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3812B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3812B
CN112333812B CN202011373581.5A CN202011373581A CN112333812B CN 112333812 B CN112333812 B CN 112333812B CN 202011373581 A CN202011373581 A CN 202011373581A CN 112333812 B CN112333812 B CN 1123338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domain
domain position
data
bit
end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735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3812A (zh
Inventor
涂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soc Chongq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soc Chongq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soc Chongq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soc Chongq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735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38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3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381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0954 priority patent/WO202211133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38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38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利用信息帧与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信息帧包括传输块,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所述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采用本发明,能够在现有的硬件结构上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了终端之间的低速率通信,降低了硬件成本。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蜂窝通信终端之间,比如:Modem(调制解调器)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基站,经过运营商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蓝牙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第三种方式是通过ZigBee(紫峰)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第四种方式是通过有线的数据传输方式,比如:支持RS-485协议的有线传输方式。
其中,第一至第三种方式是无线的数据传输方式;第一种方式需要利用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身份识别模块)卡实现,硬件上需要配置上行通路的功放;第二种方式在硬件上需要支持蓝牙功能,且只能支持近距离传输;第三种方式在硬件上需要支持ZigBee协议;因此,现有的蜂窝通信终端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增加了硬件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能够在现有的硬件结构上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了终端之间的低速率通信,降低了硬件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利用信息帧与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信息帧包括传输块,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所述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
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接收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数据信号;
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其中,所述信息帧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装置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装置,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在调用所述存储代码时,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装置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装置,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在调用所述存储代码时,用于执行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利用信息帧与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信息帧包括传输块,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所述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接收端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信号;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信息帧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其中,所述信息帧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二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发送端设备根据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可使接收端设备根据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从而在现有的硬件结构上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了终端之间的低速率通信,降低了硬件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场景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端设备与远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PC GAIN的状态与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及上述附图中的属于“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服务器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场景图,具体如图1所示,在该场景中,近端设备101利用信息帧与远端设备102通信,所述信息帧包括传输块,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bit(比特)对应。
其中,近端设备101是指相对远端设备102更靠近基站103的蜂窝通信设备;远端设备102是指相对近端设备101更远离基站103的蜂窝通信设备,即近端设备101与基站103的距离小于远端设备102与基站103的距离;也可将所述近端设备101称为主机,所述远端设备102称为从机。
在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进行通信之前,需对近端设备101和远端设备102进行时间同步,具体包括以下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近端设备执行小区搜索处理,以在小区搜索处理的过程读取第一小区的时间同步信息,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时间同步信息,将所述近端设备101调整为与所述第一小区所属的基站103时间同步。
其中,所述第一小区是指近端设备101执行小区搜索处理搜索到的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最大的小区,且所述第一小区的RSRP需在第一RSRP阈值范围内,以保证近端设备101能够通过第一小区与网络侧正常通信。在不同的通信标准和通信制式中时间同步信息可能不同;在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通信系统中,第一小区的时间同步信息是指第一小区的MIB(MasterInformation Block,主消息块)。
远端设备102采用与近端设备101相同的方式,将远端设备102调整为与第二小区所述的基站103时间同步,在此不做赘述。所述第二小区是指远端设备102执行小区搜索处理搜索到的RSRP最大的小区,且所述第二小区的RSRP需在第二RSRP阈值范围内,以保证远端设备102能够通过第二小区与网络侧正常通信。
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还需进行信息交互,以确定第一小区所属的基站103与第二小区所属的基站是否为同一个基站,且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是否是同一个小区;若第一小区所属的基站103与第二小区所属的基站为同一个基站,且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是同一个小区,则可确定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时间同步;若第一小区所属的基站103与第二小区所属的基站不是同一个基站,和/或,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不是同一个小区,则确定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时间不同步,更新第二小区,将远端设备102调整为与更新后的第二小区所属的基站103时间同步,近端设备101再与远端设备102进行信息交互,如此循环,直到确定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时间同步。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近端设备101的时钟源与第一小区所属的基站的时钟源不同,远端设备102的时钟源与第二小区所属的基站的时钟源不同,在第一个过程之后,近端设备101和远端设备102可能会与对应的基站出现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频率偏差),因此,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进行时间同步处理还包括第二个过程。
第二个过程:在第一个过程后,近端设备接收(第一小区所属的)基站的(频点)信号,根据该基站的信号,获取近端设备101与该基站的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频率偏差),对所述近端设备101与第一小区所属的基站的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进行修正,以使近端设备101保持与所述第一小区所属的基站时间同步。近端设备101利用分配给近端设备使用的信息帧与远端设备102通信;其中,该信息帧包括传输块,该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包括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第三时域位置和第四时域位置,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包括第一时域位置和第二时域位置;第三时域位置位于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前;第四时域位置位于第三时域位置与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间,和/或,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后。近端设备101在第三时域位置接收基站103的(频点)信号,比如:近端设备101在第三时域位置接收在LTE通信场景下的公网频点信号;近端设备101在第四时域位置根据基站103的信号计算近端设备101与基站103的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频率偏差),并对近端设备101与基站103的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的修正以使近端设备101保持与基站103的时间同步。
远端设备102接收(第二小区所属的)基站的(频点)信号,根据该基站的信号,获取远端设备102与该基站的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对所述远端设备102与第二小区所属的基站的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进行修正,以使远端设备102保持与所述第二小区所属的基站时间同步。远端设备102利用分配给远端设备使用的信息帧与近端设备101通信;分配给远端设备102使用的信息帧的子帧结构与分配给近端设备101使用的信息帧的子帧结构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近端设备101与所述远端设备102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比如:通过电缆、光纤进行通信,也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若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通过无线通信方式通信,则信息帧为无线帧。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如图2所示,无线帧的通信周期为160ms,每个无线帧有第0子帧到第9子帧等10个子帧,每个无线帧对应10ms的时域位置;在每个无线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为第2子帧至第7子帧对应的时域位置,第三时域位置为第0子帧对应的时域位置,第四时域位置为第1子帧、第8子帧和第9子帧中至少一个子帧对应的时域位置。
所述第三时域位置位于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前是指在同一个信息帧中第三时域位置位于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前,比如:在同一个无线帧中第0子帧位于第2子帧(至第7子帧)之前。
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第三时域位置与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间是指在在同一个信息帧中第四时域位置位于第三时域位置与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间,比如:在同一个无线帧中第1子帧位于第0子帧与第2子帧(至第7子帧)之间。
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后是在指同一个信息帧中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后,比如:在同一个无线帧中第8子帧、第9子帧位于(第2子帧至)第7子帧之后。
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帧的通信周期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160ms,无线帧的通信周期还可以设定为其它时间长度。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可采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接收基站103的信号。所述第二个过程还可以在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进行通信之后执行,比如:在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在通过第一个无线帧的传输块进行通信后,在第一个无线帧的第8子帧和/或第9帧根据基站103的信号计算近端设备101与基站103的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频率偏差),并进行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的修正以使近端设备101保持与基站103的时间同步。可指定利用每个通信周期内的第一个无线帧进行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的通信,还可根据需要在每个通信周期内指定利用一个或多个无线帧进行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的通信,在此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近端设备101为发送端设备,所述远端设备102为接收端设备,或者,所述远端设备102为发送端设备,所述近端设备101为接收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传输块的数据信号,比如:采用广播的方式周期性地发送传输块的数据信号;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确定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具体如图2所示,可将传输块中每个子帧划分为15个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每个子帧不再有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每个OFDM符号使用2048Ts,图2所示的每个传输块可传输90个比特bit的信息。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是指所述传输块中的OFDM符号与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所述确定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可以是确定传输块中每个OFDM符号对应的发送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远端设备102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一个远端设备102,还可以是多个远端设备102。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可以是Modem(调制解调器)终端,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蜂窝通信终端,在此不做限定。近端设备101与远端设备102并不限定于均接收图1所示的同一个基站103的信号,两者还可接收不同的基站的信号,若近端设备101和远端设备102接收不同的基站的信号用于进行时间同步、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的修正,则近端设备101和远端设备102并不能达到时间同步;若近端设备101和远端设备102没有时间同步,则接收端设备不能准确接收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数据流。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终端或者存储介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具体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利用信息帧与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信息帧包括传输块,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所述方法包括:
S301:根据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所述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
S302: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根据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可使接收端设备根据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从而在现有的硬件结构上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了终端之间的低速率通信,降低了硬件成本。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终端或者存储介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具体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应用于接收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S401:接收数据信号;
S402: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其中,所述信息帧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设备可根据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从而在现有的硬件结构上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了终端之间的低速率通信,降低了硬件成本。
图3和图4描述的方法的具体实现可参见后续实施例。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终端或者存储介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具体如图5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501:发送端设备在第一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中的第三时域位置,接收基站的信号。
其中,所述第三时域位置位于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前;所述第一信息帧是分配给发送端设备使用的信息帧,可由网络侧分配。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近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远端设备;
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远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近端设备。
发送端设备在第一信息帧的第四时域位置可根据接收到的基站的信号,对发送端设备与基站的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频率偏差)进行修正,以保持与基站时间同步。
接收端设备也可在分配给接收端设备使用的第二信息帧的第三时域位置接收的基站信号,在第二信息帧的第四时域位置根据接收到的基站信号,对接收端设备与基站的时间同步偏差和频偏的修正,以保持与基站时间同步。所述第二信息帧可由网络侧分配给接收端设备使用。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均保持与同一基站时间同步,则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保持时间同步。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接收基站的信号时使用的频点(第一频点)和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通信时使用的频点(第二频点)不同,即发送端设备在第一信息帧中第三时域位置使用的频点与在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使用的频点不同。
接收端设备接收基站的信号时使用的频点(第三频点)和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通信时使用的频点(第二频点)不同,即接收端设备在第二信息帧中第三时域位置使用的频点与在第二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使用的频点不同。
所述第一频点是近端设备执行小区搜索处理确定的第一小区所属的基站的频点,所述第三频点是远端设备执行小区搜索处理确定的第二小区所属的基站的频点;第二频点是预先在近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上设置的,第二频点需设置与公网频点、专网频点、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频点等已使用的频点不同。在执行图1描述的第一过程后,若近端设备与远端设备时间同步,则所述第一频点与所述第三频点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发送端设备接收的基站的信号所属的基站与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的基站的信号所属的基站可以为同一个基站,也可以为不同的基站;当两者为同一基站时,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才可能时间同步;只有在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时间同步的情况下,分配给发送端设备使用的第一信息帧与分配给接收端设备使用的第二信息帧的时域位置才能时间对齐,进而接收端设备才能在第二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正确接收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数据流。
S502:发送端设备在第一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中的第四时域位置,执行切换处理。
其中,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第三时域位置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间,和/或,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后。
所述执行切换处理包括:切换频点,和/或:切换到发送状态或接收状态。
所述切换频点包括:将发送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切换到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或者,将发送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切换到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
所述切换到发送状态或接收状态包括:将发送端设备切换到发送状态,以使发送端设备被允许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流,或者,将发送端设备切换到接收状态,以使发送端设备被允许接收基站的频点或被允许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数据流。
接收端设备可在第二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中的第四时域位置,执行类似的切换处理。具体地,接收端设备切换频点包括:将接收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切换到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或者,将接收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切换到用于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接收端设备切换到发送状态或接收状态包括:将接收端设备切换到发送状态,以使接收端设备被允许向发送端设备发送数据流,或者,将接收端设备切换到接收状态,以使接收端设备被允许接收基站的信号或被允许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数据流。
在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时间同步的情况下,若将发送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切换到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则对应将接收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切换到用于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若将发送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通信的频点切换到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则对应将接收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切换到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若将发送端设备切换到发送状态,以使发送端设备被允许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流,则对应将接收端设备切换到接收状态,以使接收端设备被允许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数据流;若将发送端设备切换到接收状态,以使发送端设备被允许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数据流,则对应将接收端设备切换到发送状态,以使接收端设备被允许向发送端设备发送数据流。
在步骤S502中,执行切换处理包括:将发送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切换到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和/或,将发送端设备由接收状态切换到发送状态,以使发送端设备被允许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流。
第一信息帧的结构可参见如图2,具体如图2所示,在无线帧的第1子帧,可将发送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切换到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并将发送端设备由接收状态切换到发送状态。第二信息帧的结构可参见图2,具体如2所示,在无线帧的第1子帧,可将接收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切换到用于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端设备与远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如图6所示,近端设备60和远端设备61确定2490MHz的1.4MHz的带宽信号作为通信频点,该通信频点与公网频点、专网使用的频点、WiFi使用的频点均不相同。
图6中,SAW 601是带宽滤波器,用于对信号进行带通滤波;开关602用于将近端设备60或远端设备61切换到接收状态或发送状态,和/或,用于切换近端设备60或远端设备61使用的频点;发送端设备中的RFIC(射频集成电路)+modem 603用于生成并发送数据信号,比如:根据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以及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接收端设备中的RFIC+modem 603用于接收数据信号并确定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比如:接收数据信号,以及根据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S503:发送端设备根据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
其中,所述发送端设备利用第一信息帧与接收端设备通信,即所述第一信息帧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息帧包括传输块,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bit(比特)对应,所述数据流是发送端设备要发送给接收端设备连续多个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包括:
将第一时域位置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第一发送功率;所述第一时域位置是指第一信息帧的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所对应的时域位置;
和/或:将第二时域位置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第二发送功率;所述第二时域位置是指第一信息帧的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0的比特bit所对应的时域位置。
具体如图2所示,将第一信息帧的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对应的OFDM符号所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第一发送功率;将第一信息帧的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0的比特bit对应的OFDM符号所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第二发送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因此,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以第一发送功率发送的数据信号的RSSI大于以第二发送功率发送的数据信号的RSSI。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数据流的前N位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N为正整数;所述标记比特bit,用于识别所述数据流。
比如:标记比特bit包括两位比特bit,两位比特bit的取值依次为10;因此,可将标记bit中第一位比特bit(取值为1)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第一发送功率,将第二位比特bit(取值为0)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第二发送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数据流的后Q位比特bit为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用于接收端设备对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进行循环冗余校验,以确定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是否有效,Q为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使用8bit的CRC码,即数据流的后8位比特bit为CRC码,该8bit的CRC码可存储在图2所示的无线帧中第7帧的最后8个OFDM符号。
S504:发送端设备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具体地,发送端设备根据确定出的各个发送功率,连续发送传输块多个数据信号,比如:连续发送传输块的M个数据信号,M为正整数。
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可以是按照预设调制方式进行调制后的调制信号。所述预设调制方式可以根据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利用的通信制式和通信标准设定;比如: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利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则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可以是按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幅度调制)以及64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相正交振幅调制)中的一项或多项调制方式进行调制后的信号;相应地,若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利用2G(2rd-Generation WirelessTelephone Technology,第二代无线通信技术)、3G(3rd-Generation,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或NR(New Radio,新空口)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时,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可以是按照2G、3G或NR通信技术对应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后的调制信号。
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还可以是单音信号,即单一频率的纯正弦信号。如图2所示,发送端设备根据确定出的各个发送功率,可连续发送6ms的单音信号。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到为调制信号或单音信号的数据信号后无需对该数据信号或该单音信号执行解调制处理,而是根据该数据信号的RSSI获取数据流的比特bit。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包括如下步骤:
S5041:发送端设备在第四时间打开发送端设备的射频功能,以使发送端设备处于被允许发送数据信号的状态,并将发送端设备的APC(Automatic Power Control,自动功率控制)GAIN(增益)设置为APC GAIN允许的最小值。
所述第四时间位于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前且距离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第四时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前打开发送端设备的射频功能可为射频功能的正常使用预留缓冲的时间,第四时间可位于图2所示的第1子帧内。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PC GAIN的状态与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的示意图。具体如图7所示,图7中t0为第四时间,t2为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即为数据流的第1位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图7中,CW Amplitude表示连续波信号振幅(Continuous Wave)。
S5042:发送端设备在第三时间开启所述数据流的第1位比特bit取值对应的发送功率所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三时间位于所述数据流的第1位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前且距离所述起始位置第三时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前打开数据流的第1位比特bit取值对应的发送功率所对应的APC GAIN,可为终端的APC GAIN的正常使用预留缓冲的时间,第三时间可位于图2所示的第1子帧内,且第三时间位于第四时间之后。
具体如图7所示,终端在t1开启t2到t3之间的第二时域位置对应的第二发送功率所对应的APC GAIN,t1位于t2之前,且t1位于t0之后。
S5043:发送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时域位置,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以第一发送功率发送数据信号;
和/或:在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开启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以第二发送功率发送数据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启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的同时,需要关闭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以免对产生第一发送功率造成干扰,而使数据信号无法以准确、有效地以第一发送功率发送;在开启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需要关闭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以免对产生第二发送功率造成干扰,而使数据信号无法以准确、有效的第二发送功率发送。
具体如图7所示,取值为1的比特bit对应的数据信号与第一时域位置对应,取值为0的比特bit对应的数据信号与第二时域位置对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是利用APC GAIN产生的,不需要额外在发送端设备上配置PA(Power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降低了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的硬件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第一时域位置,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包括:
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前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在第一时间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一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后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第一时长。
所述第一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所述第一时长小于第一时域位置的时间长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之后,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后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在第二时间关闭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之前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第二时长。
所述第二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所述第二时长小于第一时域位置的时间长度。
每个时域位置(每个OFDM符号)对应RSSI值为该时域位置对应最大RSSI,因此,需要保证第二时域位置对应的发送功率没有其他有效的信号。基于此,针对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的前一比特bit取值为0和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的后一比特bit取值为0这两种情况,设置发送功率做特殊的处理。
具体地,针对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的前一比特bit取值为0,即使到达取值为1的比特bit对应的第一时域位置也要延后第一时间打开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以避免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冲击到前一取值为0的比特bit对应的第二时域位置,导致在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第二时域位置对应的数据信号的RSSI与第一发送功率对应。
针对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的后一比特bit取值为0,要在到达取值为0的比特bit对应的第二时域位置之前,提前关闭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以避免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冲击到后一取值为0的比特bit对应的第二时域位置,导致在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第二时域位置对应的数据信号的RSSI与第一发送功率对应。
具体如图7所示,t4到t6之间的第一时域位置之前为t3到t4之间的第二时域位置,因此,在距离t4第一时长的t5打开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t5位于t4之后;t6到t8之间的第一时域位置之后为t8到t9之间的第二时域位置,因此,在距离t8第二时长的t7关闭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t7位于t8之前。
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当前第一时域位置(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1)的前一时域位置和后一时域位置同样为第一时域位置(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1),则在当前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到当前第一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使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保持在开启状态,使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保持在关闭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当前第二时域位置(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0)的前一时域位置和后一时域位置同样为第二时域位置(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0),则在当前第二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到当前第二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使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保持在开启状态,使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保持在关闭状态。
S5044:发送端设备在第五时间关闭发送端设备的射频功能,并将发送端设备的APC GAIN设置为APC GAIN允许的最小值。
其中,第五时间与数据流最后一个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时长、第二时长、第三时长和第四时长的时间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时长、第二时长、第三时长和第四时长的时间长度可通过发送端设备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NV(Native Value,本地参数值)配置。
S505:接收端设备接收数据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设备在第二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接收数据信号。
所述接收端设备可连续接收M个数据信号,M为正整数。
S506: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包括:
确定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是否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
若所述M个数据信号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则识别出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将识别出的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设备处于相对开放的通信环境中,除发送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外,还可有其他设备使用与发送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的数据信号相同的频点发送其他信息;或者,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的时间并不同步,在第二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接收不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的数据信号,或者仅能接收到部分发送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帧中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因此,需要确定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是否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确定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是否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的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是否为标记比特bit;N为正整数,M>N;
若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则确定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有两种方式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是否为标记比特bit:
第一种方式:将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分别与数据信号门限做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若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与标记比特bit取值相同,则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
其中,数据信号门限是用于区别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RSSI与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RSSI的第一RSSI门限。
第二种方式:在N=2时,两位标记比特bit的取值依次为10,将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与第2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之差与预设值做比较;
若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与第2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之差大于预设值,则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
其中,预设值为用于区别标记比特bit中两位比特bit对应的RSSI的第二RSSI门限,预设值可以为6dBm。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识别出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包括:
将所述标记比特bit的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前N比特bit的取值;
根据所述M个数据信号中后M-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后M-N比特bit的取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M个数据信号中后M-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后M-N比特bit的取值,包括:
将所述M个数据信号中后M-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分别与数据信号门限做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包括:
若比较结果为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大于所述数据信号门限,则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1;
若比较结果为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信号门限,则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0。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信号门限是随M个数据信号中的第1个数据的RSSI动态变化的,可根据预设值和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的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数据信号门限。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预设值和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的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RSSI门限,包括:
将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与所述预设值之差,确定为所述数据信号门限。
比如: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1,预设值为6dBm,则将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与6dBm之差,确定为数据信号门限。
S507:接收端设备对确定的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之后,可获取数据流的CRC码,比如:发送端设备将8bit的CRC码设置为数据流的后8bit数据,则将确定出的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后8比特bit取值确定为CRC码。
利用CRC码对确定出的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进行CRC,以确定该确定出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是否为有效的比特bit取值。
S508:发送端设备在第一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中的第四时域位置,执行切换处理。
在步骤S508中,执行切换处理包括:将发送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切换到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和/或,将发送端设备切换到接收状态,以使发送端设备被允许接收基站的频点。
第一信息帧的结构可参见如图2,具体如图2所示,在无线帧的第8子帧和/或第9子帧,可将发送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切换到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和/或,将发送端设备由发送状态切换到接收状态。同理,第二信息帧的结构可参见图2,具体如2所示,在无线帧的第8子帧和/或第9子帧,可将接收端设备的频点由用于接收端设备与发送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频点切换到用于接收基站信号的频点。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508并不限定于在步骤S507之后执行,步骤S508在步骤S504之后执行即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根据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可使接收端设备根据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从而在现有的硬件结构上实现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了终端之间的低速率通信,降低了硬件成本。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如图8所示,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装置801和处理器802;并且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还可以包括数据接口803、用户接口804。各个硬件之间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总线建立连接。
通过所述数据接口803,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可以和其他终端、服务器等设备之间交互数据;所述用户接口804用于实现用户与所述数据传输设备之间的人机交互;所述用户接口804可提供触摸显示屏、物理按键等实现用户与所述数据传输设备之间的人机交互。
所述存储装置801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装置801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存储装置801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所述处理器802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所述处理器8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等。上述PLD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等。
对于所述数据处理设备为发送端设备的情况:
所述发送端设备利用信息帧与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信息帧包括传输块,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
所述存储装置801,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802,在调用所述存储代码时,用于根据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所述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
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将第一时域位置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第一发送功率;所述第一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所对应的时域位置;
和/或:将第二时域位置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第二发送功率;所述第二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0的比特bit所对应的时域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还用于在所述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中的第三时域位置,接收所述基站的信号;
其中,所述第三时域位置位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还用于在所述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中的第四时域位置,执行切换处理;
其中,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第三时域位置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间,和/或,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后;
所述执行切换处理包括:
切换频点,和/或:切换到发送状态或接收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流的前N位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N为正整数;所述标记比特bit,用于识别所述数据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时域位置,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
和/或:在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开启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前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在第一时间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一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后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第一时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还用于在所述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后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在第二时间关闭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之前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第二时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还用于在第三时间开启所述数据流的第1位比特bit取值对应的发送功率所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三时间位于所述数据流的第1位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前且距离所述起始位置第三时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发送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近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远端设备;
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远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近端设备。
对于所述数据处理设备为接收端设备的情况:
所述存储装置801,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802,在调用所述存储代码时,用于接收数据信号;
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其中,所述信息帧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确定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是否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M为正整数;
若所述M个数据信号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则识别出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将识别出的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的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是否为标记比特bit;N为正整数,M>N;
若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则确定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将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分别与数据信号门限做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若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与标记比特bit取值相同,则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在N=2时,若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与第2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之差大于预设值,则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将所述标记比特bit的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前N比特bit的取值;
根据所述M个数据信号中后M-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后M-N比特bit的取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将所述M个数据信号中后M-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分别与数据信号门限做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若比较结果为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大于所述数据信号门限,则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1;
若比较结果为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信号门限,则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还用于根据预设值和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的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数据信号门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具体用于将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与所述预设值之差,确定为所述数据信号门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02,还用于在所述将识别出的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之后,对确定的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远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近端设备;
或者: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近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远端设备。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如图9所示,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利用信息帧与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信息帧包括传输块,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901,用于根据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所述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
发送模块902,用于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901,具体用于将第一时域位置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第一发送功率;所述第一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所对应的时域位置;
和/或:将第二时域位置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第二发送功率;所述第二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0的比特bit所对应的时域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中的第三时域位置,接收所述基站的信号;
其中,所述第三时域位置位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
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中的第四时域位置,执行切换处理;
其中,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第三时域位置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间,和/或,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后;
所述执行切换处理包括:
切换频点,和/或:切换到发送状态或接收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流的前N位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N为正整数;所述标记比特bit,用于识别所述数据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902,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时域位置,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
和/或:在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开启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902,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前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在第一时间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一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后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第一时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902,还用于在所述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之后,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后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在第二时间关闭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之前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第二时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902,还用于在第三时间开启所述数据流的第1位比特bit取值对应的发送功率所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三时间位于所述数据流的第1位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前且距离所述起始位置第三时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发送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近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远端设备;
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远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近端设备。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如图10所示,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接收端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1001,用于接收数据信号;
确定模块1002,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信息帧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其中,所述信息帧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确定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是否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M为正整数;
若所述M个数据信号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则识别出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将识别出的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的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是否为标记比特bit;N为正整数,M>N;
若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则确定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将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分别与数据信号门限做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若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与标记比特bit取值相同,则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在N=2时,若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与第2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之差大于预设值,则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将所述标记比特bit的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前N比特bit的取值;
根据所述M个数据信号中后M-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后M-N比特bit的取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将所述M个数据信号中后M-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分别与数据信号门限做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若比较结果为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大于所述数据信号门限,则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1;
若比较结果为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信号门限,则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1002,还用于根据预设值和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的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数据信号门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将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与所述预设值之差,确定为所述数据信号门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
校验模块,用于在所述将识别出的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之后,对确定的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远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近端设备;
或者: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近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远端设备。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步骤S301至S302、步骤S501至S504以及S508中任意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既可以包括智能终端中的内置存储介质,当然也可以包括智能终端所支持的扩展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提供存储空间,该存储空间存储了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该存储空间中还存放了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一条或一条以上的指令,这些指令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计算机存储介质。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步骤S401至S402、步骤S505至S507中任意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既可以包括智能终端中的内置存储介质,当然也可以包括智能终端所支持的扩展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提供存储空间,该存储空间存储了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该存储空间中还存放了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一条或一条以上的指令,这些指令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计算机存储介质。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本申请步骤S301至S302、步骤S501至S504以及S508中任意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本申请步骤S401至S402、步骤S505至S507中任意实施例描述的方法。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26)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利用信息帧与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信息帧包括传输块,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所述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
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所述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包括:在第一时域位置,开启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所述第一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和/或:在第二时域位置,开启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所述第二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0的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其中,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前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在第一时间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所述第一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后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第一时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所述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包括:
将第一时域位置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和/或:将第二时域位置对应的发送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发送功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中的第三时域位置,接收基站的信号;
其中,所述第三时域位置位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信息帧对应的时域位置中的第四时域位置,执行切换处理;
其中,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第三时域位置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间,和/或,所述第四时域位置位于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时域位置之后;
所述执行切换处理包括:
切换频点,和/或:切换到发送状态或接收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流的前N位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N为正整数;所述标记比特bit,用于识别所述数据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启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后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在第二时间关闭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之前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结束位置第二时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还包括:
在第三时间开启所述数据流的第1位比特bit取值对应的发送功率所对应的APC GAIN;
其中,所述第三时间位于所述数据流的第1位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前且距离所述起始位置第三时长。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近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远端设备;
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远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近端设备。
9.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接收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数据信号;
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其中,所述信息帧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所述数据信号由所述发送端设备在第一时域位置开启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和/或,在第二时域位置开启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而发送,所述第一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所述第二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0的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其中,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前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由所述发送端设备在第一时间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所述第一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后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第一时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包括:
确定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是否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M为正整数;
若所述M个数据信号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则识别出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将识别出的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是否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的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是否为标记比特bit;N为正整数,M>N;
若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则确定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为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的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是否为标记比特bit,包括:
将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分别与数据信号门限做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若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与标记比特bit取值相同,则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N=2时,所述根据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的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是否为标记比特bit,包括:
若所述连续接收到M个数据信号中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与第2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之差大于预设值,则确定所述前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为标记比特bit。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出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包括:
将所述标记比特bit的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前N比特bit的取值;
根据所述M个数据信号中后M-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后M-N比特bit的取值。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M个数据信号中后M-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后M-N比特bit的取值,包括:
将所述M个数据信号中后M-N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分别与数据信号门限做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
16.如权利要求12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包括:
若比较结果为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大于所述数据信号门限,则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1;
若比较结果为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信号门限,则确定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为0。
17.如权利要求12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预设值和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的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数据信号门限。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值和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的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确定所述数据信号门限,包括:
将所述连续接收到的M个数据信号中第1个数据信号对应的RSSI与所述预设值之差,确定为所述数据信号门限。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识别出的所述M个数据信号对应的比特bit取值,确定为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确定的所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2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远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近端设备;
或者:所述接收端设备为近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为远端设备。
21.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装置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装置,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2.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装置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装置,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9-2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利用信息帧与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信息帧包括传输块,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确定所述信息帧中传输块对应的发送功率;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所述发送模块,在所述根据确定的各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传输块的数据信号方面,具体用于在第一时域位置,开启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所述第一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和/或:在第二时域位置,开启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所述第二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0的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其中,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前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在第一时间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所述第一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后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第一时长。
24.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接收端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信号;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确定信息帧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流的比特bit取值;
其中,所述信息帧用于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信,所述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与所述数据流的比特bit对应,所述数据信号由所述发送端设备在第一时域位置开启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自动功率控制APC增益GAIN,和/或,在第二时域位置开启第二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而发送,所述第一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1的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所述第二时域位置是指所述传输块中与数据流中取值为0的比特bit对应的时域位置,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其中,若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前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二时域位置,则由所述发送端设备在第一时间开启所述第一发送功率对应的APC GAIN,所述第一时间位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之后且距离所述第一时域位置的起始位置第一时长。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9-2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011373581.5A 2020-11-30 2020-11-30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3338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3581.5A CN112333812B (zh) 2020-11-30 2020-11-30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PCT/CN2021/130954 WO2022111338A1 (zh) 2020-11-30 2021-11-16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芯片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3581.5A CN112333812B (zh) 2020-11-30 2020-11-30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3812A CN112333812A (zh) 2021-02-05
CN112333812B true CN112333812B (zh) 2022-09-13

Family

ID=74308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73581.5A Active CN112333812B (zh) 2020-11-30 2020-11-30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3812B (zh)
WO (1) WO20221113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20698A (zh) * 2022-02-15 2022-05-2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Rsrp的补偿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6879B1 (en) * 1999-03-01 2002-05-2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ler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CN1458772A (zh) * 2002-05-13 2003-11-26 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以可变长度信号表示数字数据的无线通讯编解码方法
CN102684832A (zh) * 2011-03-15 2012-09-19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CN102986155A (zh) * 2010-06-17 2013-03-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预编码方法、发送装置
CN103187998A (zh) * 2011-12-29 2013-07-03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近距离通信系统和近距离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28109B2 (en) * 2009-01-21 2013-04-23 Via Telecom Inc. Adaptive acknowledging and power control
CN105024787A (zh) * 2014-08-29 2015-11-04 魅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CN107770848B (zh) * 2016-08-15 2020-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传输唤醒包的方法和设备
CN107070599B (zh) * 2017-04-06 2019-11-15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一种长距离链路变速率选择重传方法
CN111313991B (zh) * 2020-02-24 2022-05-17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主系统信噪比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6879B1 (en) * 1999-03-01 2002-05-2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ler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CN1458772A (zh) * 2002-05-13 2003-11-26 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以可变长度信号表示数字数据的无线通讯编解码方法
CN102986155A (zh) * 2010-06-17 2013-03-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预编码方法、发送装置
CN105162501A (zh) * 2010-06-17 2015-12-16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信号生成方法、信号生成装置、信号处理方法及信号处理装置
CN102684832A (zh) * 2011-03-15 2012-09-19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CN103187998A (zh) * 2011-12-29 2013-07-03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近距离通信系统和近距离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11338A1 (zh) 2022-06-02
CN112333812A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65656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11611908B2 (en) Syste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CN101998478B (zh) 在每信道多用户传输方案中将用户成组到业务信道上
US11582637B2 (en) User equipment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3395714B (zh) 跳频的方法和系统、终端和基站
EP3267711B1 (en) Frequency hopp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0945942B (zh) Nr-u中drs窗口确定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18137466A1 (zh) 信息指示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557239B (zh) 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序列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333812B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0439859B2 (en) Synchronization in mixed OFDM sub-carrier spacing scenarios
US11419114B2 (en)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system
CN110677912B (zh)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10521273B (zh) 非授权频谱上的信道状态指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A2799455C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US10193719B2 (en)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network equipment, system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09936873B (zh) 一种配置定时提前量的方法及装置
CN114641062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661659B (zh) 一种射频收发机、通信设备以及射频通路控制方法
EP418483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10972250B (zh)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RU2752257C1 (ru)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термина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10351050B (zh) 一种被用于窄带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565739B (zh) 信号测量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