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1960B -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31960B
CN112231960B CN202011175575.9A CN202011175575A CN112231960B CN 112231960 B CN112231960 B CN 112231960B CN 202011175575 A CN202011175575 A CN 202011175575A CN 112231960 B CN112231960 B CN 1122319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model
oxide layer
oxidation layer
dimens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755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31960A (zh
Inventor
吴丹
丁书华
邓坚
冷贵君
李庆
邓纯锐
刘余
申亚欧
李仲春
陈伟
黄涛
马海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201117557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319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319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19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319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19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涉及核电技术领域,解决了模拟再淹没过程的系统中的二维移动精细热传导模型精细度低,未考虑某些关键因素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所述网格模块包括基础网格区域,还包括在再淹没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氧化层网格区域;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对应骤冷前沿的推进位置;所述计算模块计算用于将再淹没过程中,燃料棒或/和燃料板上的骤冷前沿轴向氧化层厚度变化数据对应载入氧化层网格区域;所述计算模块还用于计算基础网格和氧化层网格在燃料棒或/和燃料板的壁面与流体换热数据。本发明的应用方法优化后的ARSAC程序能够更加精确的模拟再淹没过程包壳峰值温度和骤冷前沿推进速率。

Description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再淹没过程是最复杂的两相流动换热过程,在再淹没过程中,堆芯从裸露至再次充满水会经历非常复杂的两相流动换热过程。对于模拟其他瞬态及事故过程,一般只需要考虑燃料棒的径向热传导。但是对于模拟再淹没过程,由于燃料棒轴向温差很大,尤其是骤冷前沿附近的轴向温差,因此在考虑径向热传导的条件下还需要考虑轴向热传导。
目前国际上能够模拟再淹没过程的系统程序例如RELAP5、CATHARE、TRAC等都已经使用二维移动精细热传导模型来计算再淹没过程燃料棒的热传导。但程序中的二维移动精细热传导模型还不够精细,未考虑某些关键因素,例如:氧化层厚度变化对整个热传导过程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模拟再淹没过程的系统中的二维移动精细热传导模型精细度低,未考虑某些关键因素,例如:氧化层厚度变化对整个热传导过程的影响。本发明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本发明是为了更加合理的模拟再淹没过程中二维移动精细热传导过程,从而更佳合理的模拟失水事故中再淹没过程骤冷前沿推进以及包壳峰值温度。载有模型的分析模块将被植入系统分析程序中用于自主化核电站失水事故分析,系统分析程序如:ARSAC。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所述模型包括网格模块和计算模块;
所述网格模块包括基础网格区域,还包括在再淹没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氧化层网格区域;
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对应骤冷前沿的推进位置;
所述计算模块计算用于将再淹没过程中,燃料棒或/和燃料板上的骤冷前沿轴向氧化层厚度变化数据对应载入氧化层网格区域;
所述计算模块还用于计算基础网格和氧化层网格在燃料棒或/和燃料板的壁面与流体换热数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包括特殊温度位置,所述特殊温度位置为特殊温度对应的轴向位置;
所述特殊温度包括沸腾起始点温度、最大热流密度处所对应的壁面温度和最小膜态沸腾温度;
随着骤冷前沿的推进,所述特殊温度对应的轴向位置变化,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随着变化。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模型中的参数读入模块,所述参数读入模块用于读入物性参数,所述物性参数包括氧化层的物性,所述氧化层的物性包括燃料棒的氧化层的物性和燃料板的氧化层的物性;
参数读入模块对应模型中的位置读入所述氧化层的物性。
进一步地,当包壳表面形成氧化层,所述包壳包括燃料棒的包壳和燃料板的包壳,在所述基础网格区域中,朝向包壳的径向方向的最外层叠加一层氧化层网格。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模块采用氧化锆材料的发射率因子计算壁面与流体以及不同燃料棒之间的换热。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对燃料棒的再淹没过程中建立二维坐标系;
S1,在二维坐标系上搭建基础网格;
S2,在对应骤冷前沿的位置动态设置精细网格,同时设置精细网格的时间步长;
S3,对每个时间步长,依据精细网格进行二维热传导方法求解;
其中,所述基础网格对应燃料棒的轴向氧化层厚度,所述基础网格上的一层精细网格对应燃料棒的轴向氧化层厚度变化数据。
建立方法中的精细网格为模型中的氧化层网格区域。
进一步地,还包括在精细网格上加载氧化层物性数据,氧化层物性数据包括热导率、热容随时间的变化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二维热传导方法求解包括对网格使用ADI方法求解二维热传导方程。
在计算最小膜态沸腾温度时需要选用能够反映流体过冷度、包壳材料以及氧化层厚度影响的模型。
关于加载氧化层物性数据的详细解释:
在再淹没分析程序的物性参数读入模块中设置氧化层物性,其中包括:热导率以及热容随时间的变化;
在再淹没过程中,使用比较保守的包壳氧化模型,例如:Baker-Just模型,计算不同轴向位置氧化层厚度的变化;
在计算过程中,如果包壳表面形成氧化层,则径向区域最外层的网格基础上叠加一层氧化层网格,并且使用适用于氧化锆材料的发射率因子计算壁面与流体以及不同燃料棒之间的换热。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的应用方法,将模型应用于系统分析程序ARSAC进行核电站失水事故分析。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计入氧化层厚度变化对整个热传导过程的影响,更加合理的模拟再淹没过程中二维移动精细热传导过程,从而更佳合理的模拟失水事故中再淹没过程骤冷前沿推进以及包壳峰值温度。
本发明的应用方法优化后的ARSAC程序能够更加精确的模拟再淹没过程包壳峰值温度和骤冷前沿推进速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发明的任意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之前,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应用不局限于下面的说明或附图中所示的结构的细节。本发明可采用其它的实施例,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被实施或被执行。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改进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所述模型包括网格模块和计算模块;
所述网格模块包括基础网格区域,还包括在再淹没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氧化层网格区域;
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对应骤冷前沿的推进位置;
所述计算模块计算用于将再淹没过程中,燃料棒或/和燃料板上的骤冷前沿轴向氧化层厚度变化数据对应载入氧化层网格区域;
所述计算模块还用于计算基础网格和氧化层网格在燃料棒或/和燃料板的壁面与流体换热数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包括特殊温度位置,所述特殊温度位置为特殊温度对应的轴向位置;
所述特殊温度包括沸腾起始点温度、最大热流密度处所对应的壁面温度和最小膜态沸腾温度;
随着骤冷前沿的推进,所述特殊温度对应的轴向位置变化,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随着变化。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模型中的参数读入模块,所述参数读入模块用于读入物性参数,所述物性参数包括氧化层的物性,所述氧化层的物性包括燃料棒的氧化层的物性和燃料板的氧化层的物性;
参数读入模块对应模型中的位置读入所述氧化层的物性。
进一步地,当包壳表面形成氧化层,所述包壳包括燃料棒的包壳和燃料板的包壳,在所述基础网格区域中,朝向包壳的径向方向的最外层叠加一层氧化层网格。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模块采用氧化锆材料的发射率因子计算壁面与流体以及不同燃料棒之间的换热。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对燃料棒的再淹没过程中建立二维坐标系;
S1,在二维坐标系上搭建基础网格;
S2,在对应骤冷前沿的位置动态设置精细网格,同时设置精细网格的时间步长,对于精细网格区域,轴向网格化分按照需要精细化,例如:划分为32段、64段等;
S3,对每个时间步长,依据精细网格进行二维热传导方法求解,对于每个时间步长,结合氧化层厚度的变化以及精细网格区域的变化,不断更新二维网格的划分,因此对于每一个时间步长,二维精细网格图是有很大差异的;
建立方法中的精细网格为模型中的氧化层网格区域。
其中,所述基础网格对应燃料棒的轴向氧化层厚度,所述基础网格上的一层精细网格对应燃料棒的轴向氧化层厚度变化数据。
进一步地,还包括在精细网格上加载氧化层物性数据,氧化层物性数据包括热导率、热容随时间的变化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二维热传导方法求解包括对网格使用ADI方法求解二维热传导方程。
在计算最小膜态沸腾温度时需要选用能够反映流体过冷度、包壳材料以及氧化层厚度影响的模型。
关于加载氧化层物性数据的详细解释:
在再淹没分析程序的物性参数读入模块中设置氧化层物性,其中包括:热导率以及热容随时间的变化;
在再淹没过程中,使用比较保守的包壳氧化模型,例如:Baker-Just模型,计算不同轴向位置氧化层厚度的变化;
在计算过程中,如果包壳表面形成氧化层,则径向区域最外层的网格基础上叠加一层氧化层网格,并且使用适用于氧化锆材料的发射率因子计算壁面与流体以及不同燃料棒之间的换热。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的应用方法,将模型应用于系统分析程序ARSAC进行核电站失水事故分析。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型包括网格模块和计算模块;
所述网格模块包括基础网格区域,还包括在再淹没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氧化层网格区域;
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对应骤冷前沿的推进位置;
所述计算模块计算用于将再淹没过程中,燃料棒或/和燃料板上的骤冷前沿轴向氧化层厚度变化数据对应载入氧化层网格区域;
所述计算模块还用于计算基础网格和氧化层网格在燃料棒或/和燃料板的壁面与流体换热数据;
其中,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包括特殊温度位置,所述特殊温度位置为特殊温度对应的轴向位置;
所述特殊温度包括沸腾起始点温度、最大热流密度处所对应的壁面温度和最小膜态沸腾温度;
随着骤冷前沿的推进,所述特殊温度对应的轴向位置变化,所述氧化层网格区域随着变化;
还包括设置在模型中的参数读入模块,所述参数读入模块用于读入物性参数,所述物性参数包括氧化层的物性,所述氧化层的物性包括燃料棒的氧化层的物性和燃料板的氧化层的物性;
参数读入模块对应模型中的位置读入所述氧化层的物性;
当包壳表面形成氧化层,所述包壳包括燃料棒的包壳和燃料板的包壳,在所述基础网格区域中,朝向包壳的径向方向的最外层叠加一层氧化层网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模块采用氧化锆材料的发射率因子计算壁面与流体以及不同燃料棒之间的换热。
3.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对燃料棒的再淹没过程中建立二维坐标系;
S1,在二维坐标系上搭建基础网格;
S2,在对应骤冷前沿的位置动态设置精细网格,同时设置精细网格的时间步长;
S3,对每个时间步长,依据精细网格进行二维热传导方法求解;
其中,所述基础网格对应燃料棒的轴向氧化层厚度,所述基础网格上的一层精细网格对应燃料棒的轴向氧化层厚度变化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精细网格上加载氧化层物性数据,氧化层物性数据包括热导率、热容随时间的变化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维热传导方法求解包括对网格使用ADI方法求解二维热传导方程。
6.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权利要求1-2任意一条所述的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将模型应用于系统分析程序ARSAC进行核电站失水事故分析。
CN202011175575.9A 2020-10-27 2020-10-27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Active CN1122319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75575.9A CN112231960B (zh) 2020-10-27 2020-10-27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75575.9A CN112231960B (zh) 2020-10-27 2020-10-27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1960A CN112231960A (zh) 2021-01-15
CN112231960B true CN112231960B (zh) 2022-03-25

Family

ID=74109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75575.9A Active CN112231960B (zh) 2020-10-27 2020-10-27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319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4397B (zh) * 2021-01-26 2022-09-09 上海交通大学 熔融池的换热计算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6190A (zh) * 2018-06-05 2018-11-20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压水堆燃料组件的核热耦合仿真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7100B (zh) * 2013-02-04 2015-10-28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超临界水冷堆的平衡循环堆芯设计方法
ITTO20130575A1 (it) * 2013-07-09 2015-01-10 St Microelectronics Srl Procedimento per la progettazione automatica di un circuito elettronico, relativo sistema e prodotto informatico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6190A (zh) * 2018-06-05 2018-11-20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压水堆燃料组件的核热耦合仿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1960A (zh) 2021-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oitevin et al. Tritium breeder blankets design and technologies in Europ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TER Test Blanket Modules, test & qualification strategy and roadmap towards DEMO
CN107403026A (zh) 增材制造的可扩展有限元模拟
Rashid et al. Light water reactor fuel performance model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simulation
CN112231960B (zh) 二维移动热传导模型和模型建立方法、应用方法
CN106709137A (zh) 基于多项式极大似然估计的核电站堆芯温度场软测量方法
Miassoedov et al. LIVE experiments on melt behavior in the reactor pressure vessel lower head
CN116595884B (zh) 微型核反应堆系统超实时计算实现方法
Sahu et al. Analytical and semi-analytical models of conduction controlled rewetting: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CN105046030A (zh) 基于有限元法的三维传热条件下的铝合金构件淬火过程换热系数的获得方法
CN112380719A (zh) 一种快堆边界下的裂变气体释放的数值确定方法
Yu et al. Development of a lumped-parameter code for efficient assessment of in-vessel melt retention strategy of LWRs
Scolaro Development of a Novel Finite Volume Methodology for Multi-Dimensional Fuel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Davis et al. High-fidelity multi-physics coupling for determination of hydride distribution in Zr-4 cladding
Park et al. An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in-vessel corium retention by external reactor vessel cooling during severe accidents in PWRs
Girieud et al. Science Version 2: the most recent capabilities of the Framatome 3-D nuclear code package
Yang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rmal-Mechanical Creep Failure Module for Reactor Pressure Vessel Lower Head
Savina et al. Modeling of thermohydraulic proceses of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Solomon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phase change processes for latent heat thermal energy storage
CN106156460B (zh) 获得核燃料棒内部燃料芯块温度分布的方法
CN114996782B (zh) 一种堆芯中组件间辐射换热模拟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
Kang et al. Numerical study of in-vessel retention under the gallium–water external reactor vessel cooling system using MARS-LMR
CN118070563B (zh) 变形几何激光烧蚀模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711541A (zh) 压力容器烧蚀分析的轴对称近场动力学热力耦合方法
CN115273991B (zh) 一种氧扩散迁移行为的模拟方法、模拟系统和储存介质
Dean et al. Effect of thermal stratification on factory air-conditioning loa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