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95723A - 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95723A
CN112395723A CN201910691989.8A CN201910691989A CN112395723A CN 112395723 A CN112395723 A CN 112395723A CN 201910691989 A CN201910691989 A CN 201910691989A CN 112395723 A CN112395723 A CN 112395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an body
module
heat
down jacket
perspe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919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95723B (zh
Inventor
高德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sideng Down We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sideng Down We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sideng Down We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sideng Down We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9198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957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95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957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95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957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包括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和模块五,模块一为从人体结构角度,构建人体分区瞬态热传递模型,模块二为从人体生理机制角度,实现对人体主动热调节过程的模拟,模块三为从外部环境作用角度,确定需要嵌入预测模型的参数,模块四为从服装热阻测评方法的角度,确定可行的优化方法,所述模块五为从着装人体主观感知的角度,提供直接的验证指标;本发明通过对人体自身所产生的热量、外界环境因素对人体热量的影响,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建立模块,便于参照数最大限度的预测羽绒服所适应的环境温度,达到对人体保暖防护,提高生活质量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服装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 测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现有服装环境适应性表征方法的局限性,结合羽绒服产品的 特殊结构,首先,从人体自身出发而言,人体不同区段的热调节过程 具有较大的差异,将人体视作一个整体,忽略了人体不同区段和不同 组织层之间的热传递,会影响模拟冷环境中人体热调节过程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服装在不同部位的隔热性能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仅仅利 用服装固有热阻是无法准确表征服装的隔热性能,因此,人体自身各 个区域所产生的热量是人体自身保暖的主要因素;若在极端天气条件 下,人体还会通过自身的主动调节能力维持热平衡,人体的热调节机 制主要包括代谢产热、血液流动换热、呼吸换热等,均是所需研究的重点对象;而对人体自身温度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外界的环境因素, 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传递主要包括显热传递与蒸发热传递,人体处于 低温环境时,人体的热量主要以显热传递方式向周围环境传递,如辐 射传热、对流传热以及传导传热,这三种显热传递过程均受到环境温 度影响,其中对流热传递还受到环境风速的影响,人体与环境之间的 传导传热通常发生在人体与外界物体有直接接触的情形下,因此人体 站立情况下可以忽略人体与环境之间的传导传热、蒸发热传递包括不 显汗蒸发与显汗蒸发两种情况,主要受到环境湿度、环境风速的影响, 由此可知,环境温度、环境风速以及环境湿度是影响人体与环境热传递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除人体自身发热和外界影响以外,便是服装 的材质所具有的保暖性,因此,从多个方面去总结人体保暖性的因素 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防寒保暖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 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羽绒服适应环 境温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 块四和模块五。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一为从人体结构角度,根据人体热生理特征, 构建人体分区瞬态热传递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二为从人体生理机制角度,基于人体产热和 散热机理,实现对人体主动热调节过程的模拟。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三为从外部环境作用角度,研究环境变量对 热量传递的影响,确定需要嵌入预测模型的参数。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四为从服装热阻测评方法的角度,分析潜在 的影响因素,确定可行的优化方法。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五为从着装人体主观感知的角度,建立冷热 感觉预测模型,提供直接的验证指标。
模块一中,人体不同区段的热调节过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比如: 躯干部位出汗量较大、大腿产热量较高、肢端的血流量较低等,现行ASTM F2732、ISO 11079中关于服装环境适应能力的预测方法中,将 人体视作一个整体,忽略了人体不同区段和不同组织层之间的热传递, 会影响模拟冷环境中人体热调节过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服装在不 同部位的隔热性能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仅仅利用服装固有热阻是无 法准确表征服装地隔热性能,因此,本申请拟构建的羽绒服环境适应 性预测模型将首先基于人体分区的概念进行,以期实现对服装环境适 应能力更为准确地预测;本申请将人体划分为20个区段,包括脸、 头、左上臂、右上臂、左下臂、右下臂、左手、右手、胸、肩、腹、 背、左臀、右臀、左大腿、右大腿、左小腿、右小腿、左脚及右脚。 每个区段均包括四层结构:核心层、肌肉层、脂肪层和皮肤层;由此, 整个人体被分为80个节点,再将中央血液层设为第81个节点,本申 请将构建一个81节点的人体热传递模型。
除中央血液层之外,人体各区段各层的热平衡方程为:
核心层: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031
肌肉层: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032
脂肪层: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033
皮肤层: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034
式中,C为人体各节点热容,T为人体各节点温度,t为暴露于 测试环境中的时间,Q为产热量,B为血液换热量,D为人体同一部 位内不同层间的传导热交换,RES为呼吸传热量,E为皮肤蒸发传热 量,Qt为显热热传递,i表示人体不同区段;在人体不同区段内,以 上模型的参数均不相同,因此在不同区段获得的热平衡方程也不相同, 而中央血液层与人体的80个节点均通过血液对流进行热量交换,热 量平衡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041
式中,C81为血液层热容,T81为血液温度,Bi,j为人体模型区 段i在主体部分j层的血液换热量。
模块二中,人体热调节过程的模拟包括代谢产热、血液流动换热 和呼吸换热,代谢产热率的计算是根据ASHRAE标准的规定,人体代 谢产热率以met为单位表示。人体未进早餐时,在18~25℃室温中 静卧半小时的代谢率称为基础代谢率,约为1met(1met=8.2W/m2); 如果人体处于工作或活动情况下,人体总代谢产热率取决于基础代谢 产热(Qb)、做功(W)及颤抖产热(Ch)三部分,如公式所示:
Qi,j=Qb+W+Ch
另外,人体代谢产热率可通过人体消耗的氧气量进行估算,也可 通过ISO标准的数据库查询典型活动状态下的人体代谢产热率。
人体的活动水平变化会引起代谢产热率的变化,通过暖体假人测 评装置中,假人的行走运动影响了热量从假人向外界环境的传递过程, 此时若处于恒皮温工作模式,则假人内部的加热功率就会产生应对性 的自动改变,类似人体代谢产热的自我调节过程,基于暖体假人这一 工作原理,本申请进一步研究了假人做步行运动时,服装隔热性能的 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环境适应能力的波动,用来判断人体活动水平这 一因素在服装环境适应性预测模型构建中的贡献;在血液流动换热的 过程中,中央血液层通过血液对流的方式与人体各部位进行热量交换, 在人体热反应调节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区段(i)、不同 组织层(j)的血液换算量如公式所示:
Bi,j=aρBf(Ti,j-T81)
式中,B为血液换热量,a为无量纲常数,ρ为血液的容积比热, Bf为血液流量,受基础血液流量、做功及颤抖三个因素影响,Ti,j 为i区段、j组织层的温度,T81为中央血液层的温度。
呼吸换热中,呼吸散热只发生在胸部的核心层,呼吸散热RES的 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051
式中,Ta(1)为头部空气温度,pa(1)为头部水蒸气压,Q为产热 量。
模型三中,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传递主要包括显热传递与蒸发热 传递,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人体的热量主要以显热传递方式向周围 环境传递,如辐射传热、对流传热以及传导传热,这三种显热传递过 程均受到环境温度影响,其中对流热传递还受到环境风速的影响,另 外,人体与环境之间的传导传热通常发生在人体与外界物体有直接接 触的情形下,因此人体站立情况下可以忽略人体与环境之间的传导传 热。蒸发热传递包括不显汗蒸发与显汗蒸发两种情况,主要受到环境 湿度、环境风速的影响,由此可知,环境温度、环境风速以及环境湿 度是影响人体与环境热传递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有必要在预测模型中考虑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以更加准确地表征羽绒服的环境适应性,环 境温度影响人体与环境之间的辐射热交换。辐射热交换是一种以电磁 波传递能量的非接触传热方式,不依赖任何介质且持续不断进行。人 体向周围环境以辐射的方式散热,同时也会吸收周围物体向人体的辐 射热。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之间的辐射热交换的计算方法为:
Rad=hr(T-Tmrt)A
式中,hr为辐射换热系数,T为人体皮肤表面温度,Tmrt为平 均辐射温度,A为身体区段的表面积。
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之间对流热交换的计算方法为:
Con=hc(T-Ta)A
式中,hc为辐射和对流换热系数,T为人体皮肤表面温度,Ta 为环境温度,A为身体区段的表面积。
对流换热系数受环境风速、人体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等因素 的影响,计算方法为:
hc=[anat(T-Ta)0.5+afrcv+amix]0.5
式中,v为环境风速,anat、afrc与amix为拟合试验的回归系数。
环境湿度会直接影响人体蒸发换热量,尤其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 环境湿度的大小对人体的舒适性变得更加重要,处于高温环境时,相 对湿度增加会导致人体感到闷热;在低温环境下,相对湿度增加会导 致人体感到阴冷,蒸发换热是以水分汽化而发生能量传递的一种传热 方式,水分蒸发的过程带走了人体的热量,达到降低人体温度的目的, 人体表面与环境的水蒸气压力差是蒸发换热的驱动力,人体表面蒸发 换热分为不感知蒸发和感知蒸发两种,不感知蒸发是在皮肤表面和呼 吸道进行的水汽持续扩散,是一种被动的物理弥漫现象,不受人体中 枢生理调节控制,感知蒸发是人体随着活动量增加、环境温度增加或 大气压增加而引发汗腺分泌汗液而产生的,是高温环境下人体非常有 效的散热手段,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换热的计算公式为:
E=Eb+Esw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071
式中,E为皮肤表面蒸发热损失,Eb为皮肤表面水蒸汽扩散的热 损失,Esw为人体蒸发换热量,Emax为人体因汗液蒸发而带走热量的 最大值,计算方法为:
Emax=he(Ps-Pa)A
式中,he为皮肤与环境热交换的蒸发传热系数,是服装水蒸汽渗 透率的函数,Ps为皮肤表面的饱和蒸汽压,pa为环境水蒸汽压,A为 身体区段的表面积。
模块四是服装热阻值测评的优化,服装影响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湿 传递,从而直接影响人体热舒适性,服装热阻是羽绒服环境适应性预 测模型的关键输入参数。因此,针对羽绒服的特殊性提出热阻的修正, 对于更加准确地反映羽绒服的防寒功能、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针对服装面积因子和服装内搭进行分析测评,ASTM F2732和ISO 11079中额定温度的计算需输入服装固有热阻,而 服装面积因子参与了固有热阻的计算,ASTM标准给出了服装面积因子 的估算值1.35用于运算,然而,羽绒服的特殊性使不同款式服装的面 积因子具有较大的差异,使用相同的估算值可能增大固有热阻的误差, 因此,本申请研究了服装面积因子对固有热阻和额定温度计算结果的 影响;根据具体实施方式中所作出的服装面积因子对羽绒服固有热阻 和额定温度的测试显示,服装面积因子对羽绒服固有热阻和额定温度 的影响较大,为使预测结果更准确,有必要确定被测羽绒服的服装面 积因子,进行羽绒服固有热阻的修正;内搭服装对羽绒服系统环境适应性的影响也是一大重要问题所在,羽绒服在实际使用中总是与其他 内搭服装一起穿着使用,测试羽绒服的隔热性能时,必须与内搭服装 一起穿着在暖体假人上,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热阻测试,由于人的穿着 习惯具有很大的差异,需要讨论不同内搭对羽绒服系统环境适应性的 影响;根据具体实施方式中,针对内搭服装对羽绒服隔热性能的影响, 内搭服装对羽绒服隔热性能有显著影响,需明确穿着的内搭服装,以 更好地构建服装环境适应性预测模型。
模块五中,现有环境适应性预测模型(ASTM F2732与ISO 11079) 无法直接预测人体热感觉,而是通过计算人体产热量与人体散热量达 到平衡状态时的环境温度或服装热阻作为评价服装环境适应性的指 标。然而,现有预测方法无法利用实验验证人体是否处于热平衡状态, 只能利用人体热感觉评分作为验证模型预测准确性的指标,理论上这 种不对应关系无法确切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因此,为解决以上不 足之处,本项目利用人体热感觉模型(TSENS)耦合人体分区热传递 模型,直接预测不同环境下人体的主观热感觉,从而利用人体实验获 取的主观热感觉评分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从而更加准确地表征 羽绒服的环境适应性。TSENS模型作为ASHRAE提出的标准评价指数, 可以用来预测人体的热感觉变化,TSENS模型是根据人体冷热设定点 的平均体温偏差来定义,该指数可按如下方程计算: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091
式中,Tb是平均皮肤温度,ηev是蒸发效率(假设为0.85),Tb,c 和Tb,h分别是冷热设定点的温度。
这些设定点的温度大小取决于人体内部产热的净速率,可通过以 下方程来计算: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092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093
式中,Qb为人体基础代谢产热,W为人体对外做功。
TSENS模型是人体平均皮肤温度的函数,能够预测人体主观热感 觉,下图模拟了人体在冷环境4小时的暴露中人体热感觉评分,可以 发现:人体热感觉评分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最终逐渐趋于稳定的 趋势。当人体热感觉评分的最终值等于0时,将这种情况下的环境温 度作为羽绒服的舒适温度;当人体在4小时冷暴露中的热感觉评分最 小值等于或小于-2时,即人体出现较强的冷感,这种情况下对应的环 境温度作为羽绒服的极限温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人体自身所产生的热量、外 界环境因素对人体热量的影响以及服装面料材质的隔热性经多方面 的精度测试得出重要数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建立模块,以 便于参照数据进一步的为保存人体热量,最大限度的进行防寒保暖, 达到了提高生活质量,保暖便捷需求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步速对羽绒服动态热阻影响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假人区段合并11个身体分区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步速变化对局部热阻的影响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步速变化对额定温度的影响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速变化对羽绒服系统隔热性能的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速变化对局部热阻的影响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速变化对额定温度预测的影响示 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代表性羽绒服基本信息情况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羽绒服固有热阻变化率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羽绒服额定温度变化率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同羽绒服系统的固有热阻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羽绒服系统的额定温度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人体在冷环境4小时的暴露中人体 热感觉评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具体实施例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 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和 模块五。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一为从人体结构角度,根据人体热生理特征, 构建人体分区瞬态热传递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二为从人体生理机制角度,基于人体产热和 散热机理,实现对人体主动热调节过程的模拟。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三为从外部环境作用角度,研究环境变量对 热量传递的影响,确定需要嵌入预测模型的参数。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四为从服装热阻测评方法的角度,分析潜在 的影响因素,确定可行的优化方法。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五为从着装人体主观感知的角度,建立冷热 感觉预测模型,提供直接的验证指标。
如图1所示,在实验样本测试中,实验选取了3件羽绒服作为实验样本, 样本涵盖了不同长度的服装款式,内搭服装均为标准内搭,并设置了 3种活动水平,分别为假人静止站立、以26双步/分钟步速行走与以45 双步/分钟步速行走。在3种活动水平下分别进行3组羽绒服系统的热 阻测试,比较服装的动态热阻与额定温度,实验气候舱温度设为0℃, 相对湿度50%,风速0.4m/s,根据最终对比分析,行走步速对羽绒服 系统隔热性能的影响热阻反应了服装的隔热保暖能力,通过比较羽绒 服系统的动态热阻,研究不同行走步速对整体隔热性能的影响,图1 显示了三组羽绒服系统在不同步速下的动态热阻,分析发现,羽绒服系统的动态热阻随着行走步速的增加而减小,在26双步/分钟的步 速下,三种羽绒服的固有热阻分别降低了43.6%、34.5%和36.7%;当 步速增加为45双步/分钟时,3组羽绒服系统固有热阻分别又降低了 20.3%、18.8%、12.0%,因此,步速影响了羽绒服系统的隔热性能。
为进一步研究服装局部的隔热保暖能力,比较了每一组羽绒服系 统在对应步速下的局部热阻,图2中将假人的32个测量区段按人体部 位合并分类为11个区段,如图3所示,图3表格则显示了相比静止站 立时,在两种行走速度下羽绒服系统局部(对应假人各区段)减少的 动态热阻百分比。
可见,不同步速下,3组羽绒服系统绝大多数部位的热阻均有不 同程度的降低,随着假人步速的增加,局部热阻下降幅度增加,大腿、 臀腹部、腹部和手部是热阻下降最多的四个部位,因此,行走速度不 仅影响了整体隔热性能,还影响了服装局部的隔热保暖能力,不同服 装部位受步速影响的情况不尽相同,服装的环境适应能力以额定温度 衡量可使用ISO 11079的额定温度预测方法可获得3组羽绒服系统在 3个步速水平下的额定温度,如图4所示,步速增大,3组羽绒服系 统额定温度均降低,这是因为,尽管服装的动态热阻因对流散热增加 而减小,但步速增大使得人体代谢产热量增加,此时人体可耐受的环 境温度降低。
综上所述,人体活动水平影响了服装隔热性能与环境适应能力, 在预测模型中,需要纳入人体活动水平这一因素。
如图5所示,为进一步研究环境风速对对流热交换的影响,确认 该因素对羽绒服环境适应性预测模型的贡献,本项目通过实验分析风 速水平对羽绒服隔热性能及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实验选取了3件羽 绒服作为实验样本,编号分别为:MC-135/211、MZ-135/182和 MD-135/150,与步速影响实验中的样本相同。内搭服装均为标准内 搭,依据调研报告中13个代表城市的冬季平均气象风速,设置了3 种风速水平,分别为0.4m/s、2m/s与4m/s,不同环境风速依靠实验 室搭建的风扇组实现。在3种风速水平下分别进行3组羽绒服系统的 热阻测试。实验气候舱温度设为0℃,相对湿度50%;图2-6显示了 不同风速下羽绒服系统的动态热阻。三组服装的动态热阻随着风速的 增加而减小。当风速为2m/s时,MC-135/211、MZ-135/182和MD-135/150的动态热阻分别降低了41.7%、37.7%和35.2%。当风速 为4m/s时,三组服装固有热阻分别又降低了20.4%、31.6%、29.9%。 因此,风速能够明显降低羽绒服系统的隔热性能;为进一步讨论风速 对羽绒服系统局部热阻的影响,图6显示了风速为2m/s或4m/s时, 相比无风状态下,羽绒服系统局部热阻的变化情况;服装大多数部位 的热阻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减小,且随着风速的增加,降低百分比越大。 风速为2m/s时,局部热阻最多下降71.8%;风速为4m/s时,最多下 降84.6%。上臂、前臂、小腿和足部的热阻受风速影响较小,头部、 臀腹部、腹部和手部的热阻下降明显,因此,环境风速影响了羽绒服 系统整体与局部的隔热性能,不同服装部位热阻受步速影响的情况不 同;使用ISO11079额定温度预测方法计算3种风速下羽绒服系统的 额定温度,判断风速对服装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由图7可得知,在 2met和4met两种活动水平下,3组羽绒服系统的额定温度均随风速 的增加而上升,环境适应能力下降。
综上所述,风速影响了羽绒服系统的隔热性能与环境适应能力, 有必要将环境风速这一因素纳入预测模型中。
服装面积因子对羽绒服固有热阻和额定温度的影响如图8所示, 实验选取了5件有代表性的羽绒服与标准内搭组成的羽绒服系统。样 本不仅涵盖了高、中、低三个档位的平米充绒量,中档平米充绒量羽 绒服还包括短款、中长款和长款三种款式。按ASTM F2732标准测试 了5组羽绒服系统的总热阻,将羽绒服系统的总热阻与不同的服装面 积因子代入公式中计算固有热阻,服装面积因子取1.0、1.2、1.25、1.3和1.4,该公式为:
Figure BDA0002148139070000151
式中,Icl为基础服装的固有热阻,It为测量获得的总热阻,Ia 为静止的空气层热阻,已通过热阻实验获得,取0.51clo,fcl为服装 面积因子;
如图9所示,对比了5组羽绒服系统在不同服装面积因子计算下 的固有热阻的变化率(以fcl估算值1.35为对照组),设置不同的服装 面积因子,固有热阻的变化率最高约10%。服装热阻越小,固有热阻 变化率越大,若使用统一的估算值,可能存在较大计算误差,因此, 服装面积因子影响了羽绒服系统的固有热阻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为探 究服装面积因子对羽绒服系统额定温度预测结果的影响,以羽绒服 MC-135/182为例,将fcl为1.0、1.2、1.25、1.3、1.4与使用标准给定 的估算值1.35的额定温度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到服装面积因子对 额定温度变化率的影响关系,如图10所示,可以发现,不同服装面 积因子对ASTM F2732和ISO 11079中的低活动水平下的额定温度预 测结果影响较大,尤其是ISO标准预测的额定温度受服装面积因子影 响明显,图中,TR2为2met代谢当量下的额定温度;TR4为4met代谢当量下的额定温 度,综上所述,服装面积因子对羽绒服固有热阻和额定温度的影响较 大,为使预测结果更准确,有必要确定被测羽绒服的服装面积因子, 进行羽绒服固有热阻的修正。
针对内搭服装对羽绒服隔热性能的影响,样本选取了3件羽绒服 与3种内搭服装。羽绒服编号为MZ-180/274、MZ-135/182、D-135/150, 内搭从薄到厚为标准内搭、中厚内搭与东北内搭,热阻依次递增,每 1件羽绒服分别与3种内搭服装组成服装系统,利用暖体假人测试系 统进行3种内搭服装的羽绒服系统热阻测试,实验气候舱温度设为 0℃,相对湿度50%,风速0.4m/s,图11显示了3件羽绒服和3种内 搭服装两两组合的9组羽绒服系统的固有热阻,从图11可以看出, 搭配不同内搭服装的羽绒服系统固有热阻存在差异,羽绒服系统的固 有热阻随着内搭热阻的增加而增加,穿着东北内搭时羽绒服系统的防 寒性能最好,因此,内搭服装影响了羽绒服系统的隔热性能,使用ISO 11079标准计算额定温度的方法,获得了9种羽绒服系统的额定温度; 如图12所示,分析发现,同一件羽绒服的额定温度随着内搭热阻的 增加而降低,即穿着东北内搭时,羽绒服的环境适应性比穿着标准内 搭与基础内搭时更好。对于不同的羽绒服,增加内搭热阻时,羽绒服 系统额定温度的变化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依据服装款式的不同,变化 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对于短款羽绒服而言,将内搭服装由标准内搭变 为基础内搭时,2met活动水平下仅降低了0.5℃,4met活动水平下仅 下降1℃;然而穿着东北内搭时,2met活动水平下降低了3℃,4met 活动水平下降低了5.5℃,而对于中长款羽绒服,情况则恰恰相反。 穿着基础内搭时,两种活动水平的额定温度均显著下降;穿着东北内 搭时,额定温度与前者差异不大。
综上所述,内搭服装对羽绒服隔热性能有显著影响,需明确穿着 的内搭服装,以更好地构建服装环境适应性预测模型。
以上实施例在相互不对立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进一步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 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和模块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一为从人体结构角度,根据人体热生理特征,构建人体分区瞬态热传递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二为从人体生理机制角度,基于人体产热和散热机理,实现对人体主动热调节过程的模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三为从外部环境作用角度,研究环境变量对热量传递的影响,确定需要嵌入预测模型的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四为从服装热阻测评方法的角度,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确定可行的优化方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五为从着装人体主观感知的角度,建立冷热感觉预测模型,提供直接的验证指标。
CN201910691989.8A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 Active CN1123957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91989.8A CN112395723B (zh)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91989.8A CN112395723B (zh)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95723A true CN112395723A (zh) 2021-02-23
CN112395723B CN112395723B (zh) 2024-03-29

Family

ID=74601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91989.8A Active CN112395723B (zh)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9572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4843A (zh) * 2022-03-02 2022-05-31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一种低温环境下运动人员热反应模拟计算系统
CN116910482A (zh) * 2023-08-08 2023-10-20 雅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预测羽绒服防寒温度的方法及其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77019A1 (en) * 2006-09-25 2008-03-27 Song Xiao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lth evaluation
CN104036061A (zh) * 2013-03-08 2014-09-10 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服装仿真方法和系统
CN105203587A (zh) * 2015-08-26 2015-12-30 上海艾莱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羽绒服装保暖性的测试方法及装备
US20160120691A1 (en) * 2013-05-10 2016-05-05 Laurence KIRWAN Normothermic maintenance method and system
CN106018677A (zh) * 2016-05-04 2016-10-12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一种高温环境下人体热应激分级评估系统
CN106407532A (zh) * 2016-10-18 2017-02-15 中山大学 一种着装人体热质传递并行仿真方法及其系统
CN106455541A (zh) * 2014-03-14 2017-02-22 通用医疗公司 肺生物反应器
CN106528986A (zh) * 2016-10-26 2017-03-22 重庆大学 一种人体动态热舒适的追踪系统及方法
CN107121451A (zh) * 2017-05-09 2017-09-01 清华大学 出汗暖体假人与人体热反应模型的耦合系统及耦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77019A1 (en) * 2006-09-25 2008-03-27 Song Xiao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lth evaluation
CN104036061A (zh) * 2013-03-08 2014-09-10 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服装仿真方法和系统
US20160120691A1 (en) * 2013-05-10 2016-05-05 Laurence KIRWAN Normothermic maintenance method and system
CN106455541A (zh) * 2014-03-14 2017-02-22 通用医疗公司 肺生物反应器
CN105203587A (zh) * 2015-08-26 2015-12-30 上海艾莱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羽绒服装保暖性的测试方法及装备
CN106018677A (zh) * 2016-05-04 2016-10-12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一种高温环境下人体热应激分级评估系统
CN106407532A (zh) * 2016-10-18 2017-02-15 中山大学 一种着装人体热质传递并行仿真方法及其系统
CN106528986A (zh) * 2016-10-26 2017-03-22 重庆大学 一种人体动态热舒适的追踪系统及方法
CN107121451A (zh) * 2017-05-09 2017-09-01 清华大学 出汗暖体假人与人体热反应模型的耦合系统及耦合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4843A (zh) * 2022-03-02 2022-05-31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一种低温环境下运动人员热反应模拟计算系统
CN114564843B (zh) * 2022-03-02 2024-04-05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一种低温环境下运动人员热反应模拟计算系统
CN116910482A (zh) * 2023-08-08 2023-10-20 雅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预测羽绒服防寒温度的方法及其系统
CN116910482B (zh) * 2023-08-08 2024-05-28 雅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预测羽绒服防寒温度的方法及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95723B (zh) 2024-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olopainen A human thermal model for improved thermal comfort
Havenith Individualized model of human thermoregulation for the simulation of heat stress response
Schellen et al. The use of a thermophysiological model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to predict thermal sensation: coupling with the indoor environment and thermal sensation
Munir et al. Re-evaluation of Stolwijk's 25-node human thermal model under thermal-transient conditions: Prediction of skin temperature in low-activity conditions
Zolfaghari et al. A new simplified thermoregulatory bioheat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rmal response of the human body to transient environments
Gonzalez et al. Expanded prediction equations of human sweat loss and water needs
CN107024497B (zh) 室内热环境舒适性评价用暖体假人系统及其评价方法
Hou et 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novel personal cooling garment
Davoodi et al. A new individualized thermoregulatory bio-heat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n human body thermal response
CN107102022A (zh) 基于暖体假人的热环境舒适性评价方法
Yang et al. Study on the allowable fluctuation ranges of human metabolic rate and thermal environment paramete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rmal comfort
Veselá et al. Local thermal sensation modeling—a review on the necessity and availability of local clothing properties and local metabolic heat production
Qingqing et al.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clothing thermal resistance on human sweat at low activity levels
Katić et al. Modelling hand skin temperature in relation to body composition
Psikuta Development of an ‘artificial human’for clothing research
CN112395723B (zh) 一种羽绒服适应环境温度的预测方法
Barone et al. A new thermal comfort model based o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for the smart design and control of energy-efficient HVAC systems
Guo et al. Human body exergy consumption models’ evaluation and their sensitivities towards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u et al. Thermal sensation, sick building syndrome symptoms,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occupants in environments with vertical 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Xu et al. A coupled analysis on human thermal comfort and the indoor non-uniform thermal environment through human exergy and CFD model
Yang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perceptual responses due to exposure to three indoor temperatures in cold environments
CN111051787A (zh) 温感计算装置、温感计算方法、空调装置以及程序
Su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effect of thermal regulation performance of winter uniform on thermal respons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
Huang Prediction of air temperature for thermal comfort of people using sleeping bags: a review
CN114528776B (zh) 着装舒适性的判断方法及实现着装舒适的服装选择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