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0301A - 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80301A CN112180301A CN202010897379.6A CN202010897379A CN112180301A CN 112180301 A CN112180301 A CN 112180301A CN 202010897379 A CN202010897379 A CN 202010897379A CN 112180301 A CN112180301 A CN 1121803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or
- connector
- male
- female
- condu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50—Testing of electric apparatus, lines, cables or components for short-circuits, continuity, leakage current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 G01R31/66—Testing of connections, e.g. of plugs or non-disconnectable joints
- G01R31/68—Testing of releasable connections, e.g. of terminals mounted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G01R31/69—Testing of releasable connections, e.g. of terminals mounted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of terminals at the end of a cable or a wire harness; of plugs; of sockets, e.g. wall sockets or power sockets in applian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Testing Of Short-Circuits, Discontinuities, Leakage,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导电件,设置在连接器公头插线头围成区域的外周部;多个第二导电件,设置在连接器母头插线孔围成区域的外周部;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在公头与母头对接时一一对应相接,并形成相应的导电触点;多条导电线,分别设置在公头和母头上;通过导电线能够将全部的导电触点电气连接形成一个具有一个非封闭端口的电气回路;其非封闭端口位于公头或母头,且电气回路中相邻的两条导电线分别位于公头和母头;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目标阻抗确定公头与母头之间的对接情况。通过该检测装置可以判断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是否正常对接,并能够保证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电气连接设备,大到国家重点工程、军工企业,小到家用电气、充电器都可以见到连接器的身影。如果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则会直接影响连接器的正常使用。在连接器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连接器公头与母头的正常对接,比如:连接器上公头与母头的加工误差、人工接查不牢、运输振动、烟雾和温湿度等等。但是,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能够检测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是否正常对接的检测装置,这样就无法保证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目前针对这一技术问题,还没有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由此可见,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检测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是否正常对接的检测装置,以保证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是否正常对接,以保证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包括:
多个第一导电件,设置在连接器公头插线头围成区域的外周部;
多个第二导电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母头插线孔围成区域的外周部;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在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时一一对应相接,并形成相应的导电触点;
多条导电线,分别设置在所述公头和所述母头上;通过一条导电线能够将相邻的导电触点电气连接,并且,通过所有的导电线能够将全部的导电触点电气连接形成一个具有一个非封闭端口的电气回路;所述电气回路的非封闭端口位于所述公头或所述母头,且所述电气回路中相邻的两条导电线分别位于所述公头和所述母头;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确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之间的对接情况。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具体为具有插接关系的检测公针和检测母针。
优选的,所述检测公针的长度为标准接触检测针的(90±5)%。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转换为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判断单元,用于当所述目标电压值满足预设条件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正常,且当所述目标电压值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异常。
优选的,所述转换单元包括运放、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运放的负输入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电源,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运放的正输入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运放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相连;
相应的,所述运放的输出端为所述转换单元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六电阻的阻值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电阻、所述第三电阻、所述第四电阻、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六电阻均为高精度电阻。
优选的,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运放的输出电压低于预设电压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正常,且当所述运放的输出电压高于所述预设电压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异常。
优选的,所述转换单元包括光耦、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其中,所述光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电源,所述光耦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电源,所述光耦的第三端接地,所述光耦的第四端与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一端相连,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另一端接地;
相应的,所述光耦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组成的公共端为所述转换单元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光耦第二端的输出电压为零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正常,且当所述光耦第二端的输出电压为电源电压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异常。
可见,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装置中,因为在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时,可以利用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的对接、以及公头与母头上所设置的导电线能够在公头与母头之间形成一个具有一个非封闭端口的电气回路,在此情况下,如果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越接近于零,则说明连接器公头与母头对接的就越可靠,所以,在本发明中是利用电气回路所具有的这一电气特性来检测公头与母头的连接情况,也即,根据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来判断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是否对接正常。显然,通过此种设置方式就可以进一步保证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的结构图,该检测装置包括:
多个第一导电件11,设置在连接器公头插线头围成区域的外周部;
多个第二导电件12,设置在连接器母头插线孔围成区域的外周部;第一导电件11和第二导电件12在公头与母头对接时一一对应相接,并形成相应的导电触点;
多条导电线13,分别设置在公头和母头上;通过一条导电线13能够将相邻的导电触点电气连接,并且,通过所有的导电线13能够将全部的导电触点电气连接形成一个具有一个非封闭端口的电气回路;电气回路的非封闭端口位于公头或母头,且电气回路中相邻的两条导电线13分别位于公头和母头;
控制模块14,用于根据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确定公头与母头之间的对接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通过该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出连接器中的公头与母头是否正常对接。具体的,在该检测装置中设置有多个第一导电件11、多个第二导电件12、多条导电线13以及控制模块14。
其中,多个第一导电件11是设置在连接器公头插线头围成区域的外周部,多个第二导电件12是设置在连接器母头插线孔围成区域的外周部,并且,第一导电件11和第二导电件12在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时会一一对应相接,并形成相应的导电触点;同时,当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时,通过公头或母头上的一条导电线13能够将相邻的两个导电触点电气连接,而且,通过所有的导电线13能够将全部的导电触点电气连接形成一个具有一个非封闭端口的电气回路。
需要注意的是,该电气回路的非封闭端口位于连接器的公头或母头上,并且,该电气回路相邻的两条导电线13一个位于公头,一个位于母头,也即,该电气回路中相邻的两条导电线13不能同时位于公头或母头。显然,通过此设置方式就相当于是在连接器公头与母头正常对接的情况下电气连通了一个具有一个非封闭端口的电气回路。在此情况下,如果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正常对接,那么,该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就越接近于零,如果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那么,该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就会较大。因此,利用电气回路所具有的这一电气属性就可以确定出连接器公头与母头之间的对接情况。
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公头的十字对称角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导电件11,并在母头的十字对称角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导电件12,请参见图1。其中,公头上所设置的四个第一导电件11分别为A、B、C和D,母头上所设置的四个第二导电件12分别为a、b、c和d,在公头的导电件B和D之间设置有导电线13,在母头的导电件a和b、c和d之间设置有导电线13。能够想到的是,在此设置方式下,如果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正常对接,那么,公头上的导电件A、B、C和D就会与母头上的导电件a、b、c和d一一对应相接,形成相应的导电触点,而且,通过公头上导电件B和D之间的导电线13以及母头上导电件a和b、c和d之间的导电线13,就会在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之间形成一个具有一个非封闭端口的电气回路,也即,A→a→b→B→D→d→c→C。
可以理解的是,在此设置机制下,如果该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比较大,则说明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如果该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较小,则说明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正常。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控制模块14来检测该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并根据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来确定连接器公头与母头之间的对接情况。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连接器上公头与母头的大小、插线头与插孔数量的多少,对连接器公头与母头上所设置导电件的数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此处不作具体赘述。
并且,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将控制模块14设置为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因为MCU不仅具有较高的集成度,而且,还具有较低的能耗以及较小的体积,所以,当将控制模块14设置为MCU时,还可以相对降低该检测装置对空间体积的占用量。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将控制模块14设置为其它具有逻辑计算功能的电子器件,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只要能够达到实际应用目的即可。
显然,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因为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检测装置可以检测出连接器中的公头与母头是否对接正常,所以,通过该检测装置就能够确保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可见,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检测装置中,因为在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时,可以利用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的对接、以及公头与母头上所设置的导电线能够在公头与母头之间形成一个具有一个非封闭端口的电气回路,在此情况下,如果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越接近于零,则说明连接器公头与母头对接的就越可靠,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是利用电气回路所具有的这一电气特性来检测公头与母头的连接情况,也即,根据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来判断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是否对接正常。显然,通过此种设置方式就可以进一步保证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对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与优化,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具体为具有插接关系的检测公针和检测母针。
在本实施例中,是将第一导电件11和第二导电件12设置为具有插接关系的检测公针和检测母针,一方面是因为检测公针和检测母针在实际生活中较为常见,另一方面是因为检测公针与检测母针的体积小巧、造价成本低廉,所以,当将第一导电件11和第二导电件12设置为具有插接关系的检测公针与检测母针时,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在使用该检测装置时的便捷性,而且,还可以相对降低该检测装置所需要的造价成本。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检测公针的长度为标准接触检测针的(90±5)%。
在本实施例中,是将检测公针的长度设置为标准检测针长度的(90±5)%,可以理解的是,当将检测公针设置为此种长度时,如果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正常对接,那么,在检测公针与检测母针之间就会存在有一定的缝隙,在此情况下,就可以通过检测公针与检测母针的不完全插接来检测公头与母头之间的对接情况,由此就可以使得控制模块14的检测过程更加灵敏与可靠。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对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与优化,请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的结构图。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控制模块14包括:
转换单元401,用于将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转换为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判断单元402,用于当目标电压值满足预设条件时,则判定公头与母头对接正常,且当目标电压值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则判定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因为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较难进行检测,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加便于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是在控制模块14中设置了转换单元401和判断单元402。
其中,转换单元401可以将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转换为对应的目标电压值,判断单元可以利用转换单元401转换过后的目标电压值来判断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是否对接正常,也即,如果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电压值满足预设条件,则说明公头与母头对接正常,如果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电压值不满足预设条件,则说明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
可见,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该检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转换单元401包括运放、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
其中,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相连,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运放的负输入端和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相连,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电源,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与运放的正输入端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相连,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运放的输出端与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相连;
相应的,运放的输出端为转换单元401的输出端。
在本实施例中,是提供了一种转换单元401的具体设置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公头上的第一导电件A为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一端,公头上的第一导电件C为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另一端。在该检测装置中,转换单元401是由一个运放和6个电阻所组成,通过该电路就可以将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转换为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阻值相等,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阻值相等,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阻值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加便于工作人员对运放输出电压的检测,是将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设置为阻值相同的电阻、将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设置为阻值相同的电阻,并将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设置为阻值相同的电阻,也即,R1=R2、R3=R4和R5=R6。
可以理解的是,当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正常对接之后,公头与母头之间会存在接触阻抗Rx,那么,经过转换单元401对第一导电件A与C之间的阻抗值进行运放之后,运放的输出电压U1=Rx/(2×R1+Rx)×R5/R3×VCC。
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接触电阻Rx的阻值设置为0.1Ω,也即,当接触阻抗Rx的阻值低于0.1Ω时,则说明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正常,而当接触阻抗Rx的阻值高于或0.1Ω时,则说明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均为高精度电阻。
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均设置为高精度电阻,因为通过此种设置方式可以相对减少由于电阻误差而引起的检测误判,由此就可以使得判断单元402所得到的判断结果更加准确与可靠。
相应的,判断单元402,具体用于当运放的输出电压低于预设电压时,则判定公头与母头对接正常,且当运放的输出电压高于预设电压时,则判定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
可以理解的是,当将转换单元设置为图2所述的结构形式时,如果R1=R2、R3=R4和R5=R6,那么,运放的输出电压为U1=Rx/(2×R1+Rx)×R5/R3×VCC。根据该计算公式可知,当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正常对接时,公头与母头之间的接触电阻Rx就会越趋近于零,在此情况下,运放的输出电压U1就会越趋近于零;而当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时,公头与母头之间的接触电阻Rx就会变得很大,在此情况下,运放的输出电压U1也会变得很大。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就可以利用该转换单元401所具有的这一属性特征来检测连接器公头与母头之间的对接情况,也即,当判断单元402检测出运放的输出电压低于预设电压时,则说明公头与母头对接正常,而当判断单元402检测出运放的输出电压高于预设电压时,则判定公头与母头的对接异常。
并且,当将转换单元设置为如图2所示的结构形式时,如果转换单元401检测出运放的输出电压小于等于预设电压,且越接近于零,则说明连接器公头与母头的对接可靠性就越高,如果转换单元401检测出运放的输出电压大于预设电压,且越偏离预设电压,则说明连接器公头与母头的对接可靠性就越低。
请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的结构图。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转换单元包括光耦、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
其中,光耦的第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相连,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电源,光耦的第二端与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相连,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电源,光耦的第三端接地,光耦的第四端与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一端相连,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另一端接地;
相应的,光耦的第二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所组成的公共端为转换单元的输出端。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将转换单元401设置为如图3所示的结构形式,也即,利用光耦来将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转换为相应的目标电压值,并根据此结构形式下的目标电压值来判断公头与母头的对接情况。
显然,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使得转换单元的设置方式更加灵活与多样。
相应的,判断单元402,具体用于当光耦第二端的输出电压为零时,则判定公头与母头对接正常,且当光耦第二端的输出电压为电源电压时,则判定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
可以理解的是,当将转换单元401设置为光耦和2个电阻的组合形式时,如果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正常对接,那么,光耦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就会接地,在此情况下,就相当于光耦的副边导通,此时,判断单元402所检测到的第一导电件A点与C点之间的目标电压值就会为零;而当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时,光耦的第四端就不能正常接地,在此情况下,光耦的副边就不能导通,此时,判断单元402所检测到的第一导电件A点与C点之间的目标电压值即为VCC。
因此,当将转换单元401设置为光耦与电阻的结构形式时,如果光耦第二端的输出电压为零,则说明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正常,如果光耦第二端的输出电压为电源电压VCC,则说明连接器的公头与母头对接异常。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第一导电件,设置在连接器公头插线头围成区域的外周部;
多个第二导电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器母头插线孔围成区域的外周部;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在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时一一对应相接,并形成相应的导电触点;
多条导电线,分别设置在所述公头和所述母头上;通过一条导电线能够将相邻的导电触点电气连接,并且,通过所有的导电线能够将全部的导电触点电气连接形成一个具有一个非封闭端口的电气回路;所述电气回路的非封闭端口位于所述公头或所述母头,且所述电气回路中相邻的两条导电线分别位于所述公头和所述母头;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确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之间的对接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具体为具有插接关系的检测公针和检测母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公针的长度为标准接触检测针的(9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之间的目标阻抗转换为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判断单元,用于当所述目标电压值满足预设条件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正常,且当所述目标电压值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异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单元包括运放、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运放的负输入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电源,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运放的正输入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运放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相连;
相应的,所述运放的输出端为所述转换单元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六电阻的阻值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电阻、所述第三电阻、所述第四电阻、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六电阻均为高精度电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运放的输出电压低于预设电压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正常,且当所述运放的输出电压高于所述预设电压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异常。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单元包括光耦、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其中,所述光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电源,所述光耦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电源,所述光耦的第三端接地,所述光耦的第四端与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一端相连,所述电气回路非封闭端口的另一端接地;
相应的,所述光耦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组成的公共端为所述转换单元的输出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光耦第二端的输出电压为零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正常,且当所述光耦第二端的输出电压为电源电压时,则判定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对接异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97379.6A CN112180301B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97379.6A CN112180301B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80301A true CN112180301A (zh) | 2021-01-05 |
CN112180301B CN112180301B (zh) | 2023-10-20 |
Family
ID=73924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97379.6A Active CN112180301B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8030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67894A (zh) * | 2021-07-26 | 2021-10-2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检测装置、方法、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82073A (zh) * | 2012-09-13 | 2013-01-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件及其连接状态检测方法 |
CN103915732A (zh) * | 2014-04-23 | 2014-07-09 | 首都师范大学 | 能够实时自检连接可靠性的连接器组件及其检测方法 |
CN108089090A (zh) * | 2016-11-22 | 2018-05-29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电特性检查系统以及电特性检查方法 |
CN110838653A (zh) * | 2019-10-30 | 2020-02-25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插合距离可测的电连接器及插合距离测试方法 |
CN111262307A (zh) * | 2020-03-19 | 2020-06-09 | 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带电插拔的锂电池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US20200227868A1 (en) * | 2019-01-15 | 2020-07-16 | Honda Motor Co.,Ltd. | Connector device and connector connection determination device |
-
2020
- 2020-08-31 CN CN202010897379.6A patent/CN11218030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82073A (zh) * | 2012-09-13 | 2013-01-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件及其连接状态检测方法 |
CN103915732A (zh) * | 2014-04-23 | 2014-07-09 | 首都师范大学 | 能够实时自检连接可靠性的连接器组件及其检测方法 |
CN108089090A (zh) * | 2016-11-22 | 2018-05-29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电特性检查系统以及电特性检查方法 |
JP2018084456A (ja) * | 2016-11-22 | 2018-05-31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電気特性検査システム及び電気特性検査方法 |
US20200227868A1 (en) * | 2019-01-15 | 2020-07-16 | Honda Motor Co.,Ltd. | Connector device and connector connection determination device |
CN110838653A (zh) * | 2019-10-30 | 2020-02-25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插合距离可测的电连接器及插合距离测试方法 |
CN111262307A (zh) * | 2020-03-19 | 2020-06-09 | 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带电插拔的锂电池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杨奋为: "互连器件电性能自动检测仪器的参数设定", 机电元件, no. 02, pages 26 - 30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67894A (zh) * | 2021-07-26 | 2021-10-2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检测装置、方法、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80301B (zh) | 2023-10-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88662B (zh) | 用于故障隔离和漏电流检测的系统和方法 | |
TW594544B (en) | Interface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determining peripherals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uch a function | |
US6755681B2 (en) | Connector with signal detection device | |
US677795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sting cables | |
EP3343238B1 (en) | Short-circuit prevention detection device and user terminal | |
US9425566B2 (en) | Power strip and cord thereof | |
CN110838653B (zh) | 一种插合距离可测的电连接器及插合距离测试方法 | |
US11454678B2 (en) | Electrical plug and methods for testing an electrical mains socket and an electrical mains plug | |
CN112180301B (zh) | 一种应用于连接器的检测装置 | |
CN216957463U (zh) | 电压拉偏供电电路和固态硬盘测试装置 | |
WO2021196399A1 (zh) | 保护装置和具有该保护装置的配电箱 | |
TWM455869U (zh) | 參數檢測轉接器 | |
US11575232B2 (en) | Electrical plug | |
CN113258650B (zh) | 一种终端充电系统 | |
CN209821332U (zh) | 电子设备中磁吸式连接器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 | |
JP2002134964A (ja) | コネクタ接続保護装置 | |
KR100858725B1 (ko) | 커넥터 삽입력 측정장치 및 방법 | |
CN219369968U (zh) | 插入检测电路、usb母座以及电子设备 | |
TWI742921B (zh) | 電子裝置、電源適配器及電子裝置產品 | |
CN216146093U (zh) | 供电电路以及电子设备 | |
CN221595232U (zh) | 一种信号线检测电路及变流设备 | |
CN221227124U (zh) | 一种插座的多模式输入保护电路 | |
CN216485394U (zh) | Cfi型低压开关离线试验装置及设备 | |
CN218038821U (zh) | 一种电子器件 | |
JP3152453U (ja) | 絶縁測定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