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63283A - 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63283A CN112163283A CN202011197662.4A CN202011197662A CN112163283A CN 112163283 A CN112163283 A CN 112163283A CN 202011197662 A CN202011197662 A CN 202011197662A CN 112163283 A CN112163283 A CN 1121632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gine
- model
- load
- moment
- inerti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0—Noise analysis or noise optimis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esting Of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S1,创建发动机刚体模型;S2,创建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S3,创建底盘模型和内饰车身模型;S4,根据发动机刚体模型、动力传递扭振系统模型、底盘模型和内饰车身模型构建整车模型;S5,对整车模型设置参数;S6,输入缸压参数,并计算发动机惯性力、惯性力矩和气体力矩;S7,根据发动机惯性力、惯性力矩和气体力矩,计算出不同阶次的激励力和激励力矩,并根据该激励力和激励力矩,在相应的位置及方向加载载荷力和载荷扭矩。本发明能够将在设计阶段对总成载荷进行识别,以便于作为悬置输入进行NVH性能调校,有利于缩短整车的开发周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上动力总成为车内振动噪声主要激励源,为获得更好的整车NVH性能,须在其与车身/架之间施加隔振元件,即悬置。隔振元件须根据动力总成在各工况下的载荷,即激励力动静态特性设计。因此各工况下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是悬置设计的基础。
现有技术中,对于动力总车载荷识别,普遍采用三分力传感器进行测试。
现有技术中的主要缺陷在于,
①需要制作专用夹具,测试成本高、周期长。
②测试须将原结构悬置支架替换为专用夹具,与实际边界调校存在差异,因此载荷识别不准确。
③需在实车上进行测试,无法在设计阶段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将在设计阶段对总成载荷进行识别,以便于作为悬置输入进行NVH性能调校,有利于缩短整车的开发周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S1,创建发动机刚体模型;
S2,创建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
S3,创建底盘模型和内饰车身模型;
S4,根据发动机刚体模型、动力传递扭振系统模型、底盘模型和内饰车身模型构建整车模型;
S5,对整车模型设置参数;
S6,输入缸压参数,并计算发动机惯性力、惯性力矩和气体力矩;
S7,根据发动机惯性力、惯性力矩和气体力矩,计算出不同阶次的激励力和激励力矩,并根据该激励力和激励力矩,在相应的位置及方向加载载荷力和载荷扭矩。
如上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中,可选的是,发动机惯性力的计算公式为:
∑Ft2=-Mrecλrω2[cos2θ+cos2(θ+180°)+cos2(θ+180°)+cos2θ]=-4Mrecλrω2cos2θ;
其中,Ft2为二级往复惯性力,θ为当前时刻曲轴转动角度,λ表示曲柄半长度与连杆长度比值,r表示曲柄长度的一半,ω表示发动机转速,Mrec表示活塞质量与1/3连杆质量之和。
如上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中,可选的是,惯性力矩的计算公式为:
∑Ti=2Mrecr2ω2sin2θ;
其中,Ti表示发动机惯性力矩,Mrec表示活塞质量与1/3连杆质量之和,r表示曲柄长度的一半,ω表示发动机转速,θ为当前时刻曲轴转动角度。
如上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中,可选的是,气体力矩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g为发动机气体力矩,Fg为气体对活塞的压力,D为活塞直径,Pg为发动机缸压,R为曲柄长度的一半,θ为当前时刻曲轴转动角度,λ为曲柄半长度与连杆长度比值。
如上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中,可选的是,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包括曲轴、飞轮、输入轴、输出轴和齿轮;
其中,在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中,曲轴、飞轮、输入轴、输出轴和齿轮之间通过BUSH单元连接;
BUSH单元表示轴系扭转刚度和阻尼信息。
如上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中,可选的是,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中,每个节点中固定5个方向的自由度,只释放RY方向的转动自动度。
如上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中,可选的是,步骤S7中,加载载荷力和载荷扭矩时,包括,
在P档时,在发动机曲轴中心所对应的轴承座中心点位置输入三个方向的载荷力、两个方向的载荷扭矩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扭转方向力矩;
在D档时,在发动机曲轴中心所对应的轴承座中心点位置输入三个方向的载荷力、两个方向的载荷扭矩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扭转方向力矩,同时,加载从底盘系统反馈过来的阻力矩,加载位置为发动机的曲轴中心所处的轴承座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构建整车模型,并根据发动机惯性力、惯性力矩和气体力矩,进一步得到车内振动噪声主要激励源,进而能够实现各工况下动力总成载荷识别。因此,在设计阶段就能够实现,以便于对隔振元件进行激励力动静态特性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S1,创建发动机刚体模型;具体地,整车怠速NVH分析,采用发动机刚体模型,对动力总成赋予质心坐标,动力总成质量,动力总成惯性力矩及惯性积。
S2,创建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
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包括,变速箱模型、液力变矩器及飞轮模型、曲轴模型和扭转减震器模型,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独立于发动机模型,每个节点中固定5个方向的自由度,只释放RY方向的转动自由度,可对所有节点采用在节点卡片中的PS选项中固定12346五个自由度。
S3,创建底盘模型和内饰车身模型;
S4,根据发动机刚体模型、动力传递扭振系统模型、底盘模型和内饰车身模型构建整车模型。整车模型由发动机刚体模型、扭转系统1D模型、底盘模型及TB内饰车身模型构成。
针对怠速分析工况,对模型中参数及部件进行处理,详见表1:
表1模型处理
在具体实施时,模型中的车轮与地面采用BUSH单元连接,赋予刚度参数。
S5,对整车模型设置参数;
S6,输入缸压参数,并计算发动机惯性力、惯性力矩和气体力矩;对于缸压参数,分不同的阶段,输入的参数不同。在此步骤中,根据设计阶段与台架阶段的不同,选取参数的方式也不同。具体地,设计阶段:根据各工况发动机缸压设计值作为输入;台架阶段:在完成标定的发动机转速范围内,稳态下间隔50rpm测量每个缸随着曲轴转动角度的缸压值,所有的气缸都要同时测量。
具体地,缸压的表现形式如下:
表2缸压形式
S7,根据发动机惯性力、惯性力矩和气体力矩,计算出不同阶次的激励力和激励力矩,并根据该激励力和激励力矩,在相应的位置及方向加载载荷力和载荷扭矩。
利用发动机惯性力计算模型、惯性力矩计算模型和气体力矩计算模型,根据发动机参数和缸压数据参数计算发动机惯性力、惯性力矩和气体力矩。具体地,发动机惯性力的计算公式为:
∑Ft2=-Mrecλrω2[cos2θ+cos2(θ+180°)+cos2(θ+180°)+cos2θ]=-4Mrecλrω2cos2θ;
其中,Ft2为二级往复惯性力,θ为当前时刻曲轴转动角度,λ表示曲柄半长度与连杆长度比值,r表示曲柄长度的一半,ω表示发动机转速,Mrec表示活塞质量与1/3连杆质量之和。
惯性力矩的计算公式为:
∑Ti=2Mrecr2ω2sin2θ;
其中,Ti表示发动机惯性力矩,Mrec表示活塞质量与1/3连杆质量之和,r表示曲柄长度的一半,ω表示发动机转速,θ为当前时刻曲轴转动角度。
气体力矩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g为发动机气体力矩,Fg为气体对活塞的压力,D为活塞直径,Pg为发动机缸压,R为曲柄长度的一半,θ为当前时刻曲轴转动角度,λ为曲柄半长度与连杆长度比值。
利用激励转换模型,可以得到0.5阶、1.0阶、1.5阶···6.0阶的激励力及激励力矩,形式如下:
表3激励形式
转速 | 0.5阶-X | 0.5阶-Y | 0.5阶-Z | 10.阶-X | ··· |
600 | |||||
650 | |||||
700 | |||||
750 | |||||
800 | |||||
850 |
具体实施时,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包括曲轴、飞轮、输入轴、输出轴和齿轮;其中,在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中,曲轴、飞轮、输入轴、输出轴和齿轮之间通过BUSH单元连接;BUSH单元表示轴系扭转刚度和阻尼信息。
步骤S7中,加载载荷力和载荷扭矩时,包括,
在P档时,在发动机曲轴中心所对应的轴承座中心点位置输入三个方向的载荷力、两个方向的载荷扭矩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扭转方向力矩;
在D档时,在发动机曲轴中心所对应的轴承座中心点位置输入三个方向的载荷力、两个方向的载荷扭矩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扭转方向力矩,同时,加载从底盘系统反馈过来的阻力矩,加载位置为发动机的曲轴中心所处的轴承座位置。
利用本发明,能够起到如下效果:
①无需制作专用夹具,分析成本地,周期短。
②与实车状态一致,符合性较好。
③可以在设计阶段实现,便于悬置NVH性能开发。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创建发动机刚体模型;
S2,创建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
S3,创建底盘模型和内饰车身模型;
S4,根据发动机刚体模型、动力传递扭振系统模型、底盘模型和内饰车身模型构建整车模型;
S5,对整车模型设置参数;
S6,输入缸压参数,并计算发动机惯性力、惯性力矩和气体力矩;
S7,根据发动机惯性力、惯性力矩和气体力矩,计算出不同阶次的激励力和激励力矩,并根据该激励力和激励力矩,在相应的位置及方向加载载荷力和载荷扭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发动机惯性力的计算公式为:
∑Fι2=-Mrecλrω2[cos2θ+cos2(θ+180°)+cos2(θ+180°)+cos2θ]=-4Mrecλrω2cos2θ;
其中,Ft2为二级往复惯性力,θ为当前时刻曲轴转动角度,λ表示曲柄半长度与连杆长度比值,r表示曲柄长度的一半,ω表示发动机转速,Mrec表示活塞质量与1/3连杆质量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惯性力矩的计算公式为:
∑Ti=2Mrecr2ω2sin2θ;
其中,Ti表示发动机惯性力矩,Mrec表示活塞质量与1/3连杆质量之和,r表示曲柄长度的一半,ω表示发动机转速,θ为当前时刻曲轴转动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包括曲轴、飞轮、输入轴、输出轴和齿轮;
其中,在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中,曲轴、飞轮、输入轴、输出轴和齿轮之间通过BUSH单元连接;
BUSH单元表示轴系扭转刚度和阻尼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动力传动扭振系统模型中,每个节点中固定5个方向的自由度,只释放RY方向的转动自动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7中,加载载荷力和载荷扭矩时,包括,
在P档时,在发动机曲轴中心所对应的轴承座中心点位置输入三个方向的载荷力、两个方向的载荷扭矩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扭转方向力矩;
在D档时,在发动机曲轴中心所对应的轴承座中心点位置输入三个方向的载荷力、两个方向的载荷扭矩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扭转方向力矩,同时,加载从底盘系统反馈过来的阻力矩,加载位置为发动机的曲轴中心所处的轴承座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97662.4A CN112163283A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97662.4A CN112163283A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63283A true CN112163283A (zh) | 2021-01-01 |
Family
ID=73865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197662.4A Pending CN112163283A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6328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24841A (zh) * | 2023-02-07 | 2023-03-21 | 浙大城市学院 | 一种岩土体拉剪与压剪耦合应力测量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6193A (zh) * | 2016-06-28 | 2016-11-09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整车怠速、加速仿真发动机激励求解系统及方法 |
CN106644512A (zh) * | 2016-12-22 | 2017-05-10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动力总成载荷的噪声分析方法和系统 |
CN106845015A (zh) * | 2017-02-24 | 2017-06-13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内噪声计算方法 |
CN109711061A (zh) * | 2018-12-28 | 2019-05-03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整车怠速振动性能的动力总成悬置稳健性优化方法 |
-
2020
- 2020-10-30 CN CN202011197662.4A patent/CN11216328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6193A (zh) * | 2016-06-28 | 2016-11-09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整车怠速、加速仿真发动机激励求解系统及方法 |
CN106644512A (zh) * | 2016-12-22 | 2017-05-10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动力总成载荷的噪声分析方法和系统 |
CN106845015A (zh) * | 2017-02-24 | 2017-06-13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内噪声计算方法 |
CN109711061A (zh) * | 2018-12-28 | 2019-05-03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整车怠速振动性能的动力总成悬置稳健性优化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何智成等: "基于动力总成-整车模型的发动机等效激励参数识别", 《振动与冲击》, vol. 36, no. 18, pages 154 - 163 * |
叶松奎: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客车车内结构噪声识别与控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no. 9, pages 1 - 58 * |
庞崇剑等: "基于发动机激励的整车结构噪声优化设计", 《汽车零部件》, vol. 136, no. 10, pages 45 - 49 * |
赵珂等: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整车启动工况的影响", 《汽车工程师》, vol. 245, no. 09, pages 37 - 40 * |
郑宏良等: "基于NVHD整车模型的加速工况噪声控制与优化", 《企业科技与发展》, vol. 468, no. 10, pages 90 - 93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24841A (zh) * | 2023-02-07 | 2023-03-21 | 浙大城市学院 | 一种岩土体拉剪与压剪耦合应力测量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597595B (zh) | 汽车车内结构噪声诊断及优化方法 | |
CN110749406B (zh) | 一种车身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 |
Gomez et al. | Torsional vibrations in heavy-truck powertrains with flywheel attached centrifugal pendulum vibration absorbers | |
CN110285902B (zh) | 后桥效率测试方法、用户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 |
Szpica | Modelling of the operation of a Dual Mass Flywheel (DMF) for different engine-related distortions | |
CN105844061A (zh) | 生成换挡map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2163283A (zh) | 一种动力总成载荷识别方法 | |
CN105651524A (zh) | 汽车试验台架发动机扭振模拟方法 | |
CN113933074A (zh) | 一种基于标准化载荷谱的悬架总成道路模拟试验方法 | |
CN112434367A (zh) | 汽车悬架疲劳载荷谱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 |
CN112597676B (zh) | 一种汽车悬置振动来源敏感度识别方法及装置 | |
CN113515808A (zh) | 一种动力总成的噪声预测方法 | |
CN114371018B (zh) | 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台架耐久试验方法及系统 | |
CN109383261B (zh) | 一种悬置系统优化方法和装置 | |
CN115638982A (zh) | 一种汽车轮毂轴承滚阻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 |
CN112733070A (zh) | 利用低速扭转灵敏控制低速轰鸣以及变速箱敲击声的方法 | |
CN115508101B (zh) | 一种虚拟和实物相结合的乘用车高温动力性能修正方法和系统 | |
CN113704870B (zh) | 发动机激振力识别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212989038U (zh) | 一种强度试验加载装置 | |
Schulze-Fehrenbach et al. | Low-speed Boom Noise-Escalating Relevance According to CO2-Targets and High Torque Engines | |
Vandenplas et al. | Predictive Analysis for Engine/Driveline Torsional Vibration in Vehicle Conditions using Large Scale Multi Body Model | |
CN114722492B (zh) | 一种用于发动机悬置系统混沌振动识别与分解的方法 | |
CN117571326B (zh) | 主轴承盖阻尼器动力学特性参数测试系统、方法及设备 | |
CN215931251U (zh) | 一种扭转减振器的测试工装 | |
CN112461474B (zh) | 零部件振振传递灵敏度的测试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