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55905A - 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55905A
CN112255905A CN202011140070.9A CN202011140070A CN112255905A CN 112255905 A CN112255905 A CN 112255905A CN 202011140070 A CN202011140070 A CN 202011140070A CN 112255905 A CN112255905 A CN 112255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channel
temperature
switch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400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400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559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255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559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1/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5/00System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 G05B15/02System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electric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6Pc applications
    • G05B2219/2642Domotique, domestic, home control, automation, smart hous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其中,穿戴设备包括:主体、控制模块、第一金属、第二金属、电池和第一开关;主体与电池连接;控制模块与第一开关连接;第一金属的第一端与第二金属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端、第一金属的第二端与第二金属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端形成第一回路,电池和第一开关设置在第一回路中;主体包括底壳,第一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靠近底壳的一端,第二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远离底壳的一端;其中,在第一回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智能穿戴设备在表面温度过高时无法被使用的问题。

Description

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文件涉及穿戴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功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购买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最具代表性。
由于智能穿戴设备都需要紧贴皮肤,而且都配备了一定容量的锂电池,在高耗能场景下(比如运动听歌,手表通话等),电池的放电电流增大,导致温度升高,如无相应的控制措施,会导致穿戴设备对人体造成低温烫伤。
目前普遍的解决方法是当检测到智能穿戴设备表面温度过高时,采取高温报警及强制关机的办法。此方法虽然能避免低温烫伤的问题,但是会导致在一些高温作业环境下智能穿戴设备无法使用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智能穿戴设备在表面温度过高时无法被使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包括:主体、控制模块、第一金属、第二金属、电池和第一开关;
所述主体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开关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金属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金属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端形成第一回路,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路中;
所述主体包括底壳,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靠近所述底壳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远离所述底壳的一端;
其中,在所述第一回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所述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所述穿戴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主体的底壳温度;
在所述底壳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且不大于第三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开关闭合,以导通第一回路从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从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对所述底壳进行降温,待所述底壳温度降至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以断开所述第一回路,停止降温;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三温度阈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所述穿戴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主体的底壳温度;
降温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底壳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且不大于第三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开关闭合,以导通第一回路从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从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对所述底壳进行降温,待所述底壳温度降至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以断开所述第一回路,停止降温;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三温度阈值。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穿戴设备除包括实现基本穿戴功能的主体、以及与该主体连接为其供电的电池外,还包括:控制模块、第一金属、第二金属和第一开关;控制模块与第一开关连接;第一金属的第一端与第二金属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端、第一金属的第二端与第二金属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端形成第一回路,电池和第一开关设置在第一回路中;主体包括底壳,第一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靠近底壳的一端,第二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远离底壳的一端;其中,在第一回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电流流经不同导电材料串接后形成的闭合回路时产生的珀耳帖效应,将闭合回路中吸收热量的第一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靠近底壳的一端,将放出热量的第二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远离底壳的一端,从而在用户佩戴该穿戴设备时,将贴近底壳的人体皮肤表面的热量带走,实现降温,从而使穿戴设备在温度较高时也可以被用户正常穿戴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回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回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回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回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三;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的模块组成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文件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目前,由于很多智能穿戴设备都需要紧贴皮肤,而且都配备了一定容量的锂电池,在高耗能场景下(比如运动听歌,手表通话等),电池的放电电流增大,导致智能穿戴设备的温度升高,如无相应的控制措施,会导致穿戴设备对人体造成低温烫伤。
而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当检测到智能穿戴设备表面温度过高时,采取高温报警及强制关机的办法。此方法虽然能避免低温烫伤的问题,但是会导致在一些高温作业环境下智能穿戴设备无法使用的情况。
为解决该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穿戴设备以及控制方法,主要利用当有电流通过不同的导体组成的回路时,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外,在不同导体的连接端处随着电流方向的不同会分别出现吸热、放热现象,即“珀耳帖效应”来进行热量转移,进而实现对穿戴设备的降温。如图1所示,以智能手表为例,主要结构包括装饰圈(上壳)、显示屏幕、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经过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上件,再经过双列直插式封装技术(Dual In-line Package,DIP)插件后的形成的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A)、电池、底壳5个部分,其中底壳是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部分。将上述回路中吸收热量的连接端设置在靠近底壳的位置,放出热量的连接端设置于远离底壳的位置,如装饰圈内(上壳),从而在电池的电流驱动下,吸收热量的连接端从底壳吸热,并将热量传递到放出热量的连接端后,经该连接端释放到外部,从而降低穿戴设备中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底壳位置的温度。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该穿戴设备100包括:主体101、控制模块102、第一金属103、第二金属104、电池105和第一开关106;主体101与电池105连接;控制模块102与第一开关106连接;第一金属103的第一端与第二金属104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端A、第一金属103的第二端与第二金属104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端B形成第一回路,电池105和第一开关106设置在第一回路中;
主体101包括底壳107,第一连接端A设置于主体101上靠近底壳107的一端,第二连接端B设置于主体101上远离底壳107的一端;
其中,在第一回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端A吸收热量,第二连接端B放出热量。
其中,主体101为实现穿戴设备基本功能的结构部分,通过电池105供电实现基本功能操作,例如,当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时,主体101即为实现智能手表基本功能的结构部分。控制模块102可以设置在主体101内部(如图中所示),也可以与主体101分开设置。电池105和第一开关106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回路中的第一金属103上(如图2中所示),也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回路中的第二金属104上,也可以一个设置在第一金属103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二金属104上,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3所示,为从图2中抽象出的第一回路,该第一回路在电池105的电流驱动下,在第一连接端A进行吸热、在第二连接端B进行放热。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吸收热量的第一连接端A设置在主体101上靠近底壳107的一端,而底壳107通常与人体皮肤接触,将放出热量的第二连接端B设置在主体101上远离底壳107的一端,即远离人体皮肤的一端,通过控制模块102控制第一开关106的闭合和断开,从而控制第一回路的导通和断开,而在第一回路导通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端A吸收热量、第二连接端B放出热量,从而实现对人体皮肤表面温度进行降温,避免皮肤表面出现低温烫伤。
具体降温逻辑为:主体101通过电池105供电实现正常功能操作,在高耗能场景下(比如运动听歌,手表通话等),电池105放电电流会增大,导致主体101的温度升高;当主体101中贴近人体皮肤的底壳107的温度过高时,为了避免人体皮肤烫伤情况的出现,此时可通过控制模块102控制第一开关106闭合,导通第一回路;第一回路导通后,第一连接端A开始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送到第二连接端B,之后热量从第二连接端B放出,从而实现对主体101,特别是底壳107附近的温度进行降温,进而在防止人体皮肤出现低温烫伤的情况下,保证穿戴设备继续正常工作。
其中,第一开关106为常开状态,只有当控制模块102确定需要对主体101中底壳107周边的温度进行降温时,才控制闭合第一开关106,导通第一回路进行降温操作。控制模块102在确定是否需要对主体101中底壳107周边的温度进行降温时,可以依据主体101的操作状态、运行时间以及温度等信息进行判断。例如,当检测到主体101的操作状态为高耗能场景(比如运动听歌,手表通话等),或者运行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或者底壳107表面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均可以触发闭合第一开关106,导通第一回路进行降温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除包括实现基本穿戴功能的主体、以及与该主体连接为其供电的电池外,还包括:控制模块、第一金属、第二金属和第一开关;控制模块与第一开关连接;第一金属的第一端与第二金属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端、第一金属的第二端与第二金属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端形成第一回路,电池和第一开关设置在第一回路中;主体包括底壳,第一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靠近底壳的一端,第二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远离底壳的一端;其中,在第一回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电流流经不同导电材料串接后形成的闭合回路时产生的珀耳帖效应,将闭合回路中吸收热量的第一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靠近底壳的一端,将放出热量的第二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远离底壳的一端,从而在用户佩戴该穿戴设备时,将贴近底壳的人体皮肤表面的热量带走,实现降温,从而使穿戴设备在温度较高时也可以被用户正常穿戴使用。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主体101还包括顶部装饰件;相应地,第一连接端A可设置于底壳107中,第二连接端B可设置于该顶部装饰件中。其中,该顶部装饰件可以具体为穿戴设备的上壳,以更有利于实现第二连接端B放出热量。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通过检测穿戴设备的温度对于决定是否对穿戴设备进行降温操作是最准确也是效果最好的判断依据,因此,在后续实施例中将着重从此方面对上述实施例方案进行展开。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穿戴设备100还可包括:与控制模块102连接,用于检测底壳107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控制模块102用于基于底壳107温度控制第一开关106。
具体地,温度检测模块可设置在主体101中靠近底壳107的位置,以准确检测底壳107的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值提供给控制模块102。控制模块102根据底壳107的温度判断是否需要对底壳107进行降温,并在确定需要降温时,控制第一开关106闭合,导通第一回路,进行降温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穿戴设备100中,电池105和第一开关105设置在第一金属103上,穿戴设备100还包括:通路切换模块108;
通路切换模块108的第一通路端1与第一金属103中靠近第一连接端A的一端连接,通路切换模块108的第二通路端2与第一金属103中靠近第二连接端B的一端连接,通路切换模块108的第三通路端3与电池105的正极连接,通路切换模块108的第四通路端4与电池105的负极连接;通路切换模块108的控制端S与控制模块102连接;
其中,在通路切换模块108处于第一状态下,第一通路端1与第三通路端3连接,第二通路端2与第四通路端4连接,第一通路端1、第三通路端3、电池105、第四通路端4、第二通路端2顺次连接形成第一通路;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通路端1与第四通路端4连接,第二通路端2与第三通路端3连接,第一通路端1、第四通路端4、电池105、第三通路端3、第二通路端2顺次连接形成第二通路;在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导通后,穿戴设备100基于第一连接端A与第二连接端B之间的温差为电池105充电。
根据常识可知,在两种不同导电材料构成的闭合回路中,当两个连接端处的温度不同时,回路中产生的电势使热能转变为电能,这一种现象称为塞贝克效应。
本实施中利用塞贝克效应构建充电回路,如:上述第一通路导通后,其两端分别经第一连接端A和第二连接端B与第二金属104连接形成第一充电回路;上述第二通路导通后,其两端分别经第一连接端A和第二连接端B与第二金属104连接形成第二充电回路。
实际上,在基于第一连接端A与第二连接端B之间的温差对电池105进行充电时,可能是第一连接端A的温度大于第二连接端B,也可能是第二连接端B的温度大于第一连接端A,而这两种情况下第一连接端A与第二连接端B之间的电势差正负方向是相反的,因此需要构建不同电流方向的闭合通路,即上述第一充电回路和第二充电回路来满足对电池105的充电功能。
例如,当第一连接端A的温度小于第二连接端B的温度时,此时第一连接端A的电势高于第二连接端B的电势,需导通第一充电回路(对应导通第一通路),断开第二充电回路(对应断开第二通路),以使第一连接端A连接在电池105的正极,第二连接端B连接在电池105的负极,从而实现对电池105进行充电。
又例如,当第一连接端A的温度大于第二连接端B的温度时,此时第一连接端A的电势低于第二连接端B的电势,需导通第二充电回路(对应导通第二通路),断开第一充电回路(对应断开第一通路),以使第一连接端A连接在电池105的负极,第二连接端B连接在电池105的正极,从而实现对电池105进行充电。
控制模块102可通过控制通路切换模块108的控制端S,进而控制通路切换模块108中各通路连接端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而实现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的导通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穿戴设备安全运行,上述对底壳107的降温过程和对电池105的充电过程不能同时进行,即在任一时刻第一回路与第一通路、第二通路之间不能同时导通,且第一通路与第二通路不能同时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7中所示,上述通路切换模块108为四路双向开关,且四路双向开关中:第二路开关S2的第一端与第三路开关S3的第一端为第一通路端1、第一路开关S1的第一端与第四路开关S4的第一端为第二通路端2、第一路开关S1的第二端与第二路开关S2的第二端为第三通路端3、第三路开关S3的第二端与第四路开关S4的第二端为第四通路端4;
控制模块102,分别与四路双向开关中的各路双向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控制各路双向开关的闭合和断开。
具体地,如图5所示,为从图4中抽象出的充电回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一,图中所示为上述第一充电回路导通(对应为第一通路导通),第二充电回路断开(对应为第二通路断开)的充电状态。该充电状态下,第一连接端A的电势高于第二连接端B的电势,通过导通第一充电回路、断开第二充电回路,使第一连接端A连接在电池105的正极,第二连接端B连接在电池105的负极,从而实现对电池105进行充电。
如图6所示,为从图4中抽象出的充电回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二,图中所示为上述第一充电回路断开(对应为第一通路断开),第二充电回路导通(对应为第二通路导通)的充电状态。该充电状态下,第一连接端A的电势低于第二连接端B的电势,通过断开第一充电回路、导通第二充电回路,使第一连接端A连接在电池105的负极,第二连接端B连接在电池105的正极,从而实现对电池105进行充电。
另外,在图5、图6所示的充电状态下,第一开关106始终断开,即在充电状态下,穿戴设备100不执行对底壳107的降温操作。
如图7所示,为从图4中抽象出的充电回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三,图中所示为上述第一充电回路断开(对应为第一通路断开),第二充电回路也断开(对应为第二通路断开)的非充电状态。该非充电状态下,可以通过闭合第一开关106,导通第一回路,使穿戴设备100进入对底壳107的降温过程。
在一实施例中,穿戴设备100还包括:与控制模块102连接,用于检测电池105电量的电量检测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102,用于基于电池电量控制上述四路双向开关。
具体地,电量检测模块可与电池105连接,以检测电池105的剩余电量,并将检测的电量值提供给控制模块102。控制模块102根据电池105当前剩余电量判断是否需要对电池105进行充电,并在确定需要充电时,控制通路切换模块108导通第一通路或者第二通路,以对电池105进行充电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各充电回路中,可以设置升压稳压模块,以对第一连接端A和第二连接端B之间产生的电压进行升压、稳压后提供给电池105进行充电,保证充电过程有效进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除包括实现基本穿戴功能的主体、以及与该主体连接为其供电的电池外,还包括:控制模块、第一金属、第二金属和第一开关;控制模块与第一开关连接;第一金属的第一端与第二金属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端、第一金属的第二端与第二金属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端形成第一回路,电池和第一开关设置在第一回路中;主体包括底壳,第一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靠近底壳的一端,第二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远离底壳的一端;其中,在第一回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电流流经不同导电材料串接后形成的闭合回路时产生的珀耳帖效应,将闭合回路中吸收热量的第一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靠近底壳的一端,将放出热量的第二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远离底壳的一端,从而在用户佩戴该穿戴设备时,将贴近底壳的人体皮肤表面的热量带走,实现降温,从而使穿戴设备在温度较高时也可以被用户正常穿戴使用。
进一步地,通过在穿戴设备中增加通路切换模块构建充电回路,利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温差进行发电对电池进行补充充电,可辅助利用充电器进行充电的过程,实现对穿戴设备中热能资源的回收利用。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该穿戴设备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穿戴设备,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2,检测主体的底壳温度;
用户在佩戴穿戴设备100时,穿戴设备100的主体101的底壳107会贴合用户皮肤表面,通过检测底壳107温度,可以确定穿戴设备101对于用户皮肤的温度体感。
具体地,控制模块102可以通过设置在底壳107上的温度检测模块检测底壳107温度。
S204,在底壳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且不大于第三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开关闭合,以导通第一回路从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从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对底壳进行降温,待底壳温度降至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断开,以断开第一回路,停止降温;
其中,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三温度阈值。
举例说明,设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三温度阈值分别为25℃、30℃、40℃;当检测到的壳体107温度为大于30℃且不大于40℃时,控制模块102可通过控制第一开关106闭合来导通第一回路从第一连接端A吸收热量,从第二连接端B放出热量,以对主体101的底壳107进行降温,待温度检测模块检测到的底壳107温度降至25℃时,可控制第一开关断开来断开第一回路,以停止降温操作,从而实现避免人体皮肤表面遭受低温烫伤。
在一实施例中,在执行上述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过程中,在底壳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发出高温预警信号,并关闭智能穿戴设备。
例如,当温度检测模块检测到的底壳107温度为40℃时,控制模块102可以发出高温预警信号,该高温预警信号可以铃声、震动、闪烁灯、语音等任一种方式发出,在发出高温预警信号后,随即关闭穿戴设备100,以最快速度避免或者脱离人体皮肤表面遭受低温烫伤的危险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可包括如下步骤:
检测电池电量;
在第一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且检测到电池电量低于第一电量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通路切换模块中的第一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或者控制第一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以导通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利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温差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电量升高至第二电量阈值时,断开通路切换模块中相应通路端的连接,以停止充电;
其中,第一电量阈值<第二电量阈值。
其中,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可以参照图4-图7中所示的相应通路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地,在控制模块102确定穿戴设备100未执行降温操作,即第一开关106处于断开状态,且电池105电量低于第一电量阈值时,可以控制通路切换模块108中的第一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来导通第一通路,或者控制第一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来导通第二通路,以借助相应的第一通路所在的第一充电回路、第二通路所在的第二充电回路中,第一连接端A与第二连接端B之间产生的温差进行发电并将电能通过如升压稳压模块升压、稳压后提供给电池105以对其进行充电操作。
例如,可以电量百分比(当前剩余电量/电池容量)表示电量阈值,如设第一电量阈值为10%、第二电量阈值为80%。当检测到电池105的电量低于10%时,此时控制模块102可控制通路切换模块108导通第一通路进而导通第一充电回路,或者导通第二通路进而导通第二充电回路,对电池进行充电;在电池的电量升至80%时,可控制断开相应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结束充电过程。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通路切换模块中的第一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或者控制第一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的过程可包括:
在第一连接端温度低于第二连接端温度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在第一连接端温度高于第二连接端温度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
在实际场景中,由于穿戴设备100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同,第一连接端A与第二连接端B的温度高低也不同。例如,在寒冷冬季,由于室外环境温度降低,此时靠近人体一侧的第一连接端A的温度要高于远离人体一侧的第二连接端B的温度;而在炎炎夏日,由于室外环境温度升高,此时靠近人体一侧的第一连接端A的温度要低于远离人体一侧的第二连接端B的温度;由于第一连接端A与第二连接端B之间温度的高低关系不同,产生的电势差正负方向也不同,因此需要预先构建引导不同电流方向的闭合通路,即上述第一充电回路和第二充电回路来满足对电池105的充电功能。
具体地,在控制导通充电回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第一连接端A的温度与第二连接端B的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选择导通相应的通路,以保证充电回路中产生的电流始终从电池的正极流向负极。有关控制导通充电回路的处理逻辑可参见前述内容,在此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利用电流流经不同导电材料串接后形成的闭合回路时产生的珀耳帖效应,将闭合回路中吸收热量的第一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靠近底壳的一端,将放出热量的第二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远离底壳的一端,从而在用户佩戴该穿戴设备时,将贴近底壳的人体皮肤表面的热量带走,实现降温,从而使穿戴设备在温度较高时也可以被用户正常穿戴使用。
进一步地,通过在穿戴设备中增加通路切换模块构建充电回路,利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温差进行发电对电池进行补充充电,可辅助利用充电器进行充电的过程,实现对穿戴设备中热能资源的回收利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上述穿戴设备中的控制装置,或者该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中的用于执行上述智能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执行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可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穿戴设备,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温度检测模块301,用于检测主体的底壳温度;
降温处理模块302,用于在底壳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且不大于第三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开关闭合,以导通第一回路从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从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对底壳进行降温,待底壳温度降至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断开,以断开第一回路,停止降温;
其中,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三温度阈值。
进一步地,上述降温处理模块302,还用于在底壳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发出高温预警信号,并关闭智能穿戴设备。
进一步地,上述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还包括:
电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电量;
充电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且检测到电池电量低于第一电量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通路切换模块中的第一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或者控制第一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以导通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利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温差对电池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电量升高至第二电量阈值时,断开通路切换模块中相应通路端的连接,以停止充电;
其中,第一电量阈值<所述第二电量阈值。
进一步地,上述充电处理模块,用于在第一连接端温度低于第二连接端温度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三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在第一连接端温度高于第二连接端温度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利用电流流经不同导电材料串接后形成的闭合回路时产生的珀耳帖效应,将闭合回路中吸收热量的第一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靠近底壳的一端,将放出热量的第二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远离底壳的一端,从而在用户佩戴该穿戴设备时,将贴近底壳的人体皮肤表面的热量带走,实现降温,从而使穿戴设备在温度较高时也可以被用户正常穿戴使用。
进一步地,通过在穿戴设备中增加通路切换模块构建充电回路,利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温差进行发电对电池进行补充充电,可辅助利用充电器进行充电的过程,实现对穿戴设备中热能资源的回收利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能够实现图8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400,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存储在存储器4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4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401执行时实现上述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移动电子设备和非移动电子设备。
图11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电子设备5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501、网络模块502、音频输出单元503、输入单元504、传感器505、显示单元506、用户输入单元507、接口单元508、存储器509、以及处理器5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5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5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9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110,用于实现上述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利用电流流经不同导电材料串接后形成的闭合回路时产生的珀耳帖效应,将闭合回路中吸收热量的第一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靠近底壳的一端,将放出热量的第二连接端设置在穿戴设备主体上远离底壳的一端,从而在用户佩戴该穿戴设备时,将贴近底壳的人体皮肤表面的热量带走,实现降温,从而使穿戴设备在温度较高时也可以被用户正常穿戴使用。
进一步地,通过在穿戴设备中增加通路切换模块构建充电回路,利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温差进行发电对电池进行补充充电,可辅助利用充电器进行充电的过程,实现对穿戴设备中热能资源的回收利用。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5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5041和麦克风5042,图形处理器5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506可包括显示面板5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5061。用户输入单元507包括触控面板5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5072。触控面板5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5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5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存储器5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处理器5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510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控制模块、第一金属、第二金属、电池和第一开关;
所述主体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开关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金属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金属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端形成第一回路,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路中;
所述主体包括底壳,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靠近所述底壳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于主体上远离所述底壳的一端;
其中,在所述第一回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所述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顶部装饰件,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于所述底壳中,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于所述顶部装饰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上,所述穿戴设备还包括:通路切换模块;
所述通路切换模块的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一金属中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端连接,所述通路切换模块的第二通路端与所述第一金属中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一端连接,所述通路切换模块的第三通路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通路切换模块的第四通路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通路切换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其中,在所述通路切换模块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三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端与所述第四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一通路端、所述第三通路端、所述电池、所述第四通路端、所述第二通路端顺次连接形成第一通路;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四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端与所述第三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一通路端、所述第四通路端、所述电池、所述第三通路端、所述第二通路端顺次连接形成第二通路;在所述第一通路或所述第二通路导通后,所述穿戴设备基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温差为所述电池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路切换模块为四路双向开关,且所述四路双向开关中:第二路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三路开关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通路端、第一路开关的第一端与第四路开关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通路端、第一路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二路开关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三通路端、第三路开关的第二端与第四路开关的第二端为所述第四通路端;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四路双向开关中的各路双向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控制各路双向开关的闭合和断开。
5.一种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上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穿戴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主体的底壳温度;
在所述底壳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且不大于第三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开关闭合,以导通第一回路从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从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对所述底壳进行降温,待所述底壳温度降至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以断开所述第一回路,停止降温;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三温度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电池电量;
在所述第一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且检测到电池电量低于第一电量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通路切换模块中的第一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或者控制所述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四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端与所述第三通路端连接,以导通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利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温差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直至所述电池电量升高至第二电量阈值时,断开所述通路切换模块中相应通路端的连接,以停止充电;
其中,所述第一电量阈值<所述第二电量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通路切换模块中的第一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或者控制所述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四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端与所述第三通路端连接包括:
在所述第一连接端温度低于所述第二连接端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三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端与所述第四通路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端温度高于所述第二连接端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四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端与所述第三通路端连接。
8.一种穿戴设备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上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穿戴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主体的底壳温度;
降温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底壳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且不大于第三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开关闭合,以导通第一回路从第一连接端吸收热量,从第二连接端放出热量,对所述底壳进行降温,待所述底壳温度降至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以断开所述第一回路,停止降温;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三温度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电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电量;
充电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且检测到电池电量低于第一电量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通路切换模块中的第一通路端与第三通路端连接,第二通路端与第四通路端连接,或者控制所述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四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端与所述第三通路端连接,以导通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利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温差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直至所述电池电量升高至第二电量阈值时,断开所述通路切换模块中相应通路端的连接,以停止充电;
其中,所述第一电量阈值<所述第二电量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端温度低于所述第二连接端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三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端与所述第四通路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端温度高于所述第二连接端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四通路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端与所述第三通路端连接。
CN202011140070.9A 2020-10-22 2020-10-22 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22559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0070.9A CN112255905A (zh) 2020-10-22 2020-10-22 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0070.9A CN112255905A (zh) 2020-10-22 2020-10-22 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55905A true CN112255905A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64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40070.9A Pending CN112255905A (zh) 2020-10-22 2020-10-22 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5590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0769A (zh) * 2021-08-13 2021-11-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路板及电子设备
EP4180883A1 (fr) * 2021-11-16 2023-05-17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Dispositif électronique comprenant une batterie et un module de protec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3613A (zh) * 1998-02-20 2000-08-16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腕携式器件
CN101588079A (zh) * 2008-05-20 2009-11-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供电方法、供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717871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散热系统及方法
CN110277821A (zh) * 2019-05-17 2019-09-24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佩戴充电装置以及可充电智能设备
CN209594131U (zh) * 2018-10-23 2019-11-0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1296765U (zh) * 2020-03-09 2020-08-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保护壳
US20210135491A1 (en) * 2019-10-31 2021-05-06 Huna, Llc Wearable metabolic electrical charg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3613A (zh) * 1998-02-20 2000-08-16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腕携式器件
CN101588079A (zh) * 2008-05-20 2009-11-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供电方法、供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717871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散热系统及方法
CN209594131U (zh) * 2018-10-23 2019-11-0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0277821A (zh) * 2019-05-17 2019-09-24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佩戴充电装置以及可充电智能设备
US20210135491A1 (en) * 2019-10-31 2021-05-06 Huna, Llc Wearable metabolic electrical charging apparatus
CN211296765U (zh) * 2020-03-09 2020-08-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保护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0769A (zh) * 2021-08-13 2021-11-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路板及电子设备
EP4180883A1 (fr) * 2021-11-16 2023-05-17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Dispositif électronique comprenant une batterie et un module de protec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8744B2 (en) Charging method and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255905A (zh) 穿戴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899029A (zh) 一种屏幕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224062A (zh) 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04716750B (zh) 一种低耗能无线供电方法及相关装置、系统
CN106374154B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638742A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热能回收方法
CN112787374B (zh) 充电系统、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CN109412240A (zh) 一种调节充电电流的方法及设备
CN107785628A (zh) 智能终端及充电方法、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CN105629825B (zh) 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电源系统的管理方法及管理系统
CN104993548B (zh) 智能安全发声移动电源
US825338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power management assembly
CN112134337A (zh) 电源适配器、终端设备、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CN104461596A (zh) 移动终端的关机方法及装置
CN109952820B (zh) 一种终端
CN113422410A (zh) 充电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04030206U (zh) 一种带应急充电装置的多功能数据线
CN104423278B (zh) 移动供电终端及其供电方法
CN105186634A (zh) 一种充电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15268340A (zh) 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05224060A (zh) 一种计算机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电路及计算机
CN106982542A (zh) 电子设备及其散热方法、装置
CN105870994B (zh) 终端设备
CN206498232U (zh) 一种新型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2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