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1493A -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1493A
CN112311493A CN201910665243.XA CN201910665243A CN112311493A CN 112311493 A CN112311493 A CN 112311493A CN 201910665243 A CN201910665243 A CN 201910665243A CN 112311493 A CN112311493 A CN 1123114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dentifier
cooperative
control information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652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11493B (zh
Inventor
向铮铮
张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6524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11493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03173 priority patent/WO202101314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311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14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11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14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适用于V2X,智能驾驶,车联网等,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网络设备向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协作终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终端;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向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由于网络设备在第一控制信息中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使得协作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能够根据第一控制信息确定出目标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并确定出是否需要将数据转发给哪个终端。

Description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当终端处于网络覆盖范围的边缘时,或者,当周围环境对网络服务干扰较大时,终端的网络服务质量较低,使得用户体验较差。为了提升整体网络的服务质量,引入了用户协作机制。用户协作场景包括:网络设备、协作终端和目标终端。其中,协作终端用于为目标终端提供协作传输。
用户协作场景的数据传输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网络设备将数据发送给协作终端和目标终端。在第二阶段中,协作终端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给目标终端。这样,目标终端可以将第一阶段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和第二阶段从协作终端接收到的数据联合起来进行解码,从而提高接收性能。
在基于用户协作的传输中,协作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时,协作终端无法识别出该数据是否是基于用户协作的需要转发的数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以使协作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时,能够识别出是否是基于用户协作的需要转发的数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目标数据为所述网络设备待传输给所述目标终端的数据;所述网络设备向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协作终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终端;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向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本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并在第一控制信息中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使得协作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能够根据第一控制信息确定出目标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并确定出是否需要将数据转发给哪个终端;目标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能够根据第一控制信息确定出目标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并知道自己随后可能会收到协作终端转发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CRC比特和/或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将协作组的标识的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第一CRC比特和/或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可以在不增加DCI的比特数或者仅增加少量比特的前提下,指示目标终端的标识以及协作组的标识,保证了协作传输的有效性,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第一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
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将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加扰在第一CRC比特中,实现了在不增加DCI的比特数的前提下,隐式地指示目标终端的标识以及协作组的标识,保证了协作传输的有效性,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将协作组的标识加扰在第一CRC比特中,将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实现了在不增加DCI所含比特数或者仅增加少量比特的前提下,指示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保证了协作传输的有效性,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将目标终端的标识加扰在第一CRC比特中,将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第一控制信息中,实现了在不增加DCI所含比特数或者仅增加少量比特的前提下,指示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保证了协作传输的有效性,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为下述标识中的任意一种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其中,所述比特地图包括至少1个比特位,所述比特地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分别对应所述协作组中的一个终端,所述比特地图的各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终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包括:
协作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包括:
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包括:
所述协作终端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以及各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并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包括:
所述协作终端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包括:
所述协作终端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目标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协作终端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二CRC比特;所述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CRC比特和/或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第二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为下述标识中的任意一种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
其中,所述比特地图包括至少1个比特位,所述比特地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分别对应所述协作组中的一个终端,所述比特地图中的各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终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目标数据为所述网络设备待传输给所述目标终端的数据;
发送模块,用于向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协作终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终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向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CRC比特和/或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第一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为下述标识中的任意一种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其中,所述比特地图包括至少1个比特位,所述比特地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分别对应所述协作组中的一个终端,所述比特地图的各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终端。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以及各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并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二CRC比特;所述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CRC比特和/或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第二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为下述标识中的任意一种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其中,所述比特地图包括至少1个比特位,所述比特地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分别对应所述协作组中的一个终端,所述比特地图中的各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终端。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或者,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目标数据为所述网络设备待传输给所述目标终端的数据;所述网络设备向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协作终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终端;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向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由于网络设备在第一控制信息中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使得协作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能够根据第一控制信息确定出目标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并确定出是否需要将数据转发给哪个终端;目标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能够根据第一控制信息确定出目标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并知道自己随后可能会收到协作终端转发的数据。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作传输场景的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作传输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接收终端的C-RNTI对DCI的CRC比特进行加扰的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阶段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1A、图1B和图1C对本申请实施例适用于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进行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图。如图1A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该通信系统可以是5G通信系统或5G后续演进的通信系统,还可以是其他无线通信网络,例如wifi通信系统等,当然,还可以是未来其他通信系统,在此不做限定。
网络设备:可以是一种将终端接入到无线网络的设备。该设备可以是基站,或者各种无线接入点,或者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终端进行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P)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gNB等,在此并不限定。
终端:可以是无线终端也可以是有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其他业务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 or user equipment),具有网络接入功能的传感器,在此不作限定。
针对图1A所示的通信系统架构,在5G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base station)、收发节点(tx/rx point)、路边单元(road side unit)等。终端可以为手机、车载终端、具有V2V通信能力的车辆等。
用户协作是NR系统主要支持的特性之一,其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容量以及网络的覆盖范围,同时可以降低基站端的负载。下面结合图1B和图1C对协作传输场景的数据传输过程进行描述。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作传输场景的示意图。该场景包括:网络设备和多个终端。其中,多个终端被划分为至少一个协作组。每个协作组中包括目标终端(target user equipment,TUE)和协作终端(cooperation user equipment,CUE)。其中,CUE用于为TUE提供协作传输。如图1B所示,示例了协作组中包括1个TUE和2个CUE的情况。其中,基站与终端之间为接入链路,终端与终端之间为协作链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协作链路还可以称为侧行链路、旁链路、端到端(device-to-device,D2D)链路、邻近服务(proximity service,prose)链路、设备间直接通信链路等。
如图1B所示,用户协作场景的数据传输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网络设备将目标数据通过接入链路发送给目标终端TUE,以及该TUE对应的协作终端CUE1和CUE2。基站在发送数据时以多播的方式进行发送。在第二阶段中,CUE1和CUE2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协作链路转发给TUE。其中,在转发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转发方式,例如:放大转发、解码转发、压缩转发等。这样,TUE可以将第一阶段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和第二阶段从CUE1和CUE2接收到的数据联合起来进行解码,从而提高接收性能。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作传输场景的示意图。如图1C所示,该场景与图1B所示场景不同的是,TUE在第一阶段中不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例如:TUE在小区覆盖范围之外,或者,TUE的信道质量太差等原因使得TUE无法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这样,TUE完全依靠在第二阶段接收CUE1和CUE2转发的数据进行解码。
结合图1B和图1C,在一些应用场景中,TUE处在网络覆盖范围的边缘,或者周围环境对网络服务干扰比较大,导致TUE的网络服务质量比较低,用户体验比较差。而CUE1和CUE2处于网络覆盖范围中心区域,或者其周围网络环境比较好,因此可以帮助TUE进行协作传输。通过引入用户协作传输机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即网络的覆盖范围,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用户协作传输中,多个终端可以形成一个协作组。其中,为其他终端提供协作传输的终端称为协作终端,接收其他协作终端提供的协作传输的终端称为目标终端。在一个小区中,可以存着多个不同的协作组。每个协作组中包括的协作终端的数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每个协作组中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目标终端,以及一个或者多个协作终端。对于某个终端而言,其可以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协作组中的目标终端,同时,还可以是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协作组中的协作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协作终端和目标终端之间可以在带内(in-band)进行协作传输,即CUE1(或CUE2)和TUE在网络设备当前所服务的频带内进行协作传输。协作终端和目标终端也可以在带外(out-of-band)进行协作传输,即CUE1(或CUE2)和TUE不在网络设备当前所服务的频带内进行协作传输,例如在非授权频度进行协作传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1B和图1C所示的应用场景只是举例说明,并非限定,实际应用场景中还可以包括更多的网络设备和终端。
网络设备与终端之间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过程如下:网络设备为终端分配下行传输资源,并将资源分配信息携带在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中,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发送给终端。并且,网络设备在上述分配的传输资源上填充数据,将数据通过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发送给终端。终端根据接收到的DCI,确定需要在PDSCH信道的哪些传输资源上接收数据。
终端对PDCCH的接收采用盲检测的方式。终端可以监听所有的PDCCH,根据可能所使用的DCI的大小,解调所有可能属于自身的PDCCH,搜索属于自身的DCI。也就是说,终端可以根据所需要监听的DCI的格式,来尝试解码PDCCH候选位置(PDCCH candidates)集合中的PDCCH,该集合可以被称为所述终端的搜索空间(search space)。搜索空间可以分为公共搜索空间(common search space)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特定的搜索空间(UE-specific search space)。公共搜索空间用于传输与寻呼paging、广播控制信道(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BCCH)等相关的小区级别的公共控制信息,用户设备特定的搜索空间用于传输与下行数据、上行数据等相关的UE级别的控制信息。
进一步的,网络设备发送PDCCH时,在PDCCH中携带接收终端的标识,终端在盲检测过程中,可以使用自身的标识对PDCCH进行盲检测,以确定出哪些PDCCH是需要自己接收的。下面以NR系统的PDCCH为例,描述PDCCH中如何携带接收终端的标识。
NR系统中,网络设备在PDCCH中承载DCI。DCI里包含了被调度的下行传输的相关信息。同时,网络设备会在DCI的比特后面添加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比特。
终端在接收PDCCH时,可以根据解码所得的CRC比特来判断对应的DCI是否正确解码。具体地,假设DCI包含的比特数为A,记为a0,a1,…,aA-1,网络设备根据DCI包含的比特来生成长度为L的CRC比特,记为p0,p1,…,pL-1。DCI和CRC级联之后得到b0,b1,…,bK-1,其中bk=ak,k=0,1,…,A-1,并且bk=pk-A,k=A,A+1,…,A+L-1,并且K=A+L。
在NR系统中,CRC比特的长度为24,即L=24。进一步地,网络设备可以使用接收终端的标识,例如:接收终端的小区无线临时标识(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C-RNTI)对前述CRC比特进行加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接收终端的C-RNTI对DCI的CRC比特进行加扰的过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C-RNTI长度为16比特,记为x0,x1,…,x15。加扰后的比特记为c0,c1,…,cK-1,则ck和bk的关系为:ck=bk,k=0,1,…,A+7,并且ck=(bk+xk-A-8),k=A+8,A+9,…,A+23。根据图2可以看出,所述加扰操作就是将C-RNTI的16比特和CRC比特中的后16比特的对应比特位上的数值进行模2加法。通过使用接收终端的C-RNTI对DCI的CRC比特进行加扰,网络设备在PDCCH中隐式地携带了接收终端的C-RNTI。
终端在接收到PDCCH并且解码获得DCI以及对应地CRC比特后,使用自身的C-RNTI对CRC比特进行解扰,可以知道所述PDCCH的目标接收终端是否是自己。如果是自己,则进一步根据所述DCI的指示信息从PDSCH接收数据;如果不是自己,则不会从PDSCH接收数据。
对于侧行链路传输,和下行传输类似,发送终端会通过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PSCCH)发送侧行控制信息(sidelink controlinformation,SCI),并通过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hsyical sidelink shared channel,PSSCH)发送数据。其中,所述SCI指示了PSSCH上传输的数据所使用的传输资源等相关信息。
根据上述的下行数据传输过程可知,网络设备使用接收终端的C-RNTI来对PDCCH中的DCI的CRC比特进行加扰,以指示PDSCH传输的数据是发送给哪个终端的。类似的,侧行链路传输中,发送终端使用接收终端的标识(例如UE的C-RNTI)来对PSCCH中的SCI的CRC比特进行加扰,以指示PSSCH传输的数据是发送给哪个终端的。
将上述的数据传输方式应用于如图1B和图1C所示的用户协作传输中时,网络设备向协作终端发送数据时,在PDCCH中携带协作终端的C-RNTI,则协作终端无法区分该数据是发送给自己的数据,还是需要转发给目标终端的数据,并且也不知道该转发给哪个终端。类似的,网络设备向目标终端发送数据时,在PDCCH中携带目标终端的C-RNTI,则目标终端无法知道该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协作终端向目标终端发送数据时,在PSCCH中携带目标终端的C-RNTI,则目标终端也无法知道该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在发送控制信息时,在控制信息中携带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从而协作终端和目标终端可以高效的识别出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S301:网络设备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本申请实施例的适用场景为基于协作传输的场景。协作传输中,目标终端和其对应的一个或者多个协作终端形成一个协作组。
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数据是指网络设备需要传输给目标终端的数据。在协作传输中,网络设备可以将该数据直接发送给目标终端,还可以将该数据发送给目标终端所在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协作终端,由协作终端接收数据后转发给目标终端。网络设备需要向某个目标终端传输数据时,首先确定出该目标终端所在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
其中,协作组的标识可以用于指示目标数据为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并指示需要传输给哪个协作组。目标终端的标识用于指示目标数据需要发送给该协作组中的哪个目标终端。
示例性的,网络设备会事先为每个协作组分配协作组的标识(cooperation groupid,CGID),网络设备还会将协作组的标识通知给协作组内的所有终端。其中,协作组的标识至少对于一个小区(cell)而言是唯一的。假设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为16比特,示例性的,协作组的组标识可以为1111111100000000。当然,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还可以为其他长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网络设备还会事先为协作组中的每个终端分配一个标识,用于区分协作组内的各个终端。各终端的标识至少对于一个协作组而言是唯一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终端的标识可以为下述标识中的任意一种标识:目标终端在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目标终端对应的C-RNTI、目标终端对应的除C-RNTI外的物理层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采用下述方式中的任一种来生成目标终端的标识。
(1)采用目标终端的组内相对标识。
网络设备为协作组里的各个终端分配一个组内相对标识。假设组内相对标识长度为8比特。示例性的,协作组中包含7个CUE以及1个TUE,7个CUE的组内相对标识依次为00000001,00000010,00000011,00000100,00000101,00000110,00000111。TUE的组内相对标识为00001000。当然,终端的组内相对标识的长度还可以为其他长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因此,当网络设备需要向该协作组中的目标终端发送数据时,采用目标终端的组内相对标识00001000才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
(2)采用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
其中,所述比特地图包括至少1个比特位,所述比特地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分别对应所述协作组中的一个终端,所述比特地图中的各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终端。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比特地图的每一位比特对应协作组的某一个CUE或者TUE。假设比特地图的长度为8,协作组中包括5个CUE以及3个TUE,分别记为CUE1,CUE2,CUE3,CUE4,CUE5,TUE1,TUE2,TUE3。将比特地图的8个比特从左至右依次和前述8个UE一一对应。对应位置上的比特为1,则指示该位置对应的UE;对应位置上的比特为0,则不指示该位置对应的UE。
示例性的,假设网络设备待发送的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TUE1和TUE3,则可以采用比特地图00000101来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假设网络设备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TUE2和TUE3,则可以采用比特地图00000110来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式中,当比特地图的长度为8时,最多支持协作组中包含8个UE的情况。当协作组中包括的UE数量更多时,可以采用具有更多比特位的比特地图。本申请实施例对于比特地图的长度不作限定。上述举例仅为示例性说明。
另一种可能的方式中,比特地图中的每个比特对应协作组中的每个目标终端。假设比特地图的长度为8,协作组中有5个CUE以及5个TUE,分别记为CUE1,CUE2,CUE3,CUE4,CUE5,TUE1,TUE2,TUE3,TUE4,TUE5。将比特地图的8个比特从左至右依次和前述5个TUE一一对应。如果TUE个数小于8,则剩余的比特设置为0。
示例性的,假设网络设备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TUE1和TUE5,则可以采用比特地图10001000来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假设网络设备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TUE2和TUE3,则可以采用比特地图01100000来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式中,当比特地图的长度为8时,最多支持协作组中包含8个TUE的情况。当协作组中包括的TUE数量更多时,可以采用具有更多比特位的比特地图。本申请实施例对于比特地图的长度不作限定。上述举例仅为示例性说明。
(3)采用目标终端的C-RNTI。
其中,C-RNTI是由网络设备分配给终端的一个动态标识,唯一标识了一个小区下的终端,只有处于连接态的终端,C-RNTI才有效。
(4)采用目标终端的除C-RNTI之外的物理层标识
基站除了给UE分配C-RNTI外,还可能为该UE分配和前述C-RNTI不同的物理层标识,并且该物理层标识在一个小区中也是唯一的。
(4)采用目标终端的高层标识。
示例性的,采用目标终端在MAC层或者RRC层的标识,作为目标终端的标识。
S302:网络设备向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协作终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终端。
S303:协作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S304: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向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S305: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目标数据。
其中,第一控制信息为用于指示网络设备在PDSCH信道传输的目标数据的调度相关信息,例如:数据传输所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MCS)等。网络设备可以通过PDCCH信道向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
一种可能的场景中,网络设备向协作组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协作终端以及一个或者多个目标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对应图1B所示的协作传输场景。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网络设备向协作组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协作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对应图1C所示的协作传输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还用于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示例性的,网络设备可以在第一控制信息中显式携带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网络设备还可以在第一控制信息中隐式携带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网络设备还可以在第一控制信息中采用显式和隐式相结合的方式携带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在第一控制信息中指示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的指示方式,可以是事先与终端约定好的,也可以是由网络设备确定好后通知给终端的。
网络设备通过PDCCH信道发送第一控制信息之后,网络设备还会根据第一控制信息,在PDSCH信道向协作组中的目标终端和协作终端发送目标数据。
相应的,协作终端和/或目标终端通过PDCCH信道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并根据第一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从而,协作终端可以确定出目标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并确定出是否需要转发给其他终端,目标终端可以确定出目标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并知道自己随后可能会收到协作终端转发的数据。随后,协作终端和/或目标终端根据第一控制信息,通过PDSCH信道接收该目标数据。
本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并在第一控制信息中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使得协作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能够根据第一控制信息确定出目标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并确定出是否需要将数据转发给哪个终端;目标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能够根据第一控制信息确定出目标数据是否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并知道自己随后可能会收到协作终端转发的数据。
可选的,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目标数据对应的DCI以及DCI对应的CRC比特。网络设备将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DCI和/或CRC比特中。相应的,协作终端根据DCI和/或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示例性的,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控制信息中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
示例性的,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比特,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为16比特,目标终端的标识的长度为8比特。则可以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16位比特进行加扰,并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8位比特进行加扰。或者,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进行加扰,并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16位比特进行加扰。
示例性的,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比特,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为8比特,目标终端的标识的长度为8比特。则可以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进行加扰,并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8位比特进行加扰,对CRC比特的中间8位比特不进行加扰。或者,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进行加扰,并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中间8位比特进行加扰,对CRC比特的后8位比特不进行加扰。或者,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中间8位比特进行加扰,并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8位比特进行加扰,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不进行加扰。
其中,网络设备采用的加扰方式可以为现有的加扰方式,例如:对应比特位上的数值进行模2加法。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加扰方式。网络设备采用的加扰方式以及加扰比特位可以是与终端事先约定好的,也可以是由网络设备确定并通知给终端的。
该实施方式中,协作组的标识可以为CGID。目标终端的标识可以为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目标终端在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目标终端对应的C-RNTI、目标终端对应的除C-RNTI之外的物理层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下面结合图4和图5进行举例说明。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假设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为16比特,协作组的组标识为1111111100000000。目标终端的标识采用组内相对标识,组内相对标识的长度为8比特。假设协作组中包含7个CUE以及1个TUE,7个CUE的组内相对标识依次为00000001,00000010,00000011,00000100,00000101,00000110,00000111。TUE的组内相对标识为00001000。
网络设备确定DCI比特后,根据DCI比特生成CRC比特。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比特。参见图4,网络设备采用协作组的标识(1111111100000000)对CRC比特的后16位比特进行加扰,并采用TUE的组内相对标识(00001000)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进行加扰。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假设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为16比特,协作组的组标识为1111111100000000。目标终端的标识采用比特地图。比特地图的长度为8比特,比特地图的每一位比特对应协作组的某一个CUE或者TUE。例如,协作组中包括5个CUE以及3个TUE,分别记为CUE1,CUE2,CUE3,CUE4,CUE5,TUE1,TUE2,TUE3。网络设备待发送的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TUE1和TUE3,则可以采用比特地图00000101来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
网络设备确定DCI比特后,根据DCI比特生成CRC比特。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比特。参见图5,网络设备采用协作组的标识(1111111100000000)对CRC比特的后16位比特进行加扰,并采用比特地图(00001000)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进行加扰。
该实施方式中,协作终端对PDCCH的接收采用盲检测的方式。示例性的,协作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对第一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得到DCI比特和CRC比特。协作终端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以及各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例如:与图4对应的,协作终端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16位比特进行解扰,并使用目标终端的组内相对标识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进行解扰;或者,与图5对应的,终端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16位比特进行解扰,并使用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进行解扰。协作终端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并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可以理解的,对于某个终端而言,其可能同时位于不同的协作组中。因此,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可能需要对第一控制信息进行多次解扰。例如:终端A同时位于协助组1、协作组2和协作组3中,并且,终端A在协作组1中为目标终端,终端A在协作组2和协作组3中为协作终端。示例性的,终端A先使用协作组1的标识和其自身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一次解扰,若第一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为发送给自身的数据,并且不需要转发。若第一次解扰失败,则终端A使用协作组2的标识和协作组2中的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二次解扰。若第二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且需要转发给协作组2中的目标终端。若第二次解扰失败,则终端使用协作组3的标识和协作组3中的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三次解扰。若第三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且需要转发给协作组3中的目标终端。
该实施方式中,协作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后,会获得其隐式指示的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通过协作组的标识,协作终端知道PDCCH调度的目标数据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通过目标终端的标识,协作终端知道在协作传输的第二阶段需要将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目标数据转发给哪个目标终端。类似地,目标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后,会获得其隐式指示的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通过协作组的标识,目标终端知道PDCCH调度的目标数据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通过目标终端的标识,目标终端知道该PDCCH调度的数据传输是给自己的,并且自己随后可能会收到协作终端转发的数据。
该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不增加DCI的比特数的前提下,隐式地指示目标终端的标识以及协作组的标识,保证了协作传输的有效性,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该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部分或者全部比特进行加扰。具体对哪些比特进行加扰取决于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和CRC比特的长度。示例性的,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为24,则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所有比特位进行加扰。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为32,则使用协作组的标识的前24位比特或者后24位比特对CRC比特的所有比特位进行加扰或者中间24位比特对CRC比特的所有比特位进行加扰。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为16,则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16位比特或者后16位比特或者中间16位比特进行加扰。
另外,网络设备将目标终端的标识显式携带在DCI中。示例性的,可以在DCI中新增一个信息域来指示目标终端的标识,也可以复用DCI中已有的信息域来指示目标终端的标识,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其中,该实施方式中,目标终端的标识也可以为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目标终端在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目标终端对应的C-RNTI、目标终端对应的除C-RNTI之外的物理层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图6中示出了采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16位比特位进行加扰,将目标终端的标识显式携带在DCI的某个信息域中的情况。
该实施方式中,协作终端对PDCCH的接收采用盲检测的方式。示例性的,协作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对第一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得到DCI比特和CRC比特。协作终端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例如:与图6对应的,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16位比特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进一步的,协作终端根据DCI比特,可以获取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可以理解的,对于某个协作终端而言,其可能同时位于不同的协作组中。例如:终端A同时位于协助组1、协作组2和协作组3中。终端A先使用协作组1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一次解扰,若第一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1中的终端。若第一次解扰失败,则终端A使用协作组2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二次解扰。若第二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2中的终端。若第二次解扰失败,则终端使用协作组3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三次解扰。若第三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3中的终端。进一步的,终端A确定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之后,还需要根据DCI比特确定出目标终端的标识。假设终端A通过对CRC比特进行解扰,确定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为协作组2,通过DCI比特确定目标终端的标识为00000100,则终端A最终确定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2中标识为00000100的终端。
该实施方式中,协作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后,会获得其指示的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通过协作组的标识,协作终端知道PDCCH调度的目标数据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通过目标终端的标识,协作终端知道在协作传输的第二阶段需要将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目标数据转发给哪个目标终端。类似地,目标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后,会获得其指示的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通过协作组的标识,目标终端知道PDCCH调度的目标数据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通过目标终端的标识,目标终端知道该PDCCH调度的数据传输是给自己的,并且自己随后可能会收到协作终端转发的数据。
该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增加DCI所含比特数或者仅增加少量比特的前提下,指示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保证了协作传输的有效性,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该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部分或者全部比特进行加扰。具体对哪些比特进行加扰取决于目标终端的标识的长度和CRC比特的长度。示例性的,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目标终端的标识的长度为24,则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所有比特位进行加扰。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目标终端的标识的长度为32,则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的前24位比特或者后24位比特或者中间24位比特对CRC比特的所有比特位进行加扰。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目标终端的标识的长度为16,则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16位比特或者后16位比特或者中间16位比特进行加扰。其中,目标终端的标识也可以为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目标终端在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目标终端对应的C-RNTI、目标终端对应的除C-RNTI之外的物理层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
另外,网络设备将协作组的标识显式携带在DCI中。示例性的,可以在DCI中新增一个信息域来指示协作组的标识,也可以复用DCI中已有的信息域来指示协作组的标识,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图7中示出了采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位进行加扰,将协作组的标识显式携带在DCI的某个信息域中的情况。
该实施方式中,协作终端对PDCCH的接收采用盲检测的方式。示例性的,协作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对第一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得到DCI比特和CRC比特。协作终端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例如:与图7对应的,采用自身所在每个协作组中的各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16位比特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进一步的,协作终端根据DCI比特,可以获取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
可以理解的,对于协作终端而言,其可能同时位于多个协作组中,对于每个协作组而言,其中可能包含多个目标终端。例如:终端A位于协作组1和协作组2,其中,协作组1中的目标终端为TUE1和TUE2,协作组2中的目标终端为TUE1。协作终端先使用协作组1中的TUE1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一次解扰,若第一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1中的TUE1。若第一次解扰失败,则终端A使用协作组1中的TUE2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二次解扰。若第二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1中的TUE2。若第二次解扰失败,则终端A使用协作组2中的TUE1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三次解扰。若第三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2中的TUE1。
可以理解的,上述两个协作组中的目标终端的标识有可能是相同的,例如:协作组2中的TUE1标识与协作组1中的TUE1的标识相同,或者,协助组2中的TUE1的标识与协作组1中的TUE2的标识相同。因此,终端A在确定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之后,还需要根据DCI比特确定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假设终端A通过对CRC比特进行解扰确定出的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为00000100,通过DCI比特确定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为协作组1,则终端最终确定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1中标识为00000100的终端。
该实施方式中,协作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后,会获得其指示的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通过协作组的标识,协作终端知道PDCCH调度的目标数据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通过目标终端的标识,协作终端知道在协作传输的第二阶段需要将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目标数据转发给哪个目标终端。类似地,目标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后,会获得其指示的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通过协作组的标识,目标终端知道PDCCH调度的目标数据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通过目标终端的标识,目标终端知道该PDCCH调度的数据传输是给自己的,并且自己随后可能会收到协作终端转发的数据。
该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增加DCI所含比特数或者仅增加少量比特的前提下,指示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保证了协作传输的有效性,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终端的标识隐式携带在CRC比特中。
某些场景中,协作组中仅包括一个目标终端。该情况下,网络设备可以不用为协作组分配协作组的标识,而直接采用目标终端的标识来标识一个协作组。因此,网络设备可以不在第一控制信息中显式或者隐式的携带协作组的标识,而直接将目标终端的标识隐式携带在CRC比特中。示例性的,网络设备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加扰。该实施方式中,目标终端的标识也可以为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目标终端在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目标终端对应的C-RNTI、目标终端对应的除C-RNTI之外的物理层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假设目标终端的标识的长度为8,图8中示出了采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位进行加扰的情况。当然,还可以采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8位比特位或者中间8位比特位进行加扰。
该实施方式中,协作终端对PDCCH的接收采用盲检测的方式。示例性的,协作终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后,对第一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得到DCI比特和CRC比特。协作终端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中的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例如:与图8对应的,采用自身所在至少一个协作组中的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可以理解的,对于某个协作终端而言,其可能同时位于不同的协作组中。例如:终端A同时位于协助组1、协作组2和协作组3中。示例性的,终端A先使用协作组1中的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一次解扰,若第一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1中的目标终端。若第一次解扰失败,则终端A使用协作组2中的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二次解扰。若第二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2中目标终端。若第二次解扰失败,则终端使用协作组3中的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进行第三次解扰。若第三次解扰成功,则终端A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为协作组3中的目标终端。
该实施方式中,协作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后,会获得其隐式指示的目标终端的标识。通过目标终端的标识,协作终端知道在协作传输的第二阶段需要将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目标数据转发给哪个目标终端。类似地,目标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后,会获得其隐式指示的目标终端的标识。通过目标终端的标识,目标终端知道该PDCCH调度的数据传输是给自己的,并且自己随后可能会收到协作终端转发的数据。
该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增加DCI所含比特数的前提下,指示目标终端的标识,保证了协作传输的有效性,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上述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协作终端均需要事先知道其所处的协作组的标识以及该协作组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目标终端的标识。示例性的,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来通知协作终端,或者,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协作组的组信息来通知协作终端,或者,还可以是在协作组建立的过程中,由网络设备或者目标终端通过相关控制信令通知协作终端。这样,协作终端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息时,即使其中的DCI对应的CRC比特并不是使用自身的标识加扰的,但是由于其是使用协作组中的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的,协作终端也会接收该第一控制信息,并根据第一控制信息接收对应的目标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图3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S303和S305是站在协作终端侧进行描述的。可以理解的,目标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后的处理过程与协作终端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S901:网络设备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S902:网络设备向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协作终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终端。
S903:协作终端和目标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S904: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向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S905:协作终端和目标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目标数据。
本实施例中,S901至S905描述的是协作传输中第一阶段的传输过程,其具体实施方式与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S301至S305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下面结合S906至S909对协作传输中的第二阶段的传输过程进行描述。
S906:协作终端向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
S907:目标终端接收协作终端发送的第二控制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S908: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向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S909:目标终端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息,接收协作终端发送的所述目标数据,并对从网络设备接收的目标数据和从协作终端接收的目标数据进行联合解码。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阶段的传输中,协作终端通过PSCCH信道承载第二控制信息,并在第二控制信息中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其中,第二控制信息还用于指示协作终端在PSSCH信道传输的目标数据的调度相关信息,例如:数据传输所占用的时频资源、MCS等。其中,第二阶段传输所占用的时频资源可以是由网络设备确定并通知给协作终端的,还可以是协作终端从自身资源池中自主确定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协作终端向目标终端发送的第二控制信息还用于指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示例性的,协作终端可以在第二控制信息中显式携带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协作终端还可以在第二控制信息中隐式携带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协作终端还可以在第二控制信息中采用显式和隐式相结合的方式携带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协作终端在第二控制信息中指示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的指示方式,可以是事先与目标终端约定好的,也可以是由网络设备确定好后通知给协作终端和目标终端的。
协作终端通过PSCCH信道发送第二控制信息后,还会根据第二控制信息,通过PSSCH信道向目标终端发送目标数据。
相应的,目标终端通过PSCCH信道接收第二控制信息,并根据第二控制信息,确定出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从而,目标终端可以确定出随后通过PSSCH信道接收到的目标数据是基于协作传输的数据。因此,目标终端根据第二控制信息,通过PSSCH信道接收该目标数据,并对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目标数据以及从协作终端接收到的目标数据进行联合解码,从而提高接收性能。
可选的,第二控制信息包括目标数据对应的SCI以及所述SCI对应的CRC比特。协作终端将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SCI和/或CRC比特中。相应的,目标终端根据SCI和/或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下面结合图10至图12对几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假设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为16比特,目标终端的标识的长度为8比特,CRC比特的长度为24比特。协作终端采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16位比特进行加扰,并采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进行加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SCI中。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阶段中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协作组的标识的长度为16。图11示出了将目标终端的标识显式携带在SCI的某个信息域中,并使用协作组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后16位比特进行加扰的情况。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SCI中。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阶段协作传输的指示方式的示意图。假设CRC比特的长度为24,目标终端的标识的长度为8。图12示出了将协作组的标识显式携带在SCI的某个信息域中,并使用目标终端的标识对CRC比特的前8位比特位进行加扰的情况。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目标终端的标识也可以为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目标终端在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目标终端对应的C-RNTI、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阶段传输中协作终端在第二控制信息中指示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的方式,与第一阶段传输中网络设备在第一控制信息中指示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的方式类似。相应的,第二阶段中目标终端根据第二控制信息确定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的方式,与第一阶段中协作终端根据第一控制信息确定协作组的标识以及目标终端的标识的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述,该协助传输装置1300,包括:处理模块1301和发送模块1302。
其中,处理模块1301,用于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目标数据为所述网络设备待传输给所述目标终端的数据;
发送模块1302,用于向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协作终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终端;
所述发送模块13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向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CRC比特和/或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第一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为下述标识中的任意一种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其中,所述比特地图包括至少1个比特位,所述比特地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分别对应所述协作组中的一个终端,所述比特地图的各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装置1400,包括:接收模块1401、处理模块1402和发送模块1403。
其中,接收模块1401,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
处理模块14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所述接收模块14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处理模块14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1402具体用于: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以及各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并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1402具体用于: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1402具体用于: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1403用于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发送模块1403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二CRC比特;所述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CRC比特和/或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第二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为下述标识中的任意一种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其中,所述比特地图包括至少1个比特位,所述比特地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分别对应所述协作组中的一个终端,所述比特地图中的各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终端。
本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传输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终端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1500,包括:处理器1501以及存储器1502;其中
存储器150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1501,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协作传输方法。具体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可选地,存储器1502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1501集成在一起。
当所述存储器1502是独立于处理器1501之外的器件时,所述网络设备1500还可以包括:
总线1503,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1502和处理器1501。
图15所示的网络设备15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发送器1504,所述发送器1504用于向终端发送数据或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3所述的处理模块可以被集成在处理器1501中实现,发送模块可以被集成在发送器1504中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1600,包括:处理器1601以及存储器1602;其中
存储器160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1601,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终端所执行的协作传输方法。具体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可选地,存储器1602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1601集成在一起。
当所述存储器1602是独立于处理器1601之外的器件时,所述终端1600还可以包括:
总线1603,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1602和处理器1601。
图16所示的终端16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接收器1604和发送器1605,所述接收器1604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数据或者信号,所述发送器1605用于向其他终端发送数据或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4所述的处理模块可以被集成在处理器1601中实现,接收模块可以被集成在接收器1604中实现,发送模块可以被集成在发送器1605中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所执行的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网络设备执行如上网络设备实现的协作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终端执行如上终端实现的协作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实现如上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协作传输方法,或者实现如上终端所执行的协作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实施例中的终端所实现的协作传输方法,或者实现如上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协作传输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模块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模块,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模块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英文: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
应理解,上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还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本申请附图中的总线并不限定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上述存储介质可以是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简称:ASIC)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电子设备或主控设备中。

Claims (30)

1.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目标数据为所述网络设备待传输给所述目标终端的数据;
所述网络设备向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协作终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终端;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向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
所述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CRC比特和/或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第一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为下述标识中的任意一种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
其中,所述比特地图包括至少1个比特位,所述比特地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分别对应所述协作组中的一个终端,所述比特地图的各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终端。
7.一种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协作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
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目标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包括:
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包括:
所述协作终端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以及各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并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包括:
所述协作终端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
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包括:
所述协作终端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目标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协作终端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
所述协作终端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二CRC比特;
所述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CRC比特和/或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第二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二调度控制信息中。
17.根据权利要求7至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为下述标识中的任意一种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协作组中的组内相对标识、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比特地图、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高层标识;
其中,所述比特地图包括至少1个比特位,所述比特地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分别对应所述协作组中的一个终端,所述比特地图中的各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终端。
18.一种协作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目标数据为网络设备待传输给所述目标终端的数据;
发送模块,用于向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协作终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终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向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
所述协作组的标识和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CRC比特和/或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RC比特的第一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第一CRC比特的第二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协作组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采用所述目标终端的标识进行加扰,所述协作组的标识携带在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中。
23.一种协作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目标数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第一调度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对应的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CRC比特,确定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和目标终端的标识。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以及各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并将解扰成功时采用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协作组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采用自身所在的至少一个协作组中的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标识对所述第一CRC比特的至少部分比特位进行解扰,将解扰成功的目标终端的标识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目标终端的标识;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数据对应的协作组的标识。
28.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
2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7至17任一项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
3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7至17任一项所述的协作传输方法。
CN201910665243.XA 2019-07-23 2019-07-23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Active CN1123114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5243.XA CN112311493B (zh) 2019-07-23 2019-07-23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PCT/CN2020/103173 WO2021013141A1 (zh) 2019-07-23 2020-07-21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5243.XA CN112311493B (zh) 2019-07-23 2019-07-23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1493A true CN112311493A (zh) 2021-02-02
CN112311493B CN112311493B (zh) 2023-04-04

Family

ID=74193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65243.XA Active CN112311493B (zh) 2019-07-23 2019-07-23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11493B (zh)
WO (1) WO202101314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328A1 (zh) * 2021-07-23 2023-01-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74285A (zh) * 2021-06-10 2022-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94540A1 (en) * 2008-09-22 2011-08-11 Mohammadhadi Baligh Multi-site mimo cooperat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US20140098731A1 (en) * 2012-10-05 2014-04-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Terminal Based Grouping Virtu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5553612A (zh) * 2015-12-10 2016-05-04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2d通信链路的传输方法和基站以及终端
CN105792368A (zh) * 2016-02-26 2016-07-20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息处理的方法、相关设备以及系统
CN106559896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用户协作通信的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WO2018070645A1 (ko) * 2016-10-13 2018-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v2x 통신을 위한 중계 신호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20180145805A1 (en) * 2016-11-23 2018-05-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group-assisted downlink transmission
CN109217989A (zh) * 2017-06-30 2019-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94540A1 (en) * 2008-09-22 2011-08-11 Mohammadhadi Baligh Multi-site mimo cooperat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US20140098731A1 (en) * 2012-10-05 2014-04-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Terminal Based Grouping Virtu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6559896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用户协作通信的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5553612A (zh) * 2015-12-10 2016-05-04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2d通信链路的传输方法和基站以及终端
CN105792368A (zh) * 2016-02-26 2016-07-20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息处理的方法、相关设备以及系统
WO2018070645A1 (ko) * 2016-10-13 2018-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v2x 통신을 위한 중계 신호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20180145805A1 (en) * 2016-11-23 2018-05-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group-assisted downlink transmission
CN109217989A (zh) * 2017-06-30 2019-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等: ""R1-164379"", 《3GPP TSG_RAN\WG1_RL1》 *
ZTE: ""R1-1712918 - 5.2.9.2.3.2 Resource scheme of FeD2D Relay"", 《3GPP TSG_RAN\WG1_RL1》 *
姚骏等: ""蜂窝网络中基于D2D位置的联合模式选择与资源分配方案"", 《电信科学》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328A1 (zh) * 2021-07-23 2023-01-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13141A1 (zh) 2021-01-28
CN112311493B (zh) 2023-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53846A1 (en) Two-stage design for new radio (nr) 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sci)
EP3578004B1 (e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for radio system
CN110868755B (zh) 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128435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UE and base station for power saving
CN111935821B (zh) 一种寻呼方法、设备及系统
EP3544347B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1120666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nod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7547177B (zh)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6197396A1 (zh) 一种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及资源分配方法
CN111901025B (zh) 传输信号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162746B (zh) 一种多用户叠加的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10710296B (zh) D2d通信中资源池共享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1013141A1 (zh)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EP3890396B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network apparatus
US20220104242A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13316151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8029105B (zh) 无线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98738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4173322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JP6517366B2 (ja) 下りリンク情報受信方法および下りリンク情報送信方法、ユーザ機器、ならびに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CN110536488B (zh) Rrc重配置期间的数据发送与接收方法和装置
EP4102761A1 (en) Information determining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10463341A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CN115669131A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190165892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