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3209A - 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53209A
CN112153209A CN201910577341.8A CN201910577341A CN112153209A CN 112153209 A CN112153209 A CN 112153209A CN 201910577341 A CN201910577341 A CN 201910577341A CN 112153209 A CN112153209 A CN 1121532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light
computer
wireless communicator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773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53209B (zh
Inventor
张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7734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532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53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3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53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3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01/00Electronic components, circuits, software, systems or apparatus used in telephone systems
    • H04M2201/4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和计算机,计算机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器、第一光线发射器及第一应用程序,移动终端包括第二无线通信器、光线接收器、与第一应用程序匹配的第二应用程序,第二应用程序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在获取用户的选择指令后,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发送请求信息,第一应用程序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器接收到请求信息后,根据请求信息获取请求内容,并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发射请求内容,第二应用程序通过光线接收器接收请求内容后,在人机交互界面展示请求内容,由此,无需数据线即可实现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提高了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远,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的普及,经常需要在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传输数据。比如,在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建立连接后,将计算机中的文件传输到移动终端中,或者,通过计算机处理移动终端中的文件,等等。
相关技术中,通常利用数据线,通过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中的USB接口,将移动终端与计算机连接,以进行数据传输,然而,由于数据线随身携带并不方便,因此,这种数据传输方式,便利性差,且由于数据线的长度有限,因此这种数据传输方式的传输距离很短,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利用数据线将计算机和移动终端连接,以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式,便利性差、传输距离短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申请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和计算机,其中,所述计算机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器,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请求信息;第一光线发射器,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请求信息所对应的请求内容;第一应用程序,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请求信息,并根据所述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以及通过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发射所述请求内容;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二无线通信器,用于向所述计算机发送所述请求信息;光线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发送的所述请求内容;与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匹配的第二应用程序,用于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并根据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所述请求信息,以及接收所述请求内容,并在所述人机交互界面中展示所述请求内容。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器、第一光线发射器和第一应用程序,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器,用于接收移动终端的请求信息;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请求信息所对应的请求内容;第一应用程序,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请求信息,并根据所述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以及通过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发射所述请求内容。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第二无线通信器、光线接收器及第二应用程序,其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用于向计算机发送请求信息;所述光线接收器,用于接收计算机发送的请求内容;第二应用程序,与所述计算机中的第一应用程序匹配,用于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并根据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所述请求信息,以及接收所述请求内容,并在所述人机交互界面中展示所述请求内容。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应用于计算机,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信息;根据所述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请求内容。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向计算机发送所述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通过光线接收器接收计算机发送的所述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
本申请又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第三方面实施例或第四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如第三方面实施例或第四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无需数据线即可实现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提高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不受数据线长度的限制,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像素阵列中不同像素接收不同角度的光线的示例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计算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各实施例针对相关技术中的利用数据线将计算机和移动终端连接,以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式,便利性差、传输距离短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和计算机,计算机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器、第一光线发射器及第一应用程序,移动终端包括第二无线通信器、光线接收器,及与第一应用程序匹配的第二应用程序,第二应用程序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在获取用户的选择指令后,根据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第一应用程序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器接收到请求信息后,根据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并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发射请求内容,第二应用程序通过光线接收器接收请求内容后,在人机交互界面展示请求内容。由此,无需数据线即可实现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提高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不受数据线长度的限制,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移动终端、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首先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进行具体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计算机11和移动终端12。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2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穿戴式设备等具有各种操作系统、触摸屏和/或显示屏的硬件设备。计算机11可以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任意类型的电子计算机。
其中,计算机11可以包括:
第一无线通信器111,用于接收移动终端12的请求信息;
第一光线发射器112,用于向移动终端12发送请求信息所对应的请求内容;
第一应用程序113,用于接收移动终端12发送的请求信息,并根据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以及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发射请求内容;
移动终端12可以包括:
第二无线通信器121,用于向计算机发送请求信息;
光线接收器122,用于接收第一光线发射器发送的请求内容;
与第一应用程序113匹配的第二应用程序123,用于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并根据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以及接收请求内容,并在人机交互界面中展示请求内容。
其中,用户的选择指令,可以是用户在希望移动终端12从计算机11中获取数据时,在人机交互界面中,通过点击、长按等触控方式触控想要获取的内容的标题、链接等,或者语音输入想要获取的内容的关键字等方式触发的,也可以是通过其它方式触发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触发选择指令后,移动终端12中的第二应用程序123即可根据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向计算机11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其中,请求信息用于向计算机11请求用户想要获取的内容。计算机11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器111接收到移动终端12发送的请求信息后,即可根据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并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向移动终端12发射获取的请求内容,移动终端12通过光线接收器122接收到请求内容后,即可在人机交互界面中展示请求内容。
其中,第一无线通信器111和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可以通过蓝牙相互通信。
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和光线接收器122之间可以通过光保真(Light Fidelity,简称LiFi)技术进行通信。
可以理解的是,LiFi技术通过可见光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本申请中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通过在计算机11和移动终端12中分别设置第一应用程序113和与第一应用程序113匹配的第二应用程序123,在计算机11和移动终端12之间,利用第一无线通信器111和第二无线通信器121传输请求信息,利用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和第二光线发射器122传输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使得计算机11和移动终端12之间在没有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的情况下,无需数据线也可实现数据的传输,提高了计算机11与移动终端12之间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不受数据线长度的限制,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且,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较多时,由于LiFi的低延时性,从而能够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下行大数据的秒传。
需要说明的是,Li-Fi协议的底层与WiFi802.11基带兼容,在传输数据时,利用WiFi中的TDD协议可以实现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同时传输,并且采用Li-Fi技术传输数据时有极高的安全性,因为可见光只能沿直线传播,方向性好,因此只有处在光线传播直线上的人才有可能截获信息,从而利用本申请中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另外,由于采用光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对频带无限制,从而不会受到干扰,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可见光的传输距离有限,使得数据传输距离受到限制。针对这一问题,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发射的光可以是非可见光,比如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可以发射红外光。由于红外光的波长比可见光长,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因此通过红外光传输LiFi信号,能够延长数据传输距离。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可以采用激光发射器,光线接收器122可以采用光敏二极管或雪崩二极管。
本实施例中,雪崩二极管具体可以是雪崩光二极管(APD),APD光二极管具有“倍增”效应,能使在同样大小光的作用下产生比光敏二极管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光电流,相当于起了一种光放大作用,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光线接收器的灵敏度,相较于采用光敏二极管的光线接收器,采用APD光二极管的光线接收器的灵敏度能够提高10dB以上。因此本实施例中,优选APD光二极管作为光线接收器,来接收激光发射器发射的LiFi信号或检测光线。
下面结合图2,对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的计算机11中,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包括:LED阵列1121和控制LED阵列深度的驱动器1122。
其中,LED阵列1121为红外LED阵列,工作在红外频段。
本实施例中,驱动器1122控制LED阵列1121在第一光线发射器112中的深度以实现第一光线发射器112的发射光线的角度调节。
能够理解的是,第一光线发射器122发射的光线具有方向性即出光角度,比如红外光的方向性约为30度左右,当LED阵列1121与第一光线发射器的出光口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光线的方向性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驱动器1122控制LED阵列1121在第一光线发射器112中的深度,对第一光线发射器112的发射光线的角度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驱动器1122调整LED阵列1121在第一光线发射器112中的深度,实现了光线的方向性可调。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12中可以包括第二无线通信器121,计算机11中可以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器111,第一无线通信器111和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可以通过蓝牙通信的方式,传输请求信息.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第一无线通信器111和第二无线通信器121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传输请求信息,比如,通过LiFi技术,相应的,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可以是光线发射器,第一无线通信器111可以是光线接收器。
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终端中通常设置有飞行时间测距(Time of Flight,TOF)模组,用于实现多种功能。比如,TOF在手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设置在手机前置端的TOF可以做距离检测,后置的3D TOF可以实现体感游戏功能。应用TOF技术的移动终端需要在移动终端外壳上开两个孔实现光源的发射和接收,若移动终端还希望应用LiFi技术,则需要在移动终端中设置LED灯并增设开孔,导致移动终端外壳上的开孔数量增多,影响了移动终端外壳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利用移动终端12中已有的TOF模组,实现LiFi通信技术,无需额外设置LED灯和开孔,从而可以节约成本,保证移动终端外壳的完整性,提高美观性。下面结合图3,对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终端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移动终端12还可以包括飞行时间测距TOF控制器124、光保真LiFi控制器125。
其中,飞行时间测距TOF控制器124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相连,光保真LiFi控制器125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相连。
TOF控制器124用于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射检测光线,以及根据光线接收器122接收到的检测光线的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以生成检测距离;
光保真LiFi控制器125用于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射LiFi信号,以及控制光线接收器122接收LiFi信号。
具体的,光保真LiFi控制器125和TOF控制器124均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相连,实现了LiFi与TOF共用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由于移动终端12中原本就设置有TOF模组,TOF模组通过发射光线和接收所发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实现测距,也就是说,TOF模组包括光线发射器和光线接收器,因此本申请可以利用TOF模组的光线发射器和光线接收器实现LiFi通信,无需额外设置LED灯,即可实现LiFi通信,节省了移动终端12的内部空间和成本。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移动终端12中设置LiFi控制器125,由LiFi控制器125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即TOF模组中的光线发射器发射LiFi信号,并控制光线接收器122接收LiFi信号,实现LiFi通信。
作为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2可以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中设置有TOF模组,TOF模组包括光线发射器和光线接收器,为了实现LiFi通信,本实施例中,在智能手机中设置LiFi控制器125,并将LiFi控制器125分别与TOF模组的光线发射器即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连接,实现LiFi与TOF共用光线发射器和光线接收器。LiFi控制器125通过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射LiFi信号以及控制光线接收器122接收LiFi信号,可以与其他具有LiFi通信功能的终端比如计算机11进行通信,比如实现智能手机与计算机11之间的直连。
本实施例中,TOF控制器124可以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射检测光线,当检测光线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光线接收器122接收检测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进而TOF控制器124根据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生成检测距离。
具体地,TOF控制器124根据检测光线和反射光线之间的相位差或时间差,通过运算和转换得到检测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TOF测距技术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测距技术,现有的TOF测距方法都适用于本申请,本申请对TOF测距技术不再进行具体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LiFi控制器125和TOF控制器124可以集成封装,将LiFi控制器125和TOF控制器124封装在一个模组内部,由此,有利于移动终端12内部走线布局,降低移动终端12内部走线难度。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速率,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为LiFi控制器125设置高速数据接口(High Speed Data Interface,HSDI),利用HSDI接口,LiFi控制器125能够通过高速数据线与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相连,以提高LiFi信号发送和接收的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TOF控制器124可以通过I2C数据线与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相连。I2C数据线包括一条串行数据线和一条串行时钟线,用于在TOF控制器125与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之间连接传递信息。
在移动终端12和计算机11进行数据传输时,计算机11上的第一无线通信器111接收移动终端12上的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送的LiFi信号或蓝牙信号,移动终端12上的光线接收器122从计算机11上的第一光线发射器112获取LiFi信号。
当移动终端12通过TOF测距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射的检测光线到的障碍物后发生反射,光线接收器122接收反射光线,TOF控制器124根据光线接收器122接收的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得到检测距离,实现测距。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移动终端12还可以包括:控制器126。
其中,控制器126分别与LiFi控制器125和TOF控制器124相连,用于获取移动终端12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的类型,根据应用程序的类型选择LiFi控制器124或TOF控制器125开启。
作为一种示例,当移动终端12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为浏览器或者本申请中的第二应用程序123时,可以确定用户当前存在数据获取需求,则控制器126控制LiFi控制器125开启,以实现LiFi信号的发送与接收,满足用户的获取数据的需求。
作为一种示例,当移动终端12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为通话程序时,可以确定当前存在主动控制移动终端熄屏需求,则控制器126控制TOF控制器124开启,以检测移动终端12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当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移动终端12熄屏,比如,当用户接听电话时,移动终端12贴近用户的耳朵,移动终端12熄屏。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12的正面,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2还包括显示屏(图3中未示出),其中,移动终端12的正面,是指显示屏所在的面。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26还用于根据TOF控制器124生成的检测距离对显示屏的开关进行控制。
例如,移动终端12可以是智能手机,在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接听电话时,控制器126控制TOF控制器124开启,之后,TOF控制器124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射检测光线,检测光线达到人体后发生反射,光线接收器122接收反射光线,TOF控制器124根据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生成检测距离。控制器126将检测距离与预设距离进行比较,若检测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则控制显示屏的开关关闭,达到在用户接听电话时熄屏的目的,节省智能手机的电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12的背面,能够理解的是,移动终端12的背面是指与正面相对的面。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2还包括摄像头127,控制器126还用于根据TOF控制器124生成的检测距离控制摄像头127进行红外对焦。
例如,当用户使用移动终端12进行拍照时,移动终端12的控制器126控制TOF控制器124开启,之后,TOF控制器124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射检测光线,检测光线达到人体后发生反射,光线接收器122接收反射光线,TOF控制器124根据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生成检测距离。进而,控制器126根据检测距离实现红外自动对焦。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TOF进行对焦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对焦技术,本申请对此不作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线接收器122包括像素阵列,LiFi控制器125控制像素阵列中的部分像素接收光线以实现接收光线的角度调节。
能够理解的是,当使用像素阵列中不同的像素接收光线时,光线接收器122所能接收的光线的角度不同。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4进行详细描述。
图4为像素阵列中不同像素接收不同角度的光线的示例图。如图4所示,当接收光源a发射的光线时,可以利用左边三列的像素来接收光线,当接收光源b发射的光线时,可以利用右边两列的像素来接收光线。
本实施例中,通过LiFi控制器125控制像素阵列中的部分像素接收光线,能够实现接收光线的角度调节,进而实现方向性可控的LiFi数据传输。
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和计算机,计算机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器、第一光线发射器及第一应用程序,移动终端包括第二无线通信器、光线接收器,及与第一应用程序匹配的第二应用程序,第二应用程序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在获取用户的选择指令后,根据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第一应用程序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器接收到请求信息后,根据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并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发射请求内容,第二应用程序通过光线接收器接收请求内容后,在人机交互界面展示请求内容。由此,无需数据线即可实现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提高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不受数据线长度的限制,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11。下面结合图5,对本申请的计算机11进行介绍。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计算机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计算机11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器111、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和第一应用程序113。
其中,第一无线通信器111,用于接收移动终端12的请求信息;
第一光线发射器112,用于向移动终端12发送请求信息所对应的请求内容;
第一应用程序113,用于接收移动终端12发送的请求信息,并根据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以及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发射所述请求内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112包括:
LED阵列1121;
控制所述LED阵列1121深度的驱动器1122,其中,所述驱动器1122控制LED阵列1121在第一光线发射器112中的深度以实现第一光线发射器112的发射光线的角度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计算机11的各部件的详细说明,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器、第一光线发射器和第一应用程序,通过利用第一无线通信器、第一光线发射器和第一应用程序,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无需数据线即可实现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提高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不受数据线长度的限制,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移动终端12。下面结合图3,对本申请的移动终端12进行介绍。
如图3所示,移动终端12包括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光线接收器122及第二应用程序123。
其中,第二无线通信器121,用于向计算机发送请求信息;
光线接收器122,用于接收计算机发送的请求内容;
第二应用程序123,与计算机11中的第一应用程序113匹配,用于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并根据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以及接收请求内容,并在人机交互界面中展示请求内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第二无线通信器121为光线发射器,移动终端12,还包括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相连的飞行时间测距TOF控制器124,及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和光线接收器122相连的光保真LiFi控制器125;
TOF控制器124用于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射检测光线,以及根据光线接收器122接收到的检测光线的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以生成检测距离;
光保真LiFi控制器125用于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射LiFi信号,以及控制光线接收器122接收LiFi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移动终端12,还包括控制器126;
控制器126与TOF控制器124和光保真LiFi控制器125相连,用于获取移动终端12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的类型,根据应用程序的类型选择LiFi控制器125或TOF控制器124开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光线接收器122包括像素阵列,光保真LiFi控制器125控制像素阵列中的部分像素接收光线以实现接收光线的角度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移动终端12的各部件的详细说明,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第二无线通信器、光线接收器及第二应用程序,通过利用第二无线通信器、光线接收器及第二应用程序,与计算机进行通信,无需数据线即可实现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提高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不受数据线长度的限制,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下面结合图6、7,对本申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
本申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由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执行,下面以计算机侧为例,结合图6,对本申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6所示,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应用于计算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1,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信息。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可以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任意类型的电子计算机。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希望移动终端从计算机中获取数据时,可以通过在移动终端的人机交互界面中,通过点击、长按等触控方式触控想要获取的内容的标题、链接等,或者语音输入想要获取的内容的关键字等方式触发选择指令,从而移动终端可以在用户想要从计算机中获取数据时,将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发送给计算机,以获取数据。
步骤102,根据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
其中,计算机可以从计算机的存储器中获取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获取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步骤103,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向移动终端发送请求内容。
可以理解的是,计算机根据第一无线通信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信息,并获取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后,即可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向移动终端发送请求内容。
其中,第一无线通信器和移动终端可以通过蓝牙相互通信。
第一光线发射器和移动终端之间通过光保真(Light Fidelity,简称LiFi)技术进行通信。
可以理解的是,LiFi技术通过可见光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本申请中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通过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之间,利用第一无线通信器和移动终端传输请求信息,利用第一光线发射器和移动终端传输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使得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之间在没有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的情况下,无需数据线也可实现数据的传输,提高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不受数据线长度的限制,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且,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较多时,由于LiFi的低延时性,从而能够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下行大数据的秒传。
需要说明的是,Li-Fi协议的底层与WiFi802.11基带兼容,在传输数据时,利用WiFi中的TDD协议可以实现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同时传输,并且采用Li-Fi技术传输数据时有极高的安全性,因为可见光只能沿直线传播,方向性好,因此只有处在光线传播直线上的人才有可能截获信息,从而利用本申请中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另外,由于采用光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对频带无限制,从而不会受到干扰,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计算机的第一光线发射器包括:LED阵列和控制LED阵列深度的驱动器,其中,LED阵列为红外LED阵列,工作在红外频段,驱动器可以控制LED阵列在第一光线发射器中的深度,以实现第一光线发射器的发射光线的角度调节,从而实现根据调整后的发射光线的角度,向移动终端发送请求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及原理,可以参考上述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应用于计算机,计算机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信息后,根据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然后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向移动终端发送请求内容,由此,无需数据线即可实现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提高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不受数据线长度的限制,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
下面以移动终端侧为例,结合图7,对本申请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
图7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7所示,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方法包括:
步骤201,接收用户的选择指令。
步骤202,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向计算机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
步骤203,通过光线接收器接收计算机发送的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穿戴式设备等具有各种操作系统、触摸屏和/或显示屏的硬件设备。
其中,用户的选择指令,可以是用户在希望移动终端从计算机中获取数据时,通过在人机交互界面中,通过点击、长按等触控方式触控想要获取的内容的标题、链接等,或者语音输入想要获取的内容的关键字等方式触发的,也可以是通过其它方式触发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触发选择指令后,移动终端即可根据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向计算机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计算机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信息,并根据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后,可以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向移动终端发送获取的请求内容,移动终端通过光线接收器接收到请求内容后,即可在人机交互界面中展示请求内容。
其中,第二无线通信器与计算机可以通过蓝牙相互通信。
光线接收器和计算机之间通过光保真(Light Fidelity,简称LiFi)技术进行通信。
可以理解的是,LiFi技术通过可见光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本申请中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通过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之间,利用第二无线通信器和计算机传输请求信息,利用光线接收器和计算机传输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使得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之间在没有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的情况下,无需数据线也可实现数据的传输,提高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不受数据线长度的限制,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且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较多时,由于LiFi的低延时性,从而能够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下行大数据的秒传。
需要说明的是,Li-Fi协议的底层与WiFi802.11基带兼容,在传输数据时,利用WiFi中的TDD协议可以实现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同时传输,并且采用Li-Fi技术传输数据时有极高的安全性,因为可见光只能沿直线传播,方向性好,因此只有处在光线传播直线上的人才有可能截获信息,从而利用本申请中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另外,由于采用光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对频带无限制,从而不会受到干扰,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第二无线通信器可以是光线发射器,那么,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利用第二无线通信器和光线接收器,进行距离检测。即,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器和光线接收器相连的飞行时间测距TOF控制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
通过TOF控制器,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发射检测光线;
根据光线接收器接收到的检测光线的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以生成检测距离。
本实施例中,TOF控制器124可以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121发射检测光线,当检测光线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光线接收器122接收检测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进而TOF控制器124根据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生成检测距离。
具体地,TOF控制器124根据检测光线和反射光线之间的相位差或时间差,通过运算和转换得到检测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TOF测距技术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测距技术,现有的TOF测距方法都适用于本申请,本申请对TOF测距技术不再进行具体描述。
另外,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的类型,选择利用第二无线通信器和光线接收器进行距离检测,或者LiFi通信,即在通过TOF控制器,控制第二无线通信器发射检测光线之前,还可以包括:获取移动终端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的类型。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光线接收器中包括像素阵列,移动终端在接收计算机发送的请求内容时,还可以通过光线接收器中的像素阵列中的部分像素,接收计算机发送的请求内容。
另外,移动终端中还可以提供人机交互界面,从而可以在获取到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后,在人机交互界面中展示请求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及原理,可以参考上述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接收用户的选择指令后,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向计算机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然后通过光线接收器接收计算机发送的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由此,无需数据线即可实现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提高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便利性,且传输距离不受数据线长度的限制,传输距离远,数据传输过程快速、安全、可靠,改善了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8显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8所示,上述电子设备200包括:存储器210、处理器220及存储在存储器210上并可在处理器22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220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侧执行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或者上述实施例中的计算机侧执行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
具体的,电子设备可以是任意能够进行数据处理的硬件设备,比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等。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形式中,如图9所示,该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210及处理器220,连接不同组件(包括存储器210和处理器220)的总线230,存储器21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处理器220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侧执行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或者上述实施例中的计算机侧执行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
总线230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举例来说,这些体系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AC)总线,增强型IS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局域总线以及外围组件互连(PCI)总线。
电子设备200典型地包括多种计算机设备可读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任何能够被电子设备200访问的可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介质。
存储器210还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40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250。电子设备200可以进一步包括其他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系统存储介质。仅作为举例,存储系统260可以用于读写不可移动的、非易失性磁介质(图9未显示,通常称为“硬盘驱动器”)。尽管图9中未示出,可以提供用于对可移动非易失性磁盘(例如“软盘”)读写的磁盘驱动器,以及对可移动非易失性光盘(例如CD-ROM,DVD-ROM或者其他光介质)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驱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介质接口与总线230相连。存储器2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具有一组(例如至少一个)程序模块,这些程序模块被配置以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功能。
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270的程序/实用工具280,可以存储在例如存储器210中,这样的程序模块270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他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程序模块270通常执行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功能和/或方法。
电子设备2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29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显示器291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2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2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他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292进行。并且,电子设备2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293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9所示,网络适配器293通过总线230与电子设备200的其他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9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200使用其他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实施过程和技术原理参见前述对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的解释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为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其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侧执行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或者上述实施例中的计算机侧执行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
一种可选实现形式中,本实施例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文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为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侧执行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或者上述实施例中的计算机侧执行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0)

1.一种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终端和计算机,其中,
所述计算机包括:
第一无线通信器,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请求信息;
第一光线发射器,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请求信息所对应的请求内容;
第一应用程序,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请求信息,并根据所述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以及通过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发射所述请求内容;
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第二无线通信器,用于向所述计算机发送所述请求信息;
光线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发送的所述请求内容;
与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匹配的第二应用程序,用于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并根据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所述请求信息,以及接收所述请求内容,并在所述人机交互界面中展示所述请求内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器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通过蓝牙相互通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为光线发射器,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和所述光线接收器相连的飞行时间测距TOF控制器,及分别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和所述光线接收器相连的光保真LiFi控制器;
所述TOF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发射检测光线,以及根据所述光线接收器接收到的所述检测光线的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以生成检测距离;
所述光保真LiFi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发射LiFi信号,以及控制所述光线接收器接收LiFi信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TOF控制器和所述光保真LiFi控制器相连,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的类型,根据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选择所述LiFi控制器或TOF控制器开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包括:
LED阵列;
控制所述LED阵列深度的驱动器,其中,所述驱动器控制所述LED阵列在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中的深度以实现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的发射光线的角度调节。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接收器包括像素阵列,所述光保真LiFi控制器控制所述像素阵列中的部分像素接收光线以实现接收光线的角度调节。
7.一种计算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器、第一光线发射器和第一应用程序,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器,用于接收移动终端的请求信息;
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请求信息所对应的请求内容;
第一应用程序,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请求信息,并根据所述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以及通过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发射所述请求内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包括:
LED阵列;
控制所述LED阵列深度的驱动器,其中,所述驱动器控制所述LED阵列在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中的深度以实现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的发射光线的角度调节。
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无线通信器、光线接收器及第二应用程序,其中,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用于向计算机发送请求信息;
所述光线接收器,用于接收计算机发送的请求内容;
第二应用程序,与所述计算机中的第一应用程序匹配,用于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并根据用户的选择指令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发送选择指令对应的所述请求信息,以及接收所述请求内容,并在所述人机交互界面中展示所述请求内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为光线发射器,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和所述光线接收器相连的飞行时间测距TOF控制器,及分别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和所述光线接收器相连的光保真LiFi控制器;
所述TOF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发射检测光线,以及根据所述光线接收器接收到的所述检测光线的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以生成检测距离;
所述光保真LiFi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发射LiFi信号,以及控制所述光线接收器接收LiFi信号。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TOF控制器和所述光保真LiFi控制器相连,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的类型,根据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选择所述LiFi控制器或TOF控制器开启。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接收器包括像素阵列,所述光保真LiFi控制器控制所述像素阵列中的部分像素接收光线以实现接收光线的角度调节。
13.一种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应用于计算机,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信息;
根据所述请求信息获取对应的请求内容;
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请求内容。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第一光线发射器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请求内容,包括:
对所述第一光线发射器的发射光线的角度进行调节,以实现根据调整后的发射光线的角度,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请求内容。
15.一种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的选择指令;
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器向计算机发送所述选择指令对应的请求信息;
通过光线接收器接收计算机发送的所述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为光线发射器,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和所述光线接收器相连的飞行时间测距TOF控制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TOF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发射检测光线;
根据所述光线接收器接收到的所述检测光线的反射光线进行距离检测以生成检测距离。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TOF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器发射检测光线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的类型。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光线接收器接收计算机发射的所述请求信息对应的请求内容,包括:
通过所述光线接收器中的像素阵列中的部分像素,接收所述计算机发送的所述请求内容。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方法。
CN201910577341.8A 2019-06-28 2019-06-28 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21532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7341.8A CN112153209B (zh) 2019-06-28 2019-06-28 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7341.8A CN112153209B (zh) 2019-06-28 2019-06-28 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3209A true CN112153209A (zh) 2020-12-29
CN112153209B CN112153209B (zh) 2022-05-20

Family

ID=73870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77341.8A Active CN112153209B (zh) 2019-06-28 2019-06-28 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5320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9316A (zh) * 2005-01-13 2008-01-02 索尼株式会社 光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02307229A (zh) * 2011-08-17 2012-01-04 北京百纳威尔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系统以及移动终端和计算机
CN105763229A (zh) * 2016-04-28 2016-07-1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外部设备及文件传输方法
CN205864426U (zh) * 2016-02-24 2017-01-04 微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兼具利用光信号传输数据资料的通讯系统
CN207339855U (zh) * 2016-10-26 2018-05-08 意法半导体(R&D)有限公司 基于单光子雪崩二极管的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8391320A (zh) * 2018-02-09 2018-08-10 北京酷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传输数据方法及系统,耳机
CN209017223U (zh) * 2018-08-09 2019-06-21 覃松杰 一种可穿戴式智能音箱及智能音箱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9316A (zh) * 2005-01-13 2008-01-02 索尼株式会社 光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02307229A (zh) * 2011-08-17 2012-01-04 北京百纳威尔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系统以及移动终端和计算机
CN205864426U (zh) * 2016-02-24 2017-01-04 微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兼具利用光信号传输数据资料的通讯系统
CN105763229A (zh) * 2016-04-28 2016-07-1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外部设备及文件传输方法
CN207339855U (zh) * 2016-10-26 2018-05-08 意法半导体(R&D)有限公司 基于单光子雪崩二极管的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8391320A (zh) * 2018-02-09 2018-08-10 北京酷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传输数据方法及系统,耳机
CN209017223U (zh) * 2018-08-09 2019-06-21 覃松杰 一种可穿戴式智能音箱及智能音箱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3209B (zh) 2022-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73782B (zh) 一种应用于投屏场景的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US10033920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ameras,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and terminal
US1005494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20170084044A1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image process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US10956025B2 (en) Gesture control method, gesture control device and gesture control system
US20150077365A1 (en)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TW201839594A (zh) 行動終端、指紋識別控制方法及裝置
JP7174030B2 (ja) 超音波レーダアレイ、障害物検出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20180012428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vehicle diagnosis and information
CA2942773C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pointer detection for interactive input
US20150293670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messa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for
WO2019062175A1 (zh) 信息输入方法及装置
US11171725B2 (en) Mobile terminal
CN112153209B (zh) 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计算机及移动终端
CN109725704B (zh) 控制应用运行的方法及装置
CN104238828A (zh) 显示装置操作方法及系统
CN114035759B (zh) 屏幕控制方法、控制终端、屏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52891B (zh) 家用电器的控制系统、家用电器、移动终端及方法
CN112152710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582078B1 (en) Integrated touchless joystick-type controller
US10203759B1 (en) Gesture detection device having an angled light collimating structure
NL2030117B1 (en) Electrostatic peripheral communication for touch-sensitive display
CN110620845B (zh) 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以及计算设备
CN113596202B (zh) 光敏传感器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US1200191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barcode scanners with a wedge appl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