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7486B - 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及智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及智能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87486B CN112187486B CN202011048898.1A CN202011048898A CN112187486B CN 112187486 B CN112187486 B CN 112187486B CN 202011048898 A CN202011048898 A CN 202011048898A CN 112187486 B CN112187486 B CN 1121874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lligent device
- network
- effective
- controlled
- controlled intellig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 H04L12/185—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with management of multicast group membershi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及智能设备,交互方法能够实现主控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当主控智能设备和/或被控智能设备为多网卡设备时,可以实现将被控智能设备的全部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主控智能设备再主动向组播地址发送数据包,使得组播组中的所有被控智能设备都能收到并根据数据包内容发送给主控智能设备回复信息;或者将主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由主控智能设备被动地接收被控智能设备发往组播地址的组播包。主控智能设备根据回复信息或者组播包就可以了解到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保证智能设备之间在全部有效的网络中均可以正常交互,避免多网卡设备交互的局限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及智能设备。
背景技术
在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技术越来越成熟的同时,也不乏多种协议对各种智能设备间交互的支持,其中的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数字生活网络联盟)协议便是多个交互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实现同一网络内的个人计算机、消费电器、移动设备等智能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以及多媒体资源共享。
目前,有很多智能设备已经可以实现支持DLNA的功能,例如屏幕共享或者音频共享等,其中的智能设备可以包括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以屏幕共享功能为例,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可以是,查找到与智能设备A处于同一网络内的智能设备B,并将智能设备A显示的画面共享到智能设备B上显示;或者以音频共享功能为例,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可以是,查找到与智能设备A处于同一网络内的智能设备B,并将智能设备A播放的音频共享到智能设备B上播放。
但是,当一个智能设备A有多网卡使用时,或者说智能设备A可以同时工作在多个网络时,上述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只能使智能设备A在一个默认的网络中工作。例如,智能设备A开启了热点,该智能设备A就同时存在有线网络和热点网络,如果在有线网络和热点网络中分别连接了智能设备B和智能设备C,该智能设备A就只能与智能设备B和智能设备C之中的一个正常交互,不能与智能设备B和智能设备C同时进行交互。可见,目前的智能设备交互方法在智能设备为多网卡设备时,难以保证智能设备在全部连接的网络中均能实现正常交互,因此,目前的这种智能设备交互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及智能设备,在智能设备为多网卡设备时,保证智能设备在全部连接的网络中均能实现正常交互,避免智能设备之间交互的局限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包括:
将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
分别接收主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用于表示包括主控智能设备地址在内的数据集合;所述组播地址用于表示所述组播组所在的地址;
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发送不同的回复信息;所述回复信息用于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提供所述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各个有效网络的服务能力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发送不同的回复信息的步骤包括:
解析从各个有效网络获得的各个数据包,获得所述主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设备地址;
根据各个设备地址,分别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发送不同的回复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发送不同的回复信息之后,还包括:
根据预设轮询间隔,轮询检测所述智能设备本身的有效网络的数量是否增加或者减少;
如果所述有效网络的数量增加,则将新增的有效网络加入到所述组播组中;
如果所述有效网络的数量减少,则将减少的有效网络从所述组播组中删除。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第二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包括:
将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分别连接;
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数据包,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所有的被控智能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用于表示包括所述智能设备地址在内的数据集合;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被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
分别接收所述被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发送的不同的回复信息;所述回复信息用于向所述智能设备提供所述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各个有效网络的服务能力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别接收所述被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发送的不同的回复信息之后,还包括:
解析不同的回复信息,获得各个有效网络对应的描述文件地址;
从各个描述文件地址中分别获得各个描述文件;
根据不同的描述文件获得所述被控智能设备的各个有效网络的服务能力。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第三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包括:
将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分别连接;
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组播包,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所有的主控智能设备接收到所述组播包;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包含待交互的所有主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所述组播包用于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提供所述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所述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服务能力的介绍。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第四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包括:
将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
分别接收所述被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的不同的组播包;所述组播包用于向所述智能设备提供所述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所述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服务能力的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别接收所述被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的不同的组播包之后,还包括:
解析不同的组播包,获得各个有效网络对应的描述文件地址;
从各个描述文件地址中分别获得各个描述文件;
根据不同的描述文件获得所述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方法,包括:
控制器,用于执行:
将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
分别接收主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用于表示包括主控智能设备地址在内的数据集合;所述组播地址用于表示所述组播组所在的地址;
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发送不同的回复信息;所述回复信息用于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提供所述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各个有效网络的服务能力介绍。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第二种智能设备,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中的方法,包括:
控制器,用于执行:
将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分别连接;
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数据包,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所有的被控智能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用于表示包括所述智能设备地址在内的数据集合;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被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
分别接收所述被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发送的不同的回复信息;所述回复信息用于向所述智能设备提供所述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各个有效网络的服务能力介绍。
第七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第三种智能设备,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中的方法,包括:
控制器,用于执行:
将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分别连接;
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组播包,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所有的主控智能设备接收到所述组播包;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包含待交互的所有主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所述组播包用于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提供所述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所述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服务能力的介绍。
第八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第四种智能设备,用于实现上述第四方面中的方法,包括:
控制器,用于执行:
将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
分别接收所述被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的不同的组播包;所述组播包用于向所述智能设备提供所述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所述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服务能力的介绍。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能够实现主控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当主控智能设备和/或被控智能设备为多网卡设备时,可以实现将被控智能设备的全部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主控智能设备再主动向组播地址发送数据包,使得组播组中的所有被控智能设备都能收到并根据数据包内容发送给主控智能设备回复信息;或者将主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由主控智能设备被动地接收被控智能设备发往组播地址的组播包。主控智能设备根据回复信息或者组播包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描述文件,进而了解到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进而完成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可见,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即使当智能设备是多网卡设备时,也能保证智能设备之间在全部有效的网络中均可以正常交互,避免多网卡设备交互的局限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中示例性示出了目前的智能设备交互方法中一种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流程图;
图2中示例性示出了目前的智能设备交互方法中另一种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流程图;
图3中示例性示出了目前的智能设备交互方法中一种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流程图;
图4中示例性示出了目前的智能设备交互方法中另一种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设备之间交互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第二种智能设备之间交互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第三种智能设备之间交互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第四种智能设备之间交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实施方式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此外,虽然本申请中公开内容按照示范性一个或几个实例来介绍,但应理解,可以就这些公开内容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单独构成一个完整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Unless otherwiseindicated)。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例如能够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图示或描述中给出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仅以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来区分交互双方,但不论是被控智能设备还是主控智能设备其本质上都属于智能设备。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例如能够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图示或描述中给出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智能设备均支持DLNA协议,并且,DLNA协议栈的基础是UPNP(Universal Plug andPlay,即插即用)协议,UPNP协议的工作流程包括寻址、发现、描述、控制、事件和展示等过程,如需使DLNA协议能正常工作,这几个步骤缺一不可,其中,发现过程是主控智能设备寻找整个网络上的其他被控智能设备、同时主控智能设备也要宣告它本身的存在的过程,描述过程是主控智能设备取得被控智能设备的描述文件的过程,其中的描述文件用于展示被控智能设备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通常,UPNP协议定义了两种角色,设备(device)和控制点(control point),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被控智能设备作为UPNP协议中的设备角色,以主控智能设备作为UPNP协议中的控制点角色使用。并且,主控智能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被控智能设备可以是智能电视、智能音箱、车载音箱和投影仪等智能设备。以将智能手机屏幕共享到智能电视屏幕上为例,其中的智能手机可以理解为是主控智能设备,而智能电视可以理解为是被控智能设备。
主控智能设备如果想要去调用被控智能设备支持的服务并且控制该被控智能设备,首先主控智能设备应该发现该被控智能设备,然后该被控智能设备把自己的服务能力给到主控智能设备。如果UPNP协议的工作流程中的发现和描述过程出现问题,就无法进行后面的服务调用,比如智能手机作为主控智能设备,如果智能手机发现不了智能电视,就无法将自己的视频共享到智能电视上播放。
对于具有多网卡的智能设备来说,它是同时工作在本机所有有效网络之下的,理想情况下,所有有效网络所在的局域网中的智能设备都能与此智能设备正常交互。但是,目前的智能设备交互方法中,却无法保证智能设备开启多个有效网络时,每个有效网络中的其他智能设备都能与该智能设备同时进行正常的交互。例如,智能电视开启了热点,智能电视就同时工作在有线网络和热点网络下,而此时一部智能手机A连接了智能电视的有线网络,另一部手机B连接了智能电视的热点网络,但是此时,智能电视只能与智能手机A或者智能手机B交互,而无法同时与两部智能手机交互。
在UPNP协议的工作流程中,主控智能设备有两种发现被控智能设备的方式,一种是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另一种是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其中,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方式,是在有控制请求之后,主控智能设备在当前的网络中查找有无对应的可用被控智能设备,即:主控智能设备主动向组播地址(例如239.255.255.250:1900)上发送数据包,网络中的被控智能设备收到数据包之后给主控智能设备回复设备的描述文件地址,主控智能设备根据此描述文件地址获取到描述文件即可知道被控智能设备的服务能力;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方式,是某一被控智能设备接入网络、取得IP地址之后,就开始向网络“广播”自己已经进入网络,即:被控智能设备在启动时,会向组播地址(例如239.255.255.250:1900)上发送组播包,宣告自己的存在,此时主控智能设备对组播地址也处于监听状态,即可接收到组播包。
图1中示例性示出了目前的智能设备交互方法中一种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流程图。图1中,被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即被控智能设备工作在网络1和网络2中。被控智能设备在加入组播组时,通常会选择默认的网络1加入,网络2无法加入到组播组中,进而被控智能设备无法通过网络2接收到主控智能设备2发来的数据包也无法向主控智能设备2发送回复信息。此时,只有主控智能设备1可以接收到被控智能设备发送的回复消息,也只有主控智能设备1可以发现被控智能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同时工作在热点网络和无线网络中,但是其会选择将更加稳定的无线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进而,当热点网络和无线网络中同时有其他设备发来的数据时,智能手机智只能接收到无线网络中的数据。
图2中示例性示出了目前的智能设备交互方法中另一种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流程图。图2中,主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即主控智能设备工作在网络1和网络2中。主控智能设备在向组播地址发送数据包时,通常会选择默认的网络1发送,网络2不使用,进而网络2中的被控智能设备2无法接收到数据包也无法向主控智能设备发送回复信息。此时,主控智能设备只可以接收到被控智能设备1发送的回复信息,即主控智能设备只能发现被控智能设备1。
图3中示例性示出了目前的智能设备交互方法中一种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流程图。图3中,被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即被控智能设备工作在网络1和网络2中。被控智能设备在向组播地址主动发送组播包时,通常会选择默认的网络1发送,网络2不使用,进而网络2中的主控智能设备2无法接收到组播包,即网络2中的主控智能设备2无法发现该被控智能设备。
图4中示例性示出了目前的智能设备交互方法中另一种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流程图。图4中,主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即主控智能设备工作在网络1和网络2中。主控智能设备在加入组播组时,通常会选择默认的网络1加入,网络2无法加入到组播组中,进而主控智能设备无法通过网络2获得被控智能设备2发送的组播包。主控智能设备也无法发现被控智能设备2。
如图1-图4所示,可以说明在目前的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中,即使智能设备同时开启了多个有效网络,也只有一个有效网络可以使用,其他网络仍处于空闲状态,这样的情况造成了交互的局限性,也浪费了一定的网络资源。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分别提供了可以作为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的智能设备,能够实现主控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当智能设备是多网卡设备时,也能保证智能设备之间在全部有效的网络中均可以正常交互,避免多网卡设备交互的局限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组播技术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组播技术的初衷是以“尽力而为”的形式发送信息到某个目标组,这个目标组称为组播组。在有源主机向多点目标主机发送信息需求时,源主机只发送一份数据,数据的目的地址是组播组地址,这样,凡是属于该组的成员,都可以接收到一份源主机发送的数据的拷贝,此组播方式下,只有真正信息需要的组播成员会收到信息,其他主机不会收到。
针对于上述图1-图2所示的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被控智能设备,可以执行有效网络加组、接收数据包、解析数据包和回复信息等操作。具体的执行方式包括:将被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分别接收主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发送的数据包;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主控智能设备发送不同的回复信息。
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控智能设备,可以执行有效网络连接、发送数据包、接收回复信息和解析回复信息等操作。具体的执行方式包括:将主控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分别连接;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数据包,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所有的被控智能设备接收到数据包;分别接收被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发送的不同的回复信息。
上述实施例中,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被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数据包用于表示包括主控智能设备地址在内的数据集合;组播地址用于表示组播组所在的地址;回复信息用于向主控智能设备提供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各个有效网络的服务能力介绍。并且,组播技术中的源主机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主控智能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上述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情况,以被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的说明如下: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设备之间交互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被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时,网络1和网络2均为被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即被控智能设备此时同时工作在网络1和网络2中,主控智能设备1连接网络1,主控智能设备2连接网络2。被控智能设备需要将其当前全部有效的网络1和网络2加入到组播地址上的组播组中,其中组播地址可以是239.255.255.250:1900;然后,主控智能设备1通过有效的网络1向组播地址上发送数据包1,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的被控智能设备接收到数据包1,主控智能设备2通过有效的网络2向组播地址上发送数据包2,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的被控智能设备接收到数据包2;被控智能设备分别通过网络1向主控智能设备1发送回复信息1,通过网络2向主控智能设备2发送回复信息2;主控智能设备1收到回复信息1,即认为发现了被控智能设备,主控智能设备2收到回复信息2,即认为也发现了被控智能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上述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情况,还可以以主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的说明如下: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第二种智能设备之间交互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当主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时,网络1和网络2均为主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即主控智能设备此时同时工作在网络1和网络2中,被控智能设备1连接网络1,被控智能设备2连接网络2。被控智能设备1和被控智能设备2需要将其各自有效的网络1和网络2加入到组播地址上的组播组中,其中组播地址可以是239.255.255.250:1900;然后,主控智能设备分别通过网络1和网络2向组播地址上发送数据包1和数据包2,以使与网络1连接的被控智能设备1能够接收到数据包1,与网络2连接的被控智能设备2能够接收到数据包2;被控智能设备1和被控智能设备2再分别通过网络1和网络2向主控智能设备发送回复信息1和回复信息2;主控智能设备收到回复信息1和回复信息2,即认为发现了被控智能设备1和被控智能设备2。
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交互过程,与当前使用的一些智能设备交互方法相比,主控智能设备不必仅通过默认的网络发送数据包,被控智能设备也不必仅将默认的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并且,主控智能设备可以通过其全部有效的网络向组播地址发送数据包,被控智能设备也可以通过其全部有效的网络接收数据包和发送回复信息。进而,无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是否是多网卡设备,都可以保证智能设备之间在全部有效的网络中均可以正常交互。
上述实施例中,仅仅分别以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进行举例,但是实际情况中,主控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均可为多网卡设备,当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均为多网卡设备时,其交互的过程也可以根据如上所述的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过程进行。其中主控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各自的有效网络为各自的有效网卡连接的网络。
针对上述图3-图4所示的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被控智能设备,可以执行有效网络连接、发送组播包等操作。具体的执行方式包括:将被控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分别连接;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组播包,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所有的主控智能设备接收到所述组播包。
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控智能设备,可以执行有效网络加组、接收组播包、解析组播包等操作。具体的执行方式包括:将主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分别接收被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的不同的组播包。
上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包含待交互的所有主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组播包用于向主控智能设备提供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服务能力的介绍。并且,组播技术中的源主机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被控智能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上述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情况,以被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的说明如下: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第三种智能设备之间交互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被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时,网络1和网络2均为被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此时被控智能设备同时工作在网络1和网络2中。主控智能设备1与网络1连接,其有效的网络即为网络1,需要将网络1加入组播地址上的组播组中,主控智能设备2与网络2连接,其有效的网络即为网络2,需要将网络2加入组播地址上的组播组中,其中组播地址可以是239.255.255.250:1900;被控智能设备分别通过网络1和网络2向组播地址发送组播包1和组播包2;主控智能设备1通过网络1接收组播包1,即认为主控智能设备1发现被控智能设备;主控智能设备2通过网络2接收组播包2,即认为主控智能设备2也发现被控智能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上述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情况,还可以以主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的说明如下: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第四种智能设备之间交互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当主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时,网络1和网络2均为主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被控智能设备1与网络1连接,被控智能设备2与网络2连接。主控智能设备将网络1和网络2分别加入组播地址上的组播组中,其中组播地址可以是239.255.255.250:1900;被控智能设备1通过网络1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组播包1,被控智能设备2通过网络2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组播包2;主控智能设备通过网络1接收组播包1,即认为发现了被控智能设备1,主控智能设备通过网络2接收组播包2,即认为发现了被控智能设备2。
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交互过程,与当前使用的一些智能设备交互方法相比,被控智能设备不必仅通过默认的网络发送组播包,主控智能设备也不必仅通过默认的网络接收组播包。并且,被控智能设备可以通过其全部有效的网络向组播地址发送组播包,主控智能设备也可以通过其全部有效的网络接收到组播包。进而,无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是否是多网卡设备,都可以保证智能设备之间在全部有效的网络中均可以正常交互。
上述实施例中,仅仅分别以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进行举例,但是实际情况中,主控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均可为多网卡设备,当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均为多网卡设备时,其交互的过程也可以根据如上所述的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过程进行。其中主控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各自的有效网络为各自的有效网卡连接的网络。
在一些实施例中,被控智能设备还可以解析从各个有效网络获得的各个数据包,进而获得主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设备地址;例如,通过网络1获得数据包1,通过网络2获得数据包2,那么可以从数据包1中获得主控智能设备在网络1中的第一设备地址,从数据包2中获得主控智能设备在网络2中的第二设备地址。然后再根据各个设备地址,通过不同的有效的网络分别向主控智能设备发送不同的回复信息,例如,通过网络1向第一设备地址中发送回复信息1,通过网络2向第二设备地址中发送回复信息2。
通常,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启动之后,如果智能设备又连接了新的网络,那么连接的新网络也不会执行加组操作,因为执行加组操作一般是在交互操作启动的时候。因此,新网络所在局域网之中的智能设备之间就不会互相通信。比如,智能电视开机已经启动了交互服务,然后用户开启了热点网络,但是开启热点网络时,并不会触发网络组播,所以当前的交互服务不会重启,新增的热点网络就不会执行加组操作,那么连接热点网络的智能手机就不会发现这个智能电视,此智能电视也不会发现该智能手机。
为了能够及时了解智能设备有效网络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还可以根据预设的轮询间隔,轮询检测设备本身的有效网络的数量是否增加或者减少。如果有效网络的数量增加,则将新增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如果有效网络的数量减少,则将减少的有效网络从组播组中删除。
加入轮询操作之后,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检查本设备是否有增加或者删除的网络,对于增加的网络执行加组操作可以保证本设备也能与新网络所在局域网中的其他设备正常通信。当然,过一段时间,可能用户选择断开了某一网络,轮询操作也会检测到该网络断开并将该网络所在局域网中的其他设备下线,保证所有网络与设备的正确对应。
另外,针对于轮询操作,还可以实时改变轮询的时间间隔,实时改变指的是根据网络内智能设备具体在线的数量来决定轮询间隔。网络内智能设备数量多则轮询间隔相应减少,以提高检测网内设备状态的准确性,提高轮询的效率;网络内智能设备数量少则轮询间隔相应增加,以节省轮询操作占用的资源,缓解轮询操作给智能设备运行造成的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控智能设备还可以解析不同的回复信息,进而从各个回复信息中获得各个有效网络对应的描述文件地址,例如,解析回复信息1获得网络1对应的第一描述文件地址,解析回复信息2获得网络2对应的第二描述文件地址。再从各个描述文件地址中分别获得各个描述文件,进而根据不同的描述文件获得被控智能设备的各个有效网络的服务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控智能设备还可以解析不同的组播包,进而获得各个有效网络对应的描述文件地址,例如解析组播包1获得网络1对应的第一描述文件地址,解析组播包2获得网络2对应的第二描述文件地址。再从各个描述文件地址中分别获得各个描述文件,进而根据不同的描述文件获得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
上述实施例中,不论是主控智能设备还是被控智能设备,均可以由各自的控制器完成各自的执行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用于完成主控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
在主控智能设备主动搜索被控智能设备的情况下,在上述交互方法中,基于主控智能设备,需实现:将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分别连接;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数据包,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所有的被控智能设备接收到数据包;分别接收被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发送的不同的回复信息。基于被控智能设备,需实现:将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分别接收主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发送的数据包;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主控智能设备发送不同的回复信息。
在被控智能设备主动通知主控智能设备的情况下,在上述交互方法中,基于主控智能设备,需实现:将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分别接收被控智能设备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的不同的组播包。基于被控智能设备,需实现:将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分别连接;分别通过各个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组播包,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所有的主控智能设备接收到组播包。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交互方法基于主控智能设备,还需实现:解析不同的回复信息,获得各个有效网络对应的描述文件地址;从各个描述文件地址中分别获得各个描述文件;根据不同的描述文件获得被控智能设备的各个有效网络的服务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交互方法基于主控智能设备,还需实现:解析不同的组播包,获得各个有效网络对应的描述文件地址;从各个描述文件地址中分别获得各个描述文件;根据不同的描述文件获得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交互方法基于被控智能设备,还需实现:解析从各个有效网络获得的各个数据包,获得主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设备地址;根据各个设备地址,分别向主控智能设备发送不同的回复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交互方法基于被控智能设备,还需实现:根据预设轮询间隔,轮询检测智能设备本身的有效网络的数量是否增加或者减少;如果有效网络的数量增加,则将新增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如果有效网络的数量减少,则将减少的有效网络从组播组中删除。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能够实现主控智能设备与被控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当主控智能设备和/或被控智能设备为多网卡设备时,可以实现将被控智能设备的全部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主控智能设备再主动向组播地址发送数据包,使得组播组中的所有被控智能设备都能收到并根据数据包内容发送给主控智能设备回复信息;或者将主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由主控智能设备被动地接收被控智能设备发往组播地址的组播包。主控智能设备根据回复信息或者组播包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描述文件,进而了解到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进而完成主控智能设备和被控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可见,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即使当智能设备是多网卡设备时,也能保证智能设备之间在全部有效的网络中均可以正常交互,避免多网卡设备交互的局限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以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主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时,将所述主控智能设备与第一被控智能设备和第二被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分别连接;其中,第一被控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的第一有效网络连接,第二被控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的第二有效网络连接;
分别通过第一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第一数据包,以及通过第二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第二数据包,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第一被控智能设备接收到第一数据包,第二被控智能设备接收到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二数据包用于表示包括所述主控智能设备地址在内的数据集合;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被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
分别接收所述第一被控智能设备通过第一有效网络以及所述第二被控智能设备通过第二有效网络发送的不同的回复信息;所述回复信息用于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提供第一和第二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各个有效网络的服务能力介绍;
解析不同的回复信息,获得各个有效网络对应的描述文件地址;从各个描述文件地址中分别获得各个描述文件;
根据不同的描述文件获得所述第一被控智能设备在第一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被控智能设备在第二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被控智能设备根据预设的轮询间隔,轮询检测设备本身的有效网络的数量是否增加或者减少;如果有效网络的数量增加,则将新增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如果有效网络的数量减少,则将减少的有效网络从组播组中删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轮询检测设备本身的有效网络的数量是否增加或者减少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网络内智能设备数量多时,减少轮询时间间隔;在网络内智能设备数量少时,增加轮询时间间隔。
4.一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主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时,将所述主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所有主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其中,第一被控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的第一有效网络连接,第二被控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的第二有效网络连接;
分别接收第一被控智能设备通过第一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的第一组播包,以及第二被控智能设备通过第二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的第二组播包;
解析所述第一组播包与所述第二组播包,获得所述第一有效网络与所述第二有效网络对应的描述文件地址;从各个描述文件地址中分别获得各个描述文件;
根据不同的描述文件获得所述第一被控智能设备在第一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被控智能设备在第二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所述组播包用于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提供第一被控智能设备和第二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服务能力的介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主控智能设备根据预设的轮询间隔,轮询检测设备本身的有效网络的数量是否增加或者减少;如果有效网络的数量增加,则将新增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如果有效网络的数量减少,则将减少的有效网络从组播组中删除。
6.一种智能设备,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用于执行:
当主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时,将所述主控智能设备与第一被控智能设备和第二被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分别连接;其中,第一被控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的第一有效网络连接,第二被控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的第二有效网络连接;
分别通过第一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第一数据包,以及通过第二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第二数据包,以使组播地址上组播组中第一被控智能设备接收到第一数据包,第二被控智能设备接收到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与第二数据包用于表示包括所述主控智能设备地址在内的数据集合;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被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
分别接收所述第一被控智能设备通过第一有效网络以及所述第二被控智能设备通过第二有效网络发送的不同的回复信息;所述回复信息用于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提供第一和第二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各个有效网络的服务能力介绍;
解析不同的回复信息,获得各个有效网络对应的描述文件地址;从各个描述文件地址中分别获得各个描述文件;
根据不同的描述文件获得第一被控智能设备在第一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以及第二被控智能设备在第二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
7.一种智能设备,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用于执行:
当主控智能设备为双网卡设备时,将所述主控智能设备当前全部的有效网络加入到组播组中;所述组播组用于表示待交互的所有主控智能设备的有效网络集合;其中,第一被控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的第一有效网络连接,第二被控智能设备与主控智能设备的第二有效网络连接;
分别接收第一被控智能设备通过第一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的第一组播包,以及第二被控智能设备通过第二有效网络向组播地址上发送的第二组播包;
解析所述第一组播包与所述第二组播包,获得所述第一有效网络与所述第二有效网络对应的描述文件地址;从各个描述文件地址中分别获得各个描述文件;
根据不同的描述文件获得所述第一被控智能设备在第一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被控智能设备在第二有效网络中的服务能力;所述组播包用于向所述主控智能设备提供第一被控智能设备和第二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的地址和被控智能设备在各个有效网络中服务能力的介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48898.1A CN112187486B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及智能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48898.1A CN112187486B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及智能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87486A CN112187486A (zh) | 2021-01-05 |
CN112187486B true CN112187486B (zh) | 2023-07-18 |
Family
ID=73947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48898.1A Active CN112187486B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及智能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874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43132B (zh) * | 2021-11-15 | 2023-08-04 | 云知声(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rtp-mesh实现多端设备智能联动的方法及系统 |
CN115460093A (zh) * | 2022-07-29 | 2022-12-09 |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设备发现方法、显示设备及智能设备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5838A (zh) * | 2016-06-30 | 2017-02-01 | 深圳市美贝壳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投射多个智能设备的方法 |
WO2018090830A1 (zh) * | 2016-11-15 | 2018-05-24 | 深圳市阿凡达智控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83143A1 (en) * | 2000-12-13 | 2002-06-27 |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 UPnP architecture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of slave devices |
CN104283873B (zh) * | 2014-09-28 | 2017-06-23 | 深圳市九洲电器有限公司 | 基于多网卡设备下数字媒体服务器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
CN106254407B (zh) * | 2015-06-15 | 2020-09-25 | 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家庭网络服务共享的方法及装置 |
CN105227397B (zh) * | 2015-09-02 | 2018-06-15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设备发现方法、主设备、从设备及相应系统 |
-
2020
- 2020-09-29 CN CN202011048898.1A patent/CN1121874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5838A (zh) * | 2016-06-30 | 2017-02-01 | 深圳市美贝壳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投射多个智能设备的方法 |
WO2018090830A1 (zh) * | 2016-11-15 | 2018-05-24 | 深圳市阿凡达智控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87486A (zh) | 2021-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70970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service based on Wi-Fi direct connection in portable terminal | |
CN111427527B (zh) | 投屏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1212384B (zh) | 实现家庭网络互联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 |
EP3926917B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 |
CN102523492B (zh) | 一种互动评论系统的评论方法、电视机及移动终端 | |
CN112118539B (zh) | 一种终端之间设备信息交互的方法和设备 | |
KR101489675B1 (ko) | 와이파이 다이렉트 장치의 스캔 및 접속 방법, 이를 위한 단말 장치 | |
CN112187486B (zh) | 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法及智能设备 | |
EP2246791A1 (e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nnection of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03856374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家庭互联系统 | |
US9578482B2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US20170047066A1 (en) | Voice recogni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 |
CN102246468A (zh) | 一种联网方法、服务端设备、客户端设备及网络系统 | |
CN112684995B (zh) | 跨屏输入方法及装置 | |
CN103167046B (zh) | 获取组播地址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1867508B (zh) | 实现家庭网络互联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 |
JP4789604B2 (ja) | コンテンツ切替判定システム及び切替指示端末、並びに、コンテンツ切替判定方法 | |
US20140241210A1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US20220286731A1 (en) | Multimedia apparatus and cast method | |
JP2004320741A (ja) | 個別に独立して存在するネットワークを接続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 |
CN105991377B (zh) | 通用即插即用UPnP设备之间发现与通信的方法 | |
Wang et al. | A wi-fi direct based p2p application prototype for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in proximity (msnp) | |
WO2017092323A1 (zh) | 一种主控设备、播放设备,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 |
JP2012533959A (ja) | マルチキャスト対応ルータにおいて効果的なホスト・マネジメント・プロトコル | |
CN103533054B (zh) | 多终端间实现协同处理的方法及多终端协同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