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03275A - 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03275A
CN112203275A CN202011092095.6A CN202011092095A CN112203275A CN 112203275 A CN112203275 A CN 112203275A CN 202011092095 A CN202011092095 A CN 202011092095A CN 112203275 A CN112203275 A CN 112203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link
communication network
dual
shunting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920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03275B (zh
Inventor
韩潇
李培
冯毅
李福昌
朱常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9209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032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03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32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032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32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能够提高双连接终端的上行数据分流传输的可靠性。该方法包括:向主基站发送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接收主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第二时隙配置TDM开启指令及携带有分流阈值的分流指令;第一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和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位置不同;分流指令用于指示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分流;根据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当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小于分流阈值则根据目标分流比例将上行数据分配至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

Description

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双连接是5G系统的重要方案,包括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NR(NewRadio,新空口)双连接和NR-NR双连接,双连接情况下,终端可以和两个不同系统的基站建立连接,其中一个基站称为主基站(主要负责控制面功能),另一个称为辅基站(主要提供用户面功能)。LTE-NR双连接可以利用LTE作为覆盖层,NR作为容量层,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的终端可以体验到LTE和NR两个系统带来的性能增益。LTE-NR双连接功能是5G NR非独立部署(Non-Standalone,NSA)场景的必选功能,对于运营商来说,是选择上述场景部署时的必备功能。LTE-NR双连接一般采用两个不同的频段,即LTE部署在一个频段,NR部署在另一个频段。对于一些特定的频段组合,LTE-NR双连接的终端将会产生自干扰。具体的,终端在一个低频频段上和一个高频频段上同时发射信号时,会对终端的低频接收频段产生本地干扰,对终端的接收产生严重的自干扰。这种干扰称为交调干扰,交调干扰的影响程度和阶数有关,阶数与两个发射频段和接收频段间的倍频关系有关,例如1.8GHz和3.5GHz频段会产生二阶交调干扰,干扰影响严重。为了避免这种交调干扰,在5G标准中定义了LTE和NR双连接下,上行不同时发送的传输方式,称为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传输方式,其思想是对于可能产生严重交调干扰的频段组合,允许在LTE和NR双连接下,基站配置终端在LTE上行和NR上行不同时传输。
目前,为了充分利用LTE和NR两侧的可用频率资源,提升系统整体频谱利用率,一般会对双连接的终端的上行数据进行上行分流,下行数据进行下行分流。其中,下行分流控制由基站决定,可以根据LTE和NR两个系统的信道条件、可用调度资源等准确控制LTE和NR两侧的下行数据流量。而上行分流则在终端侧判决,基站会在PDCP(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ConfigIE中下发primaryPath和ul-DataSplitThreshold两个参数配置:primaryPath表示上行分流的主要路径,即主要通过LTE还是NR来发送上行数据;ul-DataSplitThreshold表示进行上行分流的门限值,PDCP数据包的数量超过这一门限值后触发上行分流;基站一般通过比较LTE接收信号质量(LTE下行参考信号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NR接收信号质量(NR下行参考信号RSRP),选择接收信号质量更好的系统作为primaryPath(“主腿”),终端会根据基站下发的信息判断LTE和NR可以传输的上行数据流量,属于终端自主行为,自由度较大。现有技术中的上行分流方案,实际上无法控制终端侧的上行分流比例,对于没有上行交调干扰的LTE-NR双连接系统,这种方法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对于由上行交调干扰的LTE-NR双连接系统,由于两个上行路径不是同时存在的,这种方式确定的上行分流比例不能很好的适用,造成双连接终端的上行数据在分流传输时不够可靠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分流方法,能够提高双连接终端的上行数据在分流传输时的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应用于双连接终端,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包括:向主基站发送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能力信息至少包括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主基站为双连接终端连接的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或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
接收主基站发送的时分复用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TDM开启指令携带有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为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二时隙配置为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根据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当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小于分流阈值时,根据目标分流比例将上行数据分配至第一上行通信链路和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第一上行通信链路为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为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双连接终端首先会将自身能力信息发送给其对应的主基站,当双连接终端接收到主基站发送的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时,则可以确定自身支持的对应两种通信网络(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的频段之间存在一定的交调干扰,所以需要在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采用TDM传输模式,因而后续的上行分流需要考虑TDM传输模式的影响;然后根据TDM指令中携带的对应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时隙配置和对应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时隙配置确定目标分流比例;最后在目标分流比例小于分流指令中携带的分流阈值时,根据该目标分流比例将上行数据分配至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因为整个目标分流比例的确定是考虑了TDM传输模式导致的两种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时隙的变化情况的,所以最终进行上行分流的分流比例更适合该两个频段存在交调干扰的双连接终端,保证了双连接终端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应用于主基站,主基站为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中的任一个,包括:
接收双连接终端发送的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能力信息至少包括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
当确定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存在交调干扰时,向双连接终端发送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TDM开启指令包括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为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二时隙配置为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双连接终端,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包括:发送模块、接收模块和处理模块。其中,发送模块,用于向主基站发送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能力信息至少包括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主基站为双连接终端连接的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或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时分复用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TDM开启指令携带有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为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二时隙配置为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接收模块接收到的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确定目标分流比例;
处理模块还用于当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小于接收模块接收到的分流阈值时,根据目标分流比例将上行数据分配至第一上行通信链路和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第一上行通信链路为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为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主基站,主基站为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中的任一个,包括:接收模块、判断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双连接终端发送的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能力信息至少包括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
当判断模块确定接收模块接收到的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存在交调干扰时,发送模块用于向双连接终端发送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TDM开启指令包括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为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二时隙配置为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双连接终端,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该双连接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装置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双连接终端执行如第一方面提供的上行分流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主基站,主基站为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中的任一个,该主基站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装置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主基站执行如第二方面提供的上行分流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上行分流系统,包括第三方面提供的双连接终端和第四方面提供的主基站,或者包括如第五方面提供的双连接终端和第六方面提供的主基站。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提供的上行分流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提供的上行分流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提供上行分流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提供上行分流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第二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方案,均用于配合执行或执行上文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上述双连接设备和主基站的名字对设备或功能模块本身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设备或功能模块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设备或功能模块的功能和本发明类似,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另外,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分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分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上行分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上行分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英文:of)”,“相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是在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关技术名词进行如下解释:
主基站(MeNB):在双连接系统中,因为SRB(signalling radio bearer,信令承载)不能被分担或者分割,也就是说,双连接系统对应的双连接终端所需的全部RRC(radio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消息和功能都由一个基站进行管理,如公共无线资源配置、专用无线资源配置、测量和移动性管理等,通常将这个主要负责控制面功能的基站称为主基站。
目前,出于充分利用频率资源的考虑,都会在对于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的终端)的上行数据进行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上行分流相关的分流比例都是终端根据基站下发的相关信息(哪一个通信网络的信号传输能力更强)来确定分流比例。但是对于某些双连接终端而言,其支持的两个分别对应两个通信网络的频段存在一定阶数的交调干扰,其在上行数据传输时需要采用时分复用TDM技术。此时如果还是依照现有的上行分流比例确定方式确定上行分流比例的话,会因为双连接终端针对两种通信网络的上行机会不对等,造成最后确定的上行分流比例不能很好适用,造成双连接终端的上行数据在分流传输时不够可靠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分流方法,能够提高双连接终端的上行数据在分流传输时的可靠性。该方法应用于如图1所示上行分流系统中,该系统包括:双连接终端01和主基站02。该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例如4G网络和5G网络),该主基站02为对应第一通信网络的基站或对应第二通信网络的基站,具体以哪种网络的基站为主基站,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另外,参照图1所示,该系统中还包括辅基站03,辅基站03为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两个基站中除主基站02以外的另一个基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基站02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接入网设备(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接入网设备(node B,NB),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接入网设备(evolved Node B,eNB),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或者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中的eNB,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接入网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双连接终端01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车辆用户设备、终端代理或终端装置等。其具体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膝上型、手持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以及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等可以与基站进行通信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该终端的具体形态不作特殊限制。
基于上述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参照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分流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201-211:
201、双连接终端向主基站发送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
其中,能力信息至少包括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主基站为双连接终端连接的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或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
202、主基站接收双连接终端发送的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
203、主基站判断该述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中的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是否存在交调干扰。
当主基站确定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存在交调干扰时,执行204;当主基站确定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不存在交调干扰时,执行205。
可选的,因为实际中不同阶数的交通干扰对双连接终端的数据传输的影响的不同的,一些影响不大的交调干扰可以不指示双连接终端采用TDM传输方式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所以参照图3,203步骤具体可以为:
203、主基站判断该述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中的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是否存在预设阶数的交调干扰。
当主基站确定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存在预设阶数的交调干扰时,执行204;当主基站确定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不存在预设阶数的交调干扰时,执行205。
示例性的,以第一通信网络为LTE(Long Term Evolut ion,长期演进)网络,第二通信网络为NR(New Radio,新空口)网络为例,这里的预设阶数可以为二阶。
204、主基站向双连接终端发送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
其中,TDM开启指令包括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为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二时隙配置为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
示例性的,主基站在向双连接终端发送RRC重配置(RRC Reconfiguration)信令时,携带PDCP-ConfigIE(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config informationelement,分组数据汇聚协议配置信元)和tdm-PatternConfig-r15。其中,PDCP-ConfigIE中包括有prmaryPath(主要路径,即本申请后续提到的“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和分流阈值。tdm-PatternConfig-r15中则包括有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示例性的,第一时隙配置可以为5ms周期下DDSUU,第二时隙配置可以为5ms周期下DSUDD,其中D为下行时隙,U为上行时隙,S为特殊时隙,可以看出两种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不再同一时间段内出现,表面在帧结构中为子帧位置不同。另外,以第一通信网络为LTE网络,第二通信网络为NR网络为例,上述的第一时隙配置具体可以为LTE TDM配置,第二时隙配置则会NR网络预设的NR帧结构,基站在选择LTE TDM配置时会根据该NR帧结构从标准通信协议中提供的七种TDD时隙配置中选择,保证在同一时间段内,两种通信网络不都为上行即可,该七种TDD时隙配置如下表1。
Figure BDA0002722463100000091
表1
204步骤后执行206。
205、主基站向双连接终端发送分流指令。
205步骤后执行208。
206、双连接终端接收TDM指令和分流指令。
207、双连接终端根据TDM指令中的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确定目标分流比例。
可选的,因为目标分流比例,既要考虑TDM传输模式的影响(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也要考虑两种通信网络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情况,参照图3所示,207具体包括2071-2073:
2071、双连接终端根据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确定基本分流比例。
可选的,2071具体可以为:将第一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的数量和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的数量的第一比值作为基本分流比例。示例性的,以第一时隙配置可以为5ms周期下DSUDD,第二时隙配置可以为5ms周期下DDSUU为例,基本分流比例为1/2,即当采用该基本分流比例时,需要将上行数据中的三分之一分配至第一时隙配置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将上行数据中的三分之二分配至第二时隙配置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
2072、双连接终端获取第一上行通信链路的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第二上行通信链路的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
示例性的,以第一通信网络为LTE 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系统的网络,第二通信网络为NR 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系统的网络为例,双连接终端可以通过测量NR下行参考信号RSRP得到NR侧的上行信道质量(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可以直接使用该下行参考信号RSRP);可以通过测量LTE下行参考信号RSRP再加固定的值来估计LTE侧的上行信道质量,原因是FDD系统上下行没有互易性,但其FDD上行频段和下行频段的频率间隔一定,一定频率间隔可以用固定的RSRP差值来估计上行信道质量(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可以直接只用该LTE侧的上行信道质)。
2073、双连接终端根据基本分流比例、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确定目标分流比例。
207步骤后执行210步骤。
示例性的,参照图4所示,2073步骤具体可以包括20731和20732:
20731、双连接终端计算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二比值。
20732、双连接终端将基本分流比例与第二比值的乘积作为目标分流比例。
示例性的,以第一时隙配置可以为5ms周期下DSUDD,第二时隙配置可以为5ms周期下DDSUU,基本分流比例为1/2,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为10,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为20为例,目标分流比例为1/2*1/2=1/4;即当采用该基本分流比例时,需要将上行数据中的五分之一分配至第一时隙配置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将上行数据中的五分之四分配至第二时隙配置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
208、双连接终端接收分流指令。
其中,该分流指令中还携带有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用于表明双连接终端对应的两种上行链路中用于上行分流的主要路径。
209、双连接终端根据分流指令中的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依据预设规则确定常规分流比例。
209步骤后执行213步骤。
示例性的,预设规则可以为将上行数据中的五分之三分配至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剩余的五分之二则分配至另一个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
因为对于不存在交调干扰影响的双连接终端而言,不需要考虑TDM传输模式对两个上行通信链路的上行机会影响,直接使用现有的分流比例确定方式即可。
210、双连接终端判断目标分流比例是否小于分流指令中的分流阈值。
当双连接终端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小于分流指令中的分流阈值时,执行211;当双连接终端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大于等于分流指令中的分流阈值时,执行212。
实际中,可以不存在210步骤,只要在双连接终端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小于分流指令中的分流阈值时执行211,在双连接终端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大于等于分流指令中的分流阈值时执行212即可。另外,目标分流比例等于分流指令中的分流阈值的情况可以归于“目标分流比例小于分流指令中的分流阈值”中,也可以归于“目标分流比例大于分流指令中的分流阈值”,上述实施例仅以其归于“目标分流比例大于分流指令中的分流阈值”作为示例,并不对此做具体限制。
211、双连接终端根据目标分流比例将上行数据分配至第一上行通信链路和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
其中,第一上行通信链路为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为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
212、双连接终端将上行数据全部分配至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分流指令中还携带有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用于表明双连接终端对应的两种上行链路中用于上行分流的主要路径。
213、双连接终端根据常规分流比例将上行数据分配至第一上行通信链路和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双连接终端首先会将自身能力信息发送给其对应的主基站,以使主基站判断该能力信息中的对应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时隙配置和对应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时隙配置是否存在交调干扰,如果存在则该终端的上行数据传输需要采用TDM技术,如果不存在则依据现有技术进行。当双连接终端接收到主基站发送的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时,则可以确定自身支持的对应两种通信网络(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的频段之间存在一定的交调干扰,所以需要在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采用TDM传输模式,因而后续的上行分流需要考虑TDM传输模式的影响;然后根据TDM指令中携带的对应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时隙配置和对应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时隙配置确定目标分流比例;最后在目标分流比例小于分流指令中携带的分流阈值时,根据该目标分流比例将上行数据分配至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因为整个目标分流比例的确定是考虑了TDM传输模式导致的两种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时隙的变化情况的,所以最终进行上行分流的分流比例更适合该两个频段存在交调干扰的双连接终端,保证了双连接终端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上述主要从方法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发明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双连接终端和主基站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参照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终端01的结构示意图,其具体包括:发送模块11、接收模块12和处理模块13。发送模块11可以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201步骤;接收模块12可以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206步骤和208步骤;处理模块13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207步骤(2071-2073(20731和20732))、209步骤、210步骤、211步骤、212步骤和213步骤。
具体的,发送模块11,用于向主基站02发送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能力信息至少包括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主基站02为双连接终端连接的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或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
接收模块12,用于接收主基站02发送的时分复用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TDM开启指令携带有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为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二时隙配置为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
处理模块13,用于根据接收模块12接收到的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确定目标分流比例;
处理模块13还用于当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小于接收模块12接收到的分流阈值时,根据目标分流比例将上行数据分配至第一上行通信链路和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第一上行通信链路为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为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
可选的,处理模块13具体用于:根据接收模块12接收到的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确定基本分流比例;获取第一上行通信链路的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第二上行通信链路的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根据基本分流比例、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确定目标分流比例。
可选的,处理模块13具体用于:将第一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的数量和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的数量的第一比值作为基本分流比例。
可选的,处理模块13具体用于:计算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二比值;将基本分流比例与第二比值的乘积作为目标分流比例。
可选的,分流指令还携带有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处理模块13还用于:当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大于分流阈值时,将上行数据全部分配至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连接终端主要用于执行前述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分流方法,所以其对应的有益效果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表述,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基站02的结构示意图,其具体包括:接收模块21、判断模块22和发送模块23。接收模块21可以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202步骤;判断模块22可以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203步骤;发送模块23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204步骤和205步骤。
具体的,接收模块21,用于接收双连接终端01发送的双连接终端01的能力信息;能力信息至少包括双连接终端01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双连接终端01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
当判断模块22确定接收模块21接收到的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存在交调干扰时,发送模块23用于向双连接终端01发送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TDM开启指令包括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为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二时隙配置为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双连接终端01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
可选的,发送模块23具体用于:当判断模块22确定接收模块21接收到的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存在预设阶数的交调干扰时,向双连接终端01发送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基站主要用于执行前述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分流方法,所以其对应的有益效果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表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采用集成的模块的情况下,参照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行分流装置,该上行分流装置可以为前述的双连接终端或主基站,该上行分流装置包括存储器41、处理器42、总线43和通信接口44;存储器41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42与存储器41通过总线43连接;当上行分流装置运行时,处理器42执行存储器41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上行分流装置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双连接终端的上行分流方法或应用于主基站的上行分流方法。
在具体的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42(42-1和42-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7中所示的CPU0和CPU1。且作为一种实施例,上行分流装置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42,例如图7中所示的处理器42-1和处理器42-2。这些处理器42中的每一个CPU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42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存储器41可以是只读存储器41(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41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43与处理器42相连接。存储器41也可以和处理器42集成在一起。
在具体的实现中,存储器41,用于存储本申请中的数据和执行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对应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42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1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1内的数据,上行分流装置的各种功能。
通信接口44,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控制系统、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通信接口44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实现接收功能,以及发送单元实现发送功能。
总线43,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43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7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分流方法中双连接终端执行的相关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分流方法中主基站执行的相关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分流方法中双连接终端执行的相关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分流方法中主基站执行的相关步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应用于双连接终端,所述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主基站发送所述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至少包括所述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所述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所述主基站为所述双连接终端连接的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或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
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时分复用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所述TDM开启指令携带有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为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所述第二时隙配置为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所述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所述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所述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
根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确定目标分流比例;
当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比例小于所述分流阈值时,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比例将上行数据分配至第一上行通信链路和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所述第一上行通信链路为所述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为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行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确定目标分流比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确定基本分流比例;
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通信链路的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所述第二上行通信链路的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
根据所述基本分流比例、所述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所述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比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行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确定基本分流比例包括:
将所述第一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的数量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的数量的第一比值作为基本分流比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行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基本分流比例、所述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所述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比例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所述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二比值;
将所述基本分流比例与所述第二比值的乘积作为所述目标分流比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行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指令还携带有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所述方法还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比例大于所述分流阈值时,将上行数据全部分配至所述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
6.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应用于主基站,所述主基站为所述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中的任一个,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所述双连接终端发送的所述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至少包括所述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所述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
当确定所述第一频段和所述第二频段存在交调干扰时,向所述双连接终端发送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所述TDM开启指令包括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为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所述第二时隙配置为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所述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所述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所述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行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确定所述第一频段和所述第二频段存在交调干扰时,向所述双连接终端发送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包括:
当确定所述第一频段和所述第二频段存在预设阶数的交调干扰时,向所述双连接终端发送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
8.一种双连接终端,所述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主基站发送所述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至少包括所述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所述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所述主基站为所述双连接终端连接的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或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时分复用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所述TDM开启指令携带有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为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所述第二时隙配置为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所述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所述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所述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时隙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确定目标分流比例;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当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比例小于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分流阈值时,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比例将上行数据分配至第一上行通信链路和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所述第一上行通信链路为所述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通信链路为所述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连接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时隙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确定基本分流比例;
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通信链路的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所述第二上行通信链路的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
根据所述基本分流比例、所述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所述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比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连接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的数量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的数量的第一比值作为基本分流比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连接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计算所述第一上行信道质量参数和所述第二上行信道质量参数的第二比值;
将所述基本分流比例与所述第二比值的乘积作为所述目标分流比例。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连接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指令还携带有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当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比例大于所述分流阈值时,将上行数据全部分配至所述主上行通信链路标识对应的上行通信链路中传输。
13.一种主基站,所述主基站为所述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中的任一个,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双连接终端发送的所述双连接终端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至少包括所述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一通信网络的第一频段和所述双连接终端支持的第二通信网络的第二频段;
当判断模块确定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频段和所述第二频段存在交调干扰时,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双连接终端发送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所述TDM开启指令包括第一时隙配置和第二时隙配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为所述第一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所述第二时隙配置为所述第二通信网络的时隙配置,所述第一时隙配置中的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配置中上行时隙对应的子帧位置不同;所述分流指令至少用于指示所述双连接终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进行上行分流,所述分流指令携带有分流阈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主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
当判断模块确定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频段和所述第二频段存在预设阶数的交调干扰时,向所述双连接终端发送TDM开启指令和分流指令。
15.一种双连接终端,所述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连接;当所述装置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双连接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上行分流方法。
16.一种主基站,所述主基站为所述双连接终端同时使用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基站中的任一个,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连接;当所述装置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主基站执行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上行分流方法。
17.一种上行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12任一项所述的双连接终端和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主基站,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连接终端和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主基站。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上行分流方法。
1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上行分流方法。
CN202011092095.6A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122032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92095.6A CN112203275B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92095.6A CN112203275B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03275A true CN112203275A (zh) 2021-01-08
CN112203275B CN112203275B (zh) 2022-08-12

Family

ID=74010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92095.6A Active CN112203275B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0327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6251A (zh) * 2021-04-16 2022-10-2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连接的数据分流方法和装置
CN115460711A (zh) * 2021-06-08 2022-12-0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业务流量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17516A1 (zh) * 2014-08-25 2015-08-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终端
CN107852610A (zh) * 2016-06-29 2018-03-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终端
CN108337633A (zh) * 2012-04-20 2018-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CN110278591A (zh) * 2018-03-14 2019-09-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
CN111669833A (zh) * 2020-05-26 2020-09-1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7633A (zh) * 2012-04-20 2018-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WO2015117516A1 (zh) * 2014-08-25 2015-08-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终端
CN107852610A (zh) * 2016-06-29 2018-03-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终端
CN110278591A (zh) * 2018-03-14 2019-09-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
CN111669833A (zh) * 2020-05-26 2020-09-1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6251A (zh) * 2021-04-16 2022-10-2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连接的数据分流方法和装置
CN115460711A (zh) * 2021-06-08 2022-12-0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业务流量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460711B (zh) * 2021-06-08 2024-04-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业务流量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03275B (zh)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78563B (zh) 确定频谱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CN109392135B (zh)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CA3088035C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1669833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EP358512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media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
US20230262696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arameter,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2203275B (zh) 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US2023036287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EP4216610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2022039450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4556988A (zh) 物理信道监测方法和终端设备
US2022027275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device
KR20210088705A (ko)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6057867A (zh) 上报直流载波位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6325607A (zh) 上报直流载波位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5699873A (zh) 中继节点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3498136A (zh) 测量方法及装置
US2023034449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183808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signaling for beam searching latency reduction
US20240098738A1 (en)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EP4156585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tenna panel for transmission,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7956585A (zh) 传输功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7956584A (zh) 传输功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7356125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7693957A (zh) 测量位置的确定方法、终端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