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1862A - 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91862A
CN112291862A CN202011175525.0A CN202011175525A CN112291862A CN 112291862 A CN112291862 A CN 112291862A CN 202011175525 A CN202011175525 A CN 202011175525A CN 112291862 A CN112291862 A CN 1122918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information
hotspot
connection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755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敬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17552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918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291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18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其中数据发送设备获取自身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一信息;生成热点连接信息;生成包含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热点连接信息的标识码,以使数据接收设备识别所述标识码后根据所述热点连接信息和所述第一信息创建基于第一频段的热点,所述第一频段为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共同支持的无线频段;连接到所述热点,以通过所述第一频段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传输数据。上述两侧终端设备的连接过程无需进行频段切换,只需进行一次连接交互,因此相对于传统频段切换的连接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能够降低两侧终端设备的连接时间,同时降低了连接异常的失败率。

Description

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用户在更新手机的时候,往往需要将旧手机的数据迁移到新手机,为了便于用户进行数据迁移,不少手机提供了通过Wi-Fi进行数据迁移的功能,即新旧手机之间建立Wi-Fi连接后,旧手机通过Wi-Fi将数据发送到新手机,从而完成数据迁移。但是不同的手机支持的Wi-Fi 频段可能不同,可能需要多次Wi-Fi扫描连接,连接耗时长,不仅用户等待时间长,还增加了连接故障概率。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使得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之间无需进行频段切换,减少两侧终端设备的连接时间,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应用于数据发送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数据发送设备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一信息;生成热点连接信息;生成包含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热点连接信息的标识码,以使数据接收设备识别所述标识码后根据所述热点连接信息和所述第一信息创建基于第一频段的热点,所述第一频段为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共同支持的无线频段;
连接到所述热点,以通过所述第一频段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传输数据。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应用于数据接收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数据发送设备的标识码,所述标识码包含所述数据发送设备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一信息和所述数据发送设备生成的热点连接信息;获取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二信息;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将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共同支持的无线频段确定为第一频段;根据所述热点连接信息和所述第一频段创建热点;通过所述热点与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建立传输连接。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前述第一方面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或前述第二方面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前述第一方面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或前述第二方面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数据发送设备以标识码的方式向数据接收设备提供自身的频段能力和热点连接信息,数据接收设备通过识别该标识码可以直接获知数据发送设备的频段能力,从而确定两侧终端设备之间能够共同支持的频段,这时,数据接收设备根据该共同支持的频段和热点连接信息创建一个热点,数据发送设备通过接入数据接收设备创建的热点,建立连接后实现数据传输;上述两侧终端设备的连接过程无需进行频段切换,只需进行一次连接交互,因此相对于传统频段切换的连接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能够降低两侧终端设备的连接时间,同时降低了连接异常的失败率。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示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第一方面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方面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进行倒计时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方面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频段扫描超时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方面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方面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创建热点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示例提供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新手机和旧手机的信息交互简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建立连接的两侧终端设备分别为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设备通过标识码的方式对外提供自身支持的频段和设定好的热点连接信息,由数据接收设备识别该标识码得到数据发送设备的频段能力和热点连接信息,数据接收设备根据两侧终端共同支持的无线频段得到第一频段,然后数据接收设备以热点连接信息创建基于第一频段的热点,使得数据发送设备连接到该热点后开始传输数据。通过上述方式在两侧终端设备之间建立连接,可以避免传统连接方法中需要切换频段的问题,从而加快两侧终端设备的连接次数和连接速度,减少连接故障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应用于数据发送设备,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00、步骤S200、步骤S300和步骤S400。
步骤S100,获取数据发送设备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一信息。
数据发送设备可以智能手机、平板终端或计算机等设备,并且上述各种类型的数据发送设备应具备数据无线传输功能,例如智能手机可以通过Wi-Fi进行数据传输,Wi-Fi根据不同的工作频率范围具有不同的传输速度,因此智能手机进行Wi-Fi连接的时候,在保证连接稳定性的前提下,都会尽量选择更高的频段进行连接,从而得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由于 Wi-Fi标准初期的频段是工作在2.4GHz,因此一般来说,支持Wi-Fi连接的设备都能够工作在2.4GHz频段,随着Wi-Fi标准的发展,一些设备也能够在5GHz频段,为了满足两侧终端设备的兼容性和使其进行可靠连接,现有技术下均是使两侧终端设备先以2.4GHz频段建立连接握手交换信息后,再根据两侧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决定是否断开连接后重新启动5GHz频段连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两侧终端设备从2.4GHz切换到5GHz,就需要进行两次Wi-Fi扫描连接过程,连接耗时较长,可达30秒以上,并且由于要完成频段切换流程和二次扫描连接,因此增加了连接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概率,降低了连接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的步骤S100中先由数据发送设备检查自身所支持的频段能力,并将频段能力转换成可被读取的信息,例如,数据发送设备能够支持多种频段,那么将这些频段信息转换成第一信息,以便数据接收设备获取第一信息,从而确定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都能支持的频段,减少连接过程中频段切换的次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信息除了Wi-Fi工作频率范围,还可以包括Wi-Fi标准号、兼容性、频宽、物理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S200,生成热点连接信息。
本实施例中由数据发送设备生成热点连接信息,使得数据接收设备根据该热点连接信息创建热点,从而可以使两侧终端设备直接且快速地建立连接。两侧设备终端要进行Wi-Fi连接,那么热点连接信息包括热点名称,热点名称为字符串,数据接收设备可以根据热点名称,创建以热点名称为服务集标识(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的热点,为数据传输设备提供无线连接环境。可以理解的是,热点名称除了可以用于设成SSID,还可以作为其他连接标识使用,例如作为其他无线传输技术中的安全密钥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依据知悉的无线传输技术设定热点名称的属性,在此不展开举例。为了保证无线接入的安全性,避免无关设备接入到数据接收设备,热点连接信息还可以包括热点密码,热点密码也为字符串,数据接收设备创建热点的同时根据热点密码设定所创建的热点的接入密码。
步骤S300,生成包含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的标识码,以使数据接收设备识别标识码后根据热点连接信息和第一信息创建基于第一频段的热点,第一频段为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共同支持的无线频段。
本实施例以标识码的方式向数据接收设备提供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例如数据发送设备通过显示屏显示的方式向数据接收设备展示该标识码,然后由数据接收设备扫描该标识码并进行识别,这种方式能够使数据接收设备直接对标识码进行识别,简单快捷;当然,数据发送设备还可以通过非图像显示的方式向数据接收设备提供该标识码,例如数据发送设备通过近场通信技术、基于声波的数据传输技术或基于振动的数据传输技术等,以对应适用的数据形式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可以理解的是,除了上述列举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标识码的传递方式,在此不作限定。由于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通常是文本,因此标识码的类型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直接以明文文本作为标识码,此时数据接收设备可以通过摄像头获取数据发送设备显示的标识码的图像,通过图像识别转换得到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数据接收设备通过将自身频段能力与第一信息所表示频段能力对比,可以得到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共同支持的无线频段,作为第一频段,基于第一频段和热点连接信息创建热点从而为数据发送设备提供无线连接环境。又例如,标识码可以是条形码,条形码同样可以用来表示文本信息,由于识别条形码所得到的信息通常是一串字符串,为了区分字符串内各种信息,需要数据接收设备内预设有字段划分规则,将扫描条形码得到的字符串划分成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为了便于数据接收设备进行字段划分,数据发送设备也可以在生成条形码的时候在不同类型的信息文本之间插入特定的标识,数据接收设备的字段划分规则根据这些特定的标识实现字段划分,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得到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又例如,标识码可以是二维码,二维码通过两种方块表示“0”和“1”,因此数据接收设备扫描二维码后通过二维码解码可以识别出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标识码可以同时采用多种类型表示方式表示,例如,同时显示明文文本和条形码,作为该标识码,也可以同时显示条形码和二维码,同时显示明文文本和二维码,甚至可以明文文本、条形码和二维码同时显示,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部分手机终端厂商提供了新旧手机的数据迁移功能,是由新手机生成包含热点连接信息的二维码,然后由旧手机扫描该二维码接入到新手机创建的热点,显然可知,新手机在生成二维码的时候已经确定了采用哪个频段的热点,而没有考虑旧手机支持哪些频段,当旧手机连接上新手机已经创建的热点后,发现双方可以支持更高的频段,那还是需要进行频段切换,因此这种技术也无法避免终端设备要从2.4GHz切换到5GHz所带来的问题。
步骤S400,连接到热点,以通过第一频段向数据接收设备传输数据。
当数据接收设备完成对标识码的识别并创建热点,数据发送设备开始进行对热点SSID的全频段扫描,寻找数据接收设备建立的热点并进行连接。由于数据接收设备创建热点时已经考虑了数据发送设备所支持的频段能力,因此数据接收设备所创建的热点必然是基于两侧终端设备共同支持的频段的,例如数据接收设备以共同支持的最高频段创建热点,这样就能使数据以所能支持的最高速度从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进行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发送设备将自身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一信息和生成的热点连接信息整合在标识码中,以提供数据接收设备识别该标识码,从而得到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数据接收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得到两侧终端设备共同支持的频段,并基于该频段和热点连接信息创建热点,数据发送设备扫描无线热点后即可接入到数据接收设备,从而向数据接收设备传输数据,相比传统的建立连接方法,本发明实施例不需要切换频段,能够减少连接次数,降低连接时发生故障的概率。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上述步骤S300中生成包含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的标识码之后,还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310和步骤S320。
步骤S310,按照第一预设时长设定倒计时;
步骤S320,倒计时结束后启动无线频段扫描。
本实施例中数据发送设备在生成标识码后开始进行倒计时,倒计时时长按照第一预设时长计算,当倒计时经过第一预设时长后,数据发送设备才开始启动无线频段扫描,进入步骤 S400。设置倒计时的目的在于,为数据接收设备提供一定时间来用于对标识码进行识别,也相当于给用户提供一定时间操作数据接收设备。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根据一般用户的实际使用经验设置,例如,设置5秒后启动无线频段扫描,在这5秒时间内,用户需要操作数据接收设备识别该标识码,并且最好能在这段时间内启动创建热点。当然,数据接收设备在稍微超过5秒后创建热点也是可以的,因为数据发送设备进行无线频段扫描是持续一段时间,只要在无线频段扫描时间内,数据接收设备成功创建热点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预设时间设置为零,即数据发送设备生成标识码后马上开始无线频段扫描,这时可以适当延长无线频段扫描的持续时间,相当于要求数据接收设备在数据发送设备进行扫描的持续时间内完成对标识码的识别和热点创建。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数据发送设备进行无线频段扫描具有一定的时长限制,因此本发明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还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410和步骤S420。
步骤S410,当扫描无线频段的扫描时间超过第二预设时长,确定无法接入到数据接收设备;
步骤S420,删除标识码或提示手动输入热点连接信息进行无线连接。
本实施例中数据发送设备进行无线频段扫描后经过第二预设时长后仍无法接入到对应的热点,那么可以判断为数据发送设备无法通过扫描接入的方式连接到热点,此时可以采用不同后续处理方式,例如,直接删除该标识码结束本次数据传输,如用户需要重新进行数据传输,则可以重新生成标识码;又如,可以在标识码附近提示用户进行手动输入SSID和接入密码进行无线连接,即用户通过手动输入SSID和接入密码搜索热点。
参照图4,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应用于数据接收设备,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500、步骤S600、步骤S700、步骤S800和步骤S900。
步骤S500,识别数据发送设备的标识码,标识码包含数据发送设备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一信息和数据发送设备生成的热点连接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接收设备用于接收数据发送设备传输的数据,其中数据发送设备将自身所支持的频段能力以第一信息表示,还生成热点连接信息,然后数据发送设备将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整合成标识码并显示出来,本步骤S500中数据接收设备通过识别数据发送设备显示出来的识别码,可以得到第一信息和热点连接信息。可以理解的是,与前述第一方面中步骤S300中提到的内容同理,通过图像的方式显示的标识码,可以是明文文本、条形码和二维码中的至少一种,此时,数据接收设备对不同类型的标识码可以对应采用不同的图像识别方法,如光学字符识别、条形码扫描识别、二维码解码等,通过非图像的方式发送标识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近场通信技术实现,具体可以参见上述步骤S300的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步骤S600,获取数据接收设备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二信息。
为了得到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都支持的频段能力,除了获得代表数据发送设备的频段能力的第一信息,还要获得代表数据接收设备的频段能力的第二信息,数据接收设备通过对比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可以知道两侧终端设备共同支持的无线频段。
步骤S700,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将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共同支持的无线频段确定为第一频段。
基于上述步骤S600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对比得知两侧终端设备所能支持的无线频段,例如,数据发送设备支持2.4GHz和5GHz,数据接收设备也支持2.4GHz和5GHz,那么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可以确定两侧终端设备能支持的无线频段是2.4GHz和5GHz,因此第一频段可以选为2.4GHz或5GHz,而为了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可以将5GHz作为第一频段;又如,数据发送设备支持2.4GHz,数据接收设备支持2.4GHz和5GHz,那么第一频段只能选为2.4GHz。
步骤S800,根据热点连接信息和第一频段创建热点。
数据接收设备按照热点连接信息创建基于第一频段的热点,与上述步骤S200同理,当热点连接信息包括热点名称,那么参照图5,数据接收设备通过执行如下方法步骤S810至步骤 S830创建热点:
步骤S810,将热点的服务集标识设为热点名称;
步骤S820,设定热点的工作频段为第一频段;
步骤S830,创建热点。
通过上述步骤S810至步骤S830,创建了SSID为热点名称的热点,由于热点名称是由数据发送设备提供的,因此数据发送设备通过扫描即可连接到该热点,进行数据传输。可以理解的是,数据接收设备选定频段为第一频段后,数据发送设备接入到数据接收设备的热点后可能还需要进行通信信道的调整,但是调整信道不需要断开重连,相比于传统的频段切换,仍然能够节省连接次数和连接时间。
另外,当热点连接信息还包括热点密码,那么数据接收设备在创建热点时,还包括:
将热点的接入密码设为热点密码。
通过设定接入密码可以提高热点的安全性,避免除数据发送设备外的其他设备直接接入到该热点,导致对数据迁移过程产生干扰。
步骤S900,通过热点与数据发送设备建立传输连接。
数据接收设备在创建热点之后,由数据发送设备扫描无线频段,当数据发送设备扫描到以热点名称为SSID的无线信号后,直接连接或者通过接入密码连接到数据接收设备所创建的热点,由于该热点是基于第一频段的,因此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之间能够直接通过共同支持的频段进行数据传输,无需先通过2.4GHz确定两侧终端设备的频段能力,再切换到较高的频段传输数据,减少了连接次数。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数据发送设备执行步骤S100至步骤S400,以及通过数据接收设备执行步骤S500至步骤S900,两侧终端设备互相配合,能够以共同支持的频段一次完成网络连接,避免两侧终端设备进行频段切换,从而减少连接次数,进而减少连接过程中发送故障的概率。本发明实施例尤其适用于旧手机向新手机进行数据迁移,由旧手机生成前述标识码后,由新手机识别该标识码后根据标识码内容创建第一频段的特定热点,从而使旧手机快速接入到新手机创建的热点,进行数据传输。当然,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应用在其他两个具备无线传输能力的终端上,通过其中一侧终端设备给出自身的频段能力,由另一侧终端设备检查自身的频段能力后创建特定热点,从而实现快速建立连接。
下面以一个实际例子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6和图7,本示例的两侧终端设备分别是旧手机和新手机,用户在购入新手机后,为了将旧手机的各种设定和个人数据应用到新手机上,通过基于Wi-Fi的数据迁移功能将旧手机的数据传输到新手机中,从而能够直接使用新手机。本示例中的旧手机作为数据发送设备,新手机作为数据接收设备,两台手机配合执行以下方法步骤建立连接:
步骤S101,旧手机获取自身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一信息;
步骤S102,旧手机随机生成或根据用户输入生成热点名称和热点密码;
步骤S103,旧手机生成包含有上述第一信息、热点名称和热点密码的二维码,并在旧手机的屏幕上显示所生成的二维码;
步骤S104,旧手机根据第一预设时长开始倒计时;
步骤S105,新手机开启摄像头扫描旧手机上显示的二维码,识别得到第一信息、热点名称和热点密码;
步骤S106,新手机获取自身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二信息;
步骤S107,新手机对比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将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共同支持的最高无线频段确定为第一频段;
步骤S108,新手机以热点名称为SSID、以热点密码为接入密码,创建一个基于第一频段的热点;
步骤S109,旧手机倒计时结束,启动无线频段扫描,搜索到新手机创建的热点,根据热点密码接入到该热点,开始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S110,当旧手机进行无线频段扫描的时间超过第二预设时长,确定无法接入到新手机,提示手动输入热点名称和热点密码进行无线连接。
通过由旧手机生成二维码,由新手机识别该二维码后根据二维码内容创建第一频段的特定热点,从而使旧手机快速接入到新手机创建的热点,进行数据传输,如果两台手机都能支持2.4GHz和5GHz,那么通过上述示例的方法,可以直接建立5GHz的热点,而不需要先通过 2.4GHz确定双方支持的频段再切换到5GHz,减少了连接次数,实现旧手机与新手机之间快速建立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用于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前述第一方面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或者第二方面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参照图8,以终端设备1000中的控制处理器1001和存储器1002可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存储器1002作为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非暂态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此外,存储器10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暂态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暂态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1002可选包括相对于控制处理器10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终端设备100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8中示出的装置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10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控制处理器执行,例如,被图8中的一个控制处理器1001执行,可使得上述一个或多个控制处理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中的方法步骤S100至步骤S400、图2 中的方法步骤S310至步骤S320、图3中的方法步骤S410至步骤S420、图4中的方法步骤 S500至步骤S900、图5中的方法步骤S810至步骤S830和图6中的方法步骤S101至步骤S110。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以上是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申请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应用于数据发送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数据发送设备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一信息;
生成热点连接信息;
生成包含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热点连接信息的标识码,以使数据接收设备识别所述标识码后根据所述热点连接信息和所述第一信息创建基于第一频段的热点,所述第一频段为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共同支持的无线频段;
连接到所述热点,以通过所述第一频段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传输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设备以图像的方式显示所述标识码或以非图像的方式发送所述标识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设备以二维码的方式显示所述标识码,使得所述数据接收设备通过二维码解码得到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热点连接信息,或者,所述数据发送设备以条形码的方式显示所述标识码,使得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按照预设的字段划分规则将所述标识码对应的字符串划分成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热点连接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包含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热点连接信息的标识码之后,还包括:
按照第一预设时长设定倒计时;
所述倒计时结束后启动无线频段扫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扫描无线频段的扫描时间超过第二预设时长,确定无法接入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
删除所述标识码或提示手动输入所述热点连接信息进行无线连接。
6.一种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应用于数据接收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数据发送设备的标识码,所述标识码包含所述数据发送设备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一信息和所述数据发送设备生成的热点连接信息;
获取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所支持的频段能力的第二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将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共同支持的无线频段确定为第一频段;
根据所述热点连接信息和所述第一频段创建热点;
通过所述热点与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建立传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点连接信息包括热点名称,所述根据所述热点连接信息和所述第一频段创建热点,包括:
将热点的服务集标识设为所述热点名称;
设定所述热点的工作频段为所述第一频段;
创建所述热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接收设备通过拍照装置、音频装置和通讯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识别所述标识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发送设备以二维码的方式显示二维码,所述数据接收设备通过二维码解码得到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热点连接信息,或者,当所述数据发送设备以条形码的方式显示所述标识码,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按照预设的字段划分规则将所述标识码对应的字符串划分成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热点连接信息。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CN202011175525.0A 2020-10-27 2020-10-27 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22918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75525.0A CN112291862A (zh) 2020-10-27 2020-10-27 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75525.0A CN112291862A (zh) 2020-10-27 2020-10-27 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1862A true CN112291862A (zh) 2021-01-29

Family

ID=74373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75525.0A Pending CN112291862A (zh) 2020-10-27 2020-10-27 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9186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8207A1 (zh) * 2021-04-28 2022-1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Wi-Fi P2P连接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6133161A (zh) * 2023-04-14 2023-05-1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3124264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终端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0381A (zh) * 2009-12-28 2010-05-19 天津优尼莱博泰克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高性能一维条形码解码方法
CN105335787A (zh) * 2015-11-12 2016-02-17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在线返修作业处理方法
CN105392169A (zh) * 2015-10-19 2016-03-09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979475A (zh) * 2016-05-11 2016-09-28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短程无线连接的方法及终端
CN106453496A (zh) * 2016-09-05 2017-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092967A (zh) * 2017-05-27 2017-08-25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船舶零件、设备识别码跟踪系统及方法
CN107920354A (zh) * 2017-11-21 2018-04-17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多频段设备连接方法及系统
CN110022551A (zh) * 2019-04-19 2019-07-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730448A (zh) * 2019-09-18 2020-0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0381A (zh) * 2009-12-28 2010-05-19 天津优尼莱博泰克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高性能一维条形码解码方法
CN105392169A (zh) * 2015-10-19 2016-03-09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335787A (zh) * 2015-11-12 2016-02-17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在线返修作业处理方法
CN105979475A (zh) * 2016-05-11 2016-09-28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短程无线连接的方法及终端
CN106453496A (zh) * 2016-09-05 2017-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092967A (zh) * 2017-05-27 2017-08-25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船舶零件、设备识别码跟踪系统及方法
CN107920354A (zh) * 2017-11-21 2018-04-17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多频段设备连接方法及系统
CN110022551A (zh) * 2019-04-19 2019-07-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730448A (zh) * 2019-09-18 2020-0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8207A1 (zh) * 2021-04-28 2022-1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Wi-Fi P2P连接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WO2023124264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16133161A (zh) * 2023-04-14 2023-05-1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133161B (zh) * 2023-04-14 2023-08-2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32310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2291862A (zh) 终端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JP5897137B2 (ja) ワイヤレス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認証方法およびモバイル端末
EP3151628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accessing a wireless network
US8547946B2 (en) Efficient creation of WLAN connections
US20150296416A1 (en) Wi-fi direct service method using nfc and device therefor
CN111586807B (zh) 一种网络接入方法及通信装置
US10716043B2 (en) Access point handover method and device
CN108781473B (zh) 一种在不同终端间共享文件的方法及设备
KR20160130275A (ko) 단말이 데이터 링크를 자동적으로 전환하는 방법 및 단말
CN105357659A (zh) 用户设备网络处理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WO2014183404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终端
US11089638B2 (en) Mobil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operation methods thereof
US20240073682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program
KR20230061339A (ko) 무선 통신에서의 셀 구성 방식
EP3866514A1 (en) Network registration of terminal, an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ransmission of network selection parameter
WO2016123822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2738781A (zh) 近距离业务的发起方法、装置、终端、usim及介质
KR101626465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억세스 포인트와 연결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20160007259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을 선택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8419302B (zh) 通信装置
CN112055372B (zh) 客户前置设备及客户前置设备工作方法
CN115767685A (zh) 网络搜索方法、网络搜索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3442377A (zh) 一种wifi模块与多个ap同时进行wps会话协商的方法
US10349456B2 (en) Video communication system, video transmission terminal, video recep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