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01153A - 电子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01153A CN112201153A CN202011192706.4A CN202011192706A CN112201153A CN 112201153 A CN112201153 A CN 112201153A CN 202011192706 A CN202011192706 A CN 202011192706A CN 112201153 A CN112201153 A CN 1122011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display screen
- function module
- optical function
- transmi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显示屏、透光盖板和光学功能模组,显示屏设置于壳体上,显示屏与壳体形成设备内腔,光学功能模组设置在设备内腔中,显示屏设有透光通孔,透光盖板覆盖在显示屏上,且覆盖透光通孔,透光盖板朝向显示屏的内侧表面开设有凹槽,光学功能模组固定在壳体内,且光学功能模组的第一端穿过透光通孔和凹槽的槽口伸至凹槽内,电子设备还包括透光保护层和遮光圈,透光保护层设置在透光盖板背离显示屏的一侧,遮光圈设置在透光保护层与透光盖板之间,遮光圈覆盖光学功能模组与凹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上述方案可以解决由于光学功能模组与显示屏的开口处的边缘较容易出现碰撞而导致的显示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大屏电子设备需求的增加,具有高屏占比特点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们的青睐,为电子设备配置屏下摄像头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在屏下安装摄像头的电子设备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具体地,安装在显示屏的开孔处的前置摄像头存在与开孔处边缘碰撞的风险,撞击会使得显示屏在开孔的边缘处容易出现裂纹,进而导致显示屏产生显示问题,例如显示屏呈现为“葫芦屏”,这会影响用户的使用。
当然,不局限于前置摄像头,电子设备的其它配置在屏下的光学功能模组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及其生产工艺,以解决由于光学功能模组与显示屏的开口处的边缘较容易出现碰撞而导致的显示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显示屏、透光盖板和光学功能模组,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壳体形成设备内腔,所述光学功能模组设置在所述设备内腔中,所述显示屏设有透光通孔,所述透光盖板覆盖在所述显示屏上,且覆盖所述透光通孔,所述透光盖板朝向所述显示屏的内侧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光学功能模组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且穿过所述透光通孔和所述凹槽的槽口伸至所述凹槽内,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透光保护层和遮光圈,所述透光保护层设置在所述透光盖板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遮光圈设置在所述透光保护层与所述透光盖板之间,所述遮光圈覆盖所述光学功能模组与所述凹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的生产工艺,所述电子设备为上文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生产工艺包括:
在所述透光盖板开设有所述凹槽以及在所述显示屏开设透光通孔;
将所述透光盖板与所述显示屏连接,以使所述透光通孔与所述凹槽相对;
将所述光学功能模组穿过所述透光通孔伸至所述凹槽内。
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通过对背景技术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透光盖板开设凹槽以及在显示屏开设透光通孔,从而使得设置在设备内腔中的光学功能模组的第一端能够穿过透光通孔和凹槽的槽口,并伸至凹槽内,从而能够使得光学功能模组的第一端错开透光通孔,从而与显示屏错开。在此种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发生跌落或受到磕碰的情况下,电子设备的第一端产生的摆动不会触碰显示屏,从而能够避免对显示屏产生损坏,进而能够解决由于光学功能模组与显示屏发生碰撞产生的显示问题。
此外,光学功能模组与显示屏装配完成之后,根据锁定光学功能模组的视场边界,在透光盖板表面设置遮光圈,从而能够遮挡光学功能模组与凹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确保电子设备的外观性能。透光保护层保护遮光圈,从而使得遮光圈不易被破坏,同时使得光学功能模组发出的光线或射入到光学功能模组的光线也不会被遮挡。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生产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显示屏、110-透光通孔、200-透光盖板、210-凹槽、300-光学功能模组、400-透光保护层、500-遮光圈、600-连接部、700-粘接层、800-第一光学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显示屏100、透光盖板200和光学功能模组300。
壳体为电子设备的基础部件,壳体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的一些其他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具体的,显示屏100设置于壳体上,显示屏100与壳体可以形成设备内腔,设备内腔为一个安装空间,可以容纳电子设备中的一些其它部件,光学功能模组300就设置在设备内腔之中,此外,设备内腔还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的一些其它部件(例如主板、电池等)提供防护基础,进而可以避免电子设备中的一些其它部件轻易碰损。具体的,显示屏100与壳体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相连。
具体的,显示屏100上设有透光通孔110,透光通孔110用于容纳光学功能模组300的一部分,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透光通孔110伸出显示屏100。
透光盖板200覆盖在显示屏100上,并且覆盖住透光通孔110。透光盖板200可以与显示屏100固定相连,具体的,透光盖板200可以与显示屏100通过第一光学胶层800粘接固定。透光盖板200朝向显示屏100的表面开设有凹槽210。
光学功能模组300设在设备内腔中,在通常情况下,光学功能模组300可以通过固定的方式设在设备内腔中,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穿过透光通孔110和凹槽210的槽口伸至凹槽210中,也就是说,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部分位于透光通孔110内,同时,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二部分位于凹槽210内。在通常情况下,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二端可以固定在设备内腔中,从而实现光学功能模组300的安装。具体的,光学功能模组300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壳体内的电路板上。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还包括透光保护层400和遮光圈500,透光保护层400设置在透光盖板200背离显示屏100的一侧,遮光圈500设置在透光保护层400与透光盖板200之间,遮光圈500覆盖光学功能模组300与凹槽210的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从而能够遮挡凹槽210的侧壁与光学功能模组300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使得用户在电子设备的外观上无法看到该缝隙,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外观性能。透光保护层400在确保透光的情况下,可以保护遮光圈500不易被破坏。
背景技术所述的电子设备在发生跌落或受到磕碰的情况下,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容易产生较大的摆动,进而较容易与周边的构件(例如显示屏)产生碰撞。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通过对背景技术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透光盖板200开设凹槽210以及在显示屏100开设透光通孔110,从而使得设置在设备内腔中的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能够穿过透光通孔110和凹槽210的槽口,并伸至凹槽210内,从而能够使得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错开透光通孔110,从而与显示屏100错开。在此种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发生跌落或受到磕碰的情况下,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产生的摆动不会触碰显示屏100,从而能够避免对显示屏100产生损坏,进而能够解决由于光学功能模组300与显示屏100发生碰撞产生的显示问题。
此外,遮光圈500设置在透光保护层400与透光盖板200之间,而透光保护层400设置在透光盖板200背离显示屏100的一侧,遮光圈500遮盖光学功能模组300与凹槽210的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确保电子设备的外观性能,同时,透光保护层400也有效保护了遮光圈500不会被轻易破坏,同时使得光学功能模组300发出的光线或射入到光学功能模组300的光线也不会被遮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凹槽210包括朝向槽口的底壁,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的端面朝向底壁,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的端面与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二件间隙能够使得光学功能模组300与凹槽210的底壁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从而能够在电子设备发生跌落或磕碰的情况下,光学功能模组300与透光盖板200之间较难发生碰撞,从而有利于保护透光盖板200和光学功能模组300。
一种可选的方案中,透光保护层400通过粘接层700与透光盖板200粘接相连,遮光圈500位于粘接层700内,遮光圈500由遮光材料制成,遮光材料可以为黑色材料,例如,遮光圈500可以为遮光油墨层。由于遮光圈500位于透光保护层400和透光盖板200之间的粘接层700内,从而透光保护层400能够保护遮光圈500不被轻易破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凹槽210的侧壁与光学功能模组300之间可以设置有连接部600。连接部600可以有效固定光学功能模组300同时避免光学功能模组300与凹槽210的内壁之间接触。此种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发生跌落或磕碰的情况下,设置在凹槽210的侧壁与光学功能模组300之间的连接部600能够避免透光盖板200与光学功能模组300之间过度靠近或接触,这无疑能使得光学功能模组300与透光盖板200之间较难发生碰撞,从而有利于保护透光盖板200和光学功能模组300。需要说明的是,凹槽210的内壁包括朝向槽口的底壁和凹槽210的侧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部600可以与凹槽210的部分底壁相连,且连接部600支撑于光学功能模组300与凹槽210的部分底壁之间。在电子设备发生跌落或磕碰的情况下,设置在凹槽210的侧壁与光学功能模组300之间的连接部600能够起到支撑作用,避免透光盖板200与光学功能模组300之间过度靠近或接触,这无疑能使得光学功能模组300与透光盖板200之间较难发生碰撞,从而有利于保护透光盖板200和光学功能模组300。
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连接部600可以为弹性结构部。此种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发生跌落或受到磕碰的情况下,光学功能模组300位于凹槽210内的第一端在摆动的过程中能够被连接部600减震,从而能够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进而能够减小光学功能模组300通过连接部600对透光盖板200施加的作用力,进而使得透光盖板200不易发生损坏,能够解决由于光学功能模组300与显示屏100发生碰撞产生的显示问题。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连接部600可以为阻光结构部。由于连接部600设置在凹槽210的侧壁与光学功能模组300之间,从而能够辅助遮光圈500更有效地遮挡凹槽210的侧壁与光学功能模组300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可以使得用户在电子设备的外观上无法看到该缝隙,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外观性能。
如上文所述,透光盖板200朝向显示屏100的表面可以开设有凹槽210,具体的,凹槽210可以通过机械加工(例如CNC机加工)成型,也可以通过蚀刻成型,在通过蚀刻成型的情况下,凹槽210为蚀刻槽。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凹槽210的成型方式。光学功能模组300通过透光盖板200进行工作,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种类可以有多种,例如,光学功能模组300可以为指纹识别模组、摄像模组或补光灯模组,当然,光学功能模组300还可以为其他种类的模组,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光学功能模组300的具体种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凹槽210的开口位于透光通孔110朝向透光盖板200的内侧端口之内。也就是说,凹槽210的尺寸小于透光通孔110的尺寸,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穿过透光通孔110与凹槽210的槽口伸至凹槽210内,使光学功能模组300与显示屏100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此种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发生跌落或磕碰的情况下,光学功能模组300更不易触碰显示屏100,从而能够避免对显示屏100产生损坏,进而能够解决由于光学功能模组300与显示屏100发生碰撞产生的显示问题。
请参考图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的生产工艺,所公开的生产工艺包括:
S101、在透光盖板200开设凹槽210。
本步骤可以通过机械加工、化学蚀刻等方式在透光盖板200的表面形成凹槽210。透光盖板200开设凹槽210的表面用于在后续的组装后朝向显示屏100。
S102、在显示屏100开设透光通孔110。
S101和S102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先进行S102,再进行S101,还可以先进行S101,再进行S102,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S101和S102的进行顺序。本步骤中,透光通孔110朝向透光盖板200的内侧端口位于凹槽210的槽口边缘围成的区域内。
同理,可以通过机械加工、化学蚀刻等方式在显示屏100上形成透光通孔110,本申请实施例同样不限制透光通孔110的成型方式。
S103、将透光盖板200与显示屏100连接,以使透光通孔110与凹槽210相对。
本步骤中,具体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实现透光盖板200与显示屏100之间的连接组装。
S104、将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穿过透光通孔110伸至凹槽210内。
本步骤中,光学功能模组300具体穿过透光通孔110和凹槽210的槽口伸至凹槽210内。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游戏机、可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电子设备的具体种类。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显示屏(100)、透光盖板(200)和光学功能模组(300),所述显示屏(100)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显示屏(100)与所述壳体形成设备内腔,所述光学功能模组(300)设置在所述设备内腔中,所述显示屏(100)设有透光通孔(110),所述透光盖板(200)覆盖在所述显示屏(100)上,且覆盖所述透光通孔(110),所述透光盖板(200)朝向所述显示屏(100)的内侧表面开设有凹槽(210),所述光学功能模组(300)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透光通孔(110)和所述凹槽(210)的槽口伸至所述凹槽(210)内,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透光保护层(400)和遮光圈(500),所述透光保护层(400)设置在所述透光盖板(200)背离所述显示屏(100)的一侧,所述遮光圈(500)设置在所述透光保护层(400)与所述透光盖板(200)之间,所述遮光圈(500)覆盖所述光学功能模组(300)与所述凹槽(210)的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0)包括朝向所述槽口的底壁,所述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的端面朝向所述底壁,所述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保护层(400)通过粘接层(700)与所述透光盖板(200)粘接相连,所述遮光圈(500)位于所述粘接层(700)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0)的侧壁与所述光学功能模组(300)之间设置有连接部(6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600)与所述凹槽(210)的部分底壁相连,且所述连接部(600)支撑于所述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凹槽(210)的部分底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600)为弹性结构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600)为阻光结构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0)为蚀刻槽,所述凹槽(210)的开口位于所述透光通孔(110)朝向所述透光盖板(200)的内侧端口之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功能模组(300)为指纹识别模组、摄像模组或补光灯模组。
10.一种电子设备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生产工艺包括:
在所述透光盖板(200)开设有所述凹槽(210)以及在所述显示屏(100)开设透光通孔(110);
将所述透光盖板(200)与所述显示屏(100)连接,以使所述透光通孔(110)与所述凹槽(210)相对;
将所述光学功能模组(300)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透光通孔(110)和所述凹槽(210)的槽口伸至所述凹槽(210)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92706.4A CN112201153B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电子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92706.4A CN112201153B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电子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01153A true CN112201153A (zh) | 2021-01-08 |
CN112201153B CN112201153B (zh) | 2023-04-14 |
Family
ID=74012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192706.4A Active CN112201153B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电子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20115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9529A1 (zh) * | 2021-12-14 | 2023-06-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2042838A1 (en) * | 2000-11-27 | 2002-05-30 | Seamless Display Limited | Visual display screen arrangement |
CN108418918A (zh) * | 2018-02-28 | 2018-08-1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8989501A (zh) * | 2018-07-27 | 2018-12-1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 |
CN208401907U (zh) * | 2018-05-24 | 2019-01-1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显示屏组件及移动终端 |
CN110120990A (zh) * | 2018-02-05 | 2019-08-13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显示屏组件及移动终端 |
CN209267626U (zh) * | 2018-12-26 | 2019-08-1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 |
CN110619814A (zh) * | 2019-09-23 | 2019-12-2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10-30 CN CN202011192706.4A patent/CN11220115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2042838A1 (en) * | 2000-11-27 | 2002-05-30 | Seamless Display Limited | Visual display screen arrangement |
CN110120990A (zh) * | 2018-02-05 | 2019-08-13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显示屏组件及移动终端 |
CN108418918A (zh) * | 2018-02-28 | 2018-08-1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208401907U (zh) * | 2018-05-24 | 2019-01-1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显示屏组件及移动终端 |
CN108989501A (zh) * | 2018-07-27 | 2018-12-1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 |
CN209267626U (zh) * | 2018-12-26 | 2019-08-1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 |
CN110619814A (zh) * | 2019-09-23 | 2019-12-2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9529A1 (zh) * | 2021-12-14 | 2023-06-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01153B (zh) | 2023-04-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233676A (en) | Optical module | |
CN111405414B (zh) | 电子设备 | |
EP3629227A1 (en) | Display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 |
US11245207B2 (en) | Stack 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using interpos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1405098B (zh) | 电子设备 | |
CN110113460B (zh) | 电子设备 | |
CN109510885B (zh) | 电子装置 | |
CN108989501B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110648594A (zh) | 电子设备 | |
CN112201153B (zh) | 电子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 |
CN110995911B (zh) | 电子设备 | |
CN111866242A (zh) | 电子设备 | |
CN209515053U (zh) | 终端设备 | |
CN110650276A (zh) | 光学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2887542B (zh) | 电子设备 | |
CN111414046A (zh) | 显示组件和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 |
CN112702498B (zh)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3028286U (zh) | 电子设备 | |
EP3992843B1 (en) | Optical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 |
CN111107201B (zh) | 电子设备 | |
CN110798553A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112291396B (zh) | 电子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 |
EP4132239B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9244093B (zh) | 一种光学封装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219918979U (zh) | 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