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83386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83386A
CN112383386A CN202011255595.7A CN202011255595A CN112383386A CN 112383386 A CN112383386 A CN 112383386A CN 202011255595 A CN202011255595 A CN 202011255595A CN 112383386 A CN112383386 A CN 112383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eading factor
preamble
data
data length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555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83386B (zh
Inventor
胡杰
郑冬冬
夏云飞
方盼
李小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5559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833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83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83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833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833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6Notations for structuring of protocol data, e.g. 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ASN.1]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属于网络技术领域。本申请通过第一节点设备在确定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时,降低下一次报文发送时所应用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以降低第一节点设备发送前导码的耗时,降低第一节点设备的设备能耗,也能够提高第一节点设备的数据发送效率,降低对信道资源的占用,且第二节点设备在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时,能够降低下一次检测前导码的耗时,从而提高前导码的检测效率,降低第二节点设备的设备能耗。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 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LoRa(Long Range)是LPWAN(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低功耗广域网)通信技术中的一种,具有数据传输距离长、传输功耗低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领域,例如,将LoRa技术与智能硬件相结合,搭建物联网平台,实现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能医疗等。
目前,在LoRa技术中引入了CAD(Channel Activity Detection,信道活动检测)来降低 设备的功耗,在CAD检测模式下,LoRa接收节点会检测当前扩频因子下的空口前导码,检 测到前导码则会接收其后的空口数据包,若没有检测到前导码则会快速休眠,整个检测过程 功耗比较低。若LoRa单信道网关等设备,检测多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时,通常会采用CAD 技术,在逐个扩频因子下进行CAD信道检测,轮询检测各个扩频因子下是否有前导码,之后 进入低功耗处理阶段。而LoRa发送节点,需要在发送的数据包中添加一个较长的前导码, 使传输前导码所用的时长大于LoRa接收节点的检测周期,从而确保LoRa接收节点能够在检 测周期内检测该前导码。
在上述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节点发送前导码的耗时较长,接受设备的检测周期也较长, 也就导致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的设备功耗均较大,且数据传输过程中信道资源占用多。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 够降低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设备耗能。该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报文,该第一报文携带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
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确定第二数据长度,该第二数据长度小于该第一数据长 度;
发送第二报文,该第二报文携带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该第二数据长度的前导码。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基于第一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
若检测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第一前导码,接收第一报文,该第一报文包 括该第一前导码;
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基于第二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 码,该第二时长小于该第一时长。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基于第二时长的检测周期, 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包括:
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确定第一节点设备在下一检测周期内所应用的前导码的 数据等级;
基于该前导码的数据等级,调整下一检测周期的时长。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一报文,该第一报文携带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 码;
确定模块,用于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确定第二数据长度,该第二数据长度小 于该第一数据长度;
该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二报文,该第二报文携带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该第二数据长度 的前导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确定模块,用于:
若报文传输满足该第一目标条件,基于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查询 目标数据表,该目标数据表用于存储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及前导码的数据等级之间 的对应关系,该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与该数据等级负相关;
响应于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等级已达到最高等级,不调整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前导 码的数据长度;
响应于该前导码对应的该第一数据等级未达到最高等级,在该目标数据表中确定该第二 数据长度,该第二数据长度是该目标数据表中第二数据等级所指示的数据长度,该第二数据 等级大于该第一数据等级。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报文发送次数以及发送成功率;若该报文发送次数达到第一阈值, 且该发送成功率达到第二阈值,确定报文传输满足该第一目标条件。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发送模块用于:
若该报文发送次数未达到该第一阈值,基于该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进行下一次报文发 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确定模块用于:
若该报文发送次数达到该第一阈值,且该发送成功率未达到该第二阈值,确定第三数据 长度,该第三数据长度大于该第一数据长度;
该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三报文,该第三报文携带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该第三数据长度 的前导码。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基于第一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
接收模块,用于若检测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第一前导码,接收第一报文, 该第一报文包括该第一前导码;
该检测模块,用于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基于第二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 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该第二时长小于该第一时长。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检测模块包括:
确定子模块,用于响应于到达该检测周期,基于第一序列以及位图,确定对各个扩频因 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该第一序列存储有扩频因子的标识,该扩频因子的标识在该第一 序列中的存储顺序用于指示该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该位图中的一个元素用于指 示一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状态;
检测子模块,用于基于该检测顺序对该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检测子模块,用于:
基于该第一序列中标识的存储顺序,依次对该标识所指示的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 测;
响应于对任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检测完成,将该任一扩频因子所对应的位图中的元素 设置为已检测状态;
响应于基于该第一序列中标识的存储顺序检测完成,获取该位图中处于未检测状态的元 素所指示的扩频因子;
对处于未检测状态的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响应于检测到该任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将该任一扩频因子的标识顺 序存储至第二序列,该第二序列用于指示下一次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数值增加模块,用于在哈希表中将该目标扩频因子所对应的元素的数值加一,该哈希表 中的一个元素用于指示一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被检测到的次数。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检测模块,用于:
若报文传输满足该第二目标条件,获取该哈希表中数值为0的元素所对应的第一扩频因 子;
在下一检测周期内,随机跳过对该第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检测模块,用于:
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确定第一节点设备在下一检测周期内所应用的前导码的 数据等级;
基于该前导码的数据等级,调整下一检测周期的时长。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 储器,该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该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该一个或多 个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该数据传输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 序代码,该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该数据传输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 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 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实现该数据传输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节点设备在确定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时, 降低下一次报文发送时所应用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以降低第一节点设备发送前导码的耗时, 降低第一节点设备的设备能耗,也能够提高第一节点设备的数据发送效率,降低信道资源的 占用;第二节点设备在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时,降低下一次检测前导码的耗时,从而 提高前导码的检测效率,降低第二节点设备的设备能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 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环境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导码长度调整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设备轮询检测前导码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序列、第二序列以及位图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 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技术过程,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 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 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 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 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云物联(Cloud IOT):旨在将传统物联网中传感设备感知的信息和接受的指令连入互联 网中,真正实现网络化,并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和运算,由于物联网的特性是 物与物相连接,实时感知各个“物体”当前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 息,如何将这些信息汇总,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取有用信息为后续发展做决策支持,这些已 成为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基于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的物联云也因此成为物联网技 术和应用的有力支持。
LoRa(Long Range):长距离扩频调制技术,是LPWAN通信技术中的一种,是Semtech公司采用和推广的一种基于扩频技术的超远距离无线传输方案。这一方案改变了以往关于传 输距离与功耗的折衷考虑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种简单的能实现远距离、长电池寿命、大容量 的系统,进而扩展传感网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物联网中的各个硬件设备之间能够基于LoRa 技术进行通信。
symbol:LoRa信号传输单位。
CAD(Channel Activity Detection):信道活动检测,一种用于检测信道是否有其他LoRa 信号的工作模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确保第二节点设备,例如单信道网关等设备能够接 收到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采用CAD检测模式,轮询检测各个扩频因子下是否有前导码。 示例性的,在一个检测周期的第一时段内,第二节点设备进行前导码检测,在第二时段内, 第二节点设备处于低功耗的数据处理模式,不再进行前导码检测。在这种检测模式下需协调 前导码的传输时长与第二节点设备的检测周期的时长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第二节点设备在周 期性检测时,能够全面检测到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从而成功接收报文。示例性的,前 导码的传输时长需略大于第二节点设备的检测周期。以下结合公式以及数据表,对上述前导 码传输时长与检测周期之间的数值关系进行说明。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前导码的传输时 长表示为下述公式(1):
Tpreamble=(npreamble+4.25)×Tsymbol (1)
其中,Tpreamble表示前导码的传输时长;npreamble表示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单位为symbol; Tsymbol表示传输一个单位的数据的时长,Tsymbol能够基于下述公式(2)确定:
Figure BDA0002773009870000051
其中,Tsymbol表示传输一个单位的数据的时长,SF表示扩频因子,BW为传输带宽。由于前导码的传输时长需大于第二节点设备的检测周期,所以能够得到下述公式(3):
Tpreamble=(npreamble+4.25)×Tsymbol>Tdorm (3)
其中,Tdorm表示第二节点设备的检测周期。
以下,以扩频因子为SF7,带宽为125kHz为例,对上述前导码的传输时长确定过程进行 说明。基于上述公式(2)能够得到,在SF=7,BW=125kHz时,Tsymbol为1.28ms,若SF7 所对应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为64,则基于上述公式(1)能够得到Tpreamble为87.36ms。同理, 能够得到扩频因子SF8-SF11,在带宽为125kHz时,前导码的传输时长,如下述表1所示:
表1
扩频因子 数据长度(symbol) 传输时长(ms)
SF7 64 87.36
SF8 32 83.52
SF9 16 88.128
SF10 8 103.488
SF11 8 203.84
以对扩频因子SF7-SF11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为例,对第二节点设备的检测周期的时长进 行说明。在CAD检测模式中,存在一种极端情况,第二节点设备从SF7开始轮询检测各个 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在轮询到扩频因子SF11时,开始检测SF11下是否有前导码,此时, 若扩频因子SF10下有前导码到来,在当前检测周期内是无法再对扩频因子SF10下的前导码 进行检测的,需要在下一检测周期,再次从SF7开始检测,才能检测到扩频因子SF10下的 前导码。以一个检测周期内对SF7-SF11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为例,对前导码检测的耗时进行 说明:
第二节点设备从扩频因子SF7开始检测前导码,如果没有检测到有效前导码,则轮询到 SF8;当轮询到SF8时,在此之前检测前导码所消耗的时长,即检测SF7下前导码的时长等 于1个SF8下的symbol耗时;当轮询到SF9时,在此之前检测前导码所消耗的时长等于(1+0.5)个SF9下的symbol耗时;当轮询到SF10时,在此之前检测前导码所消耗的时长等于(1+0.5+0.25)个SF10下的symbol耗时;当轮询到SF11时,在此之前检测前导码所消耗的时长等于(1+0.5+0.25+0.125)个SF11下的symbol耗时;当SF11检测结束回到SF7时,前导 码检测所消耗的总时长等于2+(1+0.5+0.25+0.125)个,即3.875SF11下的symbol耗时。 因此,在极端情况下,第二节点设备检测到有效前导码的时长等于SF11下的3.875个symbol, 在通常情况下将第二节点设备初始的检测周期时长设置为4个SF11下的symbol时长,才能 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够检测到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环境示意图,参见图1,该实施环 境包括第一节点设备101和第二节点设备102。
其中,第一节点设备101支持LoRa通信,可以是物联网中的任一节点设备,例如,第一节点设备101是智能音响、智能洗衣机等智能家居设备,或者是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物联网系统中的节点设备,或者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第二节点设备102支持LoRa通信,在物联网中能够接收其他节点设备所发送的报文。 可选的,第二节点设备是LoRa网关,负责与第一节点设备、LoRa网络服务器进行通信,该 LoRa网关与第一节点设备通过LoRa无线信道相连,该LoRa网关与LoRa网络服务器通过有 线网关或者无线网络相连。当然,该第二节点设备102也可以是物联网中的其他节点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第二节点设备是LoRa网关为例进行 说明。
上述第一节点设备101和第二节点设备102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直接 或间接地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节点设备101和第二 节点设备102之间基于LoRa技术进行通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一个 第一节点设备101和一个第二节点设备102为例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节点设备101 和第二节点设备102的数量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能够应用于多种类型的物联网,在数据发送阶 段,动态调节前导码的长度,降低第一节点设备发送前导码的耗时,在数据接收阶段,降低 第二节点设备检测前导码的耗时,从而降低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 的功耗,也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能够应用于上述实施环 境中的第一节点设备,以下结合图2,对该数据传输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参见图2,在一种可 能实现方式中,该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201、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该第一报文携带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 导码。
其中,上述报文,即LoRa数据包包括前导码、可选报头和数据有效负载,不同扩频因 子下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不同。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设备能够基于目标扩频因 子发送第一报文,则该第一报文携带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长度的前导码,其中,该目标 扩频因子可以是任一扩频因子,该目标扩频因子对应于多种数据长度的前导码,该多种数据 长度由开发人员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202、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第一节点设备确定第二数据长度,该第二数据长度 小于第一数据长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目标条件包括对报文发送次数和报文发送成功率的数据 限制信息,例如,在报文发送次数达到第一阈值,报文发送成功率达到第二阈值时,确定报 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第一节点设备调整下一次报文发送时所应用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 示例性的,第一节点设备采用第二数据长度的前导码,即采用更短的前导码,以降低前导码 的传输耗时,从而降低第一节点设备的设备耗能。
203、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二报文,该第二报文携带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二数据长度的前 导码。
第一节点设备确定第二数据长度后,在下一次报文发送时,即可在第二报文中添加第二 数据长度的前导码,即添加一个较短的前导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节点设备在确定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时, 降低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也即是,在报文发送成功率较高的条件下,才降低前导码的数据长 度,能够在确保报文发送效果的情况下,灵活地缩短发送前导码的耗时,降低设备能耗,也 能够提高报文发送的效率。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环境中 的第二节点设备,以下结合图3,对该数据传输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参见图3,在一种可能实 现方式中,该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301、第二节点设备基于第一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时长的检测周期是默认时长的检测周期,该第一时长由 开发人员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到达一个检测周期 时,第二节点设备基于CAD检测模式,轮询检测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
302、若第二节点设备检测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第一前导码,接收第一报 文,该第一报文包括该第一前导码。
其中,该目标扩频因子为任一扩频因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若成功检测 到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前导码,即可接收携带该第一前导码的第一报文。
303、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第二节点设备基于第二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 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该第二时长小于该第一时长。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第二目标条件包括对轮询检测次数的限制信息,例如,在轮 询检测次数到达轮询检测阈值时,确定报文传输满足第二条件,获取从未被检测到前导码的 扩频因子,对于这些扩频因子,在下一检测周期内允许第二节点设备随机跳过对其中至少一 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以达到缩短检测周期的时长的效果,从而降低第二节点设备 的设备耗能。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检测周期的时长的调整方式的说明,仅是一种可能实现 方式的示例性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调整检测周期的时长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二节点设备在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时,调 整下一检测周期的时长,例如,对于某些从未检测到前导码的扩频因子,在下一检测周期内 随机跳过对这些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从而降低对前导码检测的耗时,缩短检测周期 的时长,进而降低第二节点设备在报文传输过程中的设备能耗,也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在进行报文传输的过程中,能够分别 调节前导码的传输时长和前导码的检测时长,使数据发送侧和数据接收侧的设备均能够降低, 也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上述实施例是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简要介绍,以下 结合图4,对该方法进行具体说明。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该方法能够应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环境中。参见图4,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实施例包 括以下步骤:
401、第一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初始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对报文发送次数、第一阈值、报文发送成功率以及第 二阈值进行初始化,其中,第一阈值为报文发送次数阈值,第二阈值为报文发送成功率阈值。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设备将报文发送次数初始化为0,将第一阈值初始化为5, 将报文发送成功率初始化为0,将第二阈值初始化为8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阈值、 第二阈值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节点设备还能够初始化报文发送时所应用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设备存储有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以及前导码的数 据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该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与该数据等级负相关,即前导码的数据 等级越高,该数据等级所对应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越短。第一节点设备能够根据该对应关系, 来初始化前导码的数据长度。示例性的,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以及前导码的数据等 级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目标数据表的形式存储在第一节点设备中,该第一节点设备根据该目标 数据表来初始化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目标数据表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773009870000081
需要说明的是,该目标数据表中,不同数据等级下,扩频因子所对应的前导码的数据长 度由开发人员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设 备在对前导码的数据长度进行初始化时,查询该目标数据表,将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 数据长度,均初始化为最低数据等级所对应的数据长度,如表2所示,将各个扩频因子下的 前导码均采用LV0等级所对应的数据长度。需要说明的是,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以 及前导码的数据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其他形式进行存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第一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初始化的说明,仅是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 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节点设备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数据初始化不作限定。
402、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更新报文发送次数。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设备基于目标扩频因子发送第一报文,第一报文携带 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其中,该目标扩频因子可以是上述表2所示的 SF7-SF11中的任一扩频因子,示例性的,第一节点设备所采用的扩频因子是与第二节点设备 所约定好的;该第一数据长度即为目标数据表中,该目标扩频因子以及当前数据等级所指示 的数据长度,例如,在第一节点设备完成数据初始化后,该第一数据长度即为该目标扩频因 子以及最低数据等级所指示的数据长度,以上述表2为例,该目标扩频因子是SF7时,该第 一长度为SF7和LV0所指示的数据长度64symbol。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在发送第一报文后,需更新报文发送次数,即将报文 发送次数加一。
403、第一节点设备响应于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所发送的确认字符,更新报文发送成功次 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若成功接收该第一报文,需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确认 字符,即ACK(Acknowledge character,确认字符)报文,第一节点设备响应于接收到该确 认字符,更新报文发送成功次数,即将报文发送成功次数加一。
404、第一节点设备判断当前报文传输是否满足第一目标条件,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 条件,则执行下述步骤405,若报文传输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则执行下述步骤406。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目标条件包括对报文发送次数和报文发送成功率的数据 限制条件,例如,该第一目标条件设置为报文发送次数达到第一阈值以及报文发送成功率达 到第二阈值。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设备需获取报文发送次数以及发送成功率。示例性的, 第一节点设备先判断报文发送次数达到第一阈值,即判断是否完成一轮报文发送。若报文发 送次数未达到该第一阈值,则执行上述步骤402,进行下一次报文发送,也即是,不调整前 导码的数据长度,继续基于该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发送报文;若报文发送次数达到该第一 阈值,则基于报文发送次数以及报文发送成功次数,确定报文发送成功率,将该报文发送成 功率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若该报文发送成功率达到第二阈值,则确定报文传输满足该第一 目标条件,执行下述步骤405,若报文发送成功率未达到第二阈值,则确定报文传输不满足 该第一目标条件,执行下述步骤406。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报文传输是否目标条件之间,来灵活地调整下一次报文发送时 所采用的前导码长度,从而能够实现在确保报文传输成功率的情况下,降低前导码的数据长 度,降低前导码的传输耗时。
405、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第一节点设备确定第二数据长度,基于该第二数据 长度的前导码发送第二报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报文发送次数达到第一阈值,且该发送成功率达到第二阈值的情 况,确定为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在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时,第一节点设备降低 报文发送时所应用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设备基于该目标 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查询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及前导码的数据等级 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查询上述目标数据表,响应于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等级已达到 数据最高等级,也即是,当前应用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已经是最短的前导码时,不调整 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响应于该前导码对应的该第一数据等级未达到最高 数据等级,确定该第二数据长度,该第二数据长度是第二数据等级所指示的数据长度,该第 二数据等级大于该第一数据等级。以上述表2为例,若目标扩频因子是SF7,第一数据长度 是64symbol,即第一数据等级是LV0,LV0不是最高数据等级,则节点设备获取更高一级的 第二数据等级,即LV1所指示的数据长度,将LV1所指示的数据长度确定为第二数据长度, 该第二数据长度为32symbol。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节点设备确定第二数据长度后,能够进行下一轮报文发送,在 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在每一轮报文发送开始时,节点设备需对本轮的报文发送次数和报文 发送成功次数进行初始化,即将报文发送次数和报文发送成功次数均设置为0,重新开始新 一轮的计数。在下一轮报文发送过程中,第一节点设备所发送的第二报文携带目标扩频因子 下的第二长度的前导码,也即是,在下一轮报文发送过程中,所应用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减 小,第一节点设备发送前导码的耗时降低,从而能够降低第一节点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 设备功耗。
406、若报文传输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第一节点设备确定第三数据长度,基于该第三数 据长度的前导码发送第三报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报文发送次数达到第一阈值,但报文发送成功率未达到第二阈值, 则报文传输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节点设备也需要调整前导码的数据长 度。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设备基于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 查询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及前导码的数据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响应于该前导码对 应的第一数据等级已是最低数据等级,也即是,当前应用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已经是最 长的前导码时,不调整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响应于该前导码对应的该第 一数据等级未达到最低数据等级,确定该第三数据长度,该第三数据长度是第三数据等级所 指示的数据长度,该第三数据等级小于该第一数据等级。以上述表2为例,若目标扩频因子 是SF7,第一数据长度是16symbol,即第一数据等级是LV2,LV2不是最高数据等级,则节 点设备获取更低一级的第三数据等级,即LV1所指示的数据长度,将LV1所指示的数据长度 确定为第三数据长度,该第三数据长度为32symbol。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节点设备确定第三数据长度后,能够进行下一轮报文发送,在 下一轮报文发送开始时,第一节点设备对本轮的报文发送次数和报文发送成功次数进行初始 化,与上述步骤405中的数据初始化过程同理,在此不作赘述。在下一轮报文发送过程中, 第一节点设备所发送的第三报文携带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三长度的前导码,也即是,在下一 轮报文发送过程中,所应用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增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节点设备在确定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时, 降低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也即是,在报文发送成功率较高的条件下,才降低前导码的数据长 度,能够在确保报文发送效果的情况下,灵活地缩短发送前导码的耗时,降低设备能耗,也 能够提高报文发送的效率。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导码长度调整流程图,以下结合图5,以扩频因子、 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及前导码的数据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表2所示的目标数据表进行存储 为例,对上述前导码的数据长度调整过程进行说明。参见图5,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 一节点设备数据初始化完成后,执行步骤501,发送报文,报文发送次数自增;再执行步骤 502,判断是否收到ACK报文,若否,则等待进行下一次报文发送,若是,则执行步骤503, 报文发送成功次数自增;之后第一节点设备执行步骤504,判断报文发送次数是否达到第一 阈值,若否,则等待进行下一次报文发送,若是,则执行获取报文发送成功率的步骤505, 判断报文发送成功率是否达到第二阈值,即执行步骤506,若是,则执行步骤507,若否则执 行步骤508。在步骤507中,第一节点设备判断当前前导码的数据长度是否已到达最高数据 等级,若是,则将前导码的数据长度设置为最高数据等级所指示的数据长度,也即是维持当 前数据长度,若否,则查询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及前导码的数据等级之间的对应关 系,也即是查询目标数据表,将前导码的数据长度调整到高一级的数据等级。在步骤508中, 第一节点设备判断当前前导码的数据长度是否已到达最低数据等级,若是,则将前导码的数 据长度设置为最低数据等级所指示的数据长度,也即是维持当前数据长度,若否,则查询目 标数据表,将前导码的数据长度调整到低一级的数据等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报文发送 次数达到第一阈值时,若报文发送成功率达到第二阈值,则将当前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 度,调整为更高数据等级所指示的数据长度,例如,从LV0调整到LV1,再进行下一次报文 发送;若报文发送成功率未达到第二阈值,则将当前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度,退回到更 低数据等级所指示的数据长度,例如,从LV1退回到LV0,再进行下一次报文发送。在本申 请实施例中,物联网中的节点设备在发送报文时,能够动态的、自适应的调整前导码的数据 长度,降低第一节点设备发送前导码的耗时,降低对信道资源的占用,也能够有效确保报文 发送的成功率。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以下结合图5,对第二节点设 备侧的报文接收过程进行具体说明,其中,该第二节点设备可以是单信道网关等,本申请实 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参见图6,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601、第二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初始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中存储有第一序列、第二序列、位图、哈希表以及黑 名单,其中,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均能够存储扩频因子的标识,扩频因子的标识在第一序列、 第二序列中的存储位置,用于指示第二节点设备对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位 图中的一个元素用于指示一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状态,例如,在某一检测周期内, 已对某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检测完成,则在位图中将该某一扩频因子所对应的元素置1, 表示该某一扩频因子处于已检测状态,未检测到的扩频因子所对应的元素置0,表示这些扩 频因子处于未检测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图中的各个元素默认置0。该位图的数据长 度等于扩频因子的数目,例如,扩频因子为SF7-SF11,则位图的数据长度为5。哈希表中的 一个元素用于指示一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被检测到的次数。黑名单用于存储扩频因子的标 识,若任一扩频因子的标识在黑名单中,则在前导码检测时,允许第二节点设备随机跳过该 任一扩频因子,即不对该任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需对第一序列、第二序列、位图、哈希表以及黑名单 进行初始化,示例性的,第二节点设备将第一序列、第二序列和黑名单清空,将位图和哈希 表中的各个元素置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还需要对轮询检测次数和轮询检测 阈值进行初始化,示例性的,将轮询检测次数设置为0,轮询检测阈值需与上述第一阈值的 数值相同,例如,将轮询检测阈值初始化为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轮询检测阈值与第一阈 值的数值相同,能够确保第一节点设备在调整前导码长度时,第二节点设备也能够相应的调 整前导码检测的耗时,确保前导码传输和前导码检测之间的协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第二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初始化的说明,仅是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 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节点设备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数据初始化不作限定。
602、第二节点设备响应于到达检测周期,获取第一序列,基于该第一序列所指示的检测 顺序,轮询检测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二节点设备在到达每个检测周期时,轮流获取第一序列和第 二序列,基于获取到的序列所指示的检测顺序进行检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二节点设 备进行数据初始化后,在到达第一个检测周期时,先获取第一序列为例进行说明。在本申请 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先判断获取到的序列,即第一序列是否为空,响应于第一序列为空, 第二节点设备将各个扩频因子的标识顺序添加至该第一序列中,例如,将SF7-SF11依次添加 至第一序列中。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响应于到达检测周期,第二节点设备基于第一序列 以及位图,确定对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基于该检测顺序对各个扩频因子下 的前导码进行检测。示例性的,第二节点设备基于该第一序列中标识的存储顺序,依次对该 标识所指示的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响应于对任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检测完成, 将该任一扩频因子所对应的位图中的元素设置为已检测状态,例如,将该任一扩频因子所对 应的位图中的元素置1;响应于基于该第一序列中标识的存储顺序检测完成,获取该位图中 处于未检测状态的元素所指示的扩频因子,例如,获取位图中数值0所指示的扩频因子;对 处于未检测状态的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响应于检测到该 任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第二节点设备在哈希表中将该目标扩频因子所对应的元素的数值 加一,将该任一扩频因子的标识顺序存储至第二序列,在下一检测周期时,基于该第二序列 所指示的检测顺序对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设备轮询检测前导码的流程图,以下结合图7, 对前导码的轮询检测过程进行说明,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二节点设备轮询检测前导码 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第二节点设备从第一序列中顺序取出一个扩频因子的标识,在位图中将该一个 扩频因子对应的元素置1。
步骤二、第二节点设备判断该一个扩频因子的标识是否在黑名单中,若该一个扩频因子 的标识在黑名单中,则执行下述步骤三,若该一个扩频因子的标识不在黑名单中,则执行下 述步骤四。
步骤三、第二节点设备随机确定是否对该一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若否,则 执行上述步骤一,若是,则执行下述步骤四。
步骤四、第二节点设备检测该一个扩频因子下是否存在有效前导码,若否,则执行上述 步骤一,若是,则执行下述步骤五。
步骤五、第二节点设备将该扩频因子对应的标识添加至第二序列,如果该扩频因子的标 识在黑名单中,则从黑名单中将该扩频因子的标识删除。
步骤六、第二节点设备判断第一序列是否为空;
若否,则执行步骤一;若是,则遍历位图中的各个元素,查询标记为0的扩频因子,即 查询处于未检测状态的扩频因子。判断位图中的各个元素是否全部置1,若位图中元素全部 置1,则执行下述步骤七;若位图中存在标记为0扩频因子,则执行下述步骤八。
步骤七、若位图中不存在未检测的扩频因子,清空位图中的数据,将轮序检测次数加一, 再执行下述步骤十。
步骤八、若位图中存在未检测的扩频因子,则将位图中未检测扩频因子对应的元素置1, 再执行下述步骤九。
步骤九、判断该未检测扩频因子是否在黑名单中,若是,则遍历位图中的各个元素,查 询标记为0的扩频因子,若否,则执行步骤四。
步骤十、第二节点设备判断轮询检测次数是否到轮序检测阈值;
若否,则获取第二序列,基于第二序列执行上述步骤一,若是,则获取本轮前导码检测 中,未被检测到的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将这些扩频因子的标识添加至黑名单中,将轮询检 测次数清零。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序列、第二序列以及位图的示意图,以下结合图8, 以对SF7-SF11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为例,对上述前导码检测过程进行说明。在一种可能实现 方式中,第二节点设备在数据初始化之后,将SF7-SF11依次添加至第一序列中,此时第一序 列如图8中的(a)图所示,第二节点设备在轮询检测过程中,依次从第一序列中取出扩频因 子,检测各个扩频因子下是否有前导码,示例性的,若在本次检测周期内,检测到SF7和SF9 下的前导码时,将SF7和SF9依次添加至第二序列,此时第二序列如图8中的(b)图所示, 在对第一序列中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均检测完成后,第一序列对应的位图如图8中的(c) 图所示,即各个扩频因子在位图中所对应的元素均置1。在到达下一检测周期时,第二节点 设备对位图中的各个元素置0,以便重新记录在当前检测周期内各个扩频因子所对应的检测 状态。在本次轮询检测过程中,第二节点设备获取第二序列,基于第二序列所指示的检测顺 序,优先对SF7和SF9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此时,第二序列对应的位图如8中的(d)图 所示。在第二序列中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均检测完成后,再基于位图,查询处于未检测 状态的扩频因子,继续对这些扩频因子进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一至步骤十,是基于第一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 下的前导码的步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节点设备中设置两个序列,来指示各个 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检测顺序,对于上一检测周期内检测到前导码的扩频因子,在下一周期 内,优先检测该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使单信道网关等设备轮询检测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 码时,能够提高前导码的检测效率和命中率,从而确保数据接收的效率和准确率。
603、第二节点设备若检测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第一前导码,接收第一报 文,向该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确认字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的第一报文后,需要向第一节 点设备发送确认字符,即ACK报文,以告知第一节点设备报文发送成功。
604、第二节点设备在到达下一检测周期时,轮询检测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第二目标条件包括对轮询检测次数的限制信息,例如,在轮 询检测次数到达轮询检测阈值时,确定报文传输满足第二条件。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 二节点设备在确定当前报文传输是否满足第二目标条件时,能够调整下一检测检测周期的时 长,也即是,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基于第二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 下的前导码,该第二时长小于该第一时长。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降低下一检测周期的时 长能够通过随机跳过黑名单中的扩频因子实现,示例性的,若报文传输满足该第二目标条件, 节点设备获取哈希表中数值为0的元素所对应的第一扩频因子,在下一检测周期内,随机跳 过对该第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哈希表中数值为0的元素所对 应的第一扩频因子,即为黑名单中的扩频因子,在下一检测周期内,第二节点设备能够随机 跳过黑名单中的扩频因子,以减低一个检测周期的耗时,具体过程如步骤602中步骤一至步 骤十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二节点设备也能够基于第一节点设 备所应用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来调整检测周期的时长,示例性的,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 标条件,确定第一节点设备在下一检测周期内所应用的前导码的数据等级;基于该前导码的 数据等级,调整下一检测周期的时长,也即是,基于各个扩频因子下前导码的数据长度,来 确定下一检测周期的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检测周期的时长调整方式的说明,仅是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示例 性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调整检测周期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二节点设备在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时,调 整下一检测周期的时长,例如,对于某些从未检测到前导码的扩频因子,在下一检测周期内 随机跳过对这些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从而降低对前导码检测的耗时,缩短检测周期 的时长,进而降低第二节点设备在报文传输过程中的设备能耗,也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 述。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该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901,用于发送第一报文,该第一报文携带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 前导码;
确定模块902,用于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确定第二数据长度,该第二数据长 度小于该第一数据长度;
该发送模块901,用于发送第二报文,该第二报文携带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该第二数据 长度的前导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确定模块902,用于:
若报文传输满足该第一目标条件,基于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查 询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及前导码的数据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前导码的数据长度 与该数据等级负相关;
响应于该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等级已达到最高等级,不调整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前导 码的数据长度;
响应于该前导码对应的该第一数据等级未达到最高等级,确定该第二数据长度,该第二 数据长度是第二数据等级所指示的数据长度,该第二数据等级大于该第一数据等级。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报文发送次数以及发送成功率;若该报文发送次数达到第一阈值, 且该发送成功率达到第二阈值,确定报文传输满足该第一目标条件。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发送模块901用于:
若该报文发送次数未达到该第一阈值,基于该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进行下一次报文发 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确定模块902用于:
若该报文发送次数达到该第一阈值,且该发送成功率未达到该第二阈值,确定第三数据 长度,该第三数据长度大于该第一数据长度;
该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三报文,该第三报文携带该目标扩频因子下的该第三数据长度 的前导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通过第一节点设备在确定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时,降 低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也即是,在报文发送成功率较高的条件下,才降低前导码的数据长度, 能够在确保报文发送效果的情况下,灵活地缩短发送前导码的耗时,降低设备能耗,也能够 提高报文发送的效率。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0,该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1001,用于基于第一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
接收模块1002,用于若检测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第一前导码,接收第一 报文,该第一报文包括该第一前导码;
该检测模块1001,用于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基于第二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 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该第二时长小于该第一时长。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检测模块1001包括:
确定子模块,用于响应于到达该检测周期,基于第一序列以及位图,确定对各个扩频因 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该第一序列存储有扩频因子的标识,该扩频因子的标识在该第一 序列中的存储顺序用于指示该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该位图中的一个元素用于指 示一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状态;
检测子模块,用于基于该检测顺序对该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检测子模块,用于:
基于该第一序列中标识的存储顺序,依次对该标识所指示的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 测;
响应于对任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检测完成,将该任一扩频因子所对应的位图中的元素 设置为已检测状态;
响应于基于该第一序列中标识的存储顺序检测完成,获取该位图中处于未检测状态的元 素所指示的扩频因子;
对处于未检测状态的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响应于检测到该任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将该任一扩频因子的标识顺 序存储至第二序列,该第二序列用于指示下一次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数值增加模块,用于在哈希表中将该目标扩频因子所对应的元素的数值加一,该哈希表 中的一个元素用于指示一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被检测到的次数。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检测模块,用于:
若报文传输满足该第二目标条件,获取该哈希表中数值为0的元素所对应的第一扩频因 子;
在下一检测周期内,随机跳过对该第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检测模块1001,用于:
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确定第一节点设备在下一检测周期内所应用的前导码的 数据等级;
基于该前导码的数据等级,调整下一检测周期的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通过第二节点设备在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时,调整下 一检测周期的时长,例如,对于某些从未检测到前导码的扩频因子,在下一检测周期内随机 跳过对这些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从而降低对前导码检测的耗时,缩短检测周期的时 长,进而降低第二节点设备在报文传输过程中的设备能耗,也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在数据传输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 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 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与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 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节点设备可以实现为终端或服务器,例如,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 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11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播放器(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P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播放器、笔记本电 脑或台式电脑。终端1100还可能被称为用户设备、便携式终端、膝上型终端、台式终端等其 他名称。
通常,终端1100包括有: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01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102。
处理器11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 器1101可以采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 Logic 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 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110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 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 1101可以在集成有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 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
存储器11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 暂态的。存储器1102还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 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1102中的非暂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 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条程序代码,该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用于被处理器1101所执行以实现本申 请中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1100还可选包括有:外围设备接口1103和至少一个外围设备。 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和外围设备接口1103之间可以通过总线或信号线相连。各个外围 设备可以通过总线、信号线或电路板与外围设备接口1103相连。具体地,外围设备包括:射 频电路1104、显示屏1105、摄像头组件1106、音频电路1107、定位组件1108和电源1109 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1100还包括有一个或多个传感器1110。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1110 包括但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1111、陀螺仪传感器1112、压力传感器1113、指纹传感器1114、 光学传感器1115以及接近传感器1116。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1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1100的限定,可以包括 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服务器1200可因配置或性能 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s,CPU)1201 和一个或多个的存储器1202,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202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 该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01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 供的方法。当然,该服务器1200还可以具有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键盘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等 部件,以便进行输入输出,该服务器1200还可以包括其他用于实现设备功能的部件,在此不 做赘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的 存储器,上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可由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例如, 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 (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 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 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 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实现该数据传输方法所执行 的操作。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 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 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上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携带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
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确定第二数据长度,所述第二数据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数据长度;
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携带所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的前导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确定第二数据长度,包括:
若报文传输满足所述第一目标条件,基于所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查询扩频因子、前导码的数据长度及前导码的数据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前导码的数据长度与所述数据等级负相关;
响应于所述前导码对应的第一数据等级已达到最高等级,不调整所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数据长度;
响应于所述前导码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等级未达到最高等级,确定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是第二数据等级所指示的数据长度,所述第二数据等级大于所述第一数据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确定第二数据长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报文发送次数以及发送成功率;
若所述报文发送次数达到第一阈值,且所述发送成功率达到第二阈值,确定报文传输满足所述第一目标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报文发送次数以及发送成功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报文发送次数未达到所述第一阈值,基于所述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进行下一次报文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报文发送次数以及发送成功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报文发送次数达到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发送成功率未达到所述第二阈值,确定第三数据长度,所述第三数据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数据长度;
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携带所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所述第三数据长度的前导码。
6.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第一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
若检测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第一前导码,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前导码;
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基于第二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所述第二时长小于所述第一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一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包括:
响应于到达所述检测周期,基于第一序列以及位图,确定对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所述第一序列存储有扩频因子的标识,所述扩频因子的标识在所述第一序列中的存储顺序用于指示所述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所述位图中的一个元素用于指示一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状态;
基于所述检测顺序对所述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检测顺序对所述各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中标识的存储顺序,依次对所述标识所指示的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
响应于对任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检测完成,将所述任一扩频因子所对应的位图中的元素设置为已检测状态;
响应于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中标识的存储顺序检测完成,获取所述位图中处于未检测状态的元素所指示的扩频因子;
对处于未检测状态的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中标识的存储顺序,依次对所述标识所指示的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进行检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检测到所述任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将所述任一扩频因子的标识顺序存储至第二序列,所述第二序列用于指示下一次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顺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检测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第一前导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哈希表中将所述目标扩频因子所对应的元素的数值加一,所述哈希表中的一个元素用于指示一个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被检测到的次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基于第二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包括:
若报文传输满足所述第二目标条件,获取所述哈希表中数值为0的元素所对应的第一扩频因子;
在下一检测周期内,随机跳过对所述第一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的检测。
12.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携带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前导码;
确定模块,用于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确定第二数据长度,所述第二数据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数据长度;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携带所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的前导码。
1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基于第一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
接收模块,用于若检测到目标扩频因子下的第一数据长度的第一前导码,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前导码;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若报文传输满足第二目标条件,基于第二时长的检测周期,轮询检测扩频因子下的前导码,所述第二时长小于所述第一时长。
14.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所执行的操作;或如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1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所执行的操作;或如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1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CN202011255595.7A 2020-11-11 2020-11-1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3833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55595.7A CN112383386B (zh) 2020-11-11 2020-11-1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55595.7A CN112383386B (zh) 2020-11-11 2020-11-1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83386A true CN112383386A (zh) 2021-02-19
CN112383386B CN112383386B (zh) 2024-01-05

Family

ID=74582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55595.7A Active CN112383386B (zh) 2020-11-11 2020-11-1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8338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1572A (zh) * 2021-11-15 2022-04-08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送端、接收端及其数据帧的传输方法、存储介质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93514A1 (en) * 2005-12-01 2007-06-06 Alcatel Lucent Adaptive preamble adjustment for burst-mode optical systems
US20070189237A1 (en) * 2006-02-13 2007-08-16 Nokia Corporation Adaptive preamble length for continuous connectivity transmission
US20090175257A1 (en) * 2008-01-04 2009-07-09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dynamically changing preamble duration
CN101854729A (zh) * 2010-03-30 2010-10-06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卫星通信系统的随机接入方法
WO2014101012A1 (en) * 2012-12-26 2014-07-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pparatuses, user equipment, radio network nod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KR20150107617A (ko) * 2014-03-14 2015-09-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패킷을 부호화 및 복호화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141256A1 (zh) * 2017-02-03 2018-08-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0601790A (zh) * 2018-06-13 2019-12-20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的数据发送方法和装置
WO2020020360A1 (zh) * 2018-07-27 2020-01-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10798881A (zh) * 2019-11-01 2020-02-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接收和发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94073A (zh) * 2019-09-24 2020-05-2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接收或发送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15004A (zh) * 2020-02-14 2020-06-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系统、数据发送设备、数据接收设备
WO2020140930A1 (zh) * 2019-01-03 2020-07-0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1405549A (zh) * 2019-01-03 2020-07-10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1698717A (zh) * 2020-05-26 2020-09-22 清华大学 网络传输参数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93514A1 (en) * 2005-12-01 2007-06-06 Alcatel Lucent Adaptive preamble adjustment for burst-mode optical systems
CN1983878A (zh) * 2005-12-01 2007-06-20 阿尔卡特公司 用于突发模式光系统的自适应前导码调整
US20070189237A1 (en) * 2006-02-13 2007-08-16 Nokia Corporation Adaptive preamble length for continuous connectivity transmission
US20090175257A1 (en) * 2008-01-04 2009-07-09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dynamically changing preamble duration
CN101854729A (zh) * 2010-03-30 2010-10-06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卫星通信系统的随机接入方法
WO2014101012A1 (en) * 2012-12-26 2014-07-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pparatuses, user equipment, radio network nod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KR20150107617A (ko) * 2014-03-14 2015-09-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패킷을 부호화 및 복호화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141256A1 (zh) * 2017-02-03 2018-08-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0601790A (zh) * 2018-06-13 2019-12-20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的数据发送方法和装置
WO2020020360A1 (zh) * 2018-07-27 2020-01-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WO2020140930A1 (zh) * 2019-01-03 2020-07-0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1405549A (zh) * 2019-01-03 2020-07-10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1194073A (zh) * 2019-09-24 2020-05-2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接收或发送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98881A (zh) * 2019-11-01 2020-02-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接收和发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15004A (zh) * 2020-02-14 2020-06-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系统、数据发送设备、数据接收设备
CN111698717A (zh) * 2020-05-26 2020-09-22 清华大学 网络传输参数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金伟妹: "用于工业物联网环境的LoRa多点通信协议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电子期刊》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1572A (zh) * 2021-11-15 2022-04-08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送端、接收端及其数据帧的传输方法、存储介质
CN114301572B (zh) * 2021-11-15 2024-01-26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送端、接收端及其数据帧的传输方法、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83386B (zh) 2024-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04390B2 (en) Energy-saving mobile node control method using wireless multi-interfaces
KR100997828B1 (ko)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페이징 방법, 장치, 시스템 및 컴퓨터판독 가능한 저장 매체
CN110691412B (zh) Pucch冲突的处理方法和终端
US9723583B2 (en) Masterless slot allocation
US20220052813A1 (en) Srs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bwp switching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11130728B (zh) 一种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US20220141690A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220346166A1 (en)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4159299A (zh) 一种服务公告消息的传输方法及设备
US2023015677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mode thereof
CN112383386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9127230A1 (zh) 一种网络节点的唤醒方法及设备
US20230027463A1 (en) Resourc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terminal
US20220376830A1 (en)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medium
CN107548019B (zh) 无线传感网络中网络信标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4954148A (zh) 节点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路由器
CN112261634B (zh) 一种蓝牙传输控制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JP2007221522A (ja) ポーリング装置及び端末装置及びポーリング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4449688A (zh) Rrc连接释放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8476489A (zh) 一种寻呼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5981666B (zh) 神经网络信息整合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6761206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3260069B (zh) 一种载波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3001710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performing medium synchronization of a link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US2024014736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transmitting ue assistance information messag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3828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