第一种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向数据融合平台申请创建第一用户账户;
申请注册用户账户,能够提供用户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组织机构代码等辨识信息。数据融合中心生成用户账户时,同步生成一个用户的通用唯一识别码第一用户UUID,并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随机生成一对公私钥,即第一公钥和第一公钥对应的第一私钥;
在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护用户账户的安全,数据融合中心在生成公私钥之后,会将第一私钥在提供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后进行删除,仅保留第一公钥;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是非对称加密算法,在其他应用场景中,还能够采用对称加密算法。
步骤S102:第二数据处理中心向数据融合平台申请创建第二用户账户;
过程与步骤S101类似,同步生成第二用户UUID,并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随机生成一对公私钥,即第二公钥和第二公钥对应的第二私钥;
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限定步骤S101与步骤S102的执行顺序,步骤S101能够在步骤S102之前或之后执行,两者还能够同时执行;
步骤S103: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向数据融合平台申请创建第一融合数据树;
申请融合数据树时,能够提供业务编码、名称、描述等信息。数据融合中心生成融合数据树时,同步生成一个融合数据树的通用唯一识别码第一融合数据树UUID,并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随机生成一对公私钥,即第三公钥和第三公钥对应的第三私钥。同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即为第一融合数据树的树主;
类似的,在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护融合数据树的安全,数据融合中心在生成公私钥之后,会将第三私钥在提供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后进行删除,仅保留第三公钥。
步骤S104:第二数据处理中心向数据融合平台申请关联第一融合数据树;
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二数据处理中心获取第一融合数据树UUID的方式,第二数据处理中心能够不通过数据融合平台直接向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获取,也能够通过数据融合平台查询到注册融合数据树时披露的业务编码、名称、描述等信息获取。脱敏信息包括:身份证后四位、姓名最后一位,学号后3位以及其他字段;
申请关联第一融合数据树需要转发消息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以获得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验证。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限定信息的转发方式,能够通过推送消息的方式发送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也能够通过站内信的方式发送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在数据融合中心的账户,亦或其他方式;
数据融合中心在收到第二数据处理中心的请求时,为了验证第二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中心的身份,需要对其进行鉴权。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限定身份鉴权的方式,能够通过对传输的数据使用第二私钥进行签名,数据融合平台使用第二公钥进行验签,也能够通过使用登录成功后的token进行匹配,亦或者其他方式。系统内交互过程均需要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身份鉴权后进行下一步骤,以下不再赘述。
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验证信息,并将验证结果发送结果给数据融合平台;
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限定信息的验证方式,能够通过敏感信息进行验证,例如:身份证号、学号、设备ID等,也能够通过零知识证明的方法进行验证,例如验证身份证后四位、姓名最后一位,学号后2位,亦或者其他方式;
一般而言,验证存在两种结果:同意和拒绝。如果同意,则建立第一融合数据树与第二数据处理中心的关联关系。如果拒绝,则不建立第一融合数据树与第二数据处理中心的关联关系。
步骤S105: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向数据融合平台申请并获得第一融合数据树的第一树节点,并对应生成一对公私钥;
过程与步骤S101-S102类似,同步生成第一融合数据树的UUID,并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随机生成一对公私钥,即第四公钥和第四公钥对应的第四私钥;
申请树节点时,数据融合中心会判定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与第一融合树的关联关系,如果存在关联关系,则允许申请;如果不存在关联关系,则不允许申请。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限定申请融合树具体树节点,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能够不提供具体的树节点位置,数据融合中心随机生成并分配一个树节点。也能够提供具体的树节点位置,数据融合中心根据提供的树节点位置对应生成一个树节点。
步骤S106: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使用第一树节点对应的公钥加密第一数据表存放到第一融合数据树的第一树节点;
所述公钥为第四公钥。
步骤S107: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向数据融合平台申请并获得第一融合数据树的第二树节点,并对应生成一对公私钥;
过程与步骤S105类似,同步生成第一融合数据树第二树节点的ID,并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随机生成一对公私钥,即第五公钥和第五公钥对应的第五私钥。
步骤S108:第二数据处理中心使用第二树节点对应的公钥加密第二数据表存放到第一融合数据树的第二树节点;
所述公钥为第五公钥;
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限定步骤S105-S106与步骤S107-S108的执行顺序,步骤S105-S106能够在步骤S107-S108之前或之后执行,两者还能够同时执行。
步骤S109:数据融合平台接收第一加密数据表,保存到第一树节点;接收第二加密数据表,保存到第二树节点;
数据的保存方式分为两种:合并和覆盖。若选择合并数据,树节点内的信息体内将向下新增数据,以实现两个信息体共存。若选择覆盖数据,树节点内的使用新的信息体替换原有的信息体,以实现仅保存最新的信息体。
步骤S110: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向数据融合平台申请获得融合数据树的数据;
数据融合中心鉴权后,会将融合数据树的信息、第一树节点保存的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二树节点保存的第二加密数据表以及其他字段发送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步骤S111: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向第二数据处理中心申请获得第二树节点的私钥;
所述私钥为第五私钥;
第二数据处理中心对待数据融合平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不完全信任数据融合平台,完全信任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针对第一种情况,能够选择加密数据在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解密;
第二种情况:不完全信任数据融合平台,不完全信任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针对第二种情况,能够选择加密数据在第二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解密;
第三种情况:完全信任数据融合平台,不完全信任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针对第三种情况,能够选择加密数据在数据融合平台进行解密;
第四种情况:完全信任数据融合平台,完全信任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针对第四种情况,能够选择以上三种情况对应方案的任意一种。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是第一种情况。在其他应用场景中,还能够获取其他树节点的数据。
一般而言,第二数据处理中心会得出两种结果:同意和拒绝。如果同意,则发送私钥。如果拒绝,则不发送私钥。
步骤S112:第二数据处理中心向数据融合平台申请获得融合数据树的数据;
过程与步骤S110类似。
步骤S113:第二数据处理中心向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申请获得第一树节点的私钥;
过程与步骤S111类似,所述私钥为第四私钥;
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限定步骤S110-S111与步骤S112-S113的执行顺序,步骤S110-S111能够在步骤S112-S113之前或之后执行,两者还能够同时执行。
步骤S114:使用第一树节点的私钥解密第一树节点,获得第一数据表;使用第二树节点的私钥解密第二树节点,获得第二数据表。
所述第一树节点的私钥为第四私钥,所述第二树节点的私钥为第五私钥。
如图2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包括:
请求单元201,配置为通过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服务向数据融合中心请求注册账户、注册融合数据树、注册融合数据树树节点、获取融合数据树树节点内的信息等。
发送单元202,配置为将验证结果、第一数据表的加密数据、加密数据以及其他字段,使用第一私钥签名后发送给数据融合平台或第二数据处理中心。
验证单元203,配置为验证第一数据表与第二数据表、第一融合数据树与第二融合数据树同源性相似度,并输出验证结果。
接收单元204,配置为接收数据融合中心转发的信息、第二数据处理中心获取第四私钥、第一公私钥以及其他信息的请求。
密钥生成单元205,配置为采用RSA非加密算法,生成第四公钥和第四公钥对应的第四私钥。
加解密单元206,配置为采用AES加密算法,使用第四公钥加密第一数据表的数据,使用第四私钥解密所述加密数据。
如图3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融合平台,包括:
用户生成单元301,配置为为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和第二数据处理中心创建唯一的UUID、对应UUID的token以及关联对应账户的公私钥。
密钥生成单元302,配置为采用RSA非加密算法,生成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账户UUID对应的第一公钥和第一公钥对应的第一私钥,生成第二数据处理中心账户UUID对应的第二公钥和第二公钥对应的第二私钥,生成第一融合数据树UUID对应的第三公钥和第三公钥对应的第三私钥。
加解密单元303,配置为采用AES加解密算法,使用第一公钥将发送给第一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加密,以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发送单元304,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数据表的加密字段、其他字段发送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或第二数据处理中心,以使所述数据融合平台根据所述数据执行关联操作、融合操作以及其他操作;
请求单元305,配置为通过REST服务向第一数据中心请求获取第四私钥,第二数据中心请求请求获取第五私钥。
接收单元306,配置为接收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二加密数据表、第二数据处理中心获取私钥的请求、第四私钥、第五公钥以及其他字段。
验证单元307,配置为使用第一公钥验证第一数据处理中心提交资料内的签名。
融合数据树生成单元308,配置为为第一融合数据树创建唯一的UUID以及关联对应融合数据树的公私钥。
融合数据树生成单元309,配置为创建第一树节点编号ID,创建第二树节点编号ID。
融合数据树关联单元310,配置为建立第一融合数据树关联第二融合数据树的关联关系。
如图4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系统,包括:第一数据处理中心401、第二数据处理中心402及数据融合平台503;
第一数据处理中心401,配置为使用第四公钥加密第一数据表,并使用第一私钥签名后发送到数据融合平台;从第二数据处理中心获取第五私钥;从数据融合平台获取第一融合数据树的数据,使用第四私钥解密第一树节点,获得第一数据表;使用第五私钥解密第二树节点,获得第二数据表;
第二数据处理平台402,配置为使用第五公钥加密第一数据表,并使用第二私钥签名后发送到数据融合平台;从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获取第四私钥;从数据融合平台获取第一融合数据树的数据,使用第四私钥解密第一树节点,获得第一数据表;使用第五私钥解密第二树节点,获得第二数据表;
数据融合平台403,配置为接收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二加密数据表以及其他字段;使用第一公钥验签第一私钥,以验证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身份;使用第二公钥验签第二私钥,以验证第二数据处理中心的身份;将第一加密数据表保存在第一树节点,将第二加密数据表保存在第二树节点,发送第一融合树ID、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二加密数据表以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或第二数据处理中心。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方法。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执行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方法流程的改进已经能够视为硬件电路结构的直接改进。设计人员几乎都通过将改进的方法流程编程到硬件电路中来得到相应的硬件电路结构。因此,不能说一个方法流程的改进就不能用硬件实体模块来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清楚,只需要将方法流程用上述几种硬件描述语言稍作逻辑编程并编程到集成电路中,就能够很容易得到实现该逻辑方法流程的硬件电路。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能够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能够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能够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能够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能够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能够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能够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具体的,计算机例如能够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能够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说明书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说明书是参照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申请能够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能够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能够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能够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应用于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数据融合平台注册并获得第一用户账户;
使用所述用户账户,向数据融合平台的数据坞中注册并获得第一融合数据树;
向所述数据融合平台注册并获得所述融合数据树第一树节点;
对所述融合数据树的第一树节点对应生成一对公私钥;
使用所述公钥加密需要传送的第一数据表,得到第一加密数据表,发送到数据融合平台;
接收所述数据融合平台发送的是否允许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关联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的请求与信息体;
验证所述信息体与所述第一数据表的信息同源性相似程度,并将结果发送给所述数据融合平台;进一步包括:若允许关联,则返回同意;若不允许关联,则返回拒绝;
向所述数据融合平台申请获取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的相关数据;
通过多源渠道获取各个树节点对应的私钥;
使用所述各个树节点对应的私钥,解密对应的树节点,获得保存在各个对应树节点的数据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向所述数据融合平台申请,关联其数据坞内的另一棵融合数据树;一方面,能够选择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与另一棵融合数据树进行关联,以建立多棵融合数据树下数据的融合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够选择在所述另一棵融合数据树下申请创建树节点,并将所述第一加密数据表保存在所述创建的树节点内,以建立在一棵融合数据树下数据的融合关系;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第一方面,能够不通过数据融合平台,直接与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或第三方系统进行交互,获得树节点的私钥;第二方面,也能够通过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将所述私钥发送给数据融合平台,从数据融合平台获得树节点的所述私钥;第三方面,还能够通过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将所述私钥发送给数据融合平台,所述数据融合平台进行解密后,将解密后的数据表发送给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也能够将所述第一树节点私钥发送给任何可信第三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从所述数据融合平台获得对应的账户UUID、对应账户UUID的公钥、所述公钥对应的私钥以及其他字段;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为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的树主;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获得了所述融合数据树对应的融合数据树UUID、对应融合数据树UUID的公钥、所述公钥对应的私钥、第一树节点ID以及其他字段。
4.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应用于数据融合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用户账户注册请求;
为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生成第一用户账户,并对应生成一对公私钥;
发送所述第一用户账户UUID、所述用户账户UUID对应的公钥、所述公钥对应的私钥以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融合数据树注册请求;
在数据坞中为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生成第一融合数据树;
为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生成对应公私钥;
发送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的UUID、所述数据树UUID对应的公钥、所述公钥对应的私钥以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树节点注册请求;
生成对应第一树节点ID;发送所述第一树节点ID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所述第一加密数据表、所述融合数据树UUID、所述第一树节点ID以及其他字段,并保存到所述第一树节点内;
接收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在第一融合数据树下创建第二树节点的申请和信息体;
发送所述信息体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接收第一数据中心返回的结果信息;进一步包括:若结果为同意,则执行生成第二树节点ID;若结果为拒绝,则不生成第二树节点ID;
发送结果给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
接收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第二树节点ID、加密数据表以及其他字段,并保存到第二树节点内;
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获取第一融合数据树内数据的申请;
发送所述第二树节点ID、另一个加密数据表以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接收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在数据坞内创建另一个融合数据树的申请和信息体,并将另一个加密数据表保存到所述融合树下;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接收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将所述另一个融合数据树与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关联的申请和信息体,并转发信息体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进行验证;进一步包括,若验证结果为通过,则建立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与另一个融合数据树的关联关系,以建立多棵融合数据树下数据的融合关系;若验证结果为拒绝,则不建立关系;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接收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所述第二树节点的私钥,并使用所述私钥解密所述第二树节点的数据,得到所述另一个加密数据表,并发送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6.一种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其特征在于,包括:
请求单元,配置为向数据融合平台或第三方发送请求;
发送单元,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一树节点私钥、其他字段发送到数据融合平台或第三方;
验证单元,配置为验证接收到的信息体与所述第一数据表的同源性相似程度,并输出同意与拒绝的结果;
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数据融合平台或第三方的数据;
密钥生成单元,配置为使用对称或非对称加密算法生成公私钥;
加解密单元,配置为加解密第一数据表的数据字段,验签数据融合中心发送的信息体。
7.一种数据融合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账户生成单元,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注册用户账户请求,并生成第一用户账户;
密钥生成单元,配置为使用非对称或对称加密算法生成公私钥;
加解密单元,配置为加解密第一数据表或另一数据表的字段,解密第一数据中心发送的信息体;
发送单元,配置为将第一账户UUID、融合数据树UUID、第一账户对应的公私钥以及其他字段发送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请求单元,配置为向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请求指令;
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发送的的第一加密数据表、私钥以及其他字段;
验证单元,配置为验证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用户账户身份;
融合数据树生成单元,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注册融合数据树请求,并生成融合数据树UUID;
融合数据树树节点生成单元,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融合数据树树节点生成请求,并生成融合数据树树节点ID;
融合数据树关联单元,配置为接收数据处理中心的融合数据树关联或解除关联请求,并关联或解除关联融合数据树。
8.一种数据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融合平台;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向数据融合平台注册并获得第一账户ID、对应所述账户的公私密钥以及其他字段;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向数据融合平台注册并获得第一融合数据树UUID、对应所述融合数据树的公私密钥以及其他字段;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向数据融合平台申请生成并获得第一融合数据树下的第一树节点ID,并对应生成一对公私钥;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使用所述公钥加密第一数据表,将所述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一融合数据树UUID、第一融合数据树第一树节点ID、其他字段发送到数据融合平台;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验证另一个数据中心是否允许关联或解除关联所述融合数据树;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通过多源渠道获取各个树节点对应的私钥,使用所述各个树节点对应的私钥,解密对应的树节点,获得保存在各个对应树节点的数据表;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向数据融合平台发送融合数据树ID、第二树节点ID以及其他字段,以请求获取融合数据树相关数据;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配置为接收数据融合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二树节点保存的第一加密数据表、另一个加密数据表以及其他字段;使用已有的第一树节点对应的私钥解密第一树节点,以获得第一数据表的数据;使用多源渠道获取的另一个树节点对应的私钥解密对应第二树节点,以获得另一个数据表的数据;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或第三方的注册请求并生成账号;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融合数据树申请请求并生成融合数据树;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平台的关联或解除关联第一融合数据树的请求;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转发所述第二数据处理平台的所述关联或解除关联请求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对所述转发请求的判断结果;进一步包括:若同意关联,则执行关联;若不同意关联,则不执行关联;若同意解除关联,则执行解除关联;若不同意解除关联,则不执行解除关联;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所述另一个数据处理平台生成融合数据树UUID下的树节点的申请,并转发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验证是否允许申请;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验证结果,根据第一数据处理中心的结果判断,进一步包括:若验证结果为同意,则生成所述树节点;若验证结果为拒绝,则不生成所述树节点;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第一加密数据表、另一个加密数据表、融合数据树UUID、树节点ID以及其他字段,并保存到所述第一融合数据树对应的树节点内;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配置为接收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获取融合数据树数据的请求,发送第一加密数据表、第二加密数据表、融合数据树UUID、第一树节点ID、第二树节点ID以及其他字段给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能够选择合并或覆盖的方式修改保存在所述树节点的数据,并发送给数据融合平台,进一步包括:若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选择执行合并数据,数据融合平台将在对应所述融合数据树树节点内的信息体内向下新增数据,以实现两个信息体共存;若第一数据处理中心选择执行覆盖数据,数据融合平台将在对应树节点内的使用新的信息体替换原有的信息体,以实现仅保存最新的信息体;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能够选择使用零知识证明的方法或匹配验证的方法验证第二数据处理中心关于融合数据树的信息内容;
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能够发送第一融合数据树与另一个融合数据树进行绑定或解绑的请求给数据融合平台;
所述数据融合平台需要获得另一个融合数据树树主的同意才能执行绑定或解绑操作;所述第一数据处理中心,能够发送删除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创建的第二树节点的请求给数据融合平台;所述数据融合平台不需要获得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的同意即可删除。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采用RSA非加密算法,生成所述公私钥;
采用AES加密算法,使用公钥加密需要传送的数据,使用所述公钥对应私钥解密所述加密数据,进一步包括:如果公私钥配对成功,则解密密文,获得加密前的数据;否则,无法解密数据;
采用AES解密算法,使用私钥对传输数据进行签名,使用所述私钥对应的公钥验验证签名,以验证用户身份或识别传输数据的可信度;进一步包括:如果公私钥配对成功,则验签成功,可执行后续操作;否则,无法执行后续操作;
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侧的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内部结构及系统与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侧的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内部结构及系统相似,仅需将第一数据处理中心侧的数据融合方法、内部结构及系统中的第一数据处理中心替换为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将另一个数据处理中心替换为第一数据处理中心。
CN202011257606.5A 2020-11-11 2020-11-11 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 Active CN1124370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57606.5A CN112437063B (zh) 2020-11-11 2020-11-11 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57606.5A CN112437063B (zh) 2020-11-11 2020-11-11 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7063A true CN112437063A (zh) 2021-03-02
CN112437063B CN112437063B (zh) 2022-08-23

Family

ID=74699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57606.5A Active CN112437063B (zh) 2020-11-11 2020-11-11 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3706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3450A (zh) * 2023-04-13 2023-05-23 合肥科颖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分析的访视内容数据比对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29958A1 (en) * 2005-04-06 2006-10-12 Anthony Sergio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reconciling financial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CN105025012A (zh) * 2015-06-12 2015-11-04 深圳大学 面向云存储服务平台的访问控制系统及其访问控制方法
US20160034507A1 (en) * 2014-08-04 2016-02-04 Cohesity, Inc. Read operations in a tree-based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CN106406833A (zh) * 2015-07-30 2017-02-15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提供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8363732A (zh) * 2018-01-15 2018-08-0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协同的表格处理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10059503A (zh) * 2019-04-24 2019-07-26 成都派沃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追溯的社交信息防泄露方法
CN110866274A (zh) * 2019-11-12 2020-03-06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融合方法、平台、系统以及数据处理平台
CN111563133A (zh) * 2020-05-06 2020-08-21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实体关系进行数据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29958A1 (en) * 2005-04-06 2006-10-12 Anthony Sergio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reconciling financial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US20160034507A1 (en) * 2014-08-04 2016-02-04 Cohesity, Inc. Read operations in a tree-based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CN105025012A (zh) * 2015-06-12 2015-11-04 深圳大学 面向云存储服务平台的访问控制系统及其访问控制方法
CN106406833A (zh) * 2015-07-30 2017-02-15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提供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8363732A (zh) * 2018-01-15 2018-08-0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协同的表格处理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10059503A (zh) * 2019-04-24 2019-07-26 成都派沃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追溯的社交信息防泄露方法
CN110866274A (zh) * 2019-11-12 2020-03-06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融合方法、平台、系统以及数据处理平台
CN111563133A (zh) * 2020-05-06 2020-08-21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实体关系进行数据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3450A (zh) * 2023-04-13 2023-05-23 合肥科颖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分析的访视内容数据比对方法及系统
CN116153450B (zh) * 2023-04-13 2023-06-27 合肥科颖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分析的访视内容数据比对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7063B (zh) 202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47079B1 (ja) 登録・認可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CN111191286B (zh) Hyperledger Fabric区块链隐私数据存储与访问系统及其方法
CN107743133B (zh) 移动终端及其基于可信安全环境的访问控制方法和系统
JP4866863B2 (ja) セキュリティコード生成方法及びユーザ装置
US793758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key certification
CN112737779B (zh) 一种密码机服务方法、装置、密码机及存储介质
US8495383B2 (en) Method for the secure storing of program state data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11431719A (zh) 一种移动终端密码保护模块、移动终端及密码保护方法
CN104205891A (zh) 虚拟sim卡云平台
CN108471403B (zh) 一种账户迁移的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495268B (zh) 一种二维码认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190197A1 (zh) 生物支付设备的认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835912B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039753A (zh) 一种访问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H10336172A (ja) 電子認証用公開鍵の管理方法
CN112437063B (zh) 一种数据融合与取用方法、平台以及系统
CN114398623A (zh) 一种安全策略的确定方法
CN113704734A (zh) 基于分布式数字身份实现凭证验证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13067792A1 (zh) 智能卡的访问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00036535A1 (en) Storing Data On Target Data Processing Devices
CN116011028A (zh) 电子签名方法、电子签名设备和电子签名系统
CN114553426B (zh) 签名验证方法、密钥管理平台、安全终端及电子设备
CN114584347A (zh) 验证短信收发方法、服务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362927A (zh) 密钥协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50184B (zh) 一种元数据在fabric区块链证书中应用的方法及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