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0549A - 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0549A
CN112130549A CN201910546771.3A CN201910546771A CN112130549A CN 112130549 A CN112130549 A CN 112130549A CN 201910546771 A CN201910546771 A CN 201910546771A CN 112130549 A CN112130549 A CN 1121305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manned
signals
patrol
boat
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467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艳
赵美姣
王曰英
张丹
罗均
谢少荣
蒲华燕
杨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54677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305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30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05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06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ter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人艇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包括无人艇编队和与无人艇编队无线连接的地面基站;无人艇编队多个无人艇;每个无人艇上均设有中央控制器和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接的供电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供电模块还与数据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相连接;数据采集模块采集艇体的位置及艏向信号、雷达探测信号、视频信号和声呐探测信号,并传输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将信号处理后经通信模块传输至地面基站,地面基站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对无人艇编队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与传统的海上巡逻技术相比,提高了巡逻安全性,并且,在海上巡逻的同时实现对驱逐目标的驱逐。

Description

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艇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海上巡逻是海上警戒的方式之一,指海军兵力在指定海域或在距被护卫目标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有计划的巡查活动,对保障海军兵力安全和战斗胜利具有重要作用。海上巡逻的任务是及早发现接近或进抵报知线的敌方兵力和可疑目标,引导支援兵力适时展开并投入战斗,消灭或阻滞侵入警戒海区的敌方兵力。现代的海上巡逻由海军航空兵、水面舰艇、潜艇三兵种分别实施或协同实施,根据任务要求对警戒海域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并在发现敌情后启用应援兵力。这种巡逻方式成本高、人员代价大,而且在单兵作战时无法对突发敌情做出快速反应,因此需要一套低成本、高效率、可对敌方目标进行驱逐的系统来开展海上巡逻工作。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以提高海上巡逻效率。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包括无人艇编队和与无人艇编队无线连接的地面基站;无人艇编队包括类型和参数均相同的多个无人艇;每个无人艇上均设有中央控制器和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接的供电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供电模块还与数据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相连接;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定位系统、雷达、摄像头和声呐,定位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和GPS接收机;数据采集模块采集艇体的位置及艏向信号、雷达探测信号、视频信号和声呐探测信号,并传输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将信号处理后经通信模块传输至地面基站,地面基站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对无人艇编队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利用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将无人艇由编队控制转换为无人艇的路径循迹控制,当无人艇处于驱逐模式时,利用各个无人艇中央控制器中的编队控制算法,以驱逐目标为领导者,以各个无人艇为追随者,为各个无人艇进行路径循迹规划,形成编队队形对驱逐目标进行合围;地面基站包括远程操作平台和与远程操作平台相连接的岸基通信模块;无人艇上的通信模块和岸基通信模块之间存在双向信号传输。
进一步地,供电模块包括蓄电池与蓄电池相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还包括与蓄电池相连接的稳压模块,蓄电池通过稳压模块后与数据采集模块、中央控制器和通信模块相连接。
利用上述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进行无人艇编队控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无人艇编队中的无人艇航行至指定海域进行巡逻;(2)将无人艇编队的巡逻模式改变为驱逐模式,并对驱逐目标进行合围;(3)将无人艇编队的驱逐模式改变为巡逻模式,进行海上巡逻。
进一步地,步骤(1)将无人艇编队中的无人艇航行至指定海域进行巡逻的具体过程为:
1)远程操作平台为无人艇编队中的各无人艇划定各自的巡逻区域,并通过岸基通信模块将划定的巡逻区域信号发送至各无人艇;
2)各无人艇的通信模块接收巡逻区域信号并发送至无人艇上的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接收巡逻区域信号,并接收由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中央处理器对巡逻区域信号、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进行综合处理后,对无人艇进行路径规划,使无人艇按照规划路径进行循迹以抵达巡逻区域进行海上巡逻;
3)在巡逻模式下,无人艇通过雷达检测障碍物信息,利用摄像头检测水面信息实现水面巡逻、利用声呐检测水下信息实现防潜巡逻;
4)无人艇上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艇体的位置及艏向信号、雷达探测信号、视频信号和声呐探测信号,并传输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将信号处理后经通信模块传输至地面基站;
5)地面基站通过岸基通信模块接收编队中各无人艇的检测信号,并在远程操作平台上进行位置和图像显示,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驱逐目标。
进一步地,步骤(2)将无人艇编队的巡逻模式改变为驱逐模式,并对驱逐目标进行合围的具体过程为:
①.远程操作平台发现驱逐目标后,远程操作平台利用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将无人艇编队控制转换为无人艇的路径循迹控制,根据无人艇编队所检测到的驱逐目标位置坐标和期望编队形式以及各无人艇当前的位置,重新为编队中各无人艇进行路径循迹规划,并通过基站通信模块将规划好的期望路径发送至各无人艇,使得编队中各无人艇由巡逻模式改变为驱逐模式;
②.无人艇接收指令改变成驱逐模式,在驱逐模式下,编队中的各无人艇通过通信模块接收地面基站发送的期望轨迹信号;
③.各无人艇利用中央控制器中的编队控制算法,以驱逐目标为领导者,以各个无人艇为追随者,按照期望轨迹为各个无人艇进行路径循迹规划,使得各个无人艇按照期望轨迹循迹跟踪,实现对驱逐目标的合围,并驱逐其远离警戒巡逻区域;
进一步地,步骤①中利用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将无人艇编队控制转换为无人艇的路径循迹控制,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包括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具体如下:
I.运动学模型: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31
V=[u,v,r]T
其中,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32
为艇体座标系到大地座标系的转换矩阵,艇体座标系以艇体重心为原点,艇体重心到艇艏方向为x轴方向,艇体重心到艇体右舷方向为y轴方向,艇体重心垂直向下为z轴方向;大地座标系采用北-东-地导航座标系;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33
为艇体在大地座标系下的位置矢量;其中,x,y为无人艇在大地座标系下的位置,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34
为无人艇在大地座标系下的航向角,即艇艏方向与大地座标系x轴的夹角;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35
为η的导数,V为艇体的速度矢量;u,v,r分别为无人艇的纵向速度、横向速度和艏摇角速度;其中,无人艇的纵向速度指的是无人艇在其前进方向上的速度;
II.动力学模型: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36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37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38
其中,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39
分别为无人艇的纵向速度u、无人艇的横向速度v和无人艇的艏摇角速度r的微分值;mii(i=1,2,3)和dii(i=1,2,3)分别表示在艇体座标系下,无人艇的惯性质量和线性阻尼分别在x轴y轴和z轴上的分量,该参数由水动力实验获得;τwj(j=u,v,r)是由风、浪、流产生的环境干扰力,用于干扰观测器对该参数进行处理;τu和τr分别为由无人艇的螺旋桨产生的控制力和由方向舵产生的控制力矩。
进一步地,步骤(3)将无人艇编队的驱逐模式改变为巡逻模式,进行巡逻的具体过程为:由远程操作平台对编队中的各无人艇重新规划各自的巡逻区域,并利用岸基通信模块将巡逻区域信号发送至各无人艇,各无人艇通过通信模块接收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至无人艇的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接收巡逻区域信号,并接收由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中央处理器对巡逻区域信号、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进行综合处理后,对无人艇进行路径规划,使无人艇按照规划路径进行循迹以抵达巡逻区域进行海上巡逻,至巡逻任务完成后返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利用数学模型将无人艇编队控制转化为无人艇路径路径循迹控制,通过常规的控制方式即可同时实现目标海域巡逻和驱逐目标驱逐任务,较传统的海上目标巡逻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远程操作平台即可掌控整个巡逻过程,节省人力,降低工作人员遭遇危险的可能性。
本发明通过将无人艇编队中的无人艇由巡逻模式转变为驱逐模式,实现对驱逐目标进行合围处理,在应援力量到达之前保证我方目标的安全性,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
本发明通过在无人艇上设置雷达和声呐,使无人艇编队在巡逻同时达到水面舰艇、潜艇的联合巡逻效果,大大降低了巡逻成本、提高了巡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控制系统的模块图;
图2为驱逐模式下的无人艇编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2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包括无人艇编队和与无人艇编队无线连接的地面基站;无人艇编队包括类型和参数均相同的四个无人艇;每个无人艇上均设有中央控制器和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接的供电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信号发送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接收信号并进行处理后通过通信模块发送至地面基站。
供电模块包括蓄电池与蓄电池相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在蓄电池中;供电模块还包括与蓄电池相连接的稳压模块,蓄电池通过稳压模块后与数据采集模块、中央控制器和通信模块相连接,蓄电池通过稳压模块后为数据采集模块、中央控制器和通信模块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定位系统、雷达、摄像头和声呐;定位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和GPS接收机;惯性导航系统和GPS接收机用于采集无人艇的位置信息和艏向信息;雷达用于检测障碍物和驱逐目标的位置信息;摄像头采集视频信息,用于在海上巡逻过程中对可疑目标进行观察;声呐由发射机、换能器、接收机等部件构成,利用水中声波进行海底目标检测以实现反潜巡逻。
数据采集模块采集艇体的位置及艏向信号、雷达探测信号、视频信号和声呐探测信号,并传输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将信号处理后经通信模块传输至地面基站,地面基站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对无人艇编队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在信号处理后未发现驱逐目标,则控制无人艇编队处于巡逻模式,在信号处理后发现驱逐目标的存在,则控制无人艇编队由巡逻模式改变为驱逐模式,对驱逐目标进行合围;即利用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将无人艇由编队控制转换为无人艇的路径循迹控制,当无人艇处于驱逐模式时,利用各个无人艇中央控制器中的编队控制算法,以驱逐目标为领导者,以各个无人艇为追随者,为各个无人艇进行路径循迹规划,形成编队队形对驱逐目标进行合围。
地面基站包括远程操作平台和与远程操作平台相连接的岸基通信模块,岸基通信模块用于与无人艇编队中各个无人艇之间的通信,无人艇上的通信模块和岸基通信模块之间存在双向信号传输,地面基站通过岸基统计模块与无人艇编队中的各个无人艇之间进行信号传输;远程操作平台为触摸显示屏,显示无人艇编队中各无人艇所处的位置和艏向信息、雷达监测信息、声呐监测信息和视频信息,并通过触摸显示屏进行信息处理后向无人艇编队中的各个无人艇发出控制指令。
实施例2
利用上述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进行无人艇编队控制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01:远程操作平台为无人艇编队中的各无人艇划定各自的巡逻区域,并通过岸基通信模块将划定的巡逻区域信号发送至各无人艇。
S02:各无人艇的通信模块接收巡逻区域信号并发送至无人艇上的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接收巡逻区域信号,并接收由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中央处理器对巡逻区域信号、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进行综合处理后,对无人艇进行路径规划,使无人艇按照规划路径进行循迹以抵达巡逻区域进行海上巡逻。
S03:在巡逻模式下,无人艇通过雷达检测障碍物信息,利用摄像头检测水面信息实现水面巡逻,利用声呐检测水下信息实现防潜巡逻;声呐的发射机制造电信号,经过换能器将电信号变成声音信号向水中发射,声信号在水中传递遇到潜艇、水雷等目标后会被反射,反射回来的声波被换能器接收转换为电信号,操作人员可利用信号往返时间确定目标的距离,通过声调的高低等情况判断目标的性质。
S04:无人艇上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艇体的位置及艏向信号、雷达探测信号、视频信号和声呐探测信号,并传输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将信号处理后经通信模块传输至地面基站。
S05:地面基站通过岸基通信模块接收编队中各无人艇的检测信号,并在远程操作平台上进行位置和图像显示,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驱逐目标。
S06:远程操作平台发现驱逐目标后,远程操作平台利用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将无人艇编队控制转换为无人艇的路径循迹控制,根据无人艇编队所检测到的驱逐目标位置坐标和图2所示的期望编队队形,以及各个无人艇当前的位置信息,重新为编队中各无人艇进行路径循迹规划,并通过基站通信模块将规划好的期望路径发送至各无人艇,使得编队中的各个无人艇由巡逻模式改变为驱逐模式。
以无人艇编队中的无人艇1为例进行说明,利用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和无人艇中央处理器内的编队控制算法,使得无人艇1由编队控制转换为路径循迹控制,由巡逻模式转换为驱逐模式的过程。其中,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包括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具体如下:
无人艇的数学模型为:
I.运动学模型: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61
V=[u,v,r]T
其中,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62
为艇体座标系到大地座标系的转换矩阵,艇体座标系以艇体重心为原点,艇体重心到艇艏方向为x轴方向,艇体重心到艇体右舷方向为y轴方向,艇体重心垂直向下为z轴方向;大地座标系采用北-东-地导航座标系;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63
为艇体在大地座标系下的位置矢量;其中,x,y为无人艇在大地座标系下的位置,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64
为无人艇在大地座标系下的航向角,即艇艏方向与大地座标系x轴的夹角;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65
为η的导数,V为艇体的速度矢量;u,v,r分别为无人艇的纵向速度、横向速度和艏摇角速度;其中,无人艇的纵向速度指的是无人艇在其前进方向上的速度;
II.动力学模型: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66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67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71
其中,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72
分别为无人艇的纵向速度u、无人艇的横向速度v和无人艇的艏摇角速度r的微分值;mii(i=1,2,3)和dii(i=1,2,3)分别表示在艇体座标系下,无人艇的惯性质量和线性阻尼在x轴y轴和z轴上的分量,该参数由水动力实验获得;τwj(j=u,v,r)是由风、浪、流产生的环境干扰力,用于干扰观测器对该参数进行处理;τu和τr分别为由无人艇的螺旋桨产生的控制力和由方向舵产生的控制力矩。
根据图2所示期望编队队形,即编队中各个无人艇(追随者)与驱逐目标(领导者)距离保持为5m,无人艇1、无人艇2、无人艇3和无人艇4与驱逐目标分别保持的角度为-45°、-135°、45°、135°,以实现编队中各个无人艇对驱逐目标的合围。
以无人艇1为例,说明利用路径循迹控制算法对无人艇1进行控制实现对驱逐目标合围,由图2可知,无人艇1与驱逐目标(领导者)的期望角度为λ1d=-45°,期望距离ρ1d=5m,利用期望角度为λ1d和期望距离ρ1d计算无人艇与驱逐目标保持相对距离ρ1和相对角度λ1,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73
Figure BDA0002104135440000074
其中,(x,y)为领导者的位置,(x1,y1)为无人艇1的位置;ρ1为无人艇1与驱逐目标保持的相对距离;λ1为无人艇1与驱逐目标保持的相对角度。
经上述运算后,无人艇1与驱逐目标(领导者)的队形保持问题转换为保持相对距离ρ1和相对角度λ1对期望距离ρ1d和期望角度λ1d的跟踪问题,由于编队中各个无人艇的类型和参数均相同,无人艇2、无人艇3、无人艇4模式转换过程与无人艇1相同。因此,对相同类型和相同参数的无人艇所组成的编队,将无人艇的编队控制问题转化为循迹问题,将工作模式由巡逻模式转换为驱逐模式。
S07:编队中的各无人艇利用通信模块接收地面基站发送的期望队形信号后,利用与巡逻模式下相同的路径循迹控制算法实现对驱逐目标的合围。
S08:将合围后的驱逐目标进行驱逐,使其远离警戒巡逻海域。
S09:若判断驱逐目标的航行信息仍为目标警戒海域,则向远程操作平台发送应援请示以对其进行驱逐,同时保持合围队形以防止我方目标受到损害。
S10:远程操作平台根据编队发送的图像信息确定驱逐目标的非法目的后,派出应援艇对其进行武力攻击。
S11:成功驱逐驱逐目标后编队中各无人艇改变为巡逻模式,即由远程操作平台对编队中的各无人艇重新规划各自的巡逻区域,并利用岸基通信模块将巡逻区域信号发送至各无人艇,各无人艇通过通信模块接收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至无人艇的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接收巡逻区域信号,并接收由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中央处理器对巡逻区域信号、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进行综合处理后,对无人艇进行路径规划,使无人艇按照规划路径进行循迹以抵达巡逻区域进行海上巡逻,至巡逻任务完成后返航。

Claims (7)

1.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艇编队和与无人艇编队无线连接的地面基站;所述无人艇编队包括类型和参数均相同的多个无人艇;所述每个无人艇上均设有中央控制器和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接的供电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供电模块还与数据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相连接;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定位系统、雷达、摄像头和声呐,定位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和GPS接收机;数据采集模块采集艇体的位置及艏向信号、雷达探测信号、视频信号和声呐探测信号,并传输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将信号处理后经通信模块传输至地面基站,地面基站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对无人艇编队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地面基站包括远程操作平台和与远程操作平台相连接的岸基通信模块;所述无人艇上的通信模块和岸基通信模块之间存在双向信号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块包括蓄电池与蓄电池相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还包括与蓄电池相连接的稳压模块;所述蓄电池通过稳压模块后与数据采集模块、中央控制器和通信模块相连接。
3.利用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进行无人艇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无人艇编队中的无人艇航行至指定海域进行巡逻;(2)将无人艇编队的巡逻模式改变为驱逐模式,并对驱逐目标进行合围;(3)将无人艇编队的驱逐模式改变为巡逻模式,进行海上巡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艇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将无人艇编队中的无人艇航行至指定海域进行巡逻的具体过程为:
1)远程操作平台为无人艇编队中的各无人艇划定各自的巡逻区域,并通过岸基通信模块将划定的巡逻区域信号发送至各无人艇;
2)各无人艇的通信模块接收巡逻区域信号并发送至无人艇上的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接收巡逻区域信号,并接收由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中央处理器对巡逻区域信号、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进行综合处理后,对无人艇进行路径规划,使无人艇按照规划路径进行循迹以抵达巡逻区域进行海上巡逻;
3)在巡逻模式下,无人艇通过雷达检测障碍物信息,利用摄像头检测水面信息实现水面巡逻、利用声呐检测水下信息实现防潜巡逻;
4)无人艇上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艇体的位置及艏向信号、雷达探测信号、视频信号和声呐探测信号,并传输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将信号处理后经通信模块传输至地面基站;
5)地面基站通过岸基通信模块接收编队中各无人艇的检测信号,并在远程操作平台上进行位置和图像显示,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驱逐目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艇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将无人艇编队的巡逻模式改变为驱逐模式,并对驱逐目标进行合围的具体过程为:
①.远程操作平台发现驱逐目标后,远程操作平台利用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将无人艇编队控制转换为无人艇的路径循迹控制,根据无人艇编队所检测到的驱逐目标位置坐标和期望编队形式以及各无人艇当前的位置,重新为编队中各无人艇进行路径循迹规划,并通过基站通信模块将规划好的期望路径发送至各无人艇,使得编队中各无人艇由巡逻模式改变为驱逐模式;
②.无人艇接收指令改变成驱逐模式,在驱逐模式下,编队中的各无人艇通过通信模块接收地面基站发送的期望轨迹信号;
③.各无人艇利用中央控制器中的编队控制算法,以驱逐目标为领导者,以各个无人艇为追随者,按照期望轨迹为各个无人艇进行路径循迹规划,使得各个无人艇按照期望轨迹循迹跟踪,实现对驱逐目标的合围,并驱逐其远离警戒巡逻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艇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①中利用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将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转换为无人艇的路径循迹控制,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包括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具体如下:
I.运动学模型:
Figure FDA0002104135430000021
V=[u,v,r]T
其中,
Figure FDA0002104135430000022
为艇体座标系到大地座标系的转换矩阵,艇体座标系以艇体重心为原点,艇体重心到艇艏方向为x轴方向,艇体重心到艇体右舷方向为y轴方向,艇体重心垂直向下为z轴方向;大地座标系采用北-东-地导航座标系;
Figure FDA0002104135430000023
为艇体在大地座标系下的位置矢量;其中,x,y为无人艇在大地座标系下的位置,
Figure FDA0002104135430000024
为无人艇在大地座标系下的航向角,即艇艏方向与大地座标系x轴的夹角;
Figure FDA0002104135430000025
为η的导数,V为艇体的速度矢量;u,v,r分别为无人艇的纵向速度、横向速度和艏摇角速度;其中,无人艇的纵向速度指的是无人艇在其前进方向上的速度;
II.动力学模型:
Figure FDA0002104135430000031
Figure FDA0002104135430000032
Figure FDA0002104135430000033
其中,
Figure FDA0002104135430000034
分别为无人艇的纵向速度u、无人艇的横向速度v和无人艇的艏摇角速度r的微分值;mii(i=1,2,3)和dii(i=1,2,3)分别表示在艇体标系下,无人艇的惯性质量和线性阻尼在x轴y轴和z轴上的分量,该参数由水动力实验获得;τwj(j=u,v,r)是由风、浪、流产生的环境干扰力,用于干扰观测器对该参数进行处理;τu和τr分别为由无人艇的螺旋桨产生的控制力和由方向舵产生的控制力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人艇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将无人艇编队的驱逐模式改变为巡逻模式,进行巡逻的具体过程为:由远程操作平台对编队中的各无人艇重新规划各自的巡逻区域,并利用岸基通信模块将巡逻区域信号发送至各无人艇,各无人艇通过通信模块接收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至无人艇的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接收巡逻区域信号,并接收由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中央处理器对巡逻区域信号、无人艇的位置信号和艏向信号进行综合处理后,对无人艇进行路径规划,使无人艇按照规划路径进行循迹以抵达巡逻区域进行海上巡逻,至巡逻任务完成后返航。
CN201910546771.3A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21305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6771.3A CN112130549A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6771.3A CN112130549A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0549A true CN112130549A (zh) 2020-12-25

Family

ID=73849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46771.3A Pending CN112130549A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3054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8642A (zh) * 2020-12-30 2021-03-26 上海大学 一种适用于异构多无人系统的海空联合围捕方法
CN112612212A (zh) * 2020-12-30 2021-04-06 上海大学 一种异构多无人系统编队与协同目标驱离方法
CN113671964A (zh) * 2021-08-24 2021-11-19 上海大学 一种无人艇高性能轨迹跟踪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5002718A (zh) * 2022-05-19 2022-09-02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 一种用于无人艇军事应用的联合运用调度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43222B2 (en) * 2002-08-21 2008-03-11 Solomon Research Llc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rganizing groups of self-configurable mobile robotic agents in a multi-robotic system
CN106774331A (zh) * 2016-12-30 2017-05-31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分布式控制无人艇集群分簇编队方法
CN107168329A (zh) * 2017-06-20 2017-09-15 南京长峰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跟随领航者法的航速航向协同控制编队航行控制方法
CN107608347A (zh) * 2017-09-04 2018-01-19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分布式控制无人艇集群围追跟踪方法
CN108037755A (zh) * 2017-11-24 2018-05-1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多无人艇围捕方法
CN108153311A (zh) * 2017-12-22 2018-06-12 武汉理工大学 面向无人艇编队的智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170136A (zh) * 2017-12-15 2018-06-15 武汉理工大学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多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8549369A (zh) * 2018-03-12 2018-09-18 上海大学 一种复杂海况下多无人艇协同编队的系统及方法
CN109884729A (zh) * 2019-04-11 2019-06-14 上海大学 一种无人艇与机器鱼协作的水雷检测控制系统及水雷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43222B2 (en) * 2002-08-21 2008-03-11 Solomon Research Llc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rganizing groups of self-configurable mobile robotic agents in a multi-robotic system
CN106774331A (zh) * 2016-12-30 2017-05-31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分布式控制无人艇集群分簇编队方法
CN107168329A (zh) * 2017-06-20 2017-09-15 南京长峰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跟随领航者法的航速航向协同控制编队航行控制方法
CN107608347A (zh) * 2017-09-04 2018-01-19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分布式控制无人艇集群围追跟踪方法
CN108037755A (zh) * 2017-11-24 2018-05-1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多无人艇围捕方法
CN108170136A (zh) * 2017-12-15 2018-06-15 武汉理工大学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多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8153311A (zh) * 2017-12-22 2018-06-12 武汉理工大学 面向无人艇编队的智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549369A (zh) * 2018-03-12 2018-09-18 上海大学 一种复杂海况下多无人艇协同编队的系统及方法
CN109884729A (zh) * 2019-04-11 2019-06-14 上海大学 一种无人艇与机器鱼协作的水雷检测控制系统及水雷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 WANG,ET.AL: "Fuzzy uncertainty observer based path following control of underactuated marine vehicles with unmodelled dynamics and disturban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8642A (zh) * 2020-12-30 2021-03-26 上海大学 一种适用于异构多无人系统的海空联合围捕方法
CN112612212A (zh) * 2020-12-30 2021-04-06 上海大学 一种异构多无人系统编队与协同目标驱离方法
CN112558642B (zh) * 2020-12-30 2022-09-13 上海大学 一种适用于异构多无人系统的海空联合围捕方法
CN113671964A (zh) * 2021-08-24 2021-11-19 上海大学 一种无人艇高性能轨迹跟踪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3671964B (zh) * 2021-08-24 2024-02-06 上海大学 一种无人艇高性能轨迹跟踪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5002718A (zh) * 2022-05-19 2022-09-02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 一种用于无人艇军事应用的联合运用调度方法
CN115002718B (zh) * 2022-05-19 2024-04-23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 一种用于无人艇军事应用的联合运用调度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30549A (zh) 一种工作模式可变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DK180271B1 (en)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one or more tugboats
CN109460035B (zh) 一种无人艇高速状态下的二级自主避障方法
CN110316327A (zh) 一种模块化无人艇
Almeida et al. Radar based collision detection developments on USV ROAZ II
Sarda et al. Launch and recovery of an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from a station-keeping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DK180297B1 (en)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one or more tugboats
US10054104B1 (en) Autonomous underwater beacon locator
CN108312151B (zh) 漂流探测水下机器人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2015182B (zh) 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无人艇编队巡逻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905248A (zh) 双m五体无人船
CN103760909A (zh) 一种水下探测装置的控制系统
CA2999398A1 (en) Manoeuvring device and method therof
Jung et al. A study on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combined with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system
CN117250961B (zh) 无人移动靶船协同编队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5686021A (zh) 一种海洋云雾观测无人艇
CN115471385A (zh) 一种海上智能搜救系统以及方法
Kondo et al. Passive acoustic and optical guidance for underwater vehicles
Nishida et al. Hovering type AUV “Tuna-Sand” and its surveys on Smith caldera in Izu-Ogasawara ocean area
CN111897342A (zh) 一种现代船舶自动靠离泊系统及方法
AU2018379592B2 (en) Interface unit
Yang et al.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unmanned surface vessel
CN109703706A (zh) 一种三体半潜式隐身巡逻战斗无人船
CN112572738B (zh) 小型水下无人光纤线轴遥控未爆危险物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08063330U (zh) 一种用于无人巡航搜救平台的轻型光电指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