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2239A - 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2239A
CN112422239A CN202011287141.8A CN202011287141A CN112422239A CN 112422239 A CN112422239 A CN 112422239A CN 202011287141 A CN202011287141 A CN 202011287141A CN 112422239 A CN112422239 A CN 1124222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ck
sending
status report
event
rlc pd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871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2239B (zh
Inventor
胡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readtrum Semiconductor Chengd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readtrum Semiconductor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readtrum Semiconductor Chengd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readtrum Semiconductor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8714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222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22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22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22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22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4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应用于接收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若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则向所述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其中,所述第一事件是指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的事件。采用本发明,能够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

Description

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AM(Acknowledgement Mode,确认模式)中,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LC PDU(Radio Link Control Protocol DataUnit,无线链路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接收端设备根据对RLC PDU的接收情况向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用以确认接收端设备当前正确接收到的RLC PDU以及丢失的RLC PDU。
目前,在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之间的用于传输状态报告的通信链路中断时,发送端设备无法接收到接收端设备反馈的状态报告,导致发送端设备持续重传RLC PDU,直到发送端设备重传RLC PDU的次数达到最大次数,才会上报发送端设备的上层,以触发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处理。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可能较长,特别在发送端设备的发送窗口较大的情况下,会延迟触发对通信链路中断的处理,不利于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能够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应用于接收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
若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则向所述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
其中,所述第一事件是指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的事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LC PDU。
其中,所述RLC PDU携带有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所述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并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处理设备包括:存储装置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装置,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在调用所述存储代码时,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处理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处理设备包括:存储装置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装置,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在调用所述存储代码时,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处理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包括:
累加模块,用于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
上报模块,用于若累加处理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则向所述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
其中,所述第一事件是指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的事件。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LC PDU。
其中,所述RLC PDU携带有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所述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并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处理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处理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处理系统,所述通信处理系统包括第一通信处理装置和第二通信处理装置,所述第一通信处理装置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通信处理装置用于实现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对状态报告中NACK_SN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在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时,向上层上报第一事件,以使上层根据第一事件了解到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发生中断,及时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处理,实现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的场景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及上述附图中的属于“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服务器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的场景图,具体如图1所示,在该场景中,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101与基站102之间按照RLC(Radio Link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AM(Acknowledgement Mode,确认模式)传输数据;其中,UE 101为发送端设备,基站102为接收端设备,或者,基站102为发送端设备,UE 101为接收端设备。
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LC PDU(Radio Link Control Protocol DataUnit,无线链路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所述RLC PDU中存储有RLC PDU SN(Radio Link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 Sequence Number,无线链路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的序号),所述RLC PDU SN用于指示所述RLC PDU的发送顺序。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RLC PDU可能携带有Polling(轮询检测信息),也可能没有携带Polling。所述Polling,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并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即所述Polling,用于指示按照RLC AM模式在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
接收端设备根据接收到的RLC PDU对应的RLC PDU SN,确定丢失的RLC PDU,并在检测到第二事件时,根据确定丢失的RLC PDU和接收到的RLC PDU,生成并向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
所述第二事件是指生成状态报告的触发事件。所述第二事件可以为接收到携带Polling的RLC PDU的事件。所述第二事件再可以为在NR(New Radio,新空口)的通信系统中检测到RLC Reassembly Timer(无线链路控制的重新集合定时器,简称:t-Reassembly)超时的事件。所述第二事件还可以为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通信系统中检测到RLC Reordering Timer(无线链路控制的重排序定时器,简称:t-Reordering)超时的事件。
所述状态报告是在RLC层生成的;所述状态报告可包含ACK_SN(Acknowledgment_Sequence Number,肯定应答的序号),所述状态包括还可包含NACK_SN(NegativeAcknowledgment_Sequence Number,否定应答的序号);其中,所述NACK_SN为确定(报告为)丢失的RLC PDU对应的RLC PDU SN,比如: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的RLC PDU对应的RLC PDU SN依次为0,1,2,3,4,5,接收端设备(在预设时间内)没有接收到RLC PDU SN为0,3的RLC PDU,则状态报告中包含NACK_SN=0和NACK_SN=3;所述ACK_SN是指不报告为丢失且尚未接收到的下一个RLC PDU对应的RLC PDU SN,也即接收到的发送顺序位于最后的RLCPDU的下一个RLC PDU对应的RLC PDU SN,比如:发送端设备依次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的RLCPDU对应的RLC PDU SN依次为0,1,2,3,4,5,接收端设备接收到RLC PDU SN为1,2,4,5,则状态报告中包含ACK_SN=6,即接收到RLC PDU SN为5的RLC PDU的下一个RLC PDU对应的RLCPDU SN为6。
需要说明的是,状态报告除ACK_SN和NACK_SN,还可包含其他的内容,比如:用于指示RLC PDU是RLC控制PDU或RLC数据PDU的信息,该信息存储在状态报告中的D(Data,数据)/C(Control,控制)字段;再比如:用于在RLC PDU是RLC控制PDU时指示该RLC控制PDU的类型的信息,该信息存储在状态报告中的CPT(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 Type,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类型)字段,在此不对状态报告包含的内容做限定。
在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中断时,发送端设备将无法接收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状态报告,进而发送端设备和/或接收端设备需要向各自的上层上报相应的事件,以使上层根据上报的事件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相应处理。
其中,所述上层是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
本申请实施例中,有两种方式触发向上层上报相应的事件,以使上层根据上报的事件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相应处理,具体如下:
第一种方式:发送端设备持续重传RLC PDU,直到发送端设备重传RLC PDU的次数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向发送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三事件。
所述第三事件是指发送端设备重传RLC PDU的次数达到最大重传次数的事件。
其中,所述最大重传次数是指协议或发送端设备设定或允许的最大重传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若发送端设备有新的需要传输的RLC PDU,且之前发送给接收端设备带Polling的RLC PDU后没有收到接收端设备反馈的状态报告,则发送端设备会在新的需要传输的RLC PDU上携带Polling,直到发送端设备的发送窗口满,才会重传发送端设备的发送窗口中的任意RLC PDU。若发送端设备没有新的需要传输的RLC PDU,且之前发送给接收端设备带Polling的RLC PDU后没有收到接收端设备反馈的状态报告,则发送端设备会在重传定时器超时后选择已传输的RLC PDU中的任意RLC PDU进行重传。
第二种方式:接收端设备在每次生成状态报告后,对状态报告包含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若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则向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比如:最大发送次数阈值为5,若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为5,则向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
具体地,接收端设备在每次生成状态报告后,对状态报告包含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包括:
接收端设备在每次生成状态报告后,对状态报告包含的第一个NACK_SN的发送次数累加1次。
若在前次生成状态报告与当次生成状态报告之间接收到目标RLC PDU,则将目标RLC PDU对应的NACK_SN所对应的发送次数清零,并且当次生成状态报告中不再包含目标RLC PDU对应的NACK_SN;第一个NACK_SN将会进行更新,更新后的第一个NACK_SN的发送次数将从当次生成状态报告开始进行累加处理。
其中,所述目标RLC PDU是指已对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的NACK_SN对应的RLCPDU,即已经进行过累计处理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所对应的RLC PDU;在前次生成的状态报告中包含目标RLC PDU对应的NACK_SN。
比如:前次生成的状态报告中包含NACK_SN=0和NACK_SN=3,在前次生成的状态报告中第一个NACK_SN为NACK_SN=0,若在前次生成状态报告与当次生成状态报告之间接收到RLC PDU SN=0对应的RLC PDU,则将已进行过累加处理的NACK_SN=0的发送次数清零,比如:已进行过累加处理的NACK_SN=0的发送次数为4次,则将NACK_SN=0的发送次数更新为0;并且当次生成的状态报告中不再包含NACK_SN=0;当次生成的状态报告中第一个NACK_SN为NACK_SN=3,在当次生成状态报告后,将NACK_SN=3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即累加1次,则累加处理确定的NACK_SN=3的发送次数为1。
需要说明的是,NACK_SN的发送次数在没有开始进行累加处理之前均初始化为0;所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可由接收端设备的上层确定,或者,由网络侧设备确定,或者,由协议确定,或者,人为在接收端设备设定,在此不对最大发送次数阈值进行限定。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可同时应用于由UE与基站组成的按照RLC AM传输数据的通信系统,即在按照RLC AM传输数据的通信系统中满足第一方式和第二种方式中任一项对应的上报条件,即可向上层上报相应的事件,以使上层根据上报的事件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相应处理。第一种方式也可独立应用于由UE与基站组成的按照RLC AM传输数据的通信系统,第二种方式也可独立应用于由UE与基站组成的按照RLC AM传输数据的通信系统,在此不做限定。在后续的具体实施例中,重点对第二种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UE 101包括但不限定于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设备(TerminalEquipment)、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UE 101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其他4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简称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102包括但不限定于在2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比如:基地无线收发站(英文: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BTS),3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比如:节点B(NodeB),在4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比如: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在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简称WLAN)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比如:接入点(Access Point,简称AP),5G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中的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Gnb,以及继续演进的节点B(ng-eNB),其中gNB和终端之间采用NR技术进行通信,ng-eNB和终端之间采用E-UTRA(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技术进行通信,gNB和ng-eNB均可连接到5G核心网。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102还包含在未来新的通信系统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等。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终端或者存储介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具体如图2所示,所述通信处理方法应用于接收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S201: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
若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则执行步骤S202。
S202:向所述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
其中,所述第一事件是指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的事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状态报告中NACK_SN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在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时,向上层上报第一事件,以使上层能够根据第一事件了解到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发生中断,及时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处理,实现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终端或者存储介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具体如图3所示,所述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S301: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LC PDU。
其中,所述RLC PDU携带有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所述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并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即指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按照RLC AM传输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设备为基站,所述接收端设备为UE,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为UE,所述接收端设备为基站。
S302: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RLC PDU。
若检测到第二事件,则执行步骤S303。
其中,所述第二事件是指生成状态报告的触发事件。
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RLC PDU,根据RLC PDU携带的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确认按照RLC AM传输数据,即需要向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
第二事件并不限定于接收到携带Polling的RLC PDU的事件,还可包括:检测到相应的定时器超时的事件,比如:在NR的通信系统中,检测到t-Reassembly超时的事件,还比如:在LTE的通信系统中,检测到t-Reordering超时的事件,以及其他用于触发生成状态报告的事件,在此不对第二事件做限定。
S303:接收端设备生成所述状态报告。
若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即确定当次生成的状态报告包含NACK_SN,则执行步骤S304。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包括:
在检测到第二事件时,若确定存在丢失的RLC PDU,则确定所述状态报告包含NACK_SN。
由于RLC PDU SN是连续编号的,若在预设时间段内或者在相应的定时器定时段内没有接收到1个或多个RLC PDU,即可确定丢失了1个或多个RLC PDU,进而可通过接收到的RLC PDU对应的RLC PDU SN,确定没有接收到的1个或多个RLC PDU对应的RLC PDU SN。
比如:在t-Reassembly的定时时间段内,接收到RLC PDU SN为1,2,4的RLC PDU,则可确定在t-Reassembly的定时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RLC PDU SN为0,3的RLC PDU,则在t-Reassembly超时生成的生状态报告中包含NACK_SN=0和NACK_SN=3。
S304:接收端设备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序号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包括:
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第一个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累加1次。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状态报告中包含的第一个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能够使累加处理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快速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进而及时向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以快速触发执行对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中断的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若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目标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则接收端设备将所述目标RLC PDU对应的NACK_SN所对应的发送次数清零;
其中,所述目标RLC PDU是指已对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的NACK_SN对应的RLCPDU。
在前后两次生成状态报告之间接收到在前生成的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RLC PDU,则在后生成的状态报告中不再包含接收到RLC PDU对应的NACK_SN。
若接收到RLC PDU对应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已经进行过累加处理,即接收到RLCPDU对应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为正数,则将接收到RLC PDU对应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清零。
若接收到的RLC PDU对应的NACK_SN是在前生成的状态报告中的第一个NACK_SN,则在在后生成的状态报告中更新第一个NACK_SN,即前后两次生成状态报告中包含的第一个NACK_SN不同;在在后生成的状态报告生成时,对新的第一个NACK_SN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即对新的第一个NACK_SN的发送次数累加1次,得到累加处理后确定的第一个NACK_SN的发送次数为1次。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各NACK_SN是按照所述NACK_SN对应无线链路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的序号RLC PDU SN依次排序的;
所述RLC PDU SN用于指示所述RLC PDU的发送顺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状态报告包含的第一个NACK_SN,是指排序在第一位(最前)的NACK_SN,即第一个NACK_SN对应的RLC PDU是状态报告中所有NACK_SN对应的RLC PDU中发送顺序排在最前的RLC PDU。
比如:在前生成的状态报告中包含NACK_SN=0、NACK_SN=3以及ACK_SN=5,在前后两次生成状态报告之间接收到NACK_SN=0对应的RLC PDU和NACK_SN=3对应的RLC PDU,以及接收到RLC PDU SN为5和8的RLC PDU,则在后生成的状态报告中包含NACK_SN=6、NACK_SN=7以及ACK_SN=9。其中,在后生成的状态中新的第一个NACK_SN为发送顺序在前的RLC PDU对应的NACK_SN,即NACK_SN=6。
又比如:在前生成的状态报告中包含NACK_SN=0、NACK_SN=1、NACK_SN=3以及ACK_SN=5,在前后两次生成状态报告之间接收到NACK_SN=0对应的RLC PDU对应的RLCPDU,则在后的状态报告中包含的第一个NACK_SN为NACK_SN=3。
若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则执行步骤S305。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包括:
累加处理后确定的所述第一个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状态报告中包含的第一个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能够使累加处理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快速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进而及时向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以快速触发执行对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中断的处理。S305:接收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
其中,所述第一事件是指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的事件。
具体地,接收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个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次数的事件。
S306:接收端设备的上层接收到第一事件后,根据第一事件,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相应处理。
具体地,接收端设备的上层接收到第一事件后,可根据第一事件,知晓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之间用于传输状态报告的通信链路发生中断,进而触发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相应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接收端设备为基站,则所述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相应处理包括:
执行Release(释放)处理或其他类似RLF(Radio Link Failure,无线链路失败)的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接收端设备为UE,则所述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相应处理包括:
触发重建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01至S306的具体内容还可参考图1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状态报告中NACK_SN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在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时,向上层上报第一事件,以使上层能够根据第一事件了解到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发生中断,及时执行对通信链路中断的处理,实现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如图4所示,所述通信处理设备,包括:存储装置401和处理器402;并且所述通信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数据接口403、用户接口404。各个硬件之间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总线建立连接。
通过所述数据接口403,所述通信处理设备可以和其他终端、服务器等设备之间交互数据;所述用户接口404用于实现用户与所述通信处理设备之间的人机交互;所述用户接口404可提供触摸显示屏、物理按键等实现用户与所述通信处理设备之间的人机交互。
所述存储装置401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装置401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存储装置401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所述处理器402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所述处理器4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等。上述PLD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等。
对应通信处理设备为接收端设备的情况:
所述存储装置401,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402,在调用所述存储代码时,用于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
若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则向所述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
其中,所述第一事件是指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的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具体用于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第一个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累加1次;
所述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包括:
累加处理后确定的所述第一个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还用于若接收到目标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则将所述目标RLC PDU对应的NACK_SN所对应的发送次数清零;
其中,所述目标RLC PDU是指已对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的NACK_SN对应的RLCPDU。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还用于在所述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之前,若检测到第二事件,则生成所述状态报告;
其中,所述第二事件是指生成状态报告的触发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具体用于在检测到第二事件时,若确定存在丢失的RLC PDU,则确定所述状态报告包含NACK_SN;
其中,所述第二事件是指生成状态报告的触发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各NACK_SN是按照所述NACK_SN对应无线链路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的序号RLC PDU SN依次排序的;
所述RLC PDU SN用于指示所述RLC PDU的发送顺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还用于在所述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之前,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RLC PDU;
其中,所述RLC PDU携带有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所述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并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
对应通信处理设备为发送端设备的情况:
所述存储装置401,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402,在调用所述存储代码时,用于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LC PDU。
其中,所述RLC PDU携带有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所述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并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如图5所示,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包括:
累加模块501,用于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
上报模块502,用于若累加处理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则向所述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
其中,所述第一事件是指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的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累加模块501,具体用于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第一个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累加1次;
所述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包括:
累加处理后确定的所述第一个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累加模块501,还用于若接收到目标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则将所述目标RLC PDU对应的NACK_SN所对应的发送次数清零;
其中,所述目标RLC PDU是指已对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的NACK_SN对应的RLCPDU。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处理装置,还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在所述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之前,若检测到第二事件,则生成所述状态报告;
其中,所述第二事件是指生成状态报告的触发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处理装置,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检测到第二事件时,若确定存在丢失的RLC PDU,则确定所述状态报告包含NACK_SN;
其中,所述第二事件是指生成状态报告的触发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各NACK_SN是按照所述NACK_SN对应无线链路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的序号RLC PDU SN依次排序的;
所述RLC PDU SN用于指示所述RLC PDU的发送顺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处理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之前,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RLCPDU;
其中,所述RLC PDU携带有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所述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并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如图6所示,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601,用于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LC PDU。
其中,所述RLC PDU携带有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所述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并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步骤S201至S202、步骤S302至S306中任意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既可以包括智能终端中的内置存储介质,当然也可以包括智能终端所支持的扩展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提供存储空间,该存储空间存储了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该存储空间中还存放了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一条或一条以上的指令,这些指令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计算机存储介质。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步骤S301中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既可以包括智能终端中的内置存储介质,当然也可以包括智能终端所支持的扩展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提供存储空间,该存储空间存储了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该存储空间中还存放了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一条或一条以上的指令,这些指令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计算机存储介质。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处理系统,所述通信处理系统包括第一通信处理装置和第二通信处理装置,所述第一通信处理装置用于实现本申请步骤S201至S202、步骤S302至S306中任意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所述第二通信处理装置用于实现本申请步骤S301中的任意实施例描述的方法。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收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
若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则向所述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
其中,所述第一事件是指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的事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序号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包括:
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第一个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累加1次;
所述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包括:
累加处理后确定的所述第一个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接收到目标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则将所述目标RLC PDU对应的NACK_SN所对应的发送次数清零;
其中,所述目标RLC PDU是指已对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的NACK_SN对应的RLC PDU。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检测到第二事件,则生成所述状态报告;
其中,所述第二事件是指生成状态报告的触发事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包括:
在检测到第二事件时,若确定存在丢失的RLC PDU,则确定所述状态报告包含NACK_SN;
其中,所述第二事件是指生成状态报告的触发事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各NACK_SN是按照所述NACK_SN对应无线链路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的序号RLC PDU SN依次排序的;
所述RLC PDU SN用于指示所述RLC PDU的发送顺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RLC PDU;
其中,所述RLC PDU携带有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所述轮询检测信息Polling,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并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
8.一种通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处理设备包括:存储装置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装置,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在调用所述存储代码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方法。
9.一种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包括:
累加模块,用于响应于确定状态报告包含否定应答的序号NACK_SN,将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的NACK_SN对应的发送次数进行累加处理;
上报模块,用于若累加处理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则向所述接收端设备的上层上报第一事件;
其中,所述第一事件是指累加处理后确定的NACK_SN的发送次数达到最大发送次数阈值的事件。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方法。
CN202011287141.8A 2020-11-17 2020-11-17 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4222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87141.8A CN112422239B (zh) 2020-11-17 2020-11-17 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87141.8A CN112422239B (zh) 2020-11-17 2020-11-17 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2239A true CN112422239A (zh) 2021-02-26
CN112422239B CN112422239B (zh) 2022-11-01

Family

ID=74832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87141.8A Active CN112422239B (zh) 2020-11-17 2020-11-17 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22239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9909A1 (en) * 2002-04-05 2003-10-0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for efficient recovery of node B buffered data following serving 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cell change
EP1689134A2 (en) * 2005-02-07 2006-08-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questing/transmitting status report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821043A (zh) * 2012-07-27 2012-12-12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3929800A (zh) * 2013-01-11 2014-07-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pucch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999394A (zh) * 2012-11-16 2014-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反馈方法,以及相应的装置
US20180316619A1 (en) * 2017-04-28 2018-11-01 K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rlc layer status report
CN110546987A (zh) * 2017-04-26 2019-12-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11010262A (zh) * 2017-05-24 2020-04-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链路控制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371632A (zh) * 2018-12-25 2020-07-0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436056A (zh) * 2019-01-11 2020-07-2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免调度配置重配方法、装置、终端及基站
CN111601333A (zh) * 2019-04-02 2020-08-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链路监控方法、终端、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1669836A (zh) * 2020-05-13 2020-09-15 中山大学 一种NB-IoT系统中上行链路资源调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9909A1 (en) * 2002-04-05 2003-10-0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for efficient recovery of node B buffered data following serving 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cell change
EP1689134A2 (en) * 2005-02-07 2006-08-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questing/transmitting status report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821043A (zh) * 2012-07-27 2012-12-12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3999394A (zh) * 2012-11-16 2014-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反馈方法,以及相应的装置
CN103929800A (zh) * 2013-01-11 2014-07-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pucch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546987A (zh) * 2017-04-26 2019-12-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08810969A (zh) * 2017-04-28 2018-11-13 株式会社Kt 用于发送rlc层状态报告的方法和设备
US20180316619A1 (en) * 2017-04-28 2018-11-01 K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rlc layer status report
CN111010262A (zh) * 2017-05-24 2020-04-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链路控制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371632A (zh) * 2018-12-25 2020-07-0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436056A (zh) * 2019-01-11 2020-07-2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免调度配置重配方法、装置、终端及基站
CN111601333A (zh) * 2019-04-02 2020-08-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链路监控方法、终端、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1669836A (zh) * 2020-05-13 2020-09-15 中山大学 一种NB-IoT系统中上行链路资源调度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_36523-1-e00_s22-sAnnexes"", 《3GPP TSG_RAN\WG5_TEST_EX-T1》, 16 March 2017 (2017-03-1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2239B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70239B2 (ja) Ttiバンドリング伝送を改善する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US8473825B2 (en)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acknowledged mode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 for segmented protocol data units
CN102379107B (zh) 用于提供对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可用性的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CN10863195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RU2487485C2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окном передачи и повторной передачей и перед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5489134B2 (ja) E−mbmsにおけるデータ再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01779408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状态信息的方法及移动通信的接收机
EP357047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processing
CN109391376B (zh)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999441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140316B (zh) Rlc层状态报告控制pdu的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US8537684B2 (en) Methods, apparatus and wireless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blocks
EP3618332B1 (en) Cop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EP3720070A1 (en) Data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US10972923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US20120201151A1 (en) Layer 2 ACK And NACK Status Reporting
US891360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04283656A (zh) 一种维护am模式rlc接收窗口及数据接收的方法
CN112422239B (zh) 通信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235829A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428684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rlc实体及pdcp实体
CN107959554B (zh) 一种数据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08934044B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8809489B (zh) 状态报告的上报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1654355B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