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2824B - 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2824B
CN112112824B CN201910543161.8A CN201910543161A CN112112824B CN 112112824 B CN112112824 B CN 112112824B CN 201910543161 A CN201910543161 A CN 201910543161A CN 112112824 B CN112112824 B CN 1121128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bearing
mounting hole
fluid outlet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431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12824A (zh
Inventor
沈建芳
周易
刘春慧
刘轩彤
石刚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ighly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ighly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ighly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ighly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4316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128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12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2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128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28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0Centrifugal pumps for compressing or evacu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6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0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of the single unit typ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泵压机包括:壳体;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驱动轴,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转子的主轴段,以及伸出所述电机的轴向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用以压缩制冷剂;第二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用以按照预设流量将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第一泵体;以及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提供径向支承。本发明可以提高泵压机及具有该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机组等大型制冷设备的制冷作用多是通过传统的压缩机压缩冷媒气体使其冷凝、蒸发而实现的。在夏季,制冷设备通过压缩机的制冷循环可以达到快速冷却效果,但是在冬季,空调机组并不需要很大的制冷量,即不需要较大的压比,如果继续采用压缩机制冷循环,能源浪费将及其严重。通常的做法的是,冬季采用传输泵进行制冷循环,夏季采用压缩机制冷循,但同时布置传输泵和压缩机两个设备,不仅占地面积和噪音较大,而且成本及维护费用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提高制冷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泵压机,所述泵压机包括:
壳体;
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
驱动轴,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转子的主轴段,以及伸出所述电机的轴向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用以压缩制冷剂;
第二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用以按照预设流量将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第一泵体;以及
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提供径向支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
第一轴承座,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轴承座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轴承座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第一轴向止推轴承和第一径向轴承,分别被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与所述第一径向轴承同为空气静压轴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之间设有一第一径向凸起,所述第一径向凸起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的外径;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和所述第一径向轴承以使所述第一径向凸起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
第一轴承座,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轴承座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轴承座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第一轴承,被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轴承为陶瓷轴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之间设有一第一径向凸起,所述第一径向凸起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径;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使所述第一径向凸起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一轴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包括:
第二轴承座,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二轴承座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轴承座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三安装孔;
第二轴向止推轴承和第二径向轴承,分别被装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和所述第四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与所述第二径向轴承同为空气静压轴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之间设有一第二径向凸起,所述第二径向凸起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的外径;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和所述第二径向轴承以使所述第二径向凸起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包括:
第二轴承座,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二轴承座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轴承座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安装孔;
第二轴承,被装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轴承为陶瓷轴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之间设有一第二径向凸起,所述第二径向凸起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径;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轴承和所述第四安装孔以使所述第二径向凸起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二轴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均采用离心式叶轮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冷循环系统,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
如上所述的泵压机,所述第一泵体具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二泵体具有第二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出口;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流体进口和第三流体出口;
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并连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
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口;
第六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
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另一端并入所述第五管路和/或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及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气浮轴承控制单元,设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六管路,用以对制冷剂进行加热以使其汽化并增压;
多个电磁阀,至少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一节流阀,所述节流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且位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制冷循环系统,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
如上所述的泵压机,所述第一泵体具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二泵体具有第二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出口;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流体进口和第三流体出口;
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并连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
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口;
第六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
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另一端并入所述第五管路和/或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及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多个电磁阀,至少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一节流阀,所述节流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且位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
如上所述的泵压机,所述第一泵体具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二泵体具有第二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出口;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流体进口和第三流体出口;
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并连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
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口;
第六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
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另一端并入所述第五管路和/或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及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气浮轴承控制单元,设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六管路,用以对制冷剂进行加热以使其汽化并增压;
多个电磁阀,至少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第一制冷循环,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过程中,所述第一泵体运行,所述第二泵体停止运行;先通过所述第二管路及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为所述轴承提供气源;再通过所述第三管路为所述轴承提供气源;
第二制冷循环,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过程中,所述第二泵体运行,所述第一泵体停止运行;通过所述第六管路及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为所述轴承提供气源。
本发明的泵压机将压缩机与传输泵集成为一体,实现高温制冷的系统优越性以及保证低温制冷时的系统节能性的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小空调机组对场地的占用。在所述泵压机中,通过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提供径向支承,由此可以提高泵压机及具有该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泵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泵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包含图1所示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是包含图2所示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第二泵体
2 第一泵体
3 第一流体进口
4 第二流体进口
5 第一流体出口
6 第二流体出口
7 第一轴向止推轴承
71 第一轴承
81 第二轴承
8 第一径向轴承
9 壳体
91 密封件
10 转子
11 驱动轴
12 第一叶轮
13 第二叶轮
14 第一轴承座
15 第二轴承座
16 第二轴向止推轴承
17 第二径向轴承
18 第二径向凸起
19 第一径向凸起
21 第一管路
22 第二管路
23 第三管路
24 第四管路
25 第五管路
26 第六管路
27 第七管路
28 蒸发器
29 冷凝器
30 气浮轴承控制单元
31 第一单向阀
32 第二单向阀
33 第三单向阀
34 电磁阀
35 节流阀
36 第四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泵压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泵压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包含图1所示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是包含图2所示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泵压机,如图1所示,所述泵压机101包括:壳体9、电机、驱动轴11、第一泵体2、第二泵体1、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壳体9内。所述驱动轴11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转子10的主轴段,以及伸出所述电机的轴向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泵体2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用以压缩制冷剂。所述第二泵体1,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二端,用以按照预设流量将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第一泵体2。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11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11提供径向支承。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座14、第一轴向止推轴承7和第一径向轴承8、所述第一轴承座14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轴承座14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轴承座14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7和第一径向轴承8分别被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7与所述第一径向轴承8同为空气静压轴承。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之间设有一第一径向凸起19,所述第一径向凸起19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7的外径。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7和所述第一径向轴承8以使所述第一径向凸起19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7。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包括:第二轴承座15,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二轴承座15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轴承座15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三安装孔。第二轴向止推轴承16和第二径向轴承17,分别被装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和所述第四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16与所述第二径向轴承17同为空气静压轴承。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二端之间设有一第二径向凸起18,所述第二径向凸起18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16的外径。所述驱动轴11的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16和所述第二径向轴承17以使所述第二径向凸起18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16。
其中,所述径向轴承与所述轴向止推轴承均采用无油润滑轴承(具体为空气静压轴承),可以减小驱动轴11与轴承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泵压机的噪音,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安装于所述轴承座内的空气静压轴承一方面可以减少驱动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为所述驱动轴提供足够的轴向和径向支撑,进而提高泵压机运行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泵体均采用离心式叶轮结构。所述泵体可以为单极泵或多级泵。所谓单级泵即单级离心泵,是指只有一只叶轮的泵,一般的单级泵最高扬程只有125米,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平稳,转速高,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流量大,容易操作和维修等优特点。所谓多级泵是进出水段与中段,通过拉杆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离心泵,它的输出水压力可以很大,也是依靠叶轮的旋转在获取离心力传输物料,待气体密度达到机械真空泵的工作范围而被抽出,从而逐渐获得高真空。多级泵是靠泵腔容积的变化来实现吸气、压缩和排气的,因此它是可以变容积的离心泵。
可选地,所述第一泵体2与所述第二泵体1可以分别通过一密封件91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密封件91可以为橡胶垫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泵体2包括第一蜗壳及第一叶轮12,所述第一蜗壳设于所述壳体9轴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叶轮12位于所述第一蜗壳的腔室内且套设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电机的转子10带动所述驱动轴11沿第一周向高速旋转,所述第一叶轮12随之转动,由此进入所述第一蜗壳内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加压。
所述第二泵体1包括第二蜗壳及第二叶轮13,所述第二蜗壳设于所述壳体9轴向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叶轮13位于所述第二蜗壳的腔室内且套设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二端。电机的转子10带动所述驱动轴11沿第二周向高速旋转,所述第二叶轮13随之转动,由此提高进入所述第二蜗壳内的液态制冷剂的扬程。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泵体2可以采用传统的气体压缩机构的结构,包括:缸体、活塞、上缸盖和下缸盖。所述上缸盖和下缸盖分别固定于所述缸体的轴向两端,用以封装所述缸体。所述活塞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缸体内。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带动所述活塞旋转以压缩制冷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泵体2可以与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共用所述第一轴承座14,也即,以所述第一轴承座14为所述第一泵体2的。
本发明的泵压机将压缩机与传输泵集成为一体,实现高温制冷的系统优越性以及保证低温制冷时的系统节能性的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小空调机组对场地的占用。在所述泵压机中,通过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11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11提供径向支承,由此可以提高泵压机及具有该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相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如图1和3所示,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泵压机101、第一管路21、第二管路22、第三管路23、第四管路24、第五管路25、第六管路26和第七管路27、至少一蒸发器28、至少一冷凝器29、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和多个电磁阀34。所述第一泵体2具有第一流体进口3和第一流体出口5,所述第二泵体1具有第二流体进口4和第二流体出口6。所述壳体9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流体进口和第三流体出口。所述第一管路21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3。所述第二管路22和第三管路23并连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所述第四管路24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进口3。所述第五管路25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6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口4。所述第六管路26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6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所述第七管路2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另一端并入所述第五管路25和/或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蒸发器28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五管路25及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冷凝器29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二管路22、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五管路25、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设于所述第二管路22和所述第六管路26,用以对制冷剂进行加热以使其汽化并增压。所述电磁阀34至少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五管路25、所述第六管路26。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一节流阀35,所述节流阀35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且位于所述蒸发器28与所述冷凝器29之间。
可选地,所述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2及第三单向阀33,所述第一单向阀31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和所述第二管路22,且位于所述冷凝器29和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之间。所述第二单向阀32设于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三单向阀33设于所述第二管路22,且位于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所述单向阀用以防止管路中制冷剂发生逆流现象。
本发明的泵压机将压缩机与传输泵集成为一体,实现高温制冷的系统优越性以及保证低温制冷时的系统节能性的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小空调机组对场地的占用。在所述泵压机中,通过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11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11提供径向支承,由此可以提高泵压机及具有该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五管路25及所述第六管路26可以分别或同时连接多个蒸发器28。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二管路22、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五管路25及所述第六管路26也可以分别或同时连接多个冷凝器29。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循环系统的原理与技术效果均与本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相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参阅图1和2,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泵压机101、第一管路21、第二管路22、第三管路23、第四管路24、第五管路25、第六管路26和第七管路27、至少一蒸发器28、至少一冷凝器29、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和多个电磁阀34。所述第一泵体2具有第一流体进口3和第一流体出口5,所述第二泵体1具有第二流体进口4和第二流体出口6。所述壳体9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流体进口和第三流体出口。所述第一管路21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3。所述第二管路22和第三管路23并连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所述第四管路24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进口3。所述第五管路25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6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口4。所述第六管路26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6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所述第七管路27,所述第七管路2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另一端并入所述第五管路25和/或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蒸发器28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五管路25及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冷凝器29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二管路22、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五管路25、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设于所述第二管路22和所述第六管路26,用以对制冷剂进行加热以使其汽化并增压。所述电磁阀34至少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五管路25、所述第六管路26。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第一制冷循环,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过程中,所述第一泵体2运行,所述第二泵体1停止运行。先通过所述第二管路22及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为所述轴承提供气源。再通过所述第三管路23为所述轴承提供气源。
具体而言,在第一制冷循环过程中,第一泵体2工作,第二泵体1停止工作。制冷剂从第一流体出口5流出通过第一管路21依次进入冷凝器29和蒸发器28后回到所述第一流体进口3。在泵压机的启动及关闭阶段,通过制电磁阀34使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22及所述第四管路24导通,其他管路中断,部分制冷剂从第一流体出口5流出,通过所述第二管路22依次流经冷凝器29和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通过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对制冷剂进行加热以使其汽化并增压而为所述轴承提供恒定压力的气源。当泵压机运行平稳后,控制电磁阀34关闭以使所述第二管路22中断,同时打开所述第三管路23的电磁阀34以使其导通,而直接通过流经所述第三管路23的气态制冷剂为所述轴承提供稳定压力的气源。
第二制冷循环,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过程中,所述第二泵体1运行,所述第一泵体2停止运行。通过所述第六管路26及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为所述轴承提供气源。
具体而言,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过程中,所述第二泵体1运行,所述第一泵体2停止运行。通过电磁阀34使所述第五管路25、第六管路26和第七管路27导通,其他管路中断。液态制冷剂从第二流体出口6流出,通过第五管路25依次进入蒸发器28和冷凝器29,最终经所述第二流体进口4进入所述第二泵体1。其中,部分制冷剂通过所述第六管路26依次进入蒸发器28、冷凝器29和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通过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30对制冷剂进行加热以使其汽化并增压后再经第三流体进口进入所述壳体9而为所述轴承提供恒定压力的气源。
在上述制冷循环过程中,制冷剂流入壳体9后,不但可以为所述轴承提供恒定压力的气源,还可以对电机的转子10进行冷却。
本发明的泵压机将压缩机与传输泵集成为一体,实现高温制冷的系统优越性以及保证低温制冷时的系统节能性的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小空调机组对场地的占用。在所述泵压机中,通过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11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11提供径向支承,由此可以提高泵压机及具有该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实施例2
根据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泵压机,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泵压机102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座14和第一轴承71。所述第一轴承座14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轴承座14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轴承座14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轴承71被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轴承71为陶瓷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之间设有一第一径向凸起19,所述第一径向凸起19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轴承71的外径。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承7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使所述第一径向凸起19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一轴承71。
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包括:第二轴承座15和第二轴承81。所述第二轴承座15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二轴承座15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轴承座15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二轴承81被装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轴承81为陶瓷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二端之间设有一第二径向凸起18,所述第二径向凸起18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轴承81的外径。所述驱动轴11的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轴承81和所述第四安装孔以使所述第二径向凸起18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二轴承81。
其中,所述陶瓷轴承一方面可以减少驱动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为所述驱动轴提供足够的轴向和径向支撑,进而提高泵压机运行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泵压机将压缩机与传输泵集成为一体,实现高温制冷的系统优越性以及保证低温制冷时的系统节能性的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小空调机组对场地的占用。在所述泵压机中,通过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11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11提供径向支承,由此可以提高泵压机及具有该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相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如图2和4所示,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泵压机102、第一管路21、第二管路22、第三管路23、第四管路24、第五管路25、第六管路26和第七管路27、至少一蒸发器28、至少一冷凝器29和多个电磁阀34。所述第一泵体2具有第一流体进口3和第一流体出口5,所述第二泵体1具有第二流体进口4和第二流体出口6。所述壳体9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流体进口和第三流体出口。所述第一管路21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3。所述第二管路22和第三管路23并连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所述第四管路24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进口3。所述第五管路25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6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口4。所述第六管路26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6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所述第七管路2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另一端并入所述第五管路25和/或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蒸发器28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五管路25及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冷凝器29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二管路22、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五管路25、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电磁阀34至少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五管路25、所述第六管路26。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一节流阀35,所述节流阀35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且位于所述蒸发器28与所述冷凝器29之间。
可选地,所述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2、第三单向阀33及第四单向阀36,所述第一单向阀31设于所述第一管路21和所述第二管路22,且位于所述冷凝器29和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之间。所述第二单向阀32设于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三单向阀33设于所述第三管路23。所述第四单向阀36设于所述第二管路22且位于所述冷凝器29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所述单向阀用以防止管路中制冷剂发生逆流现象。
本发明的泵压机将压缩机与传输泵集成为一体,实现高温制冷的系统优越性以及保证低温制冷时的系统节能性的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小空调机组对场地的占用。在所述泵压机中,通过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11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11提供径向支承,由此可以提高泵压机及具有该泵压机的制冷循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五管路25及所述第六管路26可以分别或同时连接多个蒸发器28。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二管路22、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五管路25及所述第六管路26也可以分别或同时连接多个冷凝器29。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循环系统的原理与技术效果均与本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制冷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原理与实施例1中的控制方法类似,区别仅在于,流入所述壳体9内的制冷剂只是为了对电机的转子10进行冷却。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压机,包括:
壳体;
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
驱动轴,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转子的主轴段,以及伸出所述电机的轴向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用以压缩制冷剂;
第二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用以按照预设流量将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第一泵体;以及
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提供径向支承;
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
第一轴承座,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轴承座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轴承座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第一轴向止推轴承和第一径向轴承,分别被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与所述第一径向轴承同为空气静压轴承;
所述第一泵体具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二泵体具有第二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出口;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流体进口和第三流体出口;
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并连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
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口;
第六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
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另一端并入所述第五管路和/或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及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气浮轴承控制单元,设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六管路,用以对制冷剂进行加热以使其汽化并增压;
多个电磁阀,至少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节流阀,所述节流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且位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之间设有一第一径向凸起,所述第一径向凸起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的外径;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和所述第一径向轴承以使所述第一径向凸起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一轴向止推轴承。
4.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压机,包括:
壳体;
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
驱动轴,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转子的主轴段,以及伸出所述电机的轴向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用以压缩制冷剂;
第二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用以按照预设流量将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第一泵体;以及
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提供径向支承;
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包括:
第二轴承座,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二轴承座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轴承座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三安装孔;
第二轴向止推轴承和第二径向轴承,分别被装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和所述第四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与所述第二径向轴承同为空气静压轴承;
所述第一泵体具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二泵体具有第二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出口;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流体进口和第三流体出口;
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并连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
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口;
第六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
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另一端并入所述第五管路和/或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及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气浮轴承控制单元,设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六管路,用以对制冷剂进行加热以使其汽化并增压;
多个电磁阀,至少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之间设有一第二径向凸起,所述第二径向凸起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的外径;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和所述第二径向轴承以使所述第二径向凸起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二轴向止推轴承。
6.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压机,包括:
壳体;
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
驱动轴,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转子的主轴段,以及伸出所述电机的轴向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用以压缩制冷剂;
第二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用以按照预设流量将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第一泵体;以及
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提供径向支承;
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
第一轴承座,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轴承座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轴承座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第一轴承,被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轴承为陶瓷轴承;
所述第一泵体具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二泵体具有第二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出口;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流体进口和第三流体出口;
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并连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
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口;
第六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
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另一端并入所述第五管路和/或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及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多个电磁阀,至少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节流阀,所述节流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且位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之间设有一第一径向凸起,所述第一径向凸起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径;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使所述第一径向凸起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一轴承。
9.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
驱动轴,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转子的主轴段,以及伸出所述电机的轴向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用以压缩制冷剂;
第二泵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用以按照预设流量将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第一泵体;以及
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以共同限制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以及对所述驱动轴提供径向支承;
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包括:
第二轴承座,固定于所述电机轴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二轴承座面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轴承座背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同轴且贯通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安装孔;
第二轴承,被装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以套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轴承为陶瓷轴承;
所述第一泵体具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二泵体具有第二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出口;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流体进口和第三流体出口;
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并连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之间;
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第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口;
第六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体进口;
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流体出口,另一端并入所述第五管路和/或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及所述第六管路;
至少一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多个电磁阀,至少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所述第六管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段与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之间设有一第二径向凸起,所述第二径向凸起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径;所述驱动轴的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轴承和所述第四安装孔以使所述第二径向凸起的背离所述电机一侧的端面得以贴合所述第二轴承。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均采用离心式叶轮结构。
12.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系统: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第一制冷循环,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过程中,所述第一泵体运行,所述第二泵体停止运行;先通过所述第二管路及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为所述轴承提供气源;再通过所述第三管路为所述轴承提供气源;
第二制冷循环,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过程中,所述第二泵体运行,所述第一泵体停止运行;通过所述第六管路及所述气浮轴承控制单元为所述轴承提供气源。
CN201910543161.8A 2019-06-21 2019-06-21 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1128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3161.8A CN112112824B (zh) 2019-06-21 2019-06-21 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3161.8A CN112112824B (zh) 2019-06-21 2019-06-21 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2824A CN112112824A (zh) 2020-12-22
CN112112824B true CN112112824B (zh) 2022-10-11

Family

ID=73795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43161.8A Active CN112112824B (zh) 2019-06-21 2019-06-21 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1282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7992B2 (ja) * 1996-04-18 2002-01-21 株式會社三進 5又は8kW冷凍装置及び該装置のための遠心圧縮機のアッセンブリ
US6185944B1 (en) * 1999-02-05 2001-02-13 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a compressor-pump unit and a liquid-injection desuperheating line
FR2800159B1 (fr) * 1999-10-25 2001-12-28 Electricite De France Installation de pompage de chaleur, notamment a fonction frigorifique
TWI386611B (zh) * 2010-02-10 2013-02-21 Ind Tech Res Inst 無油潤滑離心式冷媒壓縮機及其潤滑方法
TWI577949B (zh) * 2013-02-21 2017-04-11 強生控制科技公司 潤滑及冷卻系統
CN104006590A (zh) * 2014-05-28 2014-08-27 浙江振圣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带真空泵的便携式冷媒回收一体机
CN108999793A (zh) * 2018-08-12 2018-12-1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离心式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2824A (zh) 2020-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4006B (zh) 涡轮压缩机和制冷机
CN1232747C (zh) 自动调节阀和具有这种自动调节阀的压缩式制冷机
CN101504002B (zh) 涡轮压缩机以及制冷机
WO2017215493A1 (zh) 制冷机组
CN101963161B (zh) 涡轮压缩机及冷冻机
CN105074354B (zh) 入口导叶机构
CN116398452A (zh) 一种宽幅变频运行的磁悬浮离心热泵压缩机
CN104421188A (zh) 多级离心压缩机及空调机组
Gużda et al. Compressors in heat pumps
CN101883958A (zh) 用于借助于机械能将低温的热能转换为较高温的热能以及进行反向转换的方法
CN207647779U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2112824B (zh) 泵压机、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04010B (zh) 入口导向叶片、涡轮压缩机及制冷机
CN112112820B (zh) 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泵压机
CN111457612A (zh) 一种空气源气悬浮离心冷水热泵装置
CN218439808U (zh) 压缩机、冷媒循环系统和空调设备
CN101504015A (zh) 涡轮压缩机和制冷机
EP2035758B1 (en) A cooling device
KR102113036B1 (ko) 터보 압축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보 냉동기
CN2569049Y (zh) 一种利用热-电能运行的热泵式空调器
CN105317675B (zh) 变容量涡旋压缩机
CN210290188U (zh) 制冷循环系统及其离心压缩机
CN113898596A (zh) 多级离心式压缩机
CN112963977A (zh) 一种离心式压缩机和冷水机组
CN219953690U (zh) 一种宽幅变频运行的磁悬浮离心热泵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