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27485A - 头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头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27485A
CN112327485A CN202011159835.3A CN202011159835A CN112327485A CN 112327485 A CN112327485 A CN 112327485A CN 202011159835 A CN202011159835 A CN 202011159835A CN 112327485 A CN112327485 A CN 1123274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groove
hole
sliding hole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598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喜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Longj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Longj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Longj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Longj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598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274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27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748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头戴设备,该头戴设备包括壳体、显示组件、连接件和滑动件,壳体具有安装腔及贯穿安装腔腔壁的滑动孔,滑动孔呈长条状。安装座上设有透镜,安装座可前后滑动地安装于安装腔。连接件设于安装腔,并与安装座连接,连接件具有连接部,连接部自滑动孔伸出,且能够沿滑动孔的长度方向滑动;在滑动孔的宽度方向上,连接部与滑动孔的孔缘之间形成有装配间隙,滑动件具有容置槽,连接部伸入容置槽,滑动件遮盖至少部分装配间隙。显示组件设于安装腔内;当滑动件沿滑动孔长度方向移动时,通过连接件带动安装座沿前后向移动,以调节透镜与显示组件之间的间距。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降低灰尘等杂物进入头戴设备内的可能。

Description

头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头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头戴设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VR类头戴显示设备、AR类头戴显示设备。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入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在头戴设备中,显示组件上的屏幕与镜筒组件上的镜片之间的距离称为后焦距。一些头戴设备中,为能够调节后焦距,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在壳体内设有调节结构,并在壳体上设有通孔,以使调节结构部分自通孔伸出,以供用户操作。而为保证调节结构能够自通孔伸出,一般需要将通孔的尺寸设置较大,导致调节结构伸出的部分与通孔之间的间隙较大,灰尘等杂物容易从间隙进入壳体内,影响头戴设备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头戴设备,旨在降低灰尘等杂物进入头戴设备内的可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头戴设备,包括:
壳体,具有安装腔及贯穿所述安装腔腔壁的滑动孔,所述滑动孔呈长条状;
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透镜,所述安装座可前后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腔;
连接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连接件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滑动孔伸出,且能够沿所述滑动孔的长度方向滑动;在所述滑动孔的宽度方向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滑动孔的孔缘之间形成有装配间隙;以及,
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具有容置槽,所述连接部伸入所述容置槽,所述滑动件遮盖至少部分所述装配间隙;
当所述滑动件沿所述滑动孔长度方向移动时,通过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安装座沿前后向移动,以调节所述透镜与所述显示组件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具有限位槽,所述滑动孔的孔缘伸入所述限位槽。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具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位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限位槽的一侧,并朝向所述滑动孔设置,所述滑动件包括拨动部和连接所述拨动部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穿过所述滑动孔而安装于所述插接槽,所述拨动部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拨动部朝向所述滑动孔的表面形成有所述容置槽。
可选地,所述插接槽的槽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插接部设有限位孔,所述插接部插设于所述插接槽时,所述限位凸起卡入所述限位孔,以限制所述插接部退出所述插接槽。
可选地,所述限位凸起具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面向所述滑动孔,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供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接槽时导向;和/或,
所述插接部的自由端具有第二导向斜面,所述第二导向斜面用于与所述限位凸起导向配合。
可选地,所述限位凸起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插接部的插入方向和所述限位凸起的凸设方向,所述限位凸起的宽度沿所述插接部的插入方向呈渐缩设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孔具有相邻的两个内壁面,两个所述内壁面之间的间距沿所述插接部的插入方向呈渐缩设置,所述限位凸起卡入所述限位孔时,两个所述内壁面与所述限位凸起抵接。
可选地,所述限位孔为三角孔。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具有安装表面,所述安装表面位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限位槽的一侧,所述限位凸起设于所述安装表面;
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包括连接段和延伸段,所述连接段连接于所述安装表面,所述延伸段连接于所述连接段的自由端,并朝所述连接段的侧向延伸,两个所述弹性臂的延伸段相互朝向延伸,并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延伸段均与所述安装表面间隔设置,以与所述安装表面围合形成所述插接槽,所述限位凸起位于两个所述连接段之间。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有滑动凹槽,所述滑动孔穿设于所述滑动凹槽的槽底,所述滑动件位于所述滑动槽内。
可选地,所述滑动件背离所述滑动孔的表面设有多个防滑槽,多个所述防滑槽沿所述滑动件的滑动方向间隔排布。
可选地,所述头戴设备为AR眼镜或VR眼镜。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头戴设备包括壳体、显示组件、安装座和滑动件,壳体上设置安装腔及贯穿安装腔腔壁且呈长条状的滑动孔,显示组件设于安装腔内。安装座上设有透镜,安装座可前后滑动地安装于安装腔。连接件设于安装腔,并与安装座连接,连接件具有连接部,连接部自滑动孔伸出,且能够沿滑动孔的长度方向滑动。在滑动孔的宽度方向上,连接部与滑动孔的孔缘之间形成有装配间隙。而滑动件具有容置槽,连接部伸入容置槽,通过将滑动件遮盖至少部分装配间隙。从而能够减小滑动孔处的间隙,降低了灰尘等杂物进入头戴设备内的可能,从而降低了头戴设备损坏的可能。而使滑动件沿滑动孔长度方向移动时,能够通过连接件带动安装座沿前后向移动,从而可以调节透镜与显示组件之间的间距,可以使不同近视程度的用户在使用头戴设备时都能获得清晰的图像,以满足更多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头戴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头戴设备的其中一个安装座与部分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安装座与部分壳体的剖切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6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连接件和滑动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壳体 30 安装座
11 滑动孔 31 眼罩
12 滑动凹槽 32 透镜
20 连接件 40 滑动件
21 连接部 41 容置槽
22 限位槽 42 插接部
23 插接槽 43 第二导向斜面
24 安装表面 44 限位孔
25 限位凸起 441 内壁面
251 第一导向斜面 45 拨动部
26 弹性臂 46 防滑槽
261 连接段 50 装配间隙
262 延伸段 60 显示组件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头戴设备,该头戴设备可以为AR眼镜(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眼镜(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或者MR眼镜(MR:Mix Reality,混合现实)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5,该头戴设备包括壳体10、显示组件60、安装座30和滑动件40,其中,壳体10具有安装腔及贯穿安装腔腔壁的滑动孔11,滑动孔11呈长条状,显示组件60设于安装腔内。安装座30上设有透镜32,安装座30可前后滑动地安装于安装腔。
连接件20设于安装腔,并与安装座30连接,连接件20具有连接部21,连接部21自滑动孔11伸出,且能够沿滑动孔11的长度方向滑动;在滑动孔11的宽度方向上,连接部21与滑动孔11的孔缘之间形成有装配间隙50。滑动件40具有容置槽41,连接部21伸入容置槽41,滑动件40遮盖至少部分装配间隙50。
当滑动件40沿滑动孔11长度方向移动时,通过连接件20带动安装座30沿前后向移动,以调节透镜32与显示组件60之间的间距。
应当理解,用户佩戴头戴设备时,显示组件60和安装座30上的透镜32位于用户的前侧,而显示组件60位于透镜32的前侧,故在此以用户的前后方向作为参考,即头戴设备佩戴于用户头部的状态下,头戴设备的前后方向沿用户前后方向。
本实施例中,壳体10具有朝后的安装开口,安装开口与安装腔连通,安装座30通过安装开口可前后滑动的安装于安装腔。安装座30上还设有眼罩31,透镜32显露于眼罩31内,眼罩31具有佩戴口,佩戴口与透镜32相对设置,用户佩戴头戴设备时,眼罩31通过佩戴口佩戴于用户眼部。
由于连接件20与安装座30连接,且连接件20能够沿滑动孔11的长度方向相对壳体10滑动,故而在连接件20的连接部21自滑动孔11伸出,并伸入滑动件40的容置槽41内后,通过拨动滑动件40沿滑动孔11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带动连接件20沿滑动孔11长度方向移动,再由连接件20带动安装座30沿前后向移动,进而可以调节透镜32与显示组件60之间的间距。
其中,滑动孔11的延伸方向可以沿前后方向,此时连接件20可以与安装座30固定连接。此外,滑动孔1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此时可在连接件20和安装座30之间设置联动结构,例如在安装座30面向滑动孔11的表面设置滑槽,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对前后方向倾斜。连接件20至少部分可滑动安装于滑槽内,以在连接件20沿滑动孔11的长度方向滑动时,能够通过连接件20带动安装座30沿前后向移动。另外,滑动孔11的延伸方向还可以沿相对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此时也可在连接件20和安装座30之间设置联动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头戴设备包括壳体10、显示组件60、安装座30和滑动件40,壳体10上设置安装腔及贯穿安装腔腔壁且呈长条状的滑动孔11,显示组件60设于安装腔内。安装座30上设有透镜32,安装座30可前后滑动地安装于安装腔。连接件20设于安装腔,并与安装座30连接,连接件20具有连接部21,连接部21自滑动孔11伸出,且能够沿滑动孔11的长度方向滑动。在滑动孔11的宽度方向上,连接部21与滑动孔11的孔缘之间形成有装配间隙50。而滑动件40具有容置槽41,连接部21伸入容置槽41,通过将滑动件40遮盖至少部分装配间隙50。从而能够减小滑动孔11处的间隙,降低了灰尘等杂物进入头戴设备内的可能,从而降低了头戴设备损坏的可能。而使滑动件40沿滑动孔11长度方向移动时,能够通过连接件20带动安装座30沿前后向移动,从而可以调节透镜32与显示组件60之间的间距,可以使不同近视程度的用户在使用头戴设备时都能获得清晰的图像,以满足更多用户的使用需求。
请参照图4至图6,一实施例中,连接部21具有限位槽22,滑动孔11的孔缘伸入限位槽22。具体而言,限位槽22沿滑动孔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限位槽22的两端贯穿连接部21设置,滑动孔11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孔缘伸入限位槽22。如此能够保证连接件20在滑动孔11内滑动,且当滑动孔11的孔缘伸入限位槽22时,能够限制连接件20沿滑动孔11的开口方向运动(滑动孔11的开口方向垂直于前后方向)。而且使滑动孔11的孔缘伸入限位槽22时,还能为连接件20的滑动提供较好的导向作用,以便于使得连接件20滑动。其中,连接部21背离限位槽22的表面与滑动孔11的另一相对孔缘间隔形成装配间隙50,滑动件40遮盖该装配间隙5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限位槽22。
请参照图7至图9,为提升滑动件40和连接件20的连接稳定性,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具有插接槽23,插接槽23位于连接部21背离限位槽22的一侧,并朝向滑动孔11设置,滑动件40包括拨动部45和连接拨动部45的插接部42,插接部42穿过滑动孔11而安装于插接槽23,拨动部45位于壳体10外,拨动部45朝向滑动孔11的表面形成有容置槽41。具体而言,插接部42穿过装配间隙50而伸入插接槽23,拨动部45遮盖装配间隙50。通过连接部21伸入容置槽41时,再将插接部42安装于插接槽23,能够增大连接件20和滑动件40的接触面积。而且将插接部42穿过装配间隙50时,插接部42能够限制连接部21沿滑动孔11的宽度方向运动,从而能够保证滑动孔11的孔缘始终位于限位槽22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连接件20上设置卡扣,以在插接部42穿过滑动孔11而与卡扣卡接,以限制插接部42相对连接件20运动。
为避免滑动件40与连接件20分离,一实施例中,插接槽23的槽壁设有限位凸起25,插接部42设有限位孔44,插接部42插设于插接槽23时,限位凸起25卡入限位孔44,以限制插接部42退出插接槽23。具体而言,限位凸起25的凸设高度大于插接部42与插接槽23的配合间隙,在将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的过程中,限位凸起25、插接槽23的槽壁和插接部42中至少一者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保证插接部42能够插入至限位孔44对应限位凸起25的位置,以供限位凸起25卡入限位孔44。在限位凸起25卡入限位孔44后,限位凸起25、插接槽23的槽壁或插接部42弹性回复,此时若想将插接部42自插接槽23内抽出,限位凸起25会抵接在限位孔44的孔壁,从而限制插接部42退出插接槽23。如此设置限位凸起25和限位孔44的限位结构,能够保证限位凸起25和限位孔44的强度均较高,能够提升滑动件40和连接件20的连接可靠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插接槽23内设有卡槽(卡凸),在插接部42上设有卡扣,插接部42插设于插接槽23后,卡扣与卡槽(卡凸)卡接。另外,也可以在容置槽41内设有卡槽(卡凸),在连接部21上设有卡扣,连接部21插设于容置槽41后,卡扣与卡槽(卡凸)卡接
为便于将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一实施例中,限位凸起25具有第一导向斜面251,第一导向斜面251面向滑动孔11,第一导向斜面251供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时导向。具体而言,第一导向斜面251与插接槽23的槽壁连接,且在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时的插入方向上(插接部42的插入方向参照图7、图8或图9中的箭头X所指的方向),第一导向斜面251沿限位凸起25的凸设方向倾斜延伸。如此在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时,插接部42能够沿第一导向斜面251滑动,能够便于将插接部42插入限位槽22。
一实施例中,插接部42的自由端具有第二导向斜面43,第二导向斜面43用于与限位凸起25导向配合。具体而言,第二导向斜面43面向限位凸起25设置,且第二导向斜面43在远离拨动部45的方向上逐渐朝远离限位凸起25的方向倾斜延伸,如此在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时,第二导向斜面43能够相对限位凸起25滑动,从而能够便于将插接部42插入限位槽22。一实施例中,限位凸起25设有第一导向斜面251时,插接部42的自由端还设有第二导向斜面43。
一实施例中,限位凸起25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插接部42的插入方向和限位凸起25的凸设方向,限位凸起25的宽度沿插接部42的插入方向呈渐缩设置。即限位凸起25垂直于凸设方向的截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等等。可选地,限位孔44的宽度也沿插接部42的插入方向呈渐缩设置。如此使得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的过程中,插接部42与限位凸起25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从而有利于减小插接部42与限位凸起25之间的摩擦阻力,能够便于将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限位凸起25也可以呈方形设置。
一实施例中,限位孔44具有相邻的两个内壁面441,两个内壁面441之间的间距沿插接部42的插入方向呈渐缩设置,限位凸起25卡入限位孔44时,两个内壁面441与限位凸起25抵接。即内壁面441相对插接部42的插入方向倾斜,相当于限位孔44的宽度沿插接部42的插入方向呈渐缩设置,使得限位孔44的形状与限位凸起25的形状相适配。以在限位凸起25卡入限位孔44后,两个内壁面441与限位凸起25的侧面抵接,从而可以限制插接部42退出插接槽23。如此设置,使得内壁面441在远离另一内壁面441的方向上,内壁面441与插接部42背离拨动部45的端面之间的厚度逐渐增大,使得内壁面441与插接部42背离拨动部45的端面之间的结构强度较高,能够降低限位孔44受力变形的可能。限位孔44可以大致呈三角形孔,限位孔为三角孔,两个内壁面441之间可以呈钝角、直角或锐角设置。当然,限位孔44也可以大致呈半圆形孔、半椭圆形孔或方形孔等等。
请参照图7和图9,连接件20具有安装表面24,安装表面24位于连接部21背离限位槽22的一侧,限位凸起25设于安装表面24。为便于将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0包括两个弹性臂26,弹性臂26包括连接段261和延伸段262,连接段261连接于安装表面24,延伸段262连接于连接段261的自由端,并朝连接段261的侧向延伸,两个弹性臂26的延伸段262相互朝向延伸,并间隔设置,两个延伸段262均与安装表面24间隔设置,以与安装表面24围合形成插接槽23,限位凸起25位于两个连接段261之间。即安装表面24至少部分形成插接槽23的槽壁。如此在将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内时,插接部42能够挤压延伸段262朝远离安装表面24的方向弹性变形,也会带动连接段261朝远离另一弹性臂26的方向弹性变形。如此设置弹性臂26的结构,使得弹性臂26的弹性变形效果更好,能够减小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时与插接槽23槽壁(安装表面24、延伸段262朝向安装表面24的表面和两个连接段261相互朝向的表面)的抵接作用力,从而便于将插接部42插入插接槽23,而且能减少插接部42与限位凸起25的磨损,减少插接部42与限位凸起25损坏的情况。
请参照图2和图4,一实施例中,壳体10的外表面设有滑动凹槽12,滑动孔11穿设于滑动凹槽12的槽底,滑动件40位于滑动槽内。如此能够通过滑动槽限制滑动件40沿滑动孔11的宽度方向偏移运动,能够对滑动件40的滑动进行导向,还能减小滑动件40相对于壳体10外表面的凸设高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滑动槽。
请参照图9,为便于用户拨动滑动件40,一实施例中,滑动件40背离滑动孔11的表面设有多个防滑槽46,多个防滑槽46沿滑动件40的滑动方向间隔排布。如此使得滑动件40的表面沿滑动孔11的长度方向呈凹凸不平的结构设置,增大了滑动件40的表面积,也增加了用户拨动滑动件40时的受力点,能够便于用户拨动滑动件4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滑动件40背离滑动孔11的表面设有规则排布或者不规则排布的多个防滑凸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安装腔及贯穿所述安装腔腔壁的滑动孔,所述滑动孔呈长条状;
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透镜,所述安装座可前后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腔;
连接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连接件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滑动孔伸出,且能够沿所述滑动孔的长度方向滑动;在所述滑动孔的宽度方向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滑动孔的孔缘之间形成有装配间隙;以及,
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具有容置槽,所述连接部伸入所述容置槽,所述滑动件遮盖至少部分所述装配间隙;
当所述滑动件沿所述滑动孔长度方向移动时,通过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安装座沿前后向移动,以调节所述透镜与所述显示组件之间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限位槽,所述滑动孔的孔缘伸入所述限位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位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限位槽的一侧,并朝向所述滑动孔设置,所述滑动件包括拨动部和连接所述拨动部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穿过所述滑动孔而安装于所述插接槽,所述拨动部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拨动部朝向所述滑动孔的表面形成有所述容置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的槽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插接部设有限位孔,所述插接部插设于所述插接槽时,所述限位凸起卡入所述限位孔,以限制所述插接部退出所述插接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具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面向所述滑动孔,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供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接槽时导向;和/或,
所述插接部的自由端具有第二导向斜面,所述第二导向斜面用于与所述限位凸起导向配合。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插接部的插入方向和所述限位凸起的凸设方向,所述限位凸起的宽度沿所述插接部的插入方向呈渐缩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具有相邻的两个内壁面,两个所述内壁面之间的间距沿所述插接部的插入方向呈渐缩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为三角孔。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安装表面,所述安装表面位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限位槽的一侧,所述限位凸起设于所述安装表面;
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包括连接段和延伸段,所述连接段连接于所述安装表面,所述延伸段连接于所述连接段的自由端,并朝所述连接段的侧向延伸,两个所述弹性臂的延伸段相互朝向延伸,并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延伸段均与所述安装表面间隔设置,以与所述安装表面围合形成所述插接槽,所述限位凸起位于两个所述连接段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有滑动凹槽,所述滑动孔穿设于所述滑动凹槽的槽底,所述滑动件位于所述滑动槽内。
11.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背离所述滑动孔的表面设有多个防滑槽,多个所述防滑槽沿所述滑动件的滑动方向间隔排布。
12.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设备为AR眼镜或VR眼镜。
CN202011159835.3A 2020-10-23 2020-10-23 头戴设备 Withdrawn CN1123274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9835.3A CN112327485A (zh) 2020-10-23 2020-10-23 头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9835.3A CN112327485A (zh) 2020-10-23 2020-10-23 头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7485A true CN112327485A (zh) 2021-02-05

Family

ID=74312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59835.3A Withdrawn CN112327485A (zh) 2020-10-23 2020-10-23 头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2748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58974A1 (en) Mini duplex connector with push-pull polarity mechanism and carrier
US6412986B1 (en) Adapter for assembling multiple optical connectors
CN106575020B (zh) 可插拔连接器
US7413351B2 (en) Optical connection apparatus which has a shutter and which can be designed to be small in size
US20120002925A1 (en) Optical connector
EP1180701A1 (en) Optical connector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with movable connection
US8764312B2 (en) Optical connector plug having improved latching mechanism
US10203457B2 (en) Fiber optic connector ferrule with improved alignment mechanism
CN110739573B (zh) 电连接器
US9086546B2 (en) Connector systems having receptacle assembly and plug assembly
US9122022B2 (en) Debris reducing multi-fiber connector and adapte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3361785B2 (ja) 光コネクタ組立体
WO2022183752A1 (zh) Ar眼镜
EP1182478A1 (en) Optical connector having a combined guide pin lock and grounding contact
EP3726279B1 (en) Connector
CN214041876U (zh) 头戴设备
US20040076378A1 (en) Optical connector
CN112327485A (zh) 头戴设备
US4798441A (en) Fiber optic device coupling
US20060280409A1 (en) Optical connector
CN112327491A (zh) 头戴设备
CN214041873U (zh) 头戴设备
US20140161399A1 (en) Heat sink retention in an optical component
KR100530934B1 (ko) 광섬유 단부 보호장치를 갖춘 광섬유 접속기
CN105137543B (zh) 光纤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