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29098A - 一种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29098A
CN112329098A CN202011153968.XA CN202011153968A CN112329098A CN 112329098 A CN112329098 A CN 112329098A CN 202011153968 A CN202011153968 A CN 202011153968A CN 112329098 A CN112329098 A CN 112329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building
air volume
index
dehumid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539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29098B (zh
Inventor
叶蔚
陈泽安
汤晟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15396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290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29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9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29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90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基于健康要求,选择一个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确定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所处的省份和气候分区;以是否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为选项,选择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的除湿措施;根据是否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确定不同的新风量设计方案;本发明通过综合考虑高性能建筑的高气密性特点、健康空气湿度要求、不同建筑气候区的湿环境风险、新风除湿能力和不同新风热回收形式下的新风量对建筑冷热+除湿能耗的影响等因素,实现高性能居住建筑基于建筑湿环境的新风量设计方案最优化,使高性能居住建筑的新风量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和节能、更能保护人员健康。

Description

一种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领域,涉及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在设计建筑物的暖通空调系统时,需要确定新风量指标,即新风量设计。如果新风量指标太小,室内空气质量将得不到保证;但是,新风量指标越大,用于空调系统的建筑冷热能耗也越大。因此,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新风量指标,使新风量足够大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又不至于太大导致浪费能源。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展至今,高性能建筑逐步得到推广应用。高性能建筑在气密性、新风量设计、围护结构等建筑特性上,与常规建筑存在差异。由于高性能建筑的气密性较高,必然需要依靠机械通风来保证新风量,而高性能建筑对于能耗的限制十分严格,因此,为高性能建筑确定合适的新风量指标就尤为重要。
目前,国际上专门针对高性能建筑的新风量设计方法较为少见,为众所知的有德国的被动房标准,其中对被动房的最小新风量指标规定为30~32m3/(h·人),并推荐根据建筑入住情况和室内活动调整通风策略。我国的最小新风量设计要求主要规定于《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规范中对公共建筑的主要房间类型作了最小新风量的规定,对居住建筑以人均居住面积划分作了最小换气次数的规定。对于我国高性能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超低能耗建筑室内新风量需大于等于30m3/(h·人);《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中规定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新风量不小于30m3/(h·人),公共建筑的新风量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的规定。
由此可见,由于缺乏建筑湿环境方面的研究的支撑,目前的高性能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都是基于常规建筑的新风量设计标准,未考虑到高性能建筑的气密性远高于常规建筑的特点;也未考虑到室内健康空气湿度的要求、不同建筑气候区的高性能建筑湿环境风险的区别、不同建筑气候区的新风除湿能力的区别;未充分考虑到在不同新风热回收形式下的,新风量对建筑冷热能耗与除湿能耗的综合影响。按照目前的新风量设计方法设计的高性能建筑,室内空气品质可能较差,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可能难以达到保证人员健康的水平,还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健康空气湿度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通过同时考虑高性能建筑的高气密性特点、健康空气湿度要求、不同建筑气候区的湿环境风险、新风除湿能力和不同新风热回收形式下的新风量对建筑冷热+除湿能耗的影响等因素,达到了高性能居住建筑基于建筑湿环境的新风量设计方案的最优化的目的,使高性能居住建筑的新风量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和节能、更能保护人员健康。
本发明的上述目标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健康空气湿度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基于健康要求,选择一个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优选地,选择60%作为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
第二,确定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所处的省份和气候分区。
第三,以是否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为选项,选择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的除湿措施。
第四,如在第三步中选择了不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则从我国不同建筑气候区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湿环境风险区别、新风除湿能力区别的角度确定新风量设计方案。具体步骤包括:
(1)计算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所处地区的建筑高湿风险指数(Risk of HighHumidity,RHH)。
建筑高湿风险指数的含义是:指定时间段内,建筑室内平均相对湿度超过基于健康要求的相对湿度指标的时间占比。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742122040000021
Figure BDA0002742122040000022
式中:t表示时间,t0,t1表示先后的两个时刻,t1-t0为建筑高湿风险指数计算时间范围,h;RH(t)为某时刻建筑室内平均相对湿度,%;RHthreshold为基于健康要求的相对湿度临界指标,%。
建筑高湿风险指数越大,则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的湿环境风险越大,其除湿需求越需要得到重视。
(2)计算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所处地区的新风除湿潜力指数(VentilationDehumidification Potential,VDP)。
新风除湿潜力指数的含义是:新风维持室内某一相对湿度的除湿潜力。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742122040000023
式中:wthreshold为由室内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临界值计算得到的含湿量临界值,g/kg,其中,室内平均温度按各气候区典型城市的高性能建筑室内月平均温度计算;w0为某时刻室外含湿量,g/kg;t表示时间,t0,t1表示先后的两个时刻,;t1-t0为新风除湿潜力指数计算时间范围,h。
第四步(1)中的建筑高湿风险指数主要体现了某地区高性能建筑的高湿风险发生情况,与建筑本身条件关联较大,新风的除湿增湿作用在其中只得到了间接体现。因此在第四步(2)中提出计算所处地区的新风除湿潜力指数。
如新风除湿潜力指数为正值,表示该地区在该月份的新风对高性能居住建筑具有除湿能力;新风除湿潜力指数越大,表示该地区在该月份的新风对高性能居住建筑的除湿能力越大。据此,应在满足我国建筑规范中的最小新风量的基础上,增加新风量,以减小室内湿环境风险;并可采取新风热回收措施,减小新风冷热能耗,使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的能耗指标满足我国高性能居住建筑规范的要求。
如新风除湿潜力指数为负值,表示该地区在该月份的新风对高性能居住建筑不具有除湿能力,反而可能给建筑带来室内湿环境风险。据此,应按照我国建筑规范中的最小新风量来确定设计新风量。
第五,如在第三步中选择了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则考虑不同的新风热回收形式下的新风量对建筑冷热+除湿能耗的影响,确定新风量设计方案。
首先选择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的新风热回收形式,可选的形式包括:无新风热回收、新风显热回收、新风全热回收。综合考虑建筑冷热能耗和除湿能耗,基于能耗最优化的考虑,在不同的新风热回收形式下、不同的建筑气候分区,应当分别采取不同的新风量设计方案。
此处的建筑冷热+除湿能耗是指:建筑的冷热能耗,加上建筑控制室内湿环境在相对湿度60%以下时所需的额外除湿能耗,得到的总能耗。
由于目标建筑为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热回收形式以选择新风显热回收或新风全热回收为宜。
在不同的新风热回收形式下、不同的建筑气候分区,分别应当采取的新风量设计方案如下:
(1)如选择无新风热回收的形式,则对于我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维持30m3/(h·人)的新风量指标;对于我国温和地区,应提高新风量指标;可选地,提高新风量指标至45m3/(h·人)。
(2)如选择新风显热回收的形式,则对于我国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维持30m3/(h·人)的新风量指标;对于我国严寒地区、温和地区,应提高新风量指标;可选地,对于我国严寒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37.5m3/(h·人);对于我国温和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60m3/(h·人)。
(3)如选择新风全热回收的形式,则对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维持30m3/(h·人)的新风量指标;对于我国寒冷地区、严寒地区、温和地区,应提高新风量指标;
可选地,对于我国寒冷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52.5m3/(h·人);对于我国严寒地区、温和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60m3/(h·人)。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发明所提出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充分考虑了高性能建筑的气密性远高于常规建筑的特点,在计算建筑高湿风险指数、新风除湿潜力指数、新风量对建筑冷热+除湿能耗的影响时,均应用了该特点进行建模,所得出的数据和结论更适合高性能建筑。
(2)本发明所提出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充分考虑了室内健康空气湿度的要求,分析了不同的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对于建筑湿环境风险的影响,而非局限于基于舒适要求的最小新风量的考虑,更关注建筑内人员的健康。
(3)本发明所提出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具体分析了我国不同建筑气候区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湿环境风险的差异,有助于设计人员快速注意到部分地区的高性能居住建筑存在较大湿环境风险的情况,以针对性地提出设计措施。
(4)本发明所提出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具体分析了我国不同建筑气候区、不同月份的新风对高性能居住建筑的除湿能力大小,提示设计人员在新风对高性能居住建筑具有除湿能力的地区、月份充分利用新风的除湿能力,以减小室内湿环境风险。
(5)本发明所提出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具体分析了不同的新风热回收形式下、我国五个建筑气候分区中,新风量对高性能居住建筑冷热能耗与除湿能耗的综合影响,并据此给出了基于能耗最优化考虑的、我国不同建筑气候区、不同的新风热回收形式下的新风量设计建议,有助于设计人员提出基于健康空气湿度的、更为节能的新风量设计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健康空气湿度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通过综合考虑高性能建筑的高气密性特点、健康空气湿度要求、不同建筑气候区的湿环境风险、新风除湿能力和不同新风热回收形式下的新风量对建筑冷热+除湿能耗的影响等因素,实现高性能居住建筑基于建筑湿环境的新风量设计方案最优化。本发明的技术思路为:(1)选择一个基于健康要求的相对湿度临界指标。(2)确定所处省份和气候分区。(3)选择是否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4)如不采取额外除湿措施,则根据当地的建筑高湿风险指数和新风除湿潜力指数来设计新风量。(5)如采取额外除湿措施,则按照建筑气候分区和采用的新风热回收形式来确定新风量指标。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阅图1,本发明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本发明的具体设计步骤包括:
第一,基于健康要求,选择一个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可选的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包括:50%、60%、80%。选择依据为:相对湿度低于50%的室内湿环境可以防止绝大部分室内高湿问题,包括尘螨生长现象;相对湿度低于60%的室内湿环境可以减少大部分室内尘螨的生长繁殖;相对湿度低于80%的室内湿环境可以防止大部分霉菌菌种的生长繁殖。选择的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越低,室内湿环境越有利于人体健康,但相应产生的建筑能耗也越大,因此应当根据建筑设计需求确定合适的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参考我国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室内空气设计参数的要求,不推荐选择高于60%的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此处以选择60%作为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为例,继续描述设计步骤。如选择50%作为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亦可参考下述步骤进行设计。
第二,确定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所处的省份和气候分区,可选的气候分区包括: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温和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
第三,选择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的除湿措施,有两个可选选项:不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
第四,如在第三步中选择了不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则根据建筑高湿风险指数(RHH)和所处地区的新风除湿潜力指数(VDP)确定新风量设计方案。具体步骤包括:
(1)确定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所处地区的建筑高湿风险指数(RHH)的范围。可根据下表(我国各省份居住建筑高湿风险指数范围表)快速确定该地区的建筑高湿风险指数范围。
Figure BDA0002742122040000051
建筑高湿风险指数越大,则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的湿环境风险越大,其除湿需求越需要得到重视。建筑高湿风险指数<0.4时,无需考虑除湿措施;建筑高湿风险指数处于0.4~0.6的范围时,一年中的4~9月份需考虑增设除湿措施;建筑高湿风险指数处于0.6-0.8时,一年中的3~10月份需考虑增设除湿措施;建筑高湿风险指数>0.8时,全年需考虑增设除湿措施
(2)确定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所处地区的新风除湿潜力指数(VDP)的范围。可根据下表(我国各月份各省份新风除湿潜力指数范围表)快速确定该地区在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新风除湿潜力指数范围。
Figure BDA0002742122040000052
Figure BDA0002742122040000061
Figure BDA0002742122040000071
如新风除湿潜力指数为正值:表示该地区在该月份的新风对高性能居住建筑具有除湿能力,应在满足我国建筑规范中的最小新风量(即30m3/(h·人))的基础上,提高新风量,以减小室内湿环境风险,但不宜超过60m3/(h·人);指数越大,则该地区在该月份的新风对高性能居住建筑的除湿能力越大,应选择更大的新风量,但不宜超过60m3/(h·人);并可采取新风热回收措施。
如新风除湿潜力指数为负值:表示该地区在该月份的新风对高性能居住建筑不具有除湿能力,应按照我国建筑规范中的最小新风量来确定设计新风量,一般为30m3/(h·人)。
第五,如在第三步中选择了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则根据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的新风热回收形式、所处的建筑气候分区,选取不同的新风量设计方案:
(1)如选择无新风热回收的形式:则对于我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维持30m3/(h·人)的新风量指标;对于我国温和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45m3/(h·人)。
(2)如选择新风显热回收的形式:则对于我国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维持30m3/(h·人)的新风量指标;对于我国严寒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37.5m3/(h·人);对于我国温和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60m3/(h·人)。
(3)如选择新风全热回收的形式:则对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维持30m3/(h·人)的新风量指标;对于我国寒冷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52.5m3/(h·人);对于我国严寒地区、温和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60m3/(h·人)。
上述相关说明以及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内容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相关说明以及对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基于健康要求,选择一个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
第二,确定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所处的省份和气候分区;
第三,以是否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为选项,选择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的除湿措施;
第四,如在第三步中选择了不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则从我国不同建筑气候区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湿环境风险区别、新风除湿能力区别的角度,通过计算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所处地区的建筑高湿风险指数和新风除湿潜力指,确定新风量设计方案;
第五,如在第三步中选择了采取额外的建筑除湿措施,则考虑不同的新风热回收形式下的新风量对建筑冷热+除湿能耗的影响,确定新风量设计方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四步中所述的建筑高湿风险指数的含义是,指定时间段内,建筑室内平均相对湿度超过基于健康要求的相对湿度指标的时间占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高湿风险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742122030000011
Figure FDA0002742122030000012
式中:t表示时间,t0,t1表示先后的两个时刻,t1-t0为建筑高湿风险指数计算时间范围,h;RH(t)为某时刻建筑室内平均相对湿度,%;RFthreshold为基于健康要求的相对湿度临界指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四步中所述的新风除湿潜力指数的含义是,新风维持室内某一相对湿度的除湿潜力;优选地,所述健康相对湿度临界指标为6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风除湿潜力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742122030000013
式中:wthreshold为由室内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临界值计算得到的含湿量临界值,g/kg,其中,室内平均温度按各气候区典型城市的高性能建筑室内月平均温度计算;w0为某时刻室外含湿量,g/kg;t表示时间,t0,t1表示先后的两个时刻,t1-t0为新风除湿潜力指数计算时间范围,h;
如新风除湿潜力指数为正值:指数越大,则该地区在该月份的新风对高性能居住建筑的除湿能力越大,应在满足我国建筑规范中的最小新风量的基础上,提高新风量,以减小室内湿环境风险;并可采取新风热回收措施;
如新风除湿潜力指数为负值:表示该地区在该月份的新风对高性能居住建筑不具有除湿能力,应按照我国建筑规范中的最小新风量来确定设计新风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五步中所述的不同的新风热回收形式,包括无新风热回收、新风显热回收、新风全热回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五步中首先应选择目标高性能居住建筑的新风热回收形式,并综合考虑建筑冷热能耗和除湿能耗,基于建筑冷热+除湿能耗最小化的考虑,在不同的新风热回收形式下、不同的建筑气候分区,应当分别采取不同的新风量设计方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冷热+除湿能耗,是指建筑的冷热能耗,加上建筑控制室内湿环境在相对湿度60%以下时所需的额外除湿能耗,得到的总能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同的新风热回收形式下、不同的建筑气候分区,分别应当采取的新风量设计方案如下:
(1)如选择无新风热回收的形式,则对于我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维持30m3/(h·人)的新风量指标;对于我国温和地区,应提高新风量指标。
(2)如选择新风显热回收的形式,则对于我国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维持30m3/(h·人)的新风量指标;对于我国严寒地区、温和地区,应提高新风量指标。
(3)如选择新风全热回收的形式,则对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维持30m3/(h·人)的新风量指标;对于我国寒冷地区、严寒地区、温和地区,应提高新风量指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案(1)中,对于我国温和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45m3/(h·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方案(2)中,对于我国严寒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37.5m3/(h·人);对于我国温和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60m3/(h·人)。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方案(3)中,对于我国寒冷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52.5m3/(h·人);对于我国严寒地区、温和地区,提高新风量指标至60m3/(h·人)。
CN202011153968.XA 2020-10-26 2020-10-26 一种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 Active CN1123290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3968.XA CN112329098B (zh) 2020-10-26 2020-10-26 一种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3968.XA CN112329098B (zh) 2020-10-26 2020-10-26 一种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9098A true CN112329098A (zh) 2021-02-05
CN112329098B CN112329098B (zh) 2023-02-24

Family

ID=74312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53968.XA Active CN112329098B (zh) 2020-10-26 2020-10-26 一种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2909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63482A (ja) * 2003-12-05 2005-06-23 Hamamatsu Kagaku Gijutsu Kenkyu Shinkokai 建物の換気システム
CA2798396A1 (en) * 2011-12-21 2013-06-21 Lennox Industries Inc. An hvac system, a controller therefor and a method of measuring and managing ventilation airflow of an hvac system
CN105352066A (zh) * 2015-09-30 2016-02-24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6320740A (zh) * 2016-10-31 2017-01-11 天津市诺泽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建筑
CN109595768A (zh) * 2018-11-15 2019-04-09 上海朗诗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防结露风险的设计控制方法及整体控制方法
CN109960886A (zh) * 2019-03-30 2019-07-02 龙马智芯(珠海横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舒适度评价方法、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CN110648018A (zh) * 2019-09-04 2020-01-03 金鹏建筑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寒冷地区的城市居民建筑系统的能耗预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63482A (ja) * 2003-12-05 2005-06-23 Hamamatsu Kagaku Gijutsu Kenkyu Shinkokai 建物の換気システム
CA2798396A1 (en) * 2011-12-21 2013-06-21 Lennox Industries Inc. An hvac system, a controller therefor and a method of measuring and managing ventilation airflow of an hvac system
CN105352066A (zh) * 2015-09-30 2016-02-24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6320740A (zh) * 2016-10-31 2017-01-11 天津市诺泽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建筑
CN109595768A (zh) * 2018-11-15 2019-04-09 上海朗诗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防结露风险的设计控制方法及整体控制方法
CN109960886A (zh) * 2019-03-30 2019-07-02 龙马智芯(珠海横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舒适度评价方法、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CN110648018A (zh) * 2019-09-04 2020-01-03 金鹏建筑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寒冷地区的城市居民建筑系统的能耗预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HENGYI TANG,ET AL: "Unhealthy indoor humidity levels associated with ventilation rate regulations for high performance buildings in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
孟富强: "绿色建筑中新风系统运行策略及适用性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I辑》 *
汤晟怡 等: "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室内湿环境与新风量指标关联性探讨", 《建筑科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9098B (zh) 2023-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am et 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climates
Aktacir et al. A case study for influence of building thermal insulation on cooling load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in the hot and humid regions
El Fouih et al. Adequacy of air-to-air heat recovery ventilation system applied in low energy buildings
CN111985696A (zh) 一种针对大型区域供冷供热能源站的冷热负荷计算方法
CN103047737A (zh) 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
CN112329098B (zh) 一种高性能居住建筑新风量设计方法
JP2017003205A (ja) エアコンの省エネ冷房方法および冷房制御装置
CN211177179U (zh) 一种辐射冷暖五恒空调全屋无管道新风系统
CN109698506B (zh) 一种建筑物内部柔性负荷中断响应管理方法
CN209991573U (zh)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辐射空调系统
Dieckmann Improving humidity control with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ion
CN103676812B (zh) 一种室内环境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8520341A (zh) 一种考虑人数不确定性的教学楼空调系统设备选型方法
Li et al. Research on control methods of roof radiant cooling system
CN114234373A (zh) 新风环控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环控机组
Su Field study of Auckland housing winter indoor health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insulation, heating and energy
CN110942262A (zh) 一种面向增量配电园区内空调需求响应的分区域调控方法
Haiying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zoning thermostat controls on thermal comfort and cool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reading rooms of a library
CN110273559A (zh) 一种相变节能住宅系统及改造方法
Raftery et al. Analysis of a hybrid UFAD and radiant hydronic slab HVAC system
CN204165160U (zh) 一种蓄能空调柜机
CN215372866U (zh) 一种模块化形式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一种家用电器
Haddadi et al. Applying the new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HVAC system design with the focu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ublic buildings in humid subtropical climates
Giovanardi et al. 404: Dynamic simulation of a passive house in different locations in Italy
Lee et al. Lessons learned in modeling underfloor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