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92902A - 隔振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隔振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92902A CN112392902A CN202011221221.3A CN202011221221A CN112392902A CN 112392902 A CN112392902 A CN 112392902A CN 202011221221 A CN202011221221 A CN 202011221221A CN 112392902 A CN112392902 A CN 1123929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plate
- plate
- vibration isolation
- energy absorbing
- connecting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2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fluid means
- F16F15/023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fluid means with at least one gas sp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8—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rubber springs ; with springs made of rubber and meta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2/00—Special physical effects, e.g. nature of damping effects
- F16F2222/12—Fluid damping
- F16F2222/126—Fluid damping using gas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4/00—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 F16F2224/02—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solids
- F16F2224/025—Elastom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4/00—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 F16F2224/04—Fluids
- F16F2224/046—Fluids pneumati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4/00—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 F16F2224/04—Fluids
- F16F2224/048—High viscosity, semi-solid pasti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隔振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活动板、固定板、第一连杆组、第二连杆组、第一吸能元件和第二吸能元件,第一端板、活动板、固定板和第二端板依次层叠并且间隔设置,第一连杆组活动贯穿活动板并分别与第一端板和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二连杆组活动贯穿活动板和固定板,第二连接杆组的一端限位于活动板的靠近第一端板的一侧,第二连接杆组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端板上,第一吸能元件设于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第二吸能元件设于固定板和第二端板之间。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通过第一吸能元件和第二吸能元件来迅速吸收沿竖直方向传导的振动产生的能量,从而解决了现有的隔振装置无法兼顾竖直方向隔振和隔振效率高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缓冲吸能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隔振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航空、航海等领域装备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雷达、观察望远镜、导航设备等各类精密仪器得到广泛应用,各类精密仪器对运行载体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因此其性能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也备受关注。
影响各类精密仪器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振动冲击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振动冲击可能导致零部件连接断开、电路短路、测量精度降低、画面模糊等一系列问题。而导致振动的因素很多,如流体扰动、爆炸冲击等等,通常无法避免,因此减、隔振措施就显得极为必要。一般来说,降低振动冲击影响的措施主要有增加本体刚度或者减、隔振处理,其中,增加本体刚度往往意味着体积、重量及成本的增加,对设备的轻量化不利,而减、隔振处理是通过将从振动源传导过来的振动与被保护体隔离开来,或者利用消能阻尼器将已经传导至被保护体的冲击能量消耗,从而降低振动对被保护体的破坏。
与建筑物在地震中往往受水平方向振动不同,船舶、飞行器等移动载体在运行过程中,受波浪起伏、气流颠簸、炸弹爆炸冲击等因素影响,往往主要承受沿竖直方向的振动,特别是水下炸弹爆炸,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冲击能量,极易对船上的各类精密仪器造成破坏。但现有的隔振装置如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摆等,因最初都是针对地震破坏而研发,因此只能隔离水平方向的振动,对竖直方向的振动不仅无法隔离,反而会增强振动,引起更严重破坏。而应用较为广泛的钢丝绳等隔振元件虽然能隔离竖直方向振动,但其主要是靠自身金属弹性变形及内部钢丝之间的摩擦阻尼消耗能量,阻尼小,耗能能力极为有限,因而对应在振动工况下,能量衰减的速度很慢,被保护设备需要长时间振荡后才能平稳下来,对设备的正常工作会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振缓冲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现有的隔振装置无法兼顾竖直方向隔振和隔振效率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隔振缓冲装置,包括:
第一端板;
第二端板,层叠并间隔设于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第一端板的二者之一用于固定在目标位置上,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第一端板的二者之另一用于与被保护物连接;
活动板,层叠并间隔设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固定板,层叠并间隔设于所述活动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第一连杆组,活动贯穿所述活动板,所述第一连杆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第二连杆组,活动贯穿所述活动板和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连接杆组的一端限位于所述活动板的靠近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杆组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板上;
第一吸能元件,设于所述活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以及
第二吸能元件,设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和所述第二吸能元件分别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橡胶件、气弹簧、胶泥缓冲器中的任一种。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连杆,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绕同一平行线交替间隔设置,所述平行线依次经过所述第一端板的中部、活动板的中部、固定板的中部和第二端板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隔振缓冲装置还包括:
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的杆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活动板的中部和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后与螺母螺纹连接以调节所述活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的杆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活动板后与螺母螺纹连接以调节所述活动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活动板之间的间距等于或者大于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围绕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杆围绕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和所述第二吸能元件设置。
可选地,所述隔振缓冲装置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隔振缓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层叠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之间设有隔板;
所述隔振缓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层叠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之间设有隔板;
所述隔振缓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围绕所述第一连杆组和所述第二连杆组设置,或者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绕所述平行线交替间隔设置;
所述隔振缓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围绕所述第二连杆组设置,或者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绕所述平行线交替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组活动贯穿所述第一吸能元件,所述第二连杆组活动贯穿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和所述第二吸能元件。
可选地,所述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为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上分别可拆卸连接牵引件。
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第一端板、第二端板、活动板、固定板、第一连杆组和第二连杆组组装形成可形变的框架来支撑被保护物,并且通过在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设置第一吸能元件以及在固定板和第二端板之间设置第二吸能元件,来迅速吸收沿竖直方向传导的振动产生的能量,使得该振动难以传导到被保护物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隔振装置无法兼顾竖直方向隔振和隔振效率高的技术问题,确保了被保护物能够正常平稳地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在隔振工况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在压缩工况下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在拉伸工况下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在另一吸能工况下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隔振缓冲装置、2—目标位置、3—被保护物、11—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3—活动板、14—固定板、15—第一连杆组、16—第二连杆组、17—第一吸能元件、18—第二吸能元件、19—第三连杆、101—螺母、102—隔板、103—牵引件、110—第一螺纹孔、120—第二螺纹孔、150—第一连杆、160—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在”或“设置在”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在”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术语“至少两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1包括第一端板11、第二端板12、活动板13、固定板14、第一连杆组15、第二连杆组16、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吸能元件18,其中,第二端板12层叠并且间隔地设置在第一端板11的一侧,第二端板12和第一端板11的二者之一用于固定在目标位置2上,第二端板12和第一端板11的二者之另一用于与被保护物3连接,此处目标位置2可以是船舱、机舱或者地基等,是指被保护物3安装的位置,被保护物3可以为雷达、观察望远镜或者导航设备等各类精密仪器;活动板13层叠并且间隔地设置在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之间,固定板14层叠并且间隔地设置在活动板13和第二端板12之间,即第一端板11、活动板13、固定板14和第二端板12依次层叠并且间隔设置;第一连杆组15活动贯穿活动板13,并且第一连杆组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板11和固定板14固定连接,使得活动板13可以在第一端板11和固定板14之间的间隔范围内沿第一连杆组15移动;第二连杆组16活动贯穿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并且第二连接杆组16的一端限位在活动板13的靠近第一端板11的一侧,第二连接杆组16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端板12上,即第二连杆组16活动穿设在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上,并且第二连杆组16限定了活动板13和第二端板12之间的最大间距,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杆组16也可以活动穿设在第二端板12上,其另一端可以限位在第二端板12的远离固定板14的一侧或者与第二端板12固定连接;第一吸能元件17设置在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之间,而第二吸能元件18设置在固定板14和第二端板12之间,并且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吸能元件18分别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橡胶件、气弹簧、胶泥缓冲器中的任一种。
当隔振缓冲装置1用于竖直方向隔振时,如图1所示,隔振缓冲装置1沿竖直方向放置,并且可以通过第一端板11固定在目标位置2上,而被保护物3则安装在第二端板12的顶部上,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对于大型的精密仪器可以通过多个隔振缓冲装置1共同配合支撑。在振动源通过目标位置2和隔振缓冲装置1向被保护物3传导振动的过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隔振缓冲装置1会周期性承受压缩载荷和拉伸载荷,当隔振缓冲装置1承受压缩载荷时,第二端板12和固定板14之间的间距会缩小,第二吸能元件18会发生压缩变形,通过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橡胶、气体或者弹性胶泥的体积压缩来吸收振动产生的能量,当隔振缓冲装置1承受拉伸载荷时,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之间的间距会缩小,第一吸能元件17会发生压缩变形,通过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橡胶、气体或者弹性胶泥的体积压缩来吸收振动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少或者阻隔振动传导到被保护物3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1,采用第一端板11、第二端板12、活动板13、固定板14、第一连杆组15和第二连杆组16组装形成可形变的框架来支撑被保护物3,并且通过在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之间设置第一吸能元件17以及在固定板14和第二端板12之间设置第二吸能元件18,来迅速吸收沿竖直方向传导的振动产生的能量,使得该振动难以传导到被保护物3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隔振装置无法兼顾竖直方向隔振和隔振效率高的技术问题,确保了被保护物3能够正常平稳地工作。
可选地,请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连杆组15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杆150,第二连杆组16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连杆160,至少两个第一连杆150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杆160绕同一平行线交替间隔地设置,该平行线依次经过第一端板11的中部、活动板13的中部、固定板14的中部和第二端板12的中部。具体地,该平行线为一条参考线,其与第一连杆150和第二连杆160平行,如果第一端板11、第二端板12、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的横截面轮廓为圆形时,该平行线即为第一端板11、第二端板12、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的轴线,此处第一连杆150的数量优选为三个,第二连杆160的数量优选为三个,三个第一连杆150和三个第二连杆160绕该平行线相互交替并且等间隔地设置,从而更加稳固地支撑第一端板11、第二端板12、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使得第一端板11、第二端板12、活动板13、固定板14、第一连杆组15和第二连杆组16组装形成的框架更加牢固、变形时更加稳定。
可选地,请参阅图1、图3至图5,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隔振缓冲装置1还包括第三连杆19,第三连杆19的两端的杆壁上设置有外螺纹,并且第三连杆19的两端分别穿过活动板13的中部和固定板14的中部后与螺母101螺纹连接以调节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之间的间距。具体地,在活动板13的中部和固定板14的中部上分别开设有通孔,该通孔的孔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三连杆19的杆径,第三连杆19为双头螺柱,第三连杆19的两端分别伸出在活动板13的靠近第一端板11的一侧和固定板14的靠近第二端板12的一侧,通过两个螺母101与第三连杆19的两端螺纹连接,将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之间的间距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而可以通过调节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之间的间距来单独调节对第一吸能元件17的预紧力,从而使第一吸能元件17始终具有一定的预紧力,确保了第一吸能元件17在小振动的冲击下不被触发发生形变,有利于保持被保护物3正常平稳的工作状态,只有在振动冲击超过触发载荷后,第一吸能元件17才会发挥作用。
可选地,请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二连杆160的一端与第二端板12固定连接,同时,在第二连杆160的另一端的杆壁上设置有外螺纹,第二连杆160的另一端穿过活动板13后与螺母101螺纹连接以调节活动板13和第二端板12之间的间距。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5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板11和固定板14固定连接,第二连杆160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端板12上,第二连杆160的远离第二端板12的一端依次穿过固定板14和活动板13后伸出在活动板13的靠近第一端板11的一侧,并且通过与螺母101螺纹连接,将活动板13和第二端板12之间的间距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而可以通过调节活动板13和第二端板12之间的间距来调节对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吸能元件18的预紧力,从而使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吸能元件18在隔振缓冲装置1的初始状态下具有一定的预紧力,确保了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吸能元件18在小振动的冲击下不被触发发生形变,有利于保持被保护物3正常平稳的工作状态,只有在振动冲击超过触发载荷后,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吸能元件18才会发挥作用。
可选地,请参阅图3和图4,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端板11和活动板13之间的间距等于或者大于第二端板12和固定板14之间的间距。即在隔振缓冲装置1的初始状态下,第二连杆160的第二端与第二端板12固定连接时,第一端板11和活动板13之间预留有足够空间供第二吸能元件18在压缩承载时进行变形用,使得第二吸能元件18可以充分发挥其吸能效能。
可选地,请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至少两个第一连杆150围绕第一吸能元件17设置,同时,至少两个第二连杆160围绕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吸能元件18设置。具体地,第一吸能元件17容置在由至少两个第一连杆150、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并且第一吸能元件17通过粘接、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在活动板13或者固定板14上,而第二吸能元件18容置在由至少两个第二连杆160、固定板14和第二端板12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并且第二吸能元件18通过粘接、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在固定板14上。在本申请中,第一连杆150和第二连杆160起到引导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吸能元件18进行变形吸能的方向的作用,即第一连杆150和第二连杆160为导向件。这种导向件围绕吸能元件设置的结构,可以使吸能元件的吸能过程更加稳定。
可选地,请参阅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隔振缓冲装置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吸能元件17,至少两个第一吸能元件17层叠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吸能元件17之间设置有隔板102。具体地,第一吸能元件17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或者橡胶件,相邻的两个第一吸能元件17通过一个隔板102连接,有利于提升隔振缓冲装置1的吸能效能。
可选地,请参阅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隔振缓冲装置1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吸能元件18,至少两个第二吸能元件18层叠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二吸能元件18之间设置有隔板102。具体地,第二吸能元件18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或者橡胶件,相邻的两个第二吸能元件18通过一个隔板102连接,有利于提升隔振缓冲装置1的吸能效能。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隔振缓冲装置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吸能元件17,至少两个第一吸能元件17围绕第一连杆组15和第二连杆组16设置,或者至少两个第一吸能元件17、至少两个第一连杆150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杆160绕上述平行线交替间隔地设置。具体地,第一吸能元件17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橡胶件、气弹簧、胶泥缓冲器中的任一种,第一吸能元件17、第一连杆组15和第二连杆组16的配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第一连杆组15和第二连杆组16穿设在活动板13和固定板14上,至少两个第一吸能元件17围绕在第一连杆组15和第二连杆组16的外侧;另一种是:至少两个第一吸能元件17、至少两个第一连杆150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杆160绕经过活动板13的中部和固定板14的中部的平行线交替并且间隔地设置,它们可以按以下顺序循环排列:第一吸能元件17、第一连杆150和第二连杆160,或者第一连杆150、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连杆160。而无论以上哪一种配合方式均有利于提升隔振缓冲装置1的吸能效能。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隔振缓冲装置1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吸能元件18,至少两个第二吸能元件18围绕第二连杆组16设置,或者至少两个第二吸能元件18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杆160绕平行线交替间隔地设置。具体地,第二吸能元件18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橡胶件、气弹簧、胶泥缓冲器中的任一种,第二吸能元件18和第二连杆组16的配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第二连杆组16穿设在固定板14和第二端板12上,至少两个第二吸能元件18围绕在第二连杆组16的外侧;另一种是:至少两个第二吸能元件18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杆160绕经过固定板14的中部和第二端板12的中部的平行线交替并且间隔地设置。而无论以上哪一种配合方式均有利于提升隔振缓冲装置1的吸能效能。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连杆组15活动贯穿第一吸能元件17,第二连杆组16活动贯穿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吸能元件18。即第一吸能元件17活动套设在第一连杆组15和第二连杆组16上,第二吸能元件18活动套设在第二连杆组16上,在隔振缓冲装置1承受压缩载荷时,第二吸能元件18沿第二连杆组16进行压缩变形,在隔振缓冲装置1承受拉伸载荷时,第一吸能元件17沿第一连杆组15和第二连杆组16进行压缩变形,避免了第一吸能元件17和第二吸能元件18发生偏向变形,有利于提升隔振缓冲装置1吸能过程的稳定性。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优选为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EE),其外轮廓呈柱状,具有优异的抗弯曲疲劳性能、优异的耐冲击性能、良好的抗撕裂性和耐磨性、高回弹性等,可以快速平稳地吸收振动产生的能量。
可选地,请参阅图6,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上分别可拆卸连接牵引件103。具体地,在第一端板1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10,同时,在第二端板1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20,牵引件103可以为吊环或者拉钩等,在牵引件103的连接端设置有外螺纹,牵引件103通过其连接端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孔110或者第二螺纹孔120内与第一端板11或者第二端板12连接。这样隔振缓冲装置1通过牵引件103可以适用在小型车辆连挂、输电塔跨越架布线等非隔振目的的吸能工况上,有利于扩展隔振缓冲装置1的适用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端板;
第二端板,层叠并间隔设于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第一端板的二者之一用于固定在目标位置上,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第一端板的二者之另一用于与被保护物连接;
活动板,层叠并间隔设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固定板,层叠并间隔设于所述活动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第一连杆组,活动贯穿所述活动板,所述第一连杆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第二连杆组,活动贯穿所述活动板和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连接杆组的一端限位于所述活动板的靠近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杆组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板上;
第一吸能元件,设于所述活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以及
第二吸能元件,设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和所述第二吸能元件分别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橡胶件、气弹簧、胶泥缓冲器中的任一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连杆,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绕同一平行线交替间隔设置,所述平行线依次经过所述第一端板的中部、活动板的中部、固定板的中部和第二端板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的杆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活动板的中部和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后与螺母螺纹连接以调节所述活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的间距。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的杆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活动板后与螺母螺纹连接以调节所述活动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的间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活动板之间的间距等于或者大于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的间距。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围绕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杆围绕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和所述第二吸能元件设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隔振缓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层叠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之间设有隔板;
所述隔振缓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层叠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之间设有隔板;
所述隔振缓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围绕所述第一连杆组和所述第二连杆组设置,或者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绕所述平行线交替间隔设置;
所述隔振缓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围绕所述第二连杆组设置,或者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元件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绕所述平行线交替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组活动贯穿所述第一吸能元件,所述第二连杆组活动贯穿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和所述第二吸能元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为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隔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上分别可拆卸连接牵引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21221.3A CN112392902A (zh) | 2020-11-05 | 2020-11-05 | 隔振缓冲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21221.3A CN112392902A (zh) | 2020-11-05 | 2020-11-05 | 隔振缓冲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92902A true CN112392902A (zh) | 2021-02-23 |
Family
ID=74597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21221.3A Pending CN112392902A (zh) | 2020-11-05 | 2020-11-05 | 隔振缓冲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392902A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23582A (zh) * | 2016-12-30 | 2017-03-22 | 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抗拉隔振装置 |
CN206361081U (zh) * | 2016-12-30 | 2017-07-28 | 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抗拉弹性隔振器 |
CN206361077U (zh) * | 2016-12-30 | 2017-07-28 | 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抗拉隔振装置 |
CN211423726U (zh) * | 2020-01-17 | 2020-09-04 | 天津诺易斯噪声振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机组隔振装置 |
-
2020
- 2020-11-05 CN CN202011221221.3A patent/CN11239290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23582A (zh) * | 2016-12-30 | 2017-03-22 | 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抗拉隔振装置 |
CN206361081U (zh) * | 2016-12-30 | 2017-07-28 | 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抗拉弹性隔振器 |
CN206361077U (zh) * | 2016-12-30 | 2017-07-28 | 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抗拉隔振装置 |
CN211423726U (zh) * | 2020-01-17 | 2020-09-04 | 天津诺易斯噪声振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机组隔振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78804B (zh) | 滑动弹性梁和弹簧组合非线性超低频隔振器 | |
EP3358214A1 (en) | Base isolation unit and base isolation method | |
CN109973576B (zh) | 一种双层低频晶振隔振装置 | |
KR100919926B1 (ko) | 진동저감장치 | |
CN210565943U (zh) | 一种船舶动力系统隔震限位器 | |
CN109774875B (zh) | 一种超大型浮体被动式减缓相对转动的装置 | |
CN111042368A (zh) | 一种直线导轨-轴承式运动解耦三维隔振支座 | |
KR20180070999A (ko) | 좌굴방지 휨형 강재댐퍼 | |
CN107387633B (zh) | 一种机载天线的限位式低频减震装置 | |
CN104404865B (zh) | 一种u形阻尼器支座减震结构 | |
CN109811640B (zh) | 一种两级缓冲限位隔震装置 | |
CN112392902A (zh) | 隔振缓冲装置 | |
CN111834969B (zh) | 一种带刚度浮动式减振器 | |
CN110056600B (zh) | 一种重载设备隔振缓冲平台 | |
CN110901935B (zh) | 一种用于大型航空光学吊舱的减振器及航空光学吊舱 | |
JP2017002555A (ja) | 制振構造 | |
CN109869034B (zh) | 一种用于输电塔的减振装置 | |
RU2533657C1 (ru) | Гаситель вибрации | |
CN215293435U (zh) | 多自由度隔振缓冲平台 | |
CN108798175A (zh) | 一种多功能减震支座 | |
CN103291829A (zh) | 组合型高阻尼减振器 | |
KR100994175B1 (ko) | 하이브리드 진동 격리장치 | |
RU193081U1 (ru) | Виброизолирующая система | |
CN110374222B (zh) | 一种自复位阻尼器 | |
CN209959786U (zh) | 一种重载设备隔振缓冲平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3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