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48821B - 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48821B
CN112248821B CN202011041465.3A CN202011041465A CN112248821B CN 112248821 B CN112248821 B CN 112248821B CN 202011041465 A CN202011041465 A CN 202011041465A CN 112248821 B CN112248821 B CN 1122488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atio
voltage
output voltage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414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48821A (zh
Inventor
崔扬
杨鹏
陈敬东
李美征
夏猛
李东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ngdao Sifang Rolling 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ngdao Sifang Rolling 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ngdao Sifang Rolling 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ngdao Sifang Rolling 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4146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488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48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48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48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48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9/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y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3/00Electric locomotives or railc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00/00Type of vehicles
    • B60L2200/26Rail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40DC to AC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包括: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当耦合状态正常时,在列车行驶中进行脉宽调制前,获取功率模块PU的整流输出电压,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启动第一比值处于1与第一比值阈值之间的PU,且按照第一比值与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的乘积启动第一比值处于第二比值阈值与1之间的PU;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PU的输出功率,且控制第二比值为1的PU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以进行各PU的功率分配;获取系统的需求功率,当需求功率不大于根据各PU的输出功率确定的系统功率与通过模糊推理规则所确定的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之和时,结束功率分配。

Description

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利用高频电磁场近场耦合原理,以高频磁场作为传输介质,通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间的磁场耦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相比于传统的导线供电方式无电气连接,具有灵活便捷、安全可靠等优点。
近年来,研究学者将宇称-时间(parity-time,PT)对称量子理论应用于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申请号:201921830512.5,名称为: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频多负载无线供电系统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基于PT对称原理设计的无线供电系统实现多负载之间的功率分配与控制。但是,该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频多负载无线供电系统主要针对静态无线供电系统中多负载工况。此外在满足PT对称原理中需要负电阻且该负电阻的阻值可调,在实现中增加了系统的控制复杂性,无法满足动态无线供电系统的鲁棒性与响应速度需求。
申请号:201811521941.4,名称为:一种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功率优化分配方法及系统的中国专利中,基于静态效率最优时系统的等效电阻为基础,计算多个线圈之间最优等效电阻比,功率分配是通过调节DC-DC变换器占空比进行阻抗变换,调节实际的等效阻抗比值接近最优等效电阻比值,系统各能量接收支路互感值不变且最优等效负载相近,才能实现输出总功率保持在目标输出附近。但是,实际动态非接触供电中,副边线圈与原边线圈之间的互感随位置变化而变化,此外列车的运动状态、重量等会影响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其互感,而各副边线圈与原边线圈之间的互感大小会限制其支路的带载能力,若带载能力较低的支路长期工作在满载或过载状态,会导致线圈的使用寿命快速下降,并且带载能力强的支路未发挥出其实际的带载能力,造成设计上的浪费。
现有技术中,车载储能设备与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之间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副边线圈之间如何合理的进行功率的分配,成为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载储能设备与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之间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副边线圈之间不能合理的进行功率的分配的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所述功率分配方法包括:
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
当耦合状态正常时,在列车行驶中,当进行脉宽调制前,获取功率模块PU的整流输出电压,并计算所述整流输出电压和对应的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的第一比值;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启动第一比值处于1与第一比值阈值之间的PU,且按照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的乘积启动第一比值处于第二比值阈值与1之间的PU;
当进行脉宽调制后,获取当前采样周期PU的最小采样电压,计算各PU的开路电压与所述最小采样电压的第二比值;并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所述PU的输出功率,且控制第二比值为1的PU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以进行各PU的功率分配;
获取系统的需求功率,当需求功率不大于根据各PU的输出功率所确定的系统功率与通过模糊推理规则所确定的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之和时,结束功率分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具体包括:
列车启动行驶之前,获取各整流模块的过压保护值、欠压保护值、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和数量;
根据所述过压保护值、额定输出电压和所述数量,计算第一阈值;根据所述欠压保护值、所述额定输出电压和所述数量,计算第二阈值;
获取各PU的采样电压;
根据所述额定输出电压、采样电压和副边线圈数量,计算采样电压与额定输出电压的离散程度;
当所述离散程度处于根据所述第一阈值或所述第二阈值所确定的范围内时,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正常;
当所述离散程度不处于根据所述第一阈值或所述第二阈值所确定的范围内时,判断采样时间是否不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
当所述采样时间不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时,继续检测各副边线圈的采样电压;
当所述采样时间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时,确定副边线圈故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过压保护值、额定输出电压和所述数量,计算第一阈值具体包括:
对每个所述整流模块的过压保护值减去所述额定输出电压后进行平方再求和,再除以副边线圈的数量后再进行开方,得到第一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欠压保护值、额定输出电压和所述数量,计算第二阈值具体包括:
对每个所述整流模块的欠压保护值减去所述额定输出电压后进行平方再求和,再除以副边线圈的数量后再进行开方,得到第二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额定输出电压、采样电压和副边线圈数量,计算采样电压与额定输出电压的离散程度具体包括:
对每个所述副边线圈的采样电压减去所述额定输出电压后进行平方再求和,再除以副边线圈的数量后再进行开方,得到每个副边线圈的所述采样电压与所述额定输出电压的离散程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各整流模块的过压保护值与所述额定输出电压的比值,计算各PU的第一比值阈值;所述整流模块和所述PU一一对应;
根据各整流模块的欠压保护值与所述额定输出电压的比值,计算各PU的第二比值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所述PU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器根据当前采样周期各PU中的最大采样电压与最小采样电压的比值,计算第三比值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之后还包括:
当需求功率大于根据各PU的输出功率确定的系统功率与通过模糊推理规则确定的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之和时,获取当前采样周期PU的最小采样电压,计算各PU的开路电压与所述最小采样电压的第二比值;并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所述PU的输出功率,且控制第二比值为1的PU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以进行各PU的功率的重新分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之后还包括:
当耦合状态正常时,在列车启动时,获取当前的需求功率;
根据所述需求功率和预设的模糊推理规则,确定系统和车载储能设备分配到的功率;
获取功率模块PU的整流输出电压,并计算所述整流输出电压和对应的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的第一比值;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启动第一比值处于1与第一比值阈值之间的PU,且按照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的乘积启动第一比值处于第二比值阈值与1之间的PU,以进行功率模块的启动;
在脉宽调制后,获取当前采样周期PU的最小采样电压,计算各PU的开路电压与所述最小采样电压的第二比值;并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所述PU的输出功率,且控制第二比值为1的PU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以使各PU对系统分配到的功率进行分配。
通过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列车动态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可以在确定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中耦合状态正常的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后,对于需求功率,可以通过模糊推理规则确定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和车载储能设备之间的功率分配,既能充分发挥车载储能设备的作用,又可以提高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能量分配效率,从而合理分配副边线圈的输出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电气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副边线圈的理想等效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副边线圈的实际等效电路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耦合状态的流程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载储能设备的SOC隶属度函数曲线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需求功率隶属度函数曲线示意图;
图6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轴储能设备功率隶属度函数曲线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的一个具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电气原理图,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后面简称系统,包括地面侧和车载侧,地面侧采用LCC谐振拓扑,该LCC谐振拓扑优势在于原边线圈的励磁电流恒定且不受负载大小影响,车载侧副边线圈采用串联谐振拾取电能。列车在移动过程中由原边线圈轨道提供电能,然后副边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获取感应电压,感应电压通过整流模块进行整流后,输入DCDC模块,DCDC模块包括n个PU(Powerunit,PU),n个PU分别与n个整流模块相连接。
其中,负载包括牵引变流器对应的牵引负载和辅助变流器对应的辅助负载,牵引负载可以理解为与列车的牵引相关的负载,辅助负载可以理解为除牵引负载之外,与列车的基础设施相关的负载,例如列车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
列车正常运行过程中由系统为列车牵引负载和辅助负载提供能量,车载储能设备在列车需求功率较高时与系统共同为列车提供能量。
副边线圈可以简化为恒压源,理想状态下如图2所示,但是在实际系统中,其实际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恒压源内阻包括线圈内阻、谐振电容内阻、以及高频下线圈由于趋肤效应、邻近效应等引起的交流阻抗,线圈内阻、谐振电容内阻参见图3中的Resr,交流阻抗参见图3中的Rac。当负载需求电流加载超过恒压源的最大电流时,会导致电压下降,从而导致整流模块的电压随着系统负载加大而下降,为避免系统由于负载增加导致停机无法正常工作,本申请可以充分利用耦合情况较好的副边线圈,避免耦合情况不理想的副边线圈在额定负载下长期工作于大电流工况或导致DCDC输入电压发生欠压故障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流程示意图。本申请的执行主体为控制器,控制器可以包括具有计算功能的设备。结合图1,对本发明的功率分配方法进行详述。
步骤110,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
具体的,参见图5,步骤110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01,列车启动行驶之前,获取各整流模块的过压保护值、欠压保护值、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和数量;
具体的,在列车启动行驶之前,地面侧首先启动然后等待列车启动,控制器可以采样得到PU的采样电压Ui,i=1,2……n和系统的额定输出电压U,在列车启动前,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U即为原边线圈的开路电压。其中,n为副边线圈的数量。为了进行过压保护和欠压保护,可以设置整流模块的过压保护值为Uover,欠压保护值为Uless,以保证PU正常运行。
Figure GDA0002789803250000071
其中,额定输出电压,指的是系统中每一个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也就是空载电压,可以通过采样得到每个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Uoc1、Uoc2、Uoc3…Uocn。
步骤102,根据过压保护值、额定输出电压和数量,计算第一阈值;根据欠压保护值、额定输出电压和数量,计算第二阈值;
其中,步骤102包括:
步骤1021,对每个整流模块的过压保护值减去额定输出电压后进行平方再求和,再除以副边线圈的数量后再进行开方,得到第一阈值。具体参见公式(2):
Figure GDA0002789803250000081
步骤1022,对每个整流模块的欠压保护值减去额定输出电压后进行平方再求和,再除以副边线圈的数量后再进行开方,得到第二阈值。具体参见公式(3):
Figure GDA0002789803250000082
步骤103,获取各PU的采样电压;
其中,系统中各整流模块的输出电压,即为PU的采样电压。
步骤104,根据额定输出电压、采样电压和副边线圈数量,计算采样电压与额定输出电压的离散程度;
具体的,对每个副边线圈的采样电压减去额定输出电压后进行平方再求和,再除以副边线圈的数量后再进行开方,得到每个副边线圈的采样电压与额定输出电压的离散程度。具体参见公式(4):
Figure GDA0002789803250000083
步骤105,当离散程度处于根据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所确定的范围内时,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正常;
具体的,耦合状态包括耦合状态正常和耦合状态异常两种情况,对于耦合状态正常的情况,需要满足如下公式(5)所示的条件:
α∈[0,Max{α12}] (5)
即控制器先要根据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确定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中的最大值;当离散程度处于0与最大值之间时,确定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耦合正常。
步骤106,当离散程度不处于根据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所确定的范围内时,判断采样时间是否不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
其中,如果α∈[0,Max{α12}]范围内时,判断采样时间是否不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当采样时间不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时执行步骤107,当采样时间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时,执行步骤108。
步骤107,当采样时间不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时,继续检测各副边线圈的采样电压;
其中,在步骤107之后,继续执行步骤103。
步骤108,当采样时间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时,确定副边线圈故障。
当副边线圈故障时,可以对副边线圈进行检修,而该些副边线圈不参与后续的功率分配的步骤,后续步骤仅针对耦合状态正常的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
步骤120,当耦合状态正常时,在列车行驶中,当进行脉宽调制前,获取功率模块PU的整流输出电压,并计算整流输出电压和对应的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的第一比值;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启动第一比值处于1与第一比值阈值之间的PU,且按照第一比值与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的乘积启动第一比值处于第二比值阈值与1之间的PU。
步骤130,当进行脉宽调制后,获取当前采样周期PU的最小采样电压,计算各PU的开路电压与最小采样电压的第二比值;并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PU的输出功率,且控制第二比值为1的PU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以进行各PU的功率分配。
具体的,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在进行PU的功率控制时,分为脉宽调制前和脉宽调制后,在脉宽调制前和脉宽调制后,分别通过公式(6)中的如下两种情况对不同的PU的βi(t)进行计算。
Figure GDA0002789803250000091
公式(6)中的第一个βi(t)可以作为第一比值,是通过计算整流输出电压和额定输出电压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其中Uoc_i(i=1,2,…,n)为各PU的整流输出电压,U为额定输出电压。
关于第一比值阈值和第二比值阈值,可以通过公式(7)确定:
Figure GDA0002789803250000101
其中,βmax为第一比值阈值,控制器根据各整流模块的过压保护值与额定输出电压的比值,计算各PU的第一比值阈值;整流模块和PU一一对应,Uover为过压保护值,U为额定输出电压。
βmin为第二比值阈值,控制器根据各整流模块的欠压保护值与额定输出电压的比值,计算各PU的第二比值阈值,Uless为欠压保护值,U为额定输出电压。
在t∈[0,tPWM)时,当βi(t)∈[1,βmax]时,控制器可将其所对应的PU按ΔP进行正常启动;当βi(t)∈[βmin,1]时,控制器将其所对应PU按照βi(t)*ΔP进行启动。
从而,在脉宽调制前,可以根据步骤130进行PU的初始功率分配,保证各PU具有合适的初始功率。
公式(6)中的第二个βi(t)可以作为第二比值,是通过计算整流输出电压和额定输出电压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其中Uoc_i(i=1,2,…,n)为各PU的整流输出电压,U为额定输出电压。
第三比值阈值可以通过公式(8)确定:
Figure GDA0002789803250000102
其中Umax是每个采样周期中具有最大采样压的PU所对应的电压,Umin是每个采样周期中具有最小采样电压的PU所对应的电压。。
在t∈[tPWM,tend)时,当βi(t)∈(1,βmax(t)]时,控制器将其所对应的PU模块按ΔP正常加载;当βi(t)=1时,控制器读将其所对应的PU模块保持上一时刻输出功率P(t-Δt)。
从而,在脉宽调制后,可以根据步骤140进行功率模块的功率分配。保证了功率分配的合理性。
步骤140,获取系统的需求功率,当需求功率不大于根据各PU的输出功率所确定的系统功率与通过模糊推理规则所确定的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之和时,结束功率分配。
具体的,当列车行驶中,进行牵引级位的切换或者制动,此时对应不同的负载在工作,从而系统需求功率处于变化之中。
在进行脉冲宽度调制时,可以根据步骤120确定各PU的启动功率,通过步骤130确定各PU的加载功率,根据各PU的加载功率,可以实时的确定系统的输出功率,也可简称为系统功率。在确定系统功率后,可以获取车载储能设备的SOC值,并根据模糊推理规则和需求功率以及系统功率,确定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以使得车系统功率和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满足需求功率。
模糊推理规则的建立过程如下:
列车牵引功率为PTrack,列车辅助系统功率为PAUX,车载储能设备功率为Pcharge,车载储能设备剩余电量可以通过SOC值获得。当Pcharge大于零时为放电工况,此时车载储能设备可与非接触供电系统一起为牵引负载、辅助负载供电;Pcharge小于零时为充电工况,系统须为车载储能设备、牵引负载以及辅助负载同时提供电能。
列车需求功率Pdemand,可以根据列车的需求转矩与列车车速对需求的牵引功率进行计算,辅助负载输出功率恒定。系统的需求功率主要包括PTrack、PAUX、Pcharge(小于零时)。将需求功率按照如下规则定义为三种情况:1)列车存在牵引、辅助需求时,即列车正常运行需求,此时需求功率大;2)列车只存在辅助模块功率需求时,即列车处于停站状态,此时需求功率中;3)列车进站入库后只需对车载储能设备进行充电,此时需求功率小。车载储能设备根据SOC值,定义为高、中、低三种状态。结合图6A-6C,列车根据模糊推理方法,建立模糊推理规则库如表1所示。
规则 状态
P<sub>demand</sub>大,SOC高 车载储能设备功率为正大
P<sub>demand</sub>大,SOC中 车载储能设备功率为正小
P<sub>demand</sub>大,SOC低 车载储能设备功率为零
P<sub>demand</sub>中,SOC高 车载储能设备功率为正小
P<sub>demand</sub>中,SOC中 车载储能设备功率为零
P<sub>demand</sub>中,SOC低 车载储能设备功率为负小
P<sub>demand</sub>小,SOC高 车载储能设备功率为零
P<sub>demand</sub>小,SOC中 车载储能设备功率为负小
P<sub>demand</sub>小,SOC低 车载储能设备功率为负大
表1
在确定系统功率后,可以结合模糊推理规则,对需求功率和车载储能设备的SOC值进行判断。约束条件为:系统功率P与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Pcharge应能够满足当前运行状态下列车的需求功率,同时考虑车载储能设备功率限值Pcharge_max,即
Figure GDA0002789803250000121
其中,Pmax为系统功率限值,Pdemand_max为需求功率限值。
系统的动态最优功率,即系统的实时功率应在能够在满足系统需求功率Pdemand的基础上,根据车载储能设备的最优功率,即车载储能设备的实时功率以及系统功率变化量限值ΔP确定系统的输出功率P。其中,系统功率变化量限值ΔP能够有效保护副边线圈输出功率平稳,车载储能设备能够有效配合补偿输出功率。ΔP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定,为一经验值。
系统功率P通过公式(10)进行计算:
Figure GDA0002789803250000131
从而,在确定系统功率后,在上述基础上,又根据模糊推理规则确定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当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与系统功率之和大于等于需求功率时,结束功率分配。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可以包括:
当需求功率大于根据各PU的输出功率确定的系统功率与通过模糊推理规则确定的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之和时,获取当前采样周期PU的最小采样电压,计算各PU的开路电压与最小采样电压的第二比值;并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PU的输出功率,且控制第二比值为1的PU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以进行各PU的功率的重新分配,直到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与系统功率之和大于等于需求功率时,结束功率分配。从而实现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根据需求功率的不同,动态的调整各PU的输出功率。
可以通过图7对步骤120-步骤140的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
步骤201,获取整流模块启动前各PU的整流输出电压,计算整流输出电压与额定输出电压的第一比值βi(t0);
步骤202,判断第一比值βi(t0)是否满足βi(t0)∈[1,βmax]。
其中,当第一比值βi(t0)满足βi(t0)∈[1,βmax],执行步骤203,当βi(t0)不满足βi(t0)∈[1,βmax],执行步骤204。
步骤203,βi(t0)∈[1,βmax]的PU按照ΔP正常启动。
步骤204,判断第一比值βi(t0)是否满足βi(t0)∈[βmin,1]。
其中,当第一比值βi(t0)满足βi(t0)∈[βmin,1]时,执行步骤205,当第一比值βi(t0)不满足βi(t0)∈[βmin,1]时,执行步骤201。
步骤205,βi(t0)∈[βmin,1]的PU按照βi(t0)*ΔP启动。
步骤206,读取PU的输入电压Ui,Umax=Max{u1,U2,…,Un},Umin=Min{U1,U2,…,Un};计算第二比值βi(t)=Ui/Umin;βmax(t)=Umax/Umin;
步骤207,判断第二比值βi(t)是否满足βi(t)∈(1,βmax(t)];
其中,当第二比值βi(t)满足βi(t)∈(1,βmax(t)]时,执行步骤208,当第二比值βi(t)不满足βi(t)∈(1,βmax(t)]时,执行步骤209。
步骤208,βi(t)∈(1,βmax(t)]的PU按照ΔP进行加载。
步骤209,判断第二比值βi(t)是否满足βi(t)=1。
其中,当第二比值βi(t)满足βi(t)=1时,执行步骤210,当第二比值βi(t)不满足βi(t)=1时,执行步骤206。
步骤210,βi(t)=1的PU保持上一时刻的输出功率P(t-Δt)。
步骤211,计算系统输出功率P,通过模糊推理规则确定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Pcharge
步骤212,判断是否满足Pdemand≤P+Pcharge
其中,当Pdemand≤P+Pcharge时,结束,当不满足Pdemand≤P+Pcharge时,执行步骤206。
进一步的,上述步骤120-步骤140对于列车处于行驶过程中如何进行功率分配进行了说明,下面对列车启动时,如何进行功率分配进行说明。
首先,当耦合状态正常时,在列车启动时,获取当前的需求功率;
其次,根据需求功率和预设的模糊推理规则,确定系统和车载储能设备分配到的功率;
再次,获取功率模块PU的整流输出电压,并计算整流输出电压和对应的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的第一比值;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启动第一比值处于1与第一比值阈值之间的PU,且按照第一比值与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的乘积启动第一比值处于第二比值阈值与1之间的PU,以进行功率模块的启动;
最后,在脉宽调制后,获取当前采样周期PU的最小采样电压,计算各PU的开路电压与最小采样电压的第二比值;并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PU的输出功率,且控制第二比值为1的PU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以使各PU对系统分配到的功率进行分配。
由此,在列车启动时,由于需求功率是固定值,因此可以在确定需求功率后,获取车载储能设备的SOC值,确定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从而在进行功率分配后,确定系统功率,并将系统功率在各PU间进行分配,从而保证了功率分配的合理性。
通过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列车动态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可以在确定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中耦合状态正常的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后,对于需求功率,可以通过模糊推理规则确定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和车载储能设备之间的功率分配,既能充分发挥车载储能设备的作用,又可以提高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能量分配效率,从而合理分配副边线圈的输出功率。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分配方法包括:
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
当耦合状态正常时,在列车行驶中,当进行脉宽调制前,获取功率模块PU的整流输出电压,并计算所述整流输出电压和对应的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的第一比值;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启动第一比值处于1与第一比值阈值之间的PU,且按照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的乘积启动第一比值处于第二比值阈值与1之间的PU;
当进行脉宽调制后,获取当前采样周期PU的最小采样电压,计算各PU的开路电压与所述最小采样电压的第二比值;并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所述PU的输出功率,且控制第二比值为1的PU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以进行各PU的功率分配;
获取系统的需求功率,当需求功率不大于根据各PU的输出功率所确定的系统功率与通过模糊推理规则所确定的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之和时,结束功率分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具体包括:
列车启动行驶之前,获取各整流模块的过压保护值、欠压保护值、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和数量;
根据所述过压保护值、额定输出电压和所述数量,计算第一阈值;根据所述欠压保护值、所述额定输出电压和所述数量,计算第二阈值;
获取各PU的采样电压;
根据所述额定输出电压、采样电压和副边线圈数量,计算采样电压与额定输出电压的离散程度;
当所述离散程度处于根据所述第一阈值或所述第二阈值所确定的范围内时,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正常;
当所述离散程度不处于根据所述第一阈值或所述第二阈值所确定的范围内时,判断采样时间是否不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
当所述采样时间不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时,继续检测各副边线圈的采样电压;
当所述采样时间大于预设的采样时间阈值时,确定副边线圈故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过压保护值、额定输出电压和所述数量,计算第一阈值具体包括:
对每个所述整流模块的过压保护值减去所述额定输出电压后进行平方再求和,再除以副边线圈的数量后再进行开方,得到第一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欠压保护值、额定输出电压和所述数量,计算第二阈值具体包括:
对每个所述整流模块的欠压保护值减去所述额定输出电压后进行平方再求和,再除以副边线圈的数量后再进行开方,得到第二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额定输出电压、采样电压和副边线圈数量,计算采样电压与额定输出电压的离散程度具体包括:
对每个所述副边线圈的采样电压减去所述额定输出电压后进行平方再求和,再除以副边线圈的数量后再进行开方,得到每个副边线圈的所述采样电压与所述额定输出电压的离散程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各整流模块的过压保护值与所述额定输出电压的比值,计算各PU的第一比值阈值;所述整流模块和所述PU一一对应;
根据各整流模块的欠压保护值与所述额定输出电压的比值,计算各PU的第二比值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所述PU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器根据当前采样周期各PU中的最大采样电压与最小采样电压的比值,计算第三比值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之后还包括:
当需求功率大于根据各PU的输出功率确定的系统功率与通过模糊推理规则确定的车载储能设备的功率之和时,获取当前采样周期PU的最小采样电压,计算各PU的开路电压与所述最小采样电压的第二比值;并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所述PU的输出功率,且控制第二比值为1的PU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以进行各PU的功率的重新分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状态之后还包括:
当耦合状态正常时,在列车启动时,获取当前的需求功率;
根据所述需求功率和预设的模糊推理规则,确定系统和车载储能设备分配到的功率;
获取功率模块PU的整流输出电压,并计算所述整流输出电压和对应的副边线圈的额定输出电压的第一比值;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启动第一比值处于1与第一比值阈值之间的PU,且按照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的乘积启动第一比值处于第二比值阈值与1之间的PU,以进行功率模块的启动;
在脉宽调制后,获取当前采样周期PU的最小采样电压,计算各PU的开路电压与所述最小采样电压的第二比值;并按照预设的功率变化量限值控制第二比值处于1与第三比值阈值的所述PU的输出功率,且控制第二比值为1的PU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以使各PU对系统分配到的功率进行分配。
CN202011041465.3A 2020-09-28 2020-09-28 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Active CN1122488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41465.3A CN112248821B (zh) 2020-09-28 2020-09-28 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41465.3A CN112248821B (zh) 2020-09-28 2020-09-28 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48821A CN112248821A (zh) 2021-01-22
CN112248821B true CN112248821B (zh) 2021-11-09

Family

ID=74234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41465.3A Active CN112248821B (zh) 2020-09-28 2020-09-28 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488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4752A (zh) * 2021-07-30 2021-11-12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铁路车辆供电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20250A (ja) * 2005-07-05 2007-01-25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682579A (zh) * 2015-03-24 2015-06-03 西南交通大学 双线圈并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输出功率分配方法
CN106394261A (zh) * 2016-09-30 2017-02-15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式城轨列车充电功率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10121820A (zh) * 2019-01-08 2019-08-13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输出功率的调节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0450656A (zh) * 2019-07-08 2019-11-15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差分电感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闭环控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6339B (zh) * 2014-05-30 2017-09-15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电源转换系统的、电压调变装置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20250A (ja) * 2005-07-05 2007-01-25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682579A (zh) * 2015-03-24 2015-06-03 西南交通大学 双线圈并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输出功率分配方法
CN106394261A (zh) * 2016-09-30 2017-02-15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式城轨列车充电功率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10121820A (zh) * 2019-01-08 2019-08-13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输出功率的调节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0450656A (zh) * 2019-07-08 2019-11-15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差分电感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闭环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48821A (zh) 2021-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95813C2 (ru) Управление мощностью от нескольких источников в системе питания лифта
Onar et al. Vehicular integration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and hardware interoperability case studies
CN106394270B (zh) 感应式电力传输的电压控制方法
Mohammad et al. Bidirectional LCC–LCC-compensated 20-kW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medium-duty vehicle charging
KR100415747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제어장치
US10589635B1 (en) Active voltage control for hybrid electric aircraft
JP6236391B2 (ja) 電力用電池に対する充電量を平衡させるための装置
TW546246B (en) Elevator control device
EP2040363A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Hiramatsu et al. Wireless charging power control for HESS through receiver side voltage control
US11679686B2 (en) Method for checking a primary or secondary unit of an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CN112248821B (zh) 储能式轨道列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EP4064516A1 (en)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CN109149976A (zh) 用于控制llc转换器的装置
KR20190084681A (ko) 배터리 충전기 최적효율 제어방법 및 이를 채용한 충전기
CN114867627A (zh) 用于运行电动车辆的方法和电动车辆
CN104269854A (zh) 一种基于直流逆变站稳定测度指标的电压控制方法
CN111355288B (zh) 一种充电设备
US20190288559A1 (en)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device
Zhao et al.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LC bi-directional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10504760A (zh) 一种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控制方法
Takeda et al. Improvement of efficiency of multi-parallel dynami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LCC topology
KR20190123401A (ko) 주행 및 회생 제동 전류를 이용한 에너지 하베스팅 방법 및 장치
Huang et al. Design of series/series-parallel compensate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converter as wireless grid to vehicle interface
CN112994156A (zh) 一种多支路蓄电池组快速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