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55806A -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55806A
CN112255806A CN202011274751.4A CN202011274751A CN112255806A CN 112255806 A CN112255806 A CN 112255806A CN 202011274751 A CN202011274751 A CN 202011274751A CN 112255806 A CN112255806 A CN 112255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se
nose pad
pad assembly
suppor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747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云鹏
谢晓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7475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558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255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558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鼻托组件包括鼻托支架、两托叶及两止挡部件,鼻托支架具有两成角度连接的支撑部,各支撑部上开设有贯通的卡孔,两托叶分别对应两支撑部设置,各托叶包括托叶主体和设置在托叶主体上的转动部件,转动部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置于托叶主体上,第二端自卡孔中穿出并相对卡孔可转动,止挡部件连接于第二端,止挡部件位于卡孔外用于阻止第二端自卡孔中脱离。采用本实施例的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能够有效调整托叶相对支撑部的角度,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用户的鼻梁,适用性更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鼻托组件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稳定性。

Description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头戴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鼻托是头戴式设备的一部分,用于将头戴式设备架在鼻梁上,起到支撑作用。换言之,支撑在鼻梁上保持头戴式设备大致处于恒定位置的部件则为鼻托。因鼻托与鼻梁的表面直接接触,因此,鼻托的设计将直接关乎其与鼻梁的接触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相关技术中的鼻托多采用一体式鼻托,一体式鼻托是指鼻托整体为一体式不可调节。由于不同用户的鼻梁高度不同,且鼻梁表面通常为空间曲面,采用一体式鼻托,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用户的鼻型,导致鼻托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鼻托组件及智能头戴式设备,能够有效调整托叶相对鼻托支架的角度,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的鼻型,提高鼻托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鼻托组件,所述鼻托组件包括
鼻托支架,所述鼻托支架具有两个成角度连接的支撑部,各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贯通的卡孔;以及
两托叶,两所述托叶分别对应两个所述支撑部设置,各所述托叶包括托叶主体和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于所述托叶主体上,所述第二端自所述卡孔中穿出,且所述第二端相对所述卡孔可转动,所述转动部件用于带动所述托叶主体转动以调节所述托叶主体相对所述鼻托支架的角度;以及
两止挡部件,各所述止挡部件分别连接于各所述转动部件的所述第二端,且各所述止挡部件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卡孔外,所述止挡部件用于阻止所述第二端自所述卡孔中脱离。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主体部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鼻托组件,所述鼻托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通过在鼻托支架的支撑部上设置卡孔,使得托叶的转动部件能够活动穿设于该卡孔,同时,还通过止挡部件的设置,使得转动部件既能够在卡孔中活动,同时也不会从卡孔中掉出。这样,通过调整转动部件在卡孔中的活动方向,可以有效调整托叶相对支撑部的角度,从而当将鼻托组件应用于头戴式设备上供用户佩戴时,托叶能够根据用户的鼻梁相对支撑部发生转动,以更好地贴合于用户的鼻梁。由此可见,采用本实施例的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能够有效调整托叶相对支撑部的角度,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用户的鼻梁,适用性更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鼻托组件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组件的内部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托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止挡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正如本申请的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相关技术中的鼻托多采用一体式鼻托,一体式鼻托的鼻托支架和托叶之间的角度不可调节,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用户的鼻型。而市面上也有少量鼻托采用可活动式鼻托,但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在头戴式设备上设置具有开孔的金属支架,然后在托叶上设置具有轴孔的凸柱,将凸柱穿过金属支架的开孔处并使得凸柱上的轴孔对准开孔,然后再通过螺钉穿过开孔和轴孔,将螺钉拧紧时,即可将托叶和金属支架固定。在需要调节托叶相对金属支架的角度时,可通过拧松螺钉来实现。但是,这种方式,由于托叶只能够沿着螺钉的轴线方向转动,其仅有一个自由度,调整的角度非常有限,同样无法适用不同鼻型。
基于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鼻托组件,通过将托叶与鼻托支架可活动连接且托叶相对鼻托支架的可活动角度较多,能够适用于不同用户的不同鼻型。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方案。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该鼻托组件10包括鼻托支架11、两个托叶12以及两个止挡部件13。该鼻托支架11具有两个成角度连接的支撑部11a,各个支撑部11a上开设有贯通的卡孔11c。两个托叶12分别对应两个支撑部11a设置,各个托叶12包括托叶主体12a和转动部件12b。转动部件12b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第一端121设置于托叶主体12a上,第二端122自卡孔中穿出,且该第二端122相对卡孔可转动。转动部件12b用于带动托叶主体12a转动,以调节托叶主体12a相对鼻托支架11角度。两个止挡部件13分别连接于各个转动部件12b的第二端122,且各个止挡部件13分别位于对应的卡孔11c外部,该止挡部件13可用于阻止第二端122自卡孔11c中脱离,从而使得该转动部件12b始终能够相对卡孔11c转动,同时也使得托叶12能够与鼻托支架11保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两个托叶的结构相同,因此,本实施例对两个托叶均标识为托叶12,下文说明时也以其中一个托叶为例进行说明。同样的,因两个止挡部件的结构相同,因此,本实施例对两个止挡部件均标识为13,下文说明时也以其中一个止挡部件13为例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该止挡部件13位于卡孔11c外是指:止挡部件13的外径大于卡孔11c的内径,从而止挡部件13无法进入该卡孔11c中,进而能够保持该转动部件12b始终位于卡孔11c中,避免转动部件12b从卡孔11c中脱离。
可以理解的是,该鼻托组件10可应用于头戴式设备中,上述提及的头戴式设备是指通过各种头部显示装置向人体眼镜发送光学信号,从而可以实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或者是混合现实(MR)等不同效果。示例性的,该头戴式设备可为AR眼镜、VR眼镜或者是MR眼镜等。该鼻托组件10应用于头戴式设备时,主要是通过鼻托支架11连接至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从而实现鼻托组件10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的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组件10,通过在鼻托支架11的支撑部11a上设置卡孔11c,使得托叶12的转动部件12b能够活动穿设于卡孔11c,并通过止挡部件13的设置,阻止转动部件12b从卡孔11c中掉出,这样,转动部件12b始终都可以在卡孔11c中转动,同时也不会从卡孔11c中掉出,从而当将鼻托组件10佩戴于用户鼻梁时,该转动部件12b能够适应于鼻梁的曲面相对卡孔11c活动以带动托叶12相对鼻托支架11转动,从而可以调整托叶12相对鼻托支架11的角度,进而使得托叶12能够更贴合于用户的鼻梁,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请结合图2至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鼻托支架11的材质可选用塑胶,以具有良好的轻便性,当用户佩戴于鼻梁时,也不至于因鼻托支架11自身重量较大而影响佩戴的舒适性。示例性的,该鼻托支架11的材质可为硬质塑胶,硬质塑胶能够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该鼻托支架11能够实现支撑重量较大的头戴式设备。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鼻托支架11的材质也可选用金属。
进一步地,该鼻托支架11大致呈倒U字形,该两个支撑部11a之间形成的角度为匹配于人体鼻梁的两侧面的角度,从而该两个支撑部11a可以架设在人体鼻梁上。该两个托叶12可分别连接在该两个支撑部11a的相互朝向的一侧,从而该两个托叶12可分别贴合于人体鼻梁的两侧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鼻托支架11也可为适应于人体鼻梁的拱形、倒V字形等。
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鼻托组件10主要应用于头戴式设备上,具体可安装在主体部上,因此,该鼻托支架11还可具有安装部11d,该安装部11d可设置于该两个支撑部11a的连接处,该安装部11d可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配合连接,从而将鼻托组件连接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
可选地,该鼻托组件10可拆卸安装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从而方便根据不同用户的鼻型更换不同尺寸的鼻托组件。具体地,该安装部11d可为设置在两个支撑部11a的连接处的凸块或者是卡槽,对应的,在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可设置有与该安装部11d配合的部位,从而使得安装部11d可通过与该配合的部位卡合连接,实现鼻托组件10的可拆卸安装。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鼻托组件10也可直接固定安装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则该安装部11d可为凸块,其可通过螺钉、螺栓或者是粘胶等方式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固定。
本实施例以该鼻托组件10可拆卸安装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且安装部11d可为凸块为例。这样,鼻托组件10相对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可拆卸,从而一方面可便于鼻托组件10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的组装,另一方面,当鼻托组件10或者是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任一方出现问题需更换时,可方便任一方进行更换,从而节省更换成本。
此外,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鼻梁的高度、宽度不同,例如根据鼻梁宽度不同大致可分成狭鼻型、中鼻型、阔鼻型三类,从而为了能够适用于不同鼻梁宽度的用户,鼻托组件10相对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可拆卸,还可根据不同用户的鼻型,更换不同尺寸(主要是两个支撑部11a之间的角度、间距不同)的鼻托组件10,从而提高该鼻托组件10的适应性、稳定性以及用户佩戴的舒适性。
一些实施例中,托叶主体12a的材质同样可选用硬质塑胶,从而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以支撑鼻梁和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可选地,由于托叶主体12a用于与人体鼻梁连接,因此,该托叶主体12a大致可呈椭圆块状,一方面其外周圆滑能够避免损伤人体鼻梁,同时还适配于人体鼻梁的侧面形状,有利于贴合,另一方面其面积可设置较大,以增大其与人体鼻梁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高鼻托组件10的支撑稳定性。
可选地,该转动部件12b可设置在托叶主体12a的用于朝向支撑部11a的一端。具体地,该转动部件12b可设置在托叶主体12a的大致中心位置处,以带动托叶主体12a相对支撑部11a转动。此外,为了便于成型,该转动部件12b的材质也可选用硬质塑胶,即,转动部件12b可一体成型于托叶主体12a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2b与托叶主体12a也可分体成型,例如转动部件12b可通过粘胶的方式与托叶主体12a粘接。
结合图3至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该卡孔11c的孔径大于或略大于该转动部件12b的外径,从而该转动部件12b可在卡孔11c中沿不同方向转动,从而使得该托叶12相对该鼻托支架11具有多个方向的自由度,可调节范围更广。具体地,该卡孔11c具有第一轴线X、第二轴线Y和中轴线Z,该中轴线Z垂直于第一轴线X和第二轴线Y,第一轴线X与第二轴线Y垂直且二者的交点位于该中轴线Z上。该转动部件12b可相对卡孔11c绕中轴线Z、第一轴线X和第二轴线Y转动,从而该转动部件12b具有绕中轴线Z方向上、第一轴线X方向上以及第二轴线Y方向上等三个方向上的自由度,从而使得托叶12相对鼻托支架11的可调节角度范围更广。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鼻托组件10,由于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具有上述X、Y、Z三个方向上的转动自由度,因此,在将鼻托组件10佩戴于人体鼻梁上时,由于托叶主体12a与人体鼻梁接触,而转动部件12b设置在托叶主体12a上,从而人体鼻梁对托叶主体12a的作用力可传递至转动部件12b上,使得转动部件12b可在该作用力下相对卡孔11c转动,从而使得托叶主体12a可调节至适应于人体鼻梁的角度,进而使得托叶主体12a与人体鼻梁的贴合度更高,有利于提高佩戴舒适度。
进一步地,该卡孔11c被沿垂直于该中轴线Z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即,该卡孔11c为非圆孔,该转动部件12b则被构造成适于与该卡孔11c相适配的形状,换言之,该转动部件12b也为非圆柱部件。将卡孔11c设置为非圆孔的目的是:如果卡孔11c为圆孔,则转动部件12b为圆柱部件,那么转动部件12b在卡孔11c中沿中轴线Z方向上的转动为360°转动,无法实现对其转动进行有效限位,从而无法调整至适应人体鼻梁的位置,同时也会影响该转动部件12b沿卡孔11c的第一轴线X、第二轴线Y方向上的转动。因此,该卡孔11c应设置为非圆孔,该转动部件12b可设置为非圆柱部件。
可选地,该卡孔11c被沿垂直于该中轴线Z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形状可为多边形或者是类圆形,例如多边形可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等,而类圆形则可为椭圆形或者是U形等。与之对应的,该转动部件12b可为多边形柱或者是类圆柱等。值得注意的是,当卡孔11c为椭圆孔,该转动部件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时,该转动部件12b的椭圆形截面的长轴应大于该卡孔11c的椭圆形截面的短轴,从而使得该转动部件12b在卡孔11c中转动时能够具有一定限位作用,从而限制转动部件12b在卡孔11c中的转动角度,避免其发生360°转动。
示例性地,该卡孔11c的截面形状可为正方形,该转动部件12b的截面形状同样为正方形,则该第一轴线X可为沿着卡孔11c的其中一棱边方向,而第二轴线Y则可为沿着卡孔11c的另一棱边方向。采用卡孔11c、转动部件12b的截面形状均为正方形的方式,使得转动部件12b在卡孔11c中既能够实现沿中轴线Z、第一轴线X以及第二轴线Y转动,同时也不会发生转动部件12b沿卡孔11c的中轴线Z发生360°自转的情况。
进一步地,该卡孔11c的内壁面至转动部件12b的外周面之间的间距可为0.1mm-1mm,从而使得该卡孔11c的孔径能够略大于该转动部件12b的外径。考虑到鼻托组件10架设在人体鼻梁上时,对应不同鼻梁进行调整以贴合人体鼻梁时,该调整的角度通常为微调,即,需调整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转动的角度实际上较小,因此,通过限定卡孔11c的内壁面至转动部件12b的外周面之间的间距在0.1mm-1mm之间,从而使得转动部件12b在卡孔11c中既能够保持转动,同时也能够利用该转动部件12b的外周面对转动部件12b的转动起到限位作用,从而使得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的转动角度较小。
可选地,该卡孔11c的内壁面至转动部件12b的外周面之间的间距可取值为0.2mm、0.4mm、0.5mm、0.6mm、0.8mm等。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出现止挡部件13止挡转动部件12b导致转动部件12b无法相对卡孔11c转动的情况,该转动部件12b的沿卡孔11c的中轴线Z方向上的高度大于该卡孔11c的沿其自身中轴线Z方向上的深度。即,该转动部件12b应使得该止挡部件13至卡孔11c所在面之间具有间隙,和/或,使得托叶主体12a至卡孔11c所在面之间具有间隙。具体地,该支撑部11a可具有相背的第一面111和第二面112,第一面111可朝向托叶主体12a设置,该卡孔11c可贯通第一面111和第二面112,止挡部件13可朝向该第二面112设置。该止挡部件13至第二面112之间和/或该托叶主体12a至第一面111之间具有间隙。这样,转动部件12b在沿其自身高度方向上的两端不会受到托叶主体12a和止挡部件13的限制,从而使得转动部件12b能够发生沿卡孔11c的第一轴线X、第二轴线Y上的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止挡部件13至第二面112之间和/或该托叶主体12a至第一面111之间具有间隙可指:止挡部件13至第二面112之间具有间隙,或者,托叶主体12a至第一面111之间具有间隙,或者,止挡部件13至第二面112之间具有间隙,同时,托叶主体至第一面111之间也具有间隙。
值得注意的是,由前述可知,该卡孔11c的孔径略大于转动部件12b的外径,且该转动部件12b的沿卡孔11c的中轴线Z的高度大于该卡孔11c的深度,因此,该转动部件12b还可沿该卡孔11c的中轴线Z方向上下移动,从而可调节该止挡部件13至第二面112的间隙或者是托叶主体至第一面111的间隙。其中,该转动部件12b可受外力作用,例如当鼻托组件10架设于人体鼻梁上时,若鼻梁高度较高,此时人体鼻梁可抵顶托叶主体12a,受人体鼻梁作用而使得转动部件12b可沿着卡孔11c的中轴线Z向上移动,使得托叶主体12a可更好贴合于人体鼻梁。而若鼻梁角度较低,则转动部件12b可受重力作用沿着卡孔11c的中轴线Z向下移动,带动托叶主体12a向下移动以使得托叶主体12a可更好地贴合于人体鼻梁。
一些实施例中,该止挡部件13可为块状结构,且止挡部件13的外径可设置为略大于该卡孔11c的内径,这样,一方面止挡部件13可以起到止挡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节省材料,同时降低止挡部件13的重量,进而降低鼻托组件10的整体重量,使其轻量化。
可选地,该止挡部件13可拆卸连接于该转动部件12b的第二端122上,从而方便该鼻托组件的组装。例如,该止挡部件13可通过螺纹连接、卡扣连接或者是磁吸方式连接于该第二端122,从而实现止挡部件13与第二端122的连接,进而实现止挡部件13阻止第二端122自卡孔11c中脱离。
示例性地,该止挡部件13可通过卡扣方式与第二端122连接。例如,在设置时,可在止挡部件13朝向第二端122的一面上设置卡槽130,该第二端122凸出于卡孔11c的部分可伸入该卡槽130中与卡槽130连接,从而实现止挡部件13与转动部件12b的连接。值得注意的是,由前述可知,该止挡部件13至第二面112之间应设置有间隙以使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可转动,因此,该卡槽130的朝向第二端122的底面至第二面112之间的距离记为h1,卡孔11c的沿其自身中轴线Z方向上的深度为h2,该转动部件12b沿卡孔11c的中轴线Z方向上的高度为H,则应满足:H>h1+h2。其中,H、h1、h2均为正数,且单位均为mm。
可选地,h1+h2之和略小于H即可,这样,止挡部件13至第二面112的间隙不会太大,托叶主体12a至第一面111的间隙也不会太大,只要该间隙能够满足转动部件12b可沿上述第一轴线X、第二轴线Y以及中轴线Z转动一定角度(例如可为0°-15°,或者是0°-30°)即可,这样转动部件12b的高度也不用设置太大,从而可以节省转动部件12b的用料,进而使得鼻托组件10整体更加轻便。
示例性地,该止挡部件13至第二面112的间隙可为0.2mm-0.6mm,托叶主体12a至第一面111的间隙同样可为0.2mm-0.6mm。优选地,该间隙可为0.2mm、0.3mm、0.4mm、0.5mm、0.6mm等。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持止挡部件13至第二面112上的间隙,在该止挡部件13朝向该第二面112的一面上可设置有朝向该第二面112凸起的凸台131,从而当转动部件12b受重力作用沿着卡孔11c的中轴线Z向下移动时,该凸台131可先接触第二面112。因凸台131与第二面112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不会影响转动部件12b的转动。
可选地,该凸台131可围设在卡槽130的外周,该凸台131可沿着卡槽130的外周围设一圈,或者是仅在卡槽130的两相对侧分别设置。该凸台131的凸起高度可与想要保持的止挡部件13与第二面112之间的间隙大致相等,即,凸台131的凸起高度可为0.2mm-0.6mm。
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止挡部件13采用卡槽130与第二端122配合的方式,可能存在第二端122自卡槽130中脱落而导致止挡部件13无法对第二端122起到止挡作用,因此,可通过进一步增加紧固件将止挡部件13与第二端122连接起来。具体地,在止挡部件13上可设置第一轴孔132,转动部件12b上对应第一轴孔132设置第二轴孔123,该鼻托组件10还可包括紧固件14,该紧固件14可穿设于第一轴孔132和第二轴孔123,以紧固连接该止挡部件13与转动部件12b。
进一步地,该紧固件14可为螺钉、螺栓或者销钉等。该第一轴孔132可为与该紧固件14配合的螺纹孔,该第一轴孔132可开设在止挡部件13的中心处。与之对应的,第二轴孔123可自第二端122贯通至第一端121,该第二轴孔123同样可为与紧固件14配合的螺纹孔,且第二轴孔123可设置在第二端122的中心处。这样,利用紧固件14将止挡部件13、转动部件二者紧固连接起来,从而在转动部件12b转动过程中,由于紧固件14的紧固作用,该止挡部件13始终与转动部件相连,避免止挡部件13与转动部件脱离。
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将转动部件12b与止挡部件13分离时,只需要拧松紧固件14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紧固件14,而是在止挡部件13与第二端122的连接处分别设置卡扣部件,例如,可在卡槽130的壁面上设置凸起,然后在第二端122的对应卡槽130的壁面上的凸起位置设置凹槽,这样,在第二端122伸入卡槽130中时,凸起能够和凹槽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二端122与止挡部件13的连接紧密性。
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托叶主体12a的表面积远大于卡孔11c的孔径,因此,为了避免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转动至托叶主体12a与支撑部11a的第一面111接触,在第一端121上可设置有台阶部124,该台阶部124可连接于托叶主体12a,且该台阶部124可位于该卡孔11c外。该台阶部124用于使托叶主体12a与第一面111之间可具有间隙,从而在转动部件12b相对于卡孔11c转动过程中,由于托叶主体12a的表面尺寸大于第一面111的表面尺寸,如果托叶主体12a直接贴合于第一面111,那么会导致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转动没有支点,影响转动部件12b的转动,导致转动部件12b无法实现上述多个方向的转动。因此,通过台阶部124的设置,因台阶部124的表面尺寸远小于托叶主体12a的表面尺寸,因此,在转动部件12b转动过程中,台阶部124的外边缘能够先与支撑部11a接触,从而形成支点,使得转动部件12b可具有上述多个方向的转动自由度。具体地,该台阶部124可为多边形块状或者是圆柱状结构,该台阶部124的外径略大于该卡孔11c的内径(例如比卡孔11c的内径大0.2-2mm),从而台阶部124始终位于该卡孔11c的外部,同时,该台阶部124的表面尺寸略大于卡孔11c的内径,使得转动部件12b转动时,该台阶部124的表面可作为转动部件12b的转动支点,尤其是在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沿第一轴线X、第二轴线Y转动时。
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托叶12还包括接触部件12c,该接触部件12c包覆在对应的托叶主体12a的外部,用于与用户鼻梁接触。具体地,该接触部件12c可采用弹性部件,例如可为软硅胶或者是软橡胶,从而与用户鼻梁接触时,能够具有良好的触感,同时不至于损伤用户鼻梁。
具体地,该接触部件12c同样可采用近似椭圆形块状,其上可形成有安装槽125,该托叶主体12a可安装在该安装槽125中,从而接触部件12c可完全包覆托叶主体12a的边缘。这样,硬质塑胶材质的托叶主体12a不直接与用户鼻梁接触,从而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加工中,为了便于加工成型,托叶主体12a与接触部件12c可采用软硬胶双射注塑成型。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鼻托组件10的组装过程简单描述:
将转动部件12b的第二端122穿过卡孔11c,使其部分凸出于该卡孔11c,然后将止挡部件13的卡槽130对准第二端122,使得第二端122可卡入卡槽130,最后将紧固件14依次穿过第一轴孔132和第二轴孔123并拧紧,即完成该鼻托组件10的安装。使用时,将鼻托组件10安装至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当用户佩戴该头戴式设备时,鼻托组件10通过鼻托支架11架设在用户鼻梁上,受用户鼻梁表面作用力,转动部件12b可相对卡孔11c沿上述第一轴线X、中轴线Z或第二轴线Y转动,从而调整托叶主体12a相对支撑部11a的角度,从而使得接触部件12c可更贴合于用户鼻梁。
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组件10,通过将转动部件12b可转动设置在卡孔11c中,然后利用止挡部件13阻止转动部件12b从卡孔11c中脱离,然后通过限定卡孔11c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同时限定卡孔11c与转动部件12b之间的间距,使得转动部件12b可相对卡孔11c沿多个方向上发生转动,使得托叶主体12a相对支撑部11a具有多个方向上的转动自由度,从而使得托叶主体12a佩戴于人体鼻梁时能够利用转动部件12b的转动而实现微调以适应人体鼻梁,提高鼻托组件10的适用性。同时由于托叶主体12a采用椭圆块状,其与人体鼻梁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提高与人体鼻梁接触的舒适度,避免受力集中。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7至图9,本发明实施例二还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200,该头戴式设备200可包括主体部20以及如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鼻托组件10。在应用时,可将鼻托组件10设置在主体部20上。
该头戴式设备200可为AR眼镜,因AR眼镜的主体部20上需设置光机、主板、电池、摄像头、显示屏等功能部件,因此,该AR眼镜的主体部20整体重量较重,如果使用普通的鼻托组件10,AR眼镜的整体重量可能通过鼻托组件10直接传递至用户鼻梁,导致局部应力集中产生压迫感,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因此,本实施例的头戴式设备200采用上述实施例一的鼻托组件10,因鼻托组件10的托叶12与用户鼻梁的接触面积较大,不仅能够有效支撑主体部20,同时也可增大与用户鼻梁的接触面积,避免局部应力集中产生压迫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该主体部20主要可包括镜框部分21和连接在镜框部分21的两个镜腿22,鼻托组件10可设置在镜框部分21,从而可实现鼻托组件10可架设在人体鼻梁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部20也可不设置镜腿,而是替代为头带。
可以理解的是,该鼻托组件10可通过鼻托支架11上的安装部11d实现与镜框部分21的连接。例如,该安装部11d可固定连接在镜框部分21上。或者,安装部11d可拆卸连接在镜框部分21上。由前述可知,该安装部11d可为凸块或者是凸条,则该安装部11d可卡合连接在镜框部分21上。
示例性地,在镜框部分21上设置有开口210,该开口210连通至镜框部分21内部,该安装部11d可自开口210伸入该镜框部分21内部,并固定连接于镜框部分21内部,从而实现鼻托支架11与镜框部分21的连接。
可选地,该开口210可为与安装部11d配合的开口210,该开口210的形状、大小均可与安装部11d相适配,从而安装部11d自开口210伸入该镜框部分21中后,不易从开口210中脱离。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安装部11d与镜框部分21的连接稳固性,在安装部11d的侧面上可设置有加强凸条113,该加强凸条113可用于增大安装部11d与镜框部分21的连接面积,同时,该加强凸条113可增大该安装部11d的外径,使得安装部11d不易从开口210中脱离。
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通过在镜框部分上设置有开口,使得安装部可通过开口伸入镜框部分中与镜框部分固定,从而安装部与镜框部分不易脱离,有利于提高鼻托组件与镜框部分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鼻托支架,所述鼻托支架具有两个成角度连接的支撑部,各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贯通的卡孔;以及
两托叶,两所述托叶分别对应两个所述支撑部设置,各所述托叶包括托叶主体和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于所述托叶主体上,所述第二端自所述卡孔中穿出,且所述第二端相对所述卡孔可转动,所述转动部件用于带动所述托叶主体转动以调节所述托叶主体相对所述鼻托支架的角度;以及
两止挡部件,各所述止挡部件分别连接于各所述转动部件的所述第二端,且各所述止挡部件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卡孔外,所述止挡部件用于阻止所述第二端自所述卡孔中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孔具有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和中轴线,所述中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垂直且二者的交点位于所述中轴线上,所述转动部件可相对所述卡孔绕所述中轴线、所述第一轴线或所述第二轴线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孔被沿垂直于所述中轴线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被构造成适于与所述卡孔相适配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的外周至所述卡孔的内壁面具有间距,所述间距为0.1mm-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上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连接于所述托叶主体,且所述台阶部位于所述卡孔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的外周面至所述卡孔的内壁面之间的间距为0.2mm-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托叶主体设置,所述卡孔贯通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所述止挡部件朝向所述第二面设置,所述止挡部件至所述第二面之间和/或所述托叶主体至所述第一面之间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件朝向所述第二端的一面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二端伸入所述卡槽中与所述卡槽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托叶主体设置,所述卡孔贯通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所述止挡部件朝向所述第二面设置;
所述卡槽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端的底面,所述卡槽的底面至所述第二面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卡孔的沿其自身中轴线方向上的深度为h2,所述转动部件沿所述卡孔的中轴线方向上的高度为H,H>h1+h2。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件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转动部件上对应所述第一轴孔设置有第二轴孔,所述鼻托组件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以紧固连接所述止挡部件与所述转动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托叶还包括接触部件,各所述接触部件分别包覆在对应的所述托叶主体的外部,所述接触部件为弹性部件,所述接触部件用于与用户鼻梁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鼻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鼻托支架还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于两所述支撑部的连接处。
15.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主体部以及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鼻托组件,所述鼻托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CN202011274751.4A 2020-11-13 2020-11-13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Pending CN1122558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4751.4A CN112255806A (zh) 2020-11-13 2020-11-13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4751.4A CN112255806A (zh) 2020-11-13 2020-11-13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55806A true CN112255806A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65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4751.4A Pending CN112255806A (zh) 2020-11-13 2020-11-13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5580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6262A (zh) * 2021-04-27 2021-08-24 林俊凡 一种家装设计用vr系统
WO2022100254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87697A (en) * 1927-03-03 1928-03-29 Andrew James Harrison Improvements in spectacles or eyeglasses
CN1138903A (zh) * 1994-02-01 1996-12-25 F&W弗雷和温克拉股份有限公司 眼镜架上的鼻垫支架
KR200183387Y1 (ko) * 1999-11-22 2000-05-15 김형식 안경
TWM322001U (en) * 2007-05-17 2007-11-11 Bing-Fu Tzeng Assembly structure for nosepiece of eyeglasses
CN103180775A (zh) * 2010-08-05 2013-06-26 株式会社杰爱恩 鼻托及眼具
CN104111540A (zh) * 2013-04-19 2014-10-22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鼻支持组件和相应眼镜框架
CN110082913A (zh) * 2018-01-26 2019-08-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虚像显示装置和虚像显示装置用的鼻托
WO2021071014A1 (ko) * 2019-10-07 2021-04-15 안국환 광학보조 기구의 탈부착이 가능한 안경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87697A (en) * 1927-03-03 1928-03-29 Andrew James Harrison Improvements in spectacles or eyeglasses
CN1138903A (zh) * 1994-02-01 1996-12-25 F&W弗雷和温克拉股份有限公司 眼镜架上的鼻垫支架
KR200183387Y1 (ko) * 1999-11-22 2000-05-15 김형식 안경
TWM322001U (en) * 2007-05-17 2007-11-11 Bing-Fu Tzeng Assembly structure for nosepiece of eyeglasses
CN103180775A (zh) * 2010-08-05 2013-06-26 株式会社杰爱恩 鼻托及眼具
CN104111540A (zh) * 2013-04-19 2014-10-22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鼻支持组件和相应眼镜框架
CN110082913A (zh) * 2018-01-26 2019-08-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虚像显示装置和虚像显示装置用的鼻托
WO2021071014A1 (ko) * 2019-10-07 2021-04-15 안국환 광학보조 기구의 탈부착이 가능한 안경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0254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CN113296262A (zh) * 2021-04-27 2021-08-24 林俊凡 一种家装设计用vr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55806A (zh)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US7097299B2 (en) Removable lens mounted to an eyewear platform
AU2002352574B2 (en) A removable lens frame mounted to an eyewear platform
AU2002352574A1 (en) A removable lens frame mounted to an eyewear platform
JP3040995B1 (ja) 眼鏡のレンズ止着機構
US10838229B2 (en) Bifocal glasses-shaped frame
CN111142274A (zh) 警用骨传导智能眼镜
CN112255807B (zh)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KR100530416B1 (ko) 안경
CN110579889B (zh) 用于眼镜框架的鼻垫及其安装方法
US9188793B2 (en) Eyewear having angle adjustable nose pads
KR102553670B1 (ko) 안경테와 안경다리의 결합구조
CN220455613U (zh) 鼻托组件以及眼镜
CN219799917U (zh) 一种鼻托及眼镜
KR200384086Y1 (ko) 차량유리용 거치대
EP3599498B1 (en) Spectacle frame and temple thereof
CN218298874U (zh) 紧凑型转轴结构及笔记本电脑
CN213365203U (zh) 一种可调节鼻托眼镜
CN220917589U (zh) 一种卡扣结构及护目镜
US20200333634A1 (en) Connector, assistive device and wearable device
CN220271711U (zh) 一种镜片固定结构及滤镜支架
CN214097974U (zh) 一种镜腿转轴装置及头戴式显示设备
CN212781520U (zh) 一种可替换眼镜鼻托以及眼镜
CN215264259U (zh) 一种鼻托结构
JP5427508B2 (ja) 跳ね上げ式メガネフレ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