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1433B - 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形成及其在接收阵列中的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形成及其在接收阵列中的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1433B
CN112311433B CN201910698841.7A CN201910698841A CN112311433B CN 112311433 B CN112311433 B CN 112311433B CN 201910698841 A CN201910698841 A CN 201910698841A CN 112311433 B CN112311433 B CN 1123114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alog
digital
receiving
signal
dimens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988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11433A (zh
Inventor
穆丰浩
徐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69884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114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11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1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11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14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在第一维度方向采用模拟多波束形成,再在第二维度方向采用数字多波束形成。产生的多波束被用来同时接收多个来自不同方向的需要信源,抑制多个来自不同方向的干扰源,并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实现接收最优化。多波束控制器动态划分多个主波束和多个辅助波束,用来帮助搜索和跟踪需要信源和干扰源位置的变化信息,并对波束指向做实时更新。

Description

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形成及其在接收阵列中的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如利用射频频率的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也可用于相控阵雷达的接收方法与雷达探测相关的应用场合。
这里射频指的是包括超高频/微波/毫米波/太赫兹等无线电频率。
背景技术
传统的模拟射频相控阵只能形成单波束,故其接收机在搜索扫描上速度慢,信噪比低,探测距离近。用模拟射频相控阵单波束技术做二维成像,有灵敏度低、目标单一、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
数字多波束射频相控阵接收机,克服了模拟射频相控阵的局限,可以同时生成二维波束信号,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相控阵接收系统。但是在实际中只能在低频窄带系统中实现,其原因为在宽带的情况下,需要满足耐奎斯特取样定理的高速的模数转换器(ADC),很难做到体积小耗电低。在较高的应用频率上,如微波和毫米波甚至到太赫兹的频率,由于天线的间距大致在半个波长左右,因此难以在狭小的面积和空间内将所有的从射频器件到模数转换器,到数字接口电路都集成在一起。另外由于在ADC之前没有做空间滤波,为了不被干扰信号影响,需要较大的动态范围和较多的量化电平数,故而大大提高了对ADC设计的要求。较大动态范围的ADC和较多的量化电平数,意味着功耗较大。大的功耗带来较大的电流脉冲,造成干扰脉冲电压较高,使得ADC的设计更加困难。
数字多波束射频相控阵接收机的较大功耗造成散热问题,而器件过热时可能导致器件损坏。较大的动态范围和较多的量化电平数,同时要求较多的独立供电网络,意味着更多的封装引脚,要求更大的芯片封装,也给系统的设计和集成造成巨大的挑战。
数字多波束射频相控阵接收机最麻烦的问题是大量的数字传输的连线和由此产生的电磁干扰问题。每个接收通道必须有两个ADC,一个M行N列的阵列需要2MN个ADC和高速接口。当阵列的单元数很大,这些高速的信号线很难直接连到中心处理主机中去,尤其在毫米波或者是更高的频率。这是因为在相控阵的实现方法中,天线之间的距离是半个波长,在此狭小的面积里要放置所有的元器件和高速数字连线,造成极大的挑战。由此而来的电磁干扰噪声,耦合到阵列的天线中去,将直接降低阵列的灵敏度。
数字多波束射频相控阵接收机的方法是形成多个指向用户的波束使得天线阵列在特定方向上的发射/接收信号相干叠加,而其他方向的信号则相互抵消。
数字多波束形成的另一种方式是Massive MIMO的方式。Massive MIMO可被视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波束形成的一种形式。Massive指天线阵列中的大量天线单元数量;MIMO指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与数字多波束射频相控阵接收机的方法相似,在Massive MIMO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与一个接收通道相连接,接收通道则提供数字接口,即将天线上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下变频到基带信号,然后进行低通滤波,经过ADC变换器直接数字化,所有的移相调幅都放到数字化后进行处理。Massive MIMO在实际系统中,天线与用户终端,以及反向传输的数据经过了周围环境的滤波。信号可能会被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反射,这些反射会有相关的延迟、衰减和抵达方向。天线与用户终端之间甚至可能没有直接路径。这些都通过数字化直接求解,使得后面的运算量极大。
Massive MIMO如果采用相控阵式的紧凑集成方式,同样具有数字多波束射频相控阵接收机的缺点。Massive MIMO如果采用非相控阵式的分散分布方式,则需要更大的面积或空间,而且后面需要的数字信号处理部分的功耗随着阵列单元数的增加而暴增,系统的实现更加庞大,成本大幅度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发明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在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中生成主波束,方法如下:
a)先形成第一维度的m列模拟K个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步骤如下:n行m列具有天线的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的接收阵列201,将并行的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成多波束移相调幅的基带信号320;模拟并行接口总线203按列按波束的顺序连接多波束移相调幅的基带信号320,完成空间域的一维波束形成,再对其做频域低通滤波,形成第一维度的m列模拟K个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
b)形成二维波束栅网110,步骤如下: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将第一维度的m列模拟K个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进一步做频域低通滤波,以去除在做模数变换时的混叠噪声和带外干扰;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对做过频域低通滤波的m列模拟K个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做模数转换,形成并行多波束基带IQ信号409;第二维度多波束信号形成单元410对并行多波束基带IQ信号409再做空间域的第二维度的波束形成,生成二维波束栅网110;
c)然后找到需要接收的需要信源和干扰源,并定义主波束,步骤如下:对二维波束栅网110的交叉点做幅度检测;当交叉点做幅度超过分割阈值时,将其定义为主波束。此处的“需要信源”或“需要信号”,分别指所需要接收的有用信源或有用信号。
上述形成二维波束栅网110的过程可分解为L个时间上可分的子过程,在每个子过程中产生一个二维K行波束子栅网,m列LxK行二维波束栅网110的一个部分,然后存储在不同时间上产生的波束子栅网,合成为二维波束栅网110。
利用多波束分析方法对所检测到的多个有效信源101/102和多个干扰源103/104二维波束栅网上的空间量化,并把在二维波束栅网110上大于分割阈值611的信源和干扰源设定为主波束。
利用多波束分析方法对主波束进行信号分析和分类,划分为信源主波束120和干扰主波束121。
利用多波束分析方法对信源主波束120进行信号分析,划分出同源信源主波束122和异源信源主波束123。
利用优化算法对所有独立信源主波束124,在多波束跟踪和干扰源消除单元412中,进行信号同源信源主波束合并,并抑制来自异源信源主波束123和干扰主波束121。
产生模拟多波束的方法是通过在模拟基带信号域上的并行移相和调幅来实现。
产生模拟多波束的方法是通过在模拟射频信号域上的并行移相和调幅来实现。
产生模拟多波束的方法是在通过改变本振信号的相位在下变频器中实现。
可以对分割阈值611做动态调整,以控制主波束的数量,增加或降低优化算法的复杂度,在接收信号质量和所需要的最小功耗之间做动态平衡。
本发明的方法中可在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应用,
它包括n行m列具有天线的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的接收阵列201,m列正交差分的模拟并行接口总线203,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数字控制信号接口206;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包括m列正交差分低通滤波器和模数变换器;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包括多波束控制器404,第二维度多波束信号形成单元410,多波束分析单元411,多波束跟踪和干扰源消除单元412,控制单元416。连接和工作方式如下:接收阵列201将并行的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到按列多路输出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并通过模拟并行接口总线203,馈送到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通过低通滤波和模数变换将m列多路输出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转换到二维数字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形式;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根据二维数字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生成同时针对多个有效信源101/102的主波束用于接收需要的信号,生成同时针对多个干扰源103/104的主波束用于抑制来这些干扰源,产生数字控制信号并通过数字控制信号接口206,控制接收阵列,实时跟踪有效信源和干扰源的波束方向。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在其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的控制下,接收阵列201,模拟并行接口总线203,馈送到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先形成第一维度的m列模拟K个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再经过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第二维度多波束信号形成单元410,卷积形成二维数字多波束信号,最终形成m列K行二维波束栅网110。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在其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的控制下,形成二维波束栅网110的过程分解为L个时间上可分的子过程,在每个子过程中产生一个二维K行波束子栅网,m列LxK行二维波束栅网110的一个部分。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多波束分析单元411,对所检测到的多个有效信源101/102和多个干扰源103/104,进行二维波束栅网上的空间量化,并把在二维波束栅网110上大于分割阈值611的信源和干扰源设定为主波束。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多波束分析单元411,对主波束进行信号分析和分类,划分为信源主波束120和干扰主波束121。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多波束分析单元411,对信源主波束120进行信号分析,划分出同源信源主波束122和异源信源主波束123。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对所有独立信源主波束124,在多波束跟踪和干扰源消除单元412中,利用优化算法进行信号同源信源主波束合并,并抑制来自异源信源主波束123和干扰主波束121。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控制单元416,根据外部时钟信号,产生控制时序,以及需要的各种控制信号,完成工作节拍控制。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连接的天线为圆极化天线、线极化天线或椭圆极化天线单元。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
可以在模拟基带信号域上由多个基带多波束移相调幅器311m单元电路来实现。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
可以通过利用多相位正交本振移相信号313m,在多个下变频器中,对由天线接收的经放大后的射频信号通过下变频来实现多波束。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
可以通过利用多波束移相调幅器311,对由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放大后对此射频信号直接移相调幅来实现。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
需要的多波束移相调幅控制信号321,来自于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多波束控制器404,由数字控制信号接口206实现连接。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多波束控制器404,可以集成在一起,采用分布式的物理方式来实现。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多波束控制器404,对多个有效信源101/102和多个干扰源103/104的个数和指向方向,和各种接收参数均通过数字控制信号接口206,按工作节拍实时更新。
上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其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根据接收状态可以对分割阈值611做动态调整,以控制主波束的数量,增加或降低优化算法的复杂度,在接收信号质量和所需要的最小功耗之间做动态平衡。
本发明区别于传统的模拟相控阵列接收机在于,前者可以同时生成多个波束,并可以形成二维波束栅网110,这是后者无法做到的。
本发明区别于数字多波束射频相控阵接收机在于,前者可以通过模数混合的方式形成二维波束栅网110,必需的低通滤波器和模数变换器的数量大大减小,而连接也不会造成电磁兼容的问题,大大减降低了成本和功耗;而后者在MxN的阵列中要用到2xMxN个低通滤波器和模数变换器,数字连接也极为困难,成本和功耗都非常高。
本发明区别于Massive MIMO接收机在于,前者可以通过模数混合的方式形成二维波束栅网110,然后通过分割阈值生成多个主波束,合并相同信源和消除干扰源是在数量大大减小的主波束中做的,大大减小了硬件需求、计算成本和功耗;而后者的硬件开销与数字多波束射频相控阵接收机类似,解矩阵方程需要的计算成本大得多。
附图说明
图1实时空域需要有效信源和干扰源及其在二维波束栅网中量化的示意图
图2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
图3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的几种实现方式
图4二维可分接收阵列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结构400
图5实时多波束搜索和跟踪示意图
图6在波束B1上的其它波束干扰示意图
图7利用主波束和辅助跟踪波束消除干扰源耦合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发明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解决如图1(a)的所示的一类通信多路通信或雷达检测中存在干扰源干扰的问题。
假定在一个二维空间上其第一维度方向为θx,第二维度方向为θy
我们需要同时接收多个有效信源例如101/102/101b,同时有多个干扰源103/104。其中有效信源101和101b同属于一个信息源,但来自于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方向。有效信源102是另一个有效信源,与有效信源101和101b不同源。我们称信源101和101b为同源信源。互相独立的信源为异源信源。我们要解决同时分别接收所有有效信源,并在同源信源之间做合并,同时最大限度的抑制来自干扰源的影响。这些影响在通信系统中会造成信噪比SNR的下降,EVM的恶化,降低了通信的质量和带宽。
首先,我们利用模数混合多波束的方法生成二维波束栅网110,如图1(b)所示,其中交叉点为波束的位置。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第二维度多波束信号形成单元410和多波束分析单元411,见图2和图4,对所检测到的多个有效信源101/102和多个干扰源103/104在二维波束栅网上的做空间量化,即把各个有效信源和干扰源在其方向上用二维波束栅网上的交叉点来近似。然后多波束分析单元411把在二维波束栅网110上大于分割阈值611的信源和干扰源设定为主波束,用涂黑的原点表示。
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200,如图2所示,包括n行m列具有天线的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的接收阵列201,模拟并行接口总线203,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和数字控制信号接口206,等功能块。
接收阵列201的作用是将平行入射的射频电磁波,通过天线阵列接收变成射频电信号,再经n行m列的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按列亦即在第一维度方向上,生成K个独立的多波束,并以正交分量I/Q和差分的基带信号形式输出。
在第一维度生成多波束的方法为模拟多波束的形式形成,故称为模拟多波束形成。模拟多波束形成与传统的一维线阵相控阵的原理相似,但不同点在于产生/输出的是多个波束而不是一个波束。另外模拟多波束形成的波束控制信号可以来自数字控制信号接口206,也可以在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内部按照数字控制信号接口206的指令来产生。
模拟多波束形成实现的方法之一是在射频上做矢量调制。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对由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进行放大,然后形成正交的射频矢量,即相位相差为90度的正交射频信号,然后对所需要的相位分别取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做加权,实现
sin(wt+b)=sin(wt)cos(b)+cos(wt)sin(b)
的矢量加权来实现移相操作。其中w是射频载频的角频率,b是移相的角度。模拟多波束的形成,由多个并行多波束移相调幅器311和并行下变频器312m来完成,见图3(b)。
模拟多波束形成实现的另一种方法可见图3(c),通过并行下变频312m来实现,它需要有独立可控的多相位正交本振移相信号313m来做并行下变频312m时钟信号。这需要产生多相位的正交本振移相信号313m,也可以用原始本振LO的正交相位做线性的矢量合成,来产生这些本振移相信号,实现例如sin(wLot+b)=sin(wLot)cos(b)+cos(wLot)sin(b)的移相操作,其中wLo是本振频率。
模拟多波束形成实现的另一种方法见图3(d),可以通过对正交基带信号进行并行的移相调幅器。射频输入信号302经低噪声放大器310放大,再经下变频器312变换到正交的基带信号。并行的移相调幅器320对正交的基带信号做矢量调制来移相,并通过调幅器做幅度调制,输出多波束移相调幅的基带信号320。
不管采用那个方法,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300,可以用图3(a)的符号来代表,而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需要多波束移相调幅控制信号321来控制,该信号来自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多波束控制器404,经数字控制信号接口206,送到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
一个二维可分接收阵列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结构400见图4,它包括了接收阵列201,在阵列层面连接M列N行的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输出的并行模拟多波束基带IQ信号线401,并行多波束模数变换单元402,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包括多波束控制器404,第二维度多波束信号形成单元410,多波束分析单元411,多波束跟踪和干扰源消除单元412,控制单元416。
并行模拟多波束基带IQ信号线401按垂直方向对K个波束连接相应接收单元300的输出,除此之外还具有分布式低通滤波器的功能。并行多波束模数变换单元402具有Mx2K个低通滤波器(LPF)和模数变换器(ADC),其中每个LPF连接一个ADC。LPF与并行模拟多波束基带IQ信号线401中相应的连线部分构成分布式低通滤波器,形成需要的低通滤波特性,对基带信号做低通滤波,去除带外干扰信号,以保证ADC可以在满足耐奎斯特取样条件下正常工作,没有混叠失真,并且输出多波束移相调幅控制信号403。
第二维度多波束信号形成单元410,对输入信号并行多波束基带IQ信号线409,在第二个维度上做空间波束形成,即对不同列的并行信号,按列移相不同的相位,完成二维可分的数字多波束信号414,即二维波束栅网110。设输入信号并行多波束基带IQ信号为S,可等价于分别由其I和Q分量组成的K行M列的复数基带信号;需要移相的操作由一个相位旋转矩阵WMxM来实现,也可以用矩阵的相乘来表示,设数字多波束信号414为G,则有
G=SW
当每列的波束数量不够时,还可以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来分时实现二维波束栅网110,即在时刻1完成如1到K行的S1,在时刻2完成如K+1到2K行的S2,等。可以用分块矩阵来表示
S=[S1,S2,S3,...,SL]H
式中H是转置。也可以说,形成二维波束栅网110的过程分解为L个时间上可分的子过程,在每个子过程中产生一个二维K行波束子栅网,m列LxK行二维波束栅网110的一个部分。在采用时分复用时,需要有相应的存储单元来暂存由于时分而产生的信号,然后形成数字多波束信号414,即为二维波束栅网110。
多波束分析单元411根据二维波束栅网110,按照一个特定的分割阈值611对二维波束栅网110信号做分割,如信号幅度大于分割阈值611,保留它的输出作为一个主波束。如果该主波束以前无定义,则重新定义一个主波束,并通过数字解调,检测出信源的特征,并对这个主波束做标识。
信源的特征是可以表明信源的来源信息,在不同的应用和标准中可以不同,如在5G通信中需要解出信道状态信息码,如在卫星通信中要得到卫星身份/标识码,如在基于IP数字通信中的MAC地址码等。
多波束分析单元411对所检测到的多个有效信源101/102和多个干扰源103/104二维波束栅网上的量化,并把在二维波束栅网110上大于分割阈值611的信源和干扰源设定为主波束。
多波束分析单元411对主波束进行信号分析和分类,划分为信源主波束和干扰主波束121。多波束分析单元411对信源主波束进行信号分析,划分出同源信源主波束122和异源信源主波束123。
多波束跟踪和干扰源消除单元412,可以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完成,也可以用可编程阵列FPGA,或CPU/GPU来实现。多波束跟踪和干扰源消除单元412的任务之一是跟踪,也就是检查已经定义了的主波束的位置是否是最佳位置,即在围绕主波束的跟踪区,检查达到最大幅度的栅网交叉点的位置,见图5。如果当前位置不是最大幅度的所在位置,则更新到最大的交叉点位置;如果当前位置是最大幅度的所在位置,则保持当前的位置。
多波束跟踪和干扰源消除单元412的另一个任务是干扰源消除,即对信源主波束做优化,使所有的干扰主波束121和异源信源主波束123对其干扰最小化。对一个有效信源,虽然相关的接收主波束指向了它,但仍然会有来自其它方向的发射源对其形成干扰,这些发射源包括干扰主波束121,异源信源主波束123。当然,也可能有来自不同方向上的同源信源主波束122。同源信源主波束122的产生可以是从一个发射源发射的射频信号,经过阻挡或反射而形成的,也可能是从不同的方向直接发射过来的。
如对主波束B1的输出中含有其它发射源的干扰,见图6,B3和B4是两个干扰主波束121,B2是异源信源主波束123,而B1b则是同源信源主波束122。对于主波束B1,其输出可以表为
Y1=a11B1+a12B2+a13B3+a14*B4...,
更加一般的表述为
Y=AB+n
其中A为耦合矩阵,其对角线上的元素为自耦合系数,往往比非对角线上的元素要大很多。B为主波束矢量,n为其它干扰和噪声影响,而Y是实际的输出。可以通过最优化算法来降低来自其它方向上的干扰,也包括来自其它信源的干扰。
最优化算法可以有很多种,如最小均方误差法,迫零法(force zero)等算法等,在已知耦合矩阵A的情况下,如取
B=(AHA)-1AHY
在未知耦合矩阵A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迭代的方法来逼近A。
多波束跟踪和干扰源消除单元412利用优化算法进行信号同源信源主波束合并,并抑制来自异源信源主波束123和干扰主波束121。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控制单元416,根据外部时钟信号,通过频率合成器或者其它时钟形成工作时钟,产生控制时序和需要的各种控制信号,来完成工作节拍控制。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中的多波束控制器404,对多个有效信源101/102和多个干扰源103/104的个数、指向方向和各种接收参数均通过数字控制信号接口206,按工作节拍实时更新。如前所述,多波束控制器404可以采用集中的模式如图4所示,也可以设计成部分集中部分分布的形式,即一部分留在图4而另一部分化成子模块分散在阵列中;也可以完全是分布的形式,如集成在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中。而数字控制信号接口206部分则按照多波束控制器404实现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或模块划分,也变成部分分布的形式。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205的控制单元416还具有特殊的控制功能,可以根据接收状态对分割阈值611做动态调整。当分割阈值611选的比较低时,出现的主波束的数量比较多,后面的计算量也比较大。当分割阈值611选的比较高时,出现的主波束的数量比较少,后面的计算量也比较小。控制单元416负责控制主波束的数量,增加或降低优化算法的复杂度,在接收信号质量和所需要的最小功耗之间做动态平衡。
利用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来接收有效信源和消除干扰源耦合的流程示意图见图7。
在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正常工作之前的起始步骤,根据以前的先验知识,先定义主波束、辅助跟踪波束和辅助搜索波束。
先形成第一维度的m列模拟K个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步骤如下:n行m列具有天线的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202的接收阵列201,将并行的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成多波束移相调幅的基带信号320;模拟并行接口总线203按列按波束的顺序连接多波束移相调幅的基带信号320,完成空间域的一维波束形成,再对其做频域低通滤波,形成第一维度的m列模拟K个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
然后形成二维数字多波束信号414,步骤如下: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将第一维度的m列模拟K个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进一步做频域低通滤波,以去除在做模数变换时的混叠噪声和带外干扰;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204对做过频域低通滤波的m列模拟K个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做模数转换,形成并行多波束基带IQ信号409;第二维度多波束信号形成单元410,对并行多波束基带IQ信号409再做空间域的第二维度的波束形成,生成二维波束栅网110,即二维数字多波束信号414。
然后找到需要接收的信源和干扰源,并定义主波束,步骤如下:对二维波束栅网110的交叉点做幅度检测;当交叉点做幅度超过分割阈值时,将其定义为主波束。
然后对主波束进行信号分析和分类,划分为信源主波束和干扰主波束121。多波束分析单元411对信源主波束进行信号分析,划分出同源信源主波束122和异源信源主波束123。
然后更新主波束位置指向波束输出幅度最大的方向,也就是更新已有的主波束在二维波束栅网110位置。
然后利用优化算法在有效信源中消除干扰源的耦合,合并需要的多个同源信源信号。优化算法可以是最小二乘法,最小均方误差法,迭代法,自适应迭代法等,仅对有效信源进行干扰源包括其它异源信源的干扰耦合,使对有效信源的接收达到最优,如最优SNR,EVM等技术指标。
然后对需要的多个信源做下一步的数字信号处理并输出。对于不同的通信系统可能需要不同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可以根据应用来定义。
本发明中所建议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场合。因为雷达技术和通信技术是由很多的共同点,该技术也可在雷达领域找到应用场景,用于实现多目标跟踪和实时干扰消除。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及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的重新划分和变化,等效技术术语和名称的重新命名,均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中生成主波束,方法如下:
a)先形成第一维度的m列K个模拟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步骤如下:
n行m列具有天线的模拟多波束接收单元的接收阵列,将并行的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成多波束移相调幅的基带信号;
模拟并行接口总线按列按波束的顺序,连接多波束移相调幅的基带信号,完成空间域的一维波束形成,再对其做频域低通滤波,形成第一维度的m列K个模拟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
b)形成二维波束栅网,步骤如下:
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将第一维度的m列K个模拟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进一步做频域低通滤波,以去除在做模数变换时的混叠噪声和带外干扰;
模拟数字信号混合处理单元,对做过频域低通滤波的m列K个模拟多波束正交基带信号做模数转换,形成并行多波束基带IQ信号;
第二维度多波束信号形成单元,对并行多波束基带IQ信号再做空间域的第二维度波束形成,生成二维波束栅网;
c)然后,定义主波束,步骤如下:
对接收到的信号在二维波束栅网上做幅度检测;
当检测到信号幅度超过分割阈值时,将其定义为主波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形成二维波束栅网的过程可分解为L个时间上可分的子过程,在每个子过程中产生一个二维m列K行波束子栅网,然后分割存储在L个不同时间上产生的波束子栅网,合成为二维波束栅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多波束分析方法对所检测到的多个需要信源和多个干扰源在二维波束栅网上的空间进行量化,并把在二维波束栅网上大于分割阈值的需要信源和干扰源设定为主波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多波束分析方法对主波束进行信号分析和分类,划分为信源主波束和干扰主波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多波束分析方法对信源主波束进行信号分析,划分出同源信源主波束和异源信源主波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优化算法对所有独立信源主波束,在多波束跟踪和干扰源消除单元中,进行信号同源信源主波束合并,并抑制来自异源信源主波束和干扰主波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产生模拟多波束的方法是通过在模拟基带信号域上的并行移相和调幅来实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产生模拟多波束的方法是通过在模拟射频信号域上的并行移相和调幅来实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产生模拟多波束的方法是通过改变本振信号的相位在下变频器中来实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对分割阈值做动态调整,以控制主波束的数量,增加或降低优化算法的复杂度,在接收信号质量和所需要的最小功耗之间做动态平衡。
CN201910698841.7A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形成及其在接收阵列中的接收方法 Active CN1123114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98841.7A CN112311433B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形成及其在接收阵列中的接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98841.7A CN112311433B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形成及其在接收阵列中的接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1433A CN112311433A (zh) 2021-02-02
CN112311433B true CN112311433B (zh) 2023-03-14

Family

ID=74485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98841.7A Active CN112311433B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形成及其在接收阵列中的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1143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22632B (zh) * 2011-12-19 2013-11-27 东南大学 卫星移动通信相控阵天线的分子阵数字化波束跟踪方法
CN102916735B (zh) * 2012-10-17 2016-06-08 东南大学 利用大规模天线阵列的无线通信方法
JP6615695B2 (ja) * 2016-06-07 2019-12-04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ンテナ装置
CN108390703B (zh) * 2018-01-25 2021-02-19 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1433A (zh)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91551B1 (en) Vehicular radar system with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9379926B2 (en) Modulation techniqu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vortices
CN110412620B (zh) 抗干扰天线信号处理装置
US7830982B2 (en) Common antenna array using baseband adaptive beamforming and digital IF conversion
CN108028819B (zh) 利用稀疏导频的频率跟踪的方法、设备和可读介质
CN108711682B (zh) 一种可重构智能天线及其重构方法
CN107431530A (zh) 改进ngso卫星的epfd覆盖
CN111510193B (zh) 卫星地面站的非合作干扰抑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1029791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beamforming tracking
US20130165059A1 (en) Beam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116170A (zh) Gnss的基于天线阵列干扰抑制模块的室内测试系统
CN112305517B (zh) 一种具有柱形全方位覆盖的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
WO2003032522A2 (en)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ig antenna weights
Nishio et al. A high-speed adaptive antenna array with simultaneous multibeam-forming capability
CN103701515A (zh) 一种数字多波束形成方法
CN112311433B (zh) 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形成及其在接收阵列中的接收方法
Golabighezelahmad et al. EVM-bas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channe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using spatial filtering for digital MIMO receivers
CN112311437B (zh) 一种具有柱形全方位覆盖的模数混合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
CN112305516B (zh) 一种模数混合多波束形成及其在接收阵列中的应用
CN112311436B (zh) 一种二维模拟多波束接收阵列的接收方法
Alwan et al.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 novel wideband digital beamformer with on-site coding
CN112311426B (zh) 一种二维模拟多波束接收阵列系统
CN210405302U (zh) 实时跳频通信干扰压制电路结构
CN112653424A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elos Digital Beamforming Accelerates the Evolution to Next-Generation Rada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