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46115A - 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46115A
CN112346115A CN202010632804.9A CN202010632804A CN112346115A CN 112346115 A CN112346115 A CN 112346115A CN 202010632804 A CN202010632804 A CN 202010632804A CN 112346115 A CN112346115 A CN 1123461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vel time
node
microseismic
calculation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328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峰
蒋若辰
刘燚
魏明东
李昂
周靖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63280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461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46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61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288Event detection in seismic signals, e.g. microseismic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16Receiving elements for seismic signals;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receiving elements
    • G01V1/20Arrangements of receiving elements, e.g. geophone patter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采用地震波射线理论将弹性波传播等效为射线传播,模拟弹性波在含空洞的复杂岩体中的传播过程,计算微震波初至到时。基于程函方程,采用基于网格扩展的射线传播计算方法计算射线初至到时。利用二阶快速行进法以有限差分的方式求解程函方程,获得弹性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本发明方法能够提高地下洞室群含空洞的围岩环境下,以及岩体波速较为复杂的工程地质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技术背景
在岩体发生破裂时,将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存储的弹性能。微震监测技术通过布置 在围岩内的传感器,采集岩体破裂的弹性波,分析岩体破裂位置与破裂机制,为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该项技术已经广泛地用于交通、石油、矿山、水利等多个领域。
准确地实现微震震源定位是微震监测技术实现其圈定岩体破裂区域,进行岩体失稳 预警的基础。同地震定位原理相似,微震定位是通过分析传感器所接收到的波形信息反演出微震事件发生的位置。当前,主要的微震定位方法有线性定位算法,诸如Geiger 算法、相对定位法、联合反演法等,以及非线性定位算法,诸如牛顿法、单纯形法、遗 传算法、模拟退火法等组成。这些方法将围岩等效为波速均一的介质,通过试算迭代不 同的的假定震源,基于理论走时值与实际测得的微震到时值残差最小这一原则,确定震 源位置。
现有方法在监测区域较小且围岩波速较为均一时,能够较为高效准确地确定微震事 件位置。然而,在岩体波速较为复杂的工程地质环境中,将围岩等效为均一波速会对结果造成较大的误差。此外,随工程活动的进行,人工开挖的区域会在围岩环境中形成空 洞区域,若采用均一的等效波速模型会极大地干扰微震定位结果。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 能够在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准确定位微震震源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微震定位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地下硐室群含空洞、 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以提高地下洞室群含空洞的围岩环境下,以 及岩体波速较为复杂的工程地质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的准确性。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和原理如下:采用地震波射线理论将弹性波传播等效为射线传播,模拟弹性波在含空洞的复杂岩体中的传播过程,计算微震波初至到时。基于程函方 程,采用基于网格扩展的射线传播计算方法计算射线初至到时。利用二阶快速行进法以 有限差分的方式求解程函方程,获得弹性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
本发明方法将监测区域离散为三维网格,并基于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给对应位置的 网格节点赋予相应的岩体波速,对于人工开挖的空洞区域赋予340m/s的波速然后通过二阶快速行进法计算各个传感器到监测区域内任意节点(x,y,z)的理论初至到时。在获 得现场实测的微震波初至到时的基础上,建立各个节点对应的时间差函数f(x,y,z),计 算理论到时与实际到时之间的误差,若f(x,y,z)函数值小,说明与其对应的编号的网格 节点与实际震源(x0,y0,z0)越接近。取前p个f(x,y,z)最小的函数值对应的网格节点 坐标,求平均,获得震源的坐标位置。
基于以上构思,本发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微震监测任务,圈定待监测的区域;取长方体形待监测区域,其长、宽、 高分别为A米、B米、C米,沿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以网 格大小d米,将划定的长方体监测区域划分为(A/d)×(B/d)×(C/d)个三维离散 网格;将划分的长方体的长方向定义为行,宽方向定义为列,高度定义为层;将三维网 格节点进行编码,将位于第x行,第y列,第z层的网格节点的坐标记为(x,y,z);
其中,网格大小d可根据实际监测区域大小做调整,优选为取1m,d值越小对计算设备的要求越高,但计算精度越高;
(2)在监测区域内布置微震监测传感器,将传感器按照三维空间网状进行布置,记录下各个传感器的三维空间坐标,将第i个的传感器的空间坐标被记录为(li,mi,ni);
(3)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将监测区域的三维网格节点赋予对应的岩体波速,对于工程开挖下形成的空洞区内的三维网格节点,基于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赋予空洞 区域波速为340m/s;分别以各个传感器作为起点,采用二阶快速行进法,计算各个传感 器到坐标为(x,y,z)的节点的微震弹性波理论初至到时,并保存;将第i个传感器到坐 标为(x,y,z)的节点的微震弹性波理论初至到时记为Δti(x,y,z)
(4)当监测区域内发生微震事件,其震源位置为(x0,y0,z0),将第i个传感器获得的弹性波初至到时时刻记作ti
(5)建立监测区域内各个三维网格节点对应的时间残差函数f(x,y,z),并采用最小 二乘法计算其函数值,如式(1)所示;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21
式中,ti和tj分别表示第i个和第j个传感器采集到的微震弹性波初至到时时刻;Δti(x,y,z)与Δtj(x,y,z)分别表示第i个传感器和第j个传感器到编号为(x,y,z)的节点的微震 弹性波理论初至到时;k为监测区域内的传感器的数量;
将计算获得的f(x,y,z)的函数值,从小到大排序,取前p个f(x,y,z)函数值对应的网格节点编号为(x1,y1,z1)、……、(xp,yp,zp),p取10~100之间任意的整数,采 用式(2)计算震源位置: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31
式中,(xs,ys,zs)表示前p个f(x,y,z)函数值对应的三维网格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的坐标。
在上述方法中,步骤(3)中所述二阶快速行进法的计算主要通过走时计算与整体扩 展两个部分实现。对于走时计算,由于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在岩石内部传播的初至到时可基于波动方程进行计算。基于“高频近似”假定,波动方程的走时计算可被进一 步通过差分求解程函方程来实现。程函方程及其差分形式分别如公式(3)和(4)所示: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32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33
公式(3)和公式(4)的推导可参见文献[1]Sethian J A,Popovici AM.3-Dtraveltime computation using the fast marching method[J].Geophysics,1999,64(2):516-523,[2] Popovici A M,Sethian J A.3-D imaging using higher order fastmarching traveltimes[J]. Geophysics,2002,67(2):604-609,[3]David L.Chopp.SomeImprovements of the Fast Marching Method[J].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computing,2001,23(1).
公式(3)中,T为有震源产生的微震波到达点(x,y,z)的初至走时,α(x,y,z)为位于点(x,y,z)的岩体波速,可由现场的工程地质资料获取。公式(4)中,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34
分别为偏微分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35
的差分计算形式,δx,δy,δz为沿x,y,z三个方向的网格大小,取 δx=δy=δz=d米。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36
为沿x,y,z三个方向的差分算子,整数l为差分阶数。沿x方向的一阶与二阶差分算子分别如公式(5)(6)所示。如图1所示,Ti,j,k为当前为与x,y,z的计算点的 初至走时值,y与z方向差分算子可同理计算。对于无法获得二阶差分形式的节点(如边界点与震源 点附近的点),其走时计算将退化为一阶差分的形式进行计算。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41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42
为实现区域内所有点走时的计算,上述走时计算的过程将由窄带扩展技术拓展到区 域内的所有节点。节点走时计算过程中,设近点(黑色)为已完成走时计算并停止走时更新的节点,远点(白点)为未完成走时计算的节点,窄带点(灰色)为已完成走时计 算但并未停止走时更新,窄带点的集合称为窄带。此时,提取窄带中走时值最小的节点, 将其改为近点,采用公式(4)计算其上下左右前后的邻点的走时。若这些邻点为近点, 则不更新走时;若为窄带点,则与该点之前的走时值对比,如果小于之前的走时值,则 更新该点的走时,否则不更新;若为这些邻点为远点,将其改为窄带点,计算其走时。 整个计算过程不断迭代重复,直至区域内的所有节点为近点,此时停止计算。
本发明所述方法对于高岩体波速较为复杂和/或含有空洞的情况均可适用,其核心 思想就是基于震源点到传感器的理论与实际到时的残差最小来实现定位。其中,实际到时可通过现场的工程监测获得。而理论到时的计算只需严格按照公式(3)-(6),将相应 位置的节点,赋予对应位置的波速,严格按照二阶快速行进法的计算流程,即可完成理 论到时计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方法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工程开挖进度的基础上,将微震监测区域划分为 三维网格,将对应的网格节点赋予相应的岩体波速,采用二阶快速行进法求解不同传感器到不同网格节点的理论初至到时。通过计算理论到时与实际到时之间的误差,寻找时 间差函数f(x,y,z)最小值对应的p个网格节点,以求解算数平均值的方式获得最终震源 位置(x0,y0,z0)。本发明方法相较于现有的适用于均一波速岩体模型的微震定位方法, 能够在含空洞的复杂岩体中,准确地获得微震事件的空间位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微震定 位精度,特别是提高岩体波速较为复杂的工程地质环境中和含空洞的围岩环境下的微震 震源定位的准确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微震监测技术的实时预警功能。
附图说明
图1节点差分计算示意图;
图2为某水电站地下硐室群工程地质条件;
图3为划分微震监测区域;
图4为本发明方法定位结果;
图5为基于均一速度模型的定位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做进一步说明。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 只用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对本发明做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进行具体实施,仍属于发 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述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定位方法,步骤如下:
(1)某水电站地下硐室群布置及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如图3所示。主要开挖区域为主厂房、主变室、连接二者的母线洞、以及尾水调压室。地下硐室群分布的围岩类型为灰 白色厚-巨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工程地质勘察的声波测试结果表明围岩波速为5500m/s。 划分长方体监测区域如图4所示,沿洞轴线方向为y轴,竖直向上的方向为z轴,垂直 洞轴线方向与竖直方向为x轴,以(-1.5,13.72,1675.5)作为坐标原点建立图示局部坐标 系。x,y,z三个方向长度分别为A=162m,B=220m,C=66m,划分的三维正方形网格 的边长为d=1m,共生成(162+1)×(220+1)×(66+1)=2413541个网格节点,沿x,y,z 方向将节点编码,局部坐标系原点为(1,1,1),x取值范围为1~163的整数,y取值范围为 1~221的整数,z取值范围为1~67的整数。
(2)在监测区域内布置4个微震监测传感器,将传感器按照形成三维空间网状进行布 置;记录下各个传感器的三维空间坐标,传感器1为(47,99,26),传感器2为(47,129,27),传感器3为(47,155,26),传感器4为(42,186,24)。
(3)记录下该地下硐室群在某开挖时间段已开挖的区域,将该区域内的节点波速设 为340m/s,结合已有工程勘察资料,将其余区域的岩体节点波速设为5500m/s;分别以各个传感器作为起点,采用二阶快速行进法,计算各个传感器到坐标为(x,y,z)的节点 的微震弹性波理论初至到时,并保存;将第i个传感器到坐标为(x,y,z)的节点的理论 初至到时记为Δti(x,y,z)
(4)提取该时间段因为工程扰动诱发的微震事件到达不同传感器的初至到时时刻。 当监测区域内发生微震事件,其震源位置为(x0,y0,z0),将第i个传感器获得的弹性波初至到时时刻记作ti
(5)建立监测区域内各个三维网格节点对应的时间残差函数f(x,y,z),并采用最小 二乘法计算其函数值,如式(1)所示;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61
式中,ti和tj分别表示第i个和第j个传感器采集到的微震弹性波初至到时时刻;Δti(x,y,z)与Δtj(x,y,z)分别表示第i个传感器和第j个传感器到编号为(x,y,z)的节点的微震 弹性波理论初至到时;k为监测区域内的传感器的数量,k为4;将计算获得的f(x,y,z)的函数值,从小到大排序,取前15个f(x,y,z)函数值对应的网格节点,用公式(2)计 算这些网格节点坐标的算数平均值,获得每个震源点的坐标(x0,y0,z0)。
Figure RE-GDA0002851136810000062
式中,(xs,ys,zs)表示前15个f(x,y,z)函数值对应的三维网格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的坐标,p=15。
(6)在MATLAB平台上编写计算程序,并将定位结果三维可视化展示,如图5所 示。整个计算过程也可基于Python计算机语言实现,并编写Python脚本在开源Paraview 软件上实现三维可视化。
对比例
为了对比实施例方法与基于均一速度模型的定位方法的效果差异,将实施例中的所 有节点波速设为5500m/s,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定位结果,并在三维可视化,如图5。
对比分析
在该施工时间段内,地下硐室群正在进行主厂房开挖与母线洞开挖,主变室刚刚完 成开挖。因为工程扰动影响,在现场,在主厂房下游侧边墙发生岩体失稳,在主变室边墙与母线洞连接处发生岩体掉块(发生位置在高程1710m~1720m)。对比本发明方法与均一速度模型定位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有效监测到在主厂房下游侧边墙处因为岩体破裂诱发的微震事件聚集区,同时在高程1710m~1720m的母线洞与主变室连接处的岩 体破裂也能够被有效地监测到。与之相比,图4均一速度模型的定位结果不但远离母线 洞与主变室的连接区域,而且无法准确定位到主厂房下游侧边墙的聚集的微震事件,甚 至部分的微震事件被定位到了主厂房下部的未开挖的区域,造成了相对较大的偏差。可 见,本发明的方法能够监测到诱发的微震时间段空间位置,以提高了含空洞的围岩环境 下的微震震源定位的准确性。

Claims (4)

1.一种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微震监测任务,圈定待监测的区域;取长方体形待监测区域,其长、宽、高分别为A米、B米、C米,沿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以网格大小d米,将划定的长方体监测区域划分为(A/d)×(B/d)×(C/d)个三维离散网格;将划分的长方体的长方向定义为行,宽方向定义为列,高度定义为层;将三维网格节点进行编码,将位于第x行,第y列,第z层的网格节点的坐标记为(x,y,z);
(2)在监测区域内布置微震监测传感器,将传感器按照三维空间网状进行布置,记录下各个传感器的三维空间坐标,将第i个的传感器的空间坐标被记录为(li,mi,ni);
(3)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将监测区域的三维网格节点赋予对应的岩体波速,对于工程开挖下形成的空洞区内的三维网格节点,基于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赋予空洞区域波速为340m/s;分别以各个传感器作为起点,采用二阶快速行进法,计算各个传感器到坐标为(x,y,z)的节点的微震弹性波理论初至到时,并保存;将第i个传感器到坐标为(x,y,z)的节点的微震弹性波理论初至到时记为Δti(x,y,z)
(4)当监测区域内发生微震事件,其震源位置为(x0,y0,z0),将第i个传感器获得的弹性波初至到时时刻记作ti
(5)建立监测区域内各个三维网格节点对应的时间残差函数f(x,y,z),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其函数值,如式(1)所示;
Figure FDA0002566369930000011
式中,ti和tj分别表示第i个和第j个传感器采集到的微震弹性波初至到时时刻;Δti(x,y,z)与Δtj(x,y,z)分别表示第i个传感器和第j个传感器到编号为(x,y,z)的节点的微震弹性波理论初至到时;k为监测区域内的传感器的数量;
将计算获得的f(x,y,z)的函数值,从小到大排序,取前p个f(x,y,z)函数值对应的网格节点编号为(x1,y1,z1)、……、(xp,yp,zp),p取10~100之间任意的整数,采用式(2)计算震源位置:
Figure FDA0002566369930000021
式中,(xs,ys,zs)表示前p个f(x,y,z)函数值对应的三维网格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的坐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二阶快速行进法的计算通过走时计算与整体扩展两个部分实现:对于走时计算,由于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在岩石内部传播的初至到时基于波动方程进行计算,基于“高频近似”假定,波动方程的走时计算进一步通过差分求解程函方程来实现,程函方程及其差分形式分别如公式(3)和(4)所示:
Figure FDA0002566369930000022
Figure FDA0002566369930000023
公式(3)中,T为有震源产生的微震波到达点(x,y,z)的初至走时,α(x,y,z)为位于点(x,y,z)的岩体波速,公式(4)中,
Figure FDA0002566369930000024
分别为偏微分
Figure FDA0002566369930000025
Figure FDA0002566369930000026
的差分计算形式,δx,δy,δz为沿x,y,z三个方向的网格大小,取δx=δy=δz=d米;
Figure FDA0002566369930000027
为沿x,y,z三个方向的差分算子,整数l为差分阶数;沿x方向的一阶与二阶差分算子分别如公式(5)(6)所示;对于无法获得二阶差分形式的节点,其走时计算将退化为一阶差分的形式进行计算;
Figure FDA0002566369930000031
Figure FDA00025663699300000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时计算的过程由窄带扩展技术拓展到区域内的所有节点:节点走时计算过程中,设近点为已完成走时计算并停止走时更新的节点,远点为未完成走时计算的节点,窄带点为已完成走时计算但并未停止走时更新,窄带点的集合称为窄带;提取窄带中走时值最小的节点,将其改为近点,采用公式(4)计算其上下左右前后的邻点的走时;若这些邻点为近点,则不更新走时;若为窄带点,则与该点之前的走时值对比,如果小于之前的走时值,则更新该点的走时,否则不更新;若这些邻点为远点,将其改为窄带点,计算其走时;整个计算过程不断迭代重复,直至区域内的所有节点为近点,此时停止计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网格大小d为1m。
CN202010632804.9A 2020-07-02 2020-07-02 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Pending CN1123461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32804.9A CN112346115A (zh) 2020-07-02 2020-07-02 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32804.9A CN112346115A (zh) 2020-07-02 2020-07-02 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6115A true CN112346115A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57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32804.9A Pending CN112346115A (zh) 2020-07-02 2020-07-02 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4611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82752A (zh) * 2023-04-26 2023-07-25 四川大学 复杂岩体工程结构中的微震事件快速三维定位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2735A (zh) * 2016-05-20 2016-08-10 四川大学 具有复杂速度分布的区域岩体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CN106990435A (zh) * 2017-06-07 2017-07-28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减弱依赖初至拾取精度的微震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0221342A (zh) * 2019-07-05 2019-09-10 中南大学 基于三维速度模型的震源定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2735A (zh) * 2016-05-20 2016-08-10 四川大学 具有复杂速度分布的区域岩体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CN106990435A (zh) * 2017-06-07 2017-07-28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减弱依赖初至拾取精度的微震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0221342A (zh) * 2019-07-05 2019-09-10 中南大学 基于三维速度模型的震源定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东红: ""水力压裂监测中的微地震震源定位方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辑》 *
蒋若辰 等: ""基于快速行进迎风线性插值的微震定位算法研究"", 《岩土力学》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82752A (zh) * 2023-04-26 2023-07-25 四川大学 复杂岩体工程结构中的微震事件快速三维定位方法
CN116482752B (zh) * 2023-04-26 2024-01-23 四川大学 复杂岩体工程结构中的微震事件快速三维定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ong et al. Collaborative localization method using analytical and iterative solutions for microseismic/acoustic emission sources in the rockmass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mining
CN105022031B (zh) 一种区域岩体微震震源的分层速度定位方法
CN105842735B (zh) 具有复杂速度分布的区域岩体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CN106814391B (zh) 基于菲涅尔体层析反演的地面微地震事件定位方法
CN109738940B (zh) 一种存在空区条件下的声发射/微震事件定位方法
CN103869363B (zh) 微地震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0609321B (zh) 一种基于速度模型数据库的微震源定位方法
CN105277978A (zh) 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CN108717201B (zh) 一种隧道围岩微震源定位方法
CN105301639A (zh) 基于vsp旅行时双加权层析反演速度场的方法及其装置
WO2022078514A1 (zh) 一种结构和波速随机布设的三维速度地质建模方法
CN104360396A (zh) 一种海上井间tti介质三种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
CN112346115A (zh) 地下硐室群含空洞、复杂岩体波速环境下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CN113376695B (zh) 一种适用于煤层底板复杂陷落柱的全波形反演方法
CN107817524B (zh) 三维地震层析成像的方法和装置
CN113221228B (zh) 水电站地下洞群围岩力学参数反演方法
CN117331119A (zh) 一种面向隧道探测的快速地震波走时计算方法
CN110568497B (zh) 一种复杂介质条件下地震初至波旅行时的精确求解方法
CN111365072B (zh) 一种裂隙岩体巨型洞室的导洞勘察结构及方法
CN110532706B (zh) 基于gocad的坝基岩体爆破松弛分析方法
CN114047546A (zh) 基于传感器三维空间联合布置的群智螺旋矿震定位方法
CN117233840B (zh) 一种基于地震波的地下洞室全空间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Dong et al. The Basic Theory of Source Localization
CN112363221B (zh) Walkaway VSP测线的布设方法及装置
JIA et al. 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ng method based on variable step size accelerated sear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